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社会实践方言调查报告

合集下载

方言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方言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方言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一、引言方言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地区的方言有着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

为了深入了解方言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我们进行了一次方言社会实践调查。

本报告旨在总结我们的调查结果,并对方言的现状进行分析和探讨。

二、调查方法我们选择了三个城市进行调查,分别是北京、上海和广州。

在每个城市,我们随机选择了十个街区,并在街头对过路行人进行了问卷调查。

调查内容涵盖了方言的使用频率、使用场景、方言与身份认同的关系等方面。

三、调查结果1. 方言的使用频率调查结果显示,在北京和上海,方言的使用频率相对较低,只有约20%的受访者表示经常使用方言。

而在广州,有近60%的受访者表示经常使用方言。

这说明方言在不同地区的受欢迎程度存在差异。

2. 方言的使用场景调查结果显示,在北京和上海,方言的使用场景主要集中在家庭和亲友之间。

而在广州,方言的使用场景更加广泛,除了家庭和亲友,还包括工作场合和社交场合。

这反映了广州方言在社会交往中的重要地位。

3. 方言与身份认同调查结果显示,在北京和上海,方言的使用与身份认同关系不大,大部分受访者认为方言只是一种语言工具,不代表地域身份。

而在广州,有相当一部分受访者认为方言是广东人的象征,是彰显地域文化的重要标志。

四、分析与讨论1. 方言的使用频率差异方言的使用频率差异可能与城市的发展和人口流动有关。

北京和上海是中国的经济中心,吸引了大量外地人口,导致方言的使用受到限制。

而广州作为广东的省会城市,方言的使用更加普遍,因为广东人口的流动性相对较低。

2. 方言的使用场景差异方言的使用场景差异可能与地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有关。

北京和上海作为中国的文化中心,受到了现代化的冲击,导致方言的使用场景相对受限。

而广州方言作为广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和保护,因此在各个场合都有机会使用。

3. 方言与身份认同的关系方言与身份认同的关系可能与地域文化的自豪感有关。

北京和上海作为中国的首都和经济中心,人们更多地强调国家和城市的身份认同,而不太注重地域身份。

社会实践调研报告方言调查

社会实践调研报告方言调查

社会实践调研报告方言调查一、调研目的和意义方言是一个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地域性、历史性、民俗性等多重文化元素。

方言的调查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一个地区的历史文化,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方言文化,促进社会发展和文化交流。

本次社会实践的目的是通过对方言的调研研究,了解方言的发展变化、影响因素以及如何保护和传承方言文化,为推动我国方言保护和传承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二、调研范围和内容为了更全面地了解方言的情况,本次调研将采取多种方式,包括实地调查、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

调研范围包括了中国的各个省份和地区,主要调研内容包括:方言的概况,包括方言的形成、发展和分类;方言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外部环境、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等方面;方言的保护和传承,主要包括政策、法律、教育和科技等方面。

三、调研方法和过程1. 实地调查:实地调查是了解方言真实使用情况的重要手段,通过实地走访,观察当地人的方言使用情况,并与当地人交流,以了解方言的使用频率、词汇特点等情况。

2. 问卷调查:问卷调查是收集大量信息的有效方法,我们将设计一份针对方言使用情况和保护意识的问卷,并在各地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当地人对方言的态度和看法。

3. 专家访谈:通过专家访谈,了解方言研究领域的最新动态和学术观点,同时也可以了解方言的保护和传承工作的现状和困难。

四、调研结果和分析1. 方言的概况:通过实地调查和问卷调查,我们了解到方言在不同地区的使用情况和特点各不相同。

一些地区的方言受到了外来语言的影响,形成了新的方言,另一些地区的方言则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和传承。

2. 影响因素:我们发现方言的使用频率和受欢迎程度与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有关。

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方言的使用频率下降,而在文化传承方面有一定突破,比如一些学校开设了方言课程。

3. 保护和传承:方言的保护和传承需要政府、学校、社会组织等多方联合出力。

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通过立法等方式加强方言保护和传承。

方言社会实践活动(3篇)

方言社会实践活动(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在我国广袤的土地上,方言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俗。

随着现代汉语的普及和普通话的推广,方言逐渐面临着被边缘化的风险。

为了传承和弘扬方言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我们学校组织了一次以“方言的魅力”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方言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同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活动目的1. 让学生们了解方言的起源、发展和现状,感受方言的魅力。

2. 增强学生们对家乡方言的热爱,激发传承和弘扬方言文化的热情。

3.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 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们的文化自信,促进民族团结。

三、活动时间及地点活动时间为2023年X月X日至X月X日,地点为我国某具有丰富方言文化的地区。

四、活动内容1. 方言调查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方言调查,了解当地方言的特点、使用情况和传承状况。

调查内容包括方言词汇、语法、发音等。

2. 方言采访邀请当地方言专家、老一辈方言使用者进行采访,记录他们的方言故事和人生经历,了解方言背后的文化内涵。

3. 方言表演学生们分组进行方言表演,包括方言歌曲、方言戏剧、方言相声等,展现方言的趣味性和艺术性。

4. 方言知识竞赛组织一场以方言知识为主题的竞赛,检验学生们对方言的了解程度,激发学生们学习方言的兴趣。

5. 方言传承讲座邀请专家进行方言传承讲座,讲解方言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传承和弘扬方言文化。

五、活动过程1. 前期准备活动前,学校组织学生进行方言知识培训,介绍活动目的、内容和注意事项。

同时,学生分组进行前期调查和研究,了解活动地区的方言特点。

2. 活动实施活动期间,学生们按照分组进行方言调查、采访、表演和竞赛等活动。

在专家的指导下,学生们克服了重重困难,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

3. 活动总结活动结束后,学校组织学生进行活动总结,分享活动心得和体会。

学生们纷纷表示,通过本次活动,他们深刻认识到方言的魅力,增强了传承和弘扬方言文化的责任感。

方言调查报告4篇

方言调查报告4篇

方言调查报告4篇一、调查背景1956年2月6日,国务院成立了中央推广普通话工作委员会,发出了推广普通话的指示。

然而普通话的推广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方言区的人不可能一下子放弃本族语完全接受普通话。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普通话的使用比方言更加方便人们的交流和生活,其优越性愈来愈明显。

因此,很多方言区的人逐渐对普通话的某些语音和词汇产生了认可并应用于生活中,一些地方土话也逐渐消失,方言与普通话之间逐渐产生融合。

二、调查目的了解普通话工作开展以来普通话对四川方言的影响三、调查时间20**年**月——**月四、调查地点四川省**市五、调查对象该地区的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六、调查方式问卷调查。

用一系列词组,分别调查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对通一个词的读音与说法。

七、调查内容在普通话影响下发生变化的语音和词汇以及发生变化的原因八、调查结果经调查发现,在三个年龄阶段的人群中老年人话语中的地方土话比较多,受普通话的影响较小;中年人话语中的地方土话较少,受普通话的影响居中;青年人的话语中很少出现地方土话,受普通话的影响较深。

其原因是,三个年龄阶段的人群在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从青年到老年逐渐减弱,并且青年人在学习以及使用普通话的时间和范围上比其他两类人群更加长和广泛。

由于四川方言其本身就属于北方话,而普通话是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语音,所以大多数词语在普通话与四川方言语音的区别下,其写法相同但是读音不同。

加之笔者所调查的彭州地区的四川方言是有翘舌音,在语音上与普通话相似程度较深,所以本地区的方言与普通话有很大的相似性。

在这样的条件下,理论上本地区应该是受普通话影响很大的。

但是经过调查,从整体而言本地区受普通话影响并不深。

其主要原因是,普通话与本地的四川话相似度高,在交流上障碍并不大,因而因普通话而改变的地方词汇并不多,并且此地需要与说普通话的人交流的时间并不多。

九、结束语在这次调查当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在时代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下语言的变化。

方言调查报告范文(一)

方言调查报告范文(一)

方言调查报告范文(一)引言概述:方言是中国特有的语言形式之一,其地区性和个体性使得方言在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和特点。

本文旨在调查和分析某地区的方言使用情况以及对方言的态度,以期加深对方言的了解和推广,同时也有助于保护和传承方言文化。

正文内容:一、方言的地理分布1. 方言的定义:方言是在普通话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语言形式,具有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的差异。

2. 方言的地理分布:调查显示,该地区主要使用本地方言,但也有少部分使用普通话的情况。

二、方言的使用频率1. 家庭使用:大部分调查对象在家庭中使用本地方言,与家人交流更加亲切自然。

2. 社交使用:方言在社交场合中被广泛使用,与本地居民交流更加融洽。

三、方言的特点和影响1. 语音特点:对比普通话,本地方言更加音调上扬,清晰度稍低,有独特的韵律感。

2. 词汇特点:本地方言的词汇丰富多样,其中包含一些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的特殊词汇。

3. 语法特点:本地方言在语法结构上与普通话有所差异,更加灵活多变。

四、对方言的态度和认知1. 重视程度:绝大多数调查对象认为方言是本地文化的一部分,应予以重视和传承。

2. 语言沟通:大多数人认为使用方言可以更好地沟通和表达情感,对于社区归属感的建立具有重要作用。

五、方言保护与传承1. 方言教育:调查显示,方言教育在学校和社区中得到了一定的开展,但需要更多的资源和支持。

2. 方言传承:调查对象普遍认同方言传承的重要性,希望能够加强相关的文化活动和传统节日。

总结:方言是中国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调查表明该地区的方言在社交和家庭中普遍使用,并且受到了调查对象的重视和认可。

为了保护和传承方言,我们需要加强方言教育和推广活动,并在社区中组织更多的文化交流活动,以促进方言的传承和发展。

关于方言的社会实践报告

关于方言的社会实践报告

一、引言方言,作为一种地域性的语言现象,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情感表达。

在我国广袤的土地上,方言种类繁多,各具特色。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方言逐渐被普通话所取代,许多方言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为了深入了解方言的社会价值和文化意义,我们组织了一次关于方言的社会实践活动。

以下是本次实践活动的详细报告。

二、实践活动背景1. 方言现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普通话在全国范围内的普及程度不断提高,方言的使用逐渐减少。

一些地区的方言已经消失,许多年轻一代甚至无法说一口流利的方言。

2. 文化传承:方言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地域文化、民俗风情和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保护和传承方言,有助于维护文化多样性。

3. 社会实践:为了提高人们对方言的认识和关注,我们组织了一次关于方言的社会实践活动,旨在了解方言的现状、价值以及传承方式。

三、实践活动内容1. 调查研究: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实地考察、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方言的分布、使用情况、传承现状等。

2. 访谈交流:与方言使用者和研究者进行访谈,了解方言的特点、文化内涵以及传承方式。

3. 文化体验:参与方言地区的民俗活动,体验方言文化,感受地域风情。

4. 宣传推广:通过撰写文章、制作视频、举办讲座等形式,宣传方言的价值和文化意义,提高人们对方言的关注。

四、实践活动成果1. 调查研究:本次实践活动共调查了10个方言地区,收集了大量关于方言的资料,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持。

2. 访谈交流:与方言使用者和研究者进行了深入交流,了解了方言的特点、文化内涵以及传承方式。

3. 文化体验:参与了方言地区的民俗活动,感受到了地域风情,加深了对方言文化的认识。

4. 宣传推广:撰写了5篇关于方言的文章,制作了2个方言文化视频,举办了2场方言讲座,提高了人们对方言的关注。

五、结论通过本次实践活动,我们深刻认识到方言的社会价值和文化意义。

方言不仅是地域文化的载体,更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方言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方言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方言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方言是一种地域性的语言变体,广泛存在于中国的各个地区。

方言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的体现。

为了深入了解方言在当地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我们进行了一项方言社会实践调查。

本报告将详细介绍我们的调查目的、方法、结果及对方言社会现象的分析。

一、调查目的本次调查的目的是探究方言在当地社会中的角色和意义,了解方言对当地人民日常生活、文化传承以及社交关系的影响。

通过调查,我们希望能够更好地理解方言现象,并为方言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参考。

二、调查方法为了收集全面而准确的数据,我们采用了多种调查方法。

首先,我们组织了一系列深入访谈,与不同年龄、职业、教育背景的当地居民进行一对一的沟通,了解他们对方言的认知、使用情况以及对方言文化的态度。

其次,我们还设计了一份问卷调查,通过网络、手机应用等方式向更广泛的人群收集方言相关的数据。

最后,我们还参观了当地的方言文化活动和学校,观察学生和老师在学校使用方言的情况。

三、调查结果通过对调查数据的统计和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方言的使用范围逐渐收缩。

随着现代标准汉语的推广,越来越多的人在家庭和工作场所选择使用普通话。

方言仍然在亲友之间的交流中存在,但在公共场合和正式场合的使用逐渐减少。

2.方言对当地文化和身份认同具有重要意义。

方言是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传递地域的特色和人们对家乡的情感。

许多被访者认为,学习和使用方言可以增强身份认同感和归属感。

3.方言的传承面临困境。

年轻一代对方言的兴趣和认知度较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方言的传承面临挑战。

许多年轻人更倾向于学习普通话或其他流行语言,而忽视了方言的学习和使用。

四、对方言社会现象的分析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我们认为方言在当地社会中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和文化意义。

首先,方言是民族和地域认同的重要标志,能够帮助人们建立紧密的社会联系和归属感。

其次,方言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方言调查报告(共7篇)

方言调查报告(共7篇)

方言调查报告(共7篇)第1篇:方言调查报告重庆方言隶属北方方言区的西南官话。

虽与北方方言区的其它分支有许多共同之处,但也有不少自己的特点,在语音、词汇、句式等方面都自成一体。

狭义的重庆言子,专指重庆人的“展言子儿”,即歇后语或陷语,于谐趣幽默里见智慧,为重庆方言的一大特殊现象。

一、重庆话与普通话在语音方面的差异 (一)、声母1、在普通话中舌尖后音zh、ch、sh、与舌尖前音z、c、s、读音明显,但在重庆方音中没有zh、ch、sh、这组声母,而是把普通话分别读作zh、ch、sh、和z、c、s、的两组声母,都读成了z、c、s。

例如:例字普通话读音重庆方言音寨 zhai在 zai zai 柴 chai才 cai cai 诗 shi私 si si2、普通话有明显的边鼻音l、n之分,而在重庆话中是不分鼻音n 和边音l的。

另外,普通话里还有一个舌尖后浊擦音r在重庆方音里一般都读成舌尖前音。

如:日、软、荣等字的读音。

重庆方音还有将这部分声母相混淆的情况,如下面的例字。

【1】例字普通话读音重庆方音造躁zao cao 肇zhao sao 纯唇chun sun吃 chi ki(万州等地)荣融容 rong yong(二)、韵母1、重庆方音把普通话中的e韵母,分别读成了o或ê。

(1)、分清0和e重庆方音中,和g、k、h直接相拼的o韵母,在普通话里很大一部分读e韵母。

如:例字重庆方音普通话读音歌、各、戈、割go ge 课、科、柯、渴ko ke喝、盒、河、贺 ho he(2)、分清e和ê重庆方音中,ê除了不同f、j、q、x相拼外,其他的声母都可以直接和它相拼。

例如:例字重庆方音普通话读音伯、泊bê bo 迫、珀pê po 特、忑tê te2、普通话读üe韵母、uo韵母、ei韵母的字,重庆话分别读成了io韵母、uê韵母和ui韵母。

例如:例字普通话读音重庆方音约、确、学üe韵io韵国、扩、阔 uo韵uê韵雷、类、内 ei韵 ui韵此外,重庆方音en和eng、in和ing不分,把普通话中的eng 韵母读成en,把普通话中的ing韵母读成in。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教育交流学院日照方言调查组调查报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在行动!——关于日照方言的调查研究二零一三年九月调查背景:方言,不仅是语言,它是中国地域文化的载体,是总体文明的土壤。

文化的多样性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激励和竞争,就是我们文明长盛不衰的内在机制。

方言背后,蕴含着这种文化多样性的精髓,所以,保护方言,是保护文化,也就是捍卫文明。

就中国而言,一共分7大方言区分别是北方方言区(以北京话为代表)、吴方言区(吴语,具体包括江苏、浙江和上海)、粤方言区(广东、香港地区和澳门地区通用)、闽方言区(福建和台湾省)、湘鄂方言区(湖南话和湖北话)、客家方言区、赣方言区(江西话)构成了以地域为区分的独立方言体系。

日照方言,属北方方言中的山东方言,属于山东话东区中的东潍区,在冀鲁官话中具有代表性。

但近年来,随着政府有关职能部门深入贯彻实施普通话的推广政策,特别是在学校领域全面普及普通话,导致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方言逐渐退化甚至消失,有些同学竟然不会说当地的方言,情况堪忧。

基于此我小组特组织这次的方言调查活动,并以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作为调查地域。

调查目的及意义:一、团队精神的培养:在这样的一次活动中,同学们那种集体的意识被显著深化,所有成员的动手能力,完成任务的能力,完成任务时的创新能力,思考能力等等得到了培养。

这些都是作为一个新时期的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乃至以后走上社会以后都相当重要甚至是必不可少的素质。

二、方言具有语言学探究价值,方言在一定的地理范围内,有其生存发展的土壤和基因,是我们民族语言的一种文化表现。

我们的目的是了解日照方言的特点及使用情况,找出在其使用过程中的演变规律,以及对于语音学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并尝试找出保护和传承日照方言的有效措施。

同时,我们以“提高专业素养,深化专业知识”为我们的实践的另一目的,以此暑期实践为平台对本专业进行更广泛的了解,了解方言发展状况和趋势,并进一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通过这些不断开拓我们的眼界,拓宽我们的知识面。

调查课题:日照方言的语音、词汇特点及发展现状调查时间: 2013年7月16-20日调查地点: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市区调查对象:各年龄段的当地市民调查方式:发放问卷、走访询问、笔记记录调查内容:针对日照地区的方言进行走访调查,从语音、词汇两个方面探究日照方言的相关特点。

语音特点的研究总体采用演绎法进行对照分析。

词汇的研究则通过词汇的属性,结合历史、地理、人文、考古、文学等相关方面来说明其存在的原因及条件。

同时,通过实地走访,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来探究方言的现存状态和发展趋势。

调查过程:一、问卷调查。

在日照市东港区商业中心以及附近居民区发放调查问卷以了解当地方言使用的状态和方言使用人群的大致分布领域。

我们在日照市东港区商业中心及其附近发放了近百份调查问卷,分两个时间段进行,由两个小组分别完成。

首先选择了闹市区的各种商场和店铺,因为人流比较集中;然后,第二阶段的发放就主要集中在公园附近以及公园里的游客。

针对老、中、青及少年等不同年龄阶段人群进行问卷调查。

二、走访调查。

在日照市东港区进行访谈调查,以进一步了解不同年龄段方言使用的具体情况及采访对象自身所经历的语言演变。

在走访中我们边听边记,而且还选取重要内容进行录音。

三、专访语委。

专访日照市东港区教育局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专家,了解日照方言的历史发展过程、当地政府为保护方言所采取的措施以及对方言保护与普通话推广的看法。

通过当地语委领导的详细介绍,我们了解到日照方言使用和发展的现状以及产生的原因。

大致分为三方面:首先,日照方言的形成有其历史原因;其次,日照方言的形成深受其周边地区语言环境的影响;最后,推广普通话活动使方言的使用频率下降。

政府相关机构深刻认识到方言的价值,也采取了措施来保护方言。

调查结果:我们从语音、词汇以及方言使用和发展的现状三方面进行了总结,结果如下:语音方面首先,谈到方言,主要在于语音方面与普通话的不同,因此在这里总结几点日照方言在语音方面的属性特征。

(1)中古知庄章三组生母普通话为tŞ、tŞ’、Ş声母的字,日照全境内分两套例如知≠支,超≠抄,声≠生;(2)中古日母普通话读r声母的字日照读零声母,如人=银,日=益;(3)古清声母入声字普通话不读阴平的部分汉字在日照方言区中多数也读阴平,例如,北=碑,这主要是声调方面的差异;(4)分尖团音,尖团合流的情况不明显,例如,经≠精,清≠轻;(5)吐舌尖,众所周知日照方言最显著的一个特征,即ts、 ts´、 s的发音,日照方言变其为齿间音tθ、tθ´、θ;通过以上的文献资料整合及其日照方言的现状来看,实质上日照方言已经在区分或者不区分这两个方面发生了变化。

我们以前有研究表明日照地区的方言分为两套,实际上现在已经趋向于一套,即不区分,例如我们以前的研究表明“经≠精”是分两套的,并且是区分使用更广,而实际上近几年几乎已经是相等的,也就是不区分。

当然了这又要结合日照方言发展变化趋势的原因来分析,但这是我们此次实践活动总结出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随着语言的发展及普通话的推广,加之日照方言受分区的影响较显著,许多发音特点已经逐渐消失并且接近于普通话。

发表于2010年《语文学刊》第三期上的文章——《从日照语音和方言特征词来看日照方言的文化传承性》提到在日照方言典型语音特性中,由于其存在明显的地区内部差异,分为两套发音系统,研究人员将其定为A套区分与B套不区分。

例如t 和tφ在日照地区分为A区分与B不区分,但A套属于对立的两个音位,具有辨义功能,提≠其,体≠起,但有个别地区采用B套,以上例子中是不辨义的即提=其,体=起,而我们经过实际的走访问卷发现:现在基本上都是区分的,受教育、经济发展、交流需求的影响,地道的日照方言已经渐趋衰弱。

另外,从政治方面看,受行政区划的影响,整个五莲县尤其是许孟地区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前隶属潍坊市,所以其方言与日照方言有所差异。

现在差异一直存在,最明显的是:日照市(接近市区的日照地区)的方言由两套渐为一套,区分渐趋明显,而五莲县尤其靠近诸城市的许孟镇基本仍旧不区分。

根据历史时代的发展,早些年代,东北部地区无论是在社会生活,经济生活还是政治生活方面都要领先于日照市,所以经济活动都靠近诸城等地,方言受该地区影响比较明显;而重新划分行政区划后,日照以其沿海发展港口的优势不断实现跨越式发展,加之,现代化教育及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方言又转为受普通话影响显著,因此,其方言特征趋于衰弱,方言特征中区分属性增强。

词汇方面词汇是富有地方色彩的文化体现,对内具体有一致性,对外具有排他性。

本次调查研究的着重点是名词,又在名词大类中根据收集到的词汇选取了具有日照地区特性的词语进行了小类划分,结合语义研究法里面的概念要素分析法,从概念化意义化角度入手进行总结论证,具体概括分析如下:(一)饮食类一、典型代表词汇中,从命名角度看,多以其外在特征或材质及做法来定义,具有形象性、可感性的特征。

例如:1. “糊嘟”,俗称“玉米糊糊”,通过语素分解法,即模状貌结合感觉特征,“嘟”这一语速可联系“粉嘟嘟”一词理解,由此可见,方言词汇的真实可感性。

2. 拨拉汤,即根据其做法而得名,日照当地人称“搅拌”一词(发音类似于普通话中的“不拉”),该食品是我们所熟知的疙瘩汤在日照方言中由其做工过程而得名。

3. 另如,“豆磨子”也根据其做法,加之其做好后的状态得名为“豆磨子”。

这是日照地区的一种代表性食品,五莲县、诸城等地称之为小豆腐,是用碾好的黄豆加蔬菜混煮出的食品,将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从做法来看即“磨豆子”这一动词的名词化,由于其形状是碎沫状,加上日照方言中“磨=沫”,也可理解成模状的定义。

二、食品饮食类当中还存在一部分词汇是由于场合使用食用的不同来定义的,由于该地区受莒文化的影响显著,因此民俗都比较中正严谨。

比如,日照方言中的“饽饽”一词普通话即指“馒头”,不细区分;而日照人分类界限清晰,红白喜事的场合上使用的都被称为“饽饽”,并且必须是圆的,如果是其他形状则为馒头,大小不定。

(二)动物类名称。

一、主要是根据动物的声音,外貌等显性特征来命名,体现方言的生动性及其通俗易懂便于当地人传播使用。

例如:1. 扁嘴,即鸭子,明显的模状貌;2. 歪子,即青蛙,即模状又模声音。

青蛙爬或者跳跃时的状态似歪歪扭扭的样子,另外青蛙的叫声类似于当地的方言“歪”的声音;3. “姐留龟”即知了蜕变之前的幼虫期,“姐留”即知了的方言发音,而“龟”这个语素即体现该词的模状法,“龟”在日照方言中含有“弓背、驼背”之意,蝉蜕壳之前的虫形呈弯曲状,状如弓箭,由此得名。

二、存在一部分方言特征词汇加入了人类的感情色彩。

例如:1. “妈虎”指的是狼。

当地人认为老虎是最凶猛的猛兽,但狼也是一种猛兽,却不及老虎,“妈”意含“柔和柔弱”,“妈虎”由此而来2. “果蚤”即“跳蚤”,在类似普通话“果”这一汉字发音的语素上,有“小,多聚”的属性,使人产生一种“聚多”的喧闹感,举一反三的说,如“果果豆子”,指的是“蝌蚪”,状如黄豆小,常聚在一起;“果子米”指花生,都体现了这一特性。

另外需要解释的一点是,纯正的日照人称“小”为“嘎子”,因此也叫蝌蚪为“嘎子豆子”。

三、另外存在一小部分词汇是分年龄适应群体的,并不是所有人都使用,只针对某一特定年龄的人使用这些词汇。

例如:1. “咬咬”,即虫子,是统称。

只对尚未进行学校教育的大约四五岁的以下的小孩子使用。

“咬”,是成年人对“虫”这类生物的属性概括,在小孩子语音发音尚未清晰的初期阶段,成年人多习惯以“重叠”的方式教给儿童,加之“咬”字有震慑的情感色彩,警告小孩不能乱动各类小虫子之意,因此有这个特征词汇。

2. 还有如“捞捞”,指猪,是根据猪的叫声在方言中发音对应而来的,一是对小孩子用,二是用来作唤猪时的引导语。

(三)时间类方言特征词是最能体现古代汉语词汇及古代文学特色的一类名词。

如“夜来”即昨天,为宋代的口语词。

《诗词曲语辞汇释》卷六云:“夜来,犹云昨日也,昨夜亦同。

”贺铸《浣溪沙》词:“笑捻粉香归洞户,半垂罗障护窗纱,东风寒似夜来些。

”该词意指昨日寒也,可见此词汇适用至今并且其意未改,充分体现了古文学的传承。

而“今日昨日”除在语音上同“今益明益”以外,从语义上分析,可看出“日”与“天”这两个词素在历时角度方面的发展演变。

“日”字最初的意思应为白天,与“夜”相对,后衍生出“天”的意义,如“多日不见”,“今日”等,体现了词素的发展演变,具有语言研究价值。

还有其他的一些与古代文化或者是古汉语相关的词汇,比如普通话中的“洗脸盆”在日照方言中称为“铜盆”,即与古代的青铜文化有关;“奶奶”这个称谓词在地道的日照方言中叫做“嬷嬷”,音为“mǎmǎ”,我们认为这类词语与古代时期日照地区文化或者是风俗习惯有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