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教案(上册)
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

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第一课:天气的变化教学目标:- 了解不同天气的特征和表现- 掌握描述天气的词汇- 能够根据天气情况采取适当的行为教学准备:- 天气图片或卡片- 天气描述词卡片- 模拟天气变化的实验器材教学过程:1. 通过图片或卡片展示不同的天气情况,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天气的特征。
2.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研究描述天气的词汇,例如:晴朗、阴天、多云、下雨、刮风等。
3. 制作一个模拟天气变化的实验,让学生观察不同条件下的天气变化,如温度、湿度等对天气的影响。
4. 练使用天气描述词进行口头表达,让学生描述自己喜欢或不喜欢的天气,并说明原因。
5. 结合实际情境,让学生根据不同天气情况思考适当的行为,如晴天时可以户外活动,下雨时要带上雨具等。
教学延伸:- 鼓励学生观察当天的天气情况,并进行简单的记录和描述。
- 带领学生制作天气预报板,可以根据当天的天气情况进行预报。
教学评价:- 教师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学生口头表达的准确性和流利程度- 学生能否根据不同天气情况进行适当的行为第二课:四季的变化教学目标:- 了解四季的变化特点和原因- 研究描述四季特征的词汇- 能够用简单语句描述四季的变化教学准备:- 四季图片或卡片- 描述四季特征的词卡片教学过程:1. 展示四季的图片或卡片,向学生介绍每个季节的特点和变化。
2. 教师带领学生研究描述四季特征的词汇,例如:春天的花开、夏天的炎热、秋天的落叶、冬天的寒冷等。
3. 讨论四季变化的原因,引导学生了解地球公转和倾斜引起的影响。
4. 练使用四季特征词进行口头表达,让学生以简单语句描述每个季节的变化。
5. 结合实际情境,让学生描述当前的季节及其特点,并比较不同季节的差异。
教学延伸:- 引导学生观察四季的变化,并进行简单的记录和描述。
- 带领学生制作四季变化的手工作品,表达对不同季节的喜爱。
教学评价:- 学生口头表达的准确性和流利程度- 学生对四季变化的认知和理解程度- 学生对当前季节及其特点的描述是否准确。
2024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7篇

2024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7篇2024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过程与方法:(1)会观察比较与描述陶瓷与玻璃的相同与不同。
(2)会观察比较与描述陶和瓷的相同与不同,如硬度不同,表面光滑程度不同,颗粒的粗细不同等。
2.知识与技能:(1)认识玻璃和陶瓷特点的相同点,如不会生锈、腐烂,不容易深化,容易清洗,都容易被打碎等。
它们的不同点是玻璃可再生,而陶瓷不可再生等。
(2)了解玻璃与陶瓷的用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意识到制造陶瓷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伟大发明创造。
(2)体会到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陶瓷的应用还相当普遍。
二.教学准备;1.学生自带一些玻璃、陶瓷用品,变色眼镜玻璃片、陶片、瓷片、放大镜、简易显微镜等。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检查学生带来的物品。
2.复习引入。
(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说说自己带来的物品是什么做的,干什么用的。
(1)学生汇报。
哪些物品是用玻璃做的,哪些物品是用陶瓷做的。
在些什么用途?(2)师生小结。
2.研究玻璃和陶瓷。
(1)用放大镜观察、铅笔敲、互相刻划以及其他工具,研究比较玻璃和陶瓷的不同点与相同点。
还可以用到其他的方法。
(2)学生研究后汇报。
(3)教师演示用其它的方法比较玻璃和陶瓷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用酒精灯加热玻璃管后会变软,而陶瓷不会变软;玻璃可以再加工,而陶瓷不能再加工。
它们都可以作为盛东西的容器,而且保存效果好,因为他们不会生锈、腐烂。
(4)师生共同小结小结玻璃和陶瓷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3.比较陶片和瓷片有什么不同。
可以用互相刻划比较软硬,放大镜观察颗粒的大小。
从而区别陶与瓷。
4.古代人是怎样发明陶瓷的。
(1)介绍中国的陶瓷技术。
中国是陶瓷的发源地。
在英文中“陶瓷”与“中国”是一个词,“ahina”。
(2)学生阅读p56的图,想象古代人是怎样发明陶瓷的。
(3)小组交流。
(4)个别同学汇报交流。
5.介绍陶瓷和玻璃的广泛用途。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课教案5篇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课教案5篇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课教案篇1?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当环境温度高于0℃,冰开始融化。
2.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科学探究目标1.给冰块加热,观察冰块的变化。
2.观察并记录冰融化成水的变化过程。
科学态度目标1.初步感受、体验物质状态变化的可逆性。
2.养成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在自然环境里,水蒸气、水、冰三态共存,水的三态之间可以互相转化。
?教学重难点】重点:经历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现象的观察。
难点:感知水的状态变化与热量有关,水的三种状态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教学准备】小组准备:冰块、吸管、蒸发皿、结冰的试管(或碎碎冰)、烧杯、热水、记号笔、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2分钟)1.这是一块冰,如果我们给冰加热,会看到什么现象呢?2.揭示课题:冰融化了(板书)二、科学探索:观察冰融化成水(预设18分钟)[材料准备:冰块、吸管、蒸发皿]1.吸管吹冰块(预设8分钟)(1)科学家研究表明当环境温度高于0℃,冰就会开始融化。
我们可以怎样加快冰块的融化?如果给你一台吹风机,你可以怎么做?如果给你一根吸管,可以怎么做?(预设:让每一位学生体验用吸管吹热气让冰融化)(2)学生用吸管朝冰块一个部位吹气。
(3)交流现象:被吹热气的部位冰融化的快。
(4)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小结:这个实验说明了热量增加,可以加快冰块的融化速度。
[材料准备:结冰的试管、烧杯、热水、记号笔、学生活动手册]2.将结冰的试管放入热水中(预设10分钟)(1)讨论:你知道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有哪些变化?我们可以怎么做实验?(2)教师出示实验材料:结冰的试管、烧杯、热水、记号笔、学生活动手册(3)提问:怎么利用以上材料做这个实验?(4)教师在学生的基础上补充、完善后实验方法。
提示:a.用记号笔在冰面位置做好记号,再把试管放入有热水的烧杯里。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通用15篇)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通用15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一)过程与方法: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方法认识材料。
2.能名对常见材料进行简单分类。
(二)知识与技能:1.认识一些常见的材料。
2.知道材料有天然的,也有人造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意识到人们为了满足各种需求,在不断研究、发明、生产新材料。
二.教学准备:1.学生自备一些玩具。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自主学习:1.检查学生带来的玩具。
让学生说说自己带来的是什么玩具?2.学生研究自己带来的玩具是什么材料做成的。
(1)教师说说研究的要求。
把各自带来的玩具合在一起,研究它们是什么材料做成的?4人小组共同研究,将研究的结果记在P85的表格中。
(2)用同样的方法研究教室里的物品以及你平时见过的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学生可以下位到教室里的各个角落去研究。
3.小组汇报。
钢铁、不锈钢、塑料、木块、布、玻璃、纸……4.指导学生将自己发现的这些材料分类,分类的标准学生自定。
(三)课后作业。
课后研究家里的物品都是些什么东西做成的?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篇2【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水能溶解食盐和小苏打。
2、同样多的水能够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质量是不同的。
科学探究目标1、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同样多的水中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质量。
2、能用搅拌使水中的物体充分溶解。
科学态度目标学会使用对比的方法观察实验现象。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这种变化为生活服务。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对比实验探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难点:设计对比实验来说明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食盐20g,平均分成8份;小苏打20g,平均分成8份;装有水的烧杯2个、玻璃棒2根、学生活动手册等。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3篇)

【导语】科学是使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实现具体统⼀的实践活动,它是通往预期⽬标的桥梁,也是联结现实与理想的纽带。
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果实累累的季节 教学⽬标: 1、根据物体特征进⾏简单分类 2、对植物的果实进⾏分类 3、了解蟋蟀的⽣活习性,了解果实的种类 教学要点: 这⼀节课所要探究的事物是果实。
通过学⽣全⾯的探究,知道什么是果实。
学⽣准备果实,⽑⼱或餐⼱纸。
教师准备⼩⼑,盘⼦。
教学过程: 1.激发活动兴趣 先评⽐上节课制作的树叶书签:⼩组内评⽐,每个⼩组推荐2件好作品。
教师对优秀作品进⾏点评,并在“⼩科学家成果展⽰栏”⾥展⽰⼀个星期。
提出问题:植物都长有形状不同、颜⾊各异的叶⼦。
除了叶⼦之外,树上最常见的还有什么? 2.果实展⽰会 ⼤家拿出⾃⼰带来的果实,开⼀个展⽰会。
(1)果实都有不同的形状和颜⾊。
看到的和触摸到的果实形状⼀样吗? (2)果实都有不同的味道,闻到的和吃到的味道⼀样吗? 学⽣⼩组内进⾏观察。
边观察、边讨论、边记录。
把观察到的问题存⼊“问题银⾏”。
3.趣味活动——找“星星” 选择梨、苹果等果实,指导学⽣从不同的⽅向⽤⼩⼑切,看谁能找到“星星”,即种⼦的排列形式。
归纳果实的特征: 注意事项: (1)使⽤⼩⼑时要注意安全,既不能伤害⾃⼰,更不能伤害到他⼈; (2)找到“星星”后,切开的果实、餐⼱纸等要及时清理; (3)⼩⼑、盘⼦、⽑⼱要及时清洗⼲净。
4.分类:找果实 ●把⽔果分⼀类,蔬菜分⼀类; ●把桔⼦分⼀类,苹果分⼀类; ●根据能否⽣吃进⾏分类; ●按照果实的颜⾊分类; 科学⾃助餐:马铃薯为什么不能参加果实⼤会。
拓展活动:采集植物的种⼦。
观察⽔⽣植物 【学习⽬标】 科学概念: 1.⽔葫芦叶柄部位膨⼤的海绵体充满空⽓是浮在⽔⾯上的原因。
2.⽔⽣植物都有根茎叶等器官,它们的⽣长需要⽔分、阳光和空⽓。
流程与⽅法: 1.⽤简图画出⽔⽣植物的主要形态特征,能看懂维恩图的表达⽅式。
三年级 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第一章:认识科学1.1 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了解观察、实验、调查和分析等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学会运用这些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1.2 科学思维与科学态度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思维方式思考问题,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积极探究、勇于实践的科学态度。
第二章:生物世界2.1 生物的基本特征引导学生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如生命活动需要营养、能呼吸、能排泄废物等。
通过观察植物和动物,让学生识别它们的基本特征。
2.2 生物的分类培养学生了解生物分类的基本知识,如植物、动物、微生物等。
通过观察实物和图片,让学生学会对生物进行分类。
第三章:自然现象3.1 天气与气候引导学生了解天气与气候的基本概念,如晴天、雨天、四季等。
培养学生观察天气变化,了解气候特点。
3.2 自然界的物质培养学生了解自然界的基本物质,如水、土地、空气等。
引导学生探索物质的状态变化,如固态、液态、气态等。
第四章:人与环境4.1 人类活动与环境引导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如污染、资源消耗等。
培养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培养环保意识。
4.2 生活与科学引导学生了解生活中的科学知识,如饮食、健康、安全等。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第五章:简单的机械5.1 力的作用引导学生了解力的基本概念,如推、拉、提、压等。
让学生通过实验和游戏,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5.2 简单机械培养学生了解简单机械的基本知识,如杠杆、滑轮等。
引导学生学会使用简单机械解决实际问题。
第六章:探究物质6.1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引导学生学习物质的性质,如颜色、形状、质地等。
让学生观察和实验,了解物质的变化,如溶解、沉淀、燃烧等。
6.2 物质的组成与结构培养学生了解物质的基本组成,如元素、分子、原子等。
通过实验和模型,让学生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
第七章:地球与宇宙7.1 地球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特征,如地球的形状、构造、气候等。
小学三年级科学教案(通用11篇)

小学三年级科学教案(通用11篇)【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树的整体形态一般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树的器官一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
树生长在肯定的环境里,有肯定的生存需要。
过程与方法:用各种方法观测一棵树,描述一棵树。
用简图描述树的整体外形。
用拓印树皮的观测树干。
用实物来补充语言描述的不足。
情感、立场、价值观:能客观地记录观测到的现象,能继续关注树木的改变。
【教学重点】能尝试通过对树有序的观测描述和比较后指向树木作为生命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争论树木的相同之处。
【教学预备】学校中选定一些大树供各小组观测所需,同时为各小组预备:一张观测记录纸,一支蜡笔,一把软尺,一个放大镜。
【教学过程】一、观测树木的方法1、总任务:分小组进行观测,每个小组尽量观测不同的树木;小组内要分工明确,每个人要有观测任务;描述一棵树,完成一篇观测笔记。
2、分任务:我们所要观测的树长在学校的哪个地方?我们怎么按顺次来观测一棵树?〔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3、沟通:我们可以用哪些新的观测方法来观测新的内容?〔画简图、测量树干粗细、闻树叶、看果实、拓印树皮、捡拾标本、对比法……〕4、比较:我们能比书上的观测记录记得更好吗?〔先用简约的词语记录下来,回到教室后整理成观测笔记。
〕二、观测记录一棵树1、从远处观测整棵树,我们怎样记录?〔树冠外形、树的高度等〕2、从近处有序观测树的各个部分,我们会有哪些新的发觉?生:这棵树真大!看看我捡到的树叶和果实。
这是树的果实。
这是我的树皮拓片。
〔拓印树皮图案的方法:把白纸紧压在树干上,先用手指在纸上反复按压,再平捏蜡笔在纸上涂擦,使凸起的部分染上颜色。
〕3、让我们一起来把观测到的内容记录下来吧。
要写出观测的时间、地点、小组成员。
要按观测的顺次来记录。
最好能贴上收集到的实物标本。
三、整理我们的观测记录1、整理:分小组依据观测记录整理成观测笔记。
2、描述:分小组描述一棵树:这是我们组的观测记录,能猜出是学校里的哪一棵树吗?3、比较我们的观测记录,思索、沟通:我们观测了哪些树?这些树的生长需要什么样的条件?不同的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4、总结:通过深入争论,我们发觉了这么多的大树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请选定一棵你喜爱的大树,在课外继续观测它,它会怎样改变?把你的意外发觉都记录下来,同时把精彩的发觉张贴于科学学习栏目内。
三年级上册的科学教案(10篇)

三年级上册的科学教案(10篇)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过程与方法:(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适当工具,对纺织材料进行探究。
(2)能够根据材料的特性、用途、来源或其他标准对纺织材料进行分类。
2、知识与技能:(1)认识一些常购买的纺织材料,如:棉、丝、毛和人造纤维。
(2)知道这些材料的主要区别、特点和用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2)意识到人们为了满足各种需求,在不断研究、发明、生产新材料。
二、教学准备:学生自带各种纺织布料,放大镜、镊子、火柴等。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检查学生带来的纺织布料情况。
(二)自主学习:1、认识纤维。
(1)师出示几种纤维。
人们穿的衣服都是纤维做成的。
根据加工的方法,纤维一般分为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
化学纤维又可以分为人造纤维和合成纤维。
2、学生认识布料。
(1)4人小组全在一起,共同研究自己带来的布料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按照P53上图的方法(棉布、丝绸、羊毛、合成纤维)分类。
如果认为还有其他的类别,也可以列出。
(2)分组研究。
(3)小组汇报。
(4)同学分的对不对呢?3、教师讲解一些辨认的方法。
(1)讲解用火烧的方法辨认布料。
棉、麻是植物纤维,燃烧时易燃,有烧纸张的气味,燃烧后有灰烬。
丝、毛燃烧时有烧头发的气味,燃烧后灰烬很少。
合成纤维燃烧时成黏胶状熔化物,燃烧后的灰烬呈黑色固体物质。
(2)注意安全。
取得布料一定要小,不能太大。
(3)学生分组用火烧的方法辨认带来的布料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4)小组汇报辨认情况。
你们是怎样做实验的,你还发现了些什么现象?它们都是些什么材料做成的?(5)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结论。
(6)通过衣服上的标签来辨别布料的成份。
4、指导学生比较各种布料的不同点。
(1)让学生通过用眼看、手摸、观察纤维的光泽、粗细、长短和弯曲情况,比较各种布料的不同点。
可以从柔软必、透气性、牢固性、吸水性、防水性等方面去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备课手册三年级科学学科
学校
姓名
2013年9月1 日起2013 年第2本承德市双桥区教育局
教学工作计划
一、学生学习本学科基本情况分析(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态度、习惯、方法,学习成绩以及知识基础,以及能力发展水平,差生情况等)。
三年级,本班共30名学生,其中男生15人,女生15人。
班级人数不多,班级容量不大。
另外科学学科是一门新的课程,需要教师做好每一节课的准备工作,让学生对科学这门学科产生兴趣,喜欢科学,爱上科学课,这样学生上课就会有较好的听课习惯,能够遵守课堂纪律,认真及时地完成教师交给的任务。
通过教师的精心准备和学生们的刻苦学习,学生们会把知识掌握的全面些扎实些,期末一定会取得比较好的成绩。
二、本册教材的分析(包括编排体系、特点,各部分教材之间的联系,重点难点,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力培养,思想教育的要求等内容)。
三年级主要围绕“性质与功能”这一组统一概念组织“生命世界”和“地球与宇宙”中的相关内容,涉及常见的动植物、生理与健康、土壤、水、空气等内容。
本册教材共设计了“动物和植物”、“土壤”、“水”、“空气”、“食物与健康”5个单元,17个课题。
各单元以不同内容作为载体,通过各种活动,指导学生学习运用感觉器官认识物体的基本性质,体验科学课的探究学习过程,学习一些基本的观察、实验方法和工具、仪器的使用方法,为全套教材的学习打好基础。
通过指导学生学习运用感官和简单工具观察物体的方法,认识
物体的性质及用途,引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学生从常见的自然现象和生活实际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并想办法验证假设的能力;培养学生愿意合作交流、喜欢大胆想象、真爱生命、关心环境的情感态度。
三、本学期教学的目的、任务和教学要求。
1、能用感觉器官或借助工具感知事物性质与功能;能根据事物的性质与功能对事物进行分类;能用图形辅以文字的形式记录感知结果;能对观察到的现象提出简单的问题,并能对现象进行猜想或假设。
2、对科学课产生兴趣;体验到合作的好处;能够大胆的交流;在学习活动中能尊重事实。
3、知道人体基本组成和所需营养、常见动植物的名称、土壤的基本组成和我国水源的分布概况;能理解土壤、水和空气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
4、认识到爱护其他生物、保护水资源、土壤及自身健康的重要性;能提出简单的改善环境的方法;能描述生产某种物品的基本过程。
四、完成教学任务,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包括提高自身业务素质,落实活动课程,转化差生,培养尖子生及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1、发扬乐于奉献的精神,努力培养好每一个学生,面向全体,突出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转变教学观念,遵循教育规律,探索教育、教学改革新方法,新路子,开拓创新,不断进取。
3、保持严谨的工作态度,在业务上精益求精,在学识上不断充实,在理论上逐步提高,在经验上不断总结。
4、认真备课、写教案、研究课,仔细批改学生作业,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辅导,出色完成教学任务。
5、热爱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关心每一个学生,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对学生循循善诱,千方百计在不加重学生作业负担的基础上确保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6、把教学和教研紧密结合,以教研带动科研,以科研促使学生成绩提高,人人有教学研究专题和研究成果。
7、为了在本学期圆满的完成教学任务,要不断加强教育理论及教材,教法的学习,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
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的科学辅导,并吸取最新的科学新思路,不断完善,提高自己。
积极参加集体听课,备课活动,及时发现自己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不断丰富自己的课堂教学。
8、善于根据所带班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出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案,使自己成
为受学生欢迎,使领导放心,让家长满意的好教师。
五、本学期教学进度安排:
课时计划
本学期第节
月日星期
课时计划
月日星期本学期第节
第一单元教学计划
第 2 周-第 4 周共需 6 课时年月日至年月日
课时计划
月日星期本学期第 3 节
课时计划
月日星期本学期第 4 节
课时计划
月日星期本学期第 5 节
第二单元教学计划
第6周-第8 周共需5课时年月日至年月日
课时计划
月日星期本学期第9 节
课时计划
月日星期本学期第10节
第三单元教学计划
第9 周-第11 周共需7 课时年月日至年月日
课时计划
月日星期本学期第节
课时计划
月日星期本学期第节
课时计划
月日星期本学期第节
课时计划
月日星期本学期第节
第四单元教学计划
第12 周-第14周共需6课时年月日至年月日
课时计划
月日星期本学期第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