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12课《诗经二首》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部编版)第12课《《诗经》二首》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部编版)第12课《《诗经》二首》教案
《诗经》按内容和写作风格可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雅有大雅和小雅,它与颂一样,基本上是朝廷用来祭祀的祷文,故歌功颂德的成分较多;而风又称为国风,它和乐府诗一样来自于各地的民歌民谣,所以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各地的风情,风俗,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总而言之,《诗经》既然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所以说它是我国文学光辉的起点。
板书:所听:关关雎鸠
所见:在河之洲 极有层次,语约义丰
所思:窈窕淑女
所愿:君子好逑。
次章八句写他日夜相思,须臾不能忘怀这位采荇菜的姑娘在水边劳动时的窈窕身影。难耐的相思之苦已达到了长夜不眠的程度。
板书:寤寐求之——追慕之心
辗转反侧——相思之苦
第三章八句突然出现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欢快、热闹的场面。这不啻是个戏剧性的转变。幻由情生,无疑这正是这位害相思之苦的男子对未来的设想.是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
《诗经》二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并记住《诗经》的基本文学常识
2、理解《诗经》中“兴”的手法和重章叠句的形式在本诗中的运用
3、品味诗歌的音韵美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
提升学生对美的语言和美的情感的认知与感受
教学重点:
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采荇人左拣右拣。
追求她成了空想, 好姑娘苗苗条条,
睁眼想闭眼也想。 娶她来钟鼓喧喧。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想象、联想,对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实,可以疏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
5.学生齐读,放录音,再听一次,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四、思读全诗,把握文意
1.教师提问: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第12课《《诗经》二首》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第12课《《诗经》二首》教案
2.教学难点
-古代诗歌语言的现代解读: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古汉语的词汇和句式,需要教师通过对比、解释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
-诗歌意象的深入理解:意象是诗歌的灵魂,但学生对一些自然意象背后的寓意可能不够了解,如《蒹葭》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表达的深秋景象与人生哲理。
-《诗经》的文学价值和历史背景:学生可能对《诗经》的历史地位和文学影响缺乏认识,需要教师提供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知识。
3.文化传承与理解:让学生了解《诗经》的历史背景、文学地位和艺术价值,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4.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学习《诗经》二首,引导学生体验诗词的韵律美、意境美,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在创作中表达个性和创意。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关雎》中婚恋诗的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诗中如何运用起兴、比兴等手法描绘爱情,以及如何传达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诗经》二首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体验过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比如,对友谊、对梦想的渴望。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经》中的情感表达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诗经》中的情感世界。
-诗词的情感体验:中学生可能缺乏情感体验,难以深入感受诗人的情感,需要教师引导和启发。
举例:《蒹葭》中的“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中的“伊人”象征着理想或追求的目标,而“水一方”则隐喻了可望而不可即的距离,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需要教师通过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本节课将围绕这两个篇目展开教学,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经》的文学价值和历史背景,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12课《诗经二首》 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12课《诗经二首》 教学设计
《〈诗经〉二首》教学设计
一、文本分析
《诗经》是中国文学的源头之一,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当然,我们没有必要在教学中开展对《诗经》的详细解读,但有必要通过这两首诗的学习,让学生能够初步感受到这千年前诗歌的魅力,以及诗歌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从而为他们将来自己去了解、熟悉这部书籍奠定基础。
我的设计首先从《诗经》的特点入手。在课后补充的材料中,简略地提到了“《诗经》六义”,就可以先让学生了解一下“赋、比、兴”手法的运用,再从《关雎》首句开始,引入文本。而课后练习中反复强调了《诗经》采用了重章叠句的形式,这当然是为了重复咏唱的需要,但诗歌中重复出现的诗句强调了什么情感,在相似的诗句中不同的词语又表达了什么含义,这恰恰是诗歌的内涵所在。以此为切入点,不仅能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诗经》的特点、掌握字句含义,也可以真切地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情感。
但请大家注意,孔子也强调,学《诗经》还是要用于实践。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那么,《诗经》的实践用途是什么,对今天的我们有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呢?这才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关键所在。
2、结合补充材料,把握六义,引入《关雎》
提示:
①流,求取。只知道她在荇菜边求取荇菜,具体动作能看清吗?说明什么?(相距较远)采,说明能够看清她摘荇菜的动作了。芼,挑选。看得更加清楚。这几个词的变化说明什么?(距离这位女子的越来越近)
②当他远远望见这位女子的时候,内心充满了什么情感?(渴求)如何表现出这种渴求的强烈?(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描写这样无心睡眠、坐卧不宁的情景,与上文描写的渴求相比,情感强烈了许多。那诗人用什么修辞手法将这里的诗句与上文联系起来?(顶针,这里朗读时要注意突出)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教学设计《<诗经>二首》教学方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相关的文学常识。

2.诵读这两首诗,把握好语气语调,体会《诗经》的句式特点,感受两首诗体现出的韵律和节奏之美。

3.结合注释,疏通诗意。

【教学重点】1.诵读这两首诗,把握好语气语调,体会《诗经》的句式特点,感受两首诗体现出的韵律和节奏之美。

2.结合注释,疏通诗意。

【教学难点】诵读这两首诗,把握好语气语调,体会《诗经》的句式特点,感受两首诗体现出的韵律和节奏之美。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中国被称为是“诗的国度”,循着历史的脉络向前追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诗经》。

在这凝聚着先人智慧的经典中会讲述怎样的故事呢?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学习《诗经》中的《关雎》和《蒹葭》来解读古人心中的爱情。

提示:导入形式不限于谈话导入,也可以播放《经典咏流传》中仇海平演唱的歌曲《关雌》以及邓丽君歌曲《在水一方》,从其优美的旋律引入诗歌《关雎》与《蒹葭》的诵读,体会《诗经》音韵和意境的美妙。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让学生能够快速进入新课学习。

二、夯实基础1.《诗经》简介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65页内容并结合自己的积累介绍《诗经》。

PPT展示:《诗经》,先秦时叫作《诗》或《诗三百》,到了汉代被奉为经典,尊称为《诗经》,列为“五经”之一。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305篇。

《诗经》中的诗当初都是配乐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分成风、雅、颂三类。

“风”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雅”是正统的宫廷乐歌,用于宴会的典礼;“颂”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

《诗经》中主要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赋是直陈其事,比是借物警喻,兴是托物起兴。

风、雅、颂、赋、比、兴合称“六义”,是古人对《诗经》艺术经验的总结。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关雎》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关雎》教案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诗经二首-关雎》的过程中,我意识到让学生深入理解古代诗歌的魅力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我发现学生们在把握古文韵律和节奏上存在一定难度,这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着重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在讲授《关雎》的基本概念和艺术特色时,我尽量用生动的语言和具体的例子来解释,但仍然感觉到部分学生在理解上有所欠缺。这可能是因为我对古代诗歌的背景知识介绍不够充分,或者是对诗歌中一些关键意象的解释不够到位。为了改善这一点,我计划在下一节课前准备更多的图文资料,通过多媒体展示,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关雎》的基本内容、艺术特色和爱情观。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关雎》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欣赏和创作诗歌。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歌的韵律美和意象的运用。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现代诗歌和《关雎》的异同,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关雎》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关雎》中的自然意象有哪些?它们分别代表了什么?”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诗歌创作活动。学生尝试仿写《关雎》的韵律和风格,创作一首简短的诗。
-词汇、词义掌握:学习课文注释,掌握如“关关”、“雎鸠”、“窈窕”等古代词汇的词义,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文化背景了解:认识《诗经》的成书背景,了解古代社会风貌,增强文化底蕴。
举例:《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两句,重点在于理解“雎鸠”象征着爱情的忠贞,以及“窈窕淑女”和“君子好逑”所表达的古代婚恋观。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12《诗经》二首》优质课教学说课稿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12《诗经》二首》优质课教学说课稿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12 《诗经》二首》优质课教学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12 《诗经》二首》选入了《关雎》和《式微》两首诗。

《关雎》是《诗经》中的一首著名的爱情诗,表达了青年男女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而《式微》则是一首表达国家危机、呼吁振兴的诗篇。

这两首诗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通过学习它们,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提高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但对《诗经》这一古老文学形式的理解和欣赏还有一定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他们逐步深入理解诗文内容,领略《诗经》的魅力。

同时,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对古代文学有一定的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经》。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关雎》和《式微》两首诗的基本内容,了解《诗经》的艺术特色,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诗经》的魅力,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关雎》中的意境描绘和《式微》中的哲理阐释。

2.原因:《关雎》中的意境描绘需要学生发挥想象,理解诗中的意象;而《式微》中的哲理阐释则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理解诗中的寓意。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意境。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简要介绍《诗经》的背景和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关雎》和《式微》,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文意境。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互相交流,共同提高。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2《诗经》二首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2《诗经》二首教案

《诗经》两首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感受《诗经》在重章叠句中的情感表达。

能力目标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两首诗表达的情感,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教学重点1.准确的理解诗歌中重要的意象及其作用。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1.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读课文,把握文意;品读课文,探究艺术手法。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

”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

《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学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

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资料助读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

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

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

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

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

《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

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1.学生听录音配乐朗读,正音,同时出示投影:睢鸠(jū jiū)一种水鸟。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教案设计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教案设计

五、结语
这首诗开头四句以起兴开篇,由成双成对雎鸠鸟引出男女爱情,并统领全诗。

然后运用重章叠句的方法,写出了男子求姑娘而不得,辗转反侧日夜不安的焦急心情。

最后,用虚写的方式,表达了男子对心爱的姑娘的深深爱慕和美好的愿望。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

(不学诗经,在社会交往中就不会说话)”这里说说的“诗”,就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通称为《诗》或《诗三百》,汉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诗经》中的一首极其优美的抒情诗《蒹葭》。

《蒹葭》被誉为中国的第一首朦胧诗。

朦胧最容易产生美感,产生联想。

在我们揭开《蒹葭》朦胧面纱之前让我们先走进2000多年以前的周代,去体会了解掌握《诗经》。

二、初读感知
(一)带着问题读课文。

(二)听读课文。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播放示范录音】,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

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的风格。

圈点要求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板书
设计
课后反思(课堂教学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单击此处书写教学反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教师提问:《关雎》和《蒹葭》都可以看作爱情诗,风格和表现手法相同吗?
学生明确:《关雎》一诗重在“叙事”,可以看出主人公爱慕、追求、幻想这样一条线索。《蒹葭》没有一个明确故事,只选一个场景,第二、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蒹葭》比《关雎》情感韵味更浓郁。
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突出。“蒹葭”“水”“伊人”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于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学生明确:
(1)“淑女”形象:不仅有美丽的外表,还有美情有义、有礼有节的君子。既写了他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未陷于难以自拔的低沉哀吟。感情率真、淳朴、真挚、健康。
2.赏析诗句“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学生明确:
“悠哉悠哉”具有口语色彩,体现了民歌的特色,连用两个“悠”,把男主人公长夜难眠、思绪万千以至难耐的相思之苦表现得淋漓尽致,形象地表现出对爱情炽烈的渴望之情。
学生明确:《关雎》中“关关”(叠字)形容小鸟叫声,“窈窕”(叠韵)表现淑女的美丽,“参差”(双声)描绘水草的状态,“辗转”(叠韵)刻画出因相思而不能入眠的情状,既有和谐的声音,又有生动的形象。
《蒹葭》中“苍苍”“萋萋”“采采”(叠字)形容芦苇茂盛的样子,为下文“溯洄从之”“溯游从之”做了铺垫,渲染了气氛。
3.像这样的词语在这首诗歌中还有吗?找出来,读一读,揣摩它们的表达效果。
学生明确:
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一句中的“关关”,模拟鸟儿和鸣,为全诗营造出和谐、欢悦的气氛。
②“左右流之”一句中的“流”,写出了少女顺着水流忽左忽右地采摘荇菜的忙碌和姿态的优美,充满了动感与生机。
③“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中的“琴瑟”和“钟鼓”,音响越来越大,描写了男主人公想象有朝一日心愿得偿、载歌载舞、尽兴狂欢的场面,进一步表现了对“淑女”的爱慕之深。
芼(mào):挑选。
(2)教师范读,为感悟理解课文创设氛围。
2.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3.教师范读,提出问题: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歌写了什么内容。
学生明确:
这首诗写一个青年男子对一个女子的爱慕、追求而又求之不得的过程。
4.教师提出问题:概括这首诗的结构。
学生明确:
三、深入探究——诗文赏析
1.教师提问:诗中的“淑女”和“君子”各是怎样的形象?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把握感情分寸,读出凄迷之景,惆怅之情。
(3)放录音,学生复听一次,纠正自己朗读中的错误,教师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给下列词语注音。
蒹葭伊人溯洄晞
湄跻坻涘
选两个同学注音。
明确:jiānjiā yīrén sùhuí xī méi jī chí sì
2.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新课解读】
一、文学常识——简介《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共305篇。
《诗经》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多是各地的歌谣;“雅”是西周王城区域朝会宴饮所用诗歌;“颂”多为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词。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诗经》三种表现手法是:“赋”“比”“兴”。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
四、拓展延伸
本诗开头以雎鸠和鸣的情景起兴,是为了渲染一种情意绵绵、痴心相恋的情调。鸟儿的呼唤——“关关”,从听觉上触动了诗人的情怀。请你写出含“鸟”的诗词名句。
学生明确:
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崔颢《黄鹤楼》
3.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三、拓展延伸
1.他从天一亮到太阳东升一直没有追寻到伊人,为什么呢?
明确:伊人不是真实存在的,她象征着作者心中一切美好事物和理想,只存在于想象之中,如水中花,镜中月,可望而不可即。
2.从《蒹葭》中,你还能够想到什么呢?可以是以前学过的诗,生活中的人、事。
明确: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12课《诗经》二首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诵读诗歌,感悟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3.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语言特点和“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
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学生明确:通过诗人热切执着的追求,可想“伊人”必然是个美丽高洁的人。
3.教师提问:《蒹葭》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学生明确:有芦苇、霜露、水等,给人以萧瑟之感,烘托环境氛围,表达主人公凄婉之情;后文的道路漫长等突出主人公对爱情的真挚和执着的追求。
4.教师提问:这首诗各章的基本内容是相同的,仅仅换了几个词语,你认为这样写重复吗?它们是否可以调换位置?为什么?
4.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5.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李清照《如梦令》
6.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苏轼《浣溪沙》
五、本课小结
同学们,《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活水,开阔、丰盈、简单、洁净。课后,让我们进一步聆听华夏先民的吟唱,吟诵优美文字,传唱古老歌谣,进一步感受我国古代文明之辉煌。
二、整体感知——内容结构
1.(1)学生听录音配乐朗读,正音。教师强调应注意的字词: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雎鸠(jūjiū):一种水鸟,一般认为就是鱼鹰。
窈窕(yǎotiǎo):善良美好的样子。
逑(qiú):配偶。
荇(xìnɡ)菜: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wùmèi):文中指日日夜夜。寤,醒时。寐,睡时。
四、本课小结
同学们,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梦想,我们要像诗中的主人公一样,不畏艰险,勇敢追寻自己心中的梦想。老师相信,只要坚持,梦想就一定会实现。
附板书设计:
塑造了一个执着地追求心上人的形象
4.《诗经》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等,请思考:《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运用这种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学生明确:
《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兴”的艺术手法,如本诗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它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发端的话,水鸟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和谐恩爱,和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义上发生关联。本诗的起兴之妙正在于主人公情趣与自然景物浑然一体的契合,也即一直为人们所乐道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吟诵、品味。在译诗时,要运用联想、想象,在头脑中浮现该情该景。
3.学生自读《蒹葭》全诗,教师提出问题:概括诗歌内容。
学生明确:一个男子强烈思念心上人,苦苦追寻而不得的失望、惆怅的心情。
4.教师提问:概括这首诗的结构。
学生明确:全诗三章:
①用水边的“秋景”起兴,抒写了主人公与日夜相思的心上人相会的艰难。(1 ~8句)
附板书设计:
《蒹葭》
【情境导入】
同学们,聆听三千年华夏先民吟唱,感受公元前东方文明的辉煌。(同步播放邓丽君《在水一方》)这是早些年一部电视连续剧的插曲,根据《蒹葭》改编而成,改编者是台湾作家琼瑶,可见《诗经》对后世文学创作有很大影响。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蒹葭》。
【新课解读】
一、整体感知——内容结构
1.(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听读诗歌,体味感情。
学生明确:不重复,重章叠句,一唱三叹,体现了诗歌咏唱的音乐特点,增强了韵律的悠扬和谐美,使表达的情感越来越强烈。不能调换,因为全诗是按时间顺序写的。
5.教师提问:作为歌谣,为了获得声音上的美感,《诗经》中大量使用了双声、叠韵、叠字的词汇。这类词汇有助于表达曲折幽隐的感情,描绘精彩美丽的自然。从这两首诗中找出例子,并体会其作用。
【教学重点】
1.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关雎》
【情境导入】
同学们,爱,世界上最美的字眼,人世间永恒的主题。穿越时间的隧道,领略远古的诗意与甜美,花前月下的浪漫,辗转反侧的体会,这就是爱的滋味,循着爱的歌声,沿着情的足迹,踏访《诗经》中的美丽与哀愁,追寻爱的源泉,品味我生之初的情愫。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冠于《诗经》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②用反复咏叹的方法,更深入一层把主人公企求和失望的情绪推向高潮。(9 ~16句)
③反复咏叹,表现了依然是可望而不可即,深沉的相思之情。(17 ~24句)
二、深入探究——诗文赏析
1.教师提问:诗的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人?
学生明确:是一个热烈向往爱情、不畏险阻、百折不挠、执着追求、坚贞不渝的人。
2.教师提问:诗歌中的“伊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