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明存在常温超导(室温超导)材料

合集下载

常温超导体

常温超导体

常温超导体引言超导体是一种特殊的材料,其在低温下可以表现出完全无电阻的特性。

然而,过去的几十年里,研究人员一直致力于寻找一种在常温下表现出超导特性的材料。

如果能够找到这种常温超导体,将会对能源传输、电子设备等领域产生重大影响。

本文将介绍常温超导体的概念、研究进展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常温超导体的概念超导体的关键特性是它们在超导转变温度下,电阻突然变为零。

按照传统的理解,超导体只能在非常低的温度下才能表现出这种特性(通常在几个开尔文以下)。

但随着对材料科学的研究不断深入,人们意识到可能存在一些材料,在常温下也能表现出超导特性。

研究进展近年来,研究人员在寻找常温超导体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铜基和铁基超导体的发现。

在1986年,铜基超导体的发现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这些材料在低温下表现出非常高的超导转变温度,在77开尔文左右。

尽管这个温度仍然很低,但相比于之前的超导体材料而言,已经是一大突破。

随着对铜基超导体的研究深入,科学家们发现了铁基超导体。

这些超导体具有更高的超导转变温度,在100开尔文以上。

铁基超导体的出现给人们带来了希望,因为它们的超导转变温度接近室温。

然而,铁基超导体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目前仍然存在很多未解之谜。

未来的发展方向尽管在常温超导体的研究中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但目前还没有找到真正的常温超导体。

因此,未来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寻找新的材料:科学家们正在积极寻找能够在常温下表现出超导特性的新材料。

他们通过结构优化、掺杂和压力调控等手段来改变材料的电子结构,以寻找可能的常温超导体候选物质。

2. 解决材料失超问题:目前,铁基超导体在高温下会发生失超现象,这限制了其应用。

研究人员正致力于解决这个问题,通过调制材料的晶格结构和控制电荷传输来提高超导性能和稳定性。

3. 理解超导机制:虽然对于铜基和铁基超导体的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但我们对超导机制的理解仍然有限。

常温超导材料的研究现状及应用

常温超导材料的研究现状及应用

常温超导材料的研究现状及应用近年来,常温超导材料的研究一直备受关注。

相比于传统的低温超导材料,常温超导材料更加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可以应用于能源传输、医疗设备、电子元器件等多个领域。

本文将介绍常温超导材料的研究现状以及应用前景。

一、常温超导材料的基本概念超导材料是一类电阻为零的材料,当它处于超导状态时,电流会在其中无阻力地流动,具有电阻为零、磁通量量子化、Meissner 效应和应变效应等特殊性质。

常温超导材料是指能在常温下表现出超导现象的材料,高温超导的发现在理论和实验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二、常温超导材料的研究现状1970年,迄今为止唯一一种被广泛接受的高温超导体YBa2Cu3O7-x(YBCO)被发现。

自从YBCO在1986年被报道以来,常温超导研究领域一直处于不断发展和创新中。

目前,随着纳米材料、贝壳材料和石墨烯等新型材料的出现,常温超导材料的研究也取得了重大进展。

例如,2014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基于H2S的超导体,该超导体的超导转变温度达到了-70°C,这是有史以来发现的最高温度的超导体。

除此之外,目前常温超导材料的研究还涉及到多个领域,包括材料制备、物理性质、微观结构、表面与界面、结构与性能和设计及转化等。

三、常温超导材料的应用前景由于常温超导材料具有电阻为零、高电流密度、高能量效率和良好的电磁性能等特殊性质,因此其在多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1. 能源传输常温超导材料的电阻为零的特点,可以大大提高电力传输的效率和减少电网损耗。

目前,已经出现了多个基于常温超导材料的电力传输实验项目,例如法国的MagneGas项目和加拿大超导电力系统项目。

2. 医疗设备常温超导材料也可以用于制造医疗设备,例如磁共振成像(MRI)器和MRI导引手术器等。

常温超导技术可以提高磁场强度和空间分辨率,使MRI成像准确度得到提高。

3. 电子元器件由于常温超导材料具有电阻为零,电流密度大等特点,可以用于制造高速电子元器件,包括高速开关、微波低噪声放大器、数字逻辑器件和快速计算器等。

室温超导 石墨烯

室温超导 石墨烯

室温超导石墨烯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超导材料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而在这个领域中,石墨烯也成为了备受关注的材料之一。

石墨烯具有优异的电学、热学、力学和光学性能,是一种非常有前途的材料。

而如今,科学家们又在石墨烯超导的研究中,取得了一项重大突破——室温超导。

什么是超导?在介绍石墨烯超导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超导。

超导是指在低温下,某些材料的电阻降为零的现象。

这种现象是由于电子在超导材料中的自由传导,使得电流可以在不受阻碍的情况下流动。

因此,超导材料具有极高的电导率和导磁性,被广泛应用在电力输送、磁共振成像等领域。

石墨烯的特性石墨烯是一种由碳原子构成的单层蜂窝状晶体结构,具有极高的表面积和优异的电学、热学、力学和光学性能。

石墨烯的电子输运方式与传统的金属、半导体等材料有所不同,它的电子具有质量极小,速度极快的特点,表现出非常优异的电导率和电子迁移率。

此外,石墨烯还具有非常好的机械强度和柔韧性,可以被制作成各种形状的器件。

石墨烯超导的研究进展早在2008年,科学家们就已经在石墨烯中观察到了超导现象。

但是,这种超导只能在极低的温度下才能实现,对于实际应用来说,还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因此,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寻找一种可以在室温下实现超导的材料。

2018年,一组来自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科学家,成功实现了在室温下实现超导的石墨烯材料。

他们使用了化学气相沉积的方法,将石墨烯和超导材料铝蒸发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新的复合材料。

这种复合材料在室温下表现出了非常优异的超导性能,电阻降为零,电流可以自由传输。

这项研究的成功,将为超导材料的应用带来非常大的变革。

以往,超导材料只能在极低的温度下才能实现超导,这给材料的应用带来了很大的局限性。

而如今,室温超导的实现,将大大拓展超导材料的应用领域。

比如,在高速列车、飞行器等领域中,可以使用超导材料来提高能效和降低能耗。

结语石墨烯超导的研究,是材料科学领域中的一项重大突破。

室温超导超导材料

室温超导超导材料

室温超导超导材料室温超导是指在常温下出现超导现象的材料。

传统超导材料只能在极低温下(接近绝对零度)才能表现出超导特性,这限制了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广泛使用。

因此,科学界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寻找室温超导材料,以便在更高温度下实现超导。

1. 什么是超导现象?超导是一种特殊的物理现象,指材料在低温下(通常是接近绝对零度的温度)能够以零电阻的方式传导电流。

在超导状态下,电子能够以配对的方式流动,形成所谓的“库珀对”,这使得电流可以无阻力地在材料中传输。

2. 室温超导的挑战在常规超导材料中,超导现象的产生和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关,而低温有助于减弱这种相互作用。

然而,在常温下实现超导要面对更加复杂的挑战。

高温下,热能会增加电子的热运动,使得库珀对更容易被破坏。

此外,材料的结构和晶格也会受到热膨胀的影响,使得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难以维持。

因此,要寻找室温超导材料需要克服这些挑战。

3. 室温超导的发现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科学家们一直在寻找室温超导材料,但直到最近才取得了一些重要突破。

在2020年,研究团队宣布首次在室温下发现了一种超导材料。

他们使用的是一种由镧系元素和氢组成的化合物。

通过对该化合物进行高压处理,他们成功地将该材料转变成具有超导性质的相。

4. 室温超导材料的特性室温超导材料的发现引发了科学界对其特性的广泛关注。

虽然目前仍只有少数几种室温超导材料被发现,但它们的共同特点为我们提供了一些线索。

这些材料通常具有复杂的化学组成和晶体结构,其中包含了多种元素。

此外,它们通常需要在高压条件下才能实现超导现象。

这些特性使得室温超导材料的合成和制备变得更具挑战性。

5. 室温超导的应用前景室温超导材料的发现对于科学界和技术应用都具有重要意义。

如果能够在常温下实现超导,将会有许多潜在的应用。

例如,室温超导材料可以用于制造高效的电力输送线路,提高能源传输的效率。

此外,它们还可以应用于磁共振成像(MRI)等医疗设备,提高其性能和可用性。

常压超导材料盘点

常压超导材料盘点

常压超导材料盘点常压超导材料是指在常温(室温)和常压下表现出超导性质的材料。

以往人们认为,超导材料只能在极低温下才能表现出超导性,但是自从1986年发现第一个常压超导材料后,科学家们的兴趣开始转向研究在更高温度和更高压力下表现超导性的材料。

以下是一些常压超导材料的盘点:1.氢硫化铯(CsH₅S₂):这是人类首次发现的常压超导材料,其临界温度(超导转变温度)为203K(摄氏-70度),在298K(摄氏25度)以下变为超导态。

然而,该材料的超导性质在较低的温度下变得不稳定。

2.硫化氰(H₃SbNC):该材料在常压下的临界温度为288K(摄氏15度),属于常压超导材料的“新成员”。

虽然超导转变温度相对较高,但目前仍然存在许多未解决的科学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3.YH₆:氢的存在对超导性具有重要影响,是许多常压超导材料的关键。

YH₆是一种稳定的金属氢化物,其临界温度为295K(摄氏22度),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常压超导材料中临界温度最高的一种。

4.B₃P₂:磷化硼是一种由硼和磷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其临界温度在常压下为117K(摄氏-156度)。

尽管这个温度低于室温,但相对于其他常压超导材料来说是相对较高的,这使得研究人员对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5.磷化钽(TaN₂):磷化钽是一种属于二维材料家族的化合物,其临界温度为15.4K(摄氏-257度),属于二维超导材料中的常压超导材料。

6.铜基氧化物(如铺层铜氧化物):在高温超导研究中,CuO₂结构的氧化物材料被广泛研究。

其中一些氧化物在高温下(临界温度可以高达133K,摄氏-140度)表现出超导性,但由于材料的复杂结构和电子排列方式,研究人员对其机制与性质的理解仍然不完全。

尽管已经发现了一些常压超导材料,但对于高温常压超导性的实现仍然面临许多挑战。

目前,科学家们正在不断研究和发现新的常压超导材料,以期望在室温下实现更高温度的超导性。

常压超导材料的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超导机制,也可能在电力输送和超导电子器件等领域带来革命性的变革。

常温超导体 曹原

常温超导体 曹原

常温超导体曹原常温超导体曹原随着科技的发展,超导体这个概念越来越为人们所熟知。

超导体的出现,预示着我们生活的未来将变得更加美好。

近年来,有关超导体的研究不断深入,人们对它的掌握也越来越精通。

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常温超导体的研发。

常温超导体,指的是不需要冷却就能表现出超导特性的材料。

这种材料的研发一直以来都是材料科学领域中的难题之一。

曹原,是近年来在常温超导体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的科学家之一。

曹原教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曾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长期研究高温超导体的物理性质,返国后一直致力于常温超导体的研发。

在此期间,曹原教授团队利用多种方法,成功实现了多种新型材料的制备。

曹原教授团队研究的常温超导体,分为三类:高压化合物材料、基于强关联电子材料和锂离子电池材料。

其中,高压化合物材料是曹原教授独具匠心的研究方向。

他们利用高压下的化学反应,成功合成出了一系列常温超导体。

这些常温超导体,不仅具有超导现象,且具有较高的超导转变温度。

这种研究方式的突破,为常温超导体的制备提供了新思路。

基于强关联电子材料,是曹原教授团队另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这类材料是相对来说较为理论化的研究,包括铜基和铁基的超导体。

曹原教授利用强关联电子材料的特性,通过对其物理性质的深刻理解,制备出了一系列具有较高转变温度的基于强关联电子材料的常温超导体。

锂离子电池材料,是曹原教授团队最为新颖、最具前瞻性的研究方向之一。

锂离子电池中的材料,除了传统的正、负极材料外,还有一些用于隔膜层等辅助材料。

曹原教授发现,在这些辅助材料中,也存在可以制备成超导材料的元素。

因此,他们将锂离子电池材料中的这些元素提取出来,进行研究。

结果证明,这种方法制备出来的常温超导体,转变温度高、稳定性强。

总体而言,曹原教授团队在常温超导体领域的突破,不仅仅是一次技术的发展进步,更是人类对自然深层次理解的进一步提升。

常温超导体的研究,需要跨学科的合作和创造性的思维方式。

常温超导体真的假的

常温超导体真的假的

常温超导体真的假的摘要:1.常温超导体的概念和重要性2.韩国科学家团队宣布发现全球首个常温超导材料3.常温超导体的相关研究和发展历程4.对常温超导体的质疑和争议5.常温超导体的潜在应用领域正文:一、常温超导体的概念和重要性超导体是指在低温下电阻为零的材料,它可以无阻力地传导电流。

超导体的研究一直是物理学的热点领域,因为它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如能源产生和传输、交通运输、计算和其他技术领域。

然而,过去的超导研究都是在低温环境下实现的,这限制了超导技术的广泛应用。

因此,常温超导体的研究成为科学家们关注的焦点。

二、韩国科学家团队宣布发现全球首个常温超导材料近日,韩国一个科学家团队宣布,他们发现了全球首个常温超导材料——改性铅磷灰石晶体结构(简称LK-99,一种掺杂铜的铅磷灰石)。

该团队表示,所有证据都可以证明,LK-99 是世界首个室温常压下的超导材料。

这一消息引发了科学界的广泛关注和热议。

三、常温超导体的相关研究和发展历程超导体的研究始于20 世纪初,科学家们在低温环境下发现了一些具有超导特性的材料。

随着研究的深入,科学家们发现了更多具有超导特性的材料,并在高温超导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

然而,常温超导的研究一直是个难题,许多科学家为此付出了巨大努力。

韩国科学家团队的发现,为常温超导研究开辟了新的道路。

四、对常温超导体的质疑和争议尽管韩国科学家团队宣布发现了常温超导材料,但仍有许多科学家对此表示质疑。

他们认为,LK-99 并不是真正的超导体,因为它的超导特性不能在常温常压下得到验证。

此外,一些研究人员指出,LK-99 的材料性质与真正的超导体有很大差异,因此,它不能被视为常温超导材料。

五、常温超导体的潜在应用领域如果常温超导体真的被证实,它将带来许多潜在的应用。

例如,在能源领域,常温超导体可以用于制作高效的发电机和输电线,从而降低能源损失。

此外,常温超导体还可以应用于交通运输领域,如制造高速磁悬浮列车和高效电动汽车。

常温超导简介

常温超导简介

常温超导简介
常温超导是指某些材料在相对较高的温度下表现出超导性质,而不需要极低的温度接近绝对零度(约-273摄氏度或4开尔文度以下)。

传统的超导材料需要极低的温度才能实现超导,这使得它们在实际应用中受到限制,因为需要昂贵的制冷设备。

因此,科学家长期以来一直在寻找能在更高温度下实现超导的材料,以便扩大其实际应用领域。

以下是有关常温超导的一些详细介绍:
常温超导材料:最早的常温超导材料是铜氧化物化合物(La-Ba-Cu-O和Y-Ba-Cu-O),它们在约-183摄氏度或90开尔文度以下表现出超导性质。

后来,一些铁基超导材料也被
发现在更高的温度下实现超导,如铁基高温超导体(Fe-Pnictides和Fe-Chalcogenides)。

这些材料的发现引发了常温超导研究的热潮。

应用领域:常温超导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因为相对较高的工作温度使得实际应用更加可行。

常温超导材料可以用于电能输送、磁levitation(磁悬浮)、医学成像设备(如MRI)和粒子加速器等领域。

它们还可以用于高温超导电缆,以提高电能输送的效率。

挑战和机遇:尽管已经发现了一些常温超导材料,但仍然存在许多挑战。

科学家们正在努力理解常温超导的机制,以便设计更多的常温超导材料。

此外,材料的制备和工程应用也需要克服一些技术难题。

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常温超导领域有望取得更多的突破。

总之,常温超导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它具有重要的科学和工程应用前景。

科学家们正在不断努力推动这一领域的发展,以解决能源传输、磁悬浮交通、医学影像和其他领域的实际问题。

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证明存在常温超导(室温超导)材料作者:冯美良1什么是超导超导体(英文名:superconductor),又称为超导材料,指在某一温度下,电阻为零的导体。

在实验中,若导体电阻的测量值低于10的负25次方Ω,可以认为电阻为零。

超导体具有三个临界参数:临界转变温度Tc、临界磁场强度Hc、临界电流密度Jc。

当超导体同时处于三个临界条件内时,才显示出超导性。

在本文发表以前所发现的超导材料全部都是低于零度。

2超导的机理BCS理论BCS理论是以近自由电子模型为基础,以弱电子-声子相互作用为前提建立的理论。

理论的提出者是巴丁(J.Bardeen)、库珀(L.V.Cooper)、施里弗(J.R.Schrieffer)。

BCS理论认为,金属中自旋和动量相反的电子可以配对形成库珀对,库珀对在晶格当中可以无损耗的运动,形成超导电流。

对于库珀对产生的原因,BCS理论做出了如下解释:电子在晶格中移动时会吸引邻近格点上的正电荷,导致格点的局部畸变,形成一个局域的高正电荷区。

这个局域的高正电荷区会吸引自旋相反的电子,和原来的电子以一定的结合能相结合配对。

在很低的温度下,这个结合能可能高于晶格原子振动的能量,这样,电子对将不会和晶格发生能量交换,没有电阻,形成超导电流。

BCS理论很好地从微观上解释了第一类超导体存在的原因,理论的提出者巴丁、库珀、施里弗因此获得197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但BCS理论无法解释第二类超导体存在的原因,尤其是根据BCS理论得出的麦克米兰极限温度(超导体的临界转变温度不能高于40K),早已被第二类超导体突破。

GL理论GL理论是在朗道二级相变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唯象理论。

理论的提出者是京茨堡(Ginzburg)、朗道(Landau)。

GL理论的提出是基于以下考虑:当外界磁场强度接近超导体的临近磁场强度时,超导体的电流不服从线性规律,且超导体的零点振动能不可忽略。

GL理论的最大贡献在于预见了第二类超导体的存在。

从GL理论出发,可以引出表面能κ的概念。

当超导体的表面能κ大于1/开平方2 时,为第一类超导体;当超导体的表面能κ小于1/开平方2 时,为第二类超导体。

3超导与抗磁性超导体具有三个基本特性:完全电导性、完全抗磁性、通量量子化。

完全导电性不解析,这里着重解析抗磁性,还有后文会谈谈通量量子化的问题。

完全抗磁性又称迈斯纳效应,“抗磁性”指在磁场强度低于临界值的情况下,磁力线无法穿过超导体,超导体内部磁场为零的现象,“完全”指降低温度达到超导态、施加磁场两项操作的顺序可以颠倒。

完全抗磁性的原因是,超导体表面能够产生一个无损耗的抗磁超导电流,这一电流产生的磁场,抵消了超导体内部的磁场。

超导体电阻为零的特性为人们所熟知,但超导体并不等同于理想导体。

从电磁理论出发,可以推导出如下结论:若先将理想导体冷却至低温,再置于磁场中,理想导体内部磁场为零;但若先将理想导体置于磁场中,再冷却至低温,理想导体内部磁场不为零。

对于超导体而言,降低温度达到超导态、施加磁场这两种操作,无论其顺序如何,超导体超导体内部磁场始终为零,这是完全抗磁性的核心,也是超导体区别于理想导体的关键4抗磁性的原理为了研究超导的抗磁性,我们先要了解什么是抗磁性。

抗磁性(diamagnetism)是指一种弱磁性。

组成物质的原子中,运动的电子在磁场中受电磁感应而表现出的属性。

外加磁场使电子轨道动量矩绕磁场进动,产生与磁场方向相反的附加磁矩,故磁化率k抗为很小的负值(10-5—10-6量级)。

因此,所有物质都具有抗磁性。

抗磁性的本质是电磁感应定律的反映。

外加磁场使电子轨道动量矩发生变化,从而产生了一个附加磁矩,磁矩的方向与外磁场方向相反。

在磁场作用下,电子围绕原子核的运动是和没有磁场时的运动一样,但同时叠加了一项轨道平面绕磁场方向的进动,即拉莫尔进动。

[2] 大多数物质的抗磁性被其顺磁性所掩盖,只有一小部分物质表现出抗磁性。

惰性气体原子表现出的抗磁性可直接测量。

一些离子的抗磁性只能从其他测量结果中推算得到。

这些物质的k抗的绝对值与原子序数Z成正比,并与外层电子的轨道半径的平方成正比,与温度的变化无关,称为正常抗磁性。

少数材料(如Bi,Sb)的k抗比较大(可达10-4—10-3量级),随温度上升变化较快,称为反常抗磁性。

早年曾用Bi做测量磁场的传感器材料。

金属中自由电子也具有抗磁性,并与温度无关,称朗道抗磁性。

但因其绝对值为其顺磁性的1/3,始终被掩盖不易测量。

在特殊条件下,金属的抗磁性随磁场的变化有振荡特征,称为德哈斯-范阿尔文效应,是费米面测量的重要方法。

超导体中有超导电流时,存在迈斯纳效应时具有很强的抗磁性,其抗磁磁导率为-4π。

这里可以深刻的理解正常抗磁性物质是依赖于原子分子内的电子运动的,不与温度变化相关。

而反常抗磁性的物质的异常抗磁性来自于哪里呢。

根据电磁学说。

对应的抗磁性必然有其对应的电流。

超导的抗磁性来自于其超导电流。

当磁铁靠近超导体时,超导体感应出与之相反的电流,因为电阻为零,所以电流一直流动,表现为完全抗磁性。

如果是一般导体这电流则会因此电阻而快速转换为热量,失去完全抗磁的特征。

那么我们可以重点分析这些反常抗磁性的材料。

看看这些材料异常的根本原因。

5常温反常抗磁性材料的分析高抗磁材料材料单位Xv(×10^-5)超导-10^5热解石墨-40.9铋-16.6水银-2.9金刚石-2.1铅-1.8石墨-1.6铜-1.0水-0.91我们从最小的水开始分析,由于纯水并不导电,其抗磁性来自于其分子原子的内部电流。

属于正常抗磁性。

但是从铜到超导之间的材料,都与超导相关。

铜系超导,碳系超导,铅系超导,汞系超导和铋系超导。

这是巧合还是有内在的关系。

尤其除碳之外具有共性的是,铜铅汞铋的氧化物陶瓷超导。

而碳系超导的则与构型有关(可以自行了解魔角相关的资料)这里就很值得人深思了。

6推导铜铅汞铋材高温超导和常温异常抗磁性那么我们可以假设,按照正常抗磁性物质是由内部原子分子的电子轨道产生的,那么这些异常抗磁性材料的反常抗磁性电流是从哪里来的。

假设是自由电子构成的电流,根据之前超导抗磁性的原理,以上四种材料均是有电阻的。

故此金属之间的自由电子构成的抗磁性电流的假设是不合理的。

那么可以推测的是,在某些部分在原子之外,金属之内存在抗磁性电流。

当思考到这里的时候就不得不考虑到金属的晶格缺陷和杂质。

因为到现在为止金属冶炼的过程中,就连最纯的金都无法排除杂质。

而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杂质成分正是氧。

氧气充满在我们身边的大气中,在金属氧化还原过程中,根据化学动态平衡,也是不可能完全排除氧的存在。

而以上四种材料均有氧化物的超导材料。

那么可以大胆推测,在这些材料的金属内部,存在这样的金属氧化物杂质成分构成的晶格缺陷。

而异常抗磁性电流,正是在这些晶格中产生。

而且是完全抗磁性的。

正是这些占极为少数的完全抗磁性缺陷带来异常的抗磁性。

那么根据如此的推论,可以猜测缺陷越多抗磁性越大,而温度越低抗磁性越大,甚至整体超导。

而温度上升抗磁性越低,达到一定温度,晶格失超,失去反常抗磁性,只剩正常抗磁性。

可以通过实验验证。

可以这样想象,金属的整体除了本身原子的抗磁性外,额外有些微小的小晶格提供了额外的抗磁性。

这种抗磁性强度随温度而改变。

这也是反常抗磁性会随温度改变的原因。

7通量量子化那么假设成立的情况下,铜铅汞铋的氧化物晶格缺陷在常温下是超导的。

而这些金属系的氧化物为高温超导材料。

为何一定要某一个温度以下才能实现超导。

这里就涉及了一个叫做超导通量量子化的问题。

通量量子化又称约瑟夫森效应,指当两层超导体之间的绝缘层薄至原子尺寸时,电子对可以穿过绝缘层产生隧道电流的现象,即在超导体(superconductor)—绝缘体(insulator)—超导体(superconductor)结构可以产生超导电流。

约瑟夫森效应分为直流约瑟夫森效应和交流约瑟夫森效应。

直流约瑟夫森效应指电子对可以通过绝缘层形成超导电流。

交流约瑟夫森效应指当外加直流电压达到一定程度时,除存在直流超导电流外,还存在交流电流,将超导体放在磁场中,磁场透入绝缘层,超导结的最大超导电流随外磁场大小作有规律的变化。

如果那其中一块高温超导体放大,可以发现氧化物晶格之间就像是沙子之间的连接,中间是晶格边界,晶格边界很有可能是绝缘的,也有是导电的,可是却不是超导的,具有电阻的。

那么根据温度下降,超导晶格之间的达到超导条件的晶格部分变大了,而相对绝缘或者具有电阻的晶格边缘却变薄了。

直到发生通量量子化才实现整体的超导,把磁力线完全排除出超导部分。

所以在达到超导前,以上金属氧化物的抗磁性,应该是随着温度下降有个缓慢上升的过程,而温度达到超导点时,抗磁性转变成完全抗磁性。

相反,随着温度上升,最终抗磁性会回复到正常抗磁性的水平。

8推导热解石墨的异常抗磁性上面推论了铜铅汞铋氧化物缺陷晶格的常温超导性。

现在就要看看非金属的碳系异常抗磁性的来源。

根据石墨,金刚石和热解石墨不同的抗磁性,就可以马上互证之前对杂质晶格超导的推论。

因为石墨金刚石和热解石墨的元素均为碳。

根据正常抗磁性的理论,抗磁性来自于原子轨道电流,抗磁性与元素序号有关。

作为相同元素,其抗磁性应该一样。

可是事实上他们的抗磁性互不相同。

石墨-1.6,金刚石-2.1,热解石墨-40.9。

让大家理解这种抗磁性有多异常。

热解石墨的抗磁性在常温下即可永久悬浮于磁铁上。

没错,常温下永久磁悬浮。

那么根据以上的推论是否热解石墨也有杂质晶格呢。

很不幸的说,杂质肯定有,可是其产生超导的原因很可能不是因为杂质。

石墨常温下是接触氧气的,可是抗磁性最低。

而金刚石的密度相对要大,而且是半导体,抗磁性却高于石墨。

说明了,并不是杂质造成的。

而极为异常的热解石墨是烃类等有机气体在惰性气体环境下,1800-2000摄氏度下热分解而成的。

其纯度极高。

那么已经排除了杂质影响的情况下,到底是什么造成了呢。

这里就要说一下最近的石墨烯超导魔角的问题。

2018年3月5日,英国《自然》(Nature)杂志以背靠背的形式刊登两篇长文,报道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等研究人员在“魔角”石墨烯结构中实现莫特绝缘体和超导电性[1][2]。

他们将两层石墨烯堆以1°左右的“魔角”差异叠在一起,并通过门电压调控载流子浓度,成功实现了能带半满填充状态下的绝缘体,继而实现1.7 K的超导电性(图1)。

该实验完美再现了铜氧化物高温超导中的物理现象——准二维材料体系中载流子浓度调控下的莫特绝缘体,也是第一次在纯碳基二维材料中实现超导电性。

这里可以充分的说明了碳元素的微观构型是会极大的影响其电学特性。

很不幸的是,石墨烯是平面二维材料,只验证了平面情况下的构型。

而现实中碳材料的微观构型是三维的。

像富勒烯,纳米碳管等。

单纯依靠观察,这个验证的工程量实在是大的惊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