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和“抗震救灾”精神
抗震救灾伟大民族精神

抗震救灾伟大民族精神当前,我们正处于一场抗震救灾的艰巨战斗之中。
自四川汶川地震以来,不断有地震、台风、洪水等自然灾害席卷全国各地,这些灾难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然而,在这场艰苦的斗争中,我们看到了许多温馨的瞬间和感人的故事,这都离不开中国人民的团结和奋斗。
我们深信,在这一场艰巨的抗震救灾工作中,涌现出来的一系列伟大的民族精神将会让我们加倍铭记灾难,加倍珍惜生命。
民族精神是团结意识的集中体现。
在这场艰难的斗争中,全国各地群众心怀团结之心,积极工作,为灾区下功夫,用实际行动支援灾区。
在南方特别是台风灾害中,不管是江浙沪的大城市还是各地的乡村,都有无数的优秀行业工人、民营企业家、志愿服务者、广大职工、干部群众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向灾区捐赠物资、参与义演等公益活动。
这种合作精神,对于帮助灾区渡过难关、度过困境、恢复生产和生活、建设和谐社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民族精神表现在人们积极奉献、勇往直前的精神状态上。
在发生重大灾害和自然灾害时,无数勇士奔赴救灾前线,用自己的力量来支援灾区。
记得在“5·12”大地震时,在国家、政府的指导下,全国人民从各行各业涌向灾区。
前线救援队伍、治疗救治队伍、设备调度队伍、前线宣传队伍等无数志愿者自发组建,在一级、二级救援的现场为受伤的人们提供急救和基础物资供应。
他们是全国人民的典型代表,她们是全国各地人民爱国主义、人道主义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评价标准。
而在抗震救灾中也发现越来越多年轻人在践行社会责任,积极投身救援行列。
包括官兵、在校大学生、企业员工等广大年轻人大胆担当社会责任,在黑暗中不断闪耀着温暖的光芒,成为整个社会中积极向上的力量。
事实上,我们国家一直高度重视发扬民族精神。
建设文化大国,书写伟大的爱国主义史诗,重大的纪念事件等,都是在不断地凝聚、展现民族精神,不断弘扬中华文明,使其不断得到升华。
当前,抗震救灾伟大民族精神已经成为全社会重要的精神支柱和价值观导向。
汶川地震团结与救灾的壮举

汶川地震团结与救灾的壮举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震中位于四川省汶川县。
这场
地震造成了数千人死亡,成千上万人受伤,数以百万计的人无家可归。
面对如此巨大的灾难,整个中国社会展现出了无比的团结和力量,一
场集全国之力救灾的壮举展开。
地震发生后,全国各地纷纷展开援助行动。
无论是政府部门、企业
还是普通民众,都积极捐款捐物,帮助受灾群众。
各地医疗队伍迅速
组建,涌向灾区,全力救治伤员。
许多志愿者自发组织,前往灾区提
供帮助。
无数的善举让整个国家感受到了来自各个角落的爱心和温暖。
救灾行动的同时,各界也纷纷展开重建工作。
政府调动各方资源,
制定重建规划,确保受灾地区尽快恢复正常生活。
全社会踊跃捐款捐物,帮助重建校园、家园,让灾区人民重新拥有幸福的生活。
在这个
过程中,爱心和团结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人民的力量和信心。
值得一提的是,汶川地震中最温暖的瞬间之一是来自各地群众聚集
在一起,挽起袖子,共同投入抗震救灾的实践中。
这种乐于助人、互
相关爱的精神,被传递、被弘扬,成为社会上最美的一道风景。
汶川地震团结与救灾的壮举,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人民众志成城、团
结奋斗的力量。
这场灾难悲伤,但也让我们更加珍惜生命,更加懂得
人间真情。
愿我们以汶川地震为镜,珍爱生命、团结一心,共同谱写
出更加美好的未来。
愿逝者安息,幸存者坚强,中国加油!。
汶川地震的三分钟演讲稿

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怀着沉重的心情,向大家讲述一场让我们永远铭记的灾难——汶川地震。
三分钟的时间,虽然短暂,但我希望通过我的讲述,能让你们深刻体会到这场地震给我们的国家和人民带来的巨大伤痛,以及我们团结一心、共克时艰的精神。
一、灾难降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地震,震源深度约20公里。
这场突如其来的地震,瞬间将汶川、北川、茂县等地区夷为平地,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据统计,地震共造成69227人遇难,17923人失踪,受灾群众超过1500万人。
二、众志成城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迅速启动了抗震救灾一级响应。
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克时艰。
在这场抗震救灾的战斗中,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1. 救援队伍的英勇无畏地震发生后,全国各地救援队伍纷纷奔赴灾区,与时间赛跑,争分夺秒地营救被困群众。
消防官兵、医护人员、志愿者等,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在废墟中寻找生命的希望。
其中,有这样一个感人故事:一位消防队员在救援过程中,发现了一具遗体,但遗体身边有一个小女孩,她紧紧地抱着一个玩具熊,脸上带着微笑。
消防队员被这一幕深深打动,决定将小女孩带出废墟,给她一个活下去的机会。
2. 群众的顽强拼搏在地震灾区,广大受灾群众展现了顽强的生命力和团结互助的精神。
他们互相搀扶,共度难关。
有的群众在废墟中挖出食物和水,分给其他被困人员;有的群众自发组织起来,开展自救互救。
在抗震救灾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如“父子情深”、“母女相依”等。
3. 国际友人的援助地震发生后,国际社会纷纷向我国伸出援手。
许多国家派出了救援队伍,提供了大量物资援助。
在灾区,国际救援队伍与我国救援队伍并肩作战,共同营救被困群众。
这种国际友谊,让我们更加坚定了战胜灾难的信心。
三、重建家园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灾区人民在全国人民的关心支持下,开始了艰苦卓绝的重建工作。
我心中的抗震救灾精神

我心中的抗震救灾精神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常常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的损失。
在面对这样的灾难时,人们展现出了强大的抗震救灾精神,用实际行动向世界展示了人类的团结和勇敢。
在我心中,这种精神是无私、奉献和坚韧的。
抗震救灾精神首先体现在人们对生命的珍视和保护上。
地震发生时,人们往往处于惊恐和混乱之中,但在这个危急时刻,人们总能挺身而出,救助那些被困在废墟下的人们。
不论是平凡的百姓还是各级救援队伍,他们都用无私的爱心和勇敢的行动,将被困者从死亡线上拉回来,尽力保护生命的安全。
抗震救灾精神还体现在人们的奉献精神上。
在抗震救灾过程中,人们的奉献是无私的。
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动员了大量的救援力量,投入了巨额的物资和资金,为受灾地区提供了紧急救助和重建工作所需的一切支持。
同时,许多普通人也自愿加入到救援队伍中,用自己的力量和智慧为灾区人民提供帮助。
他们不计较个人的得失,只为了救助更多的人,让灾区早日恢复正常。
抗震救灾精神还表现在人们坚韧不拔的毅力上。
地震后的灾区往往面临着废墟堆积、房屋倒塌、交通中断等一系列严峻的问题,但人们从不气馁,从不放弃。
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和聪明才智,重新建设家园,恢复生产和生活的秩序。
他们在困难面前不退缩,坚持不懈地努力,让灾区重新焕发出生机和希望。
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从汶川地震到芦山地震,再到近年来的一系列地震灾害,人们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救援能力,使得灾后重建工作更加科学、高效。
同时,这种精神也深深地影响着每个人,激发了我们对生命的敬畏,对困难的勇敢面对,对他人的关爱和帮助。
在未来,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这种抗震救灾精神。
我们要加强地震预防和救援能力的建设,提高自身的抗震意识,增强自救互救的能力。
当灾难来临时,我们要像那些抗震救灾英雄一样,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用自己的力量为人们提供帮助和支持。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地震灾害,保护好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抗震救灾精神是一种无私奉献、坚韧毅力的精神。
学习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纪念汶川地震主题课件PPT

壹 什么是抗震救灾精神
“以人为本、尊重科学”
广大军民把人的生命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坚持只要有一点生还可能就要作出百倍努力,最大限度地抢救了 人民生命;坚持依靠科学、运用科学,把科技的力量与顽强的斗争紧密结合起来,既充分发挥人的能动精神, 又充分发挥科技的重要作用,攻克道道难题,化解种种风险,使科技成为战胜地震灾害的强有力支撑。
壹 什么是抗震救灾精神
抗震救灾的伟大实践让民族精神又一次提升。
• 余震再袭,被迫撤离的消防战士跪地哭喊“求求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 • 一夜之间,成千上万的志愿者奔向灾区; • 低垂的国旗下,悲痛中的人民爆发出“汶川加油,中国加油”的呐喊……
壹 什么是抗震救灾精神
改革创新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
• 抗震救灾的伟大实践,处处可见时代造就的开放意识、世界眼光 、法制观念……其中最为突出的,当数以人为本、尊重科学。 • “人民生命高于一切”,“第一位是救人”,“一线希望,百倍努力”…… • 从气壮山河的生死营救,到举国动员的灾后重建,始终贯穿着以人为本的主线,始终体现着中国对 生命的尊重和关怀,抢救人的生命、维护人民利益成为执政党的最大政治。
勠力同心 锐意进取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 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 前进道路上,更加紧密地团结在领导人周围,勠力同心、锐意进取,我们就 一定能战胜一切风险挑战,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壹 什么是抗震救灾精神
“不管让他们做什么,回答始终都是一个字:‘好!’”一位灾区的团委书记如此评价。 “我们是能担当的一代,是值得信赖的一代。”一位从灾区归来的青年志愿者这样表示。
这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生长起来的一代人,人们曾经认为他们一帆风顺,扛不住风浪。 然而在抗震救灾中,他们英勇地站到祖国的前线,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
抗震救灾精神(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丰碑)

抗震救灾精神(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丰碑)一个多月前,汶川大地震震动中国:山崩地裂,江河痉挛,物毁人亡。
一个多月来,中国抗震救灾震惊世界:全民奋战,万众一心,发奋图强。
汶川作证:声势浩大的抗震救灾实践,砥砺了五千年不卑不亢的炎黄后代的铮铮铁骨,熔铸了中华民族震天动地的抗震救灾精神,铸造了伟大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不朽丰碑!党中央、国务院近期召开的省区市和中央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会议重申,要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的伟大精神。
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关于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应付行进道路上的各样困难和挑战,建设社会主义中心价值系统,推进科学发展、促使社会和睦,争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成功,拥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抗震救灾精神的丰富内涵――以人为本、生命至上,万众一心、万众一心,不畏艰险、不卑不亢,科学理性、开放透明的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华民族文明进步的伟大表记中华文明史也能够说是一部与天灾人祸的抗争史。
新中国建立以来,我们遭遇过多次大的自然灾祸。
从 1966 年的邢台抗震救灾到1976 年唐山抗震救灾,从1987 年大兴安岭扑救丛林大火到1998 年三江抗洪抢险,从 2003 年抗击“非典”到今年初迎战冰雪,一次次自然灾害的严重考验,一场场人间真情的集中倾注,凝固了中国人民弥足宝贵的精神财产,确定了我们今日战胜特大地震灾祸的意志力基石。
汶川特大地震睁开的声势浩大的救灾践,吐出非常的人大,迸出生所罕的民族真情,照射出世瞩目的中国力量,出新期中民族抗震救灾精神的丰富内涵。
以人本,生命至上。
“世全部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的” 。
当灾突然降,党中央、国院坚决决议,急命令,主只有一个:“第一位是救人”,“救人是重中之重” ,“一希望,百倍努力” !旋即,国之重器,云集灾区;国之精,挽救斯民。
截止 6 月 13 日,各路营救大累挽救和移1403671 人,各政府投入抗震救灾金537.61元,接收国内外各界捐款物455.78元,运救灾篷105.15 万,运渡布置房24.51 万套。
汶川地震的英雄人物事迹简短

汶川地震的英雄人物事迹简短引言概述: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地区发生了一场震惊世界的大地震,这场地震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的伤痛。
然而,在这场灾难中,也涌现出了许多英勇无畏的英雄人物。
本文将介绍汶川地震的英雄人物事迹,展示他们在灾难中展现出的勇敢和奉献精神。
正文内容:1. 救援队员1.1 他们冒着生命危险进入倒塌的建筑物中,搜救被困的人们。
1.2 他们利用各种救援工具和技术,尽力挽救生命。
1.3 他们坚持连续奋战,不畏劳累,为灾区人民提供帮助和支持。
2. 医疗人员2.1 他们迅速组织医疗队伍,为受伤的人们提供急救和治疗。
2.2 他们在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全力以赴救治伤员。
2.3 他们舍小家为大家,甘愿奉献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为灾区人民提供医疗保障。
3. 普通民众3.1 他们自发组织起来,积极参与救援行动。
3.2 他们利用自己的力量和资源,帮助受困的人们。
3.3 他们无私奉献,用自己的行动展示了人间大爱。
4. 媒体记者4.1 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深入灾区报道真实情况。
4.2 他们通过报道,唤起社会关注和援助的力量。
4.3 他们用文字和镜头记录下了灾难中的英雄事迹,让人们铭记和学习。
5. 政府官员5.1 他们迅速组织救援行动,调动各方力量投入到抗震救灾中。
5.2 他们统筹协调各项救援工作,确保资源的合理分配。
5.3 他们积极寻求国际援助,为灾区人民提供更多帮助。
总结:汶川地震中的英雄人物们展现了人性的光辉和伟大。
救援队员、医疗人员、普通民众、媒体记者和政府官员们,他们在灾难面前毫不退缩,用自己的行动和奉献,为灾区人民带来了希望和力量。
他们的事迹将永远铭记在历史中,激励着我们在灾难面前勇敢坚定,用爱与希望铺筑起更美好的未来。
和衷共济的抗震救灾精神

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这场惨烈的自然灾难使中华民族遭受了巨大的人员、物质和财产损失。
面对极为罕见的自然灾害,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众志成城、团结奋战,开展了极为艰苦的抗震救灾斗争,夺取了重大胜利,创造了灾难救援史上的一个又一个奇迹。
在这次灾难中,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在形成、在凝固、在升华,感动着苍生万物,这种精神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在新时期的再次集中呈现,这就是“抗震救灾精神”。
弘扬好抗震救灾精神,是时代的客观要求,不仅能够为应对突发事件提供宝贵经验,而且有助于丰富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净化人们的心灵,有助于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流传青史、永放光芒。
抗震救灾精神的形成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的大地突然剧烈动摇,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发生在这块平静的土地上。
这场历史上罕见的大灾难夺去了数万人的生命,摧毁了这里曾经美好的家园,山河哭泣、草木呜咽。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震级达里氏8级,最大烈度达11度,余震3万多次,涉及四川、甘肃、陕西、重庆等10个省区市417个县(市、区)、4667个乡(镇)、48810个村庄。
灾区总面积约50万平方公里、受灾群众4625万多人,其中极重灾区、重灾区面积13万平方公里,造成69227名同胞遇难、17923名同胞失踪,需要紧急转移安置受灾群众1510万人,房屋大量倒塌损坏,基础设施大面积损毁,工农业生产遭受重大损失,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直接经济损失8451亿多元,引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举世罕见。
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党中央、国务院组织开展了我国历史上救援速度最快、动员范围最广、投入力量最大的抗震救灾斗争,最大限度地挽救了受灾群众的生命,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灾害造成的损失,始终坚持把抢救人的生命摆在第一位,只要有一线希望就尽百倍努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汶川地震和“抗震救灾”精神一、背景资料1、“一切想着人民,一切为了人民!”:2008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县发生8.0级地震。
震后不到3小时,温总理在赶往灾区的专机上发表重要讲话,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站在抗震救灾第一线,身先士卒,带领广大群众做好抗震救灾工作,发扬不怕牺牲,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作风。
亲自到灾区看望受灾群众并作重要讲话,第一时间赶赴灾区指挥抢险救灾工作。
2、向“抗震救灾英雄少年”学习在“5·12”四川汶川大地震中,涌现出一大批坚强勇敢的少年英雄和感到中国的模范人物。
2008年6月27日,“抗震救灾英雄少年”颁奖晚会——《英雄少年》在中央电视台举行。
林浩等20名“抗震救灾英雄少年”和马小凤等30名“抗震救灾优秀少年”受到表彰奖励。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出席晚会颁奖并发表重要讲话。
他强调,要在全社会广泛宣传“抗震救灾英雄少年”的感人事迹和高尚品质,把他们的先进事迹作为生动的思想品德教材,大力弘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推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
颁奖晚会在全体获奖少年集体朗诵《少年中国说》中落下帷幕。
3、2008年10月8日全国抗震救灾总结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发表讲话。
4、汶川地震抗震救灾的三个历史之最:中国历史上救援速度最快、动员范围最大、投入力量最大的抗震救灾斗争;最大限度地挽救了受灾群众生命,最大限度地减低了灾害造成的损失。
5、党中央明确提出了灾后重建的要求:要进一步推进改革发展,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要进一步抓好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大力支持灾区人民重建美好家园;要进一步加强防灾减灾工作,显著提高防灾减灾能力;要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大力提高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能力;要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切实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要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二、与教材知识的结合1、生命是珍贵的、脆弱的,我们要珍惜生命,让自己的人生价值更有意义。
2、我们要依法维护自己的生命健康权,尊重他人的生命健康权。
3、要学会调控情绪。
4、勇于克服困难,培养自立自强的精神。
5、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胜利的根本保证。
6、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7、传承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弘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含义、重要性、做法)。
8、培养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尤其是在国家危难的时候,为国分忧解难。
9、恪尽职守、无私奉献、顽强拼搏的精神,永远是抗击灾害的钢筋铁骨。
10、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物质基础)。
11、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谐社会、科技创新等等。
三、可能出现命题预测1、举办“抗震救灾英雄少年”评选和表彰活动有什么意义?(1)有利于弘扬和培育伟大的民族精神。
英雄少年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直面灾难、毫不退缩,奋不顾身、舍己救人,敢于担当、勇于负责的精神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是伟大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
举办此活动有利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励全国各族人民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
(2)有利于促进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抗震救灾英雄少年”评选和表彰活动备受社会关注,使广大青少年在收获感动的同时,也使他们的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得到升华,这将大大推进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和先进文化的传播,加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3)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举办“抗震救灾英雄少年”评选和表彰活动,能够激励广大青少年树立正义感和责任感,有利于在全社会进一步弘扬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良好思想道德风尚,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2、“抗震救灾英雄少年”获奖人物身上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1)服务社会、奉献社会。
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
英雄少年们不顾自身安危,奋力抢救老师和同学的舍己为人的精神就是奉献的最好表现。
(2)积极承担责任。
积极承担责任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英雄少年们都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在灾难中勇敢地承担起自己的责任,用行动赢得了社会的赞赏。
(3)珍爱生命。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
生命是人们享受一切权利的基础,是创造有意义人生的前提。
英雄少年们在危难之际不但没有放弃生的希望,用胆量和智慧保护自己的生命,而且力所能及地帮助生命遭遇困境的他人。
(4)挫而不折、积极进取。
人生难免有挫折,人们正是在认识挫折、战胜挫折的过程中成长和发展起来的。
面对突如其来的大灾难,英雄少年们挫而不折,愈挫愈勇,勇敢地去营救被困的老师和同学。
(5)意志坚强。
坚强的意志是重要的心理品质,是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
灾难发生时,英雄少年们正是靠着坚强的意志,忍受住巨大的痛苦和牺牲去帮助他人。
3、我们青少年应怎样向“抗震救灾英雄少年”学习?我们青少年要以英雄少年为榜样,学习他们奋不顾身、舍己救人,敢于担当、勇于负责的可贵精神,并从英雄少年身上汲取成长的智慧和力量,树立远大志向,养成良好品德,掌握过硬本领,锻炼强健体魄,努力使自己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4、我们中学生在抗震救灾中能做些什么?(或:如何奉献我们的爱心?)①节约零花钱,为灾区人民捐款;②写倡议书,呼吁社会各界发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向灾区捐款捐物;③节约水电等资源,为灾区重建尽自己的一份力量;④当一名志愿者,奉献我们的爱心等。
5、地震发生后,党和政府以及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实际行动,你从中懂得的道理有哪些?(或体现了教材中的哪些观点和道理?)①反映了国家的强大,社会的发展,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正确选择;②反映了抵抗和防预自然灾害的能力不断增强;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④体现了爱心奉献,爱心回报;⑤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团结合作,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众志成城,万众一心,抗震救灾!6、“5.12”地震发生后,党和政府以及全国人民乃至世界华人拧成一股绳,迅速投入抗震救灾的实际行动去,这体现的是一种什么精神?这种精神对取得抗震救灾的胜利有什么重要作用?伟大的民族精神。
作用: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巨大的精神支撑。
伟大的民族精神始终是鼓舞我们民族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强敌与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
7、为抗震救灾,党和政府做出了巨大努力,试举两例。
(或:采取了哪些重大措施?)①组织部署军队、武警、医疗工作者在内的10万多名救援人员迅速奔赴灾区;②中央及地方财政共投入救灾资金一百六十多亿元,并向灾区迅速调运救灾帐篷、简易房屋、被子、衣物、食品药品等;③温家宝总理及中央领导人成立了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并在第一时间赶赴灾区,指挥救灾等。
8、当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整个中国社会在与时间赛跑,全世界的华人都动员了起来,世界各国也都纷纷加入救援队伍,高速运转,充分体现了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这一救灾准则。
我们有悲痛更有深深的感动,请谈谈你的内心感言。
①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②同心协力、同舟共济、同心合力、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患难与共、四海之内皆兄弟。
9、为帮助灾区人民早日重建家园,你认为我国政府及公民个人还应继续做出哪些努力?政府:①科学规划灾区重建工作;②出台灾区重建政策,如:灾区重建优惠政策、鼓励师生参加灾区重建的新政策、鼓励灾区人民生产自救、对灾区人民实施就业援助等。
公民个人:①继续捐款捐物;②在精神上鼓励灾区同胞;③当一名志愿者,帮助灾区重建家园等。
10、当地震发生时,我们未成年人应该怎么做?①保持冷静,不要慌张;②不能在教室内乱跑或争抢外出;③靠近门的同学可以迅速跑到门外,中间及后排的同学要紧靠墙根,双手护住头部;④在教师的组织下有序撤离;⑤如果地震后被埋在建筑物中,应先设法清除压在腹部以上的物体,创造生存条件,等待救援。
11、假如你今后遇到了被困的陌生人,你会怎么做?为什么?积极帮助他人摆脱困境。
因为:①积极承担责任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②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
③青少年应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
12、谈一谈青少年如何向抗震救灾中的优秀人物学习?①培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②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生活中主动帮助有困难的人;③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掌握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报效祖国和人民……13、材料:“一切想着人民,一切为了人民!”——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县发生7.8级地震。
震后不到3小时,温总理在赶往灾区的专机上发表重要讲话,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站在抗震救灾第一线,身先士卒,带领广大群众做好抗震救灾工作,发扬不怕牺牲,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作风。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上述材料体现了什么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它的内容是什么?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3)这一有思想什么重要意义?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集中体现。
(4)上述材料体现了什么样的发展观?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
14、材料一:“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胡主席彻夜未眠,温总理整夜指挥在一线;一批批人民子弟兵、公安特警和从各地抽调的医护人员以最快速度排除万难赶赴灾区,一批批抢修道路、电力、通信工程的技术人员日夜奋战,一批批急需物资源源不断运往灾区,一部中国人民不屈不挠、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可歌可泣的感人画卷正在书写。
材料二:面对这场地震灾害,国民同心,党民同心,军民同心,不畏艰难,并肩战斗,共同承担,携手相助。
凝聚成空前巨大的民族力量,展示了中华民族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伟大精神。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这种伟大的精神是什么?民族精神(2)请回答它的内容是什么?核心是什么?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爱好和平,团结统一,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
核心是爱国主义。
(3)为什么要有这种精神?一个民族只有具有高尚的民族品格,坚定的民族志向,远大的民族理想,才能有巨大的民族凝聚力,才能成就伟业,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4)这种精神有什么作用?伟大的民族精神始终是鼓舞我们民族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强敌与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
(5)我们中学生应该怎样弘扬这种精神?我们中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和未来,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我们一定要做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与全国人民一道去共同谱写民族精神的新篇章!15、材料:温家宝总理在汶川县映秀镇察看灾情,看望受灾群众,慰问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和公安干警时说:“乡亲们,这场灾害确实太大,地震可以移动山,可以堵塞河流,但是动摇不了我们人民的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