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中氨氮的去除
氨氮废水常用处理方法

氨氮废水常用处理方法氨氮废水是指废水中含有氨氮化合物的废水。
氨氮废水的处理是保护环境、减少对生活水源、地下水和环境的污染的重要过程。
以下是常用的氨氮废水处理方法。
一、化学法处理1. 氧化法氧化法是将含有氨氮化合物的废水中的氨氮氧化为硝酸盐,进而使得氨氮被转化为无害物质。
常用的氧化剂有氯和臭氧。
此外,还可以利用高锰酸钾氧化废水中的氨氮。
2. 硫酸铵沉淀法硫酸铵沉淀法是一种将氨氮转化为与之反应生成固体沉淀的方法。
该方法中,硫酸铵与废水中的氨氮发生反应,生成可溶性的硫酸铵、硫酸铁、硫酸铵铁等盐类沉淀,从而将氨氮从废水中去除。
二、生物法处理1. 厌氧处理法厌氧处理法是利用厌氧条件下的微生物,将有机废物和氨氮一起去除。
在厌氧生物反应器中,废水中的氨氮会被微生物利用作为能源和氮源,通过微生物代谢的产物来将氨氮去除掉。
2. 高效曝气活性污泥法高效曝气活性污泥法是一种通过生物氧化反应将氨氮去除的方法。
在高效曝气活性污泥法中,通过添加活性污泥,在适宜的温度和pH条件下,利用曝气设备对污水进行充分曝气,促使废水中的氨氮通过厌氧-好氧反应达到去除的目的。
三、物理法处理1. 吸附法吸附法是通过吸附剂表面的孔隙结构和化学性质,将废水中的氨氮物质吸附到吸附剂上,使氨氮物质从废水中转移到吸附剂上,并通过后续的处理将吸附剂中的氨氮去除。
2. 膜分离法膜分离法是利用半透膜将废水中的氨氮物质分离出来的方法。
通过调整操作条件,如压力差、温度等,使得废水中的氨氮物质能够透过半透膜,从而达到去除的目的。
四、辅助方法1. 灭活法灭活法是指通过添加酸、碱等化学物质,改变废水中的pH值,使得废水中的氨氮化合物发生离子化反应,从而改变其活性,达到去除氨氮的目的。
2. 稀释法稀释法是指通过将废水与其他水源进行混合,降低废水中氨氮的浓度,以达到减少氨氮的目的。
上述是常用的氨氮废水处理方法,具体选择何种方法应根据废水中氨氮浓度、处理效果要求和经济成本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
污水及废水氨氮去除处理工艺液膜法分析与设计实施方案(附:14种氨氮污水处理方法优缺点与选择原则)

污水及废水氨氮去除处理工艺液膜法分析与设计实施方案(附:14种氨氮污水处理方法优缺点与选择原则)一.液膜法1、概述:许多人认为液膜分离法有可能成为继萃取法之后的第二代分离纯化技术,尤其适用于低浓度金属离子提纯及废水处理等过程。
乳状液膜法去除氨氮的机理是:氨态氮(NH3-N)易溶于膜相(油相),它从膜相外高浓度的外侧,通过膜相的扩散迁移,到达膜相内侧与内相界面,与膜内相中的酸发生解脱反应,生成的NH4+不溶于油相而稳定在膜内相中,在膜内外两侧氨浓度差的推动下,氨分子不断通过膜表面吸附,渗透扩散迁移至膜相内侧解吸,从而达到分离去除氨氮的目的。
通常采用硫酸为吸收液,选用耐酸性疏水膜,NH3在吸收液-微孔膜界面上为H2SO4吸收,生成不挥发的(NH4)2SO4而被回收。
已经对膜吸收法中膜的渗漏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发现较高的氨氮和盐量能有效抑制水的渗透蒸馏通量。
该法具有投资少、能耗低、高效、使用方便和操作简单等特点,此外膜吸收法还有传质面积大的优点和没有雾沫夹带、液泛、沟流、鼓泡等现象发生。
2、土壤灌溉:土壤灌溉是把低浓度的氨氮废水( < 50mg/ L)作为农作物的肥料来使用,既为污灌区农业提供了稳定的水源,又避免了水体富营养化,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
西红柿罐头废水与城市污水混合并经氧化塘处理至11mg 氨氮/ L 后用于灌溉,氨氮可完全被吸收;马铃薯加工厂废水也用于喷淋灌溉,经测定25mg 氨氮/ L 的排放水中有75%的氨氮被吸收。
只需占总面积5%的水稻田就可以吸收该地区所有排污渠中一半的氨氮负荷。
但用于土壤灌溉的废水必须经过预处理,去除病菌、重金属、酚类、氰化物、油类等有害物质,防止对地面、地下水的污染及病菌的传播。
二.氨氮污水处理技术分析与选择原则1、氨氮污水的处理技术都有各自的优势与不足:生物法处理氨氮污水较稳定,但一般要求氨氮浓度在400 mg/L以下,总氮去除率可达70%~95%,是目前运用最多的一种方法。
氨氮去除原理

氨氮去除原理
氨氮去除的原理是利用一系列化学和生物过程将含氨废水中的氨氮转化为无害物质或使其从水体中脱落。
首先,氨氮可以被化学氧化剂氧化为亚硝酸盐和硝酸盐。
这一过程被称为氨氮硝化。
通常,常见的氨氮硝化方法是通过添加氧化剂如次氯酸钠或过氧化氢来触发氨氮的氧化反应。
接下来,亚硝酸盐可以进一步被氧化为硝酸盐,这个过程被称为亚硝酸盐硝化。
常见的亚硝酸盐硝化方法是利用硝化细菌进行微生物硝化作用,这些细菌能够将亚硝酸盐氧化为硝酸盐。
除了氧化,氨氮还可以通过生物过程进行去除。
其中一种常见的方法是利用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的共同作用。
硝化细菌将氨氮转化为亚硝酸盐和硝酸盐,并将其释放到水中。
反硝化细菌然后会利用硝酸盐作为电子受体进行反硝化作用,将硝酸盐还原为氮气或氮氧化物,从而将氨氮从水体中去除。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氨氮去除方法,如吸附剂和膜分离技术。
吸附剂可以将氨氮吸附在其表面上,并进行后续处理;膜分离技术则是利用不同孔径大小的膜将水中的氨氮分离出来。
总的来说,氨氮的去除过程可以通过氧化反应、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以及吸附剂和膜分离技术等多种方式进行。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有效地将水体中的氨氮转化为无害物质或使其从水中去除,以实现废水处理和水环境保护的目的。
污水处理中的氨氮去除技术

污水处理中的氨氮去除技术污水处理是一项重要而复杂的环境工程技术,其中氨氮去除技术是其中一个关键环节。
本文将详细介绍污水处理中的氨氮去除技术,并分点列出其相关内容。
一、氨氮的来源及危害1. 氨氮的来源:工业废水、农业面源废水、生活污水、农业非点源废水等。
2. 氨氮的危害:氨氮过量排放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引发水华、水生生物死亡及水环境恶臭等问题,严重危害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
二、常见的氨氮去除技术1. 生物法:包括厌氧法和好氧法。
- 厌氧法:利用厌氧菌群将氨氮转化为氮气,常见的反应器有厌氧反应槽和厌氧滤池等。
- 好氧法:利用好氧菌群将氨氮转化为硝酸盐,常见的处理单元有好氧池、好氧滤池和硝化反硝化池等。
2. 物理法:主要用于氨氮浓度较低的水体。
- 蒸发浓缩法:利用加热蒸发水体,浓缩氨氮浓度,常用于工业废水处理。
- 膜分离法:利用膜的选择性透过性,将氨氮分离出来,常见的膜法有超滤、反渗透和离子交换膜等。
3. 化学法:通过添加化学药剂达到去除氨氮的目的。
- 高锰酸钾法:利用高锰酸钾氧化氨氮生成氮气,广泛应用于农村生活污水处理。
- 硝化法:通过添加化学药剂加速氨氮转化为硝态氮,常见的药剂有硝酸铵和硫酸铵等。
三、氨氮去除技术的特点及应用情况1. 生物法:- 特点:技术成熟、操作简单、能耗低、无二次污染。
- 应用情况:广泛应用于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工业废水处理和农村污水处理等领域。
2. 物理法:- 特点:适用于氨氮浓度较低的水体、处理效果稳定。
- 应用情况:主要应用于工业废水处理和海水淡化等领域。
3. 化学法:- 特点:适用性广、处理效果较好。
- 应用情况:常见于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和工业废水处理等领域。
四、氨氮去除技术的发展趋势1. 生物法:加强氮素转化功能菌的研究,提高转化效率。
2. 物理法:研发更高效、节能的膜分离技术,开发新型浓缩设备。
3. 化学法:研究更环保、高效的化学药剂,减少药剂使用量。
五、国内外氨氮去除技术研究进展1. 国内研究进展: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氨氮去除技术研究受到重视,取得了不少成果。
污水处理中的氨氮去除方法总结

污水处理中的氨氮去除方法总结污水处理是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的重要环节。
其中,氨氮是一种常见的污染物,对水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因此,研究污水处理中的氨氮去除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对氨氮去除方法进行总结,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
1. 生物法a. 曝气法:通过曝气潜艇将污水暴露在大气中,利用氨氮与氧气的氧化反应,将氨氮转化为亚硝酸盐、硝酸盐等无害物质。
b. 厌氧青固化:将污水放置在厌氧环境中,利用厌氧细菌的作用,将氨氮转化为氨和硫化氢。
2. 物理法a. 气浮法:利用气泡的浮力作用,将氨氮悬浮在水面上,然后通过刮板收集,完成氨氮的去除。
b. 离子交换法:通过离子交换树脂吸附氨氮,将其从水中去除。
3. 化学法a. 活性炭吸附法:使用活性炭吸附污水中的氨氮,达到去除的目的。
b. 化学沉淀法:通过加入化学药剂,如氢氧化钙或硫酸铜,将氨氮与药剂发生反应,生成沉淀物,然后将沉淀物与水分离。
4. 复合法a. 曝气生物法:将曝气法与生物法相结合,既提高了氨氮的氧化速率,又降低了工艺的能耗。
b. 曝气吸附法:将曝气法与吸附法相结合,既加快了氨氮的氧化速率,又减少了后续处理的工艺。
5. 高级氧化法a. 光催化氧化法:利用光催化剂和紫外线照射,使得污水中的氨氮发生氧化反应,达到去除的效果。
b. 超声波氧化法:利用超声波的振动作用,促使氨氮发生氧化反应,实现去除。
总结起来,污水处理中的氨氮去除方法多种多样,包括生物法、物理法、化学法、复合法和高级氧化法等。
根据实际情况,可以选择适合的方法进行处理。
在应用这些方法时,还需要考虑工艺的能耗、投资成本和处理效果等因素。
为了更好地保护水环境和人类健康,需要不断优化和创新污水处理技术,提高氨氮去除效率,降低处理成本,实现可持续发展。
污水中氨氮主要去除方法综述

国内外立德树人教育方式教育啊,那可是个大事儿!就像种树一样,得精心呵护,才能让小树苗茁壮成长为参天大树。
咱先说说国内的立德树人教育方式。
咱中国人自古就重视品德教育,那可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啊!从小咱爸妈就教育咱要懂礼貌,见到长辈要问好,这看似小小的举动,不就是立德树人的开始嘛!在学校里,老师不仅教知识,还会通过各种故事、事例来教导我们要诚实守信、团结友爱。
就好比说,老师讲雷锋叔叔的故事,那就是要让我们学习雷锋叔叔乐于助人的精神呀!这不就是在给我们的品德之树浇水施肥嘛!再看看国外,人家也有独特的立德树人教育方式呢!有些国家特别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从小就让他们自己做事,自己做决定。
这就好像让小鹰早点学会飞翔,去广阔的天空闯荡。
他们鼓励孩子去尝试新事物,不怕失败,在挫折中成长。
这种方式不也能让孩子变得更加坚强、勇敢嘛!那咱再想想,为啥立德树人这么重要呢?你说要是一个人学习再好,可品德不行,那能算是个优秀的人吗?就好比一棵树,光长得高,可根基不牢,风一吹不就倒了嘛!咱培养孩子,不就是希望他们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嘛,要是品德不好,那怎么为社会做贡献呢?咱国内还有很多传统美德呢,像尊老爱幼、勤劳善良,这些可都是咱中华民族的瑰宝啊!把这些传承下去,不就是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嘛!咱可以从身边小事做起,给老人让个座,帮爸妈做做家务,这都是在践行立德树人呀!国外的教育方式也有值得咱借鉴的地方呢!比如说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让他们大胆地去想象、去创造。
咱也可以在教育中多给孩子一些空间,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育孩子就像雕琢一件艺术品,得用心、耐心。
不能急于求成,得一步一个脚印地来。
就像建房子,得先打好地基,才能盖起高楼大厦呀!咱不能只看成绩,更要关注孩子的品德发展。
你想想,一个有爱心、有责任感的孩子,将来走到哪儿都会受欢迎,都会为社会做出贡献。
这不就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标嘛!所以啊,立德树人教育可不能马虎,这关系到孩子的未来,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呀!咱们当家长的、当老师的,都得重视起来,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让他们在品德的阳光下茁壮成长!。
除废水氨氮

除废水氨氮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废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废水中的氨氮是一种常见的有机氮,对水环境和生态系统有着严重的影响。
因此,除去废水中的氨氮对于保护水资源、维护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废水中的氨氮来源主要包括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农业面源污染等。
生活污水中的氨氮主要来自于尿液的分解以及洗浴、厨房等活动中产生的废水。
工业废水中的氨氮通常来自于化肥、冶金、制药、皮革等行业。
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是指农田中施用农药和化肥后,通过土壤和径流进入水体中。
除去废水中的氨氮的方法主要包括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生物方法三种。
物理方法是通过物理手段将废水中的氨氮进行物理分离和去除。
常用的物理方法有吸附、离子交换和膜分离等。
吸附是指利用某种吸附剂将废水中的氨氮物理吸附,在吸附剂上形成氨吸附剂络合物,然后将络合物与吸附剂分离。
离子交换是指利用离子交换树脂将废水中的氨离子与树脂上的其他离子进行交换,实现氨离子的去除。
膜分离是指利用微孔膜、超滤膜或逆渗透膜等将废水中的氨离子进行物理筛选,使氨离子无法通过膜孔,达到去除氨氮的效果。
化学方法是指通过化学反应将废水中的氨氮转化成其他物质,从而实现氨氮的去除。
常用的化学方法有氧化法、沉淀法和还原法等。
氧化法是指利用氧化剂对废水中的氨氮进行氧化反应,将其转化为无害的氧化产物。
常用的氧化剂有高锰酸钾、臭氧等。
沉淀法是指利用化学沉淀剂对废水中的氨氮进行沉淀反应,将其转化成易于沉淀的沉淀物。
常用的沉淀剂有氢氧化钙、氢氧化铁等。
还原法是指利用还原剂对废水中的氨氮进行还原反应,将其转化成无害的还原产物。
常用的还原剂有亚硫酸盐等。
生物方法是指利用生物活性物质如细菌、藻类等对废水中的氨氮进行生物吸附、生物降解或生物转化,使氨氮得以去除。
常用的生物方法有生物滤池法、参芪槐籽系列菌株法和藻类培养法等。
生物滤池法是指将废水通过装有生物滤料的滤池,细菌在滤料表面附着并吸附氨氮,进而对其进行降解。
参芪槐籽系列菌株法是指利用经过培养和筛选的参芪槐籽系列细菌对废水中的氨氮进行去除。
污水氨氮去除方法

污水氨氮去除方法
污水中氨氮的去除方法如下:
1、吹脱法
氨吹脱工艺是将水的pH值提到10.5到11.5的范围,在吹脱塔中反复形成水滴,通过塔内大量空气循环,气水接触,使氨气逸出。
这种方法广泛用于处理中高浓度的氨氮废水,常需加石灰,经吹脱可以回收氨气。
2、离子交换法
离子交换实际是不溶性离子化合物(离子交换剂)上的可交换离子与溶液中的其它同性离子的交换反应,是一种特殊的吸附过程。
用离子交换法去除氨氮时,常用离子交换剂沸石、活性炭等,也有研究采用合成树脂。
3、生物处理法
目前,生物法是实际应用中使用最广泛的处理低浓度氨氮废水的方法。
生物脱氮是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将有机氮和氨态氮转化为N2和NxO气体的过程,其中包括硝化和反硝化两个反应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1污水中氨氮污染的现状和来源11.1污水中氨氮污染现状11.2废水中氮的来源22.国内外研究进展22.1国外研究进展22.2国内研究进展33氨氮污水处理主要技术33.1生物法43.1.1生物法机理——生物硝化和反硝化机理43.1.2传统生物法43.1.2.1A/O系统53.1.2.2缺氧/好氧工艺(简称A2/O法)53.1.2.3厌氧—缺氧—好氧工艺(简称A1-A2/O工艺)5 3.1.3生物脱氮法新工艺63.1.3.1厌氧氨氧化工艺63.1.3.2短程硝化反硝化工艺73.1.3.3同时硝化反硝化工艺73.2物理化学处理法73.2.1吹脱法及汽提法73.2.2折点氯化法83.2.3化学沉淀法83.2.4离子交换法93.2.5液膜法93.3土壤灌溉104探讨105氨氮污水处理方法应用于兰州市污水处理厂中的研究11 6展望12参考文献错误!未定义书签。
致谢错误!未定义书签。
污水水中氨氮的去除摘要:氨氮存在于很多工业废水中,氨氮污水是目前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综述了当前氨氮污染的现状和氨氮污水处理中最常用和比较实用方法的原理和各自的优缺点,介绍了国内外氨氮污水处理的研究现状,同时对各种方法的选择作出了探讨,并对氨氮处理方法在兰州市的实际应用作了简单介绍,对兰州市雁儿湾污水处理厂氨氮去除做了简单的改进思路,同时对氨氮污水处理前景进行了展望,并提出了今后应着重考虑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氨氮;废水处理;去除1污水中氨氮污染的现状和来源1.1污水中氨氮污染现状随着世界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 对水的需求量不断增大, 随之而来的是污水的排放量日益增多,水体中氨氮量的剧增引起了国内外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据统计, 2003 年, 全国污水排放总量为460.0 亿吨, 工业废水排放量为212.4 亿吨, 氨氮的排放量为40.4 万吨; 城镇生活污水的排放量为247.6 亿吨, 其中氨氮的排放量为89.3 万吨[1]。
氨氮的大量排放不仅造成了水环境污染和水体富营养化及水体发生赤潮等现象, 而且在工业废水处理和回用工程中造成用水设备中微生物繁殖, 形成生物垢, 堵塞管道和用水设备, 影响热交换。
大量含有氨氮的污水排入江河、湖泊, 造成自然水体的富营养化, 同时给生活和工业用水的处理带来较大的困难。
水体中含有大量的氨氮, 使水体产生富营养化效应, 刺激并加速水生植物的生长, 如海藻、水草的大量生长繁殖, 导致水体生态平衡失调。
在水中硝化细菌的作用下氨氮氧化成亚硝酸盐和硝酸盐,完全氧化l mg 氨氮约需4.6 mg 溶解氧,这对水体质量的改善和保证十分不利,会造成水的透明度降低,使得阳光难以穿透水层,从而影响水中植物的光合作用,可能造成溶解氧的过饱和状态,水下生物得不到充足的阳光而影响了生存和繁殖。
溶解氧的过饱和以及水中溶解氧减少,都对水生动物有害,造成鱼类大量死亡,在近海海域引发赤潮。
据报道,2009年中国沿海共发生赤潮68次,累计面积14102平方公里,造成直接经济损失0.65亿元,累计面积较2008年增加364平方公里[2]。
氨氮污水对环境的影响已引起环保领域和全球范围的重视,目前, 国内外对氨氮污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开发新的脱氨氮处理技术, 以达到更好处理氨氮的目的和环保的要求。
1995年德国要求85%污水处理厂外排污水达到国家三级标准。
1999 年, 在此标准基础上还要求, 污水厂出水每2h 取样的混合水样至少有80%满足无机氮≤5mg/L[3]; 我国1988 年实施的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88 规定了硝酸盐、亚硝酸盐、非离子氨和凯氏氮的标准。
时隔11 年, 在GHZB1-1999 增加了氨氮的排放标准, 在GB3838-2002 中增加了总氮控制。
各地的环保部门要求相关行业必须马上上马脱氮设施, 否则关闭工厂或增加排污费的征收。
从以上情况可知氨氮处理的重要性, 目前国内外有很多处理氨氮的方法, 为了避免重复建设和使用不成熟的技术, 分析当前的技术进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2废水中氮的来源氨氮存在于许多工业废水中,钢铁、炼油、化肥、无机化工、铁合金、玻璃制造、肉类加工和饲料生产等工业均排放高浓度的氨氮废水。
某些工业自身会产生氨氮污染物 ,如钢铁工业 ( 副产品焦炭、锰铁生产、高炉 ) 以及肉类加工业等,而另一些工业将高炉氨用作化学原料 ,如用氨等配成消光液以制造磨砂玻璃。
此外,皮革、孵化、动物排泄物等新鲜废水中氨氮初始含量并不高 ,但由于废水中有机氮的脱氨基反应,在废水存积过程中氨氮浓度会迅速增加,不同类的工业废水中氨氮浓度千变万化 ,即使同类工业不同工厂的废水中其浓度也各不相同。
总的来说,人类活动造成的氮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未经处理的工业和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道和水体:这类污水的氨氮含量高,排入江河湖泊,造成藻类过度生长的危害最大。
城市污水、农业污水,食品等工业的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氮、磷和有机物质。
据统计,全世界每年施入农田的数千万吨氮肥中约有一半经河流进入海洋。
美国沿海城市每年仅通过粪便排入沿海的氮近十万吨。
(2)污水处理场出水:采用常规工艺的污水处理厂,有机物被氧化分解产生了氨氮,除了构成微生物细胞组分外,剩余部分随出水排入河道,这是城市污水虽经过二级常规处理但河道仍然出现富营养化和黑臭的重要原因之一。
(3)面源性的农业污染物,包括废料、农药和动物粪便等。
2.国内外研究进展2.1国外研究进展国外在污水生物脱氮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开发了许多新的脱氮技术和新型生物反应器。
20世纪60年代后期迅速发展起来的固定化细胞技术,在氨氮工业废水处理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日本下水道事业团用固定化硝化菌在流化床反应器中进行一年半的生产性实-N去除率达到90 %以上[4]。
Van der Graaf等发现,氨可直接作为电子供体而进行反硝化验,NH3反应,并称之为厌氧氨生物氧化(anaerobic ammonium oxidation,简称Anammox)。
他们的重大发现为研究厌氧氨生物氧化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
与传统的硝化-反硝化技术相比,厌氧氨生物氧化技术具有的优点是:不需要外加有机物作电子供体,既可节省费用又可防止二次污染;可以经济有效地利用氧,能耗大幅度下降[5]。
由于硝化-反硝化工艺所赖以依托的两类微生物在环境和营养要求上都有很大的差异,传统的生物脱氮工艺都是将缺氧区(厌氧区)与好氧区分隔开,如A/O系统。
近年来,不少研究和报道证明,反硝化可发生在有氧条件下, 即好氧反硝化的存在,它为突破传统生物脱氮技术限制,利用一个生物反应器在一种条件下完成脱氮反应提供了微生物基础。
同时硝化和反硝化( simultaneous nitrifica-tion-denitrification ,SND) 技术可以通过控制影响硝化和反硝化基质的投加量或消耗量来实现[6]。
近年来,国外还报道了一些结合各种方法的新的氨氮脱除工艺。
如O. Lahav 等使用沸石作为离子交换材料,既作为把氨氮从废水中分离出来的分离器,又作为硝化细菌的载体。
该工艺在一个简单的反应器中分吸附阶段和生物再生阶段两个阶段进行。
在吸附阶段,沸石柱作为典型的离子交换柱;而在生物再生阶段,附在沸石上的细菌把脱附的氨氮氧化成硝态氮。
研究结果表明,该工艺具有高的氨氮去除率和稳定性,能成功地去除原水和二级出水中的氨氮[7]。
2.2国内研究进展国内在污水脱氮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在物理化学法处理氨氮废水方面,如淮阴钢铁集团公司开发了利用烟道气处理剩余氨水的技术。
其主要特点是:采用特制的喷雾干燥塔,将焦化剩余氨水以雾化状态与塔内的烟道气接触发生物理化学反应,废水中的水分在烟道气热量的作用下全部汽化,随烟道气经烟囱排出。
主要反应物硫铵以及废水中的有机物和粉煤灰经吸尘器收集后,综合利用制砖或作锅炉燃料的助燃添加剂。
专家认为这项技术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8]。
李可彬等研究了用乳状液膜法去除废水中的氨氮,考察了各种因素对氨氮去除率的影响,选用的液膜体系可使氨氮质量分数为10 - 3以上的废水,一级去除率达97 %以上,处理后的废水符合排放标准[9]。
3氨氮污水处理主要技术近20 年来, 对氨氮污水处理方面开展了较多的研究。
其研究范围涉及生物法、物化法的各种处理工艺,目前氨氮处理实用性较好国内运用最多的技术为:生物脱氮法、氨吹脱汽提法、折点氯化法、化学沉淀法、离子交换法、液膜法、土壤灌溉法等。
3.1生物法3.1.1生物法机理——生物硝化和反硝化机理在污水的生物脱氮处理过程中,首先在好氧条件下,通过好氧硝化菌的作用 ,将污水中的氨氮氧化为亚硝酸盐或硝酸盐 ;然后在缺氧条件下,利用反硝化菌(脱氮菌)将亚硝酸盐和硝酸盐还原为氮气而从污水中逸出。
因而,污水的生物脱氮包括硝化和反硝化两个阶段。
生物脱氮工艺流程见图1 。
进水预处理曝气池二沉池脱氮池终沉池出水图1 生物脱氮工艺流程[10]硝化反应是将氨氮转化为硝酸盐的过程 ,包括两个基本反应步骤 : 由亚硝酸菌参与的将氨氮转化为亚硝酸盐的反应;由硝酸菌参与的将亚硝酸盐转化为硝酸盐的反应。
在缺氧条件下,由于兼性脱氮菌(反硝化菌) 的作用,将硝化过程中产生的硝酸盐或亚的过程,称为反硝化。
反硝化过程中的电子供体是各种各样的有机底物(碳硝酸盐还原成N2源) 。
生物脱氮法可去除多种含氮化合物,总氮去除率可达70%—95%,二次污染小且比较经济,因此在国内外运用最多。
但缺点是占地面积大,低温时效率低[11]。
3.1.2传统生物法目前, 国内外对氨氮污水实际处理中应用较成熟的生物处理方法是传统的前置反硝化/O工艺等,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去除污水中的氨氮。
传统生物脱氮途径一生物脱氮,如A/O、A2般包括硝化和反硝化两个阶段,硝化和反硝化反应分别由硝化菌和反硝化菌作用完成,由于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不同,这两个过程不能同时发生,而只能序列式进行,即硝化反应发生在好氧条件下,反硝化反应发生在缺氧或厌氧条件下。
由此而发展起来的生物脱氮工艺大多将缺氧区与好氧区分开,形成分级硝化反硝化工艺,以便硝化与反硝化能够独立地进行。
1932年,Wuhrmann利用内源反硝化建立了后置反硝化工艺(post-denit rification),Ludzack和Ettinger于1962年提出了前置反硝化工艺(pre-denit rification) ,1973年Barnard 结合前面两种工艺又提出了A/O 工艺,以及后又出现了各种改进工艺如Bardenpho 、Phoredox (A 2/ O) 、UCT 、JBH 、AAA 工艺等,这些都是典型的传统硝化反硝化工艺[12]。
3.1.2.1A/O 系统A/O 脱氮除磷系统,即缺氧、好氧脱氮除磷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