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梅派唱腔及行腔要领初探
试论戏歌《梅兰芳》的唱腔特征和审美意蕴

试论戏歌《梅兰芳》的唱腔特征和审美意蕴戏歌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的一种形式,它将歌唱和表演结合在一起,富有独特的表现力和魅力。
《梅兰芳》是一部以梅兰芳为原型创作的戏剧作品,通过描绘梅兰芳一生的艺术追求和人生经历,展现了中国京剧的独特魅力。
本文将从唱腔特征和审美意蕴两个方面来试论戏歌《梅兰芳》。
戏歌《梅兰芳》的唱腔特征具有独特的表现力和技巧。
戏歌的唱腔是戏曲的核心之一,它通过音乐的表现力和声音的技巧来展现角色的性格和情感。
《梅兰芳》中的唱腔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高亢激昂的音调。
《梅兰芳》中的唱腔常常使用高亢激昂的音调来表达剧中人物的激动和坚毅。
这种音调的使用给人一种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使观众产生共鸣。
2. 独特的音色和音域。
戏歌演唱时,演唱者不仅要展现出独特的音色,还要具备较广阔的音域,以便能够更好地表现各种角色的性格特点。
《梅兰芳》中的唱腔通过独特的音色和音域,使观众能够更好地感受到梅兰芳的艺术魅力。
1. 对艺术的追求和坚持。
梅兰芳作为京剧艺术的代表人物,他对艺术的追求和坚持体现了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
通过描绘他艺术追求的过程,观众能够感受到艺术对人生的积极影响。
2. 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梅兰芳》通过展现梅兰芳一生的艺术追求和人生经历,让观众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观众可以从中看到梅兰芳对人生的独特见解和感悟,从而对自己的人生产生思考。
3. 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戏歌《梅兰芳》传承了京剧艺术的优秀传统,同时也具有现代审美的特点和风格。
观众在欣赏《梅兰芳》时,既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又能够感受到现代审美的多样性和创新性。
戏歌《梅兰芳》的唱腔特征和审美意蕴从唱腔的表现力和技巧以及对艺术追求和人生思考的审美传递两个方面展开。
通过对戏歌的分析,我们能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梅兰芳》的艺术魅力和内涵。
孙元木:梅派艺术浅析

孙元木:梅派艺术浅析《早安京剧》系列公众号,全天候陪您赏玩京剧……梅兰芳先生曾不止一次说过:“演戏除了演得像以外,还要演得美。
”如果没有深厚的艺术修养是很难达到这一点的。
美是艺术的特殊目的,若放弃了美,艺术亦就不成为艺术,她成了单纯供给知识、宣扬道德或服务于某种目的的东西。
梅先生在一生舞台实践中,创造了富有鲜明民族风格的“梅派”艺术,创立了自己的表演体系。
在理论方面他主张感情和技巧、形式与内容、表现与体验的高度结合。
在形式方面他不仅把京、昆融于一炉,而且有许多突破和创造,成为世人公认的“梅派”艺术和美的化身。
我自幼酷爱“梅派”艺术,演习学唱也有半个世纪了。
下面我想根据自己多年来研究和演习的体会,着重谈谈“梅派”艺术在美学观点方面的体现。
在演唱方面,梅先生教导他的学生:学他早年的嗓音,中年的唱法,晚年的火候。
仔细体味是非常有道理的。
“梅派”唱腔要求嗓音纯正、清脆嘹亮,运腔如行云流水,娇媚之处婉转自如,内刚外柔不出任何棱角,不加任何装饰音。
梅先生的嗓音既不是那种“天赋嗓”张嘴就有,也不是那种“功夫嗓”,经过苦练,如同炼丹一般练就的带特色的嗓音。
梅先生是“天赋嗓”和“功夫嗓”的综合,他的唱腔乍听平易无奇,细品则韵味无穷。
他从不脱离人物和剧情单纯使用高难度的技巧,在唱腔方面从不随意延长唱腔。
不自然的东西总是不美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自然与做作、内含与外露、适度与过分永远是相对立的。
人们常说:“嗲声嗲气作态,骚首弄姿令人作呕,矫揉造作庸俗丑陋。
”会给人以美感吗?唱腔的内涵会引起人们的积极思维,使人们在这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中,不断地去回味和求索其中不是直感所能发现的内容。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梅派”唱腔“平易无奇”、“易学难通”,这是有道理的。
因为艺术的最高境界是“绚烂归于平淡”。
也可以说“平淡”是最高境界,犹如书法中的“藏锋敛气”,才是真正地达到了形式简单而内容丰富的地步。
《生死恨》中“思想起当年事好不悲凉”的“悲”字,《捧印》中“非是我临国难袖手不问”的“是”字,一个是悲,一个是委屈,不认真听,听不出什么奥妙来。
粟培敏:梅派、程派、张派的演唱特点和伴奏艺术

粟培敏:梅派、程派、张派的演唱特点和伴奏艺术京剧的魅力之一, 就在于它流派纷呈, 风格迥异, 各树一帜。
每个流派除了有各自的保留剧目外, 还用各自不同的风格演唱着同一剧目, 让观众享受到不同的视听效果。
青衣行当中, 我们知道基本上形成五大流派, “梅、程、尚、荀、张”,在这里仅谈谈我接触最多的“梅、程、张”三大流派。
三派演唱艺术特点在演唱风格上,可以这样概括:梅派唱腔朴素端庄、明朗大方;程派唱腔矜持含蓄,柔美缠绵;张派唱腔则华丽堂皇,饱满流畅。
区分它们不同的风格,除了有旋律上的差异外,还有在“咬字、吐字”上的不同处理、音色上的不同体现,而最主要则是它们在气息收放上的不同运用:梅派的气息舒展;程派的气息委婉;张派的气息则张扬。
当我们找到了正确的发音,也就是共鸣点后(这又是一门很大的学问),气息运用的恰当,就成了展示演唱技巧和演唱风格的关键手段。
如果用同是声腔艺术的歌唱来比,我认为在气息运用的某些方面,梅派的气息运用接近民歌的唱法——舒展;张派的气息运用接近美声的唱法——张扬;而程派的气息运用相对地接近通俗歌曲(实力派)的唱法——委婉。
下面我们用传统名剧《龙凤呈祥》中西皮慢板里的第一句唱腔,来说明“梅、张、程”这三种流派不同的风格特点:首先,我们从这些不同的旋律中能大略看出它们的不同风格。
在梅派“配孟光”的行腔部分,我们可以看到梅派朴实、舒展的特性。
在唱到5.6762-7的高音2时用了一个下滑音7,使上扬的声腔自然大方而不张扬地自然滑落,显得恰到好处。
在最后一小节的尾腔部分,则是不加修饰地运用气息托住每个音,朴实无华而敦实有力地唱出6721 7255|6 ……充分体现了“梅派”唱腔朴素端庄的特征。
在张派“配孟光”后面的行腔部分(第八和第九小节),我们可以看到旋律在高音2上反复运作, 并在这高音2上再加上高音3的装饰音(它的装饰音基本上都是上行音),气息非常积极地带着每个音符在高音区回旋, 充分体现了“张派”张扬的个性。
梅派艺术的表演特色梅派特色是什么

梅派艺术的表演特色梅派特色是什么(一)表演上重在“神似”俗话说“戏好学,神难描,神不到,戏不妙”,演员演戏最重要的是在于表现人物性格和内心世界,从而以形传神,表达戏的主题思想与人物的关系。
许多剧种包括京剧的其它一些流派,在表演人物情感时,往往形神并重、同步,甚至形重于神。
例如,程派在表演人物的怨恨时,大幅度的舞蹈动作,疾速的水袖花表演,加上发泄式的行腔、念白,把舞台气氛推向白热化,观众也跟着进入紧张、压抑的情感剧情之中。
梅派则不同,情感表演的形、神两个方面,重在“神似”。
如《生死恨》中人物历尽磨难、屡遭迫害,可谓刻骨铭心,但在行腔或身段中并未有大幅度的起伏,而用神似突出了人物的情感内心变化,演员在表演中必须注重眼神的运用,以种种眼法基本功夸张地层露角色的内心活动,使角色的精神状态以最有效的方式得到外化。
即以角色的不同心态为依据,显示出了青衣的庄重、大方。
(二)表演上美于“典雅”之中梅派剧目中人物多娴熟、美貌女子。
在梅先生的表演下,均美而不俗、丽而不艳、俏而不妖、娇而不佻。
《贵妃醉酒》中杨贵妃有“沉鱼落雁” 之美、“闭月羞花” 之丽,“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故“三千宠爱一身专”,可谓春风得意。
然而梅先生饰演的杨贵妃决无妖媚、挑逗之感。
以端庄表美,崇尚心灵美、行为美、语言美、仪表美是梅派表演艺术的一大特色。
再如《洛神》中甄妃化为洛水之神后,在洛水之畔与雍邱王相会,深沉含蓄,意味深长,令人美感非常,.这些人物,不乏爱情专诸、一往深情,领略其境不可谓不刻骨铭心、感天动地,梅兰芳先生在表演此类人物时都崇尚典雅、避免失态。
如《贵妃醉酒》中的杨贵妃,先是应皇帝之命,侍宴百花亭,充满期待,喝醉了,也不失态,醉步和每一个动作、表情都是美的,后是皇帝不守信用,驾转西宫,从而充满怨恨。
梅在表演剧中人经历的这个变化过程中,既未显得起先时的得意轻佻、望眼欲穿,也未出现失宠后的妒恨失态, 均美而不俗。
(三)表演上在情境中“表现”人物梅派的做功以表现人物丰富、复杂、独特的思想感情为核心。
浅谈京剧梅派唱腔与伴奏的特点

浅谈京剧梅派唱腔与伴奏的特点作者:郭元元来源:《剧作家》 2020年第1期郭元元任何一种艺术形态均拥有自身特殊的美。
京剧作为中国古典艺术的集大成者,其蕴含的美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当今,人们寻求的是一种内心的祥和,故而把审美趣味转向了中和、雅静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这就对位于京剧艺术所营造的圆润、祥和的气息。
“圆”意味着适度,京剧的表现方式一向忌讳温与火,而是追求一个“恰”字,才能真正达到精致、圆美的境界。
梅派作为京剧艺术的代表门类,其唱腔和伴奏之美体现了我国古典艺术对美的根本要求,那就是“和”。
众所周知,我国历代审美意识都体现了以和为美的哲学思想,这可谓是中国古代美学的精华所在。
京剧梅派艺术向来崇尚简洁至上,无论是唱腔还是伴奏,均有这种感觉。
它很少强调某一局部的特征,也很少突出某一细节,而是在整体中寻找一种微妙的平衡。
尤其在腔法当中,追求一种“大味”“大美”的结构,在这种结构下实现从有到无的艺术境界。
梅兰芳曾说过:“歌唱音乐结构第一,如同作文、作诗、写字、绘画,它讲究布局、章法。
所以繁简、单双要安排得当,工尺高低的衔接,好比上下楼梯,必须拾级而登,顺流而下,才能和谐酣畅,要注意避免几个字‘怪、乱、俗’。
”所以在京剧舞台上,梅先生始终遵循着圆为美、和为贵、情为真的艺术风格,直至传承至今。
梅派唱腔体现了京剧本体的古典艺术内涵,因此在审美当中要牢牢抓住这一点,必须认识到唱腔技巧与美学思想是形影不离的,两者的高度融合形成了梅派的艺术特色。
梅派唱腔并非以奇异繁腔取胜,而是以平正中和的柔婉之声、不花不险的行腔摆字,构成了不温不火、偏于雅、趋于高贵的古韵美妙之声。
关于梅派唱腔,我们可从梅先生的一位弟子身上领略其精髓。
梅派传人言慧珠对梅氏神韵领会深刻,其嗓音甜美清亮、表演惟妙惟肖。
据先生们讲,她学习梅派从不拘泥于形似,而是专注于神韵的领会,再加上自身刻苦钻研,使得梅派唱腔又平添出几分新意。
好的唱腔需要有好的伴奏衬托,不同的梅派琴师有着不同的艺术个性和魅力。
试论戏歌《梅兰芳》的唱腔特征和审美意蕴

试论戏歌《梅兰芳》的唱腔特征和审美意蕴戏歌是中国传统戏曲音乐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其唱腔和表演形式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蕴。
《梅兰芳》是一部反映中国京剧艺术的电影作品,通过对梅兰芳这位京剧艺术家的生平和艺术成就的再现,在电影中也不乏对《梅兰芳》这一京剧作品的重现。
在这部电影中,《梅兰芳》的戏歌唱腔呈现出了独特的特征和审美意蕴,本文将试论《梅兰芳》的唱腔特征和审美意蕴。
我们将从唱腔的音乐特征入手,分析《梅兰芳》的唱腔特征。
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音乐的代表,其曲调丰富多彩,音乐旋律变化多端。
《梅兰芳》的唱腔采用了京剧白调和昆腔两种音乐形式,白调以其高亢激昂、忍辱负重的特点,昆腔则以其细腻委婉、纤柔细腻的特色,这两种音乐形式的交替使用,使得《梅兰芳》的唱腔具有了相当丰富的音乐特征。
而在演唱技巧方面,《梅兰芳》的唱腔还融入了许多传统的技法,如气息调控、音色变化、音高跳跃等,这些技巧的综合运用,使得唱腔更加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梅兰芳》的唱腔音乐特征丰富多样,演唱技巧高超,具有较高的音乐艺术价值。
我们将从审美意蕴的角度入手,分析《梅兰芳》的唱腔审美意蕴。
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音乐艺术具有丰富的审美意蕴。
《梅兰芳》的唱腔通过对人物情感的表达、情节的推进和角色的性格描绘,彰显了中国传统审美情感的丰富内涵。
梅兰芳作为京剧艺术的代表人物,其生平和艺术成就被通过唱腔再现在观众面前。
在《梅兰芳》的唱腔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悲壮、悲切、豪迈、婉约等不同情感的展现,这种情感的表达,既有着中国传统审美情感的烙印,又具有对人物形象的深刻塑造。
《梅兰芳》的唱腔还通过其音乐旋律、歌词内容等方面的创新,在审美意蕴上显现出了一定的时代性,使得观众在欣赏的过程中,会感受到现代审美情感和传统审美情感的碰撞和融合,从而体验到深沉而丰富的情感体验。
《梅兰芳》的唱腔审美意蕴丰富多样,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我们将从影视艺术的角度出发,探讨《梅兰芳》的唱腔在影视艺术中的审美意蕴。
梅派青衣唱腔发声方法

梅派青衣唱腔发声方法嘿,朋友们!咱今儿来聊聊这梅派青衣唱腔发声方法呀。
你说这梅派青衣的唱腔,那可真是如同春日里绽放的花朵一般,娇艳欲滴又韵味十足呢!要想唱出那种韵味,发声方法可得好好琢磨琢磨。
咱先说说这气息吧,就好像是汽车的油,没有油车咋跑呀?气息得稳,不能一会儿喘一会儿急的。
你想想,要是唱着唱着气都接不上了,那多尴尬呀!就好比骑自行车,得稳稳地踩,才能顺顺利利往前走不是?再说说这嗓子,那可是咱的宝贝呀!得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它。
平时可别大喊大叫的,把嗓子给喊坏了。
这就跟你有个宝贝花瓶,你不得小心轻放呀!发声的时候,要让声音从嗓子里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别硬挤,硬挤出来的声音能好听吗?还有这共鸣呀,这可是让声音变得好听的秘密武器呢!就好像是给声音穿上了一件华丽的外衣。
你得找到头腔、胸腔这些共鸣的地方,让声音在里面回荡,那出来的效果,啧啧,绝对不一样!就像敲鼓,在鼓腔里敲和在平地上敲,那声音能一样吗?唱梅派青衣,那表情也得跟上呀!不能面无表情地唱,得把情感融入进去。
高兴的时候就开开心心地唱,悲伤的时候就带着点儿忧伤,这样观众才能被你感染呀!这就跟讲故事一样,你得生动有趣,别人才爱听呢!而且呀,平时可得多练习。
别指望一下子就能唱得特别好,那是不可能的。
就跟学走路似的,得一步一步慢慢来。
每天都练练发声,练练唱腔,时间长了,肯定能有进步。
咱再想想,那些梅派的大师们,他们为啥能唱得那么好?不就是靠平时的积累和练习嘛!咱也得有那股子劲儿,别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
你说要是想干成一件事儿,不付出努力能行吗?总之呢,要想唱好梅派青衣唱腔,气息、嗓子、共鸣、表情、练习,一个都不能少!这可都是经验之谈呐!大家加油吧,说不定下一个梅派青衣大师就是你呢!原创不易,请尊重原创,谢谢!。
从梅派经典造型管窥梅兰芳京剧改革分析

从梅派经典造型管窥梅兰芳京剧改革从梅派经典造型管窥梅兰芳京剧改革梅兰芳,中国当代京剧界的巨匠之一,被誉为“梅派奠基者”。
他的艺术造诣和表演风格,深深地影响了整个京剧艺术界以及文化领域。
梅派经典造型被视为梅兰芳艺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京剧表演的历史和未来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本文将从梅派经典造型的角度,来探讨梅兰芳对京剧改革的启示和贡献。
一、梅派经典造型的特点梅派经典造型是梅兰芳经过长期实践和不断探索后创立的艺术造型。
它以把握人物内在的精神特征而塑造外在形象,使形神兼备。
通俗地说,梅派经典造型是梅兰芳自创的一套表演方式,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唇齿音(唱腔)唇齿音是梅派经典造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梅兰芳表演中的特色之一。
梅兰芳的唱腔不仅声音圆润、悠扬,而且富有感情、情绪丰富。
他善于利用唇齿、牙关和舌头的运动,灵活地表现人物情感和形象特征,使唱腔更加生动、有感染力。
(二)面部表情面部表情是表演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梅派经典造型中的表情更显得尤为重要。
梅兰芳不仅善于运用嘴巴、眼睛、眉头等面部肌肉表现人物情感,而且还善于利用道具、穿戴服饰等手段来塑造角色形象,使得其角色栩栩如生。
(三)身段动作梅派经典造型中的身段动作也非常独特,它往往更注重表现人物内在情感和思想,通过小到细微的动作,来展现出人物的精神特征和情感变化,从而使演出更加生动、具有感染力。
二、梅兰芳对京剧改革的启示和贡献梅兰芳对京剧的影响可以用“不因时代而过时”的话来概括。
他不仅敢于创新,而且注重发扬京剧的传统精髓。
梅兰芳的表演被视为京剧艺术的代表,他所传承的梅派经典造型,不仅在当时京剧舞台上赢得了观众的喝彩,而且也影响了很多后来的艺术家。
(一)对唱腔的创新梅兰芳在表演中大力推崇唇齿音,也就是具有浓郁的韵律美的唱腔。
他既注重古典唱腔的传统,又勇于革新,大力创新“以声为本”,运用变调、顿音、转折等唱腔技法,使唱腔更富感染力和艺术感染力。
(二)对面部表情的创新梅派经典造型中的面部动作也是梅兰芳大力创新的方面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京剧梅派唱腔及行腔要领初探 梅一辉 大凡京剧爱好者,无一不知梅兰芳京剧艺术,即便“圈外之人”,也略知一、二,可见其在京剧艺术中的地位。梅派艺术享有“雍容华贵、端庄凝重、意境和美、深沉含蓄”之盛誉,而其众多脍炙人口的唱腔则是构成其艺术特色的核心,为人们所喜闻乐见,广为流传。唱腔是梅派艺术得以为人们所认识、理解、鉴赏、传播的主要“载体”。研究唱腔,掌握行腔要领,以求字正腔圆、韵正味浓,不仅是众多“梅迷”孜孜以求的目标,而且也是从事京剧艺术研究、弘扬民族文化工作者一再涉及的课题。研究梅派唱腔,前提条件是要对梅派的整体艺术有一个比较深刻的理解和领会。作为京剧旦角艺术中的一大流派,梅派艺术也和其它流派艺术一样,首先它是历史积淀的产物,不能不反映出其产生、发展的历史条件和时代环境的痕迹,有其一定的历史局限性是不足为怪的;其次,梅派独树一帜,是与其它流派相比较、相区别而言,其精髓在于它的个性部分;再次,它作为流派是这一艺术发展的结果,而不是过程,它的发展随创始人梅兰芳大师的谢世而终结,而后人在终结基础上的再创作、再发展,就成为别的东西或新的流派。这里最重要的是要把握住梅派艺术的个性,在抓住个性的基础上,再联系旦角艺术乃至整个京剧艺术的共性,才能探抵梅派艺术的真谛,既要防止停留于泛泛而论,又要防止把那些属于共性的东西误解为梅派。孙家斌先生针对京剧界要不要继续保留上口字、尖团字的争论,在《中国京剧》杂志1993年第三期上撰文说:“任何事物的特色遭到破坏,该事物存在的个性也就消失了”。他认为,取消上口字、尖团字,就等于取消了京剧特色。我们这里不讨论这个问题,但我认为这一观点也适用于如何对待流派的问题。混淆流派的特色,磨削流派的“棱角”,甚至以“借鉴”、“移植”为名随意掺进别的成分,自作聪明地进行“改进”和“包装”,是十分有害的。 梅派艺术的特色究竟何在?这恐怕是一个一时难以说得清、道得明的问题——至少我等肤浅之辈如此。况且,梅派艺术也和其它戏曲艺术一样,对其真正的理解和领会,必须通过长期而反复的耳闻、目睹和意会,甚至身临其境地实践,才能逐步掌握真谛,而且其中许多内容是难以言传和书述的。这里我斗胆进行“书述”,企图循前辈、专家的引导,结合自身浅陋的学梅实践,对梅派艺术作一番自己都感到有所吃不准的描写。 有人说,京剧是一门“圆”的艺术,字正腔圆、劝人为善,从舞台布景、服装设计、唱念做打等,无不宗“圆”,连杀人的刀枪也是圆而不露锋芒。当然,圆与方是相比较而存在,无方就显不出圆。在许多剧目的具体情节、人物唱念中,“方”的成分不同程度地存在,比如《金玉奴》不团圆的结局、《白门楼》吕布的被杀、《群.借.华》人物的勾心斗角等,都具“方”的特征。然而不管怎么说,京剧的总体和主流是“圆”。在这中间,梅派艺术“圆”的特征更加突出、更加典型:在艺术表演的目的上,突出给人以美的享受,劝人为善,提倡中庸之道、和为贵;在表演的对象上,人物正面而善良,雍容大度,端庄美丽;在表演的手法上,更是“圆”字当头,赏心悦目,美感非常。梅派艺术“圆”的特征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下面试述之: 一是含起伏于平缓之中。许多剧种包括京剧的其它一些流派,在表演人物情感时,往往形神并重、同步,甚至形重于神。设计了大量火爆、惊险、怪异以及挑逗的动作,以取得哄动或刺激效应。例如,在表演人物的怨恨时,大幅度的舞蹈动作,疾速的水袖甩动,配以发泄式的行腔、念白,把舞台气氛推向白热化,观众也随之进入紧张、压抑的情感之中。梅派则不然,情感表演的形、神两个方面,重在“神似”。比如,《西施》中人物在表达“青春易损”、“红颜空有亡国恨”的心境时,《穆桂英挂帅》中人物在表达“小儿女探军情尚无音信”的担心时,虽然心潮起伏,但行腔、台步却极为平缓。再如《抗金兵》中人物数度表达“恨金兵”的心情,《生死恨》中人物历尽磨难、屡遭迫害,可谓刻骨铭心,但在行腔或身段中并未有大幅度的起伏。 二是寓意浓于典雅之中。梅派所表演的人物,不乏爱情专诸、一往深情、矢志不移者,领略其境不可谓不刻骨铭心、感天动地,梅兰芳在表演此类人物时都崇尚典雅、避免失态。如《俊袭人》中人物对“呆公子”多情意浓、《洛神》中人物对雍邱王旧情难忘、《西施》中人物对“眼中人”日夜思念,梅大师在表演时均以含蓄深沉的唱腔和自重端庄的身段来表达。即使是《贵妃醉酒》中的杨贵妃,先是应皇帝之命,侍宴百花亭,充满期待,后是皇帝不守信用,驾转西宫,从而充满怨恨。梅在表演剧中人经历的这个变化过程中,既未显得起先时的得意轻佻、望眼欲穿,也未出现失宠后的妒恨失态、怨言连篇。 三是置情动于形静之中。动与静,以静为动、以静寓动是梅派突出的表演手法。《太真外传》中人物被皇帝逐出宫门,一曲“二黄”怨而不怒;马嵬之缢,成了屈死的冤魂,一曲“反二黄”平静而出。并未像别的剧种或别的流派表演的此类人物,大幅度翻滚、甩袖、疾步,高强度的念白、行腔。《生死恨》中大段“二黄” 唱腔在夜纺中进行,如诉如泣、悲之不极、愤之不火、痛之不绝、冤之不憾,真乃绝唱! 四是表丽美于端庄之中。梅派剧目中人物多美貌女子。在梅先生的表演下,均美而不俗、丽而不艳、俏而不妖、娇而不佻。《贵妃醉酒》中杨贵妃有“沉鱼落雁” 之美、“闭月羞花” 之丽,“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故“三千宠爱一身专”,可谓春风得意。然而梅先生饰演的杨贵妃决无妖媚、挑逗、狎邪之感。以端庄表美,崇尚心灵美、行为美、语言美、仪表美是梅派表演艺术的一大特色。再如《洛神》中甄妃化为洛水之神后,在洛水之畔与雍邱王相会,深沉含蓄,意味深长,令人美感非常。 五是抒激情于深沉之中。《霸王别姬》中人物面临楚军败局已定忧心如焚,《凤还巢》中人物面对继母露骨偏心而敢怒而不敢言,《西施》中人物身陷吴宫,报国无期。这里各有一段“南梆子”翻高行腔,但均不显得声嘶力竭、歇斯底里,而是表露得体,无火爆之感。《穆桂英挂帅》中责文广、《生死恨》中骂胡儿、《宇宙锋》中斥昏王,均没有出现连珠炮式的行腔。《宇宙锋》中赵女对父亲寡廉鲜耻行为的对抗,以“反二黄慢板”行腔表达之,这是其它剧种和流派中难见的。 梅派艺术是“圆”的艺术,给人以美的享受,作为该艺术核心部分的唱腔,更是充分体现了“圆”。唱腔及行腔在哪些方面体现了“圆”,以及如何体现“圆”,却是很难具体表述的。一幅画,人们至少可以看出画中的人物、山水或别的什么东西,尽管这仅仅是表像的,但对于音乐来讲,用书、画的方式连表像也难以表达。对梅派唱腔及行腔要领问题,至今未见有专著问世。与梅先生合作几十年的著名琴师徐兰沅先生有一口诀:“行腔不做作,寸劲适当足;音节要相连,不叫板捆住。少用棱角式,重要在满足;非真也非虚,似有也似无。明缓暗偷气,内中皆有骨;脱尽摩仿处,现出真面目”。这段口诀比较生动形像,对梅派唱腔及行腔要领作了总体概括。对梅派唱腔及行腔要领的具体表述,限于笔者水平的肤浅,只能作如下一鳞半爪的表述:
一、旋律质朴,流畅自然 多年来,笔者用心反复聆听和研究了梅派唱腔的几乎全部,对主要唱腔基本上做到了熟知。但至今尚未琢磨出梅派唱腔的旋律特征,难以确认什么是可以打上“梅记”标签的所谓“旋律模块”(虽然梅先生一生首创了许多新腔即新的唱腔旋律),就旋律本身,笔者觉得无从探寻“梅味”。许多流派创始人(例如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等),是有其身流派唱腔的特征旋律的,唯有梅先生,他创造的无数新腔都化入了他的唱腔体系中,很难单个认定什么是他的特征旋律。这是不是引证了梅先生所说的“对于舞台上的艺术,一向是采取平衡发展的方式,不主张强调出某一部分的特点来的,这是我几十年来的一贯作风”。梅先生的演唱艺术体现了中国传统的美学原则,具有端庄娴雅的古典美,平和中正、圆熟匀称、蕴藉流畅、恰到好处。 我认为,领略梅派唱腔的特点,必须在总体上把握,必须在熟知梅的大部甚至全部唱腔的基础上,才会对其旋律特点有所领悟。而企图走捷径,设想从众多的唱腔旋律中找出小段或音节来贴上梅腔的标签,这种方法看来是难以取得成功的。我觉得,梅派唱腔旋律不是众多“模块”的排列、堆砌,而是浑然一体的整体架构。梅先生主张:歌唱音乐,结构第一,如同作文、做诗、写字绘画、研究布局、章法,因而繁简、单双安排得当,工尺高低衔接好比上下楼梯必须拾级而登,顺流而下,才能和谐酣畅,要避免几个字:怪、乱、俗等。梅派唱腔艺术整体的形成,是在前辈艺术家陈德霖、时小福的艺术基础上,吸收了王瑶卿的艺术之长,逐渐磨去了过于方正的棱角之处,以自己的润腔方式和行腔规律,创出了从容含蓄、韵味醇厚的唱腔体系。他从不用任何加“花”的手段,如颤音、滑音和装饰音,也不行险腔和怪腔,也不强调使用闪、垛、顿、拖等讨俏的技法,而是使其自然流畅。已故著名梅派票友包幼蝶先生认为,梅派唱腔有单纯朴素、大方自然、明朗圆满、干净利落、吐字清楚、虚实分明的特点。他在研究梅派行腔、润腔方面造诣极深,独创了一套能充分表达梅派行腔、润腔要领的记谱方法。常州已故王(少卿)派琴票朱正修先生宗梅、研梅数十年,他在生前给我的一次来信中谈及了梅派“摇板、“散板” 唱腔的特点和规律:第一、每个唱字大部分只有一个主音,个别字有装饰音,但装饰音很短,不能唱得太长,有的人虽然腔唱得不错,但装饰音不对,或唱得太长,这样就面目全非了;第二、不管唱腔每个字上有否装饰音,都是每个音节用柔的圆弧唱法相连,这往往是有否“梅味” 的要点;第三、每个字之间是紧紧连接,不能拉得太开;第四、“摇板” 腔的 最后不要拖得太长。朱先生的这些描述虽然是针对梅派“摇板”、“散板”唱腔来说的,但我认为,其精神实质的有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