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 汶川地震和“抗震救灾”精神

合集下载

抗震救灾伟大民族精神

抗震救灾伟大民族精神

抗震救灾伟大民族精神当前,我们正处于一场抗震救灾的艰巨战斗之中。

自四川汶川地震以来,不断有地震、台风、洪水等自然灾害席卷全国各地,这些灾难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然而,在这场艰苦的斗争中,我们看到了许多温馨的瞬间和感人的故事,这都离不开中国人民的团结和奋斗。

我们深信,在这一场艰巨的抗震救灾工作中,涌现出来的一系列伟大的民族精神将会让我们加倍铭记灾难,加倍珍惜生命。

民族精神是团结意识的集中体现。

在这场艰难的斗争中,全国各地群众心怀团结之心,积极工作,为灾区下功夫,用实际行动支援灾区。

在南方特别是台风灾害中,不管是江浙沪的大城市还是各地的乡村,都有无数的优秀行业工人、民营企业家、志愿服务者、广大职工、干部群众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向灾区捐赠物资、参与义演等公益活动。

这种合作精神,对于帮助灾区渡过难关、度过困境、恢复生产和生活、建设和谐社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民族精神表现在人们积极奉献、勇往直前的精神状态上。

在发生重大灾害和自然灾害时,无数勇士奔赴救灾前线,用自己的力量来支援灾区。

记得在“5·12”大地震时,在国家、政府的指导下,全国人民从各行各业涌向灾区。

前线救援队伍、治疗救治队伍、设备调度队伍、前线宣传队伍等无数志愿者自发组建,在一级、二级救援的现场为受伤的人们提供急救和基础物资供应。

他们是全国人民的典型代表,她们是全国各地人民爱国主义、人道主义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评价标准。

而在抗震救灾中也发现越来越多年轻人在践行社会责任,积极投身救援行列。

包括官兵、在校大学生、企业员工等广大年轻人大胆担当社会责任,在黑暗中不断闪耀着温暖的光芒,成为整个社会中积极向上的力量。

事实上,我们国家一直高度重视发扬民族精神。

建设文化大国,书写伟大的爱国主义史诗,重大的纪念事件等,都是在不断地凝聚、展现民族精神,不断弘扬中华文明,使其不断得到升华。

当前,抗震救灾伟大民族精神已经成为全社会重要的精神支柱和价值观导向。

抗震救灾精神的启示和感悟

抗震救灾精神的启示和感悟

抗震救灾精神的启示和感悟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然而,在抗震救灾的过程中,我们也看到了人们众志成城、互相帮助的精神。

这种精神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和感悟。

抗震救灾精神告诉我们,面对灾难,团结一心是最重要的。

地震来临时,人们不分种族、地域和社会地位,都会齐心协力抗击灾害。

这种众志成城的精神是无私奉献的体现,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

我们不应该被狭隘的个人利益所左右,而是要牢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抗震救灾精神告诉我们,应该重视防灾减灾工作。

地震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可以通过科学的预测和防护措施来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在抗震救灾过程中,我们看到了许多勇敢的救援人员和专家学者,他们不仅冒着生命危险去抢救被困的人们,还通过科学技术为抗震救灾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这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不能等到灾难来临时才行动,而是要加强预防和减灾意识,提高公众的自救能力。

抗震救灾精神告诉我们,危机时刻互相帮助是关键。

在地震灾害中,我们看到了许多感人的故事,有人们伸出援手帮助受灾群众,有志愿者无偿奉献自己的力量,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和友爱。

这种互相帮助的精神是我们应该学习和传承的,只有在困难时刻携手并进,我们才能渡过难关。

抗震救灾精神告诉我们,抗灾不仅是政府的责任,也是每个人的责任。

在地震灾害中,政府及其相关部门承担了很大的责任,组织救援、提供救助,但我们也看到了普通人的力量。

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去帮助他人,无论是提供物资、捐款还是宣传救灾知识,都是对抗震救灾精神的践行。

我们不能等待他人的援助,而是要主动行动起来,为灾区人民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抗震救灾精神的启示和感悟是深远的。

它教会我们团结一心、重视防灾减灾、互相帮助以及每个人的责任。

只有通过这种精神的传承和践行,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灾难,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让我们在平时就培养这样的精神,为应对灾害时做好准备,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做出贡献。

专题四汶川地震和“抗震救灾”精神

专题四汶川地震和“抗震救灾”精神

专题四汶川地震和“抗震救灾”精神[与教材知识的结合]1、生命是珍贵的、脆弱的,我们要珍惜生命,让自己的人生价值更有意义。

2、我们要依法维护自己的生命健康权,尊重他人的生命健康权。

3、要学会调控情绪。

4、勇于克服困难,培养自立自强的精神。

5、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胜利的根本保证。

6、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7、传承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弘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含义、重要性、做法)。

培养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尤其是在国家危难的时候,为国分忧解难。

恪尽职守、无私奉献、顽强拼搏的精神,永远是抗击灾害的钢筋铁骨。

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物质基础)。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谐社会、科技创新等等。

1.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抗震救灾工作说明了什么(体现了教材中的什么观点)答:①中国共产党“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即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②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③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④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⑤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

⑥党和政府切实关爱人民群众的财产和生命安全。

⑦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无比的优越性,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

2.你认为抗震救灾为什么说一定能够取得胜利(原因有哪些)答:①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科学决策的结果;②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为抗震救灾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③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充分发扬的结果;④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民族精神是抗震救灾的巨大精神动力;⑤是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协作,自强不息,共克时艰的结果。

⑥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和旺盛的生命力。

3.抗震救灾取得的重大胜利,给我们的启示有哪些①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

抗震救灾精神

抗震救灾精神

抗震救灾精神的核心是"以人为 本"。在灾难面前,人的生命安 全和生存权益是最重要的。这种 "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了对人 的尊重和对生命的珍视。在抗震 救灾的过程中,从中央到地方, 从领导到普通群众,都把挽救生 命、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放 在首位。这不仅是责任和担当的 体现,更是对人性、对生命的尊 重和敬畏
抗震救灾精神:众志成城,共克时艰
抗震救灾精神还体现出了பைடு நூலகம்学精神
在灾难救援中,科学技术的运用对于提高
x
救援效率、减少伤亡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救援设备的现代化,到救援方案的制定 和实施,都需要科学的指导和支持
尊重科学、运用科学,已经成为抗震救灾 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第2章
抗震救灾精神: 传承与弘扬
抗震救灾精神强调的是团结协作。 在这场特大地震中,无论是灾区 群众的自救,还是全国各地的支 援,都充分展现了团结的力量。 这种力量来自于对国家和人民的 忠诚,来自于对生命的敬畏,更 来自于对人类文明的坚守。在灾 难面前,我们看到了全国人民心 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壮丽画 卷,这是我们民族力量的真实写 照
5 例如,完善应急救援体系、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等。通
过这些措施的实施,确保抗震救灾精神在国家治理和社会 发展中得到充分体现和落实
第3章
结语
结语
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华民族 的宝贵财富和骄傲。在新 的历史时期,我们要继续 传承和弘扬这种精神品质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3
第1章
抗震救灾精神:众 志成城,共克时艰
抗震救灾精神:众志成城,共克时艰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灾难始终伴 随着文明的发展。然而,在面对 灾难时,中华民族所展现出的团 结、勇敢和智慧,却成为我们民 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四川 汶川特大地震中,我们看到了抗 震救灾精神的真实写照。这种精 神不仅体现在国家领导人的英明 决策和人民子弟兵的英勇奋斗上, 更体现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团结一 心、同舟共济之中

和衷共济的抗震救灾精神

和衷共济的抗震救灾精神

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调研时专程来到汶川县映秀镇漩口中学遗址,向汶川特大地震罹难同胞和在抗震救灾中捐躯的英雄敬献花篮,并三鞠躬。

他叮嘱一定要把地震遗址保护好,使其成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遭受的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地震,也是唐山地震后伤亡最严重的一次地震。

新时代,我们要大力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强大精神力量。

弘扬好抗震救灾精神,是时代的客观要求,不仅能够为应对突发事件提供宝贵经验,而且有助于丰富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净化人们的心灵,有助于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流传青史、永放光芒。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的大地突然剧烈动摇,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发生在这块平静的土地上。

这场历史上罕见的大灾难夺去了数万人的生命,摧毁了这里曾经美好的家园,山河哭泣、草木呜咽。

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党中央、国务院组织开展了我国历史上救援速度最快、动员范围最广、投入力量最大的抗震救灾斗争,最大限度地挽救了受灾群众的生命,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灾害造成的损失,始终坚持把抢救人的生命摆在第一位,只要有一线希望就尽百倍努力。

在万众一心的努力下,84017名群众被从废墟中抢救出来,149万名被困群众得到解救,430多万名伤病员得到及时救治,其中1万多名重伤员被迅速转送到全国20个省、区、市的375家医院。

党和政府千方百计安置受灾群众的生活,1510万名紧急转移安置的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妥善安排,881万名灾区困难群众得到救助,中小学校在新学期开始前全面复课开学,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大灾和衷共济的抗震救灾精神救灾一线的广大官兵夜以继日地奋战在受灾现场562021年第6期之后无大疫,切实做到了让灾区人民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水喝、有住处、有病能及时得到医治。

我心中的抗震救灾精神

我心中的抗震救灾精神

我心中的抗震救灾精神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常常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的损失。

在面对这样的灾难时,人们展现出了强大的抗震救灾精神,用实际行动向世界展示了人类的团结和勇敢。

在我心中,这种精神是无私、奉献和坚韧的。

抗震救灾精神首先体现在人们对生命的珍视和保护上。

地震发生时,人们往往处于惊恐和混乱之中,但在这个危急时刻,人们总能挺身而出,救助那些被困在废墟下的人们。

不论是平凡的百姓还是各级救援队伍,他们都用无私的爱心和勇敢的行动,将被困者从死亡线上拉回来,尽力保护生命的安全。

抗震救灾精神还体现在人们的奉献精神上。

在抗震救灾过程中,人们的奉献是无私的。

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动员了大量的救援力量,投入了巨额的物资和资金,为受灾地区提供了紧急救助和重建工作所需的一切支持。

同时,许多普通人也自愿加入到救援队伍中,用自己的力量和智慧为灾区人民提供帮助。

他们不计较个人的得失,只为了救助更多的人,让灾区早日恢复正常。

抗震救灾精神还表现在人们坚韧不拔的毅力上。

地震后的灾区往往面临着废墟堆积、房屋倒塌、交通中断等一系列严峻的问题,但人们从不气馁,从不放弃。

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和聪明才智,重新建设家园,恢复生产和生活的秩序。

他们在困难面前不退缩,坚持不懈地努力,让灾区重新焕发出生机和希望。

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从汶川地震到芦山地震,再到近年来的一系列地震灾害,人们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救援能力,使得灾后重建工作更加科学、高效。

同时,这种精神也深深地影响着每个人,激发了我们对生命的敬畏,对困难的勇敢面对,对他人的关爱和帮助。

在未来,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这种抗震救灾精神。

我们要加强地震预防和救援能力的建设,提高自身的抗震意识,增强自救互救的能力。

当灾难来临时,我们要像那些抗震救灾英雄一样,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用自己的力量为人们提供帮助和支持。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地震灾害,保护好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抗震救灾精神是一种无私奉献、坚韧毅力的精神。

抗震救灾精神

抗震救灾精神

抗震救灾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的丰富内涵――以人为本、生命至上,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科学理性、开放透明的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华民族文明进步的伟大标识.1.以人为本,生命至上。

“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

当灾难突然降临,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紧急号令,主题只有一个:“第一位是救人”,“救人是重中之重”,“一线希望,百倍努力”!旋即,国之重器,云集灾区;国之精锐,拯救斯民。

截至6月13日,各路救援大军累计解救和转移1403671人,各级政府投入抗震救灾资金537.61亿元,接收国内外各界捐赠款物455.78亿元,调运救灾帐篷105.15万顶,调运过渡安置房24.51万套。

以人为本,是抗震救灾精神的“内核”。

抗震救灾的一切力量,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行动。

从拯救生命到伤员医治、群众安置、灾区重建,党和政府一系列有效措施,始终彰显着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核心主题,凸显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鲜明的实践特色。

2.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团结就是力量。

这是中国人民战胜各种灾难的坚强信念。

危难面前,各部门密切协调配合,各省份对口支援,社会各界自发动员,各项爱心捐助活动有序进行……全国人民包括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一起,显示出空前的团结,再现了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动人场景。

一句“我们都是汶川人”,正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生动写照。

山崩地裂,撼不动党和人民的团结一心;桥断路毁,挡不住全国人民的同舟共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举全国之力,支援抗震救灾,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性闪烁出耀眼的光芒。

3.不畏艰险,百折不挠。

长期形成的奋不顾身、一往无前,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敌人所屈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在抗震救灾中再次得到了集中弘扬。

当灾难发生时,党员干部舍小家为大家,组织群众自救互救;人民教师为了学生的安危,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白衣战士冒着余震的危险,救死扶伤;灾区群众强忍失去亲人和家园的悲痛,积极投身抗震救灾。

学习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纪念汶川地震主题课件PPT

学习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纪念汶川地震主题课件PPT

壹 什么是抗震救灾精神
“以人为本、尊重科学”
广大军民把人的生命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坚持只要有一点生还可能就要作出百倍努力,最大限度地抢救了 人民生命;坚持依靠科学、运用科学,把科技的力量与顽强的斗争紧密结合起来,既充分发挥人的能动精神, 又充分发挥科技的重要作用,攻克道道难题,化解种种风险,使科技成为战胜地震灾害的强有力支撑。
壹 什么是抗震救灾精神
抗震救灾的伟大实践让民族精神又一次提升。
• 余震再袭,被迫撤离的消防战士跪地哭喊“求求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 • 一夜之间,成千上万的志愿者奔向灾区; • 低垂的国旗下,悲痛中的人民爆发出“汶川加油,中国加油”的呐喊……
壹 什么是抗震救灾精神
改革创新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
• 抗震救灾的伟大实践,处处可见时代造就的开放意识、世界眼光 、法制观念……其中最为突出的,当数以人为本、尊重科学。 • “人民生命高于一切”,“第一位是救人”,“一线希望,百倍努力”…… • 从气壮山河的生死营救,到举国动员的灾后重建,始终贯穿着以人为本的主线,始终体现着中国对 生命的尊重和关怀,抢救人的生命、维护人民利益成为执政党的最大政治。
勠力同心 锐意进取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 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 前进道路上,更加紧密地团结在领导人周围,勠力同心、锐意进取,我们就 一定能战胜一切风险挑战,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壹 什么是抗震救灾精神
“不管让他们做什么,回答始终都是一个字:‘好!’”一位灾区的团委书记如此评价。 “我们是能担当的一代,是值得信赖的一代。”一位从灾区归来的青年志愿者这样表示。
这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生长起来的一代人,人们曾经认为他们一帆风顺,扛不住风浪。 然而在抗震救灾中,他们英勇地站到祖国的前线,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四汶川地震和“抗震救灾”精神
[与教材知识的结合]
1、生命是珍贵的、脆弱的,我们要珍惜生命,让自己的人生价值更有意义。

2、我们要依法维护自己的生命健康权,尊重他人的生命健康权。

3、要学会调控情绪。

4、勇于克服困难,培养自立自强的精神。

5、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胜利的根本保证。

6、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7、传承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弘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含义、重要性、做法)。

培养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尤其是在国家危难的时候,为国分忧解难。

恪尽职守、无私奉献、顽强拼搏的精神,永远是抗击灾害的钢筋铁骨。

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物质基础)。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谐社会、科技创新等等。

1.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抗震救灾工作说明了什么?(体现了教材中的什么观点?)
答:①中国共产党“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即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②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③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④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⑤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

⑥党和政府切实关爱人民群众的财产和生命安全。

⑦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无比的优越性,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

2.你认为抗震救灾为什么说一定能够取得胜利?(原因有哪些)
答:①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科学决策的结果;②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为抗震救灾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③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充分发扬的结果;④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民族精神是抗震救灾的巨大精神动力;⑤是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协作,自强不息,共克时艰的结果。

⑥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和旺盛的生命力。

3.抗震救灾取得的重大胜利,给我们的启示有哪些?
①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

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道路。

②伟大民族精神是鼓舞我们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强敌与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

③只有人人认识到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尽到自己的责任,才能共建美好和谐的社会、共享美好的生活。

④我们青少年要树立崇高远大理想,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主动为国分忧、与国家共度难关,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等。

4.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指的是什么?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不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

5.新时期,弘扬抗震救灾精神有哪些意义?
①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②有利于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安定团结的局面。

③有利于培育团结互助、无私奉献、不畏艰险、共克时艰的伟大民族精神。

④有利于让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长相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⑤有利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先进文化建设;⑥有利于树立共同理想、激发起民族奋发向上、团结进取,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⑦有利于形成共同的去向,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⑧有利于增强全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6.我们青少年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应如何学习和宣传抗震救灾精神?
①思想上: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主动为国分忧、与国家共度难关的责任意识;②学习上:努力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立志成才,报效祖国;③生活实践上:自觉跟党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发扬抗震救灾表现出来的精神。

7.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内涵是什么?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8.我们为什么要发扬民族精神?
(1)只有发扬民族精神,才有巨大的民族凝聚力,战胜各种风险和挑战;(2)只有发扬民族精神,才能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3)只有发扬民族精神,才能增强中华民族的综合国力,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9.我们中学生应该怎样弘扬民族精神?
思想上:树立了崇高远大理想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增强民族精神的意识。

学习上: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了解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性。

生活实践上:做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10、在灾难面前,我们的民族再次经受住了考验,靠的是什么精神的支撑?
答:民族精神。

11、上述事件体现了我党一贯倡导的科学发展观。

什么是科学发展观?
答: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12、你能为灾区做些什么?
答:①听从党和政府的指导,协助有关部门做好灾区困难情况的宣传工作;②积极发出倡议,号召更多的人为灾区奉献爱心;③积极捐款捐物,把自己的零花钱或多余的衣服、玩具捐给灾区等。

13、假如你也是一名心理辅导志愿者,你将运用哪些心理知识帮他们抚平创伤?
答:(1)人身难免有挫折,面对挫折要保持冷静,迎难而上,从容应对;(2)学会自我疏导,调节不良情绪:(3)增强信心、百折不挠,以顽强的毅力战胜挫折,把挫折当成增长智慧的“磨刀石”。

14、众志成城、抗震救灾体现了什么道理?
答:(1)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是享受一切权利的基础,是创造有意义人生的前提;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

(2)人生的价值在于创造和奉献,生命的价值靠行动实现。

(3)团结就是力量,团结的集体才有凝聚力和战斗力。

(4)积极承担责任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5)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15、地震发生后,党和政府以及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实际行动,你从中懂得的道理有哪些?(或体现了教材中的哪些观点和道理?)
答:①、反映了国家的强大,社会的发展,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正确选择;②、反映了抵抗和防预自然灾害的能力不断增强;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④、体现了爱心奉献,爱心回报;⑤、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团结合作,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众志成城,万众一心,抗震救灾!
16、“5.12”地震发生后,党和政府以及全国人民乃至世界华人拧成一股绳,迅速投入抗震救灾的实际行动去,这体现的是一种什么精神?这种精神对取得抗震救灾的胜利有什么重要作用?
答:伟大的民族精神。

作用: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巨大的精神支撑。

伟大的民族精神始终是鼓舞我们民族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强敌与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

17、为抗震救灾,党和政府做出了巨大努力,试举两例。

(或:采取了哪些重大措施?)答:①组织部署军队、武警、医疗工作者在内的10万多名救援人员迅速奔赴灾区;②中央及地方财政共投入救灾资金一百六十多亿元,并向灾区迅速调运救灾帐篷、简易房屋、被子、
衣物、食品药品等;③温家宝总理及中央领导人成立了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并在第一时间赶赴灾区,指挥救灾等。

18、我们中学生在抗震救灾中能做些什么?(或:如何奉献我们的爱心?)
答:①节约零花钱,为灾区人民捐款;②写倡议书,呼吁社会各界发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向灾区捐款捐物;③节约水电等资源,为灾区重建尽自己的一份力量;④当一名志愿者,奉献我们的爱心等
19、当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整个中国社会在与时间赛跑,全世界的华人都动员了起来,世界各国也都纷纷加入救援队伍,高速运转,充分体现了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这一救灾准则。

我们有悲痛更有深深的感动,请谈谈你的内心感言。

答:①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②同心协力、同舟共济、同心合力、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患难与共、四海之内皆兄弟。

20、为帮助灾区人民早日重建家园,你认为我国政府及公民个人还应继续做出哪些努力?答:政府:①科学规划灾区重建工作;②出台灾区重建政策,如:灾区重建优惠政策、鼓励师生参加灾区重建的新政策、鼓励灾区人民生产自救、对灾区人民实施就业援助等。

公民个人:①继续捐款捐物;②在精神上鼓励灾区同胞;③当一名志愿者,帮助灾区重建家园等。

21、当地震发生时,我们未成年人应该怎么做?
答:①保持冷静,不要慌张;②不能在教室内乱跑或争抢外出;③靠近门的同学可以迅速跑到门外,中间及后排的同学要紧靠墙根,双手护住头部;④在教师的组织下有序撤离;⑤如果地震后被埋在建筑物中,应先设法清除压在腹部以上的物体,创造生存条件,等待救援。

22、请你为我国预防突发性自然灾害,提出几条合理化的建议
答:①国家要建立和健全灾害预警机制。

②要制定应对突发性自然灾害的有效措施。

③做好应对突发性自然灾害的物质储备,如食品、衣物、帐篷、发电机等。

④教育广大人民群众要有忧患意识,增强抗击自然灾害的自救能力。

等等。

23、自然灾害的发生是无法避免的,如果灾害再次发生时,你打算怎么做?
答:①要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积极投入到抗击自然灾害的行动中去,用实际行动与国家和灾区人民共度难关。

②尽自己的最大能力支援灾区人民重建家园,恢复生产。

③坚决同破坏救灾工作、发灾害之财的不义行为作斗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