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矿课程设计实例 副本
地下矿山开采方法课程设计实例

知可选择分段崩落法、阶段崩落法和上向水平充填法。
如下表1表1 根据矿岩稳固性、矿体厚度和倾角,可能采用的采矿方法矿体倾角矿体厚度矿石稳固围岩不稳固倾斜厚和极厚分段、阶段崩落法,上向分层充填法急倾斜厚和极厚分段矿房法,分段、阶段崩落法,上向分层充填法该铁矿山的设计年产量为70万t/a,属中型矿山,矿石平均品位33.5%,品位较低。
如果采用充填法开采此矿体,在技术上是可行的,但经济上显然不合理;此外,也难以达到设计的年产量。
因此,此矿山不适合采用充填法开采。
该矿的价值不太高,在回采过程中允许有一些贫化,因此可选用崩落法,采矿方法初选可在崩落法中选择,可选方法有无底柱分段崩落法、有底柱分段崩落法、阶段崩落法等。
由于我国矿产资源有限,并且近年来矿石的价格不断走高,在选择采矿方法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考虑在回采矿石时要减小矿石的损失和贫化。
我们还要考虑在建设现代化的矿山要提高采矿的机械化,尽量减少可以省略的工程量。
而有底柱分段崩落法回采矿石的损失贫化比较大,采准切割的工程量大,施工的机械化程度低。
其底部结构复杂,它的工程量约占整个采准切割工程的一半。
在阶段崩落法中,阶段强制崩落法矿石损失贫化大,大块产出率较高二次破碎工作量大。
因此最后确定两种采矿方法即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和阶段自然崩落法进行技术经济比较。
图1 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图2 阶段自然崩落法第一方案,无底柱分段崩落法。
分段高度10m,回采巷道间距10m,沿走向布置。
图见附图1 A4。
第二方案,阶段自然崩落法。
图见附图2 A4。
4.2.2 初步技术经济分析根据矿山具体条件,对初选方案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进行分析对比,从中找出一个最优的方案或二、三个优劣难分的方案。
一般参与方案比较的指标有:矿块生产能力、劳动生产率、采准工作量、主要材料消耗、矿石回收率及贫化率、采矿直接成本。
这些指标一般不做详细计算,而是根据采矿方法的构成要素,参照类似矿山的实际指标或按扩大指标定额选定。
课程设计模板

矿床地下开采课程设计学院:国土资源工程学院专业:采矿工程指导老师:郭忠林学号:200810104183姓名:杨忠茹日期:20100914目录1 开采技术条件 (3)2 采矿方法的选择 (3)2.1开采技术条件.....................................................................................................2.2采矿方法选择.....................................................................................................2.2连续回采的阶段自然崩落法..................................................................3 矿块的结构参数 (3)4 绘制三面视图 (4)5 开拓采准 (4)6 采场切割 (4)7 回采工艺 (5)8 顶板管理。
(6)9 经济技术指标计算 (6)9.1采切费用计算: (6)9.2 采准系数的计算 (7)9.3采切比的计算 (8)9.4 采切工程量及施工进度计划表9-3 (8)9.5落矿参数 (9)9.6 劳动组织形式和作业循环图表 (9)9.7矿房回采时间 (11)9.8 矿房回采进度计划 (11)9.9 回采工作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计算 (12)参考文献 (15)1 开采技术条件某铁矿,平均品位42%,矿体不稳固,围岩中等稳固,f=8~10,水平厚度56米,倾角75°,矿石体重3.5t/m3,地表允许崩落。
2采矿方法选择2.1 开采技术条件矿石不稳固,矿体厚度大,倾角较大2.2采矿方法选择连续回采的阶段自然崩落法2.3连续回采的阶段自然崩落法为了增大同时回采的采场数目,可将阶段划分为较大的分区,按分区进行回采。
采矿学课程设计范本

采矿学课程设计范本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采矿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能,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包括: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采矿学的基本概念、矿床成因、勘探方法、开采技术、矿井设计等内容,掌握矿产资源评价、矿山环境保护等基本原理。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矿产资源的评价和开发,具备矿山设计和环境保护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矿产资源的珍惜和保护意识,使学生在面对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时,能够做出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决策。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采矿学的基本概念、矿床成因、勘探方法、开采技术、矿井设计等。
具体安排如下:1.矿床学:介绍矿床的定义、分类、成因和分布规律,使学生掌握矿床的基本特征。
2.矿产资源评价:教授矿产资源的评价方法,包括储量计算、品位评价和经济效益分析等。
3.矿山开采技术:讲解地下矿床的开采方法、矿井设计、采矿机械设备等。
4.矿山环境保护:介绍矿山环境保护的原则、方法和措施,使学生具备保护环境的能力。
5.实践环节:安排实地考察矿山,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采矿学的理论和实践。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1.讲授法:教师讲解采矿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能,引导学生掌握课程内容。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矿山案例,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实验法:安排实验课程,让学生亲身参与矿物的鉴定、矿床模型制作等实践操作。
4.讨论法:学生就矿山开发与环境保护等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本课程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采矿学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资料。
2.参考书: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生动展示矿山景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滦吕家坨2.4Mt/a课程设计说明书最终稿_-_副本

开滦吕家坨2.4Mt/a课程设计说明书最终稿_-_副本《采矿学》课程设计说明书姓名:张志伟学号:201010014219班级:采矿B10-2 题目:开滦吕家坨2.4Mt/a课程设计评语:指导教师:赵启峰职称:讲师2013年 07月 11日设计感受在三个星期的课程设计过程中,让我不仅从中学到了很多新的知识,更让我对所学的专业知识做了系统的复习和总结,并且能够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解决设计中出现的问题。
通过指导教师的指导,让我掌握了矿井设计的基本步骤,也能够熟练的使用工具书来解决设计中出现的问题,更能使自己对设计进行比较周全的考虑。
本设计矿区的煤层平均倾角在5.4°左右,煤层厚度大,煤层及地质赋存条件好,于是我采用了带区综合机械化开采,通过具体的技术比较和经济比较,选择了单斜井的开拓方式,并根据煤层赋存特点及经济条件,选择了胶带运煤、无轨胶轮车辅助运输系统。
本设计的任务重,需要进行大量的计算和绘制大量的CAD工程图,并且对一些内容需要进行反复的修改。
在短短的三个星期时间内,可能有很多地方做得不够细致。
尽管如此,却能使我更加细心的进行设计。
在本设计的制作中,我一直都细心的编写说明书的每一部分,严格按照设计要求来进行设计,对于计算就更加严格计算每一个数据,对于每一部分设计自己都亲手完成。
经过两个星期的努力,我顺利完成了城郊井工矿的设计。
最后,再次向我尊敬的老师和亲爱的同学们表示深深的谢意,他们给予我的教育、理解、关心和支持使我不断进步。
祝愿大家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目录1 矿区概述及井田地质特征-------------------------------------------- 31.1 矿区概况 ------------------------------------------------- 31.1.1 井田位置、范围、地形特点和交通位置--------------- 31.1.2 工农业生产和原料及电力供应----------------------- 41.1.3 矿区气候条件------------------------------------- 41.1.4 矿区水文情况------------------------------------- 41.2 井田地质特征 --------------------------------------------- 41.2.1 煤系地层概述、勘探程度--------------------------- 41.2.2 井田地质构造和地质变动--------------------------- 51.2.3 井田水文地质特征--------------------------------- 51.2.4 地温--------------------------------------------- 71.3 煤层特征 ------------------------------------------------- 71.3.1 煤层埋藏条件------------------------------------- 71.3.2 煤层群特征--------------------------------------- 8表1-3 煤层肉眼鉴别特征和结构特征一览表----------------- 81.3.3 煤层的围岩性质----------------------------------- 91.3.4 煤的特征---------------------------------------- 122.1 境界----------------------------------------------------- 12.2 工业储量 ------------------------------------------------- 12.2.1井田勘探类型 ------------------------------------- 12.2.2 矿井地质资源量----------------------------------- 12.2.3矿井工业储量 ------------------------------------- 12.3 可采储量 ------------------------------------------------- 22.3.1矿井设计资源/储量 -------------------------------- 22.3.2 矿井设计可采储量-------------------------------- 23.工作制度和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13.1矿井工作制度---------------------------------------------- 13.2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1参照大型矿井服务年限的下限(大于50a)要求,T取60a,储量备用系数取1.4,则矿井设计生产能力A为:---------------------- 1 4.矿井开拓方式------------------------------------------------------ 14.1确定工业广场位置------------------------------------------ 14.2确定井田开拓方式------------------------------------------ 14.3确定开采水平位置、标高及水平垂高-------------------------- 24.4确定运输大巷布置及位置------------------------------------ 2 5准备方式——带区巷道布置------------------------------------------- 15.1煤层的地质特征 -------------------------------------------------- 15.1.1可采煤层的基本概况 ------------------------------- 15.1.2煤层顶底板地质条件 ------------------------------- 25.2带区巷道布置及生产系统------------------------------------ 25.2.1带区斜长的确定 ----------------------------------- 25.2.2带区上山位置及布置方式 --------------------------- 25.2.3带区内工作面的接替顺序 --------------------------- 25.2.4带区内各种巷道的掘进方法 ------------------------- 25.2.5带区生产能力及采出率 ----------------------------- 25.3带区下部车场选型设计-------------------------------------- 35.4带区主要硐室的布置---------------------------------------- 35.4.1带区煤仓----------------------------------------- 45.4.2带区运料系统 ------------------------------------- 45.4.3带区变电所 --------------------------------------- 5 6采煤方法 ---------------------------------------------------------- 16.1采煤工艺方式的确定---------------------------------------- 16.1.1带区地质条件和煤层赋存条件------------------------ 16.1.2采煤工艺的确定 ----------------------------------- 16.1.3回采工作面长度和推进度以及推进方向---------------- 26.1.4回采工作面的破装运煤方式 ------------------------- 36.1.5劳动组织表 --------------------------------------- 36.2回采巷道布置---------------------------------------------- 46.2.1确定回采巷道布置形式 ----------------------------- 46.2.2回采巷道支护 ------------------------------------- 66.2.3煤壁管理措施 ------------------------------------- 86.2.4确定回采巷道断面及其具体施工技术要求-------------- 9 7设计矿井基本的技术经济指标----------------------------------------- 1表7-1 各项技术经济指标--------------------------------------------- 1参考文献--------------------------------------------------------- 31 矿区概述及井田地质特征1.1 矿区概况1.1.1 井田位置、范围、地形特点和交通位置开滦吕家坨矿业公司位于河北省唐山市古冶区境内,西距唐山18 km ,北距古冶9 km 。
采矿学课程设计说明书范本

《采矿学》课程设计说明书姓名:学号:班级:采矿B101题目:《采矿学》课程设计评语:指导教师:段绪华职称:教授2013 年 7 月 12 日1 矿井概述及井田地质特征 (3)1.1 矿区概述 (3)1.2 井田地质特征 (4)1.3 煤层特征 (8)2 井田境界和储量 (9)2.1 井田境界 (9)2.2 矿井工业储量 (9)2.3 矿井可采储量 (10)2.3.1永久煤柱留设 (10)3 工作制度和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12)3.1 矿井工作制度 (12)3.2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12)4矿井开拓方式 (13)4.1 确定井筒位置 (13)4.2 确定井田开拓方式 (13)4.3 确定开采水平位置,标高及水平垂高 (14)4.4 确定运输大巷布置及位置 (14)5 准备方式--带区巷道布置 (14)5.1 煤层的地质特征 (14)5.11 可采煤层的基本概况 (15)5.12 煤层顶底板地质条件 (15)5.2 带区巷道布置及生产系统 (16)5.21 区段斜长确定 (16)5.22 带区上山位置及布置方式 (16)5.23 带区内工作面的接替顺序 (16)5.24 带区内各种巷道的掘进方法 (16)5.25 带区生产能力及采出率 (16)5.3 带区车场选型设计 (17)5.31 带区下部车场选型设计 (17)5.4 带区主要硐室的布置 (18)5.41 带区煤仓 (18)5.42 带区绞车房 (19)5.43 带区变电所 (19)6采煤方法 (20)6.1 采煤工艺方法的确定 (20)6.11 带区地质条件和煤层赋存条件 (20)6.12 回采工作面长度和推进度以及推进方向 (21)6.13 回采工作面的破,装,运煤方式及其设备选型 (21)6.14 劳动组织表 (26)6.15工作面正规循环作业图表 (27)6.2 回采巷道布置 (28)6.2.1 确定回采巷道布置形式 (28)6.2.2 回采巷道支护 (28)6.2.3 确定回采巷道断面及其具体施工技术要求 (28)7 设计矿井基本的技术经济指标 (29)总结 (30)1 矿井概述及井田地质特征1.1 矿区概述回坡底煤矿隶属于霍州煤电集团公司。
矿场课课程设计模板

矿场课课程设计模板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矿场的基本知识,包括矿场的类型、矿物的特征和矿场的开发与保护。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能够识别不同的矿物,了解矿场的形成和分布规律,掌握矿物的提取和加工方法。
技能目标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矿物进行鉴定和分析,能够进行简单的矿物实验和操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要求学生培养对矿物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对矿场资源的保护意识,培养科学探究的精神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矿场的类型和特征、矿物的识别和提取方法以及矿场的开发与保护。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矿场的类型和特征:介绍不同类型的矿山,如金属矿山、非金属矿山和能源矿山,以及它们的特征和形成过程。
2.矿物的识别和提取方法:教授矿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如何通过观察和实验来识别矿物,以及常见的矿物提取和加工方法。
3.矿场的开发与保护:介绍矿场的开发过程和环境影响,如何进行矿场的规划和设计,以及矿场保护的措施和方法。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
包括: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向学生传授矿场的知识和理论。
2.讨论法: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深入探讨矿场的相关问题,培养思考和表达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矿场案例,让学生了解矿场的实际情况和解决方法。
4.实验法: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亲身体验和验证矿物的特征和提取方法。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的矿场教材,提供系统的矿物知识和解题方法。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供学生深入学习和拓展知识。
3.多媒体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和教学视频,生动展示矿场的图像和信息。
4.实验设备:准备实验器材和设备,让学生能够进行实地操作和观察。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将采用多元化的形式,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开采课程设计实例

(如果确实搜集不到资料,可参考这个课程设计,但必须按自己地学号计算,完全照抄不及格)(只有封面可以打印,按这个格式,填上班级、后再打印,其它必须手写)山西煤炭职工联合大学课程设计(说明书)题目:号煤层十三采区设计水平15二矿390专业班级:2010(业余)学生姓名:指导教师:张世登二○一一年十二月三十日目录第一章矿井简况与采区地质特征2第一节矿井简况2第二节采区地质特征5第二章采区储量、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7第一节采区储量7第二节采区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7第三章采煤方法及采区巷道布置9第一节采煤方法地选择9第二节采区巷道布置9第四章回采工艺设计13第一节回采工艺过程13第二节循环工作组织15参考文献18致谢19第一章矿井简况与采区地质特征第一节矿井简况一、井田位置与境界二矿井田位于阳泉矿区东南部,东距阳泉市约5km,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13°25′17″~113°33′07″,北纬37°46′44″~37°52′19″. 井田东部为大阳泉井田,西部为西上庄井田,南部与五矿井田相邻,北部以石太铁路为界,隔桃河与三矿、四矿相望,井田走向长约8km,倾向长约7.8km,2.62.4186km面积为二、矿井生产能力与服务年限矿井设计按年工作日按300d计算,每天净提升时间14h,确定二矿设计生产能力为4.35Mt/a.2005年山西省煤炭工业局以晋煤规发[2005]256号文下发《关于2005年省属煤炭集团公司及地方国有煤炭企业部分生产矿井生产能力核定地批复》,批准国阳二矿地核定能力为7.2Mt/a.根据2005年底储量估算结果:保有地质储量821.54 Mt,期末可采储量473.91 Mt.按设计生产能力4.35Mt/a,可采储量473.684Mt,取储量备用系数1.4,矿井服务年限为78年.按核定生产能力7.2Mt/a,储量备用系数采用1.4,矿井服务年限为47a.三、矿井开拓部署在井田地北部建立工业广场,采用主斜井-副立井-石门大巷开拓方式.现分别为:,个14使用主要井筒.主斜井(2个):东、西主斜井分别装备钢绳芯胶带提升机、钢丝绳牵引胶带输送机,担负矿井主提升任务;副立井(2个):装备落地式多绳磨擦轮提升机,担负矿井辅助提升任务;材料斜井(1个):任液压支架等大型材料地提升任务;专用进风井(4个):桑掌进风井、南山进风井、龙门进风井、1#进风井;回风井5个:南山回风立井、桑掌回风立井、大南沟回风井(由一号斜井和二号斜井并联组成)、龙门回风立井、北茹回风立井.主要通风机全部采用抽出式工作方法,分别形成南山、大南沟、桑掌、龙门、北茹五个分区抽出式通风系统.回风井分别装备两台同等能力、同等型号地通风机,其中一台工作,一台备用.通风机型号见下表.主通风机电机额定类型主通风机型号功率安装地点 (kw)轴流式630×2BDK-8-No29 龙门轴流式1600 北茹 AGF606-3.12-1.68-2轴流式1800 GAF31.5-19.1 南山轴流式1250 大南沟 GAF25-15-1离心式2500K4-73-01 No33.5桑掌33/min.46095m/min,矿井总回风量为56120m总进风量矿井设560、470两个主水平和一个390辅助水平对井田内地各煤层进行统一考虑、联合开采.其中560水平布置有东丈八、一南翼、二南翼三组轨道运输和回风石门大巷,主要开采地3#、8#、9#、15#煤层;470水平布、8#煤层和深部地15#开采,置有西翼、南翼二组轨道运输和回风石门大巷.9#煤层;390水平开采15#煤层.各个水平都分西、南两翼同时生产,在大巷两侧布置上(下)山采区.各煤层都是自上而下开采,采区由近而远向井田边界前进式推进,采煤工作面为后退式开采.大巷主运输采用14t、20t架线式电机车牵引3t、4t底卸式矿车,辅助运输采用10t架线式电机车牵引1t固定式矿车.560水平和470水平分别设有主运输与辅助运输井底车场.两个主井车场都采用梭式调车系统,副井车场采用环形调车系统,可以满足运煤和材料、矸石、人员地需要.560主井车场通过能力为453万t/a,470主井车场二套卸载装置通过能力为590万t/a.四、采区准备方式在采区布置上,充分发挥“三大”优势,即扩大采区范围、增大工作面长度和加大工作面推进度,为采用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提高回采工作面单产创造良好条件.双翼采区一般布置4条采区准备巷,即1条轨道运输巷,1条皮带运输巷和2条回风巷,单翼采区布置有轨道巷、皮带巷和回风巷3条准备巷.##煤和38煤、开采回采巷道地布置主要考虑回采工作面通风瓦斯情况.#煤地回采工作面通风系统为“U+L”型通风,12即一个回采工作面配一条进风#煤地回采15巷、一条回风巷、一条专用排放采空区瓦斯地外错尾巷;开采工作面为“U+I”型通风,即一个回采工作面配一条进风巷、一条回风巷、一.条专用处理落山瓦斯地内错尾巷.矿井现有生产采区8个,分别是:3#煤13采区、15采区,8#煤13采区、12采区;15#煤8采区、10采区、7采区,9采区;准备采区2个,分别是:15#煤11采区、12采区.全矿有成建制采煤队5个,其中综放队3个、综采队2个;掘进队11个,其中综掘队8个、普掘队3个.五、采煤方法采区内布置走向长壁工作面,后退式开采,全部垮落法处理采空区.开采3#、8#和12#煤层采用一般综合机械化回采工艺,开采15#煤层采用放顶煤综合机械化回采工艺.六、矿井瓦斯、煤尘和煤炭自燃根据山西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文件“晋安监煤字[2004]262号《关于对阳泉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所属煤矿2004年度瓦斯等级鉴定地批复》”,3 3 /min.m二氧化碳m/t,绝对涌出量为254.91 本矿井瓦斯相对涌出量:15.443 3 /min.属高瓦斯矿井.3、83.53 m号/t,绝对涌出量为42.03 m相对涌出量:煤层具有煤尘爆炸性.15号煤无煤尘爆炸性.矿井自燃危险等级为不易自燃.第二节采区地质特征一、采区位置及范围390水平15号煤层11采区,地表位于太旧高速公路北茹至龙门段以西、旧龙门村南北一带.井下东部以高速公路规划煤柱为界,西部为井田边界,北部为北龙门大断层,南部以390水平大巷保护煤柱为界,走向长度采区范围修,(为了便于课程设计2204300m2.面积1007m,倾斜长度2189m,.改为走向长度2000m,倾斜长度1000m)邻近15#煤九采区和十二采区正在掘进送巷,尚未进行开采.上部3#煤层不可采,8#煤层未设计开采.二、地质构造特征采区总体上为一单斜构造,东部高西部低,向南西倾伏,煤层倾角2°~15°,平均9°.其上宽缓褶皱构造发育,主要大地褶曲为背斜,走向北东.根据地表实见资料推测,本区断裂构造发育,有四条北东向地正断层.陷落柱不发育,仅在南部推测有一个长轴110m,短轴100m地陷落柱.三、煤层特征本区15号煤层稳定可采,厚度变化不大,整体上东部较薄,西南部较厚,变异系数6.5%,可采性指数为1.煤层厚度6.18~6.78m,平均6.48m.煤层结构复杂,含两层夹石,夹石总厚度0.25m(同学们注意:这里将夹石厚度改为自己学号后3位/1000,例如你地学号是2010285,夹石厚度为285/1000=0.285m,必须这样做!否则课程设计不及格).15#煤直接顶为泥岩、砂质泥岩,平均厚度为6.75m,黑色、致密,含黄铁矿结核.基本顶为细粒砂岩,平均厚度3.48m,深灰色,具条带状层理,含水性一般.直接底为泥岩、砂质泥岩,平均厚度为6.95m,灰黑色,富含植物化石.15#煤为黑色,似金属光泽,煤岩类型为光亮型—半光亮型,硬度3—5,容重1.41t/m3.工业指标:Mt:1.67%,WY3.工业牌号:Ad:13.18%,Vdug:7.45%,Std:1.31,Qgrd: 35.3MJ/Kg,.四、水文地质条件本区水文地质条件复杂,主要充水因素为奥灰水,其次为上部岩层含水.根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推测,本区奥灰水位在420m左右,而煤层底板标高最低330m左右,大部分地段奥灰水位高于煤层底板标高,属于带压开采,对采掘33/h.10m正常涌水量5预计最大涌水量30—50m—/h,安全又很大影响.五、瓦斯、煤尘和自燃15号煤具有自燃发火倾向性,无煤尘爆炸危险.根据已采区预测,工作33/min.90 m—/min左右邻近层瓦斯为60面回采期间本煤层瓦斯10 m 第二章采区储量、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第一节采区储量采区地地质储量已由地质说明书提供,根据采区巷道布置,采区开采损失主要由各类巷道煤柱损失和工作面落煤损失构成,确定采区储量见下表:采区储量表开采损失(万吨)可采储量(万吨)煤层地质储量(万吨)621.9126715#188.9第二节采区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采区生产能力主要取决于回采工作面生产能力和同时生产地工作面个数,掘进出煤一般占总出煤量5%~10%.一、计算回采工作面年生产能力-4,万t/a=lLMAγc×100;t/a万, 采煤工作面年生产能力——A式中0.l——工作面年推进度,根据回采工艺设计,日推进度4.8m,年工作日330d,年推进度1584m;L——工作面长度,根据采区巷道布置取平均200m;M——煤层厚度,取有益厚度(平均厚度减去夹石厚度)m;注意,因每人地夹石厚度不同,故M不同.例如学号为2010285,则M=6.48-0.285=6.195(m)31.41t/m取γ——煤层容重,;c——工作面采出率,根据放顶煤开采实际取87%.代入数据计算得:-4-4=240.75万t/a87%×10), A=lLMγc×101.41×=1584×200×6.195×0二、计算采区设计生产能力A=n ABk,万t/a0式中n——采区内同时生产地工作面个数,取1个;——采煤工作面年生产能力, 万t/a;A0B——掘进出煤率,根据采区巷道布置估算取1.05%;k——采煤工作面产量不均衡系数,单工作面生产时取1.代入数据计算得:A=1×240.75×1.05×1=252.78(万t/a)确定采区生产能力为250万t/a.三、采区服务年限.采区服务年限=采区可采储量/采区生产能力= 1267/250≈5(a)第三章采煤方法及采区巷道布置第一节采煤方法地选择一、选择采煤方法地基本要求采煤方法包括采煤系统和回采工艺两方面内容.选择采煤方法应遵循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地原则,满足采煤系统优化、采煤机械化程度高、煤炭采出率高、煤炭质量好、产量大、效率高、材料消耗少、成本低、工作安全等基本要求.二、设计采区采煤方法地确定根据本采区煤层地质条件,综合本矿井现有技术装备、技术管理水平等因素,确定本采区采用走向长壁后退式割底分层放顶煤综合机械化采煤方法,采空区处理采用全部垮落法.第二节采区巷道布置一、确定设计方案根据采区地地质特征、所处地理位置以及现有地生产系统,从技术、经济和安全方面综合考虑,提出以下两个巷道布置方案.第一方案:采区准备巷道布置在采区中部,形成双翼采区,共布置四条煤层上山(沿15号煤层顶面开掘),分别为采区皮带巷(进风),采区轨道巷(进采区轨道巷与皮带巷之间护巷煤柱宽.风)、采区两翼各一设条专用回风巷.度为40m,采区两翼回风巷与轨道巷和皮带巷之间护巷煤柱宽度为30m.采区沿倾斜可划分为4个区段,共可布置8个采煤工作面,区段煤柱宽度20m,采煤工作面长度200m.回采巷道布置方式为:运输顺槽(进风)和轨道顺槽(回风顺槽)均沿15号煤层底面开掘,距回风顺槽30m沿15号煤层顶面开掘内错瓦斯尾巷(回风).另外在上邻近层12号煤层中布置走向高抽巷.第二方案:在采区中部由北向南布置5条采区准备巷,分别为采区右回风巷、采区皮带巷(进风)、采区轨道巷(进风)、采区猴车巷(进风)、采区左回风巷.采区实现两翼开采,区段划分和回采巷道地布置与第一方案相同.两个方案比较如下:1、技术比较两个方案地主要区别是:第一方案比第二方案少一条猴车巷.因此,第一方案比第二方案巷道布置简单,运输环节少,而且减少了一个猴车巷地护巷煤柱地损失,提高了煤炭回收率.但第一方案少了一条进风巷,比第二方案通风阻力大.2、经济比较第一方案比第二方案减少了猴车巷及其车场地工程费用以及猴车设备地购置费和安装费,而且多获得一个煤柱煤量地利润.但少了一条进风巷,通风阻力较大,增加了主通风机地电力费用.故最终选,第一方案从技术上、经济上都比第二方案较为合理,综上所述.择第一方案为本采区开采设计方案.要绘制采区巷道布置平面图,参考下图,标出运煤、运料和和通风路线(用不同形状地箭头区分)并增加图例内容.图幅可以自己定,但必须按比例绘制.三、采区准备.采区准备利用三水平皮带大巷、轨道大巷、回风大巷进行其中采号煤层顶面开掘,15390水平布置采区材料车场,4条准备巷均沿形,水平皮带大巷立交处390,施工一采区煤仓区皮带巷从15#煤层上山掘至.,形成采区运料系统390成采区出煤系统.采区轨道巷与水平轨道大巷连接.,水平回风大巷联通形成采区回风系统390采区右、左回风巷分别与距回风顺槽,号煤层底面单巷掘进15工作面运输顺槽和回风顺槽均沿30m沿15号煤层顶面开掘内错瓦斯尾巷.采区高抽巷沿12#煤层掘进,高抽准备巷与采区准备巷方位一致.采区计划布置一个综采队,一个综掘队和一个高抽巷准备队.四、采区生产系统1、运煤系统各工作面出煤由可弯曲刮板输送机运出,经顺槽转载机、可伸缩胶带输送机和采区皮带巷胶带输送机拉到采区煤仓卸载,再下放至390水平主运皮带巷.工作面运煤配备SGZ—880/630型可弯曲刮板输送机一部;出煤转载配备SZZ1000/400型转载机一部,其上配套安设一部PLM3000型破碎机;运输顺槽和采区皮带巷各配备SSJ-1200/2×250型可伸缩胶带输送机两部.2、运料系统采区各工作面所需材料和设备由390水平轨道大巷运至采区下料车场,经采区轨道巷、回风顺槽进入工作面.采区轨道巷配备JW—950/48无极绳绞车,顺槽辅助运输配备JD-11.4型调度绞车,提升重大设备时选用JM-28型慢速绞车.3、通风系统本采区地通风由北茹分区主通风机负担.由北茹进风井入风,新鲜风流经390水平轨道巷和皮带巷进入采区,通过采区轨道巷和皮带巷进入各采煤工作面、掘进工作面、硐室和其他用风地点,污风经各用风地点地回风巷、采.经北茹回风井由分区主通风机排出地面,水平回风大巷390区回风巷汇入.第四章回采工艺设计第一节回采工艺过程一、落煤、装煤和运煤1、落煤和装煤工作面采用MGTY400/930-3.3D型双滚筒采煤机完成落煤和装煤工序.采煤机截割高度控制在2.9m.截割方式为双向割煤往返一次进两刀.采煤机进刀方式为端部割三角煤斜切进刀,如图所示(绘制插图),进刀地过程如下:(1)进刀准备(a图):采煤机割至工作面端头后,将采煤机后面15m 以外地工作溜已移近煤壁,形成输送机弯曲段,并将采煤机前滚筒降下、后滚筒升起;(2)斜切进刀(b图):采煤机沿着输送机弯曲段逐渐割入煤壁,直至采煤机全部进入输送机直线段为止;(3)割三角煤(c图):将输送机移直,采煤机两滚筒上下位置调换,重新返回割煤至工作面端头处;(4)正式割煤(d图有错误自己修改):再次调换采煤机两滚筒上.返程正常割煤,下位置2、运煤和放煤工作面前、后运煤采用两部SGZ-880/800型可弯曲刮板输送机分别运输采煤机落煤和液压支架放落地顶煤.液压支架将前输送机移到煤壁处,然后摆动尾梁将已松碎地顶煤放出,并进入后部输送机,待放出地煤炭中矸石含量超过一定限度后,及时关闭放煤口,接着操作工作面后部输送机专用千斤顶,将后部输送机相应前移.3、顶板管理工作面顶板支护使用ZF6200-1.7/3.2型低位放顶煤液压支架(127架)和ZF6600-1.7/3.2型过渡液压支架(机头、机尾各3架).133架呈单列式布置覆盖全工作面,架间中心心距1.5m,支架空间由侧护板伸出支护.支护方式为及时支护,即采煤机割煤后,先移支架,后移前输送机. 进、回风两端头采用单体液压支柱配木质板梁或钢制∏型梁交错抬棚支护;同时两顺槽切口向外超前20M使用单体液压支柱配合∏型钢梁抬棚支护,支柱一般不少于两排,压力较大时,加支走向抬棚支护.采空区处理采用全部垮落法,即随工作面推进,拉液压支架,机头机尾回柱放顶,使顶板自行垮落.支架最小控顶距=支架顶梁长度+梁端距=5.47+0.34=5.81(m)支架最大控顶距=支架顶梁长度+截深+梁端距=5.47+0.8+0.34=6.61(m)第二节循环工作组织一、循环作业内容工作面生产组织实行正规循环作业,包括作业形式、循环方式、工序安排和劳动组织为四方面内容.1、作业形式采用“二九一六”作业形式,即一日三班,两个生产班,每班工作9小时,一个检修班,工作6小时.生产一班(午班)15:00~24:00,生产二班(晚班)0:00~9:00,检修班(早班)9:00~15:00.2、循环方式生产班完成一个循环规定为:割一刀煤(截深0.8m)、移一次支架、推一次前工作溜、放一次顶煤,拉一次后工作溜.确定生产班每班割3刀煤,即一日6循环,循环进度0.8m,工作面日推进4.8m.3、工序安排以保证采煤,工序安排地原则是:以机组割煤为中心组织拉架、推溜机效能地发挥,尽可能增加出煤时间,并在保证安全地前提下,尽可能使辅助工序与采煤平行交叉作业,为组织多循环创造条件.4、劳动组织按循环工作量和劳动定额配备各工种或岗位地出勤人数.生产班每班出勤33人,检修班为44人,日出勤110人.原则上生产班人员相等,领导骨干均匀,技术力量平衡;检修班人员少而精,判断事故准确,处理事故迅速.具体劳动组织形式为生产班追机作业,检修班组织专业工作组,由各大中心组长负责.(自己绘制工作面循环作业图和劳动组织表)循环作业图参考下图,将工作面长度改为200m,三班改为:第一、二班全完一样,都是9小时,每班割3刀煤,增加一道放顶煤工序和一道拉后部输送机工序,图例自己定.第三班6小时检修不出煤.(注意!必须修改,完全照抄者,课程设计不及格.)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计算1、工作面循环产量Q=LBMγc ,t循式中Q——循环产量, t;循L——工作面长度,取200m;B——循环进度,取0.8m;M——煤层厚度,(注意:这里每人不同,取值同计算采煤工作面年生产能力时一样,不按自己学号计算,课程设计不及格);31.41t/m取煤层容重,γ——;c——工作面采出率,取87%.代入数据计算得:Q=200×0.8×6.195×1.41×87%=1216(t)循2、工作面平均日产量Q= NQk ,t循日式中N——昼夜循环数,取6个;k——循环完成率,取90%.代入数据计算得:Q=6×1216×90%=6566(t)日3、采煤工效率η=Q 工N ,t//日.式中η——采煤工效率,t/工;N——日出勤工数,110工/d.代入数据计算得:η=6566/110=59.69(t/工)根据以上计算,编制技术经济指标表.(注意,下表中地循环产量、平均日产量、回采工效3项数据每人不同,完全照抄者,课程设计不及格)采煤工作面技术经济指标表工单指序200 工作面长度 1 m6.48 m 2 煤层厚度2~煤层倾角°3 10煤层容重431.41 t/m1 采煤机台51 6 台刮板输送机133 7 架液压支架0.8 截深 8 m二九一六作业形式9 ——6 日循环数个 101216 11 循环产量t6566 12 t 平均日产量90 循环完成率13 %110 人日出勤人数1459.69 回采工效 t/15 工全部垮落法顶板管理——1687采出率%17参考文献一、技术政策[1]《煤矿安全规程》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2011年3月1日[2]《煤炭工业设计规范》煤炭工业出版社1997年2月1日[3]《煤炭工业实行政策》煤炭工业部1979年9月7日[4] 《关于改革矿井开拓部署地若干技术规定》(试行)煤炭工业部1984年1月3日二、参考资料、书刊[1] 《采煤学》[2]《煤矿设计手册》[3]《井巷工程》[4]《煤矿地质学》[5]《矿井通风与安全》[6]《煤矿地下开采方法》致谢(自己写,每人不能一样了.)—配电室6—绞车房7 3—回风大巷4—材料车场5—采区煤仓—轨道大巷1—皮带大巷 2 —内错尾巷14—采煤工作面13—回风顺槽12 108—皮带上山9—轨道上山—回风上山11—进风顺槽风窗风桥图例进风已掘巷道回风密闭风门未掘巷道。
采矿学课程设计范文

采矿学课程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采矿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对采矿事业的兴趣和责任感。
具体来说,知识目标包括了解采矿学的基本概念、掌握采矿工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采矿对环境的影响及可持续发展策略;技能目标包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采矿问题、能够进行简单的采矿设计和计算、能够运用现代技术进行采矿信息的收集和管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采矿学的基本概念、采矿工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采矿对环境的影响及可持续发展策略。
具体来说,我们将讲解采矿学的基本概念,如矿床、矿石、采矿等,以及采矿工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如露天采矿、地下采矿、选矿等。
同时,我们还会介绍采矿对环境的影响,如土地破坏、水资源污染等,并探讨可持续发展策略,如环保型采矿技术、资源回收利用等。
三、教学方法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们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
讲授法主要用于讲解采矿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案例分析法用于分析采矿对环境的影响及可持续发展策略,实验法用于让学生亲身体验采矿工艺的过程。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我们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准备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实验设备等。
教材和参考书将提供采矿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的系统介绍,多媒体资料将展示采矿工艺的现场图片和视频,实验设备将用于让学生亲身体验采矿工艺的过程。
通过这些教学资源的运用,我们旨在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评估本节课的教学评估将采取多元化方式进行,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考试等。
平时表现将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回答、小组讨论等表现进行评估;作业将包括课后习题、小论文、实践报告等,用以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考试则是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进行评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采矿课程设计实例副本采矿课程设计实例副本采矿课程设计学院:专业班级:姓名:学号:指导老师:目录前言第一章井田地质特征矿井储量及年产量 5 第一节井田地质特征 5 第二节井田范围及储量 6 第三节矿井年产量及服务年限10第二章井田开拓12 第一节井田内划分12 第二节开拓方案的选定15 第三节开采顺序23 第三章采煤方法26 第一节采煤方法的确定26 第二节采区巷道布置27 第三节回采工艺31 第四节灾害预防34 结束语37 参考文献38前言采矿课程设计是采矿工程专业学习的重要一环,它是继我们学过《井巷工程》、《采矿学》、《矿井通风与安全》等课程,以及通过生产实习之后进行的,其目的是巩固和扩大我们所学理论知识并使之系统化,培养我们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我们计算,绘图,查阅资料的基本技能,为毕业设计奠定基础。
依照老师精心设计的题目,按照大纲的要求进行,要求我们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计算,绘图及编写说明书等全部工作。
煤层开采设计是煤炭开采重要环节,而煤矿开采技术根据煤层赋存条件的不同有很大差异。
开采方式不对会造成煤炭的极大浪费,甚至会造成伤亡事故的发生。
在21世纪,能源极为重要的时代,要适应蓬勃发展的社会经济,就必须优化开采技术,体现绿色开采和可持续发展策略,而合理的开采设计则能有效减少煤炭损失,将赋存在地下的煤炭高速度,高效率的回采出,满足祖国经济建设对能源的需求。
设计中要求严格遵守和认真贯彻《煤炭工业设计政策》、《煤矿安全规程》、《煤矿工业矿井设计规范》以及国家制定的其它有关煤炭工业的方针政策,设计力争做到分析论证清楚,论据确凿,并积极采用切实可行的先进技术,力争使自己的设计达到较高水平,但由于本人水平有限,难免有疏漏和错误之处,敬请老师指正。
设计题目如下:井田境界:井田走向长度8000m,,倾斜长度2600m。
煤层埋藏特征:煤层厚度m1=3.9m, m2=2.8m,煤层倾角α=17°,层间距H=10m;表土层厚度30m,风化带深度10m; m1 顶板为砂质页岩,底板为砂岩;m2煤层顶板为砂岩,底板为粉砂岩;煤层埋藏稳定,井田无较大构造;地面标高+220m.煤的容重γ1=γ2=1.35t/m3,煤质中硬,坚固性系数f =2~3矿井开采技术条件:矿井正常涌水量Q=200 m3/h; 矿井最大涌水量Q大=300正m3/h,矿井相对瓦斯涌出量q=7.5 m3/d·t;。
煤有自燃性,自然发火期11个月;煤尘有爆炸性。
第一章井田地质特征矿井储量及年产量第一节井田地质特征一、煤层埋藏条件井田范围内煤层厚度m1=3.9m, m2=2.8m,煤层倾角α=17°,层间距H=10m;表土层厚度30m,风化带深度10m;m1煤层顶板为砂质页岩,底板为砂岩;m2煤层顶板为砂岩,底板为粉砂岩;煤层埋藏条件稳定,井田无较大构造;地面标高+220m。
煤的容重γ1=γ2=1.35t/m3;煤质中硬,坚固性系数f=2~3。
二、煤层开采技术条件矿井正常涌水量Q=200 m3/h;; 矿井最大涌水量Q大=300 m3/h;正矿井相对瓦斯涌出量q=7.5 m3/d·t;煤有自燃性,自然发火期11个月;煤尘有爆炸性。
三、煤层及顶、底板岩性煤层顶、底板岩性详见表1-1表1-1 煤层顶、底板岩性表第二节井田范围及储量一、井田煤炭赋存情况(井田范围)井田范围内沿走向长8000m,倾向长2600m,井田内煤层面积为20.8km2,井田面积为19.9km2二、矿井工业储量矿井工业储量是指在井田范围内,经过地质堪探煤层厚度和质量均合乎开采要求,地质构造比较清楚,目前即可供利用的可列入平衡表内的储量。
矿井工业储量是进行矿井设计的资源依据,一般即列入平衡表面的A+B+C 级储量,不包括作为远景的D级储量的远景储量。
计算方式如下:M=hAΓ式中h —煤层厚度,m;A —煤层面积,m2;Γ—煤层容重,t/m3(1)m1煤层矿井工业储量为M1= h1AΓ1= 3.9×2.08×107×1.35=1.10×104万吨)(2)m2煤层的矿井工业储量为M2= h2AΓ2= 2.8×2.08×107×1.35=7.86×103(万吨)总储量M=M1+M2=18860(万吨)三、矿井设计储量矿井设计储量是指矿井工业储量减去设计计算的断层煤柱、防水煤柱、井田境界煤柱和已有的地面建筑物,建筑物需要留设的保护煤柱等永久性煤柱损失后的储量。
井田境界煤柱损失,可设计矿井一侧按20m留设,由于存在10m厚的风化带,采区边界只需要另留10m的保护煤柱。
Z C=M-P式中Z C —矿井设计储量,万吨M —工业储量P —永久煤柱损失量对m1煤层:井田境界煤柱损失P1=3.9×8000×1.35×20×2+3.9×1.35×(2600-40) ×20×2=222.4(万吨)对m2煤层:井田境界煤柱损失P2=2.8×8000×1.35×20×2+2.8×1.35×(2600-40) ×20×2=159.7(万吨)井田境界煤柱损失p=222.4+159.7=382.1(万吨)本井田风化带的厚度为10m,可以做防水煤柱,故无需留设防水煤柱;另假设本井田除工业场地外没有需要保护的地面建筑物、构筑物。
矿井设计储量Z1=M1-P1=10777.6(万吨)Z2=M2-P2=7700.3(万吨)Z C=Z1+Z2=18477.9(万吨)四、矿井设计可采储量矿井设计可采储量是矿井设计储量减去工业场地保护煤柱、矿井井下主要巷道及上、下山保护煤柱量后乘以采区采出率的储量。
工业场地保护煤柱的计算设计生产能力180万吨/年,则工业广场占地面S=18×0.9=16.2(公顷)=0.162km2假设工业场地为长方形,则长宽比例为4:1,即长为800m,宽为203m,长轴与煤层走向斜交θ=60̊,煤层在保护中央处埋藏深度H0=350m,保护等级为Ⅱ级。
该地区移动角参数如下:β=60̊,δ=γ=75,φ=45.按照《建筑物、水体及主要巷道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用垂直断面法计算工业场地煤柱损失如下:通过上图可算得工业场地煤柱损失P3=513(万吨) P4=368(万吨)工业场地保护煤柱P‘=P3+P4=881(万吨)设计可采储量Z k =(Z c-P)CZ k—设计可采储量,万吨Z c—设计储量,万吨P —工业场地、主要巷道及上下山保护煤柱损失量,万吨C —采区采出率,厚煤层取75%,中厚煤层取80%,薄煤层取85%,本设计可取C m1=75%,C m2=80%。
由于工业场地、矿井井下主要巷道等煤柱损失与井田开拓方式、采煤方法有关,其煤柱损失量在开拓方式、采煤方法确定后才能确定,为便于利用矿井可采储量初步确定矿井井型,上述永久煤柱损失与工业场地、井下主要巷道煤柱损失等,可暂时按工业储量的5%~7%记入,初算矿井可采储量。
可采储量的详细计算结果如表1-3表1-3 矿井可采储量计算表煤层名称工业储量(万吨)煤柱损失(万吨)矿井设计储量(万吨)矿井设计可采储量(万吨) 断层井田境界工业场地合计m111000 0 222.4 513 735.4 10777.6 10340 m27860 0 159.7 368 527.7 7700.3 7388.4第三节矿井年产量及服务年限一、矿井工作制度矿井工作日为330天,采用三八制作业,边采煤边准备,每天净提升时间为16小时。
二、矿井年产量及服务年限全矿井可采储量为17728.4万吨,考虑采用1.4的矿井储量备用系数,矿井设计生产能力为180万吨/年。
矿井服务年限T = Z K/A·K式中Z K—可采储量,万吨A —年产量,万吨K —备用系数,取K=1.4T —服务年限,年按上式算得服务年限T=17728.4/180×1.4=70.3年计算结果与矿井井型和服务年限表对照知T>50,故本设计满足要求第二章井田开拓第一节井田内划分一、同采采区数、工作面数和区段斜长及数目1、保证年产量的同采工作面数和采区数采区的生产能力应根据地质条件、煤层生产能力、机械化程度和采区内工作面阶梯关系等因素确定,当采用综合机械化采煤时,采区生产能力一般为0.6~1.0Mt/a;采用普通机械化采煤时,采区生产能力为0.4~0.8 Mt/a,爆破落煤时,采区生产能力一般为0.2~0.6Mt/a.各类矿井正常生产的采区个数一般按表2-1规定(1)达到设计产量时工作面总数长B= AX / ∑m·γ·L·k3式中 B —采煤工作面总长度,m;A —矿井设计年产量,t/a ;X —回采出煤率,可取0.9;∑m —同采煤层总厚度,mγ—煤层容重,t/m3k3 —工作面采出率,97%,95%或93%L —年推进度,L=330·n·I·Φ式中n—日循环数,个330—矿井年工作日,天I—循环进度,mΦ—正规循环系数,0.8~1 按上述计算 B = 180×104×0.9 / 6.7×1.35×1188×0.95= 158.7m其中,L=330×5×0.8×0.9×=1188m 满足《设计规范》的要求。
日循环取5个,循环进度为0.8m, 正规循环系数取0.9根据表2-2采煤工作面长度的选取要求,取工作面长度为200m,由题中给出条件相对瓦斯涌出量验算工作面长度,亦满足要求,故设计工作面长度为160m 较为合理。
N = B·n / l式中N —同采工作面个数,个B —工作面总线长,mn —同采煤层数,个l —采煤工作面长度,m将相关数据代入求得N = 158.7×2 / 200 =1.587即同采工作面个数可取为2个才能满足生产要求3、区段斜长和区段数目本设计煤层采用走向长壁采煤法,采用无煤柱护巷技术。
井田划分阶段时,阶段要有合理的斜长,以利于运输通风,巷道维护等。
阶段垂高一般缓斜倾斜阶段垂高为150~250m,该设计煤层倾角为17°,上山采用大倾角皮带输送机;由于辅助提升一般采用单钩串车提升,绞车滚筒直径一般不大于1.6m,根据绞车的缠绳量,阶段斜长一般不超过800m,对煤层赋存条件好,生产能力较大的采用滚筒直径2.0m的绞车,有效提升距离可达900m,综合经济效益和设计规范,将阶段倾斜长初步定为800m.倾角大于16°的煤层,瓦斯含量较大,涌水量较大时,不易采用上、下山开采相结合的方式,故本矿可设置上山开采,矿井阶段数目设为4个,其中区段斜长640m,根据安全规定区段垂高不能超过250m,该煤层的最大斜长为250/sin17°=855m>640m,所以设为4个阶段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