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河北正定中学上学期高三第一次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
2017河北石家庄一模文综历史

河北省石家庄市2017届高三复习教学质量检测(一)文综历史试题24.据《史记》记载,秦“立石刻,颂秦德,明得意”,称颂秦始皇仁、义、圣、德,“端平法度,万物之纪”、“以明人事,合同父子”,使“尊卑贵贱,不逾次行”。
这反映出秦朝A.重视人伦秩序和社会教化B.注重维护官僚政治体制C.借法家思想建立君主专制D.以仁义道德来遏制人欲25.《论语》在汉代不受重视,只被看作辅助读物,《孟子》在北宋之前连经书都不算,南宋朱熹对《论语》《孟子》加以解释后使其成为中华文化的核心经典。
这表明A.四书为阐发孔孟思想而作B.魏晋战乱使儒学传统断绝C.理学是儒释道三教融合的产物 D.传统儒学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26.有学者指出:“(通判)自国初置倅,与监司太守俱名按察。
异时,独衔发僚吏,奋笔涂书判,长史一举手,辄从旁掣止,倅尝横矣。
及其久也,有按察之名,无事权之实,更以督经总制钱为业。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中央对地方监察权力的削弱B.提刑按察使司职权范围扩大C.经济发展导致地方制度转变D.中央集权促成地方权力调整27.明淸之际,在经济发达的徽州地区,“古者右(中国古代多以右为尊)儒而左贾,吴郡或右贾而左儒,盖诎者力不足于贾,去而为儒;赢者才不足于儒,则反而归贾。
”这表明A.徽商重义轻利诚信经营B.重农抑商政策开始松动C.社会价值取向变化 D.工商皆本思想成为主流28.老照片凝固了历史的瞬间,三幅图片所反映的共同主题是虎门销烟金陵制造局天津小站的新军士兵A.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B.统治阶级自救运动的不懈探索C.晚清中国军事现代化之路D.中国军民反帝爱国运动的高涨29A.民族工业以重工业为主导B.民族企业为抗战捉供战略物资C.国防建设为经济建设服务D.“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成效显著目录 1.李宗仁临危受命2.韩复榘临阵脱逃 3.激战淮河4.王铭章滕县捐躯 5.张自忠临沂雪耻…… 10.峄县追击战11.号外、号外 12.战后余思30.右图是一部书的部分目录,据此推知这部书可能是A .《淞沪会战》B .《血战台儿庄》C .《百团大战》D .《枣宜会战》31.雅典城邦官员在任职期间需经历五百人议事会十次信任投票,如未通过,需提交陪审法庭,若判其无罪,可官复原职;若判其有罪,则会被判处相应的刑罚,并在离任时向陪审法庭报告帐目,接受审计监督。
河北省石家庄市2017届高三第一次复习教学质量检测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扫描版含答案

石家庄市2017届高三年级教学质量检测(一)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选择题24.A 25.D 26.D 27.C 28.B 29.B 30.B 31.A 32.C 33.C 34.A 35.C二、非选择题40.(1)传统礼制;地理环境;“天人合一”观念;科学技术的发展;军事防卫;文化教育的需要。
(10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5点即可)(2)变化:由关注城市格局与建筑,转变为关注城市环境问题;将城市规划与社会改造相结合;城市规划发展为众多学科和领域的综合。
(7分,答出其中一点2分,两点4分,三点7分)原因:工业革命后,城市环境恶化;工人运动的发展;民主政治的发展;浪漫主义的影响;自然科学和教育的发展。
(8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4点即可)41.示例1观点:家庭政治地位与家庭经济实力影响教育的发展。
(3分)1905年之前,封建经济在各种经济成分中占据优势,官员和地方士绅掌握财富的同时,有条件对子弟进行系统的教育。
1905年后,自然经济加速解体,商品经济和民族工业取得快速发展,对科学技术、管理经营等专业知识的需求增强,专业人士和商业精英更加重视子弟的教育问题。
1949年后,我国建立起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从此,人民当家作主,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确立,工农和工农子女受到了比较正规的教育。
由此可见,家庭政治地位与家庭经济实力影响教育的发展。
(9分,解读合理,符合史实,一点3分)示例2观点:政治变革影响教育的发展。
(3分)1905年之前,由于科举制的存在,使读书、考试与做官密切相连,教育精英大多出自官宦和士绅家庭。
1905年后科举制度废除,特别是辛亥革命以后,资产阶级的社会地位明显提高,教育更加多样,教育精英多出在专业人士和商人子弟。
1949年后,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国人民实现了当家作主,教育对象主要面向广大工农群众,教育精英多出在工人子弟。
由此可见,政治变革影响教育的发展。
正定县第一中学2017届高考历史复习测试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20161219 缺答案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命题人:李军素印数:330(文)时间:20161219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90分)1.孔子是国际公认的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的“仁爱"“和而不同”等思想影响了古今中外。
近年来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国际社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也日益升温.下列说法中,儒家思想对当今社会发展最具借鉴意义的是() A.克己复礼,贵贱有序B.“天人感应”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存天理,灭人欲2.家中老人时常教育后代说“为人处世不可有贪心,衣能遮体,食能果腹,足矣"“遇事要冷静,做到以静制动”。
显然,家中老人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A.儒家思想B.道家思想C.墨家思想D.法家思想3.阅读下表内容。
下列早期儒学家的思想主张,体现的共同思想是()A。
教育思想B.农本思想C.民本思想D.重农抑商4.命名习惯很大程度上体现着社会的价值观念。
从出土材料中可以发现,西汉中后期“忠”“孝”“仁”“贤”“圣”“信”“德"等字广泛地成为民间的命名资源。
这种情况表明( )A.儒家思想已经成为官方的正统思想B.民间以儒家思想作为命名的唯一参考C.儒家思想日益深入人心D.儒家思想束缚人们的思想5.有学者认为,董仲舒精心构筑的“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正是把一切都秩序化、合理化了,正是为汉朝统治者巩固其中央集权专制制度服务的,也由此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局面。
董仲舒的思想主要是继承和发展了( )A.孔子的思想B.孟子的思想C.荀子的思想D.朱熹的思想6.文翁(公元前156-前101年),名党,字仲翁,庐江郡舒县(今安徽舒城县)人。
汉景帝末年为蜀郡守,兴教育、举贤能、修水利,政绩卓著。
下列对文翁的评价,正确的有( )①《汉书》说“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②他的私人办学行为得到汉武帝的推广③他对西南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④他的政绩可与历史上的李冰相提并论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7.鹅湖之会与陆九渊进行一场为时三天的辩论后,朱熹写下《过分水岭有感》,诗曰:“地势无南北,水流有西东。
正定县第一中学2017届高考历史复习测试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周测题20161101 缺答案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周测题命题人:尚旭光印数:330(文)时间:20161101一、选择题1.(2016·山东省德州市高三上学期期末统考)孔子说:“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这里的“道”是指()A.万物本原B.道德人心C.道统秩序D.学问信仰2.(2016·广东七校联考)某学者指出:“孔子是传统制度的拥护者,而墨子则是一种新社会秩序的追求者。
”下列孔子、墨子的主张最能体现该观点的是()A.仁者爱人、兼爱B.克己复礼、兼爱C.仁者爱人、非攻D.克己复礼、非攻3.(2016·衢州质检)胡适说:“孔子是了不得的教育家,他提出的教育哲学可以说是民主、自由的教育哲学,将人看作是平等的。
”以下主张能突出体现孔子“将人看作是平等的"的是( ) A.有教无类B.诲人不倦C.仁者爱人D.述而不作,信而好古4.(2016·“江淮十校”联考)出生于安徽蒙城的庄子,“尝为蒙漆园吏,后弃官隐居,编织草鞋、濮垂钓.楚威王厚礼延请,许其为相,庄嘲而不纳,终身不仕”。
庄子“终身不仕”的决定与他哪一思想理念有重要关联()A.主政者,当以民为念,以德为本B.崇尚自然,清静无为C.提倡改革,追求法治和君主专权D.相互关爱,反对不义之战5.(2016·衡阳联考)“分定而无制,不可,故立禁.禁立而莫之司,不可,故立官。
官设而莫之一,不可,故立君。
”这种主张应出于( )A.儒家B.墨家C.道家D.法家6.(2016·贵州模拟)《易·贲卦·彖传》:“刚柔交错,天文也。
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尚书·周书·泰誓上》:“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
”《道德经》二十五章:“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正定县第一中学2017届高考历史复习测试题:世界史 缺答案

必修一世界史部分练习命题人:李军素印数:330(文)时间20161111 1、克里斯提尼废除传统的4个血缘部落而代之以10个新的地区部落,将平原、海岸、山地三大区各分为10区,每三种不同地区的小区又组成一个行政区。
这表明()A。
环境对民主政治有一定影响B。
民主制度进入繁荣时期C.城邦制推动了民主制的发展D.贵族势力遭到沉重打击2、伯利克里说:“不关心城邦事务的人,有人称其为心情平和的人,我们雅典人称其为废物。
它毋需公民多少政治才能,关键是每个公民都应本着一切从城邦出发……”反映了()A。
雅典公民的政治才能普遍较低B。
高尚道德是雅典民主建立的基础C。
民主发展程度与公民政治才能无关D。
不关心城邦事务的人无法成为公民3、西塞罗在其《论共和国》中阐述道:“国家是人民的事业。
可是人民……是指一个人群因服从共同的正义的法律和享受共同的利益造成的整体结合。
国家的精神目的就是维护正义,物质目的就是保护私有财产。
国家是人民为了正义和保护私有财产,通过协议建立起来的政治组织。
”这种法治观表现在《十二铜表法》中,最为确切的认识是()A。
体现了一定的奴隶制民主 B.私法之外自由民平等C。
废除贵族对法律的控制权 D.野蛮的习惯法被废除4、雅典法律将雅典人分为三种:本邦公民、外邦人和奴隶,根据犯罪可以处以不同的刑罚。
在实践中,本邦公民伤害了自由民可以支付罚款,外邦人伤害了自由民则被驱除出境,奴隶伤害了自由民则可能被判处死刑。
材料主要体现出雅典()A。
民主政治的局限性 B.改变了贵族专权的局面C.自由民是社会的主体阶层D.法律掺杂原始落后习俗5、在古希腊“喜剧之父”阿里斯托芬的某喜剧中,一个叫德谟斯(Demos/汉译为“民众”,它也是英语Democracy/“民主”的词源)的猴子,被一个狡诈的政客牵着鼻子进行哄骗、愚弄并做出各种滑稽的动作。
结果,该剧受到雅典人的普遍赞扬。
由此可知该时期希腊()A。
城邦文化高度发达B。
民主可能导致暴政C.精英反对民主政治D.公民直接享有权力6、有人认为,梭伦通过改革,创立了“财权政治”。
河北省正定县2017_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2017——2018高中第一次月考高一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小题共计80分)1、、观察下面这幅漫画,它具体反映了先秦时期的A.郡县制B.分封制C.君主专制D.宗法制2、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特别是许多台湾同胞,根据家谱记载道中国大陆原籍地认祖归宗,认识到自己是真正的中国人,而不是“台独”分子所说的“台湾人”。
这种“认祖归宗”的情结源于古代的A.宗法制B.分封制 C.世袭制 D.礼乐制3、从图一到图二的变化,最能反映出一二A.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 B.相权由削弱走向取消使皇权进一步强化C.中央机构精减取得较大成就 D.六部的设置是古代官制改革的重要成果4、唐朝中央政府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主要原因在于A.增设机构,独立施政 B.分工明确,相互协调C.一职多官,互相牵制 D.简化机构,总揽于上5、中国古代专制皇权不断加强,中枢权力体系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汉武帝时建立“中朝”决策机构,废除了秦以来的“三公九卿”制B唐朝由中书省起草诏令,直接传递给尚书省具体执行C宋朝时设枢密院和三司,分割宰相的军权和财政权D明太祖时废除丞相,设立内阁参与军国大事的决策6、在某校一次公开课教学中,有这样一道题:谈谈你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认识。
某学生答题要点如下,你认为表述不准确的是A.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B.春秋时期,分封制瓦解,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C.唐朝统治者运用中央机构的权力制衡来维护自己的专制统治D.内阁的设置实质上恢复了丞相的职权,是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重要内容7、高一某班四位同学分别撰写了关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方面的历史论文,其中论文标题明显错误的是A.《浅议商代的政治制度》 B.《趣谈周武王与分封制》C.《论隋唐三省六部制得历史影响》 D.《试论清代丞相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衡》8、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A.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B.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C.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D.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9、下图是有关省份的汽车号牌图片,这些省份的简称源自西周分封制的是( )10、从右图秦印封泥中能够获取的历史信息是秦朝①设立左右丞相制度②实行分封制③在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度④廷尉由丞相直接任免A.①②B.①③④C.①③D.③④11、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汇总情况显示,出生人口性别男女比例为118∶100,性别比失调凸现,这说明重男轻女观念仍然存在,从历史角度看,这种观念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宗法制B.科举制C.分封制D.郡县制12、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曾出现了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变化,其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A.交通的发展B.疆域的拓展C.经济文化交流的需要D.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13、《华阳国志·蜀志》载:“(秦)司马错率巴、蜀众十万,大舶船万艘,米六百万斛,浮江伐楚,取商於之地为黔中郡。
河北省石家庄市2017年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B卷)含答案

河北省石家庄市2017年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B卷)24.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
孟子称:“孔子成《春秋》,乱臣贼子惧”。
朱熹则说:“圣人作《春秋》,不过直书其事,善恶自见”。
这反映出A.仁政观念日益深入人心B.历史评判会影响政治行为C.儒家干政成为治国秘诀D.重史传统促成了社会凝聚25.比较规范的三省六部制主要存在于唐朝前期。
自唐玄宗时起,一种名为“使职差遣”的制度被推广开来,如盐铁使、户部使、度支使取代户部财政权,监选使、监考使分割吏部人事权等。
这一做法A.缓解了皇帝与宰相的对立B.标志着官僚政治体制成熟C.有助于中央行政效率的提高D.推动了地方行政权力的扩大26.据考证,南宋的都城临安,与以往都城的方正格局截然不同,南北长,东西窄,皇宫位于城市的南端,从皇宫北面的宁和门往北通向城市中心的是一条用石板铺成的御街,最引入瞩目的是在御街中段新设立的“金银盐钞引交易铺”,生意兴隆。
这可以佐证,南宋时期A.都城设计不再体现皇权至上B.“市”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C.“钞引”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D.都城布局出现革命性的变化27.下表为明清两代进士家庭出身情况统计表。
相对于明代,清代A.血缘关系是士人晋升上流阶层主要阶梯B.累世公卿局面逐渐形成C.家族积淀更能为人才向上流动提供助力D.科举考试更加公平客观28. 1879年,李鸿章奏请修建一条唐山至北塘的铁路,清廷不准。
为此,李鸿章想出一个办法,在奏折里特别声明只修以骡马为牵引动力的“快车马路”。
几经周折,清政府才勉强同意。
这一过程体现了A.统治集团的愚昧无知B.民族工业的艰难起步C.近代化与传统观念的冲突D.顽固派对洋务运动的破坏29. 19世纪末,先进知识分子从西方获得的新知识中得知:自愿联合的团体对于西方诸国的文明进步曾作出过重大贡献,因而奋起效法,组织各种学会。
这些学会2/3是士大夫阶层建立的,分散在10个省、31个城市,拥有近万名会员。
河北省正定中学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考试

高三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Ⅰ卷选择题一.选择题(共48小题,每小题1分,计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宗”是一个会意字。
在甲骨文中,宗字作“”,,形之宇屋室宫像”““”可能表示A.祖先牌位 B.皇帝宝座 C.青铜兵器 D.铁制农具2.公元前 782 年,周幽王即位,宠幸褒姒。
“褒姒不好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
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
”这段材料表明A.周幽王荒淫无道,诸侯联合起兵反叛 B.分封制下,小宗有随时朝贡大宗的义务C.分封制下,各诸侯对周王承担军事义务 D.西周末年诸侯势力强大,大国争霸频繁3.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
这种现象实质上是A.君主专制被颠覆 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C.君权至上的后果 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4.《左传?桓公二年》云:“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
”与材料中政治制度相关的人生理念是A.“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B.“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C.“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D.“为先祖主者,宗人之所尊也”5.中国古代收养养子时,往往有“异姓不养”的规定。
如明清律法都规定,若收养异姓子为嗣,则收养人和送养人都要被杖六十下,其子归宗(即送回送养人家中)。
与此规定密切相关的制度是()A.分封制B.世袭制C.察举制D.宗法制6.《中国古代史》中指出:在西周分封制度下,同姓集团授予封土,赐之以氏。
当时,姓、氏是统治阶级的特权,“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
到战国以后,姓氏的分野逐渐消失,平民逐渐获得姓氏。
平民得姓一事与下列哪个历史趋势的关系最直接A.郡县制度的发展 B.以“孝道”治天下 C.赋役制度的变化 D.皇帝制度的形成7.“吏多苛政,政教烦碎,大率咎在部刺史,或不循守条职,举措各以其意,多与郡县事,至开私门,听谗佞,以求吏民过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Ⅰ卷选择题一.选择题(共48小题,每小题1分,计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宗‛是一个会意字。
在甲骨文中,宗字作‚‛,‚‛像宫室屋宇之形,‚‛可能表示A.祖先牌位B.皇帝宝座 C.青铜兵器 D.铁制农具2.公元前 782 年,周幽王即位,宠幸褒姒。
‚褒姒不好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
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
‛这段材料表明A.周幽王荒淫无道,诸侯联合起兵反叛B.分封制下,小宗有随时朝贡大宗的义务C.分封制下,各诸侯对周王承担军事义务 D.西周末年诸侯势力强大,大国争霸频繁3.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
这种现象实质上是A.君主专制被颠覆 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C.君权至上的后果 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4.《左传•桓公二年》云:‚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
‛与材料中政治制度相关的人生理念是A.‚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B.‚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C.‚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D.‚为先祖主者,宗人之所尊也‛5.中国古代收养养子时,往往有‚异姓不养‛的规定。
如明清律法都规定,若收养异姓子为嗣,则收养人和送养人都要被杖六十下,其子归宗(即送回送养人家中)。
与此规定密切相关的制度是()A.分封制B.世袭制C.察举制D.宗法制6.《中国古代史》中指出:在西周分封制度下,同姓集团授予封土,赐之以氏。
当时,姓、氏是统治阶级的特权,‚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
到战国以后,姓氏的分野逐渐消失,平民逐渐获得姓氏。
平民得姓一事与下列哪个历史趋势的关系最直接A.郡县制度的发展 B.以‚孝道‛治天下 C.赋役制度的变化D.皇帝制度的形成7.‚吏多苛政,政教烦碎,大率咎在部刺史,或不循守条职,举措各以其意,多与郡县事,至开私门,听谗佞,以求吏民过失。
‛这一材料反映了西汉中期以后刺史A.刚刚开始设立B.仅仅负责监察地方C.逐渐干预地方行政D.逐渐失去其作用8.黄宗羲说:‚唐之所以亡,由方镇之弱,非由方镇之强也。
是故封建之弊,强弱吞并,天子之政教有所不加:郡县之弊,疆场之害苦无已时。
欲去两者之弊,使其并行不悖,则沿边之方镇乎!‛在此,黄宗羲A.着重分析了唐朝灭亡的根源 B.提出扩大地方权力以限制中央集权C.反对实行分封制 D.主张设方镇以克服分封制、郡县制弊端9.宋仁宗年间,有官员反映,那些应该穿皂衣的仆役小吏,居然也穿戴儒巾大袖,混杂于士流;民庶的妻小,头冠也插满珠翠,俨然贵族。
此现象表明A.宋代城市商品经济发达 B.宋代贵族门阀制度松动C.宋代中央集权制度加强 D.宋代阶层有平等化趋向10.唐太宗在位时曾说:‚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
人心所见,互有不同,苟论难往来,务求至当,舍己从人,亦复何伤。
比来或护己之短,遂成怨隙,或苟避私怨,知非不正,顺一人之颜情,为兆民之深患,此乃亡国之政也。
‛材料最能表明唐太宗A.对中书省的工作不满意 B.十分重视门下省的职能发挥C.希望三省之间友好合作,和谐共处 D.认识到三权分立民主政治的重要性11.台湾学者许倬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
‛最能体现这一论断的制度是A.创立郡县制 B.确立三省六部制 C.开创科举制 D.确立王位世袭制度12.白钢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中说:‚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
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
行省的治所往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
‛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A.行省制容易导致地方势力膨胀 B.行省制下地方权力相当大C.行省制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 D.行省是元朝最高行政机构13.在谈到明朝内阁的作用时,有学者指出:‚内阁成员犯不着为了皇帝去得罪其他文官,事实上他们也没有这个权力。
没有宰相的权力和地位,却要承担宰相的罪责,去充当皇帝的挡箭牌、替罪羊,这是任何明智的人都不会去做的事情。
‛这意在说明内阁的设立A. 不利于政府机构间的协调与督察 B.加强了对百官的监察C. 弥补了明太祖废丞相带来的弊端 D.直接导致了皇权削弱14.易中天先生在《帝国的终结》一书中写道:‚作为集权主义者,尤其是那些倾向于专制和独裁的‘雄略之主’,几乎没有一个人会认为前朝的覆亡乃是因为过度的集权。
他们只会得出相反的结论。
因此,他们吸取的教训,也只能是专制、专制、再专制,集权、集权、再集权。
‛汉武帝、宋太祖、明成祖采取的相似措施是A.沿用秦朝以来的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B.设立新的中枢权力机构,分割削弱相权C.设立新的中枢权力机构,加强专制皇权D.通过刺史制和行省制,加强官僚队伍建设15.《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
‛《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
‛《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
‛《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
‛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A.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安排生产 B.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C.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D.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16.《耒耜经》记载:‚辕之上又有如槽形,亦如箭焉,刻为级,前高而后庳,所以进退为评‛。
该工具是A B CD17.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出现了众多农民有目的的‚迁业(改变原先从事的职业)‛现象。
据记载,在江、浙等地,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人植棉、栽桑,纺纱织布,‚尽逐绫绸之利‛。
农民‚迁业‛现象产生的主要影响是A.自然经济日益解体 B .国家‚重商‛政策确立C.农村经济结构发生改变 D.手工业逐步成为主导产业18.唐初规定:凡是均田人户,每丁每年除要向国家交租外,还要交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每丁每年服徭役二十天,如不服役,则每丁可按每天交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以代役。
此规定有利于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官营手工业的发展 C.民营手工业的发展D.家庭手工业的发展19.有学者认为,中国的瓷器(china)深受世界人民喜爱,所以,中国被称为China。
更有学者指出,China是‚秦‛的音变(Qin→China)。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A.在考古学上取得突破,找到有说服力的证据B.利用计算机等先进科技手段,进行广泛调查,得出科学结论C.调查中外著名历史学家意见,用民主方式解决这一学术问题D.弄清最早用China称呼中国者先获悉了‚秦‛还是‚瓷‛的信息20.据史载:唐朝前期,宋州(河南商丘)、亳州(安徽毫县)生产的绢帛质量最高。
江南东道(江苏南部和浙江一带)的丝织物品类繁多,很多列为贡品,在产量上已仅次于河南、河北道而跃居于全国的第三位。
该记载A.反映了唐朝主要政治中心在豫皖地区 B.准确地统计了南北方丝织业的发展状况C.折射出古代河南、安徽之地是桑蚕中心 D.反映了唐朝行政区划和丝织业发展特点21.读下表《中国古代人口地理分布的变化》(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通过对该表的分析,从中可以得出的正确信息是①人口数量总体上呈增长趋势②江淮地区人口变动幅度一直是最大的③黄河中下游地区始终是我国人口最密集的地区④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呈现南移趋势A.①②B.③④C.②③ D.①④22.西汉御史指出国家盐铁官营的目的为,‚大夫各运筹策,建国用,笼天下盐铁诸利,以排富商大贾,……损有余,补不足,以齐黎民,是以兵革东西征伐,赋敛不征而用足。
‛据此分析,下列关于盐铁官营的表述,正确的是A.政府可获取经济与政治的双重利益 B.基本解除了百姓赋税负担C.以垄断经营排斥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目的就是要解决军费问题23.《新唐书》记载:‚唐制……日暮鼓八百声而门闭。
五更二点鼓自内发,诸街鼓承振,坊市门皆起。
‛陆游《老学庵笔记》载:‚京都街鼓今尚废,后生读唐诗文及街鼓者,往往茫然不能知。
‛唐宋街鼓这一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A.社会治安明显好转 B.坊市制度已经崩溃C.都城人口急剧增长 D.城市管理更加严格24.下图为明清时期各地集市变化统计表,表中数据说明,自明朝嘉靖至清朝道光年间A.州县集市的密度北方超过南方 B.南北经济交流日趋频繁C.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D.农民与市场的联系不断加强25.芜湖是明代中后期著名的浆染业中心,当时松江的白布也要送到芜湖浆染,故有‚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之说。
这一历史现象反映出A.商品生产呈现区域化分工 B.区域间有着不同的市场需求C.手工业技术水平日趋平衡 D.抑商政策阻碍区域经济发展26.右图为中国秦汉至唐初城乡分工结构示意图,对该图的描述符合史实的是A.‚城郭之民,类多工商‛B.城市与乡村为行政区域划分单位C.城市商业功能从属于其政治功能D.‚市‛成为城市活动的中心27.(2017·江西红色六校联考)《汉书·食货志》记载:‚而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
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梁肉;亡农夫之苦,有仟佰之得。
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
‛这段史料所反映的情况不准确的是A.商人操纵市场 B.商人生活奢侈 C.商人干预政治D.人们弃农经商28.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规定,‚凡直隶、山东、江南、浙江等省民人,情愿在海上贸易捕鱼者,许令载五百石以下船只,往来行走‛,‚外国贡船以内者,其所携货物予以免税。
西洋商船船钞较东洋船钞减十分之二。
‛对此解释正确的是,康熙年间A.一度开放对外贸易 B.废除了海禁政策C.对洋货征税一视同仁 D.取消了对沿海居民出海贸易的限制29.明朝官员章懋不满当时浙江盛行的一些现象:男子成年后另立门户的习俗因此造成家庭成员为争家产而不和;婚嫁谈判时讲价还价的习俗,连适当的规矩也不顾了;葬礼要请和尚念经,大摆筵席,大肆挥霍的习俗,以至忘记葬礼本身是悲痛的事。
其所描述的现象共同表明A.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传统观念 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传统观念崩溃C.经济发展助长了奢侈观念发展 D.专制制度趋于衰落,地方势力发展30.《全球通史》的作者曾写道:‚历朝政府垄断了供朝廷和行政机构消费的许多商品的生产和分配,如武器、纺织品、陶器、皮革制品、服装、盐铁和酒等。
这些限制剥夺了中国古代商人成为无约束的企业家的机会,使经济失去了自由发展的可能性;同时也助长了官员的腐化和堕落……‛这段材料可以用来研究中国①古代私营工商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②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及其影响③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④古代官营手工业的特征和影响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③④31.唐前期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