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是自然界阳气最强盛的季节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养生之道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养生之道养生,是人们追求健康长寿的一种生活方式。
而在中医养生中,春夏秋冬四季被视为自然界的生长、养育、收获和休养的周期,因此,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成为了养生的基本原则。
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以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为基础的养生之道。
春天是大自然万物复苏的季节,也是人体的生机勃发时期。
春天的养生重点在于调养肝脏。
中医认为,肝主疏泄,是人体的“将军”,负责调节气血的运行。
春天养生应注重保护肝脏,避免过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用新鲜蔬菜水果,如苦瓜、黄豆芽等,以滋养肝脏。
此外,春天也是适合运动的季节,可以选择户外活动,如散步、慢跑等,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
夏天是阳气最旺盛的季节,养生重点在于清热祛湿。
中医认为,夏天是心脏最活跃的季节,应注重心脏的养护。
夏天养生应避免暴饮暴食,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多摄取清热解暑的食物,如绿豆、西瓜等。
此外,夏天容易出现湿气重,可以适量喝些决明子茶、薏米水等,有助于清热祛湿。
夏天还要注意保持心情愉快,避免情绪波动,以减轻心脏负担。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也是人体养生的重要阶段。
秋天的养生重点在于调养肺脾。
中医认为,肺主气,是人体的“官仓”,负责呼吸和气血的运行。
秋天养生应注重保护肺脏,避免过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用养肺的食物,如百合、梨等。
此外,秋天气候干燥,容易伤害肺部,可以适量喝些梨汁、银耳汤等,有助于滋润肺部。
秋天还可以选择一些适合的户外活动,如登山、散步等,增强体质。
冬天是大自然休养生息的季节,也是人体养生的重要时期。
冬天的养生重点在于养护肾脏。
中医认为,肾主藏精,是人体的“根本”,负责生命的延续和繁衍。
冬天养生应注重保护肾脏,避免过食寒冷的食物,多摄取滋补肾脏的食物,如黑豆、核桃等。
此外,冬天气候寒冷,容易伤害肾脏,可以适量喝些炖鸡汤、红枣糯米粥等,有助于温养肾脏。
冬天还要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长时间暴露在寒冷环境中,以减轻肾脏负担。
春夏秋冬四季养生之道,总结起来就是根据季节特点,注重调养不同的脏腑器官,保持身体的阴阳平衡。
春夏秋冬万物阴阳平衡演讲稿

春夏秋冬万物阴阳平衡演讲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春夏秋冬万物阴阳平衡”。
阴阳是我国道家文化的重要概念,指的是事物的两个相对面,即阴和阳。
春夏秋冬则是我国传统五行学说中的五个时节,每个时节均有其代表的五行属性。
春天属木,夏天属火,秋天属金,冬天属水,而少有人听说过的是,在每个时节背后还有一个阴阳特征。
首先,春天是阳初长日,事物进入一个新的周期,而阴气尚未消散,因此春天属于阴阳交替的季节。
春天需要保持阴阳平衡:在阴的基础上增加阳气,使得春天自然界和人体的阴阳平衡处于稳定状态,同时也避免了新的生长受到恶劣的气候影响。
其次,夏天是阳气最旺盛的季节,夏至气候炎热潮湿,人体容易感到阳气过盛,因此夏天需要保持阴阳平衡:在阳的基础上增加阴气,使得夏天自然界和人体的阴阳平衡处于稳定状态,同时也避免了过度疲劳和阳气燥热引起的疾病。
然后,秋天是阴气逐渐增长的季节,金秋的气息则意味着清凉秋高。
秋天需要保持阴阳平衡:在阴的基础上增加阳气,适时地调节人体和自然界的阴阳平衡,以促进身体健康和自然界的平衡稳定。
最后,冬天是阴气最旺盛的季节,天气寒冷干燥,人体容易感到阳气减退,身体的阴阳平衡被打破,因此冬天需要保持阴阳平衡:在阴的基础上增加阳气,使得冬天自然界和人体的阴阳平衡处于稳定状态,同时也避免了寒冷天气引起的感冒等问题。
在中国传统医学和文化中,阴阳平衡是非常重要的,它是保持人体健康和自然平衡的基石,因此必须始终保持阴阳平衡的状态。
希望大家能够认识到春夏秋冬万物阴阳平衡的重要性,树立以天地阴阳为尊的观念,保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状态。
以上是我对春夏秋冬万物阴阳平衡的一些思考,谢谢各位评委的聆听。
中医夏日养生保健小常识(5篇)

中医夏日养生保健小常识(5篇)夏季中医养生小常识篇一在一年四季中,夏季是一年里阳气最盛的季节,气候炎热而生机旺盛,对于人来说,此时是新陈代谢旺盛的时期,人体阳气外发,伏阴在内,气血运行亦相应地旺盛起来,并且活跃于机体表面。
为适应炎热的气候,皮肤毛孔开泄,而使汗液排出,通过出汗,以调节体温,适应暑热的气候。
在谈到夏天如何养生时,汪绮石在《理虚元鉴》里指出:“夏防暑热,又防因暑取凉,长夏防湿”,这里再清楚不过地指明了夏季养生的基本原则:在盛夏防暑邪;在长夏防湿邪;同时又要注意保护人体阳气,防止因避暑而过分贪凉,从而伤害了体内的阳气,即《黄帝内经》里所指出的“春夏养阳”,也就是说,即使是在炎热的夏天,仍然要注意保护体内的阳气。
暑为夏季的主气,为火热之气所化,独发于夏季。
中医认为,暑为阳邪,其性升散,容易耗气伤津。
这是它的病理特点。
暑邪侵入人体,常见腠理开而多汗,汗出过多导致体液减少,此为伤津的关键,津伤时,即见口渴引饮、唇干口燥、大便干结、尿黄心烦、闷乱等症。
如果不及时救治,开泄太过,则伤津可以进一步发展,超过生理代偿的。
限度必然将耗伤元气,此时可出现身倦乏力、短气懒言等一系列阳气外越的症状,甚至卒然昏倒,不省人事、而导致死亡,由此观之,夏季防暑不可等闲视之。
湿为长夏之主气,在我国不少地方,尤其是南方,既炎热又多雨。
人们所说的湿病就多见于这个季节。
这个季节里空气中湿度最大,加之或因外伤暴露,或因汗出沾衣,或因涉水淋雨,或因居处潮湿,以至感受湿邪而发病者最多。
中医认为,湿为阴邪,好伤人体阳气。
因其性重浊粘滞,故易阻遏气机,病多缠绵难愈,这是湿邪的病理特征。
不仅如此,湿邪亦好伤脾阳,因为脾性喜燥而恶湿,一旦脾阳为湿邪所遏,则可能导致脾气不能正常运化而气机不畅,临床可见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大便稀溏,四肢不温。
尤其是脾气升降失合后,水液随之滞留,常见水肿形成,目下呈卧蚕状。
中医学认为,夏季人之所以不爽缘于夏令暑盛湿重,既伤肾气又困脾胃。
夏至万物生长的季节

夏至万物生长的季节夏至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盛的时期,也是万物生长的高峰季节。
在这个时候,自然界中的动植物都经历着快速的生长与繁衍,大地万物都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
一、自然界的变化夏至时节,阳光直射地球的北半球,使得天空更加明亮灿烂,白天时间增长,黑夜相应变短。
高温的天气使得空气中的湿度增加,同时也为一些热带雨林植物提供了适宜生长的环境。
在这个季节里,植物们迎着温暖的阳光,不断吸收养分和水分,茁壮成长。
在田野、森林和花坛中,各种绿色的叶子和鲜花争相开放,展示出丰富多样的色彩和形态。
此外,夏至也是一些动物繁殖的高峰期。
龙虾、蝴蝶、蛐蛐等昆虫类开始孵化,各类鸟类为了繁衍后代,纷纷筑巢筑窝,张罗着抚育下一代。
陆地上的野生动物,如鹿、兔等也开始寻找适宜的环境来繁衍生息。
二、农田的变迁夏天是农田最繁忙的时期,夏至之后更是进入了农事的高峰期。
在这个季节里,农民们积极耕种,田地里一片繁忙的景象。
在夏至时节,农田的主要作物开始进入生长期,而且生长速度越来越快。
水稻、小麦、玉米等庄稼们需要大量的阳光和水分来滋养,这时农民们抓紧时间给庄稼浇水、施肥,保证它们能够健康成长。
除了庄稼的种植,夏天也是果蔬的丰收季节。
农田里的蔬菜陆续成熟,农民们忙着采摘、清洗和包装农产品,准备送往市场或者加工成其他产品。
三、人们的生活夏至不仅代表着大自然的变化,也对人们的生活有着重要影响。
随着天气的炎热,人们开始改变生活方式,寻找凉爽的休闲方式。
在这个季节,人们可以尽情享受户外活动的乐趣。
一些喜欢户外运动的人,如爱好者们经常举办野餐、徒步、登山等活动,或者沐浴在清凉的河水中纳凉消暑。
在城市乡村,人们也会选择去一些郊外度假村或者度假胜地,远离喧嚣的城市,感受清新空气和美丽景色。
夏天也是游泳季节的开始,人们涌向游泳池、河流和海滩,享受清凉与快乐。
总之,夏至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季节。
大自然中的一切都在蓬勃生长、快速发展,人们也享受着夏天带来的热情和无限乐趣。
中医四季养生原则

中医四季养生原则春季养生原则:春季是阳气上升的季节,人体的阳气也开始活跃,应该调养肝脏,保养肝气。
同时,要“早睡早起”,早晨起床后要做适量的运动,以活跃阳气。
饮食方面,应该多吃新鲜蔬菜水果,避免过食辛辣、油腻食物,以养护肝脏。
夏季养生原则:夏季是阳气最旺盛的季节,应该注重清凉养生。
在饮食方面,要注意清淡饮食,多吃清热、生津的食物,如绿豆、黄瓜等。
此外,要适量增加水分摄入,多喝水、喝绿茶,以防止脱水。
夏季还要注意适当锻炼,但避免在高温天气剧烈运动,以免损伤阳气。
秋季养生原则:秋季是阳气渐减,阴气逐渐增长的季节,人体的肺脾经络相对脆弱。
因此,秋季养生要注意调养肺脾。
在饮食上,要多吃易消化的食物,如糯米、山药等。
同时,还要合理调整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时间,以滋养肺脾。
冬季养生原则:冬季是阴气最盛的季节,人体的阳气相对较弱。
因此,冬季养生要注意温补阳气。
在饮食方面,要多吃温热食物,如姜、蒜、牛肉等。
同时,要避免过度出汗和服用过多寒凉药物。
冬季还要注意保暖,合理添衣,避免受寒。
此外,无论是春夏秋冬,中医养生都强调平衡饮食、适度运动、调适情绪等方面的原则。
平衡饮食:中医认为,饮食是养生的重要环节,要根据季节的变化,选择相应的食物。
饮食要求五谷杂粮、蔬菜水果、鱼类禽类、豆类均衡摄入,尽量少食辛辣、油腻、过咸过甜等对身体不利的食物。
适度运动:适度的运动有助于增强人体的阳气,提高身体的免疫能力。
饭后散步、太极拳等适合保健的运动可以增强体质,提高身体的抵抗力。
调适情绪:情绪的调适对身体健康也起到重要作用。
过度的焦虑、紧张会导致身体的阴阳失调。
因此,要注意保持心情舒畅,经常进行放松、休闲活动,如读书、听音乐等。
总之,中医四季养生原则注重与自然规律相协调,通过调整饮食、运动、情绪等方面,维持身体的阴阳平衡,达到健康养生的目的。
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特点和需求,我们要根据季节的变化,合理调整养生方式,适应自然环境,保持身体的健康和平衡。
三伏天补阳气最佳时节

三伏天补阳气最佳时节三伏天补阳气最佳时节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人体阳气最旺盛,阴气最弱。
此时自然界阳气生发,是阳气最旺的时候。
人体也顺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此时人体内阳气旺,阴气弱。
因此,三伏天是一年中补阳气的最好时间之一。
在夏季三伏天,阳气最旺和体内寒凝之气易解之时,扶益阳气,可达到祛寒目的,从而使失衡阴阳达到稳态。
此外,夏季三伏天也是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候,此时人体的代谢率和免疫力都会提高。
因此,适当地进行运动可以增强身体的代谢功能和免疫力,从而达到补阳气的目的。
补阳气的方法补阳气的方法具有以下几种:第一种,晒太阳,晒太阳可以帮助人体吸收大自然的阳气,从而令其转变为自身的阳气;第二种,用中医艾灸的方法治疗,具有良好的补阳气功效;第三种,每天晚上都用热水泡脚,泡脚时间在30分钟以内,具有良好的补阳气功效,因为人体的脚上有非常多的穴位,可以帮助刺激身体的阳气;第四种,可以多吃一些补阳气的食物,例如羊肉汤。
三伏天吃什么食物去湿气寒气1、红豆红豆可以补血,亦可以除湿。
从中医角度来讲,红豆性平,味甘、酸;有健脾利水、清热除湿、消肿解毒的功效。
用红豆煮水喝,可以很好地排出体内的湿气。
红豆还可以做豆浆、甜品等。
苦瓜味苦、性寒,入心、肝、脾、肺经,具有清热祛湿、明目解毒、利尿凉血的功效。
由于苦瓜中含奎宁,具有清热解毒、祛湿止痒之功。
可用于治疗热毒、疖疮、痱子、湿疹等病症。
3、薏米薏米有利水消肿、健脾去湿、舒筋除痹、清热排脓等功效,为常用的利水渗湿药。
好的薏米有一种药的味道,没有霉味也没有长毛。
薏米可以和红豆煮粥,就是单纯的薏米加红豆,而不要加上大米,喝水吃豆子,长期坚持就会有效果了。
再者,可以把薏米洗净晾干用锅炒,铁锅干炒,就像炒芝麻那样炒好就ok了。
单独吃薏米或者家里有粉碎机的打磨成粉可以像冲芝麻糊一样冲着喝,比煮粥效果更胜一筹。
4、姜茶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
”姜具有温补的作用,夏季可以多吃点姜,补补阳气。
夏季养生

夏季养生,夏季是阳气最盛的季节,气候炎热而生机旺盛。
此时是新陈代谢的时期,阳气外发,伏阴在内,气血运行亦相应地旺盛起来,活跃于机体表面。
夏季养生重在精神调摄,保持愉快而稳定的情绪,切忌大悲大喜,以免以热助热,火上加油。
心静人自凉,可达到养生的目的。
天地万物都有个“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运动和变化的规律。
人们想健康长寿就应该很自然地“应天顺时”,遵循这个规律。
要不要争取“天人和谐”这是个观念问题。
如果不接受这个观念,硬要与大自然“拧”着干,逞“英雄”,行不行呢?不行!因为“人”不管有多大本事,都无法改变“人体”的“自然属性”。
组成人体的60兆生命细胞从600万年前由“猿”变成“人”的时候,就和万物一样也有个“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运动和变化的规律。
尽管现代科技十分发达,可以局部改变人体的新陈代谢,但仍然没有可能改变大多数人的生命法则。
夏季养生要点夏季染病,大都当即发作,故有“六月债,还得快”之说。
但有一种病是有所潜伏,到秋季才发作,如延至冬季就很严重了!——这就是“心病”。
也即《内经》所说的“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冬至重病”。
但必须说明的是这里说的“心病”,并非是指现代医学上的“心血管病”,而是指精神方面的有关“神志、情志”的病(古书上所提及的“心”,实际上是相当于今天人们常说的“精神”)按中医的“五行”说,夏季是“火旺(夏主心,夏天心火很旺)、土相(脾胃处于‘盛’的地位)、木休(肝处于相对的‘休养’状态)、水囚(肾易‘亏’)、金死(肺易‘虚’)”。
心“火”一“旺”,“火克金”,所以容易造成“肺(金)虚”;本是“肾水”克“心火”,而“心火”很“旺”时,就容易出现“心火”对“肾水”的“反侮”现象,故“肾水”易“亏”。
对于一般人来说,在夏天,防止“肺虚肾亏”很容易接受,而对于正处于很“旺”地位的“心”是否要重点保养,就往往掉以轻心了!夏季养生四原则:一是健脾除湿。
湿邪是夏天的一大邪气,加上夏日脾胃功能低下,人们经常感觉胃口不好,容易腹泻,出现舌苔白腻等症状,所以应常服健脾利湿之物。
夏天是补阳驱寒的好时机3个补阳方法让你夏季阳气满满

夏天是补阳驱寒的好时机3个补阳方法让你夏季阳气满
满
夏天虽然是阳气最旺盛的季节,但对于阳气不足的人来说,夏季也是
一个补阳驱寒的好时机。
以下是三个补阳方法,让你夏季阳气满满。
1.太阳暴晒
太阳暴晒是最简单有效的补阳方法之一、夏季阳光充足,人体皮肤暴
露在阳光下可以直接吸收到太阳的热量和光能,从而温暖身体,增加阳气。
每天早晨9点至11点之间、下午2点至4点之间是太阳辐射最强的时段,这个时候可以进行短时间的阳光浴。
选择一个阳光明媚的地方,直接暴晒15-20分钟,注意不要暴晒时间过长,以免引起皮肤损伤。
2.阳性食物
在夏季饮食中多摄入一些阳性食物,可以增加体内的阳气。
阳性食物
有温热的属性,可以增加体内的阳气,提高人体的代谢能力。
常见的阳性
食物有姜、辣椒、黑胡椒、肉类等。
夏季可以适量食用一些热量较高的食物,如猪肉、牛肉、羊肉等,以补充体内的阳气。
此外,一些温热的中草药也可以作为补阳驱寒的良好选择。
比如,黄芪、杜仲、肉桂等中草药具有温阳的作用,可促进血液循环,增加体内的
阳气。
3.运动
适量的有氧运动可以提升体内的阳气。
夏季运动选择早上或傍晚,避
免高温时段运动。
较好的运动方式包括慢跑、散步、太极拳等。
这些运动
可以活动身体,增加气血流通,提升体内的阳气。
此外,适度的按摩也是补阳驱寒的好方法。
以中草药油为基础的按摩油可以温暖身体,提升阳气。
宜选择在阳光明媚的环境中进行按摩,以增加阳气的吸收和提升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夏天是自然界阳气最强盛的季节,也是人体新陈代谢最旺盛的时候,同时也是机体阳气最容易受伤的时候,夏季既然是阳气最旺盛的时候,为什麽反而容易受伤呢因为冬季万物收藏,人体的阳气也藏於内,而夏季阳气散发於外,相对来说体内阳气反而不足,这时如果过於形寒饮冷,就容易伤害阳气,所以中医养生学强调夏季“养阳”,就是告诫人们夏季不能过於贪凉,否则可能导致很多疾病。
中医古籍《养老寿亲书》里指出:“夏日天暑地热,若檐下过道,穿隙破窗,皆不可乘凉,以防贼风中人。
”《黄帝内经》中把风邪列为“百病之长”,认为可引起多种疾病。
尤其暑热外蒸,汗液大泄,皮肤汗孔处於开泄状态更容易在不知不觉中被风邪所伤,古人形象地称之为“贼风”,并让人们“避风如避矢石”。
中医认为,夏季阳气旺盛,阴气也从夏至开始滋长。
养生应要顺应自然,一方面应保护阳气,不应让它过于旺盛而上火,另一方面也要滋阴调息,养护心脏。
中医理论认为,夏季是养心的季节。
炎热的夏季,更宜调息静心,“心静自然凉”。
听轻音乐是一个调自的好方法,轻音乐能舒缓气息,使心里得到平静,让心脏得到休息。
夏季,我们不忘皮肤的防晒,但后脑阳晒却被忽视了。
后脑是全身阳气最盛的部位,后脑经常晒太阳等于体内不断聚焦阳气,阳气过盛容易出现中暑症状。
所以出门应做到后脑的防晒。
夏季常会出现胃肠不适、乏力倦怠、头晕头痛等症状,中医称之为“疰夏”。
因此夏季饮食应采用清淡食材,宜吃冬瓜、萝卜、黄瓜、黑木耳、苦瓜、淡水鱼、养生茶及有利于和胃养胃的食物。
夏季中医养生要遵循的原则
一、要健脾除湿
夏季湿邪是一大邪气。
加之夏天脾胃功能低下,此时大众常会觉得胃口不佳,易拉肚子,并会出现舌苔白腻等湿邪较重的症状,因此应要服一些健脾利湿之物。
可选择健脾芒得化湿及利湿之品,如藿香、莲子、佩兰等。
二、清热清暑
夏季天气酷热,机体心火也会较旺,此时常用一些具有清热解毒清心火作用的中药,如菊花、薄荷、金银花、连翘、荷叶等进行祛暑。
三、补养肺肾
按传统五行规律,夏季心火旺而肺金、肾水虚衰,应要补养肺肾之阴。
可选择酸收肺气药五味子及枸杞子、生地、百合、桑葚、麦冬等,以防出汗过多,而
耗损津气。
四、冬病夏治
夏季机体与外界阳气盛,此时可采用内服中药配合针灸等外治手法来治疗一些冬季好发的病症。
如用药膏贴在穴位上,可治疗冬季鼻炎及哮喘等。
夏季中医养生
“天人和一”是中医养生的指导理论,人要和自然界的变化相适应。
在《素问四季调神论》中记载“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这段话的大致意思是,人体阴阳和自然界阴阳变化是相一致的,人应在春夏时节保护体内阳气的生长,在秋冬之时保养人体的阴气,使体内阴气得以收藏。
在一年四季中,夏季是一年里阳气最盛的季节,气候炎热而生机旺盛,对于人来说,此时是新陈代谢旺盛的时期。
在谈到夏天如何养生时,汪绮石在《理虚元鉴》里指出:“夏防暑热,又防因暑取凉,长夏防湿”,这里再清楚不过地指明了夏季养生的基本原则:在盛夏防暑邪;在长夏防湿邪;同时又要注意保护人体阳气,夏季阳气散发于外,相对来说体内阳气反而不足,这时如果过于形寒饮冷,就容易伤害阳气,所以中医养生学强调,就是告诫人们夏季不能过于贪凉,否则可能导致很多疾病。
盛夏之时,与五脏中的心相应。
暑邪伤人易导致烦躁、心悸失眠、头昏目眩等心神不宁的症状。
此时可适当吃一些清热解暑的食品,既能清解夏季高温天气带来的暑热,又能清泄身体产生的内热,也可服用辛凉散发或甘寒清暑的中药,如菊花、薄荷、荷叶、金银花、连翘,以利心火、散暑热。
夏季的最后一个月即长夏,与脾相应。
这个时候天气闷热,阴雨不断,空气中湿度较重,人比较容易感受湿邪,一旦脾阳为湿邪所遏,就会产生食欲不振、脘腹胀满、大便稀溏、四肢不温等症状,要防湿邪侵袭,长夏的饮食原则易清淡,少油腻,少甜食,要以温食为主,不要太寒凉,可在饭菜中多放些姜末;
此时宜于食用薏苡仁赤小豆粥、冬瓜赤小豆汤等起到健脾利湿的作用。
夏季“防因暑取凉”,如《内经》里所说“春夏养阳”,那么如何顾护人体的阳气呢
首先要谨防冷气病,是指由于人们久处冷气环境下所患的一种疾病。
轻者面部神经痛、下肢酸痛、乏力、头痛、腰痛、容易感冒和不同程度的胃肠病等;重者会出现皮肤病和心血管疾病。
而老年人中出现的各种症状更加明显。
鉴于上述情况,人们在酷暑一定不要贪凉,尤其注意腹部的保暖。
室内外的温差不宜太大,室内温度不少于25摄氏度;入睡时,最好关上冷气机;冷气房里不要长期关闭,有条件时要常使室内空气与外界空气流通;当在室内感觉有凉意时,一定要站起来适当活动四肢和躯体,以加速血液循环;若患有冠心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等慢性病人,尤其是老年人,不要长期呆在冷气环境里。
其次要防止饮冷无度,小孩脾胃娇嫩,如常吃生冷食物尤其是冰激凌、饮料等,糖分又高,极易损伤脾胃的运化功能,出现长期食欲不振、腹痛、大便异常等症状,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
女性更不能恣食生冷,尤其是经期、产后更要注意,过食生冷不仅伤害脾胃,更可以造成子宫寒症,甚至影响生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