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江采芙蓉》公开课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涉江采芙蓉》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涉江采芙蓉》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涉江采芙蓉》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涉江采芙蓉》教案》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一、教材分析:《涉江采芙蓉》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二第2单元第7课,是汉魏晋诗歌中的第一篇。

教材编者在单元学习指导中写道:“学习这个单元,要注意反复吟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不同的作品在创作手法上的独创性,还要注意不同诗体的节奏,感受由此产生的不同情趣。

”可见,恰到好处的朗读诗篇和鉴赏独特的表现手法是领略诗歌特色,感受诗歌情趣的关键。

《涉江采芙蓉》一诗,其最鲜明的艺术特点是“深衷浅貌”,即用质朴自然的语辞来表达深挚委婉的感情。

我在教学中激发起学生的想象,以还原凝练的语辞背后丰富生动的画面。

再通过灵活多样且恰到好处的诵读方式,调动学生的情绪,以发掘浅近的文字之下深沉隽永的情感。

而在还原画面时嵌入对诗歌多重视角的解读,让学生对本诗深沉隽永的情感有更深刻的体会。

二、教学目标:1.通过灵活多样且恰到好处的诵读方式,体会诗歌的美。

2.运用想象描绘诗歌,还原凝练的语辞背后丰富生动的画面。

3.感知“对写法”在诗歌中的使用效果。

教学重点:感知“对写法”在诗歌中的使用效果。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同学们相继走过了《诗经》、《楚辞》和汉乐府,今天咱们继续沿着诗歌这条绵长的河流,走进标志着文人五言诗创作最终成熟的《古诗十九首》。

(二)把握常识作品介绍:《古诗十九首》,选自南朝梁太子萧统的《文选》。

这些诗大约产生于东汉末年,由一批游宦在外、落魄失意的下层文士所作。

多游子、思妇的题材。

语浅而情深。

2.作品评价:刘勰在《文心雕龙》里称赞《古诗十九首》为“五言之冠冕”。

钟嵘在《诗品》中评价说“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三)解读文本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

并注意屏幕中加红色字词的读音及意思。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遗:wèi,赠送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涉江采芙蓉》教案优秀5篇

《涉江采芙蓉》教案优秀5篇

《涉江采芙蓉》教案优秀5篇高中语文《涉江采芙蓉》优秀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引导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3、引导学生体悟“悬想”(对写法)的手法,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二、教学重点难点1、体悟“悬想”,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三、教学课时一课时四、教学方法吟诵赏析法探究与讨论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板书: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组织学生,了解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文人五言诗。

三、吟诵本诗,整体感知本诗,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诗歌鉴赏品味提示:诗歌鉴赏方法与步骤:(一)读顺畅,通大意。

(二)找意象,品意境。

(三)找诗眼,抓主旨。

(四)依景情,析手法。

1、听读诗歌,诵读指导。

五言诗的断句:二三字格式,二一二格式本诗歌采用二三字式断句,但在朗读的时候可以将第三个字适当延长发音时间。

2、学生齐读,感知大意。

3、学生齐读译文,再次感知诗歌内容,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内涵。

4、思考:(1)诗中主要借助哪些意象来表达情感?(2)找出本诗的“诗眼”,并概括主旨。

五、问题探究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

你怎么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求统一)六、拓展与巩固对写法(悬想的写法)七、作业1、背诵诗歌。

2、类诗比较阅读:《课时作业》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篇二教学目标1、把握诗歌中的意象,体会诗歌的意境。

2、品味诗歌语言。

3、学习“对写法”这一修辞手法。

教学重难点品味诗歌语言及“对写法”修辞手法的学习。

人教版高中涉江采芙蓉教案范文

人教版高中涉江采芙蓉教案范文

人教版高中《涉江采芙蓉》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涉江采芙蓉》。

(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分析并欣赏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解读诗歌的能力。

(2)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通过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中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 关键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3. 诗歌意象和意境的欣赏。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古代文化背景的理解。

2. 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涉江采芙蓉》的背景和作者。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意境。

2. 自主学习:(1)学生独立解读诗歌,理解关键词语和句式。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研究性学习:(1)学生针对诗歌中的某一问题进行研究,提出自己的观点。

(2)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创新性思考。

5. 情感体验:(1)学生分享自己朗读诗歌的心得体会。

(2)教师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五、课后作业:1. 熟练朗读和背诵《涉江采芙蓉》。

2. 写一篇关于《涉江采芙蓉》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3. 深入研究诗歌中的某一问题,准备下一节课的全班交流。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的准确性和积极性。

2. 作业评估: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包括朗读和背诵的情况,以及读后感的质量和深度。

3. 小组讨论评估:评价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包括团队合作、交流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诗三首》之《涉江采芙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诗三首》之《涉江采芙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诗三首》之《涉江采芙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诗三首》之《涉江采芙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1《诗三首》之《涉江采芙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课时的教材为人教版高中必修一《文学概论》中的《诗三首》之一《涉江采芙蓉》。

该诗是唐代诗人杨玉环所作,以山水间的自然景致和心情抒发为主题,形成了自然、感性和意境的完美结合。

本课时主要教学目标为:1. 学生能够理解唐诗艺术的特点和意蕴2. 学生能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各类修辞手法3. 学生能够运用适当的语言注释《涉江采芙蓉》的主题和意义二、教学设计1. 预习:在学生阅读之前,老师要求学生预习杨玉环的生平背景,了解她与唐玄宗的故事以及杨玉环的文学成就。

同时,引导学生阅读诗词中的几个重要句子,了解具体表现和意义。

2. 精读:老师要求学生反复朗读《涉江采芙蓉》,注意把握韵律规则和修辞语言,特别注意由杨玉环自己对自然景色的生动描绘和对自身情感的抒发。

学生在朗读时,既要体会意境也要品味诗词的韵味。

3. 解读:老师引导学生分析诗词中的各种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诗词表达的深刻内涵。

如“采”、“摘”、“折”是反复使用的修辞,通过对花的简单动作描述传递了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追求自然之美,颂扬大自然。

4. 总结:老师引导学生总结出《涉江采芙蓉》的主题,如抒发情感、颂扬景色、融汇自然、和谐相处等。

学生简述自己的理解,写出对学习的感悟以及对诗词的评论。

同时开放化地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观察进行探究,并且通过问题、答案展开讨论。

三、教学方法教学方法采取课堂讲授和讨论相结合,教师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对样例的引导和分析启发孩子的思维,同时开放化的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体验进行举一反三式的拓展,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理解诗词中的情感、意境。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创作小诗或者题词,表达自己的情感。

当然,也可以为学生展示其他经典诗歌,加深学生对于中国文学艺术的总体认识。

高一下册语文《涉江采芙蓉》教案三篇

高一下册语文《涉江采芙蓉》教案三篇

【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法等进⾏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种实⽤性教学⽂书。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 【教学⽬标】 1、了解关于《古诗⼗九⾸》的⽂学常识; 2、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3、运⽤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

【教学重、难点】 1、运⽤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

【课时安排】⼀课时 【教学过程】 ⼀、导⼊ (板书“钟嵘《诗品》:‘惊⼼动魄,可谓⼏乎⼀字千⾦。

’”) ⼤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九⾸》的语⾔已经达到炉⽕纯青的程度了。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涉江采芙蓉》,体味⼀下这“⼀字千⾦”的语⾔魅⼒。

⼆、⽂学常识介绍 《古诗⼗九⾸》是梁代萧统《⽂选》“杂诗”类的⼀个标题,包括汉代⽆名⽒所作的19⾸五⾔诗。

清代沈德潜说:“古诗⼗九⾸,不必⼀⼈之辞,⼀时之作。

⼤率逐⾂弃妻,朋友阔绝,游⼦他乡,死⽣新故之感。

或寓⾔,或显⾔,或反复⾔。

初⽆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西京古诗,皆在其下。

”评价如此之⾼,⽽后世也多有仿者。

西汉陆机曾逐⾸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法、风格的《拟古诗》。

三、诗歌鉴赏品味 1、诗歌中的抒情主⼈公表达感情的⽅式是什么?其⽬的是什么? (提⽰:⽅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的是“遗”远⽅的“同⼼”者) 明确:中国⼈民很早对于⾃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然的爱与对⼈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起。

古代⼈送给最亲爱的⼈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银珠宝,⽽是⼀株花或是⼀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枝柳条送给远⾏的⼈,远⾏的⼈为了表⽰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枝梅花给他。

这种⽣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

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南国,春来发⼏枝。

高一下册语文教案:涉江采芙蓉

高一下册语文教案:涉江采芙蓉

高一下册语文教案:涉江采芙蓉教案主题:《涉江采芙蓉》赏析与创作教学目标:1.了解《涉江采芙蓉》的背景和作者。

2.分析诗词的结构、意境和修辞手法。

3.培养学生欣赏诗词的能力,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创作自己的诗词。

4.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了解《涉江采芙蓉》的诗歌结构和意境。

2.分析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比喻、拟人等。

3.引导学生借鉴诗词的形式和修辞手法创作自己的诗词。

教学准备:1.教材:高一下册语文教材《人教版》。

2.多媒体设备。

3.草稿纸、铅笔等。

教学过程:导入:1.播放一段富有江南风情的音乐,让学生感受江南的美景和氛围。

2.引入课题:你们是否听过《涉江采芙蓉》这首诗词?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深入了解它。

呈现与讲解:1.呈现《涉江采芙蓉》诗词的全文,让学生大声读一遍。

2.介绍作者:北宋王之涣,他是一位诗人、文学家,以写景抒怀的诗词而闻名。

3.讲解《涉江采芙蓉》的背景故事:该诗描绘的是南京奥体中心附近的江南风光,描写了诗人乘船过江,看到江边的芙蓉花一片红艳的景象。

4.分析诗歌结构:六言绝句,共四句,每句的上下两句形成对仗。

5.分析诗歌意境:描绘了江南春天的美景,给人以宁静悠然的感觉。

操练与讨论:1.分组让学生进行诗词赏析: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分组讨论诗词中的意境、修辞手法等。

2.学生展示各组的讨论结果,进行全班讨论。

创作与分享:1.指导学生创作自己的诗词:请学生参考《涉江采芙蓉》,自由发挥创作一首自己的诗词。

2.学生相互分享创作成果,并互相评价。

小结与拓展:1.复习课堂内容,让学生回答一些与诗词相关的问题。

2.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根据今天学到的知识,收集几首其他的诗词并赏析,下次课交流讨论。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音乐、图片、诗词赏析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全面了解和欣赏《涉江采芙蓉》这首诗词,并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创作。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学生间的分享,促进了学生的互动和合作。

然而,在教学中还可以加入一些练习环节,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诗词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涉江采芙蓉》人教版教案

《涉江采芙蓉》人教版教案

《涉江采芙蓉》人教版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理解并背诵《涉江采芙蓉》全文。

2. 能够分析并欣赏诗歌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

3. 能够解读诗歌中的典故和象征意义。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2. 运用文本分析、背景介绍等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诗歌中的美好情感,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2. 学会欣赏自然美,提升审美情趣。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涉江采芙蓉》,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2 课文解析2.2.1 字词解释讲解诗歌中出现的生僻字词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全文。

2.2.2 意象分析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等,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美。

2.2.3 典故解读介绍诗歌中涉及的典故,如“西子”、“阳春白雪”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2.3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查找有关《涉江采芙蓉》的背景资料,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课堂导入以诗词欣赏的方式导入,让学生初步感受《涉江采芙蓉》的美。

3.2 新课讲解按照2.1和2.2的内容,进行课文讲解。

3.3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查找的背景资料,进行课堂讨论,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3.4 课后作业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涉江采芙蓉》的赏析文章。

第四章: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和课程讨论,评价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提升。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课文原文《涉江采芙蓉》原文5.2 参考资料提供有关《涉江采芙蓉》的背景资料、相关研究文章等,供学生参考。

5.3 教学工具采用多媒体教学,如PPT、视频等,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问和分享自己的观点,增强课堂互动性。

6.2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引导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帮助他们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高中语文 2.7.1《涉江采芙蓉》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 2.7.1《涉江采芙蓉》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涉江采芙蓉》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2、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3、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教学重、难点】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板书“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文学常识介绍《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

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

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

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

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

”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

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三、诗歌鉴赏品味1、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提示: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明确: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

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

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2、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明确:这是环境描写,意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涉江采芙蓉》公开课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第七中学教师:户远宏公开课教案详案三维目标1.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流变,了解“古诗”与五言诗的关系。

2.把握三首诗歌中的基本意象,能够正确理解诗歌的主题意义。

3.运用翻译的方法描摹诗歌所反映的内容,能够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4.掌握作者的有关文学知识,正确体会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涉江采芙蓉》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流变,了解“古诗”与五言诗的关系。

2.把握诗歌中的基本意象,能够正确理解诗歌的主题意义。

3.运用翻译理解的方法描摹诗歌所反映的内容,能够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和探究诗歌的表现手法。

4.体会诗歌含蓄不尽,余味悠长的游子思乡、爱人离居的愁情别绪,积淀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1.把握诗歌中的基本意象,能够正确理解诗歌的主题意义。

2. 运用翻译理解的方法描摹诗歌所反映的内容,能够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和探究诗歌的表现手法。

3.体会诗歌含蓄不尽,余味悠长的游子思乡、爱人离居的愁情别绪,积淀人文素养。

教学难点:运用翻译理解的方法描摹诗歌所反映的内容,能够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和探究诗歌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总)课前预习(导学案)——课堂解析(教学案)——课后复习(考点练兵案)(分)朗读(多样式)——解读(问答式)——研读(答问式)——小结(归纳式)课件准备:与教案配套的PPT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1.情景导入同学们,你们都听过这样一句诗吗?“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

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接下来的几句,有没有听过?那么我们品读一下这首诗:看到大屏幕上。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 不是生与死的距离 // 而是我站在你面前 // 你不知道我爱你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我站在你面前 // 你不知道我爱你 // 而是爱到痴迷 // 却不能说我爱你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 不是我不能说我爱你 // 而是想你痛彻心脾 // 却只能深埋心底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我不能说我想你 // 而是彼此相爱// 却不能够在一起——泰戈尔感受:在读这首诗之前,我们以为,生与死的距离,就足以隔开两个人了。

读了这首诗,我们才知道,有的距离不是用眼睛来衡量的,有的人近在咫尺,心却相隔千里。

而经过老师的补充,我们应该有更深的了解。

最可怕的距离,是两个人的心明明贴的很近,却不能在一起。

那么这是怎样的一种伤痛?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从千年前传来,被这种伤痛折磨的古人发出的那一声叹息。

2.诗词导入隔着亘古的时空,要听清这声叹息可能不易。

但是同学们可以通过体会这首诗的感情,自己读出这声感叹。

下面请同学们齐读《涉江采芙蓉》。

这首诗没有生字词,也不是很难理解。

因此,在读的过程中,第一,注意字的读音;第二,仔细体会诗中的感情。

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指导及要求:这首诗,就好像一声叹息,叹息应该是轻轻的、缓缓的。

同学们的节奏稍微快了一些。

但是不要紧,读出感情是读诗的高层境界,也许在学习这首诗的内容之后,我们能更好地把握诗的感情。

也希望在这堂课的最后,每个人都可以把这首诗背出来。

二.文本解读(一)、知识积累基础积累1.《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

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

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

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

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

” (目标之4)2.“古诗”的原意是古代人所作的诗。

它与两汉乐府歌辞并称,专指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形成一个具有特定涵义的专类名称。

并且发展为泛指后来具有“古诗”艺术特点的一种诗体。

初唐以后,产生了近体诗,其中有五言律诗、五言绝句。

唐代以前的五言诗体便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

(目标之1)信息筛选《涉江采芙蓉》选自《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总集,总共是十九首。

这十九首诗并非出自同一个人之手,作者也都不可考。

但是都是在同一个年代所作的。

钟嵘评价这组诗“惊心动魄,几乎可谓一字千金。

”可见《古诗十九首》的语言造诣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古诗十九首》的内容,被放逐的臣子,被抛弃的妻子,久未见面的好友,流落他乡的游子。

我们看到,这些都是可喜之事还是可悲之事?为什么会如此呢?合作探究现在让我们正式进入这首诗,刚刚我提到了,《古诗十九首》的诗题都是以诗的第一句为题,同学们可按照自己的理解起了诗名,并思考这个主人公,你们认为,是男子还是女子呢?根据是什么?好,既然同学们都认为是男子/女子,我们就从男子/女子的角度来分析这首诗;既然同学们有争议,各执一词,而且好像双方都非常有道理,那么我们暂且还是称它为主人公。

下面我们边分析这首诗,边探讨,到底是男子还是女子呢?男生同学示范朗读一遍(包括诗题、内容,注意断句)。

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方法点拨五言诗朗读指导。

明确:五言诗可以容纳更多的词汇,从而扩展了诗歌的容量,能够更灵活细致地抒情和叙事。

在音节上,奇偶相配,也更富于音乐美。

因此,它更为适应汉以后发展了的社会生活,从而逐步取代了四言诗的正统地位,成为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

五言诗在断句上一般构成二三字格式.或者是二一二字格式。

本诗采用二三字格式断句,但是在朗诵的时候可以将第三个字适当延长发音时间。

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能力提升(目标之三)▲一、诗歌鉴赏的方法:(结合大屏幕解读)1.读顺畅,解其意;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渡过江去采摘荷花,生有兰草的沼地长着香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采摘荷花送给谁呢?所思念的人在遥远的长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回头看那故乡啊,漫长的道路无边无际又渺渺。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感情深厚却两地分居,在愁苦忧伤中慢慢变老。

解读诗歌,把握诗歌情感。

(师生交流,讨论,共同完成下面的环节)(一)思考:读完这篇文章,你认为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明确:游子思乡之情。

(二)具体分析这篇文章,看文章如何表达出这种情感的!2.找意象,品意境。

▲ 本诗主要意象是什么?对全诗意境的营造有什么作用?(目标之2)本诗的主要意象就是芙蓉,芙蓉就是莲花,我们在哪篇文章中学过莲花的?《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那么,莲代表的是什么?高洁的君子之风。

还有没有?其实我们还学过一首诗,只是里面荷花换了个名称,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 荷花用来喻意境的静谧悠闲。

由以上几例分析可以见出:荷花在很多情况下被作为一种情感意象来使用,表示一种圣洁、坚贞与宁静的意味。

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之感,屈原作品中也视“荷”为香草,把香草比喻成高洁的品质。

为文章奠定了高洁、清幽的意境。

兰泽多芳草:生有兰草的水泽中长满香草。

“兰泽”、“芳草”往往和知己,君王联系在一起,用来表达美好的事物和情感。

原来我跟大家说了,读诗要抓什么?意象:芙蓉、兰泽、芳草,让人顿感主人公形象的雅洁以及所表达感情的纯洁、美好。

这时候我们猜测主人公的心情是怎样的?轻快!好,这一句,主人公踏过江水去采一朵莲花,这个画面,让我们觉得是在哪里?是大漠?塞北?还是江南?我们眼前出现这么一幅画面了,盛夏的江南水边,我们的主人公驾着一条轻舟,慢慢摇着船桨,穿梭在荷叶中,去采那一朵莲花。

大家认为,这是一名男子,还是女子?但是,是不是完全排除是男子的可能?3.依景情,析手法;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采了要给送给谁呢?从上一句我们知道主人公去采芙蓉,为什么要采呢?现在才知道,是要送人的。

大家不要觉得送朵花是小事,我们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和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连在一起。

我们现在想表达爱意送什么?什么值钱送什么,还有直接送钱的。

而古人和我们不同,“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他们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财宝,往往是一枝花或是一株芳草。

我们熟悉的诗人元稹和白居易交好,元稹为御史奉使往蜀地去的时候,看到路旁烂漫的山花,写到“深红山木艳彤红,路远无由摘寄君”。

送别的时候不是收拾金银细软让对方带着,而是折一枝杨柳,表达依依不舍之情。

因为柳字音近留。

我们学过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说题目可能有同学忘了,但一听肯定会回忆起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

陆凯的《寄范晔》:“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甚至有时候,只是一颗小小的红豆。

还是王维的《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现在我们应该能够了解到古人所赠之物所寄托的情感了。

折花送柳,一方面传达了对亲友的关怀、思念。

一方面有寄托了美好祝愿。

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

好,这位主人公赠送的对象,是谁?远方的人。

而且结合全文可以知道,是远方的那个爱人。

我们思考。

主人公是真的采过芙蓉以后,才想到“所思在远道”吗?这一问一答是什么手法?设问。

有什么作用?A. 所思,不是才过之后才想到爱人。

而是时时刻刻想着他。

那么我们可以看出,之前“涉江采芙蓉”也是为了爱人。

如果开头就开门见山把对方托出,就显得平淡无味了。

B. “远道”透露出什么讯息?爱人不在身边。

为下文主人公的情绪变化做铺垫。

起到暗中过渡,承上启下的作用。

这个情感还能说是欢快吗?失落。

那么我们想到,之前作者为我们描绘的景象是什么景?乐景,可是主人公带的是什么情?哀情。

这叫?以乐景写哀情。

以乐景写哀情的诗我们接触不少了,刚刚提到的《送元二使安西》就是非常典型的一首。

在这美好、欢乐的采莲背景中,主人公手拿一朵莲花,站在舟头,独自怀远,正具有以“乐”衬“哀”的强烈效果。

好,从这两句看,我们能读出主人公的性别吗?还是不能严格的区分。

一个女子手持莲花,呆呆地思念自己的夫君,或是一个男子,痴情地凝视这江水想着家乡的妻子,都可以成立。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回望那一起生活过的故乡,路途无边无际。

这两句里有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旧乡长路旧乡在哪里?在“漫漫”长路的那头,看不到也望不着,“旧乡”的爱人此时也正凝眸相望吗?这就是我们开头说的,两个人明明相爱,却不能在一起,这是什么感情?浓浓的相思之情溢于言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