浅析京剧梅派艺术特征

合集下载

京剧的主要特点

京剧的主要特点

京剧的主要特点1.京剧耐人寻味,醇厚。

京剧的舞台艺术在文学、表演、音乐、唱腔、锣鼓、化妆、脸谱等等。

2.一套规则和标准化程序,相互制约,相互补充。

作为一种创造舞台形象的艺术手段,非常丰富,用法也非常严格。

3.京剧的生活领域更广,要刻画的人物类型更多,对技巧的全面性和完整性要求更严格,对舞台形象的塑造也有更高的审美要求。

4.京剧的生活领域更广,要塑造的人物类型更多,对技巧的全面性和完整性要求更严格,对舞台形象的塑造有更高的审美要求。

扩展资料:京剧,曾称平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场景布置注重写意,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

京剧,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位列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

徽剧是京剧的前身。

最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有谭鑫培、梅兰芳大师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京剧京剧的典型特点有什么京剧的特点:1、综合性:在表演上将唱、念、做、打、舞有机结合起来,吸取了文学、音乐、美术、诗歌、舞蹈、杂技的精华,形成一套独具特色的综合艺术体系;2、程序性:是京剧的最基本的特征;不论是在表演中的唱念做打、行当中的生旦净丑,还是舞台的布景、服装、音乐、脸谱等都有全面、严格的规定,这些规定就是戏曲中各种程序的基础和内容;3、虚拟性:以表演历史故事为主;多采用虚拟动作,把生活中实有的事物通过抽象的表演,得到艺术的再现,取得虚实结合、形神兼备的效果;4、娱乐性,技艺性:细腻细腻的表演,处处入戏;唱腔悠扬委婉,声情并茂;是人民的传统娱乐文化。

拓展资料:京剧,曾称平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

徽剧是京剧的前身。

自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四个徽班三清、四喜、春台、和春先后入京。

他们与湖北的艺人合作,接受了昆曲、秦腔的一些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当地的民间曲调。

浅谈京剧梅派的艺术特点

浅谈京剧梅派的艺术特点

R eading作为京剧艺术的从业者,我们深知京剧艺术博大精深,不仅凝聚着中华传统美学的精髓和历史文化的底蕴,更有着独特的发展规律。

京剧艺术流派纷呈,各个表演流派的形成与特色,是建立在大量剧目积累的基础上的,当年的好角,无不是以唱、念、做、打表演技艺的精湛、高超、细腻赢得观众的。

四大名旦之一的梅派在京剧表演艺术上精心钻研,勇于革新,创造了很多优美的艺术形象,发展了大量优秀剧目,改革与提高了京剧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艺术,形成了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流派。

国内观众对其十分欢迎和喜爱。

一、抓住人物,重视细节。

京剧演员应该由内心出发来表现人物,用心去演戏,揣摩人物,揣摩剧情,再根据自身的条件去表现人物。

要用表演和道白抓住观众的眼睛、耳朵和内心。

每一个唱腔、每一个细节处理、每一个技巧运用都要符合剧情人物的需要,合情合理。

以前的老艺术家们去塑造一些人物的时候正是抓住了这一点,征服了观众,才会有“活曹操”“活周瑜”“活红娘”的美誉。

艺术的魅力在于细节,令观众难忘的也是细节,正因细节决定成败,所以我们应该格外重视。

1.万物为我所用当年梅兰芳先生1959年拍摄的《穆桂英挂帅》,在第五场捧印这场,虽然只有短短十几分钟的戏,梅兰芳先生通过身段表演把穆桂英当时卸甲归林20年,担心能否战胜敌兵的思想斗争的整个过程表现的淋漓尽致,把穆桂英当年的威武的气势表现的活灵活现。

他的这个身段,虽然是穿的文戏的披,但是他用的身段可是武的身段。

这个身段在过去根本是不允许用的。

因为以前旦角就是捂着肚子唱,没有更多的身段。

但是梅兰芳先生巧妙的用舞台上的舞蹈语言清楚的交代给了观众。

舞蹈语言他借用了武生史文恭的身段,又运用了铁龙山姜维的观天象的身段,甚至用了跳财神的身段。

只要合乎这个人物的思想感情,只要它是美的,他都用了。

并且可以准确的化到自己的身上,没有什么不能用的,梅派艺术没有行当的限制,只要合适,对人物有用的都可以用,什么人物用什么样的表演内涵来烘托。

梅派京剧《穆桂英挂帅》的艺术特色和家国情怀探析

梅派京剧《穆桂英挂帅》的艺术特色和家国情怀探析

梅派京剧《穆桂英挂帅》的艺术特色和家国情怀探析
穆桂英挂帅是一部梅派京剧,上演于1952年。

这部戏剧以家国情怀为主题,展现出一种
爱国、情深以及严厉执政、抗暴维护家国安定的强大气魄。

作品刻画了一个女性英雄——穆桂英,这位拥有生死决心的女英雄成功完成了劝导黄兴放
弃叛乱出山的使命,解决了西南英雄廉颇叛变的矛盾,最终收复了被叛军攻破的桂林城,
拯救了老百姓免于叛乱的灾难。

这部京梅的艺术特色,体现在其表演艺术中。

舞台上融汇着乐器奏出的凄美曲调,角色扮相、衣着、化装精致外,还有戏剧性张力若可以,离奇节奏:服装、饰物、武器以及舞蹈
元素紧密衔接,错落有致。

角色传播感情,以金枝玉叶、错综多变的表演特点把台前观众
携入一片叠加浪漫和戏剧性的艺术世界。

此外,穆桂英挂帅赋予台词极强的情感气息,如穆桂英一句“铭记历史,见证家国”的台词,深加感人,令观众深陷思索之中,她也常常把家国情怀唤起,诠释出一种永远为了家国,
把自己的生命发挥到极致的精神。

穆桂英挂帅是一部梅派京剧,以家国情怀为主题,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诚、爱国、抗
暴精神,并在剧中表现出一种爱国主义情怀。

其表演艺术性佳,浪漫与戏剧性完美融合,
尤其通过台词充满情感气息,把家国情怀深深地打动了观众的心。

梅派艺术的表演特色梅派特色是什么

梅派艺术的表演特色梅派特色是什么

梅派艺术的表演特色梅派特色是什么(一)表演上重在“神似”俗话说“戏好学,神难描,神不到,戏不妙”,演员演戏最重要的是在于表现人物性格和内心世界,从而以形传神,表达戏的主题思想与人物的关系。

许多剧种包括京剧的其它一些流派,在表演人物情感时,往往形神并重、同步,甚至形重于神。

例如,程派在表演人物的怨恨时,大幅度的舞蹈动作,疾速的水袖花表演,加上发泄式的行腔、念白,把舞台气氛推向白热化,观众也跟着进入紧张、压抑的情感剧情之中。

梅派则不同,情感表演的形、神两个方面,重在“神似”。

如《生死恨》中人物历尽磨难、屡遭迫害,可谓刻骨铭心,但在行腔或身段中并未有大幅度的起伏,而用神似突出了人物的情感内心变化,演员在表演中必须注重眼神的运用,以种种眼法基本功夸张地层露角色的内心活动,使角色的精神状态以最有效的方式得到外化。

即以角色的不同心态为依据,显示出了青衣的庄重、大方。

(二)表演上美于“典雅”之中梅派剧目中人物多娴熟、美貌女子。

在梅先生的表演下,均美而不俗、丽而不艳、俏而不妖、娇而不佻。

《贵妃醉酒》中杨贵妃有“沉鱼落雁” 之美、“闭月羞花” 之丽,“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故“三千宠爱一身专”,可谓春风得意。

然而梅先生饰演的杨贵妃决无妖媚、挑逗之感。

以端庄表美,崇尚心灵美、行为美、语言美、仪表美是梅派表演艺术的一大特色。

再如《洛神》中甄妃化为洛水之神后,在洛水之畔与雍邱王相会,深沉含蓄,意味深长,令人美感非常,.这些人物,不乏爱情专诸、一往深情,领略其境不可谓不刻骨铭心、感天动地,梅兰芳先生在表演此类人物时都崇尚典雅、避免失态。

如《贵妃醉酒》中的杨贵妃,先是应皇帝之命,侍宴百花亭,充满期待,喝醉了,也不失态,醉步和每一个动作、表情都是美的,后是皇帝不守信用,驾转西宫,从而充满怨恨。

梅在表演剧中人经历的这个变化过程中,既未显得起先时的得意轻佻、望眼欲穿,也未出现失宠后的妒恨失态, 均美而不俗。

(三)表演上在情境中“表现”人物梅派的做功以表现人物丰富、复杂、独特的思想感情为核心。

京剧的发展历程

京剧的发展历程

京剧的发展历程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代表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从京剧的起源、发展、演艺形式、流派演唱和国际传播五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起源1.1 传统戏曲的渊源:京剧起源于明代的传统戏曲,融合了元曲、明曲和南戏等多种艺术形式。

1.2 传统戏曲的变革:京剧在清代乾隆年间逐渐形成,吸收了汉剧、秦腔等多种戏曲元素,形成为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1.3 历史背景的影响:京剧的发展也受到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环境的影响,如清朝的封建制度和文人雅士的推崇。

二、发展2.1 京剧的兴旺时期:京剧在清末民初达到了巅峰,成为社会上流行的艺术形式,吸引了大批观众。

2.2 改革与创新:20世纪初,京剧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如引入西洋音乐元素、改进剧本结构等,使其更加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2.3 保护与传承:近年来,中国政府加强了对京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设立了专门的京剧学院和表演团体,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京剧演员。

三、演艺形式3.1 唱腔和音乐:京剧的唱腔独特,包括“咬字”、“念白”等技巧,配以传统乐器如二胡、洋琴等,使得京剧音乐具有独特的韵味。

3.2 表演技巧:京剧注重身段、脸谱和动作的表演,演员通过精湛的技巧来展现角色的性格和情感。

3.3 化妆和服饰:京剧的化妆和服饰也是其独特之处,演员通过不同的脸谱和服装来表现不同的角色特征。

四、流派演唱4.1 京剧四大流派:京剧有四大流派,分别是梅派、花派、青衣派和老生派,每一个流派都有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代表性演员。

4.2 梅派的特点:梅派以梅兰芳为代表,注重唱腔的婉转和动作的优美,给人以温婉、细腻的艺术感受。

4.3 花派的特点:花派以尚小云为代表,注重唱腔的高亢和动作的矫健,给人以激情、豪放的艺术感受。

五、国际传播5.1 京剧在国际舞台的影响:京剧在20世纪中叶开始走出国门,先后在亚洲、欧洲和美洲等地演出,受到了国际观众的爱慕和欣赏。

5.2 京剧的国际传播途径:京剧通过电影、电视、音像制品等多种形式传播到世界各地,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这一中国传统艺术形式。

京剧艺术的三大美学特征之一京剧的综合性

京剧艺术的三大美学特征之一京剧的综合性

京剧艺术的三大美学特征之一京剧的综合性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的代表之一,被誉为“东方蓝色宝石”、“中国戏曲的明珠”,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京剧艺术中,有三个重要的美学特征,其中之一是京剧的综合性。

下面将详细介绍京剧艺术的这一特征。

首先,京剧的综合性表现在表演艺术上。

京剧融合了唱、念、做、打四种表演方式,即唱腔、说白、表演和武功。

京剧的唱腔继承了中国古代戏曲的唱腔体系,有多种不同的唱腔曲调,如“大曲”、“二黄”、“中曲”等,每种唱腔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念白是京剧中的说白展示方式,演员通过语言的表达来传达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表演是京剧演员通过面部表情、身体动作和舞蹈来展示人物性格和情感变化的一种方式。

武功则是京剧演员的特殊表演技巧,包括套路动作、跳跃、武器操等,通过精妙的动作来展现人物的英勇和战斗力。

这四种表演方式相互结合,使得京剧具有多重艺术表现形式,丰富了观众的艺术享受。

其次,京剧的综合性表现在剧目题材上。

京剧的题材广泛多样,涵盖了历史、古籍、小说、神话传说等各个领域。

京剧中有许多基于历史故事改编的剧目,如《赵氏孤儿》、《红楼梦》等,这些剧目通过扎实的历史背景和情节展示了中国古代的政治、军事等重要事件。

同时,京剧中也有很多改编自文学作品的剧目,如《西游记》、《水浒传》等,在表演艺术的基础上,京剧通过舞台布景、服饰道具等方面的综合运用,将文学作品巧妙地呈现给观众。

京剧还有许多具有神话传说色彩的剧目,如《白蛇传》、《牡丹亭》等,这些剧目以神话传说为背景,通过京剧的表演方式和音乐艺术向观众展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最后,京剧的综合性表现在艺术形式上。

京剧通过舞台布景、化妆服饰等方面的综合运用,营造出独特的艺术氛围。

舞台布景是京剧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精心设计的舞台装置和布景效果,将观众带入剧情所在的时空背景,增强了观众的沉浸感。

化妆服饰是京剧演员身上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京剧的脸谱和戏曲服装都有着独特的审美风格,通过精心的化妆和服饰设计,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身份地位。

梅派艺术浅析—以京剧《穆桂英挂帅·捧印》为例

梅派艺术浅析—以京剧《穆桂英挂帅·捧印》为例

梅派艺术浅析—以京剧《穆桂英挂帅·捧印》为例【摘要】“梅派”是一种融合了青衣、花旦、刀马旦等表演形式的艺术形式,在唱、念、做、打、表演、音乐、服装、扮相等各方面不断地创新和发展,使唱腔、表演艺术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达到了一种圆满的境界。

而京剧《穆桂英挂帅》则是根据著名的豫剧大师马金凤先生的豫剧剧目经过梅兰芳先生的改编,因此笔者在本次研究中以京剧《穆桂英挂帅·捧印》为例浅析梅派艺术,对其进行分析,希望能为有关方面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和现实依据。

关键词:梅派;京剧;艺术特点“梅派”艺术是梅兰芳先生创立的,是最早在京剧旦派中产生的,并且对京剧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京剧《穆桂英挂帅》是梅兰芳晚年的代表作品,它结合了青衣、刀马、花旦的演出,吸取了许多武生的动作,把“穆桂英”这个女中豪杰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以民族大局为重,不计个人得失,爱国情怀高尚的杨门女将军。

一、“穆桂英”的表演特色与重点男演员在扮演穆桂英这个角色时,与女演员迥异,从观赏者的角度来看,也是完全不同的。

男人的声音,在青春期发生变化之后,会比女人的声音更加的沙哑。

在中年人及以上,其总体音域会随著年纪的增加而变得较宽。

因此,男角在塑造穆桂英的过程中,会更加注重演技。

穆桂英在《穆桂英挂帅》中是一位中年妇女。

但与其他青衣不同的是,她身经百战,身上有一种英姿飒爽的气质,这一点,需要一个好的演员来掌握,尤其是在身段、眼神、手势上,更要将青衣的端庄和刀马旦的勇猛结合在一起。

角色的情感世界需要通过唱念做打来表达。

穆桂英已经从一身青衣,成长为一名大将军,她要表演的是高难度的武技,比如扎马腿、舞水袖,没有深厚的功底,根本发挥不出她的英雄气概,但一旦超过,就会变成刀马旦。

要掌握好火候,掌握好节奏,是这部剧最大的难度。

从大青衣到大元帅,两个角色的对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在《穆桂英挂帅·捧印》一折中,梅以“水袖舞姿”的优美姿态,将穆桂英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以沉稳、凝练、充满威慑力的姿态展现人物丰满、优雅的女性豪迈,以及武而不猛、不动自威的威严。

京剧的主要流派介绍

京剧的主要流派介绍

京剧的主要流派介绍京剧,作为中国的国粹,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众多各具特色的流派,这些流派不仅展现了演员们独特的艺术风格,也传承和发展了京剧这一传统艺术形式。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京剧的主要流派,领略它们的魅力。

首先要提到的是“梅派”。

梅兰芳先生创立的梅派,以其端庄典雅、大气优美的风格著称。

梅派在唱腔上注重旋律的优美、平稳和流畅,音色圆润、甜美,给人以清新、典雅之感。

在表演上,梅派强调动作的规范、优美和细腻,注重眼神的运用和面部表情的传达。

梅先生的代表剧目众多,如《贵妃醉酒》《霸王别姬》等,他通过精湛的表演,将剧中人物的情感和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

“程派”也是京剧流派中的重要一支。

程砚秋先生所创的程派,唱腔别具一格。

其特点是幽咽婉转、若断若续,在节奏和力度的变化上非常丰富,给人一种深沉、哀怨的感觉。

程派的表演注重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通过细腻的身段和含蓄的表情,将人物的情感层层递进地展现出来。

程派的代表剧目有《锁麟囊》《春闺梦》等,这些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在程先生的演绎下,充满了悲剧色彩和艺术感染力。

“荀派”则以活泼灵动、俏丽多姿为特色。

荀慧生先生创立的荀派,唱腔甜媚、清脆,善于运用小腔和装饰音,使旋律更加活泼动人。

表演上,荀派注重展现女性的娇憨、活泼和妩媚,动作轻盈、灵活,眼神灵动、传神。

荀先生的代表剧目有《红娘》《荀灌娘》等,他所塑造的角色充满了青春活力和喜剧色彩。

“尚派”由尚小云先生创立。

尚派在唱腔上刚劲挺拔、高亢明亮,具有很强的穿透力。

表演上,尚派注重武功和身段的结合,动作刚健、洒脱,展现出一种英姿飒爽的气质。

尚先生的代表剧目有《昭君出塞》《双阳公主》等,这些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在他的演绎下,充满了英雄气概和豪迈之情。

除了以上四大名旦所创立的流派,京剧还有其他著名的流派。

“谭派”是老生流派中的重要代表。

谭鑫培先生所创的谭派,唱腔韵味醇厚、苍劲有力。

在演唱时,注重运用气口和擞音,使唱腔更加富有变化和韵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京剧梅派艺术特征
【摘要】中国戏曲文化博大精深,在历史的演变中绽放出了夺目的光芒,其中京剧在戏曲各大流派中最具有代表性,梅兰芳先生所创立的梅派艺术对京剧男旦艺术的继承和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梅兰芳大师对于男旦艺术的改革与深入研究让我们赞叹不已,其勇于改革与乐于创新的精神促使男旦这门艺术门类在上个世纪初期在全国迅速流行发展起来,并且凭借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京剧艺术中拥有了不可取代的地位。

本文在前辈学者们研究的基础上,以梅派艺术为出发点进行阐述,从梅派艺术的改革、唱腔艺术特征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关键词】戏曲流派;京剧;梅兰芳;男旦艺术
京剧艺术在源远流长的发展历史中出现了许多闻名遐迩的大师,其中以京剧的“四大名旦”最为著名。

被誉为四大名旦之首的梅兰芳大师开创了京剧男旦艺术的鼎盛时期,梅派艺术在其努力发扬下逐渐得到了社会的认同和人们的喜爱,从而开辟了戏曲流派一个新的方向。

一、梅派艺术唱腔的改革
(一)梅派艺术之兴起由来
京剧诞生于1840年左右,在早期处于主流地位的是老生唱腔,当时以旦角为主要角色的剧目在京剧总剧目中所占的比例非常小,男旦角色更鲜少。

直到上个世纪初,京剧男旦表演在梨园中大获成功,首次出现了“生旦并重”的崭新格局,其中以“四大名旦”最为著名。

梅兰芳先生所创立的梅派艺术对之后不同风格流派的形成产生了很深的影响。

复杂的社会背景和阶级冲突促使了男旦文化的诞生。

建国后的文化大革命期间,男旦艺术被视为封建文化遭到封杀,男旦培训课程也从全国各大戏校中取消。

改革开放开始后,京剧的舞台也被开放,舞台上又出现了男旦的身影,但却伴随着各种不同的争议声。

近一百年以来,关于乾旦和坤生两者的争议一直都不曾停息过。

在梅兰芳先生的努力改革下,京剧艺术中的旦角行当在二十世纪初迎来了一个高度发展的时代。

梅派艺术也在时代的不断地变迁与社会不断发展中确立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和重要地位。

(二)对于传统唱腔的突破
从1914到1924年间是梅兰芳先生在创作上的黄金时期,其独特表演风格也在此期间慢慢形成,梅派艺术由此应运而生。

梅派选角儿有着严格的标准。

要求:声音清亮、甜美、宽圆都要具备,特别是清亮、甜美的嗓音为上乘之选。

梅兰芳在其艺术生涯前期对于唱腔的创新并没有脱离传统的戏曲,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初步的尝试,梅兰芳在这一时期的新编剧目中尝试了许多新颖不同的唱腔,对传统唱腔进行了比较大的改革。

经过梅兰芳先生和他的琴师王少卿的反复推敲实
验,1936年梅先生在其编创的《生死恨》中首次运用到了“反四平调”唱腔。

同时,梅兰芳先生在传统剧目上也进行了改革创新,为适应社会文化的发展,编创了一系列的新剧,京剧艺术也由此形成了旦角重于生角的局面。

二、梅派唱腔的艺术特征
(一)梅派唱腔的音乐特点
梅兰芳在几十年艺术生涯中创造了数量颇多的新腔,在表演方面更是有了前所未有的突破。

京剧的“反西皮”类别有二六、散板、摇板三种,其他类别并不多见。

梅先生的“反西皮二六”唱腔首次运用到了《三娘教子》剧中,根据反西皮的特性,以此来表达极度悲痛欲绝的情感。

梅先生本身十分热爱这部剧,所以在其多年的艺术生涯中,不断对其进行改造,使之成为京剧经典剧目之一。

在梅兰芳先生的代表作《三堂会审》中,我们不难发现其唱腔艺术运用了大量的倚音,以前倚音为主,但其中也穿插着为数不多的后倚音。

梅兰芳先生唱腔非常优美,其中常常会用到颤音来修饰。

除此以外,尾音和压音都属于京剧唱腔中比较常见的腔音,在梅派唱腔中都有较多的运用。

压音一般在长时值音中使用,从而可以形成短暂休止,属于青衣行当腔音中经常使用的一种。

尾音一般用在各句或各段的结尾处以此来美化结尾。

(二)梅派唱腔的伴奏特点
1.梅派京胡伴奏特点
京胡、弦子、京二胡、月琴等弦乐器组成了京剧各个行当的伴奏乐队,每种乐器在京剧唱腔中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中各种唱腔之间的承接过度由京胡伴奏来完成。

梅派唱腔与京胡伴奏之间相得益彰,在艺术特点上体现出了融合度高、明晰、简洁、自然的特点。

在托腔伴奏方面,非常自然,随意,但却与主腔风格非常相近,起到了很好的衬托作用。

2.梅派京二胡伴奏特点
以二胡来伴奏、衬托各个声腔行当是是梅派艺术中很重要的一方面。

梅派艺术首次将二胡加入伴奏乐队的时间是1923年,梅先生同他的两位琴师经过反复的讨论和试用,将二胡衬托唱腔首先用在了《西施》剧目中。

在之前的京剧旦角行当的唱腔伴奏中,京胡与月琴的音色都比较明亮,尖锐,而二胡音色较为柔美稳重,彼此形成了很好的互补。

在伴奏乐器中加入了二胡作为主奏乐器后,取得了很好的听觉效果,梅派唱腔音乐变得更加圆润动听,艺术表现力得到了很大的加强。

京二胡由京胡演变而来,与寻常二胡有着不同之处,经过多部剧目的实践,梅先生的琴师王少卿进一步改进了京二胡的伴奏。

结语
一直以来人们对于男旦艺术还是有一定的偏见,哪怕是在如今的现代社会也是一样的,人们的守旧观念极大的阻碍了男旦艺术的发展。

我们应该对于梅派艺术的发展重视起来,使梅兰芳先生等一代大师们的毕生努力可以得到延续和继承。

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可以看到在京剧的舞台上,出现一批梅派艺术的优秀传人。

参考文献:
[1]刘彦君.《梅兰芳传》[M].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2]龚和德.《京剧男旦的最后辉煌》[J].《中国戏剧》,2001.(3):32.
[3]梅兰芳.舞台生活四十年.第一集[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
[4]梅绍武.《我的父亲梅兰芳》[M].北京:中华书局,2006.
[5]卢文勤.《京剧声乐研究》[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