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高中生物—遗传因子的发现)
高中生物必修二笔记整理

高中生物必修二笔记整理高中生物必修二是整个高中生物课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涵盖了遗传与进化的诸多关键知识。
以下是对这部分内容的详细笔记整理。
一、遗传因子的发现1、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孟德尔选用豌豆作为实验材料,具有多方面的优点,比如自花传粉、闭花受粉,自然状态下一般是纯种;具有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
他通过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发现了分离定律;通过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发现了自由组合定律。
2、分离定律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3、自由组合定律实质: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二、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1、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分裂两次。
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减少一半。
过程包括:间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中期、后期、末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2、受精作用是卵细胞和精子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
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中的数目,其中有一半的染色体来自精子(父方),另一半来自卵细胞(母方)。
3、基因在染色体上萨顿通过类比推理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摩尔根通过果蝇杂交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4、伴性遗传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在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这种现象叫做伴性遗传。
比如人类的红绿色盲、血友病等。
三、基因的本质1、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格里菲斯的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了 DNA 是遗传物质。
高三生物考前必背知识点:必修-第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必修2遗传与进化知识点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第一节孟德尔豌豆杂交试验(一)1.孟德尔之所以选取豌豆作为杂交试验的材料是由于:(1)豌豆是自花传粉植物,且是闭花授粉的植物;(2)豌豆花较大,易于人工操作;(3)豌豆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
2.遗传学中常用概念与分析(1)性状:生物所表现出来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
相对性状:一种生物同一种性状(如毛色)的不同表现类型(黄、白)。
区分:兔的长毛和短毛;人的卷发和直发等;兔的长毛和黄毛;牛的黄毛和羊的白毛性状分离: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如在DD×dd杂交实验中,杂合F1代自交后形成的F2代同时出现显性性状(DD与Dd)和隐性性状(dd)的现象。
显性性状:在DD×dd 杂交试验中,F1表现出来的性状;如教材中F1代豌豆表现出高茎,即高茎为显性。
决定显性性状的为显性遗传因子(基因),用大写字母表示。
如高茎用D表示。
隐性性状:在DD×dd杂交试验中,F1未显现出来的性状;如教材中F1代豌豆未表现出矮茎,即矮茎为隐性。
决定隐性性状的为隐性基因,用小写字母表示,如矮茎用d表示。
(2)纯合子:遗传因子(基因)组成相同的个体。
如DD或dd。
其特点纯合子是自交后代全为纯合子,无性状分离现象。
杂合子:遗传因子(基因)组成不同的个体。
如Dd。
其特点是杂合子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现象。
(3)杂交:遗传因子组成不同的个体之间的相交方式。
如:DD×dd Dd ×dd DD×Dd等。
自交: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之间的相交方式。
如:DD×DD Dd×Dd等测交:F1(待测个体)与隐性纯合子杂交的方式。
如:Dd×dd正交和反交:二者是相对而言的,如甲(♀)×乙(♂)为正交,则甲(♂)×乙(♀)为反交;如甲(♂)×乙(♀)为正交,则甲(♀)×乙(♂)为反交。
高三一轮复习生物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分离定律【一】相关概念:一、性状类:1、性状:指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行为习惯等具有的各种特征。
形态特征(如豌豆种子的颜色、形状),生理特征(如人的ABO血型,植物的抗病性、耐寒性),行为方式(如狗的攻击性、服从性) ;2、相对性状:一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简记为“两同一不同”)。
如:狗的卷毛与直毛、人的单眼皮和双眼皮;3、显性性状: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F1中显现出来的性状;4、隐性性状: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F1中未显现出来的性状;5、性状分离: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的现象;二、交配类:1、自交:基因型不同的个体间交配;2、杂交:同一个体或基因型相同的个体间交配;3、测交:杂合子与隐性重合子杂交或F1代与隐性纯合子杂交;4、正交和反交是一对相反的概念:若正交为母本为高茎豌豆与父本矮茎豌豆杂交,则反交为母本为矮茎豌豆与父本高茎豌豆杂交;5、自由交配:玉米等植物在自然状态下,雌花既能完成自交,也能完成杂交,我们把这种方式叫做自由交配;三、基因类:1、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用大写字母表示;2、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用小写字母表示;3、相同基因: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上控制同一性状的基因,如基因A与A ;4、等位基因:杂合子中,在一对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如图中的基因B与b ;5、非等位基因:有两种,一种是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如A与B,另一种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如A与C;四、符号类:1、亲本:P2、母本:♀3、父本:♂4、子一代:F1 ;5、子二代:F26、子n代:Fn7、纯合子:AA或aa8、杂合子:Aa ;9、自交:⊗10、杂交:× ;五、其他:1、自花传粉:同一朵花的花粉落到同一朵花的柱头上,从而完成授粉的方式;2、闭花受粉:如豌豆等植物在未开花之前已完成受粉的现象;3、表型: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也叫表现型;4、基因型:与表型有关的基因组成;5、杂合子:基因组成不同的个体;6、纯合子:基因组成相同的个体;【二】考点一基因分离定律的发现一、豌豆作为杂交实验材料的优点?1、自花传粉、闭花授粉,自然状态下一般都是纯种;用豌豆做人工杂交实验,结果既可靠,又容易分析;2、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且能够稳定地遗传给后代;实验结果易于观察和分析;3、豌豆花大,便于进行去雄,传粉等;4、子代数目多,便于进行统计分析。
遗传因子的发现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一、豌豆杂交试验的优点1、豌豆的特点(1)传粉、授粉。
自然状态下,豌豆不会杂交,一般为。
(2)有的性状。
2、人工异花授粉的步骤:(开花之前)→(避免外来花粉的干扰)→→二、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实验过程说明P表示,♂表示,♀表示↓表示产生下一代F1表示F2表示×表示× 表示三、对分离现象的解释遗传图解假说(1)生物的性状是由决定的。
显性性状由决定,用表示(高茎用D表示),隐性性状由决定,用表示(矮茎用d表示)。
(2)体细胞中因子在。
纯种高茎的体细胞中遗传因子为,纯种矮茎的体细胞中遗传因子为。
(3)在形成时,成对因子发生彼此,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配子中只有成对因子中的个。
(4)受精时,配子的结合是的。
四、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测交测交: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五、分离定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因子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因子发生,分离后的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六、相关概念1、交配类杂交:基因型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
自交:基因型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
测交:让F1与。
(可用来测定F1的基因型,属于杂交)正交和反交:是相对而言的,若甲♀×乙♂为,则甲♂×乙♀为。
2、性状类性状:生物所表现出来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如花的颜色、茎的高矮等。
相对性状:的的。
显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表现出来的性状。
隐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没有表现出来的性状。
性状分离:后代中,遗传性状出现和的现象。
3、基因类显性基因:控制的基因,用来表示。
隐性基因:控制的基因,用来表示。
等位基因:控制的个基因。
4、个体类表现型:指生物个体实际出来的性状,如高茎和矮茎。
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组成。
纯合子:由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能遗传,后代性状分离):纯合子(如AA的个体)纯合子(如aa的个体)杂合子由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能稳定遗传,后代发生性状分离)表现型与基因型关系:+→表现型五、基因分离定律的两种基本题型:亲代基因型子代基因型及比例子代表现型及比⑴AA×AA AA全显⑵AA×Aa AA : Aa=1 : 1全显⑶AA×aa Aa全显⑷Aa×Aa AA : Aa : aa=1 : 2 : 1显:隐=3 : 1⑸Aa×aa Aa : aa =1 : 1显:隐=1 : 1⑹aa×aa aa全隐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亲代基因型⑴全显至少有一方是AA⑵全隐aa×aa⑶显:隐=1 : 1Aa×aa⑷显:隐=3 : 1Aa×Aa六、具体类型题分析及解题技巧1、纯合子和杂合子的判断方法当待测个体为动物时,采用测交法;当待测个体为植物时,测交法、自交法均可,但自交法较简便。
遗传因子的发现知识点总结

遗传因子的发现知识点总结一、遗传因子的概念遗传因子是指影响个体性状或表型的基因,是决定生物遗传特征的基本单位。
遗传因子是由DNA分子组成,具有编码蛋白质的信息。
二、遗传因子的发现历程1. 格里高利·孟德尔的实验:通过豌豆杂交实验,发现了基因的存在和遗传规律。
2. 摩尔根和斯图尔特·贝弗里奇的实验:通过果蝇杂交实验,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3. 阿瑟·斯通等人的实验:通过玉米杂交实验,发现了连锁不平衡现象。
4. 罗莎琳德·富兰克林等人的实验:通过X射线衍射技术,首次观察到DNA分子结构。
5. 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里克的实验:通过解析DNA分子结构,揭示了基因信息储存和复制机制。
三、遗传因子类型1. 显性基因:表达出来的性状掩盖掉隐性基因。
2. 隐性基因:只有在纯合子状态下才表现出来。
3. 多基因性状:受多个基因的影响,呈连续性分布。
4. 环境影响:环境因素也会影响基因的表达。
四、遗传因子的遗传方式1.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父母中至少有一方携带突变基因,且为显性基因。
2.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父母中至少有一方携带突变基因,但为隐性基因。
3. X连锁显性遗传:突变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患病。
4. X连锁隐性遗传:突变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女性和男性都可能患病。
五、遗传疾病与遗传因子1. 单基因疾病:由单个突变基因引起的疾病,如囊肿纤维化、地中海贫血等。
2. 多基因疾病:由多个不同的突变基因或多个不同的位点共同作用引起的疾病,如高血压、肥胖症等。
3. 染色体异常疾病:由染色体结构或数量异常引起的疾病,如唐氏综合征、克氏综合征等。
六、遗传因子与遗传咨询1. 遗传咨询:通过遗传学知识和技术,为个人或家庭提供有关遗传风险的信息和建议。
2. 遗传咨询的对象:有家族史或个人患有遗传性疾病的人群,以及计划生育或孕期检查的夫妻。
3. 遗传咨询的内容:了解家族史、评估遗传风险、制定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案等。
遗传因子的发现知识点总结

遗传因子的发现知识点总结遗传因子的发现是人类科学史上的一大突破,它揭示了生命的本质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机制。
本文将从遗传因子的定义、发现历程、作用机制和应用前景四个方面进行总结。
一、遗传因子的定义遗传因子是指控制生物遗传特征的基本单位,它们位于染色体上,由DNA分子组成。
遗传因子决定了生物的性状、形态、生理功能和行为特征等,是生物遗传信息的基础。
二、遗传因子的发现历程遗传因子的发现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当时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发现了遗传规律。
20世纪初,摩尔根等人通过果蝇实验发现了基因的存在和遗传规律的更深层次。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基因是由DNA分子组成的,而DNA分子的结构和功能也被揭示出来。
最终,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启动和完成,使得我们对遗传因子的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
三、遗传因子的作用机制遗传因子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和调节基因表达来发挥作用。
具体来说,DNA分子通过转录生成mRNA分子,然后mRNA分子通过翻译生成蛋白质。
不同的基因会编码不同的蛋白质,而蛋白质则决定了生物的性状和功能。
此外,遗传因子还可以通过突变、重组和表观遗传等方式产生新的遗传变异,从而推动生物进化和适应环境。
四、遗传因子的应用前景遗传因子的发现和研究为人类健康、农业生产、环境保护等领域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和技术手段。
例如,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已经成为现代医学的重要分支,可以帮助人们预防和治疗遗传性疾病。
基因编辑技术则可以精准地修改遗传因子,为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带来新的希望。
此外,遗传因子的研究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本质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机制,为人类认识自然界和探索宇宙奥秘提供更深刻的思考和启示。
遗传因子的发现是人类科学史上的一大突破,它揭示了生命的本质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机制。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相信遗传因子的研究将会为人类带来更多的惊喜和发现。
必修二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知识点

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一、符号表示:P—亲本♀一母本♂—父本×—杂交○—自交(自花传粉,同种类型相交)F1—杂种子一代F2—杂种子二代。
二、相对性状:同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叫做相对性状。
1、孟德尔把F1显现出来的性状,叫做显性性状,未显现出来的性状叫做显性性状。
在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叫做性状分离。
2、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的步骤:去雄、套袋、传粉、套袋。
两次套袋的目的是一样的都是为了避免外来花粉的干扰。
3、孟德尔采用豌豆做实验材料的原因是:自花传粉,闭花授粉,避免干扰;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能够稳定的遗传给后代;花大,易于操作;繁殖周期短,后代数量大。
三、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原因提出了如下假说(1)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其中决定显现性状的为显性遗传因子,用大写字母表示,决定隐性性状的为隐性遗传因子,用小写字母表示。
(2)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叫做纯合子,遗传因子组成不同的个体叫做杂合子。
(3)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配子中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的一个。
(4)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四、测交是让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
五、孟德尔第一定律又称分离定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六、杂合子Aa连续自交若干代,子代中纯合子1-(1/2)n、显性纯合子1/2[1-(1/2)n]、隐性纯合子1/2[1-(1/2)n]、杂合子(1/2)n n为自交次数。
七、判断显隐性方法1、两种性状个体相交,后代只出现其中一种,则出现的性状为显性性状。
2、同种性状的两个体相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则该性状为显性性状。
八、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F1(YyRr)在产生配子时,每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不同对的遗传因子可以自由组合。
高中生物遗传因子的发现知识点

高中生物遗传因子的发现知识点一、综述生物学中的遗传因子研究是理解生命本质的关键领域之一,遗传因子的发现及其研究不仅揭示了生物遗传信息的传递机制,也为农业、医药等领域的科技创新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本文将深入探讨高中生物遗传因子的发现知识点,从遗传因子的概念、历史背景、发现过程以及其在现代生物学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阐述。
在历史背景方面,遗传因子的发现离不开众多生物学家的辛勤努力和探索。
从孟德尔的遗传规律,到摩尔根的遗传连锁理论,再到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兴起,人们对遗传因子的认识不断加深。
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飞速发展,遗传因子的研究进入了全新的时代。
在概念上遗传因子主要是指控制生物性状遗传变异的基因或基因组区域。
这些遗传因子携带着生物体的遗传信息,通过复制、转录和翻译等过程,将遗传信息传递给后代,从而影响生物体的性状表现。
关于遗传因子的发现过程,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遗传学规律和基因定位等方面。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兴起,科学家们逐渐认识到DNA 是遗传信息的载体,并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揭示了遗传因子的结构和功能。
如今我们已经能够利用基因编辑技术精确地操作遗传因子,为农业和医药等领域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在现代生物学中,遗传因子的研究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例如在农业上,通过遗传工程改良作物,提高产量和抗逆性;在医药上,通过基因疗法治疗一些遗传性疾病和某些癌症。
此外遗传因子的研究还有助于揭示生物体的进化过程、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平衡等重要的科学问题。
遗传因子的发现是人类对生命本质认识的重要里程碑之一,通过深入研究遗传因子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作用,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生命的奥秘,还能够为农业、医药等领域的科技创新提供有力的支持。
本文将详细介绍遗传因子的发现知识点,帮助读者深入了解这一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
1. 简述生物遗传研究的重要性生物遗传研究在生物学领域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于理解生命的起源、发展和变化,遗传研究是关键的一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生物一遗传因子的发现I •遗传的基本规律是研究生物在传种接代过程中A. 染色体的传递规律B .相对性状的传递规律C.基因的传递规律D.基因型的传递规律2•下列各对性状中,属于相对性状的是A. 狗的短毛和狗的卷毛B •羊的黑毛和兔的白毛C.果蝇红眼和果蝇棒眼D •人的右利手和人的左利手3•下列基因型中不是配子的是()A YRB 、DdC 、BVD 、AB4•大豆的白花和紫花是一对相对性状。
下列四组杂交实验中,能判断显性和隐性关系的①紫花X紫花T紫花②紫花X紫花T 301紫花+ 101白花③紫花X白花T紫花④紫花X白花T 98紫花+ 102白花A. ①和②B.③和④ C .①和③D.②和③5•水稻的非糯性对糯性是显性,将糯性品种与纯合子非糯性品种杂交,将F1的花粉用碘液染色,则非糯性花粉呈蓝色,糯性花粉呈棕红色。
在显微镜下统计这两种花粉,非糯性花粉与糯性花粉的比应是()A. 1 : 1 B . 1 : 2 C . 2 : 1 D . 3 : 16. 欲鉴别一株高茎豌豆是否是纯合子,最简便易行的方法是A.杂交B .回交C .测交D .自交7. 卷舌(A)对不卷舌(a)为显性,某三口之家中,母亲及其独生女儿不能卷舌,则该女孩的母亲和父亲的基因型分别为()A . aa 和AA B、AA和aa C、aa 和Aa D、Aa 和aa&右图为一家族的遗传谱系,已知该病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若山7和山10婚配,生下了一个正常女孩,他们再生一个患病男孩的概率是()A. 1/8 B . 3/8 C . 1/4 D . 1/6I —pO] ] ?D i-r-Ua O J Tit lA9 .将具有1对等位基因的杂合体,逐代自交3次,F3代中纯合体比例为A 1/8B 、7/8C 、7/16D 、9/1610.下列相交的组合中,后代会岀现两种表现型的是(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A. AAbtiXaaBBB.AABb X aabbC.AaBa X AABBD.AaBB X AABbII .桃的果实成熟时,果肉与果皮粘连的称为粘皮,不粘连的称为离皮;果肉与果核粘连的称为粘核,不粘连的称为离核。
已知离皮(A)对粘皮(a)为显性,离核(B)对粘核(b)为显性。
现将粘皮离核的桃(甲)与离皮粘核的桃(乙)杂交,所产生的子代出现4种表现型。
由此推断,甲、乙两株桃的基因型分别是()A . AABB、aabbB . aaBB、AAbbC. aaBB、Aabb D . aaBb、Aabb12 .黄色(Y)圆滑(R)豌豆与绿色(y)皱粒(r)豌豆杂交得到后代:黄圆70,黄皱75, 绿圆73,绿皱71,这两个亲本的基因型是()A. YyRr X yyrr B . YYRr X YYRrC. YyRr X YyRrD. YYR X yyrr13. 某种哺乳动物的直毛(B)对卷毛(b)为显性,黑色(C)对白色(c)为显性。
(这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不同对的同源染色体上)。
基因型为BbCc的个体与“个体X”交配。
子代表现型有:直毛黑色、卷毛黑色、直毛白色和卷毛白色,它们之间的比为 3 : 3 : 1 :1。
“个体X”的基因型A. BbCc B . Bbcc C . bbCc D . bbcc14. 人的秃顶由常染色体上的显性遗传因子B控制,但只在男性表现。
一个非秃顶男性和一个其父是非秃顶的女性结婚,他们生了一个男孩,该男孩后来表现为秃顶,则该男孩的母亲的遗传组成是()A、BB B 、Bb C 、bb D 、b15. 羊的毛色白色对黑色为显性,两只杂合白羊为亲本,接连生下了3只小羊是白羊,若他们再生第4只小羊,其毛色A. —定是白色 B .是白色的可能性大C .一定是黑色的 D .是黑色的可能性大16. 基因型为AABBC(与aaBBcc的小麦进行杂交,这三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F1杂种形成的配子种类数和F1自交得F2的基因型种类数分别是()A. 4 和9 B . 4 和27 C. 8 和27D. 32 和8117. 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具有1:1:1:1 比例的是()①F1产生配子类型的比例②F2表现型的比例③F测交后代类型的比例④F1表现型的比例⑤F2基因型的比例A .②④B .①③ C.④⑤ D .②⑤18. 隐性性状是指()A. 测交后代未表现出来的性状B. 自交后代未表现出来的性状C.生物体不能表现出来的性状D.杂种F代未表现出来的那个亲本性状19. 家兔的黑毛对褐毛是显性,要判断一只黑毛兔是否是纯合子,选用与它交配的兔最好是()A、纯种黑毛兔B、褐毛兔C、杂种黑毛兔 D A、B、C都不对20. 具有DdTt 基因型(这些基因是独立分配的)的个体进行自交,产生的子代中,ddTT 和ddTt 将分别占整个基因型的比例是()A. 1/8 和1/16 B . 1/16和1/8C. 1 /16 和1 /4D. 1 /8 和1 /821. 下列对孟德尔选用豌豆做遗传实验容易取得成功的原因,叙述不正确的是A、豌豆具有稳定的、容易区分的相对性状B、豌豆是自花传粉而且是闭花授粉的植物C、豌豆在杂交时,母体不需要去雄D、豌豆一般是纯种,用豌豆做人工杂交实验,结果可靠容易分析22. 用矮秆迟熟(ddEE水稻和高秆早熟(DDee水稻杂交,这两对基因自由组合。
如希望得到200 株矮秆早熟纯种植株,那么F2 在理论上要有()A、800 株B 、1000 株C 、1600 株D 、3200 株23. 下列对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性状分离现象的各项假设性解释,其中错误的是A、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B、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互不融合C、在配子中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D、生物的雌雄配子数量相等,且随机结合27. 豌豆中高茎(T )对矮茎(t )是显性,绿豆荚(G )对黄豆荚(g )是显性,这两对基 因是自由组合的,则 Ttgg 与TtGg 杂交后代的基因型和表现型的数目依次是A 、 5和 3B 、 6和 4C 、 8和 6D 、 9和 428. 一位正常指聋哑人的父亲患短指症,母亲为正常指,父母都会说话。
已知短指(B ) 对正常指(b )为显性,会说话(D )对聋哑(d )为显性。
请问该正常指聋哑人父母的基 因型和该正常指聋哑人是由哪种精子和卵细胞结合而来的 ?A 、 父BBDd 母bbDD Bb 精子、bD 卵细胞B 、 父BBDD 母bbDd, BD 精子、bd 卵细胞C 、父BbDd 母bbDd, bd 精子、bd 卵细胞D 、父BbDd 母bbDD ,bD 精子、bD 卵细胞29. 小麦抗秆锈病对易染秆锈病为显性。
现有甲、乙两种抗秆锈病的小麦,其中一种为纯 合子,若要鉴别和保留纯合的抗秆锈病的小麦,应选用下列哪种方法最简便易行A 、甲X 乙B 、甲、乙分别测交C 、甲X 甲,乙X 乙D 甲X 乙 得F1再自交30. 按基因分离规律,一个基因型为 AaBBCcDdeeFf 的植株,经减数分裂后形成的配子有A .4 种B .6 种C .16 种D . 32 种32. 基因型为 MmNn 的个体自交,后代与亲本基因型完全相同的有A. 9/16B. 1/16C. 1/8D. 1/433. 基因型为 Aa 的植株接受基因型为 aa 的植株花粉,所结种子的种皮细胞和胚细胞的 基因型可能是 ( )A . 种皮细胞为 Aa , 胚细胞为 Aa 或 aaB . 种皮细胞为 AA , 胚细胞为 AA 或 aaC . 种皮细胞为 AA, 胚细胞为 Aa 或 AA D . 种皮细胞为 Aa , 胚细胞为 Aaa 34.遗传的基本规律发生在 A. 有性生殖产生配子的过程中B. 精子和卵细胞结合的过程中C. 受精卵进行有丝分裂的过程中D. 子一代自交,产生子二代时35. 人类的多指是一种显性遗传病,白化病是一种隐形遗传病,已知控制这两种疾病的等位基因都在常染色体上,而且都是独立遗传的,在一个家庭中,父亲是多指,母亲正常, 他们有一个患白化病的儿子,如果再生育一个孩子,则下一个孩子正常或同时患有此两 种病的概率分别是 ( )A.3/4 ,1/4B.3/8,1/8C.1/4 , 1/4D.1/4,1/836.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是一种遗传病,杂合子约到 50 岁就常患心肌梗塞,纯合子常在30 岁左右死于心肌梗塞,不能生育。
一对患有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夫妇,已生育了一 个完全正常的儿子,如果再生育一个孩子,该孩子能活到 50岁的概率是()A 、 1/4B 、 1/2C 、 2/3D 、 3/437. 有甲乙丙丁戊五只猫,其中甲乙丙都是短毛,丁和戊是长毛,甲和乙是雌性,其余都 是雄性。
甲和戊的后代全部是短毛,乙和丁的后代长、短毛都有。
欲测定丙猫的基因型, 与之交配的猫应选择 ()A 、甲猫B 、乙猫C 、丁猫D 、戊猫25. 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关系是 A 、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一定相同 C 、基因型不相同,表现型一定不同 26. 某植株测交,得到的后代基因型为 A 、 RRBb B 、 RrBb C 、 rrbbB 、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一定相同 D 、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不一定相同 Rrbb 、RrBb,则该植株的基因组成是 D 、 Rrbb38. 调查发现,表现正常的夫妇也能生出白化病患儿。
研究表明,白化病由一对遗传因子控制。
下列有关白化病遗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致病因子是隐性的B 、如果夫妇双方都是携带者,他们生出白化病患儿的概率是1/4C、如果夫妇一方是白化病患者,他们所生表现正常的子女一定是携带者D白化病患者与表现正常的人结婚,所生子女表现正常的概率是139. —玉米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周围生长有其他基因型的玉米植株,其子代不可能出现的基因型()A. AABB B . AABb C . aaBbD. AaBb40. 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中,隐性亲本与杂合子亲本相交,其子代个体中与双亲基因型都不相同的是()A. 0%B. 25% C . 50% D . 75%41决定小鼠毛色为黑(B)/褐(b)色、有(s)/无(S)白斑的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
基因型为BbSs的小鼠间相互交配,后代中出现黑色有白斑小鼠的比例是()A 1/16B 3/16C 7/1D 9/1642已知小麦抗病对感病为显性,无芒对有芒为显性,两对性状独立遗传。
用纯合的抗病无芒与感病有芒杂交F1自交,播种所有的F2假定所有F2植株都能成活,在F2植株开花前,拔掉所有的有芒植株,并对剩余植株套袋。
假定剩余的每株F2收获的种子数量相等,且F3的表现型符合遗传定律。
从理论上讲F3中表现感病植株的比例为A 1/8B 3/8C 1/16D 3/1643天竺鼠身体较圆,唇形似兔,是鼠类宠物中最温驯的一种,受到人们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