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畜共患病

合集下载

人畜共患病

人畜共患病

人畜共患病--寄生虫人畜共患病的定义为“能够自由地在人与脊椎动物进行传染的传染病”。

也就是说,这是一种人与动物的共通传染病。

人畜共患病分为:1、动物与人都表现症状;2、动物有表现症状,但是人类几乎无表现症状;3、动物无表现症状,但人类有表现症状的3种类型。

成为问题的是动物无表现症状,人类有表现症状的类型,因动物无表现症状,因此人类会在不知觉中形成感染。

报告显示,人类的传染病约有1700多种,其中约有800种是人畜共患病,需要引起注意的有150种,今天主要分享与寄生虫相关的人畜共患病。

与寄生虫相关的人畜共患病有:疥疮、蛔虫病、肝吸虫病、类圆线虫病、小型绦虫、复孔绦虫、包虫病、贾第鞭毛虫病、隐孢子虫病、弓形虫病、变形虫赤痢、疟疾。

其中最为人熟知的就是疟疾了,曾经的疟疾让人闻之色变。

疥疮病原体:Sarcoptes scabiei等。

感染动物:犬、猫。

症状:疥螨非常小,感染包括犬、猫在内的兔、牛、马、人等,感染域广泛。

人体对虫体会引起获得敏感性,导致皮肤剧烈瘙痒,但是动物的疥螨无法在人类皮肤上长期生存,,因此,可以对动物进行治疗,只要消灭动物身上的疥螨,人的症状便会消灭。

疥螨离开犬、猫的身体后2d内便会死亡。

管理:表面直接接触有皮肤症状的动物,接触后应洗手。

动物的疥疮痊愈后,人的症状也会消失。

蛔虫病/犬弓首线虫幼虫移行症、猫弓首线虫幼虫移行症病原体:Toxocara canis, T.cati.感染动物:犬、猫。

症状:人感染蛔虫的路径较为复杂,分为由动物粪便排泄出的虫卵感染的类型与食入感染犬弓首线虫或猫弓首线虫的家畜的生脏器(肝脏、肉刺身等)后感染的2种类型。

免疫力较强的人不会出现太大问题,但对于免疫力低下的人或幼儿,虫卵会在肠中孵化,移动到肝脏、眼、神经等全身的内脏中,出现各种症状(幼虫移行症),引起发热、乏力、体重减轻、咳嗽、喘鸣、肝大、躯干和下肢瘙痒、皮疹和结节等。

个别患者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的表现,如脑炎、脑嗜酸性粒细胞肉芽肿癫痫等,眼部症状可有眼前黑影、视力下降等。

人畜共患病

人畜共患病

人畜共患病第一节炭疽(Anthrax)一、病原:炭疽杆菌1、形态染色:G+大杆菌,在动物体内单个或3~4 个成短链,呈竹节样排列,有荚膜,在氧气充足的体外能形成椭圆形芽胞。

2、培养特性:普通培养基平板上形成灰白色、表面粗糙、边缘不整齐的火焰状菌落,低倍观察如卷发状,血琼脂不溶血(与类炭疽区别)。

3、抵抗力:繁殖体的抵抗力不大,煮沸及一般消毒药均能杀死。

形成芽胞则具有强大的抵抗力4、毒素:菌体能释放水肿毒素、保护性抗原(荚膜)及致死因子,三种成分结合而使动物致死,单个因素极少或没有毒性作用。

三、症状:1、潜伏期:1~5天,最长可达14天。

2、各种家畜的症状:羊:多呈最急性经过,突然倒地,摇摆,磨牙,天然孔出血,常于几小时内死亡。

牛:多呈急性经过,高热,反刍减弱或停止,呼吸急促,粘膜发绀、尿暗红,甚至带血,全身颤抖、痉挛,一般1~2天死亡,濒死期天然孔出血。

亚急性的病状与急性相似,但病程稍长,数日至1周以上,体表各部如喉、颈、胸、肩胛、乳房,以及直肠、口腔粘膜等发生炭疽痈,硬热中央坏死溃疡。

马:一般取急性与亚急性,与牛相似。

猪:多为慢性经过,生前无明显临床症状,宰后于下颌淋巴结、肠系膜淋巴结、肺等可发现炭疽病变。

3、人:根据感染途径可分为三型:①皮肤炭疽:局部肿胀、红斑、经皮肤创伤入侵。

②肺炭疽:吸入被污染的毛皮芽胞,发烧、咳嗽、咯血、呼吸困难、发绀。

③肠炭疽:吃入病畜肉或污染水、发烧、吐、泻、便血、腹膜炎等。

四、病变:怀疑炭疽死亡的病死畜,一般情况下严禁解剖,草食兽突然死亡应特别注意。

1、最急性:病变不明显,除脾、淋巴结轻微肿胀外,常不见明显肉眼病变。

2、急性:①尸僵不全,天然孔流出暗红色、不凝固的血液,可视粘膜呈蓝紫色。

②脾脏显著肿大3~5倍,肠道出血性炎症,有的形成痈。

③全身淋巴结肿大出血,呈黑红色。

④血液暗红色,凝固不良,粘稠如煤焦油样。

⑤皮下浆膜结缔组织有黄色胶样浸润,并有出血点。

猪:咽喉型,颌下淋巴结水肿、出血、脾肿。

人畜共患病的种类

人畜共患病的种类

人畜共患病的种类人畜共患病是指脊椎动物与人类之间自然传播疾病和感染疾病的总称。

人畜共患病病种繁多,表现多样,变化多端。

近年来,一些动物新的流行病源不断地被发现, 严重地威胁人和动物,如禽流感、非典、疯牛病、狂犬病、艾滋病、等等。

按其流行病学和病原体的种类进行区分:它是由病毒、细菌、真菌、杆菌、连球菌、衣原体、立克次体、支原休、螺旋体、原虫和蠕虫等病原体所引起的各种疾病。

一、人畜共患病的分类人与动物共患的疾病,可从其病原宿主、流行病学或病原体的生活史等角度而有多种分类法。

最重要的人畜共患病主要是传染病和寄生虫病这两大类。

传染病是由病毒和细菌等病原体引起。

当前、在人与动物共患的疾病之中,这其中有历史上人们所熟悉的一些人畜共患病,比如鼠疫、黄热病、口蹄疫、炭疽病、布氏杆菌病、结核病、鼻疽、钩端螺旋体病、土拉杆菌病、沙门氏菌病、链球菌、鹦鹉热、绦虫病、血吸虫病、艾滋病、疯牛病、狂犬病、禽流感、非典型性肺炎、日本乙型脑炎等等。

二、人与动物共患病的传播途径目前、人与动物共患病的传播途径非常复杂,有相当大的一部份是来自野生动物,鸟类、家禽、家畜、海洋水产品、鱼、虾、螺等等,当带病菌的动物污染了水源、土壤、空气,随着气侯以及地理环境的变化,细菌微生物的演变,而产生新的传染源;另一方面是通过人体直接接触咸染传播,而另一方面是通过水源、土壤、空气传染。

1、呼吸道传播: 呼吸道的病原体微生物,呼出的气流强大或接触较近时可直接感染传播;当人与动物生存在同一环境中,带病菌的动物咳嗽、嚎叫、黏液、啖液等病原体渗出物可随同小滴而喷出体外,并以飞沫或气溶粒的形式悬浮于空气中,较大的颗粒在空中停留较短,落于地面,与尘土混合形成尘埃,当人和动物吸气时,就有可能把含有病原体的微生物飞沫或空气中的微粒吸入体内而感染传播。

2、消化道传播:病从口入,主要是指吃入各种被污染带病菌的动植物、肉类、昆虫而感染,病原体从患者和动物排出体后,被污染水土或空气环境到食物,当人体或动物接触或噬入机体后, 就有可能感染传播疾病。

常见人畜共患病

常见人畜共患病
常见的人畜共患病
一、人畜共患病的概念 由同一种病原引起既可使动 物发病又可使人体发病的疫病。
有资料表明:人畜共患疫病有 200种以上。
二、简介几种常见的人畜共患病
1.病毒病 (1)口蹄疫 (2)狂犬病 (3)禽流感 2.细菌病——炭疽 3.寄生虫病 (1)弓形虫病 (2)旋毛虫病 (3)囊虫病 (4)血吸虫病 4.疯牛病
口蹄疫
病原:口蹄疫病毒 主要症状:高热、口和蹄有水泡和烂斑 流行情况:传播迅速,能形成全球大规 模流行,严重危害畜牧业的发展 严重性:是世界性家畜(牛、羊、猪) 烈性传染病,也感染人。被国际兽疫局 列为A类家畜传染病之首 造成的损失:去年在英国发生的口蹄疫 直接经济损失90亿英镑;1996年在台湾 暴发的口蹄疫病,直接经济损失136亿新 台币和1000亿新台币的对外贸易损失, 因此台湾农委会委员被撤职,所以口蹄 疫又被称为“政治经济病”。
1.动物疾病直接威胁人类的健康 如:致死性的狂犬病,疯牛病等 2.人与动物同一种病却有不同的表现 如:口蹄疫;炭疽;旋毛虫病 3.禽病一般很少感染人类 如:禽流感 4.为防动物疾病忽视人类健康 抗生素的滥用,导致病原菌产生 耐药性和动物产品中的药物残留
二、简介几种常见的人畜共病
疯牛病(即牛海绵状脑病) 它造成全球性危机与恐慌的原因:
疯牛病与人类的一种新克一雅氏病 之间可能存在某种联系。因为新型 克一雅氏病患者都有疯牛病接触史 传播途径:可能过食品、药品、血 液、化妆品传播 但现在世界卫生组织认为:乳与 乳制品是安全的
三、动物疾病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禽流感(称高度致死性禽流感)
损失:香港事件中全港3天共宰杀了140万 只家禽。禽尸按环保标准掩埋或用垃圾焚 化炉焚化。 香港政府拨款为在这次事件中蒙受损 失的有关人士提供帮助。支付业内人士的 补偿金额达7.704亿港元。 1983年至1984年间,美国政府为扑灭 该病的一次大流行,耗资6000多万美元。

人畜共患病最终资料.doc

人畜共患病最终资料.doc

人畜共患病(Zoonosis)第一章人畜共患病概论一、人畜共患病起源、演化和定义二、人畜共患病的分类三、造成人畜共患病流行的主要原因四、人畜共患病的共同特点五、人畜共患病的防治措施一、人畜共患病起源、演化和定义(一)人畜共患病的起源和演化人畜共患病的原因:1.病原微生物的适应性特异型—对宿主有严格的选择一般型—多适应性,能感染多种宿主2.病原微生物的变异如天花原是动物的痘病人畜共患病的表现形式:自然的—病原体的多适应性偶然的—主要指人类感染动物病而言人畜共患病的危害1.鼠疫有过三次世界性大流行:6世纪东罗马帝国;14世纪欧亚非;19世纪我国和印度开始,波及32个国家。

2.艾滋病1981年确诊3.SARS2002年底发生4.禽流感1997年,2003年5.猪链球菌病2005年四川(二)人畜共患病(Zoonosis)的概念人畜共患病是指在人类和脊椎动物之间自然传播的疾病和感染,即人类和脊椎动物由共同病原体引起的,在流行病学上有关联的疾病。

而狭义的概念是指可以传播给人类的动物疾病。

在人医上被称为动物源性疾病,或称为有动物储存宿主的疾病。

Zoonosis是由希腊文Zoon(动物)与nosis(疾病)缀合而成。

有多种译名:动物源性疾病、人与动物共患病、人兽共患病等,最常用的是人畜共患病。

根据以上定义,人畜共患病应符合以下条件:病原体是微生物或寄生虫。

非生命性的致病因素如毒蛇咬伤、农药中毒等不包括在内。

同一种病原体在自然条件下能使人和某种或多种脊椎动物感染或发病。

动物的外寄生虫侵入人的皮肤组织内引起的疾病如疥癣包括在内。

二、人畜共患病的分类在目前已知的200多种动物传染病和150多种动物寄生虫病中,至少有200种以上可以传染于人。

1.按病原体种类分类2.按病原体贮存宿主的性质分类3.按病原体生活史的类型分类①由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病:如鼠疫、布病、鼻疽、炭疽、猪丹毒、结核病等。

②由病毒引起的人畜共患病:如流行性乙型脑炎、狂犬病、口蹄疫等。

人畜共患病

人畜共患病

征(HUS)和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
治疗措施
与其他感染性腹泻不同,抗生素不仅对O157:H7
等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导致的感染性腹泻疗效不佳, 相反抗生素还可促使O157大肠杆菌释放致死性 志贺毒素(Stx),从而使患者并发HUS(急性 溶血性尿毒综合征)的危险性增加。
因此,一般采用支持性治疗,用抗菌剂治疗出血
剖检:胃肠消化系统严重出血
人感染O157:H7大肠杆菌---临床症状
一般分为:严重的出血性腹泻和腹部绞痛、无血性 腹泻、根本没有症状,3种类型 典型的表现是:急性起病,腹泻,初为水样便,继 之为血性便。伴痉挛性腹痛,不发热或低热,可伴 恶心、呕吐等症状。无合并症者,7~10 天自然痊 愈。 少数病人于病程1~2 周,继发急性溶血性尿毒综合
人的弓形体控制
穿胶鞋等,避免被感染,尤其是身体有外伤时
不要给家中宠物喂食生肉或者未熟透的肉制品,孕
严禁徒手剖猪,处理病死猪要防护好自己—带手套、
妇避免与猫的粪便接触,家庭成员应及时做好猫的 粪便清洁工作。
避免动物,尤其是猫的粪便污染水源、蔬菜等。
要熟食、不生食动物性食物。
人的弓形体控制
都有可能传染弓形虫病。
弓形体控制—养殖场
猫(以及其他猫科动物)是唯一一种从粪便排出弓




形虫卵囊的动物,在弓形虫传播给猪和其他动物中 起重要作用。 严禁猫狗入场,定期灭鼠 被猫粪、狗粪污染的原粮是我们感染的主要途径 尽早换颗粒料,60℃时能将包囊杀死。颗粒料制粒 温度:80 ℃ 定期投喂磺胺类药物预防控制 病死猪及时移走 比较有效药物:方通精典、磺胺六甲、康舒秘
猪链球菌与猪
猪链球菌2型可以存在于50%正常猪中及100%屠宰

人畜共患病

人畜共患病
人畜共患传染病的综合防控
主要内容
一、人畜共患病的概念 二、人畜共患病的流行情况 三、人畜共患病 四、人畜共患病的免疫 五、 总 结
一、人畜共患病的概念
人畜共患病是由同一种病原体引起,流行病 学上相互关联,在动物和人之间自然传播的疫 病。
二、人畜共患病的流行情况
世界上已证实的人畜共患病约有200种。 较重要的有89种(细菌病20种、病毒病27种、 立克次体病10种、原虫病和真菌病5种、寄生虫 病22种、其他疾病5种)。 本讲座涉及到的人畜共患病有2种: 包括:布鲁氏菌病、结核。
流行特征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家畜流产季节 为多。发病率牧区高于农区,农区高于城市。流 行区在发病高峰季节(春末夏初)可呈点状暴发 流行。患病与职业有密切关系,兽医、畜牧者、 屠宰工人、皮毛工等明显高于一般人群。发病年 龄以青壮年为主,男多于女。牧区存在自然疫源 地,但疫区流行强度受布鲁氏菌种、型及气候, 人们的生活水平与对牧畜、牧场管理情况的影响。
检疫
全年对所有奶牛全面实施检疫,建立奶牛 健康检查档案和奶牛健康档案;种用牛羊 全面实施检疫;黄牛和羊分别按存栏20% 和10%的比例进行抽检,检出阳性牲畜和 有人间感染的地区,要以村屯为单位对辖 区内的易感牲畜全面检疫。 发现可疑病例,随时采样,及时检测。 实行“一牛一档、一牛一标、一牛一照” 的管理方式
吻、食同桌、寝同床,有可能从动物身上 感染人畜共患病。
虫媒传播
通过蚊、蝇等昆虫叮咬传播。 如日本乙型脑炎等。
呼吸传播
患病动物在流鼻涕、打喷嚏和咳嗽时,常 会带出病毒或病菌,并在空气中形成有传 染性的飞沫,散播疾病。
唾液传播
如患狂犬病的猫、狗,它们的唾液中含有 大量的狂犬病病毒,当动物咬伤人时,病 毒就随唾液进入体内,引发狂犬病

浅谈当前我国人畜共患病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浅谈当前我国人畜共患病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浅谈当前我国人畜共患病面临的问题与对策一.什么是人畜共患病人畜共患疾病(又称人兽共患疾病) 是指人和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传染性疾病。

主要是传染病和寄生虫病这两大类,它是由病毒、细菌、衣原体、立克次体、支原休、螺旋体、真菌、原虫和蠕虫等病原体所引起的各种疾病的总称。

现在对人畜共患病的定义为: 人和脊椎动物由共同病原体引起的, 又在流行病学上有关联的疾病,该病原体既可存在于动物体内, 也可存在于人体内, 既可由动物感染给人, 也可由人传染给动物大多数人畜共患疾病通常都由动物传染给人。

人畜共患病的分类方式, 目前世界各国不尽相同, 但最常用的方法是按病原体种类进行分类。

由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病如鼠疫、布氏杆菌病、鼻疽、炭疽、猪丹毒、结核病等;由病毒引起的人畜共患病, 如流行性乙型脑炎、狂犬病、口蹄疫等; 由衣原体引起的人畜共患病, 如鹦鹉热等。

由立克次氏体引起的人畜共患病,如恙虫病、Q热等;由真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病, 如念珠菌病等;由寄生虫引起的人畜共患病,如弓形体病、旋毛虫病、绦虫病等。

二.我国人畜共患疾病流行现状与面临的问题据有关权威文献记载,目前,全世界已证实的人畜共患传染病有2 5 0多种, 我国已证实的人畜共患病约有130种, 其中较为重要的有鼠疫、布鲁氏菌病、结核病、鼠伤寒沙门氏菌病、恙虫病、钩端螺旋体病、肾综合症、出血热、登革热、弓形虫、艾滋病、军团病、莱姆病、点热、耶氏菌病、空肠弯曲菌病、狂犬病、人类埃立克体病、幽门螺杆菌病、隐泡于虫病、辛德毕斯病、某些环状病毒病、SA R S、炭疽病、疯牛病、布氏杆菌病、鼻疽、土拉杆菌病沙门氏菌病、鹦鹉热、日本吸血虫病、日本乙型脑炎、高致病性禽流感和口蹄疫等89种。

当前危害较为严重的有狂犬病、炭疽病、布氏杆菌病、结核病、鼻疽、钩端螺旋体病、土拉杆菌病、沙门氏菌病、鹦鹉热、日本吸血虫病、日本乙型脑炎、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等。

这些人畜共患疾病有的早已发现和认识, 但仍不断肆虐, 如禽流感;有的已被消灭或控制,有些是近年来才陆续被发现的, 如SA R S。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要实验动物人畜共患病
一、流行性出血热:
1、传染源——流行性出血热病毒。

带病毒黑线姬鼠和褐家鼠为主要传染源,实验大鼠也偶尔传播。

2、传播途径——以螨等吸血昆虫为主要传播媒介。

带病毒的血、尿污染人皮肤破损处,也使人患病。

3、易感者——人、大鼠、小鼠、豚鼠、兔。

4、症状——人感染后出现发热、出血、休克、肾功能受损和循环衰竭,严重者死亡。

实验大鼠和野鼠是该病毒的自然宿主,因此,大鼠感染后一般无病理变化。

5、该病毒对脂溶剂敏感,乙醚、氯仿、丙酮、去氧胆酸盐等均可灭活,PH5.0以下,60℃,1h可使其全部杀死,紫外线照射30分钟也能灭活病毒。

二、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
1、传染源——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病毒。

带病毒野小鼠或实验小鼠为传染源。

2、传播途径——带病毒小鼠的分泌物、排泄物污染,吸血昆虫传播,胎盘垂直传播。

3、易感者——人,小鼠、猴、豚鼠、大鼠、地鼠、兔、狗。

4、症状——人感染后表现类似流感样症状,严重者侵犯中枢神经引起脑膜炎。

小鼠带毒后可表现为无症状的带毒者
5、该病毒对乙醚和去污剂敏感,不耐热,56℃20min即可灭活。

0.1%甲醛、紫外线也可将其灭活。

三、鼠痘—小鼠传染性脱脚病:
1、传染源——鼠痘病毒。

患病或带病毒小鼠是传染源。

2、传播途径——接触病鼠的渗出物、分泌物及其污染的物品。

3、易感动物——小鼠,特别是A系、C3H、DBA/2、BALB/C、CBA等品系小鼠。

4、症状——小鼠感染后主要引起全身或局部皮肤的痘疹,表现为肢、尾肿胀,发炎和坏疽,肢体脱落。

剖检主要表现肝、脾、淋巴结、胸腺的广泛坏死,肠、肾、膀胱的出血等。

5、鼠痘病毒对干燥、低温抵抗力较强,但2%氢氧化钠、0.5%福尔马林、3%石炭酸可以杀死病毒。

四、沙门氏菌病:
1、传染源——沙门氏菌。

携带该菌的野鼠、苍蝇、动物粪便,病鼠是传染源。

2、传播途径——粪便污染垫料、饲料、饮用水后,经消化道感染。

3、易感者——大鼠、小鼠、豚鼠、兔。

4、症状——食少和腹泻,急性暴发型可导致动物迅速死亡。

五、支原体病:
1、传染源——支原体(肺支原体、溶神经支原体和关节炎支原体)。

患病或携带病原体的小鼠、大鼠。

2、传播途径——带菌母鼠舔仔鼠,气溶胶传播,经污染笼具间接接触。

3、易感动物——大鼠、小鼠。

4、症状——
(1)肺支原体——呼吸系统疾病:鼻炎、肺炎,并发中耳炎:“歪头病”。

母鼠死胎或不育。

(2)溶神经支原体——小鼠旋转病。

(3)关节炎支原体——大鼠多发性关节炎。

六、弓形体病:
1、传染源——袭地弓形虫。

其感染性卵囊和含弓形体的包囊可感染导致发病。

2、传播途径——成熟卵囊污染的食物或含弓形体包囊的肉类被食用。

3、易感者——人,猫、小鼠、大鼠、家兔、豚鼠、地鼠、犬、猴。

4、症状——在脏器(肠道、眼、心、脑、肺、肌肉、肝、脾等)形成肉芽肿性炎症和坏死,并引起相应症状。

七、猴B病毒
1、传染源——猴疱疹病毒,患病猴的口腔粘膜。

2、传播途径——接触传播。

3、易感者——人,猴是B病毒的自然宿主,感染率可达10-60%。

4、症状——多数情况下呈良性经过,仅在口腔粘膜出现疱疹和溃疡,之后病毒可长期潜伏在呼吸道或泌尿生殖器官附近的神经节,也可长期潜伏在组织器官中,产生抗体。

人类接触性感染,主要表现脑脊髓炎症状,多数病人发生死亡。

猴感染B病毒后,初期在舌表面和口腔粘膜与皮肤交界的唇缘有疱疹,最后形成溃疡表面,有纤维素性坏死痂皮,7-14天自愈。

感染猴外观正常,部分患猴鼻内会出现黏液和脓性分泌物。

5、B病毒对乙醚、脱氧胆酸盐、氯仿等脂溶剂敏感,对热敏感,56℃30min即可灭活。

紫外线也可将其灭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