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

合集下载

沪科版初三物理知识点

沪科版初三物理知识点

沪科版初三物理知识点沪科版初三物理知识点涵盖了力学、热学、电学、光学和原子物理学等多个领域,以下是一些主要的知识点:1. 力学基础:-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 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 重力: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大小与物体质量成正比。

- 弹力:物体在受力后产生的形变恢复力。

- 摩擦力:两个接触面之间的阻力。

2. 运动的描述:- 速度:物体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距离。

- 加速度:速度变化的快慢。

- 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

- 变速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

3. 力与运动的关系:- 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

-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4. 压强和浮力:- 压强:单位面积上的压力。

- 液体压强: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

- 浮力: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

5. 功和机械能:- 功: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使物体移动时所做的工作。

- 功率: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

- 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 势能:物体由于位置或状态而具有的能量。

6. 热学基础:- 温度:物体冷热程度的度量。

- 热量:物体间能量传递的量度。

- 热膨胀:物体在受热时体积增大的现象。

7. 电学基础:- 电荷:物体带电的性质。

- 电流: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

- 电压:推动电流流动的力。

- 电阻:阻碍电流流动的属性。

8. 电路的组成和规律:- 串联电路:电阻串联,总电阻等于各电阻之和。

- 并联电路:电阻并联,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电阻倒数之和。

- 欧姆定律:电流与电压成正比,与电阻成反比。

9. 磁场和电磁感应:- 磁场:磁体周围存在的一种力场。

- 电磁感应:变化的磁场产生电流的现象。

10. 光学基础:- 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 反射:光遇到物体表面时改变传播方向的现象。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知识点总结(沪教版)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知识点总结(沪教版)

知识点总结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第一节温度与温度计温度知识点1.定义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常用单位:摄氏度(℃)。

3.摄氏温度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O℃,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O℃和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代表1℃。

4.热力学温度以宇宙中温度的下限——绝对零度(约-273℃)为起点的温度,叫热力学温度。

单位是开,符号K,它是温度的国际单位制单位。

5.热力学温度T与摄氏温度f的关系T=t+273( K) 。

温度计知识点1.用途:测量物体温度。

2.构造内径很细且均匀的玻璃管,下端与玻璃泡相连,泡内装有适量的液体,如水银、染色的酒精或煤油等;玻璃管外标有均匀的刻度和采用单位的符号标志。

3.原理常用温度计是根据水银、酒精、煤油等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4.种类(1)按用途分:实验室温度计、家用温度计——寒暑表、医用温度计——体温计等。

(2)按测温物质分:水银温度计、酒精温度计和煤油温度计。

5.常用温度计的比较(1)寒暑表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

所装液体:煤油、酒精测量范围:-30℃—50℃最小刻度:l℃构造:玻璃泡上部是均匀细管。

使用方法:不能离开被测物体读数,不能甩。

(2)实验室温度计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

所装液体:水银、煤油、酒精等测量范围:-20℃—ll0℃最小刻度:l℃构造:玻璃泡上部是均匀细管。

使用方法:不能离开被测物体读数,不能甩。

(3)体温计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

所装液体:水银测量范围:35C~42℃最小刻度:0.1℃构造:玻璃泡上部有一段细而弯的缩口。

使用方法:可以离开人体读数,使用前要甩几下。

温度计的使用方法知识点估测:根据被测液体的温度选择合适的温度计。

观察:看清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

放置: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没在被测液体中,不能接触容器底或容器壁。

读数:让温度计在液体中稍待一会儿,等示数稳定后再读数,在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液体,视线要与液柱的液面相平。

(完整版)上海科技出版社八年级物理全册知识点汇总

(完整版)上海科技出版社八年级物理全册知识点汇总

(完整版)上海科技出版社八年级物理全册知识点汇总物理八年级沪科版第一、二章知识要点班级:_____姓名:_______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1、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

2、伽利略率先用望远镜观察天空,支持了哥白尼的日心说。

3、牛顿与牛顿三大定律.4、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5、玻尔是量子力学的奠基人.6、物理学定义: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结构、物体间相互作用和物体运动最一般规律的自然科学.7、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1)提出问题(2)猜想与假设(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5)分析与论证(6)评估 (7)交流与合作。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一、动与静1、运动的世界:宇宙每时每刻都在运动。

2、机械运动(1)定义: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2)描述方法:选择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二、长度与时间的测量1、长度的单位(1)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m,比m大的有km,比m小的有dm cm mm um nm.(2)换算关系:1km=103m1m=10dm=102cm=103mm=106μm=109nm2、时间的单位(1)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s,比s大的有h、min。

比s小的有ms、μs。

(2)换算关系:1h=60min 1min=60s 1s=103ms 1ms=103μs.3、用刻度尺测长度(1)使用前三认清:①认清是否磨损②认清量程③认清分度值(2)正确使用方法:①(放尺)刻度尺要放正,要紧靠被测物体②(看尺)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③(读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并记下单位④多次测量取平均值.(3)正确记录测量结果:测量值=准确值+估读值+单位4、用停表、秒表测时间5、测量误差(1)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2)产生原因:客观因素(如测量工具),主观因素(如读数、测量方法)(3)减小方法: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三、快与慢(速度)1、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初中物理知识点汇总(沪科版)

初中物理知识点汇总(沪科版)

初中物理知识点汇总(沪科版)初二第二章 运动的世界第一节 动与静第二节 长度与时间的测量第三节 快与慢第四节 科学研究:速度的变化第一节 动与静1、机械运动:在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称为机械运动,简称为运动。

2、参照物:(1)研究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参照物并不都是相对地面静止不动的物体,只是选哪个物体为参照物,我们就假定这个物体不动。

(3)参照物可任意选取,但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对同一物体的运动情况的描述可能会不同。

(4)静止的概念:如果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则称这个物体静止。

(5)世界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也就是说运动是绝对的。

第二节 长度与时间的测量1、长度单位:①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米(m )②常用单位:千米(km )、分米(dm )、厘米(cm )、毫米(mm )、微米(um )、纳米(nm ) ③换算关系:m 101km 3=,nm 10=μm 10=mm 10=100cm =10dm =1m 9632、时间单位:①国际单位制的基本单位:秒(s )②常用单位:时(h ),分(min ),毫秒(ms ),微秒(μs )。

③换算关系:1h=60min ,1min=60s ,μs 10ms 101s 63==。

3、用刻度尺测长度:(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刻度尺的零刻线、量程和分度值。

(2)使用时要注意:①尺子要沿着所测长度放,尺边对齐被测对象,必须放正重合,不能歪斜。

②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如因零刻线磨损而取另一整刻度线为零刻线,切莫忘记最后读数中减掉所取代零刻线的刻度值。

③厚尺子要使有刻度面紧贴被测对象,不能“悬空”。

④读取数据时,视线应与尺面垂直。

⑤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位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录无意义只写数字而无单位的记 ⑥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4、时间的测量:(1)用停表或手表测量一段时间。

(2)采用数脉搏跳动次数的方法估测一段时间。

初二物理沪科版知识点归纳

初二物理沪科版知识点归纳

初二物理沪科版知识点归纳一、机械运动。

1.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 长度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常用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 单位换算:1km = 1000m,1m = 10dm = 100cm = 1000mm,1mm = 1000μm,1μm = 1000nm。

- 测量工具:刻度尺。

使用刻度尺时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

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 时间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常用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

1h = 60min,1min = 60s。

测量时间的工具:秒表等。

2. 运动的描述。

- 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 参照物: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被选作参照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3. 运动的快慢。

- 速度: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速度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公式v = (s)/(t),其中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

- 速度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m/s),常用单位还有千米每小时(km/h)。

1m/s = 3.6km/h。

- 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v是一个定值,与路程s和时间t无关。

- 变速直线运动:物体做直线运动时,速度大小发生变化的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

可以用平均速度来粗略地描述变速运动的快慢,公式¯v=(s)/(t)(s是总路程,t 是总时间)。

二、声现象。

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 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 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在气体中传播速度最慢。

沪科版初中物理知识点分类归纳

沪科版初中物理知识点分类归纳

沪科版初中物理知识点分类归纳一、声学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包括声音是如何产生与传播的、声速、回声、人耳听声的过程、立体声、双耳效应。

2. 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3.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4. 声的利用:包括超声和次声、声与信息、声与能量、声与音乐、声与建筑二、光学1. 光的直线传播2. 光的反射——反射规律和两种反射类型3. 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4. 光的折射——折射规律5. 光的折射——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作用6. 光的折射——凸透镜成像: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以及眼睛、眼镜、显微镜、望远镜的结构原理7. 光的色散8. 不可见光9. 光的反射与折射作图三、热学1. 温度与温度计2. 物态变化——六种类型3. 物态变化——晶体与非晶体4. 分子动理论5. 内能:内能的概念、内能与温度的关系、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6. 比热容7. 热量计算8. 热机:蒸气机、内燃机(汽油机和柴油机)、热机效率、燃烧值四、力学1. 长度、时间及其测量:2. 机械运动——参照物3. 机械运动——速度4. 质量与密度:质量与密度的测量、密度特点与应用5. 认识力——力和力的测量:力的定义、力的单位、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6. 认识力——重力7. 认识力——摩擦力8. 认识力——力的图示和示意图9. 力的合成10. 力的平衡:多个力的平衡、二力平衡的条件11. 力与运动——牛顿第一定律12. 力与运动——惯性13. 压力与压强:压力和压强概念、压强计算、如何增大和减小压强。

14. 液体压强:P=ρgh15. 大气压强:大气压的存在、托里拆利实验、大气压的变化、液体沸点与气压的关系16.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17. 帕斯卡原理(或叫伯努力原理)18. 浮力:浮力概念、物体沉浮条件、阿基米德原理19. 简单机械——杠杆与杠杆的平衡条件20. 简单机械——滑轮、滑轮组21. 简单机械——杠杆与滑轮作图22. 简单机械——斜面23. 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24. 功的原理25. 功率26. 机械效率27. 机械能:决定动能与势能大小的因素、动能与势能的转化、机械能守恒五、电学1. 电荷:电荷间的作用、验电器、原子的结构、元电荷2. 摩擦起电3. 电路——串并联电路联接4. 电路——断路和短路5. 电流:电流的概念、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6. 电压:电压的概念、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7. 电阻: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滑动变阻器和电阻箱、导体和绝缘体8. 欧姆定律——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9. 欧姆定律——计算10. 欧姆定律——两表一器的变化11. 欧姆定律——伏安法测电阻12. 电功13. 电热:焦耳定律14. 电功率15. 生活用电——家庭电路的连接16. 生活用电——触电和保护六、磁学1. 磁现象:磁性、磁体、磁极、磁化、磁场3. 电生磁:奥斯特实验、安培定则、电磁铁、电磁继电器、电动机4. 磁生电:电磁感应现象、发电机七、信息、材料与能源1. 信息科学:信息的记录、电报与电话、电磁波的产生、波的特征、模拟信号与数安信号、光纤、现代通信、互联网2. 材料科学:材料的种类与性质、半导体材料、新材料(纳米材料、超导材料)3. 能量的转化与守恒能源的利用与环境保护:可再生与不可再生能源、新能源(太阳能、风能、核能、潮汐能等)沪科版初中物理公式总复习提纲速度:v=s/t密度:ρ=m/v重力:G=mg压强:p=F/s(液体压强公式不直接考)浮力:F浮=G排=ρ液gV排漂浮悬浮时:F浮=G物杠杆平衡条件:F1×L1=F2×L2功:W=FS功率:P=W/t=Fv机械效率:η=W有用/W总=Gh/Fs=G/Fn(n为滑轮组的股数)热量:Q=cm△t热值:Q=mq欧姆定律:I=U/R焦耳定律:Q=(I^2)Rt=[(U^2)/R]t=UIt=Pt(后三个公式适用于纯电阻电路) 电功:W=UIt=Pt=(I^2)Rt=[(U^2)/R]t(后2个公式适用于纯电阻电路)电功率:P=UI=W/t=(I^2)R=(U^2力学:1.速度:V=S/t2.重力:G=mg3.密度:p=m/V4.压强:P=F/S5.机械功:W=F*S=Pt6.功率:P=W/t=FV7.机械率=W1/W2*100%电学:1.欧姆定律:I=U/R2.电功:W=UIt=(U^2)/t=I^2Rt=Pt3.电功率:P=W/t=UI二:串联电路:I=I1=I2U=U1+U2R=R1+R2并联电路:I=I1+I2U=U1=U21/R=1/R1+1/R2物理量公式名称符号名称符号质量m 千克kg温度t 摄氏度℃m=pv速度v 米/秒m/s v=s/t密度ρ 千克/米³ kg/m³ ρ=m/v力(重力) F 牛顿(牛)N G=mg压强P帕斯卡(帕)Pa P=F/S功W 焦耳(焦)J W=Fs功率P瓦特(瓦)w P=W/t电流I 安培(安)A I=U/R电压U 伏特(伏)V U=IR电阻R 欧姆(欧)Ω R=U/I电功W 焦耳(焦)J W=UIt电功率P瓦特(瓦)w P=W/t=UI热量Q 焦耳(焦)J Q=cm(t-t0)比热 c 焦/(千克·摄氏度)J/(kg·℃))/R。

完整版)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沪科版)

完整版)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沪科版)

完整版)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第一章: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数据收集、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机械运动是指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静止则相反。

在研究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时,需要事先选取一个标准的物体作为参照物,参照物的选取是任意的,视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是指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长度的单位包括国际单位制和常用单位,其中基本单位是米(m),常用单位有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纳米。

在长度测量中,使用的工具是刻度尺,使用前需要进行观察,包括量程、分度值和零刻度线是否磨损。

在测量时需要选取适当的分度值和量程,并将刻度尺与被测物体平行,刻度尺的一侧紧贴被测物,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并读出精确值后再估读到刻度尺分度值的下一位,最后记录测量值,由精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在长度测量中还有一些特殊方法,例如累积法和化曲为直法。

时间的单位包括国际制单位和常用单位,其中基本单位是秒(s),常用单位有小时、分、秒、毫秒、微秒。

在误差概念中,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是由仪器精密度不高、环境变化对器材的影响以及测量者估读等因素导致的。

为了减小误差,可以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比较物体的运动快慢的方法包括相同的路程比时间的多少(例如百米竞赛)、相同的时间比路程的长短(例如观众看跑步比赛)以及不同时间和路程比较速度的大小。

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定义为表示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路程多少。

速度的公式为υ= s/t,其中s为路程,t为时间,变形公式为s=υt、t= s/υ。

速度的单位包括国际制单位米/秒和交通用单位千米/小时,换算关系为1m/s=3.6km/h。

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直线上运动,可以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直线上匀速运动,速度大小和方向都不变;变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直线上速度大小和/或方向发生变化。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沪科版)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沪科版)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沪科版)
八年级 物理

刻度尺。
第一章 打开物理世界 2.长度的主单位是米,
的大门
用符号:m 表示,我们
1. 物理学是研究自 走
然界中各种物理现
两步的距离约是 1
象的规律和物质结 米,课桌的高度约 0.75
构的一门科学。物理 米。
实验是研究物理问
长度的单位还有千
题的基本方法之一。
从空气斜射入水或
玻璃或水透镜发生
玻璃表面时,折射光
折射时,光总偏向较
线与入射光线、法线
厚的部分。
在同一平面上;折射 12、凸透镜成像:
光线和入射光线分 居法线两侧,折射光 线向法线靠拢,折射 角小于入射角;入射
(1) (2) (3)
F
F
(1/)
(2/)
f
角增大时,折射角也 随着增大;当光线垂 直射向介质表面时, 传播方向不改变。 (折射光路也是可 逆的) 11、凸透镜:中间厚边 缘薄的透镜,它对光 线有会聚作用;凹透
能消 除,常用减少误差的
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平 均值。 6.特殊测量方法:
(1)累积法:把尺寸很 小的物体累积起来,聚 成可以用刻度尺来测量 的数量后,再测量出它 的总长度,然后除以这 些小物体的个数,就可 以得出小物体的长度。 如测量细铜丝的直径, 测量一页纸的厚度. (2) 替代法:有些物体 长度不方便用刻度尺直 接测 量的,就可用其他物体
11. 速度:用来表示物 体运动快慢的物理
估计物体大约长度的方
量。
法。
12. 速度的定义:在匀
7. 机械运动:一个物
速直线运动中,速度
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
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沪科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1.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中各种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

物理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之一。

2.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第二章运动的世界1.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长度的主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我们走两步的距离约是1米。

长度的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纳米(nm),它们关系是:1km=1000m=103m;1dm=0.1m=10-1m1cm=0.01m=10-2m;1mm=0.001m=10-3m;1um=10-6m;1nm=10-9m。

3.刻度尺的正确使用:(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线、量程和最小分度值;(2).用刻度尺测量时,零刻度线要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不要用磨损的零刻度线);(3).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靠被测物体,尺的位置要放正;(4).读数时视线要与正对刻度线,不可斜视;(5).在读数时,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下一位,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4.在实验室里常用量筒、量杯测量物体的体积;它们常用毫升做单位,1ml=1cm3;测量液体体积时,视线要与液面的凹形底部(或凸形顶部)相平。

5.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它只能尽量减少,而不能消除,常用减少误差的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6.特殊测量方法:(1)累积法:把尺寸很小的物体累积起来,聚成可以用刻度尺来测量的数量后,再测量出它的总长度,然后除以这些小物体的个数,就可以得出小物体的长度。

如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测量一页纸的厚度.(2)替代法:有些物体长度不方便用刻度尺直接测量的,就可用其他物体代替测量。

如:怎样测地图上一曲线的长度7.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8.参照物:在研究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或者说被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9.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10.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

这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11.速度:用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12.速度的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公式:v=s/t,速度的主单位是:米/秒13.变速直线运动:物体运动速度大小是变化的直线运动。

14.平均速度:在变速直线运动中,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可得物体在这段路程中的快慢程度,这就是平均速度。

第三章声的世界1.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

真空不能传声。

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音速度: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m/s。

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系。

(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声源振动的幅度、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

(3)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不同的发声体发出的声音,音色是不同的。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第四章多彩的光1.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

3.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是3×108 m/s,而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也认为是3×108米/秒。

4.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反射的光射入了我们的眼睛。

5.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注:光路是可逆的)6.漫反射和镜面反射一样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7.平面镜成像特点:(1)像与物体大小相同;(2)像到镜面的距离等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3)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4)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8.平面镜应用:(1)成像;(2)改变光路。

9. 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发生变化的现象。

10. 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玻璃表面时,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光线向法线靠拢,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

(折射光路也是可逆的)11.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它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它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12. 凸透镜成像:(1)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f<v<2f),如照相机;(2)物体在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f<u<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像距:v>2f)。

如投影仪;(3)物体在焦距之内(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如放大镜。

13.作光路图注意事项:(1).要借助工具作图;(2)是实际光线画实线,不是实际光线画虚线;(3)光线要带箭头,光线与光线之间要连接好,不要断开;(4)作光的反射或折射光路图时,应先在入射点作出法线(虚线),然后根据反射角与入射角或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作出光线;(5)光发生折射时,处于空气中的那个角较大(空气中的光线偏离法线);(6)平行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发散后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一定相交在虚焦点上;(7)平面镜成像时,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一定经过镜后的像;⑻凸透镜成像时,折射光线(或反向延长线)一定经过像点。

第五章熟悉而陌生的力1.什么是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力)。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4.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1牛顿大约是你拿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

5.实验室测力的工具是:弹簧测力计。

6.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的原理制成的。

7.弹簧秤的用法:(1)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如果不是,则要校零;(2)认清分度值和测量范围;(3)弹簧伸长的方向要与被测力的方向在一条直线上;(4)完成上述三步后,即可用弹簧秤来测力了,测量力时不能超过弹簧秤的量程。

8.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9.重力:地面附近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10.重力的计算公式:G=mg,(式中g是重力与质量的比值:g=kg,在粗略计算时也可取g=10N/kg);重力跟质量成正比。

11.重垂线是根据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原理制成。

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

12.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发生相对运动或要发生相对运动时,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叫摩擦力。

13.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有关系。

压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14.增大有益摩擦方法:使接触面粗糙些和增大压力(自行车的刹车)。

15.减小有害摩擦方法:(1)使接触面光滑和减小压力;(2)用滚动代替滑动;(3)加润滑油;(4)利用气垫或磁悬浮。

第六章力与运动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牛顿第一定律是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推理而概括出来的,因而不能用实验来证明这一定律)。

2.惯性: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叫惯性。

牛顿第一定律也叫做惯性定律。

3.二力平衡:物体受到两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两个力互相平衡。

4.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

可概括为:同体、等值、反向、共线,四者缺一不可。

5.物体在不受力或受到平衡力作用下都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6.合力:如果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两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两个力的合力。

求两个力的合力叫二力的合成。

7.同一直线二力合成:合方向与两力相同;合方向与大力方向相同8.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平衡状态)时,受合力为零(即平衡力)。

第七章密度与浮力一、质量和密度1.质量(m):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2.质量国际单位是:千克。

其他有:吨,克,毫克,1t=103kg=106g=109mg(进率是千进)3.物体的质量不随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而改变。

4.质量测量工具:实验室常用天平测质量。

5.天平的正确使用:(1)把天平放在水平工作台面上,把游码放在横梁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2)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央红线处,这时天平平衡;(3)把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增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4)这时物体的质量等于右盘中砝码总质量加上游码所对的指示值。

6.使用天平应注意:(1)不能超过称量范围;(2)加减砝码要用镊子,且动作要轻;(3)不要把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直接放在托盘上。

7.密度:某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用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计算密度公式是;密度单位是kg/m3,(还有:g/cm3),1g/cm3=1000kg/m3;质量m的单位是:千克(kg);体积V的单位是米3(m3)。

8.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同种物质的密度不随质量或体积而改变;不同种类物质密度一般不同。

9.水的密度ρ=×103kg/m3,它的物理意义是:1m3的水质量为×103千克。

10.密度知识的应用:(1)鉴别物质:用天平测出质量m和用量筒测出体积V就可据公式:求出物质密度。

再查密度表。

(2)求质量:m=ρV。

(3)求体积:。

二、浮力1.浮力:一切浸入液体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托力,这个力叫浮力。

浮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物体在空气中也受到浮力)2.物体沉浮条件:(开始物体浸没在液体中)法一:(比浮力与物体重力大小)(1)F浮<G下沉;(2)F浮>G上浮(3)F浮=G悬浮或漂浮法二:(比物体与液体的密度大小)(1)>下沉;(2)<上浮(3)=悬浮。

(不会漂浮)3.阿基米德原理: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浸没在气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气体受到的重力)4.阿基米德原理公式:5.计算浮力方法有:(1)秤量法:F浮=G-F视(2)平衡法:F浮=G物(适合漂浮、悬浮) (3)阿基米德原理:7.浮力利用(1)密度计:是物体漂浮条件的一个应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