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春联是春节主要风俗之一
春节有哪些传统风俗

春节有哪些传统风俗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有许多与之相关的传统风俗。
1.贴春联:春节前后,在门口门楣上贴上一幅对联,寓意祈求来年的平安和吉祥。
2.放鞭炮:放鞭炮是驱邪驱灾的一种方式,也是庆祝新年的象征。
3.祭祖:春节期间,人们会在家中设立祭台,祭祀祖先,祈求祖灵保佑家庭平安、子孙兴旺。
4.走亲访友:春节期间,人们会沿袭着拜访亲朋好友的习俗,表达对祝福和问候。
5.吃团圆饭:春节的除夕夜,家人会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象征家庭的团圆和幸福。
6.舞龙舞狮:舞龙舞狮是春节期间常见的表演活动,具有驱邪避祸的寓意。
7.拜年:人们在春节期间互相拜年,给长辈送上祝福和红包,表示尊敬和感激。
8.放 lantern 目地填写的 lantern fly to the sky.
9.赏花灯:春节期间家家户户都会挂上红灯笼和制作精美的花灯,增添节日的欢乐氛围。
10.送红包:春节期间,长辈会给晚辈以及孩子们发放红包,象征着祝福和财富的传递。
以上是春节期间常见的传统风俗,每一项都具有深厚的传统意义和文化内涵。
在春节来临之际,这些传统风俗都将成为人们庆祝新年、祈求吉祥与祈福的方式。
榆林春节习俗

榆林春节习俗
榆林春节习俗是指在春节期间,榆林地区人民遵循传统习俗和风俗,以庆祝新年的方式进行各种活动。
以下是榆林地区春节习俗的一些具体内容:
1. 贴春联:春节前,人们会在门上贴上红色的春联,寓意吉祥和福气。
春联一般由四个对联组成,内容可以是祝福词语和吉利的寓意。
2. 贴福字:在门上或窗户上贴上红色的“福”字,寓意新年大吉大利,家庭幸福。
3. 扫除尘埃:春节前,人们会大扫除家中的尘埃,象征着迎接新年的新气象,同时也寓意着扫去旧年的不顺和霉运。
4. 祭祖:春节期间,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墓地或家中祭拜祖先,表达对祖先的尊敬和感恩之情。
5. 守岁:除夕夜,人们会守夜,等待新年的到来。
在家人团聚的氛围中,一家人一起度过午夜时分,迎接新年的到来。
6. 爆竹和烟花:在除夕夜和新年期间,燃放爆竹和烟花是中国传统的习俗之一。
烟花爆竹的声音和火光象征着驱走晦气和迎接新年的到来。
7. 客串庙会:庙会是春节期间的传统活动之一。
人们会前往当地的庙会,参与各种游戏和娱乐活动,品尝传统美食,同时也
可以购买到各种新年和年货。
8. 舞狮和舞龙:在庆祝春节期间,舞狮和舞龙表演是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们会扮演狮子和龙,以舞蹈的形式来祈求吉祥和好运。
9. 送红包:在春节期间,长辈会给予晚辈红包,里面装有一定金额的钱。
这个传统象征着给予祝福和祝福他人新年的好运。
10. 吃年夜饭:除夕夜,家人会共同享用丰盛的年夜饭,吃团圆饭,象征一家人和睦团结,共度新年。
这些是榆林地区春节的一些传统习俗,这些习俗代代相传,为榆林人民增添了浓厚的节日氛围。
春节习俗贴春联

春节习俗贴春联春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全国各地人民最为盛大、热闹的庆祝活动。
在这个喜庆的日子里,人们会展开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其中之一就是贴春联。
贴春联,是春节习俗中的一种重要环节,每逢过年,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会张贴一对对红纸写有对联的条幅,以表示对新年的祝福和美好的期许。
春联一般由两句对偶的诗句组成,内容多半与福、寿、财等主题相关,寓意着吉祥、幸福和繁荣。
贴春联的习俗起源已久,在古代,人们相信贴春联可以驱邪避祸,保佑家庭平安、事业兴旺。
而如今,贴春联已经成为一种文化传统,更是人们对新年的热切期盼和美好愿望的表达。
贴春联通常是在除夕夜或大年初一的早晨进行的。
家家户户会提前准备好红纸、毛笔和墨汁,然后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共同动手写春联。
兴致勃勃的氛围中,父母和孩子们一同创作出富有创意和祝福的春联,以表达对新年的美好期望。
贴春联的位置也有一定的讲究,一般是贴在门楣上,门楣是房屋正面入口上方的横木。
传统上,人们认为门楣是阳气的集中之地,贴上春联可以驱除凶邪,保佑家人平安吉祥。
而如今,除了门楣上,一些人还会选择贴在窗户上,或是家中其他显眼的位置,以增添节日的氛围和喜庆的气氛。
除了家庭贴春联,一些公共场所也会举办贴春联的活动,吸引着大批市民前来参与。
这些活动不仅给人们提供了一个亲近传统文化、感受节日氛围的机会,也成为人们交流、互动的平台,增进彼此之间的友谊和情感。
贴春联是一种文化传承,也是一个家庭团聚的时刻。
在忙碌的现代社会里,人们往往忽略了家庭的重要,贴春联则成为了一个让家庭团聚、共同参与的活动。
通过贴春联,家庭成员可以共同感受到节日的喜庆和温馨,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也给了孩子们一个了解和熟悉传统文化的机会。
贴春联的传统习俗,既承载着对新年的美好祝福,也展现了中华民族对传统文化的珍爱和传承。
贴春联的活动,不仅寄托了人们对新年的期盼和热情,更在细微之处传递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春节的风俗介绍

春节的风俗介绍春节,又称中国农历新年,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大多数中国人紧张而激动的等待着它的到来,因而也有“过大年”的说法。
春节习俗丰富多彩,它包含一系列经过上千年演化变形后的传统习俗。
这一系列习俗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即算起,一直延伸至正月十五(上元节),主要有过年、除夕、放鞭炮、贴春联、拜年压岁、吃饺子、玩火放枪、挂年画、红包、祭祀祖先、踩高跷,及喝醋等。
1、过年过年,古称迎春,是最为重要的春节习俗。
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开始,人们便开始准备收心洗尘,直至正月初一朝拜天地神明,全家出游、欢庆新春。
2、贴春联贴春联是春节的重要习俗,中国人用流传千古的春联,来表达对新的一年的美好祝愿。
大年初一,家家户户都要将准备好的春联贴在门上,既显示出迎接新年的热情,也表示了过去一年的收获,希望未来新的一年也可以富貴吉祥。
3、除夕除夕,或称“正月十五”,是春节的最后一天,也是家家户户欢庆的日子。
这一天,人们睡不安稳,办完最后的准备斋戒的事,一家四口在床头放一炉香,传统行习就是父母和子女一起禁食,家家户户都要把祭祀祖先的具体事宜完成。
4、放鞭炮放鞭炮也是各种春节习俗中重要的一环,大年初一清晨,家家户户开始放鞭炮,如齐鸣惊起人们元气满满的新一年,也是向压迫苦难的罪恶势力发出的反抗信号。
几年过去,鞭炮声就已令大多数放鞭炮的家庭遵守着一定的礼仪,从而节约着气象。
5、拜年压岁拜年压岁,是拜访亲戚朋友的一个仪式。
新春到来,这天有人到他人家里拜访,以表达节日的问候、友善,互相交换祝福,祝福孩子们可以更好的学习、多发发财,而压岁钱是要给青少年压岁讨个好运,让孩子们在一年中平安健康长大。
6、吃饺子吃饺子,是一种比较古老而又重要的,也是子女向父母表示孝顺与敬意的风俗,有些地方,要求子女要自己动手做饺子给父母,以表示爱护父母。
春节饺子,象征家庭团圆美满,在饺子上刻上“团圆”字样,象征家人团圆幸福。
7、喝醋春节时,家家户户过年必用的“酒品”是喝醋,寓意“醋溜溜”,不仅表示丰收,还表示福气源源多来。
龙年的传统礼仪和风俗解读

龙年的传统礼仪和风俗解读龙年是中国农历中的一个重要年份,被视为吉祥和繁荣的象征。
在龙年,人们会举行各种传统的礼仪和庆祝活动,以表达对新年的祝福和美好的期望。
本文将解读龙年的传统礼仪和风俗,带您了解中国文化中与龙年相关的重要习俗。
一、春节的庆祝活动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龙年的主要庆祝活动之一。
在春节期间,人们会进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包括贴春联、贴窗花、赏花灯、放鞭炮等。
这些活动都是为了迎接新年的到来,祈求来年平安、幸福和繁荣。
1. 贴春联贴春联是春节期间最常见的传统活动之一。
春联是用红纸写成的对联,上联写在门楣上,下联贴在门框下方。
春联通常写有吉祥的寓意,如“福”、“财”、“寿”等字,以祈求来年的好运和幸福。
2. 贴窗花贴窗花是春节期间的另一个传统活动。
窗花是用红纸剪成各种形状的装饰物,如花朵、动物等。
人们会将窗花贴在窗户上,以增添节日的喜庆氛围。
3. 赏花灯赏花灯是春节期间的传统活动之一。
人们会在公园、街道等地方悬挂各种花灯,如龙灯、花灯等。
夜晚时分,人们会一起赏花灯,欣赏灯光的美丽和神奇。
4. 放鞭炮放鞭炮是春节期间的传统活动之一。
人们会在除夕夜和初一早上放鞭炮,以驱逐邪灵和祈求来年的平安和吉祥。
二、龙舞和舞狮表演龙舞和舞狮表演是龙年期间最具特色的传统活动之一。
龙舞和舞狮表演通常在春节期间的庙会、游园会等场合进行。
表演者身穿龙舞和舞狮的服装,模仿龙和狮子的动作,以表达对来年的祝福和祈福。
龙舞和舞狮表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视为吉祥和繁荣的象征。
表演者会在音乐的伴奏下,以灵活的动作和精湛的技巧,展示出龙和狮子的威武和神奇。
三、祭祀祖先和神明在龙年,人们还会进行祭祀祖先和神明的传统活动。
祭祀祖先是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传统习俗之一,人们会在春节期间回家祭祖,烧香、献花、祈祷,以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感恩之情。
祭祀神明也是龙年期间的重要活动之一。
人们会前往庙宇,烧香、献花、祈祷,祈求来年的平安和吉祥。
吉林的春节风俗

吉林的春节风俗春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全国各地最为隆重的节日之一。
在吉林省,春节有着独特的风俗习惯和传统文化,展现出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文化魅力。
一、年夜饭吉林省的年夜饭以家庭为单位进行,是一家人团聚的重要时刻。
吉林省的年夜饭以鱼、肉、蔬菜、糯米饭等为主要食材,以热炒和炖汤为主要烹调方式。
传统的年夜饭菜单包括鱼(年年有余)、猪蹄(步步高升)、鱼翅(年年有余)、鸡(吉祥如意)、虾(喜上眉梢)、糯米饭(年年有余)、汤圆(团团圆圆)等吉祥食品。
二、贴春联贴春联是春节期间的传统习俗之一。
吉林省的春联多以吉祥话和祝福语为主,如“福禄寿喜”、“岁岁平安”、“金玉满堂”、“万事如意”等,常常是由老人或有文化修养的人书写,然后由家庭成员贴在门上、墙上、窗户上等处。
三、放烟火放烟火是春节期间的传统习俗之一,也是吉林省人民喜爱的娱乐活动之一。
在春节期间,吉林省各地的街头巷尾都会燃放各种各样的烟花爆竹,营造出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
四、拜年拜年是春节期间的传统习俗之一,也是吉林省人民重要的社交活动之一。
在春节期间,吉林省的人们会互相拜访,送上新年祝福和红包,表达对亲友的关心和祝福。
五、舞狮舞龙舞狮舞龙是春节期间的传统习俗之一,也是吉林省人民喜爱的文化活动之一。
在春节期间,吉林省各地都会举办舞狮舞龙表演活动,吸引了大量观众前来观看。
六、赏花灯赏花灯是春节期间的传统习俗之一,也是吉林省人民喜爱的娱乐活动之一。
在春节期间,吉林省各地都会举办花灯展览活动,展示出各种各样的花灯,吸引了大量观众前来欣赏。
七、祭祖祭祖是春节期间的传统习俗之一,也是吉林省人民重要的家庭活动之一。
在春节期间,吉林省的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墓地,献上祭品,表达对祖先的敬仰和感恩之情。
八、打牌打牌是春节期间的传统娱乐活动之一,也是吉林省人民喜爱的文化活动之一。
在春节期间,吉林省的人们会在家中或者街头巷尾聚集起来,打各种各样的牌类游戏,享受欢乐的时光。
在吉林省,春节是一年中最为重要的节日之一,也是彰显地方特色和文化魅力的重要时刻。
春节习俗贴春联贴窗花挂灯笼

春节习俗贴春联贴窗花挂灯笼春节,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是人们迎接新年的时刻。
在这个特殊的时期里,人们会参与各种习俗和活动,其中包括贴春联、贴窗花和挂灯笼。
这些传统习俗不仅烘托了春节的氛围,还寓意着吉祥、繁荣和祈福。
本文将介绍并探讨这些古老而又美丽的春节习俗。
一、贴春联:传递吉祥祝福贴春联是春节期间最常见的习俗之一。
春联是一种特殊的对联,由两行对仗的七言绝句组成,其内容往往与年味和吉祥祝福相关。
贴春联的具体方式是将红色或黑色的对联纸剪成合适的大小,然后用胶水或蓝色胶带贴在门上或墙壁的两侧。
这样,春联就会在大门上形成一个美丽的装饰,同时也传递了对新年的美好祝愿。
贴春联的习俗可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祭祀文化。
人们认为贴春联可以辟邪、祈福和保佑家庭的平安幸福。
春联中的对联常用文字如“福”、“春”、“财富”、“吉祥”等,寓意着增加人们的好运和富裕。
贴这些春联的同时,人们也会写下吉利的祝福语,以期让祝福伴随新年的到来。
二、贴窗花:绚丽多彩的艺术品贴窗花是春节期间另一项重要的传统习俗。
窗花是用纸剪刀剪制而成的一种装饰品,作为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其特点是线条流畅、图案瑰丽、寓意吉祥。
贴窗花的具体方式是将剪制好的窗花用胶水粘贴在玻璃窗上,或者用丝线系在窗框上。
贴窗花的传统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明朝时期。
在古代,人们认为窗花代表着光明和吉祥,可以驱除邪气、纳福并保护家庭。
随着时代的发展,窗花的图案逐渐丰富多样,不仅包括传统的花卉、动物等元素,还加入了现代元素和寓意。
贴窗花的过程也成为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创作,许多人会在春节到来之前,亲手制作属于自己家庭的窗花,展示个人创造力和艺术才华。
三、挂灯笼:点亮新年的希望挂灯笼也是春节期间最具代表性的传统习俗之一。
灯笼是用纸、丝绸等材料制成的,灯笼内装有蜡烛或者电灯,能够发出明亮的光芒,给人们带来温暖的感觉。
挂灯笼的方式可以是将灯笼绑在树枝上、悬挂在门前、或者高高地挂在院子里。
挂灯笼的习俗起源于清朝,代表着人们驱除霉运、寻找吉祥的光明。
春节风俗说明文作文600字(精选24篇)

春节风俗说明文作文600字春节是中华人民的传统节日,每个地方的春节风俗都有所不同,中国的风俗习惯又是什么样的呢?接下来小编搜集了春节风俗说明文作文600字,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帮助到大家。
春节风俗说明文作文600字篇1“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56个民族都有着不同的民风民俗,按照北京的民俗,我在过年时总结了四大民俗:春节风俗之一——贴春联。
贴春联是迎春的一系列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早在春节的前的几天,街上就挤满了大声叫卖春联的小贩。
摆在摊子上的春联更是琳琅满目,让人应接不暇。
每张春联上都写着祝福的话语,但各有不同,耐人寻味,有的春联上写着:“和风吹绿江南柳,春雨催开塞北花”,有的春联上写着:“水水山山处处画,家家户户年年丰”。
短短两句,写活了新春佳节人们心中的美好心愿。
春节风俗之二——贴窗花。
剪纸艺术作为民俗的一部分,在民间正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存在、发展着,时至今日它的旺盛的生命力得到了极大的显示。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一把剪刀,一张小纸,就能裁出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剪纸作品。
在春节这个喜庆的日子里,我们就能在各家各户的窗户上看到各具特色的剪纸作品——窗花。
春节风俗之三——年画。
除了在门口贴春联,在窗户上贴窗花,欣赏年画也是春节的一件大事。
这一张张年画为家家户户增添了几分和谐安详的气息。
旧时,家家户户在春节里,由大门到厅房,都贴满了各种花花绿绿,象征吉祥富贵的年画,新春之所以充满欢乐热闹的气氛。
春节风俗之四——中国结。
遍穿大街小巷,随处可见中国结的身影,中国结的意义也从信仰改变为中国人对亲情、友情、爱情的“一心一意”及拥有者“至高无上”身份的象征。
从大致小,从粗到细,大红色的中国结透露出中国文化的深邃。
春节风俗使我们的节日丰富多彩,而且过的十分热闹。
民俗已经深入人心,成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春节风俗说明文作文600字篇2一提到西安,人们肯定都想起这座古城的魅力所在,经过了历史千年的洗礼,她不但没有毁灭,反而更加辉煌,繁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农村春联文化的调查报告
2014年的春节就要来临了,家家户户忙着贴春联。
贴春联是春节的主要风俗之一。
它可以给节日增加喜庆气氛,是我国城乡人民十分喜爱的春节活动之一,是我国独有的富有民族文学色彩的娱乐活动。
为了了解当前人们对我国传统节日习俗文化的继承状况并从中看出一些社会问题,我在2014年寒假期间对姚河乡姚河村进行了春联文化的调查,主要采取走访、抽样、询问式的调查方式,分别就贴春联的比例、春联样式和春联的内容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分析。
调查显示,总体上看来,今年春节人们贴春联的比例与往年相比差不多;在春联的样式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推陈出新。
同时,在春联的内容上均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了新的时代气息和地域性的特色。
但是春联文化现状仍不容乐观。
具体情况如下:
一、乡村贴春联比例呈现较为稳定的态势,但是部分村民对贴春联不够重视
1、销售、张贴春联调查情况:
从居民贴春联的比例来看,人们对传统习俗的继承上还是占据了主导。
大部分村民心目中认为贴上春联就是将祝福贴在门上,是为了驱散当年的不如意,希望来年过得好,图个喜庆,表达一下对来年更美好的祝愿。
而在中青年人眼中贴春联与否并无太大的影响,有不有都无所谓。
从春联的来源和人们对贴春联的态度来看,有95%的居民是通过购买的方式,自家创作的占5%(自家创作的人群一般是老一辈有知识文化的老年人居多);20%的居民对贴春联是一种无所谓的态度,有10%的年轻人认为麻烦,仅有32.5%居民(其中有62%是在校学生)认为应该提倡在春节贴春联,仅有8.3%的居民认为应该大力提倡春节贴春联这一传统文化习俗。
2、情况分析:由于市场经济趋利性的特性,商家以市场为导向,销售迎合消费者需求的商品,在对精神文化销售的认知性还不强。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物质文化上的追求丰富多彩,相反,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受到忽视。
人们迎接春节,大部分家庭都在食品上下足了功夫,更多的是对物质的追求,而缺少了对精神文化的丰富。
人们对于春联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一种“随波逐流”的心态,对春联文化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了解,
有的单纯是为了图个喜庆,真正能够重视理解的不多。
在调查走访中,大部分的老年人表现出了对春联文化的积极倡导,而在中青年的群体中,则持一种或有或无的态度。
说明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一体化的发展,在大力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继承越发少了,关心的程度也越来越弱了。
调查对象的反映里,大部分认为是社会的发展,人们思想的转变使得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不够,同时对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也不太了解,在中国这个人口基数大,但整体素质不高的发展中国家,文化的重视也正昭示了这个国家的综合素质。
在传统农业生产的农村,人们大多忙于经济上的追求,对精神文化的重视程度自然而然就不高了。
随着社会生活的多元化,无论是在物质文化生活,还是精神文化生活,大众所追求和向往的大部分是一些时尚的、引领社会的发展主流的事物。
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受文化设施投资缺乏、设施落后,农村传统观念的影响“轻文化、重经济”的体制性因素的制约导致人们对传统贴春联这一习俗的忽视。
二、在今年春联文化中,春联样式较往年要丰富,在原有传统上推陈出新,添加了不少新鲜元素。
(一)在春联样式的调查中,春联总体上是在传统里推陈出新。
除传统红纸黑字的传统创作样式外,在对色彩的选取和字形版面的排版上都有所突破和创新。
1、春联背景的丰富多彩。
传统的春联背景是象征大富大贵喜庆的大红色,而现在所呈现的是蕴含丰富内容的背景画面,除春联中轴的内容外,在其周围镶嵌着各式各样的字和图画,像“福”、“春”等,同时在这些象征着喜庆祥和的字上都能看到“字”和“图”结合的“新字”,比如把“春”的下半部分的“日”用一个金光闪闪的金元宝代替,在“福”字的“田”和“口”中镶上小金牛角;在绘图上,除继承传统的图案,譬如鲤鱼跳龙门、梅花、龙凤呈祥、爆竹、财神爷、金元宝等,还反映了时代的新气息,辞旧迎新的“小金牛”,彰显了社会前进的新创举和新步伐。
2、繁体字的灵活运用,使得整副春联显得和谐舒展。
五代以后由桃符演变而来的春联在传
统中便一直有用繁体字的惯例,主要是为了春联的整体协调。
一些笔画较少的字运用了繁体字则使得春联显得更加的紧凑,没有突兀和空洞的感觉。
一些惯用的繁体字,如“乐”——“樂”、“临”——“臨”、“万”——“萬”、“欢”——“歡”、“发”——“發”、“宝”——“寳”等都在春联的整体效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有些春联也没有单一地使用繁体字,而是繁简结合使用,同时综合不同的字体,使用较多的字体有宋体、楷体和草书,春联中字体的艺术欣赏价值提高了。
此外,春联内容中字体的组合上也有新的花样,在市场上销售这样的一副春联:
上联:春風惠我財源广
下联:旭日臨門事業興
在此次调查中修辞表现较为突出,即运用了叠词的修饰效果和顶真的修辞手法,别具匠心,如:上联:春到山乡处处喜下联:喜临农家院院春横批:喜迎新春
三、春联是人们对新一年的寄语,是人们对将来的企盼和愿景。
在此次的调查中,春联的创作在沿袭传统春联文化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了地域和社会发展有了更为鲜明的地域气息和时代气息。
(一)传统内容的春联依旧存在。
传统春联是人们为避除一切旧的、凶恶的、不吉祥的事物,希望来年吉祥如意,平安幸福,寄予喜庆。
在销售春联店铺的调查中,仍旧能够发现大量的有关平安、健康、迎春、吉祥、富贵、财运等内容,如:(1)祈福平安健康的春联:上联:和睦顺心极其喜下联:平安康健就是福横批:喜福共存(2)反映迎春、吉祥如意的春联:上联:春风和畅庆盛世下联:天朗气清乐华年横批:迎春接福(3)渴望富贵、财运的春联:上联:业精于勤聚财宝下联:行成于思为栋梁横批:兴旺发达
(二)春联内容结合时代气息和地域特色推陈出新,有了新的发展。
1、走访调查中,除了传统内容春联的销售情况一如既往以外,在寄语内容的侧重上有了新的发现:(1)近些年,饮食场所卫生不合格;食品安全质量不达标等,使得人们将更多的
祝愿寄予食品安全,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祈福身心健康,保全家平安上。
春联的内容也迎合了当下人们的心理,如:上联:烹调有术三餐美下联:饮食长宜四季康横批:平安是福
从上面两副春联中我们可以看出,人们普遍关心食品的安全,更加注重饮食的健康和营养。
这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更加关注食品的营养价值。
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和丰富,但同时也是由于市场经济自身的缺陷,一些商家为了牟取暴利,不顾消费者饮食的个人安危和对人们身心健康的影响,违背自身的社会道德,生产不合格产品。
商家在获取利润的同时应该考虑消费者的利益,寻求“双赢”,才能有长效的利润可寻。
整个市场经济才会得到良性循环。
(2)导致市场就业竞争压力的增大,就业问题成为了当前稳定社会的主要矛盾。
人们希望在来年能够找到合适的工作成为大多数择业者新年的企盼。
一些反映就业内容的春联层出不穷,如:上联:兴伟业人寿财旺好运到下联:展宏图年丰利足凯歌来
就业问题不仅仅是个体的问题,它是影响一个国家国泰民安与否的关键,是社会是否稳定的重要因素。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流中,求职者寻求合适的岗位,商家寻求满意的应聘者,是双项所需的。
在特殊的社会环境下的非常时期,无论是求职者还是企业都应该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求职者应该拥有良好的心态面对所遇到的困难,商家企业应该根据市场导向,合理调配利用劳动力,提高生产效率。
我乡在迎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号召下,积极发展生产,构建和谐新农村,在春联中也有所体现。
通过对春联文化的调查,从中我们不仅了解到了人们对传统文化春联这一习俗的认识和态度,而且在对贴春联的比例和春联的内容、样式的调查中看出了:在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中,人们对精神文化,尤其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的重视程度还不够,除了经济的发展影响,还有就是人们思想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变化。
这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不遗余力的去继承和发扬,使这一优良传统迸发生机与活力。
在调查中春联反映出的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时代社会气息的内容: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对就业问题的担忧;人们渴望丰收,希望通过勤劳以致富,寄予美好的祝愿,体现人们在困难面前不屈服,有坚强的毅力和坚定的决心克服阻碍,迎难而上的可贵品格。
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继承传统的文化,是每一个国民的责任和义务,是民族特色的自觉维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