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1)超导体

合集下载

超导材料

超导材料

4.2 超导材料的分类
2.第二类超导体
该类超导体的磁化曲线如图 4.2 中实线所示。当外磁场小于 第一临界磁场 Hc1 时,超导体内磁感应强度 B = 0 为完全超导态; 当外磁场超过Hcl时,则有部分磁通穿入导体内,其中B从0迅速 增强。当外磁场大于Hc时,这类超导体并没有完全变成正常体, 它门能把一部分磁通排斥于体外,直到外磁场为Hc2时,超导电 性才消失。当外磁场介于 Hc1 与Hc2 之间时,超导体状态并不是 迈斯纳态,但也不是正常态,即处于超导态的小区与常态的小 区嵌镶结构,此态为混合态(Mixed State)。这类超导体在混 合态时仍保持一定的超导性。只有当外磁场强度大于Hc2时,零 电阻的现象才消失。具有这一特性的超导体即为第二类超导体。 很多合金以及 Nb、V等元素金属均属于此类超导体。Y-Ba - Cu-O系高温超导陶瓷亦属于第二类超导体。一般来说,第二 类超导体的Tc、Hc、Jc要比第一类超导体的高得多。

4.1.2 超导研究的历史回顾

1973年,发现Nb3Ge具有超导性,Tc为23.2K。 1973年,约翰斯通(D.C.Johnston)发现Li1+xTi2-xO4 具有超导性,其临界超导温度Tc达到13.7K。斯 赖特(A.S.Sleight)等发现BaPbxBi1-XO3(x=0.27)具 有超导性,其义为Tc=13K。这些奇异的氧化物 超导体的发现,使人们开发高温超导材料的注意 力转向了金属氧化物。 1975年,对超导材料的应用研究又迈出了新的一 步,时速达500km/h的超导磁悬浮列车试制成功。
4.1.1 超导性及其产生条件机理 超导材料:具有超导性的材料。要成 为超导状态,除了温度T要处于临界温 度Tc以下外,磁场强度H和电流密度J 也必须分别处于临界值Hc、Jc以下, 如图4.1所示。其临界值越高,用作超 导体时越有利。-H-J临界面(临界面内为超导状态;临界面外为正常状态)

电子材料课后题

电子材料课后题

第一章电子材料概论1.晶体有哪些基本特征?简述晶体与非晶体的异同。

答:晶体的宏观特征:(1)有规则的外形(自范性);(2)晶体的均匀性,来源于晶体中原子排布的周期性规则,宏观观察中分辨不出微观的不连续性;(3)物理性质的各异向性;(4)稳定性,晶体有固定的熔点;(5)解理性非晶态的特点:原子的空间排列不具有周期性,长程无序,短程有序;物理性能各向同性;介稳状态。

2.晶体中的缺陷及其类型有哪些?答:晶体中的缺陷,是指实际晶体与理想的点阵结构发生偏离的地区。

由于点阵结构具有周期性和对称性,所以凡使晶体中周期性势场畸变的因素称为缺陷。

类型:电子缺陷,原子缺陷。

原子缺陷:杂质、位错、空位等。

原子缺陷按几何形状分为:点缺陷、线缺陷、面缺陷、体缺陷、微缺陷。

3.什么是晶粒间界?大角度晶界有哪些常用模型?相界有哪些类型?答:单相多晶材料中,晶粒与晶粒间的过渡区,称晶粒间界(GB)。

大角度晶界常用模型:过冷液体模型,小岛模型。

相界:系统内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当处于热力学平衡时,不同相之间的界面。

类型:非共格相界,共格相界,准共格相界,分界面。

4.简述X射线结构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常用方法。

答:由于晶体中原子排列的对称性和周期性,X射线对晶体来说是天然光栅,所以当X射线通过晶体时,就会出现衍射现象,因而通过对衍射花样的分析和计算,就可以获得晶体结构的各种参数。

常用方法:单晶衍射法,粉末法。

5.简述近代表面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常用表面分析方法。

答:用一定能量的某种射线或粒子束去激发固体表面后,将产生带有某种表面信息的表面射线,用这种射线进行能量分布的分析。

常用表面分析方法: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

6.简述纳米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特征。

答:纳米材料是指材料中颗粒(晶粒)尺寸处于纳米范围(2~10nm)的金属、合金、金属氧化物、无机物或聚合物等材料,包括纳米微粒、纳米结构、纳米复合材料;材料本身具有量子尺寸效应、表面界面效应、小尺寸效应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

第四章 超导材料

第四章 超导材料
超导现象的发现:
1911年,荷兰科学家昂纳斯 在研究极低温度下金属导电性时 发现,当温度降到4.2K时,汞的 电阻率突然降低到接近于零。这 种现象称为汞的超导现象。
昂纳斯, 1913年获诺贝尔物理奖
超导电现象:材料的电阻随温度降低而减小并 最终出现零电阻的现象。
超导体:低于某一温度出现超导电性的物质。
高温超导体YBCO的电阻-温度曲线
2. 完全抗磁性(迈斯纳效应)
迈斯纳效应
当超导体冷却到临界温度以下 而转变为超导态后,只要周围 的外加磁场没有强到破坏超导 性的程度,超导体就会把穿透 到体内的磁力线完全排斥出体 外,在超导体内永远保持磁感 应强度为零。超导体的这种特 殊性质被称为“迈斯纳效应”。
1. 元素超导体
目前已查明:在常压下具有超导电性的元素金属有32种 (如右图元素周期表中青色方框所示),而在高压下 或制成薄膜状时具有超导电性的元素金属有14种(如 右图元素周期表中绿色方框所示)。
由于这类超导 体临界温度太 低,无太大实 用价值
Nb 的 Tc 最 高 , 仅为9.5K
2.合金超导体
根据这种原理,可以利用超导体做成无摩擦轴承 、高精度的导航用超导陀螺仪、磁悬浮列车等。
3. 超导态的临界参数
➢临界温度(TC) 超导体必须冷却至某一临界温度以下才能保持其超导性。
➢临界电流密度(JC) 通过超导体的电流密度必须小于某一临界电流密度才能保 持超导体的超导性。
➢临界磁场(HC) 施加给超导体的磁场必须小于某一临界磁场才能保持超导 体的超导性。
迈斯纳效应表明,处于超导态的超导体是一 个具有完全抗磁性的抗磁体
实际上磁场强度 B 有一穿透深度
x
B B0e
: 穿透深度

群论应用-第4章 相变,畴与群论

群论应用-第4章 相变,畴与群论

4, 相变: 反相畴的产生改变了平移对称元素, 晶胞的大小改变了,
而晶胞的点对称元素不变, 即G 和 G0 有相同的点群。 *
5, 例1, 钙长石
10
1) 钙长石的高温相属I1空间群,其群元为 (1| 0 0 0); (1| 0 0 0); (1 |1/2, 1/2, 1/2);
(1 |1/2, 1/2, 1/2)
3, 空间群 P2’ca 是空间群 Pbac 的子群 (二) 相变引起的晶畴
一, 畴结构 (1) 晶畴: 经过由对称破缺引起的结构相变, 在低 温相的晶体中普遍存在着畴结构。这是因为,具有低对称 性的低温相通常是简并的,存在着能量相同而状态不同(如 取向不同 ) 的晶态,这就形成了晶畴。
[ 这里与前面低对称性微扰引起能级分裂的情况不同, 那里只 在一个晶态中, 状态 (如取向) 是确定的. ] (2) 畴界:晶畴与晶畴之间出现畴界 ( 晶界 )。 *
素( 1| τ),则畴结构为反相畴结构。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 畴界: 因为作为畴界操作元素的陪集元素为平移操作,
故此畴界称为平移畴界 ( translation boundaries );
3, 畴界操作: 作为畴界操作的平移操作τ的平移量为晶体某平移
轴移距的n/m, n和m为正整数, 且n < m, n/m 常见值为1/2;
变成超导体;
c, 低温相属Pmmm空间群,为群P4/mmm的子群, 群元为左边的八个对称元素
2) 陪集分解: {P4/mmm } = {Pmmm } + (m[110] | 0, 0, 0) {Pmmm } 3) 晶态(畴态)数: n = 16 / 8 = 2
但结构发生了变化。也称为连续相变或结构相变。

人教版B版高一化学必修第1册 第四章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第二节第2课时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人教版B版高一化学必修第1册 第四章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第二节第2课时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素养脉络
随堂检测
1.(2020辽宁抚顺六校协作体高一期末)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金属和非金属
元素交界处最容易找到的材料是( )
A.半导体材料
B.制催化剂的材料
C.制农药的材料 D.耐高温、耐腐蚀的合金材料
答案 A
解析 在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交界区域的元素通常既具有金属性又具有
非金属性,其单质可以用来做良好的半导体材料,如硅等,故A正确;在过渡
4.指导其他与化学相关的科学技术。
【情境链接】农药六六六有较高和较宽广的杀虫活性,对人体的急性毒性 较低。六六六进入机体后主要蓄积于中枢神经和脂肪组织中,刺激大脑及 小脑运动。主要在元素周期表的什么位置寻找制取农药的元素?
提示 元素周期表的右上角,氟、氯、硫、磷、砷等的周围。
【自我小测】 1.某主族元素R的最高正价与最低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4,由此可以判断
【深化拓展】 同一元素的“位、构、性”关系可表示如下:
(1)结构与位置的互推 ①原子核外电子层数=周期数。 ②原子核内质子数=原子序数。 ③主族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主族序数。 ④主族元素的最高正价=族序数(氧、氟除外),最低负价=主族序数-8。 (2)性质与位置的互推 ①根据元素的性质可以推知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若同周期元素A、B、C的 金属性逐渐增强,则A、B、C在同周期中按照C、B、A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关系可以推断元素的性质:若同主族元素A、B、 C在同一主族中从上往下排列,则可推知A、B、C的单质的氧化性依次减弱或还 原性依次增强。
(4)Al(OH)3与强酸、强碱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分别为Al(OH)3+3H+ === Al3++3H2O、Al(OH)3+OH- === AlO2- +2H2O。

人教版初中高中化学必修一第四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经典复习题(含答案解析)(1)

人教版初中高中化学必修一第四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经典复习题(含答案解析)(1)

一、选择题1.短周期元素M 的原子核外有n 个电子层上排布了电子,最外层电子数为2n+1。

下列有M 的说法中,不一定正确的是A .M 是非金属元素B .M 的气态氢化物不一定是电解质C .M 的常见单质在常温下为气态D .M 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是强酸2.原子序数为x 的元素E 在周期表中位于A ,B ,C ,D 四种元素中间(如图所示),则A ,B ,C ,D 四种元素的原子序数之和不可能是(镧系、锕系、0族元素除外)( )A .4xB .4x+6C .4x+10D .4x+14 3.下列不能用于鉴别亚硝酸钠和食盐的试剂是 A .酸化的碘化钾溶液和淀粉 B .酸化的FeCl 2溶液C .酸性高锰酸钾溶液D .硝酸银溶液 4.12C 是一种放射性同位素,在高层大气中由宇宙射线产生的中子或核爆炸产生的中子轰击14N 可使它转变为12C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14C 和14N 互为同位素B .12C 与C 60互为同素异形体C .人体内,由于新陈代谢作用也存在12CD .可利用死亡生物体中12C 不断衰变的原理对文物进行年代测定5.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A .向碳酸氢钠溶液中加入足量氢氧化钡溶液:2+-332HCO + Ba + OH = BaCO +H O -↓B .过量二氧化碳通入次氯酸钠溶液中:-2-223CO +H O+2ClO =2HClO+COC .向硫酸铝溶液中加入过量氨水:3+-+32242Al +4NH H O=AlO +4NH +2H OD .向2FeI 溶液中通入足量氯气:2+-3+-222Fe +2I +2Cl =I +2Fe +4Cl6.短周期主族元素R 、X 、Y 和Z 在周期表中相对位置如图所示。

已知这四种元素的质子数之和等于55。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简单阴离子结合氢离子的能力:Y >ZB .常温常压下,R 单质呈气态C .Z 的氧化物对应水化物一定是强酸D.Y和Z组成的化合物是共价化合物7.下图是部分短周期元素原子半径与原子序数的关系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N、Z两种元素的离子半径相比前者较大B.M、N两种元素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相比后者较强C.X与M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能与碱反应,但不能与任何酸反应D.工业上常用电解Y和N形成的化合物的熔融态制取Y的单质8.X、Y、Z 均为元素周期表中前三周期元素,X b+、Y b−、Z(b+1)−三种简单离子的电子层结构相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原子半径的大小顺序为:Z > Y > XB.离子半径的大小顺序为:Y b− > Z(b+1)− > X b+C.原子序数的大小顺序为:X>Y>ZD.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H(b+1)Z > H b Y9.W、X、Y、Z 是短周期主族元素,且原子序数依次增大,W 的氧化物较多,其中一种为红棕色气体,X 为同周期主族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小的金属元素,四种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 19。

超导论文

超导论文
1.1超导的发现9
1.1.1 超导物理之父— 海克·卡末林·昂内斯
1.1.2 液化氦气成功为超导的发现奠定基础
1.1.3. 首次发现超导
1.1.4 零电阻效应的证实
1.2超导材料的特点10
1.2.1超导的零电阻效应................................................
1870年,卡末林-昂内斯进入格罗宁根(Groningen)大学学习,第二年获科学学士学位。在格罗宁根大学,他学习了物理学和数学.次年转人德国海德堡(Heidelharg )大学,在这里曾有向化学家罗伯特·威廉·本生(Robert Wilhelm Bunsen)及物理学家基尔霍夫(Kirchhoff)请教学习的机会。他是在基尔霍夫私人实验室工作的两名学生之一。
第一章 超导.1 超导物理之父— 海克·卡末林·昂内斯
1853年9 月21 日海克·卡末林·昂内斯(Heike Kamerlingh Onnes)出生于荷兰的格罗宁根(Groningen)。他的父亲拥有一制瓦厂, 但他的母亲艺术素养颇佳, 深深影响了他。他的姐夫是当时Liden(地名)有名气的画家。卡末林一昂内斯年轻时也曾涉猎诗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综合国力日益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然而在这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些深层次的矛盾与问题日益积累和加深,致使我国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诸多困境。一、一次能源资源面临枯竭,相关要素资源严重短缺。目前我国探明可开采的石油储量约21亿吨预计还可开采11.3年,煤炭1145亿吨预计还可开采45年,天然气1.88万亿立方米预计还可开采27.2年(数据来源:BP世界能源统计2008)。二、资源消耗过大,环境严重恶化,面临巨大的温室气体减排压力。科学观测表明,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已从工业革命前的280ppm(280毫升/立方米)上升到了2008年的386ppm。很多科学家将400~450ppm设为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上限,以避免“不可逆转的灾难性后果”。以上的数据表明我国(乃至全球)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走低能高效之路,一方面最大限度地提高能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能源的终端利用效率,另一方面大力开发利用新能源,寻找满足我国能源需求的终极解决途径。中国南方电力公司副总经理肖鹏曾在《中国电力工业变革与发展的战略选择》中强调要高度重视并加快高温超导技术的研发利用。他指出:高温超导技术是21世纪有可能为电力工业带来革命性变化的唯一高科技储备,也是未来新能源变革的重要技术支撑。

2021年高中化学必修一第四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基础练习(答案解析)(1)

2021年高中化学必修一第四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基础练习(答案解析)(1)

一、选择题1.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a、b、c、d四种短周期主族元素,a原子半径最大,b的氧化物的水化物显两性,c核外电子总数为原子次外层的电子数的两倍。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离子半径:c>d>b>aB.cd两种元素可形成离子化合物C.c的氧化物的水化物是强酸D.d单质形成的氢化物的稳定性比c单质的强2.A、B、C均为短周期元素,它们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如图所示.已知B、C元素的族序数之和是A元素族序数的2倍,B和C元的原子序数之和是A的4倍,则A、B、C分别为A.Be、Na、AlB.B、Mg、SiC.C、Al、PD.O、P、Cl3.核内中子数为N的R2+,质量数为A,则ng它的同价态氧化物中所含电子的物质的量为A.nA+16(A+N-10)mol B.NA(A+N-6)molC.(A−N+2)mol D.nA+16(A-N+8)mol4.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元素W、X、Y、Z,依次对应形成a、b、c、d 4种单质;Y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等于其电子层数;向甲的溶液中通入丙气体,产生白色沉淀,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元素对应的简单离子的半径:Z>Y>XB.电解熔融的甲可以获得c、dC.Y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与酸、碱均反应D.丁中含有配位键,属于配合物5.正确掌握化学用语是学好化学的基础,下列化学用语正确的是A.乙烯的结构简式为CH2CH2B.苯的实验式为C6H6C.Cl-的结构示意图为:D.NaCl的电子式:6.下列生活中各常见的物质与其有效成分的化学式、用途的对应关系中,不正确...的是选项A B C D物质名称食盐漂粉精复方氢氧化铝片呼吸面具有效成分NaCl Ca(ClO)2Al(OH)3Na2O主要用途做调味品做漂白剂、消毒剂做抗酸药做供氧剂A.A B.B C.C D.D7.下列分子中所有原子都满足最外层为8电子结构的是A.BF3B.H2O C.SiCl4D.PCl58.光鼎国际控股集团在广东河源市龙川县麻布岗镇天堂山探明了一座储量达17.5万吨的独立铷矿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
4.2
超导电性的基本特征
一、零电阻效应
常见的导体是各种金属(如金、 银、铜、铝等),它们的电阻率非常低 (电阻率一般在10-5Ω •m ~ 10-12Ω •m)。
常见的半导体是一些能隙甚小(2.5eV 以下)的绝缘体(如硅、锗)和某些化合物 (如砷化镓、锑化铟) 10 (电阻率一般在10-6Ω •m ~ 107Ω •m)。
1950 年 H.Frohlich ( 弗 罗 列 希 ) 提出了电子间通过声子相互作用作为 超导电性的微观机制。 1956 年 Cooper (库柏)提出超导 态中的电子是两两束缚在一起的,而 不是普通导体中的自由电子。
4
1957年,J.Bardeen(巴丁)、 L.N.Cooper (库柏) 、 J.R.Schrieffer(施里弗)发表了 现在叫BCS理论的超导微观理论, 第一个成功地解释了超导体的性 质。 (1972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22
迈斯纳效应和零电阻效应是 超导态的两个独立的基本属性。 衡量一种材料是否具有超导电 性,必须同时看是否具有零电阻 效应和迈斯纳效应。
R Τ曲线(电测量) χ Τ或Μ Τ曲线(磁测量)
23
完全抗磁性,即超 导体本身产生的磁场与 外磁场方向相反,由于 同性相斥,斥力可使超 导体悬浮在空中,称为 磁悬浮。 利用磁悬浮可制作 无摩擦轴承,还可以制 成超导磁悬浮列车,其 速度可达到或超过 500Km/h.
{
3、 临界温度的同位素效应
前面已介绍了临界温度Tc是物质参数,取决于材料的组成, 但进一步研究表明,同一种超导元素的各种同位素,其Tc各不相同, Tc 与同位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M 之间存在下述关系:
Τc Μ
常数 (对同一种元素而言)
对于大多数元素, α ≈0.5 , Tc 依赖于 M 的这种现象称为 同位素效应。 同位素效应说明当 M→∞ 时, Tc →0 即没有超导电性。当 原子质量 M 很大时,晶格原子就几乎不可能有晶格振动。
26
27
有些超导体存在着两个临界磁场Hc1 (T) 和Hc2 (T)。这两个Hc(T)随c1 (0)和Hc2 (0) 。两曲线交于 Tc ,即只有一个Tc ,如图8.1.3b所示。
28
按照临界磁场Hc(T)的数目,可以把超 导体分为两类: ①只有一个临界磁场的超导体称为第 一类超导体,第一类超导体在超导态具 有完全抗磁性和零电阻性。 ②有两个临界磁场的超导体称为第二 类超导体。
29
对于第二类超导体: 当 T < Tc ,H < Hc1(T) 时处于超导态﹙具有 零电阻性和完全抗磁性﹚; 当 H > Hc2(T) 时处于正常态; 当 Η c1 Τ Η Η c2 Τ 时,处于一种混合状 态,在此混合状态中具有零电阻特性,但不具备完 全抗磁性(磁通钉扎)。由于第二类超导体有较高 的Hc2(T) ,故具有更多的实用价值。
振动)的相互作用是超导电性的根源。
所以,同位素效应明确告诉我们:电子与声子(晶格
32
在同位素效应实验结果发表之前,弗罗列希 ﹙H.Frolich﹚鉴于导电性良好的碱金属和贵金属都 不是超导体,是因为这些金属的电子——晶格振动 相互(声子)作用很微弱。 而常温下导电性不好的材料在低温下却有可 能是超导体。临界温度 Tc 较高的材料常温下导电 性能差,这是因为其中的电子——晶格振动(声子) 相互作用强。 因此弗罗列希认为这正是高温下引起电阻的 原因﹙电子——声子相互作用),而在低温下导致 超导电性。 同位素效应的实验结果支持了弗罗列希提出 的电子——声子相互作用是超导电性根源的探讨 33 方向。
{ Η Η Τ
c
25
Τ Τc
实验表明Hc(T)与温度T有关, 其函数关系可用如下经验公式描述 2 Τ Η c Τ Η c 01 Τ c 式中Hc (0)是 T =0K时的临界磁场, 显然 Hc (Tc)=0, 图8.1.3给出了Hc值 随温度的变化曲线。
13
当 T > Tc,材料处于 正常态,当T < Tc,材料 进入一种新的完全不同的 状态——超导态,这种转 变是一种相变(可逆相 变)。 临界温度 Tc 是物质 常数。同一种材料在相同 条件下有确定的值。但杂 质的存在可使转变温度区 域增宽。影响超导材料的 品质。
14
常用的观察超导现象的方法是:在超导 环形回路里激发一电流,通过测量电流的磁 场来确定电流的变化。正常态下电流在10-12s 内衰减掉。 然而,在超导态下实验持续了3年,尚未 发现电流的任何衰减。 由此可以推出超导体电阻率 ρ <10-28Ω •m,即零电阻, (导体电 阻率一般在10-5Ω•m ~ 10-12Ω•m )。 超导体可看成是电导率为无限大的导体, 其内部电场为零,是一个等势体。
7
1986年G.Bednorz(贝德诺兹)和K.A.Muler(缪勒) 发现某些稀土元素的氧化物(陶瓷)是超导的,其转变温 度在30K以上,叫做高温超导体。 (1987年获诺贝尔物理 学奖) 高温超导材料的发现引起了全球性的高温超导热。随 后相继发现的一系列高温超导材料,其转变温度最高达到 135K,可以用价廉的液氮(沸点在0.1Mpa 即一个大气压 下约为77.3K)来实现冷却。这就使超导材料的大规模应 用出现了新的前景,从而大大地推进了高温超导的研究和 应用。 我国的高温超导研究也处于国际前列,我国是最早发 现液氮温区超导的国家之一,超导材料实用化的主要参数 之一临界电流密度也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24
三、超导体的三个临界参数
超导电性除了临界温度参数外,还有两个临界参数。 1、 临界磁场 实验表明,磁场也可以破坏超导电性。把处于超导 态(T<Tc)的样品置于磁场中,当磁场大于某一临界值 Hc(T) 时,样品将恢复到正常态,称这个保持超导态 的最小磁场Hc(T)为临界磁场。 就是说样品在磁场中要保持超导态,必须同时满足
20
Β 0 r Η 0 1 Η 0 M 所以 1 H 得 M H 超导态的状态方程
式中µ 为磁导率,χ为磁化 率, M为磁化强度
即 处于超导态的样品,
决不允许有净的磁场存在 于它的体内——迈斯纳效 应(完全抗磁性)
可实现磁屏蔽
21
迈斯纳效应说明: 1 、超导体与理想导体的性质是 根本不同的。 2 、超导态是一个热力学平衡状 态,即在给定的条件下 ( 如温度,磁 场 ) ,它的状态是唯一确定的。与达 到这一状态的具体过程(途径)无关。 可用热力学方法对其进行研究。
3.3
超导转变热力学
迈斯纳效应以及其它实验 表明超导态是一个热力学平 衡态。 由正常态进入超导态或相 反的过程都可以看成是一个 可逆相变过程。
2
当时物理学家们完全不理解超导态的电阻为 什么是零,直到1931年发现锡在转变为超导态时 比热容有跳变。 说明正常态→超导态的转变是个相变。 同年,W.Meissner(迈斯纳)等人发现,处 在超导态的物体完全排斥磁场,既磁感线不能进 入超导体内部,这一特征称为完全抗磁性(也叫 迈斯纳效应)。 迈斯纳效应是超导电性另一个基本特征。 迈斯纳效应与施加磁场和冷却样品的前后次 序无关。 3 说明超导态→正常态的转变是可逆的相变。
第4章 超导材料
超导电性的基本特征 超导转变热力学 超导的唯象理论及超导的电磁性质 超导电性的微观理论 超导隧道效应和约瑟夫森效应 超导材料的发展
1
4.1 超导现象
1911年荷兰低温物理学家H.K.Onnes发现 有些物质从特定的温度开始降温,会转变为 完全没有电阻的状态。这就是所谓的超导( 电)现象。(1913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具有这种性质的材料称为超导材料。 这个与材料有关的特定的温度叫 转变温 度Tc。 零电阻是超导电性的一个基本特征
8
超导研究领域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913年 卡末林-昂纳斯:研究氦气液化及低温下物性 1972年 巴丁、库伯和施里弗:提出超导微观理论(BCS理论) 1973年 吉欧弗:发现超导体中正常电子的隧道效应 约瑟夫森:约瑟夫森效应 1987年 贝德诺兹、缪勒:高Tc氧化物超导体的发现 目前,室温超导材料及高温超导理论是公认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级的问题
15
二、迈斯纳效应(完全抗磁性)
在超导体被发现的22年(1911 ~ 1933年)时间里,人们从零电阻现象出 发,一直把超导体与电阻为零的理想导 体完全等同起来。 1933年,经迈斯纳和奥森菲尔德的 磁测量实验,人们才认识到超导体有不 同于电阻为零的理想导体的磁学性质。
16
对于理想导体(电阻为零) 由欧姆定律 j E 因 j 有限,σ为∞(ρ→0)
所以理想导体内部 E = 0 由麦克斯韦方程
B E 0 t
所以理想导体内部的B不随时间变化 ,其取值由初态值决定.下面用实验验证
17
理想导体: a→d先冷却为理想 导体,然后加上外磁 场,再撤消外磁场; e→g先加外磁场, 然后冷却为理想导体, 再撤消外磁场。 由此推断出: d和g样品所处的 温度和外磁场完全相 同,但样品所处的磁 化状态不同
5
1962年 B.D.Josephson从理论 上预言了超导隧道效应(现在常叫 约瑟夫森效应).
他的预言不久就被实验证实了。 (1973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在约瑟夫森效应基础上制作的 超导量子干涉器件(SQUID),是 超导体在电子学方面应用的核心部 件。
6
1986年以前所发现的超导体,其转 变温度均不超过23.2K(合金 Nb3Ge) , 这意味着超导现象必须用液氦冷却才会 出现。(元素超导体转变温度最高值铌 9.2K。) 液氦是一种温度最低液体,在 0.1Mpa(一个大气压)时沸点为4.2K。 由于氦是稀有元素,价格贵、液化 难度大,冷却效率低,这些因素大大限 制了超导材料的应用。
18
理想导体:
在给定温度和 外磁场条件下,理 想导体的状态与其 变化的具体途径有 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