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修养与浩然正气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原文及解释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原文及解释名句: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摘自:《孟子·公孙丑章句上·第二节》解释:我长于修养我的浩然之气。
赏析:孟子认为,人应该为自身人格的完善不断培养自己,加强自我修养,“浩然正气”正是有志的君子所表现出来的自信、自强、无所畏惧的精神。
公孙丑章句上·第二节原文:公孙丑问曰:“夫子加齐之卿相,得行道焉,虽由此霸王不异矣。
如此,则动心否乎?”孟子曰:“否。
我四十不动心。
”曰:“若是,则夫子过孟贲远矣。
”曰:“是不难,告子先我不动心。
”曰:“不动心有道乎?”曰:“有。
北宫黝之养勇也,不肤桡,不目逃,思以一豪挫于人,若挞之于市朝。
不受于褐宽博,亦不受于万乘之君。
视刺万乘之君,若刺褐夫。
无严诸侯。
恶声至,必反之。
孟施舍之所养勇也,曰:‘视不胜犹胜也。
量敌而后进,虑胜而后会,是畏三军者也。
舍岂能为必胜哉?能无惧而已矣。
’孟施舍似曾子,北宫黝似子夏。
夫二子之勇,未知其孰贤,然而孟施舍守约也。
昔者曾子谓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孟施舍之守气,又不如曾子之守约也。
”曰:“敢问夫子之不动心,与告子之不动心,可得闻与?”“告子曰:‘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
’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
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
夫志至焉,气次焉。
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
’”“既曰‘志至焉,气次焉’,又曰‘持其志无暴其气’者,何也?”曰:“志壹则动气,气壹则动志也。
今夫蹶者趋者,是气也,而反动其心。
”“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
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原文及赏析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原文及赏析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求其所以随无涯也。
吾欲善养吾浩然之气,以养吾浩然之气,必先修身养性。
修身,即修养自己的品德和道德,使之达到高尚的境界。
只有修身,才能积善之源,才能树立起高尚的人格。
养性,则是指修养内心的情操和气质,使之达到纯净的境界。
只有养性,才能拥有坚定的意志和高尚的情操。
如何修身养性呢?首先,要修身,就要正心诚意,修正自己的思想和态度。
要坚守道德底线,不为私欲所迷惑,不为功名利禄所动摇。
要坚持真、善、美的价值观,做到言行一致。
其次,要养性,就要修养自己的情操和气质。
要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注重文化修养,提升自己的素质和境界。
要在日常生活中注重细节,从小事做起,做到有礼有节,待人和善。
最后,要修身养性,还需要保持良好的身心健康。
要注意饮食起居,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
要经常锻炼身体,保持良好的体态和体魄。
修身养性是一种修行的过程,需要持之以恒,耐心等待,不断完善自己。
只有通过修身养性,才能培养出浩然之气。
浩然之气,即宽宏大量之气。
有了浩然之气,才能坚守正道,不为外物所动。
有了浩然之气,才能心怀天下,乐善好施。
有了浩然之气,才能在逆境中坚持,不畏困难。
浩然之气是一种精神力量,是一种高尚的品质。
有了浩然之气,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保持初心,始终如一。
有了浩然之气,才能在现实的压力和诱惑面前坚守自己的信念和原则。
有了浩然之气,才能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坚持不懈,不言放弃。
吾欲善养吾浩然之气,必先修身养性。
修身养性,是一种修行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提升自己,完善自己。
只有修身养性,才能培养出浩然之气。
有了浩然之气,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坚定前行,不为外物所动,不为困难所惧。
有了浩然之气,我们才能成为真正的人,成为有益于社会、造福于人民的人。
吾欲善养吾浩然之气,必先修身养性。
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从小事做起,修身养性,培养出浩然之气。
让我们坚守正道,心怀天下,乐善好施。
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坚定前行,不畏困难,不言放弃。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2.6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教材分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选修课本《先秦诸子散文》中《孟子》选读的内容。
先秦诸子的散文以深邃的思想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源泉。
《孟子》一书是其中的重要作品。
孟子是儒家代表人物之一,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并使之具体化。
“浩然之气”是孟子“养气说”的重要内容,也是他敢于和黑暗现实战斗的力量来源,它对后代仁人志士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学习本课将会加深学生对孟子思想的认识,实现传统文化对学生思想境界,人格修养的熏染。
课文内容分别节选自孟子三篇不同的文章,但其在思想上仍是连贯一致的,都统一在“浩然之气”这个主题下。
第一则选文阐述浩然之气的特点和如何养浩然之气,第二则选文解释了何谓大丈夫,第三则选文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则是对第二则选文的深化。
【教学目标】1、落实字词学习。
掌握选文中出现的重要文言字词和句式。
2、理解孟子“浩然之气”的基本内涵。
3、体会孟子关于人格塑造的“养气说”对历代仁人志士的影响,从中借鉴自己立身处世的策略和精神力量,实现传统文化对学生品质、人格的熏染。
4、重难点重点:领会“浩然之气”的内涵。
难点:孟子“浩然之气”在当世的现实意义和实现传统文化对学生思想的熏染。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法,创设情境法【教学过程】一、引词句一千年前经历了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苏轼在快哉亭留下了千古名句: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苦难中的苏轼是想告诉人们:一个人只要具备了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就能刚直不阿,坦然自适。
在任何境遇中,这个人都能处之泰然,享受使人感到无穷快意的千里雄风。
苏轼在这里提到的浩然之气正是孟子首倡的。
今天,我们就走进这浩然之气,感受千里雄风!二、浩然气女生齐读。
1、字句梳理①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一时的,突然的)②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③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预期所达到的效果)④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疲累疲倦)2、浩然之气有何特点?至大至刚,配义与道它作为一种气。
善养浩然正气 固培做人之本

善养浩然正气固培为人之本牡丹区财政局瞿晓妍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志们,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善养浩然正气,固培为人之本。
古人孟子主张“善养吾浩然之气”。
善养,就是用正义去培养,经过长期积累使正气逐渐生成。
浩然正气,就是说正大刚直之气。
浩然正气是一种情操,是一种理念。
发扬浩然正气,必是先有浩然正气荡乎于胸,然后才能至大至刚,顶天立地。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号召全党要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
应该看到,这种可贵的“气”是不可能与生俱来的,必须加以精心培养才能具备。
面对新世纪新阶段新任务,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才能保持与时俱进的“精、气、神”,才能抵制“灯红酒绿”的腐蚀,腐朽思想文化的渗透和金钱、地位、美色的诱惑,才能真正树立起“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
心胸坦荡,切忌患得患失,夯实正气之基孔子曰:“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在这里,孔子针对人生在少、壮、老三个阶段的不同情况,提出要分别警惕三处毛病。
其中“戒斗、戒得”对我们仍有很深的教育意义。
“戒之在斗”。
人到中年,容易争强好胜,搞得不好,既会影响身心健康,又会影响人际关系。
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既要有不甘落后、力争上游的精神,又要有宽容厚道、克己让人的态度。
人贵在保持一颗平常心。
要有自知之明、允许别人超过自己,注意学习别人的长处,多想自己的不足。
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
有些不是原则的事,糊涂一些,谦让一些,既免除了不必要的麻烦,也能和别人团结共事。
“戒之在得”。
老年之时,有的人觉得人生苦短,来日无多,想趁机捞一把,所以贪得之心特重。
想“得”什么?无非是权位、名利、金钱、美色这些东西。
近些年来出现了一种所谓“五九”现象,有的即将离退休的老同志,腐化堕落,丧失晚节。
先秦诸子散文选读2.6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课前·导入]
二千多年前的某天清晨,一个中年男子,又一次默默 地约车治装,奔赴未知的前程。时值民不聊生的战乱岁月, 失去道德规范的权力泛滥成灾,各种势力竞相角逐。秦用 商鞅,楚魏用吴起,齐用孙膑、田忌,均显赫一时,唯独 这位儒者的清瘦背影,在愈驶愈疾的马车上轻轻摇晃,渐 行渐远。沿途破败的景象勾起了他的无限悲愤,只听一声 长啸伴着古老的马车吱吱呀呀,从天尽头传来,久久回响。 一位圣人就在这颠簸的马车上渐渐走向历史的前台,为千 秋歌颂、万世景仰!
[文本·探究]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句意】 这种气,极端浩大,极端刚强,用正义去培养它 而不加损害,就会充满天地之间。 浩然之气,是一种充满仁义、道德的正气,它属于仁义、道 德的范畴。这种气可养而不可得,它必须靠我们日积月累, 长期培养。 【评析】 孟子在这里强调了常施仁义、操守美德对人格塑 造的重要意义。人的思想意志集中于求道为仁,就会以具体 的行动去加以完成,日积月累,必会有所成就。这就启示我 们,修养德行,要严格要求自己,长期坚持。只要不断地培 养充实,就会使自己的“内功”大增。
金钱和地位所扰乱。 3.威武不屈:_威__武__:__权__势__,__武__力__;_屈__:__屈__服__。__强__暴__的__压__力__不__能使
之屈服。表示坚贞顽强。
01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文白·对译]
(公孙丑问曰): “敢问夫子恶 乎 长?” [敢:敬辞, 公孙丑(孟子徒弟)问道:“敢问老师长于哪一方面?”
(4)勿正勿忘,勿助长也,指要做集义养气的事情,但不要 预期所达到的效果,心中时刻记着它,但不要急于促使它成长。
第一则小结:
浩然之气:至大至刚,直养无害, 配义与道,助长害之。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优秀公开课(2024)

名人案例分析与讨
04
论
2024/1/30
15
选取名人案例及标准
选取具有代表性和影 响力的名人案例
兼顾不同领域、不同 背景的名人,以展现 浩然之气的普遍性
2024/1/30
着重考虑名人在培养 浩然之气方面的经历 和成就
16
案例分析:成功人士如何培养浩然之气
01
02
03
04
坚定信念,持之以恒地 追求目标
2024/1/30
4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背景
作者介绍
孟子,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代表人 物之一,被尊称为“亚圣”。
2024/1/30
时代背景
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孟子提 出“养气”之说,旨在通过修养内 在品质来应对外在挑战。
篇章地位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是《孟子》 中的经典篇章之一,对于理解孟子 的思想和儒家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能得以彰显。
浩然之气的培养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 方法,如持志养气、动心忍性、存心养 性等,这些原则和方法对于现代人的人 格修养和精神追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13
经典篇章对现代启示
浩然之气的培养需要注重内心修养。在快节奏的生活 中,人们容易忽视内心的世界,而培养浩然之气正是 要求人们关注内心、修炼内心,从而达到内心的平和 与坚韧。
培养浩然之气有助于塑造健全的人格。在现代社会中 ,人们往往面临着各种诱惑和挑战,培养浩然之气可 以帮助人们坚守道德底线,追求更高尚的精神境界。
2024/1/30
浩然之气的培养需要积极的社会实践。只有将个人的 修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彰显出浩然之气的 力量和价值。在现代社会中,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践行社会责任等都是培养浩然之气的有效途径。
人的修养与浩然正气

人的修养与浩然正气人的浩然正气是从哪里来的?孟子不厌其烦地教导人们如何修身养性,并用大量的实例来说明如何做人的道理。
其中,让世代中国人,尤其是中国知识分子深受影响的莫过于“浩然正气”一说了。
弟子公孙丑问孟子擅长什么,孟子回答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 孟子说:“我能辨别各种言论,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上》)。
什么是浩然正气呢?孟子进而解释道:“难言也。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孟子·公孙丑上》)。
很难说清楚的。
作为一种气,它最为盛大,最为刚强,靠正直去培养而不去妨害它,这样就会充塞于天地之间。
它作为一种气,要用义与道来充实;没有这些,它就会萎缩。
它是通过不断积累义而产生的,不是偶然的义行就能取得的。
如果行为有愧于心,气就萎缩了。
孟子通过宋人拔苗助长的故事来说明培养浩然正气是一个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过程。
那么,人应该如何培养浩然正气呢?做一个坚守儒家教义的人孟子所言之“气”,其“原料”完全来自儒家学说的基本教义。
一个人笃行儒家教义,靠的不是一两次自发的偶然行为,而是需要永不懈怠的终身努力。
因而,孟子的浩然正气说本身带有强烈的宗教性质。
从这个意义上说,儒家学说就是关于“人”的宗教。
孟子所构建的人学体系,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儒学教义的人文化,亦即儒家学说的基本教义与“人”学相对应的体系化。
首先是对人心的定位。
孟子强调人要有纯真的赤子之心,也就是说人在任何时候都不应该失去“本心”,只有源于本心的“性”才是善的。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孟子·离娄下》)。
真正的君子,是不丧失其婴儿般纯真天性的人。
孟子认为,人只有守护好自身的善性才是做好一切事情的根本。
“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
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之闻也。
王阳明修心十二法:轻松把握阳明心学最高精华,终生受用!

王阳明修心十二法:轻松把握阳明心学最高精华,终生受用!王阳明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在学术思想方面继承宋代大儒陆九渊,以自己的体悟加以完善,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心学”体系。
时至今日,王阳明心学对于当下浮躁的社会大众来讲,仍有着深远借鉴意义。
1、欲修身,先养心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释义:心即理。
天下难道还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吗?人生启迪:浮世之中,总有许多人为追求物质享受、社会地位和显赫名声等身外之物,而心力交瘁、疲惫不堪。
他们怨天尤人、欲逃离其中而不可得,皆因忽略了自己的内心,不明白万事以修心为先的道理。
2、不忙不乱,不焦不躁天地气机,元无一息之停。
然有个主宰,故不先不后,不急不缓,虽千变万化而主宰常定,人得此而生。
若无主宰,便只是这气奔放,如何不忙?释义:天地间的大气,本来没有瞬息中断过。
但有了一个主宰,就能不先不后,不急不缓,即使千变万化,主宰是一成不变的,人有了这个主宰才产生。
如果主宰安定,如同天地运行一样永无停息,即使日理万机,也经常从容自在,也就是所谓的「天君泰然,百体从令」;若无主宰,便只有气在四处奔流,怎么会不忙呢?人生启迪:忙碌是现代社会中大多数人的一种生活状态。
不幸的是,与身体的操劳相伴随而来的,还有内心的忙乱急躁、焦虑不堪。
所谓「身之主宰便是心」,倘若在忙碌的生活中不能给内心留一份悠闲,而使其深受烦恼与担忧所累,便更难在为人处世之时做到游刃有余、潇洒自在。
3、心狭为祸之根,心旷为福之门如今于凡忿懥等件,只是个物来顺应,不要着一分心思,便心体廓然大公,得其本体之正了。
释义:如今,对于愤怒等情绪,只要顺其自然,不过分在意,心体自会廓然大公,而实现本体的中正了。
人生启迪:心胸狭隘的人,只会将自己局限在狭小的空间里,郁郁寡欢;而心胸宽广的人,他的世界会比别人更加开阔。
4、无私心就是道心即理也。
无私心即是当理,未当理便是私心。
释义:心即天理。
没有私心,就是合于天理。
不合于天理,就是存有私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资料推荐------------------------------------------------------人的修养与浩然正气人的修养与浩然正气人的浩然正气是从哪里来的?孟子不厌其烦地教导人们如何修身养性,并用大量的实例来说明如何做人的道理。
其中,让世代中国人,尤其是中国知识分子深受影响的莫过于浩然正气一说了。
孟子不厌其烦地教导人们如何修身养性,并用大量的实例来说明如何做人的道理。
其中,让世代中国人,尤其是中国知识分子深受影响的莫过于浩然正气一说了。
弟子公孙丑问孟子擅长什么,孟子回答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说:我能辨别各种言论,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上》)。
什么是浩然正气呢?孟子进而解释道:难言也。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孟子公孙丑上》)。
很难说清楚的。
1/ 8作为一种气,它最为盛大,最为刚强,靠正直去培养而不去妨害它,这样就会充塞于天地之间。
它作为一种气,要用义与道来充实;没有这些,它就会萎缩。
它是通过不断积累义而产生的,不是偶然的义行就能取得的。
如果行为有愧于心,气就萎缩了。
孟子通过宋人拔苗助长的故事来说明培养浩然正气是一个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过程。
那么,人应该如何培养浩然正气呢?孟子通过宋人拔苗助长的故事来说明培养浩然正气是一个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过程。
那么,人应该如何培养浩然正气呢?做一个坚守儒家教义的人孟子所言之气,其原料完全来自儒家学说的基本教义。
一个人笃行儒家教义,靠的不是一两次自发的偶然行为,而是需要永不懈怠的终身努力。
因而,孟子的浩然正气说本身带有强烈的宗教性质。
从这个意义上说,儒家学说就是关于人的宗教。
孟子所构建的人学体系,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儒学教义的人文化,亦即儒家学说的基本教义与人学相对应的体系化。
孟子所言之气,其原料完全来自儒家学说的基本教义。
一个人笃行儒家教义,靠的不是一两次自发的偶然行为,而是需要永不懈怠的终身努力。
因而,孟子的浩然正气说本身带有强烈的宗教性质。
从这个意义上说,儒家学说就是关于人的宗教。
---------------------------------------------------------------最新资料推荐------------------------------------------------------ 孟子所构建的人学体系,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儒学教义的人文化,亦即儒家学说的基本教义与人学相对应的体系化。
首先是对人心的定位。
孟子强调人要有纯真的赤子之心,也就是说人在任何时候都不应该失去本心,只有源于本心的性才是善的。
孟子强调人要有纯真的赤子之心,也就是说人在任何时候都不应该失去本心,只有源于本心的性才是善的。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孟子离娄下》)。
真正的君子,是不丧失其婴儿般纯真天性的人。
孟子认为,人只有守护好自身的善性才是做好一切事情的根本。
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
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之闻也。
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孟子离娄上》)。
侍奉谁最重要?侍奉父母最重要;守护谁最重要?守护自身(的善性)最重要。
不丧失自身(的善性)而能侍奉好父母的,我听说过;丧失了自身(的善性)而能侍奉好父母的,我从来没听说过。
哪个长者不该侍奉?但侍奉父母才是侍奉的根本;哪种好品德不该守护?但守护自身(的善性)才是守护的根本。
3/ 8其次是对人身的定位。
一个人在家庭、社会中应该处于什么样的位置上?孟子用天下国家四个字十分明确地回答了人身与天下、国、家之间的关系。
一个人在家庭、社会中应该处于什么样的位置上?孟子用天下国家四个字十分明确地回答了人身与天下、国、家之间的关系。
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离娄上》)。
人们有句常说的话,就是天下国家的说法。
天下的根本在于国,国的根本在于家,家的根本在于个人自身。
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孟子尽心下》)。
君子的操守,是从修养自身开始,进而使天下太平。
这样,个人自身被精确地定位在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链条上,人、家、国、天下的一体化结构呼之欲出。
这样,个人自身被精确地定位在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链条上,人、家、国、天下的一体化结构呼之欲出。
最后是对人的社会行为的定位。
孟子认为,人的社会行为必须符合礼义之道。
仁义礼智不仅来自于人的本心,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而且还与人的社会行为是一一对应的。
孟子认为,人的社会行为必须符合礼义之道。
仁义礼智不仅来自于人的本心,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而且还与人的社会行为是一一对应的。
---------------------------------------------------------------最新资料推荐------------------------------------------------------ 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孟子公孙丑上》)。
仁,是天(赋予人的)最尊贵的爵位,是人最安定的住所。
夫义,路也;礼,门也。
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门也(《孟子万章下》)。
义,好比是路;礼,好比是门。
只有君子能走这条路,进出这道大门。
孟子将仁比喻为人所居住的最为安全的房子,礼是这座房子的大门,义便是人们进出这栋房子所走的道路了。
孟子认为,如果不合礼制,人们连命都可以不要。
孟子提到齐景公打猎时,用不合礼制的旌旗去召唤管理园囿的小吏,结果那位可怜的小吏不敢应命前往,齐景公因而要杀他。
孟子却对此赞扬说: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孟子万章下》)。
志士不怕弃尸山沟,勇士不怕丧失头颅。
做一个意志坚强的人人如何才能终身践行儒家教义呢?孟子认为,人培养浩然正气不仅需要经受时间的考验,而且需要承受极其艰苦的意志磨炼才能实现。
孟子认为,人培养浩然正气不仅需要经受时间的考验,而且需要承受极其艰苦的意志磨炼才能实现。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5/ 8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告子下》)。
舜兴起于田野中,傅说从筑墙的苦役中提拔出来,胶鬲从鱼盐贩子中提拔出来,管夷吾从狱官手中提拔出来,孙叔敖从海边的隐居生活中提拔出来,百里奚从买卖场所提拔出来。
所以上天要把重大的担子交给这个人,必定要先使他的心志受困苦,使他的筋骨受劳累,使他的肌体受饥饿,使他穷困贫乏,使他的所作所为都受到干扰而不能如意,以这种方式来触动他的心灵,使他的意志变得坚强,增强他所缺少的才能。
这是《孟子》中最为精华的一段文字,经常被人引以为座右铭,曾经激励世世代代的中国人在逆境中奋起,在艰难困苦的考验下不断前进。
孟子教人如何励志的思想堪称中华文化宝贵的精神财富。
这是《孟子》中最为精华的一段文字,经常被人引以为座右铭,曾经激励世世代代的中国人在逆境中奋起,在艰难困苦的考验下不断前进。
孟子教人如何励志的思想堪称中华文化宝贵的精神财富。
做一个具有健全人格的人人具有了浩然正气,自然就会充满一种精神性的力量。
人在仁义之道的驱使下,具有一种顶天立地的大丈夫气概。
人具有了浩然正气,自然就会充满一种精神性的力量。
---------------------------------------------------------------最新资料推荐------------------------------------------------------ 人在仁义之道的驱使下,具有一种顶天立地的大丈夫气概。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居住在天下最宽大的住宅里(仁),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礼),行走在天下最广阔的道路上(义);得志时,就同百姓一起走这条正道;不得志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
富贵不能使他迷乱,贫贱不能动摇他的心志,威权和武力不能使他屈服,这才称得上大丈夫。
大丈夫的人格标准同样也成了中国人世代向往的人格理想模式。
《孟子》一书中有多处孟子大丈夫形象的记述。
如《公孙丑下》有孟子拒见齐王的故事。
孟子认为,作为试图大有作为的君主,必定要有他不能随便召见的臣子,有事要商议,那就应该亲自前去请教。
如果他不能做到这一点,就不值得同他一起共事。
历史上的汤王对于伊尹、齐桓公对于管仲都是这样的。
他们能虚地向自己的臣子学习,结果不费力气地建立了自己的霸业。
此外,孟子因与齐王政见不合,就主动辞去了官职,其中有孟子7/ 8去齐的细节描述,孟子拒绝了不该得到的奉禄,这些都反映出他在君主面前的非凡气度。
中国古代文人中有不少类似于孟子的故事,但在王权/皇权专制主义时代,如果没有孟子式的名声和影响力,仅凭一介书生的执着,大多只能以失去自己乃至家庭/家族的生命收场。
中国古代文人中有不少类似于孟子的故事,但在王权/皇权专制主义时代,如果没有孟子式的名声和影响力,仅凭一介书生的执着,大多只能以失去自己乃至家庭/家族的生命收场。
2019/9/23 魁星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