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科学期中复习笔记全
九年级期中科学知识点梳理

九年级期中科学知识点梳理九年级的科学学习总结了学生从初中开始到现在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等多个方面。
期中考试是对这些知识的一次全面检验,因此,对于学生而言,梳理和复习这些知识点至关重要。
本文将按照物理、化学和生物的顺序,对九年级期中考试科学知识点进行梳理。
物理部分1.力学部分:质点的运动、匀加速直线运动、平抛运动、斜抛运动等。
2.光学部分:光的直线传播、折射和反射、光的成像等。
3.电学部分:静电、电路基本概念、电流和电阻等。
上述是物理部分的基本知识点,其中力学部分需要重点掌握的是运动的描述和解题方法;光学部分要注意掌握光的传播规律和成像原理;电学部分要掌握电路基本概念和电流电阻的计算方法。
化学部分1.物质的组成与性质:元素、化合物的组成和性质,以及酸碱盐的基本概念。
2.化学变化与能量:化学反应类型、燃烧反应和酸碱反应的特点,以及能量的转化。
3.常见元素和化合物的性质:氧气、氢气、氯气、水、盐酸、硫酸等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化学部分的难点在于对元素、化合物以及酸碱盐的组成和性质进行理解和记忆。
此外,常见元素和化合物的性质的描述也需要注意记忆。
生物部分1.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器官的功能和分工。
2.人体的呼吸与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循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3.生物的遗传和进化:遗传的基本规律,基因的表达和调控,进化的基本过程。
生物部分的考点较多,但重点可以放在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人体的呼吸与循环系统以及生物的遗传和进化。
这三个方面是九年级生物学习的基本内容,对于期中考试而言,重点关注这些内容即可。
综上所述,九年级期中考试的科学知识点主要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三个方面。
对于物理部分,要重点掌握力学、光学和电学的基本知识;化学部分要关注物质的组成与性质、化学变化与能量以及常见元素和化合物的性质;生物部分要着重理解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人体的呼吸与循环系统以及生物的遗传和进化。
九年级期中科学知识点

九年级期中科学知识点1. 物理知识点1.1 力和运动在这部分知识点中,我们学习了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
力的概念是指对物体施加的作用,而运动是物体位置的变化。
我们讨论了惯性、速度、加速度、力的合成等概念,以及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1.2 热和能量这一部分涉及热和能量之间的关系。
我们学习了热传递的方式,如传导、对流和辐射。
同时还学习了热量的计算方法以及热的特性,如热膨胀和热收缩。
1.3 光和光学光学是物理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光和与光的相互作用的现象。
我们学习了光的传播、折射、反射和散射等概念,以及透镜和凸透镜等光学仪器的工作原理。
1.4 电和磁电和磁是电磁学的核心概念。
电学部分我们学习了电荷、电路和电阻等基本概念,以及静电和电流的现象。
而磁学部分我们学习了磁场、磁力和电磁感应等内容。
2. 化学知识点2.1 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在这一部分,我们学习了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
元素是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纯物质,而化合物是由不同类型原子组成的纯物质,混合物则是由不同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
2.2 反应和化学方程式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化学反应和化学方程式的概念。
我们学习了反应类型,如合成反应、分解反应和置换反应等,以及如何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化学反应过程。
2.3 酸碱和盐学习了酸碱的性质、酸碱中和反应和酸碱指示剂的概念。
同时还学习了盐的性质和由酸碱反应产生盐的过程。
2.4 离子和离子化合物离子是带电荷的原子或分子。
我们学习了离子化合物的形成以及离子化合物的命名方法。
3. 生物知识点3.1 细胞结构和功能学习了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单位。
了解了细胞膜、细胞核、线粒体和液泡等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3.2 遗传和进化学习了遗传的基本原理和染色体的作用。
讨论了基因的突变和自然选择是如何驱使进化的过程。
3.3 生态系统了解了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学习了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并讨论了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九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归纳

九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归纳九年级科学下册是中学阶段的最后一年,也是学生在科学领域学习的重要时期。
在这一学期中,学生将学习到各种科学知识,从生物、化学到物理等各个科目都有涉及。
下面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复习和掌握这些知识。
1. 生物学知识点归纳1.1 生物的组成和分类生物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生物的基本单位。
生物可以根据其特征和功能进行分类,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
1.2 遗传与进化生物的遗传是指通过基因传递给下一代的遗传信息。
遗传规律包括孟德尔遗传定律和基因突变等。
进化是指物种在长时间内适应环境而产生的变化。
1.3 生命活动与环境生命活动包括营养、运动、呼吸、排泄和生殖等。
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如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和生物与非生物因素之间的关系。
2. 化学知识点归纳2.1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化学中的重要基础知识,包括元素的原子序数、符号和相对原子质量等信息。
元素周期表按照元素原子序数的增加顺序排列。
2.2 化学变化与化学方程式化学变化是物质发生变化的过程,包括物质的分解、合成、氧化还原和置换等反应。
化学方程式用化学符号和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过程。
2.3 化学物质与常见反应化学物质包括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等。
常见的化学反应包括酸碱中和、氧化还原和气体的制备等。
3. 物理知识点归纳3.1 运动学运动学研究物体运动的规律,包括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等概念。
常见的运动形式包括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等。
3.2 力学力学研究物体受力和运动的关系,包括牛顿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等。
力学还包括动量、能量和功等概念。
3.3 热学热学研究物体的热量和温度变化规律,包括热传递、热扩散和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等。
热学还涉及一些常见的热现象和热量计量单位等。
4. 天文学知识点归纳4.1 天体运动天体运动包括地球自转、公转和月亮的运动等。
太阳、地球和月亮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了地球的昼夜变化、季节变化和月相等现象。
科学九年级下册知识点汇总

科学九年级下册知识点汇总科学是一门探究自然规律和发展趋势的学科,通过科学的方法和实践,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世界、改善生活。
在九年级下册的科学学习中,我们将接触到许多有趣且重要的知识点。
本文将对这些知识进行汇总,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复习和掌握。
1. 细胞与遗传在这个单元中,我们学习了细胞是生物的基本单位,了解了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同时,我们还学习了DNA和基因的相关知识,了解了基因对遗传的重要性。
2. 生物多样性与环境保护在这个单元中,我们学习了地球上生物的多样性,了解了物种和生态系统的概念。
同时,我们还学习了环保的重要性,了解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应采取的保护措施。
3. 物质的结构与性质在这个单元中,我们学习了物质的结构和性质。
我们了解了物质的组成和变化,以及元素和化合物的概念。
同时,我们还学习了一些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
4. 能量的转化与利用在这个单元中,我们学习了能量的转化和利用。
我们了解了能量的各种形式,以及能量在生活中的应用。
同时,我们还学习了一些能源的类型和利用方式。
5. 现代天文学在这个单元中,我们学习了现代天文学的一些基本知识。
我们了解了宇宙的形成和演化,了解了天体运动的规律,并学习了一些基本的天文观测技术。
6. 科学探究与实践在这个单元中,我们学习了科学探究和实践的方法和技巧。
我们了解了科学实验的设计和步骤,并学习了如何进行科学观察、记录和分析。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汇总,我相信同学们已经对九年级下册的科学学习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不断复习和实践,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祝同学们在科学学习中取得好成绩!。
九年级期中科学知识点汇总

九年级期中科学知识点汇总科学知识是我们了解和探索世界的重要基础,而九年级学生正处在科学知识学习的关键时期。
在期中考试前夕,为了帮助同学们对九年级科学知识做一个全面系统的回顾和总结,本文将对九年级期中科学知识点进行汇总和梳理。
一、物理知识点1. 基本物理量和单位:了解质量、长度、时间、电流、电压、功率等基本物理量和单位的定义和换算。
2. 物体的运动:理解匀速运动、变速运动和加速度的概念,能够应用运动方程和速度-时间图分析物体的运动规律。
3. 力与运动:认识力的概念和单位,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能够应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物体的运动情况。
4. 声的传播: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规律,认识声音的特性和衰减规律。
5. 光的传播:认识光的产生、传播和反射规律,了解光的折射和色散现象。
二、化学知识点1. 物质的分类:了解物质的分类方式,包括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能够判断物质是单质还是化合物,并能进行简单的化学方程式的写法和化学反应的判断。
2. 元素周期表: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特点,能够根据元素的周期和族别判断元素的性质,并能根据元素的电子层结构预测元素的化合价和化合物的命名。
3. 化学方程式:掌握化学方程式的写法和平衡反应的原则、方法,能够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和分析。
4. 物质的氧化和还原:了解氧化和还原的概念和特点,认识常见物质的氧化还原反应,能够应用氧化还原反应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
5. 电解和电化学:了解电解的原理和应用,认识电化学反应和电池的基本原理,能够根据电池的连接方式预测电池的电势差和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
三、生物知识点1. 细胞的基本结构:了解细胞的组成和结构,认识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等重要结构,能够描述细胞的形态和功能。
2. 农作物的生长:了解农作物的生长环境和需要,认识土壤的组成和土壤对农作物的影响,能够应用养分循环和施肥原理提高农作物产量。
3. 生殖与遗传:了解生殖的方式和原理,认识常见的遗传现象如基因的分离和重组,能够分析遗传交叉和基因突变对物种进化的影响。
九年级期中科学知识点归纳

九年级期中科学知识点归纳随着九年级期中考试的接近,同学们再次面临了科学知识的复习。
科学作为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在我们的日常学习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复习科学知识,本文将对九年级期中考试所涉及的科学知识点进行简要归纳。
首先,我们来看看生物学方面的知识点。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的起源、结构和功能的学科。
在九年级中,我们学习了细胞结构和功能、遗传与进化等内容。
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它包含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等重要组成部分。
细胞质中含有各种细胞器,比如线粒体、内质网等,它们各司其职,协同工作,保持细胞的正常运作。
在遗传学方面,我们学习了遗传信息的传递和基因的结构与功能。
人类的遗传信息都保存在DNA分子中,它是一条长长的双螺旋结构,由四种碱基组成。
这些碱基的排列顺序决定了一个人的性状。
基因是DNA上的一个片段,它包含了编码蛋白质的指令。
通过遗传交配,父母将各自的基因组合起来,传给下一代,从而使得后代具备了父母的性状。
其次,物理学也是九年级科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物理学研究物质、能量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在九年级中,我们学习了光学、电学和力学等内容。
光是一种电磁波,它能传播并被物体反射、折射、吸收。
通过透镜和凸面镜的作用,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光的传播路径实现图像的放大和缩小。
在电学方面,我们学习了电流、电压和电阻等概念。
电流是电荷在导体中的流动,电阻是导体阻碍电流通过的程度。
根据欧姆定律,电流和电压成正比,电压和电阻成反比,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公式I=U/R表示。
力学是研究物体运动和受力的学科。
我们学习了运动的物理量、牛顿三定律等知识。
在运动学中,我们学习了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等概念。
位移是物体从一个位置到另一个位置的距离和方向,速度是单位时间内运动的位移,加速度是速度在单位时间内的变化率。
通过应用牛顿第一定律、第二定律和第三定律,我们可以解释物体的运动和力的作用。
最后,化学也是九年级科学知识的重点。
九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九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章:物质的组成和性质物质是构成一切事物的基本要素,了解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于我们理解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1.1 元素和化合物元素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化合而成。
元素通过化学符号表示,如氧元素O,氢元素H。
化合物由化学式表示,如水H2O,氯化钠NaCl。
1.2 混合物和纯净物混合物由两种或更多种不同物质组成,可以通过物理手段分离。
纯净物是由同一种物质构成,不能通过物理手段分离。
1.3 有机物和无机物有机物主要由碳元素构成,无机物主要由非碳元素构成。
有机物包括糖类、蛋白质、脂肪等,无机物包括水、盐酸等。
第二章:物质的组织和运动了解物质的组织和运动有助于我们理解材料的特性和现象的发生。
2.1 原子和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
分子是由两个或更多个原子组合而成。
2.2 离子和离子键离子是带正电荷或负电荷的原子或分子。
离子键是由正负离子之间的相互吸引力形成的化学键。
2.3 熔化和凝固熔化是物质由固态转变为液态的过程,凝固是物质由液态转变为固态的过程。
2.4 汽化和凝结汽化是物质由液态转变为气态的过程,凝结是物质由气态转变为液态的过程。
第三章:力的作用和运动力是物体的作用或变形的原因,运动是力的效应之一。
3.1 力的定义和测量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通常用牛顿(N)作为单位进行测量。
3.2 惯性和摩擦力惯性是物体维持现状的性质,摩擦力是两个物体相互接触时产生的阻碍运动的力。
3.3 重力和重力势能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重力势能是物体在高度变化时具有的能量。
3.4 力的合成和分解力的合成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力的结果的合力,力的分解是将合力分解为多个力的过程。
第四章:光的传播和成像光是我们接收信息的重要媒介,了解光的传播和成像对于我们理解光学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4.1 光的直线传播和折射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当光线从一个介质传播到另一个介质时,会发生折射现象。
九年级科学中考知识点归纳

九年级科学中考知识点归纳九年级科学是学生中考的一门重要科目。
它涉及到物理、化学、生物三方面的知识。
掌握科学知识,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还可以提高我们的综合素质。
下面,我将对九年级科学中考知识点进行归纳,希望能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物理知识点归纳1. 力的作用和效果:力的概念,力的作用和效果,力的计量单位,力的合成与分解等。
在物理中,力是描述物体相互作用的概念。
学习力的作用和效果,了解力的计量单位,以及学会力的合成与分解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2. 机械运动和力:速度、加速度、力学运动,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等。
机械运动是物体在相互作用下发生的运动,它涉及到速度、加速度等概念。
通过学习机械运动和力的相关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物体的运动规律,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二、化学知识点归纳1. 物质的组成: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元素的符号、原子序数和相对原子质量等。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和变化的科学。
了解物质的组成对于理解化学变化过程非常重要。
学习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概念,以及元素的符号、原子序数和相对原子质量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物质的基本构成。
2. 化学反应和化学方程式:化学反应的概念,化学方程式的基本形式和平衡状态等。
化学反应是化学变化过程中发生的现象。
了解化学反应的概念,以及化学方程式的基本形式和平衡状态,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并在实验中更好地控制化学反应。
三、生物知识点归纳1. 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细胞的基本组成,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细胞的物质运输、合成和排泄等。
生物学研究生命的起源、发展和变化。
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组织和结构单位。
了解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包括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细胞的物质运输、合成和排泄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
2. 遗传和进化:遗传的基本规律,性状的传递和表现,进化的概念和证据等。
遗传和进化是生物学中重要的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下)第一章基础知识分析第1节宇宙的起源1.美国天文学家哈勃发现星系运动有如下特点:所有的星系都在远离我们而去;星系离我们越远,运动的速度越快;星系间的距离在不断地扩大。
2.目前被人们广为接受的一种宇宙起源学说是大爆炸宇宙理论。
大约150亿年前宇宙形成。
无论地球上观察,还是在其它星球上观察,都可以观察到其它星球都在远离观察点而去,这是宇宙膨胀的结果。
宇宙无中心。
3.宇宙的结局:永远膨胀下去,或者会塌缩而在大挤压处终结。
4.英国人史蒂芬·霍金提出的黑洞理论和宇宙无边界的设想成了现代宇宙学的重要基石。
他的宇宙无边界设想是这样的:第一,宇宙是无边的;第二,宇宙不是一个可以任意赋予初始条件或边界的一般系统。
5.1957年,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第2节太阳系的形成与地球的诞生托勒密与“地心说”;哥白尼与“日心说”。
银河系中大约有2000多亿颗像太阳一样发光发热的恒星,而且银河系外,还有河外星系。
因此,太阳只是银河系中非常普通的一颗恒星。
人类认识太阳系的历程①最早用肉眼观测到的是金星、水星、火星、木星和土星。
太阳是太阳系是质量最大的天体。
(太阳系中只有太阳一颗恒星)②太阳系的行星有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离太阳由近到远)。
八大行星中体积最大的是木星和土星,它们最显著的特点是周围有一圈明亮的光环。
土星的卫星最多;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
(很重要哦)③各行星公转方向:自西向东(慧星自东向西公转,又叫“扫把星”)。
4.太阳系的形成:“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太阳系是由一块星云收缩形成的,先形成的是太阳,然后,剩余的星云物质进一步收缩演化,形成地球等行星。
理论依据:太阳系的行星绕日运行的特征:同向性—公转方向与自转方向相同;共面性—公转轨道平面大多接近于同一平面;轨道的近圆性—公转轨道是椭圆。
(太阳系行星公转特点有三个,其中同向性与共面性是星云说提出的依据)。
5.星云是广泛存在于银河系与河外星系之中的由气体和尘埃物质组成的呈云雾状外表的天体。
6.第3节恒星的一生1.繁星满天,绝大多数是恒星(由聚变,又叫热核反应提供能量)。
恒星的体积相差悬殊。
恒星的颜色不同,是由于它们表面的温度不同。
颜色由深到浅,温度升高。
一般来说,发红光的恒星温度最低,发黄光的高一些,发蓝色、白色光的恒星温度最高。
2.恒星的演化:红巨星:红色,体积比太阳大,表面温度比太阳低(可理解为膨胀,对外做功,内能减小),气体部分密度非常小,亮度比太阳高。
超新星:亮光相当于十亿颗太阳;白矮星、中子星:体积小、亮度低,但质量大、密度极高。
决定恒星寿命的因素——质量!质量愈大,寿命愈短!3.太阳的光和热是靠太阳内部的氢发生热核反应而产生的。
4.太阳系的延生(50亿年)——现在的太阳系(50亿年)——红巨星(晚年期)——白矮星;大恒星——超红巨星——超新星——中子星(或黑洞)5.黑洞的密度非常大,强大的引力使任何物质,甚至光线都无法逃脱它的吸引。
因此,远处的观测者无法看到来自黑洞的光,但天文学家可以测出黑洞的存在。
第4节地球的演化和生命的诞生1.地球的演化。
46亿年前地球形成之初是一个由岩浆构成的炽热的球。
在距今约38亿年前,最原始的生命体在海洋中诞生。
①25亿至6亿年前,地球上开始出现大片陆地和山脉,海洋中的藻类释放初氧气,大气中的氧气含量逐渐增多:②6亿至2.5亿年前的古生代,地球上的陆地面积增加,原始的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露出海面,出现昆虫、鱼类、两栖类、裸蕨类等生物;③2.5亿至0.7亿年前的中生代,大西洋和印度洋形成,中国大陆轮廓基本形成,裸子植物和爬行类动物出现;④0.7亿年前至今,地球在第三纪经历了大规模的造山运动,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等许多世界上的高大山脉,奠定了现代地球地貌的基础;鸟类、哺乳类动物和被子植物出现。
2.生命的诞生。
1953年美国生物学家米勒在实验室用充有甲烷、氨气、氢气和水的密闭装置(不含氧气),以加热、放电来模拟原始地球的环境条件,合成了一些氨基酸、有机酸和尿素等。
(以无机物合成了有机物)4.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假说。
生命起源化学进化过程包括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第二阶段,从有机小分子形成有机大分子;第三阶段,从有机大分子组成能自我维持稳定和发展的多分子体系;第四阶段,从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
第5节生物的进化1.神创论和进化论的斗争。
2.生物进化的有力证据——动植物化石。
化石的形成。
在地层中保留下来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和遗迹,都称为化石。
支持生物进化的其它证据:自然选择学说、比较解剖学证据、胚胎学证据。
动物化石的形成:动物死后落入水中→尸体上的肌肉腐烂→水中泥沙掩埋骨骼→水进入无机盐沉淀在里面(化石形成)→将化石保存在外围泥沙堆积沉淀而形成的岩石中→某些化石随地壳的运动露出水面回到地面,在风雨作用下露出化石。
3.生物进化的顺序和意义:越是古老的地层(深层)里化石生物越简单、越原始,越是晚近的地层(浅层)里化石生物越复杂、越高级。
进化顺序:动物: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中:原生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
脊椎动物中: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重点区分恒温、变温,及体内受精、体外受精)植物:藻类→苔藓类→蕨类→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重点区分有无种子,种子外有无果皮包被)人:森林古猿→南方古猿→直立人→智人→现代人意义:化石在地层按一定顺序出现的事实是生物进化最可靠最直接的证据;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说明了生物是经过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逐渐进化而来的,它反映了生物进化的顺序是:简单→复杂;低等→高等;水生→陆生。
更先进更科学的推断生物间的亲缘关系的方法是通过分析比较DNA和蛋白质的差异。
4. 达尔文于1859年发表的《物种起源》,其中解释物种进化原因的自然选择理论被人们普遍接受。
主要观点:①地球上的一切适于都起源共同的原始祖先,生物之间存在着或近或远的亲缘关系;②达尔文的进化论的核心:生物进化的根本原因是自然选择,自然选择的内因是不定向的遗传和变异,外因是环境的选择,结果是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③变异对生物个体来说分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遗传的作用是积累微小变异,遗传和变异是不定向的。
自然选择学说的四个要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变异包括可遗传变异及不可遗传变异。
(染色体是遗传信息的载体,DNA才是遗传物质。
)重点区分:(由小到大)基因→DNA →染色体→细胞核5.在体细胞中,染色体、DNA 及基因都成对存在,但是在成孰生殖细胞中(精子和卵细胞)中,它们却成单存在。
第6节进化与遗传1.遗传:生物体通过生殖产生子代,子代和亲代、子代和子代之间的性状都很相似,这种现象称为遗传。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地洞”。
(必须具有亲缘关系才谈得上遗传或变异)。
变异:子代与亲代及子代不同个体间的性状差异叫变异。
“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
2.染色体:位于细胞核内(人类有23对46条染色体,男性为22对+XY, 女性为22对+XX ),染色体是由DNA(脱氧核糖核酸)和蛋白质组成的,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由1953年美国沃森和英国克里克共同提出。
)DNA 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
基因是起遗传作用的DNA片断。
一个DNA分子上有成百上千个基因。
基因控制性状,蛋白质表现性状。
人类基因组计划,计划于1990年正式启动。
变异实质上是遗传物质(基因、DNA、染色体)发生改变而导致生物体性状的变化。
例如白化病患者不能合成黑色素,就是因为控制黑色素合成的基因发生变异造成的;先天愚型是21号染色体多了一条。
人的基因、DNA 和染色体的改变都会导致遗传病的发生3.育种和优生。
杂交优势:杂交的生命力比双亲强的现象,如骡。
基因工程:完全按照人的意愿重新组合基因的技术,转基因技术、转基因食品等。
遗传病与优生。
我国的婚姻法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之内的旁系血亲禁止结婚。
血缘关系越近,细胞内所含基因越相似,婚后子女患遗传病的机率大大增加。
第二章基础知识分析第一节种群和生物群落1.种群定义: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称为种群。
生物特征: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种群的特征具有种群密度、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等。
生物种群中增加(或减少)生物个体的主要方式是繁殖(或死亡)。
种群密度=生物个体数/种群生存的面积(或体积);性别比(%)= 男性人数/女性人数×100% ;出生率= 新个体数/种群个体总数×100‰;死亡率= 死亡个体数/种群个体总数×1000‰(出生率和死亡率均用千分率表示)。
(注意:1.物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同种生物个体之间可以交配并繁殖出具有生育能力的后代;2.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单位,一个种群内的生物是一个物种.动物中最低等的是单细胞的原生动物,动物种类最多的是节肢动物,最高等的是哺乳动物)。
2.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特征。
年齡结构和性别比例均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种群密度的。
3.年齡结构: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齡期的个体数量的比例,其类型大致分为三种: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
增长型:年轻的个体非常多,从图形上看是基部较宽,顶端狭窄,种群密度将逐渐增大;稳定型:各年齡段的个体比例适中;衰退型:年轻的个体较少,而成年和老人的个体较多,种群的密度将越来越小。
4.破坏某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就会使很多雌雄个体不能完成交配,导致出生率较低,种群密度将会逐渐减小。
在畜牧养殖中,养殖者往往控制动物的雌雄比例,使雌多于雄,目的是有利于动物的繁殖,增加个体数量。
5.出生率和死亡率是针对种群而言的,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种群密度变化的原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这两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6.观察酵母种群实验中要注意:1.试管和葡萄液必须消毒,以免有其它微生物的存在而影响实验效果;2.酵母菌和繁殖需要适宜的温度,要控制好温度;3.在氧气充足的条件下,酵母菌的繁殖速度会更快,可进行出芽生殖。
4.因为营养物质和生存空间是有限的,因此,酵母菌不可能一直持续增长。
7.群落定义: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就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
简称为群落。
生物特征:一定区域内的全部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
8.种群和群落的区别是:种群是是种内关系的研究范围;而群落是种间关系的研究范围,是组成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
9.群落的结构是指群落中各不同种群分别占据不同的空间,使群落有一定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
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植物的分层现象与光照强度有关,动物的分层现象与其食物及栖息场所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