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孙权劝学
《孙权劝学》教案 15篇

《孙权劝学》教案15篇《孙权劝学》教案1课题名称:《孙权劝学》课型:讲读课时安排:1课时内容分析:本文节选自《资治通鉴》,人物形象孙权、吕蒙、鲁肃性格鲜明,各具风韵;人物对话富有情趣,虽然短小,但却令人寻味。
学情分析:应引导学生正确的朗读课文,翻译课文,并通过朗读了解文章的创作特色,把握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本文有关的文学常识;2、识记重点字词及其翻译;能力目标准确朗读课文,正确翻译课文,并通过文章的朗读与分析了解文章的创作特色,把握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育目标教育学生应该学会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有利于自己健康成长文化养料;同时,在自己的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应该认真听取他人的意见,并认真的加以改正。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导语同学们,中国有句古谚:“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可见,良药与苦口,忠言与逆耳总是相伴相随的。
然而,我认为如果讲究说话的策略,良言却可以被包装上一层甜蜜的外壳,变得易于人们接受,那么将会产生“良药未必苦口,忠言未必逆耳”的表达效果,这便是语言的艺术与魅力。
今天,便让我们一同来学习《孙权劝学》这一堂课,让我们共同步入三国时代,来领略一下古人的语言表达的艺术风采。
导入新课听讲二、简介作者生平、创作以及《资治通鉴》的基本情况1、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
宝元进士。
他立志编撰《通志》,作为封建统治者的借鉴。
治平三年撰成战国迄秦的八卷。
神宗时赐书名《资治通鉴》。
他反对王安石实行变法。
元丰八年哲宗即位,召他入京主国政,数月间尽废新法。
为相八个月病死,追封温国公。
著有《司马文正集》、《嵇古集》。
2、《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撰。
294卷,又考异、目录30卷。
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
全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取材除十七史以外,尚有野史、传状、文集、谱录等222种。
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
孙权劝学-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孙权劝学-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一、教材背景
本教材为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材,本节课为第八单元。
本单元主题为“友谊”,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讲解孙权劝学的故事来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并形成良好习惯。
二、教学目标
1.了解孙权劝学的故事内容;
2.理解学习的重要性;
3.能够表达个人对学习的态度和看法。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通过问答形式导入孙权劝学的故事,引起学生兴趣。
引导问题:你们认为学习重要吗?为什么?
2. 讲解孙权劝学的故事(15分钟)
通过PPT或者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解孙权劝学的故事,并配以适当的语言和语调,使学生能够理解故事的内涵。
3. 小组讨论(15分钟)
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讨论以下问题:
1.你们认为孙权为什么会劝学?
2.你们认为学习对你们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
4. 总结(10分钟)
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1.你们在小组讨论中得出了什么结论?
2.你们认为自己的学习状态如何?为什么?
5. 课后作业(5分钟)
1.自己总结课上的学习重点。
2.总结自己的学习状态并规划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评估
通过学生课上的表现和回答问题的表现进行评估,同时也可以收集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评估。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形式都比较简单,难度不高。
但是,如果教师过多地将重心放在讲解故事上,缺少与学生的互动,容易使学生失去兴趣。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积极和学生沟通互动,提高学生参与度和主动性。
此外,需要通过课后作业、测验或者小组讨论等形式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巩固。
《孙权劝学》教案十五篇

《孙权劝学》教案十五篇《孙权劝学》教案1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司马光及《资治通鉴》;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成语。
2.过程与方法:利用多种方式读课文,理解文意,揣摩人物说话时的语气,想象人物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把握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生活,让学生领悟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健全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语;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三.教学难点: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健全的道理。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五.课型:自读课六.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看过《三国演义》吗?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吴王孙权独霸一方,他手下有员大将名叫吕蒙。
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曾随周瑜、程普大破曹操于赤壁,后又袭破关羽,占领荆州,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
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劝他多学知识,可吕蒙每次都推三阻四,还自以为一介武夫,读书何用。
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如何呢?让我们来看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了解作者、作品学生读注释1),勾划重点。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即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三)一读,读准字音读出停顿1.师范读课文2.学生自由读,提示注意生字的读音3.强调重点字的读音卿(qīng)孰(shú)涉猎(shè)为博士(wéi)遂(suì)更(gēng)邪(yé)4.指名学生读5.学生齐读(四)二读,读懂文意1)学生结合注释,边读边翻译,划出不懂的词句,小组讨论2)学生推举代表翻译课文,师纠正学生翻译的不准确的地方。
3)师强调重点文言字词:但当涉猎:只,只是。
孰若孤:谁,哪个。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孙权劝学》教案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孙权劝学》教案一、教材分析本教案针对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孙权劝学》一课进行教学设计。
该课文内容简洁,主要是通过孙权的劝学来表达对自己、对国家的责任与担当。
在教学中,可以选择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孙权劝学的目的和意义。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孙权,掌握《孙权劝学》的基本内容;•掌握一些生僻词汇和短语,如“意气风发”、“滔滔不绝”、“一叶知秋”等;•了解一些中华文化的细节。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与价值目标•培养学生的责任与担当意识;•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尊重他人的学习成果和努力。
三、教学过程1.预习指导(5分钟)•提醒学生关注标题和本文的作者;•让学生回忆上一节课的内容,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预习过程逐步掌握文章内容。
2.新课呈现(15分钟)•通过说、画、演等多种方式介绍《孙权劝学》中的主人公孙权;•对生僻词汇和短语进行讲解,并结合实例进行语义理解;•通过讲解和举例,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细节,如“先行贤达,后起庶民”等。
3.阅读理解(25分钟)•分发课文,让学生默读,并在读后填写相关问题;•通过讨论、交流的形式,组织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理解和探讨;•教师对课文进行剖析,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情节和寓意等。
4.文本解读(20分钟)•通过老师的讲解、提示或问答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难点和重点;•利用PPT、黑板等多媒体设施,帮助学生更加生动形象地理解文章内容。
5.作业布置(5分钟)•完成与本篇文章和上一篇文章相关的作业;•熟记生僻词汇和短语的含义。
四、教学评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领悟和解读情况;•学生在交流、讨论和提问环节的表达质量;•学生对文本中语言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把握情况。
五、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课文内容,既让学生通过预习有了基本的认识,又通过多种方式解读文章,提高了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4《孙权劝学》教案

《孙权劝学》教学方案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及文中相关历史人物的文学常识。
2.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3.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积累成语,翻译课文。
4.理解文章内容,背诵课文,理解文章主旨。
教学重点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2.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
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
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自以为自己是一介武夫,读书没有什么用。
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共同来学习《孙权劝学》这篇文章吧。
二、预习交流1.作者介绍。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居涑(sù)水乡,世称涑水先生。
宝元年间中进士。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
晚年自号迂叟。
为相八个月病死,卒谥文正,追封温国公,世称司马温公。
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
他主编的《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内容丰富,叙事简练,是富有一定文学价值的历史名著。
2.作品介绍。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294卷,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书名是当时皇帝宋神宗定的,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意思是说,这是帮助宋王朝治理国家的整个历史借鉴。
(资,帮助。
治,治理。
通,贯通。
鉴,借鉴。
)该书以政治、军事为主,涉及经济、文化等。
取材除十七史以外,尚有野史、文集、谱录等二百二十二种。
书名“资治”,说明本书编纂的目的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3.背景资料。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卷六十六(中华书局1956年版)。
题目是编者加的。
文章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三国之初。
孙权大将周瑜和刘备在赤壁之战中大破曹操军队,不久周瑜病死江陵。
【精选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孙权劝学》教案

教案一教材分析教学《孙权劝学》这篇课文,应从情感、过程和方法、态度和价值观,知识和能力等三方面着手。
首先需要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以及能够带给我们的启发意义。
学生分析初中学生虽然学习过几篇文言文,有了一定的学习文言文的基础。
但是要学好一篇文言文仍然有难度。
《孙权劝学》就是一篇针对如何学习来讲授故事的文章。
故事言简意赅,词简意丰,针对学生现阶段的能力分析,学习起来并不会成为难题。
教学目标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
教学重难点1.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文章内容,了解一些文言的实词、虚词的意思。
2.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3.理解“读书求知的可贵”(开卷有益)。
教法与学法教法总的来说,“教学千法,朗读为本。
”朗读法的运用不可或缺,同时应在课堂中教学形式多样,齐读、诵读、自读、对话朗读等等相结合,注重朗读,以读会意,可以加强对文言文的理解。
情境设置法,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展示创设情境,让学生深入课文。
讨论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自主、合作、探究来自行解决问题。
教师则引而不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则诱发探索,通过探索,可以发现真理。
学法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方面的共同发展。
1.在诵读基础上,让学生提出词法方面的难词难句、重要字词,并由学生互相解答,教师“引而不发”,只把获得结论的途径指给学生,促其自求,使其自得,从中悟出解词的方法。
2.让学生提出对课文思想内容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教师组织课堂讨论,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主要分三步:初读——精读——品读,以“读”贯穿始终。
(一)导入新课读过《三国演义》和看过相关影视资料的人都知道,孙权手下有一大将军叫吕蒙,英勇善战因此孙权十分器重,但他却不爱学习,每次孙权劝他学习,他都推三阻四,这不今天孙权又来劝说他了,那么我们一起走进《孙权劝学》去看看,以讲故事的形式来引发好奇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孙权劝学》教案三篇

《孙权劝学》教案三篇《孙权劝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文中的一些常用文言词语,掌握并能运用文中的成语。
2、疏通文意,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熟读课文,做到能当堂背诵。
3、品味人物对话的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分析人物性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确吕蒙接受劝告后发生的巨大变化,从而体会学习的重要性.教学重、难点重点:1、疏通文意,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熟读课文,做到能当堂背诵;2、明确吕蒙接受劝告后发生的巨大变化,从而体会学习的重要性.难点:品味人物对话的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分析人物性格。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渲染气氛三国时期,孙权手下有一大将军叫吕蒙,英勇善战,立下了赫赫战功,因此孙权十分器重,但他才疏学浅,还不爱学习,每次孙权劝他学习,他都推三阻四,这不今天孙权又来劝说他了,那么我们一起走进《孙权劝学》去看看他是如何劝吕蒙学习的。
(二)、资料助读,了解作品让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司马光及《资治通鉴》的资料。
教师补充资料,多媒体显示如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陕州夏县(现山西夏县)人。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即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三)、读准字音,注意句读1、教师配乐示范朗读的方式,让学生听清读音,注意句读。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和句读。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听指出读音和句读方面的错误。
4、展示标有正确读音的大屏幕,以学生齐读的方式读准字音。
5、展示标有正确读音和句读的大屏幕,以学生齐读的方式读准句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合作探究,疏通文意1、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同桌之间互相讨论,疏通文意,2、全班以分五大组的形式每组探讨两句话的翻译,小组之间开展竞赛,合作共同完成课文的翻译工作。
孙权劝学-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孙权劝学-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名人孙权及其代表作《劝学》2.了解《劝学》的主要内容和意义3.能够理解《劝学》中的一些重要概念4.能够体会《劝学》对当今学习的影响,并表达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二、教学内容1. 课前预习通过课前预习,学生能够先了解到有关孙权和《劝学》的基本知识。
2.整体认知通过全班讨论和解读《劝学》的过程,让学生对古代名人孙权和他的代表作《劝学》有更深刻的了解。
让学生能够理解《劝学》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如君子、见机行事、学习方法等。
3. 文本理解指导学生细读《劝学》中的一些重要段落,帮助学生理解孙权做出的各种判断和推断,并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判断和推断的逻辑、依据和是否正确。
4. 口头表达让学生通过口头表达,展现《劝学》对自己学习态度和方法的影响,表达自己的学习心得、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讲述孙权的故事和他的生平,营造一种情感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劝学》的内涵。
在课堂中利用情境来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发现问题,提高思维能力。
2. 启发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这种方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劝学》中的一些概念和思想。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引入一些案例,让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感受《劝学》的智慧和积极性。
4. 讨论法在课堂上通过全班讨论,引导学生理解《劝学》的内涵,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教学流程1. 导入环节通过介绍孙权和他的代表作《劝学》,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体会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的方法。
2. 认知环节通过学生自主阅读或老师点拨,讲解《劝学》中的一些关键概念,如君子、见机行事、学习方法等。
3. 文本理解环节引导学生细读《劝学》中的一些重要段落,分析其中的逻辑,让学生掌握孙权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
4. 情境模拟环节通过情景模拟,让学生体验到《劝学》的内涵和孙权的思想。
5. 口头表达环节让学生通过口头表达,展示自己对《劝学》的理解和体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4 孙权劝学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汇、成语。
2.通过停顿、重音、语速、语气、语调的朗读训练,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与水平。
3.分析人物对话,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4.认识开卷有益的道理,重视读书,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一、导入新课
三国鼎立时期,英雄辈出,刘备、曹操、孙权可谓水火不容,但是,曹操曾经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
能让对手如此赞叹,可见孙权非同一般。
孙权手下有员大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孙权信赖。
可是他就是不爱读书,孙权多次劝说,他总是推三阻四,不肯就学。
现在孙权又来劝说了,今天的结果如何呢?我们一起来学习《孙权劝学》。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读译课文,理解文义
1.作者作品简介。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
2.朗读课文。
(1)读准字音,注意多音字和通假字。
卿(qīng) 岂(qǐ) 涉猎(shè) 孰(shú) 遂(suì)
(2)读出节奏,注意停顿。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3.疏通文意,理解重点文言词语。
当涂:当道,当权。
辞:推托。
及:到,等到。
才略:才干和谋略。
涉猎:粗略地阅读。
刮目相待:拭目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刮,擦拭。
更:重新。
4.帮助学生梳理出重点文言现象。
生边梳理边完成,然后教师指导学生整理笔记。
三个字音:当、为、更。
这几个都是多音字。
“当涂”意即“当道,当权”,应读作dāng;“但当涉猎”的“当”作“应当”讲,也应读作d āng。
“为博士”“自以为”中的“为”都作动词,读wéi。
“即更……”句中的“更”释为“重新”,具有动词意味,读gēng。
三个多义词:事、以、见。
“掌事”之“事”,可当“事务”讲,含有一定的“责任”;“往事”之“事”,即“事件、事情”。
“以”,在“以军中多务”中作介词“用”;在“自以为大有所益”中与“为”组成“认为”。
“见”在“见往事耳”和“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中分别为“了解”与“知晓”的意思。
三个古今异义词:治、博士、但。
“治”,古指研究,今为治理;“博士”,古指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今为学位最高一级;“但”,古义为只,只是,今为转折连词。
三个句末语气词:邪、耳、乎。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句末的“邪”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吗”;“见往事耳”,句末的“耳”表示限止语
气,可译为“罢了”;“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句末的“乎”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呢”。
三个称谓:孤、卿、大兄。
古时王侯自称“孤”,孙权即是。
古代君王对臣子、朋友以及夫妇之间表示亲切的第二人称为“卿”,前者如孙权称吕蒙,后者如鲁肃称吕蒙。
“大兄”即长兄,文中是吕蒙对朋友辈鲁肃的敬称。
三个成语: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
“吴下阿蒙”即当年在吴县时的阿蒙,或说是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
后泛指缺少学识和文才的人。
“士别三日”即读书人分别后三天,或说是有道德和才能的人相隔了一段时间,特指有了明显的长进。
一般与“刮目相看”连用,也可以单独使用,褒奖久违的友人有能耐或者本事大等等。
“刮目相待”即用新的眼光看待,也作“刮目相看”。
三个古汉语句式:非复、何见事。
“非复吴下阿蒙”译作“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是个判断句。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译作“长兄知晓事情怎么这么晚呢”,“何见事”即“见何事”,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是个倒装句。
5.翻译全文,理清行文思路。
明确: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
目标导学二:通过对话,分析人物形象
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品味文章言简意丰、生动传神的对话描写,把握人物性格特点,并分角色朗读。
孙权:
①“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写出怎样的语气?表现孙权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写出坚决的语气,神态郑重严肃,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流露出关心与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写出怎样的语气?表达了孙权怎样的心情?
前一句“邪”表示反问的语气,可译为“吗”。
这里有对吕蒙辞学的责备、恼怒之意。
强调并不是要吕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另有目的(以古鉴今);后一句中“耳”表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这句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的关心与爱护。
③“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教育吕蒙要读书,读书是有好处的。
这番话表现出孙权善劝。
他对吕蒙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希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昭然可见。
鲁肃: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表现了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表现出鲁肃当时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
这句话从侧面反映了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的长进。
吕蒙:
②“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写出了什么?
这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说明了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也表现出吕蒙颇为自得的神态。
③“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现了什么?
这句话表现了吕蒙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而并不是埋怨鲁肃。
“乎”表示反问的语气,相当于“呢”。
吕蒙与鲁肃的对话有一种调侃的意味。
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的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之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
目标导学三:比较阅读,感悟深化文本
试分析《孙权劝学》与《伤仲永》两篇文章在创作风格以及人物形象(即吕蒙和方仲永)方面的不同?
明确:《孙权劝学》:对话为主,言简意赅;《伤仲永》:叙议结合,借事说理。
吕蒙:年长好学,学有所成;方仲永:年
幼不学,毫无所成。
课堂小结:知识改变命运,态度决定成败。
学无止境,开卷有益。
只要勤奋学习,定能成功。
希望同学们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多读书,读好书。
三、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孙权劝吕蒙赞鲁肃
关爱部下能听取意见爱才
循循善诱虚心好学敬才
(开卷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