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第二节、第三节

合集下载

红星照耀中国每章的每节概括

红星照耀中国每章的每节概括

红星照耀中国每章的每节概括
《红星照耀中国》是一本关于中国共产党历史的著作,共分为多个章节,每章又包含多个节。

以下是对每章每节的概括:
第一章,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第一节,中国社会背景与早期共产主义思潮的兴起。

第二节,五四运动对中国共产主义的影响。

第三节,中国共产党成立前的组织探索与准备工作。

第二章,艰苦岁月与革命探索。

第一节,中国共产党在北伐战争中的角色。

第二节,土地革命与农村根据地的建立。

第三节,中国共产党与国共合作的历程。

第三章,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

第一节,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抗击与抗日根据地的建设。

第二节,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中的领导与人民解放军的成立。

第三节,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合作与斗争。

第四章,新中国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

第一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政治体制的建立。

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与国有经济的建设。

第三节,大跃进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挑战。

第五章,文化大革命与改革开放。

第一节,文化大革命的发起与影响。

第二节,改革开放的背景与初期改革的推进。

第三节,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中的领导与经济发展的成就。

第六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与现代化建设。

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中国共产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执政与改革。

第三节,中国共产党的现代化建设与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

以上是对《红星照耀中国》每章每节的概括,希望能够满足你
的需求。

必修二第三章第二节第三节DNA的分子结构和复制

必修二第三章第二节第三节DNA的分子结构和复制

必修二第三章 基因的本质第二节第三节 DNA 分子的结构和复制DNA 分子的结构一、DNA 分子的基本组成单位:脱氧核糖核苷酸1. 脱氧核糖核苷酸的结构组成:脱氧核糖 (G ) 脱氧核糖核苷酸 磷酸 嘌呤碱基 腺嘌呤 (A )含氮碱基嘧啶碱基 (C )T )2. 脱氧核糖核苷酸的种类:由于构成脱氧核糖核苷酸的含氮碱基的种类不同,组成DNA 的脱氧核糖核苷酸具有四种不同的类型,它们分别是:腺嘌呤脱氧核糖核苷酸 (A ) 鸟嘌呤脱氧核糖核苷酸 (G )胞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 (C ) 胸腺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T )二、DNA 分子的结构:1953年,由美国的沃森和英国的克里克共同提出。

磷酸 磷酸脱氧核糖 A T 脱氧核糖磷酸 磷酸脱氧核糖 T A 脱氧核糖磷酸 磷酸脱氧核糖 C G 脱氧核糖磷酸 磷酸脱氧核糖 G C 脱氧核糖磷酸 磷酸 注意:1. DNA 分子很多脱氧核糖核苷酸通过彼此脱水缩合形成的核苷酸链。

两个相邻的脱氧核糖核苷酸之间的脱水位置位于:一个脱氧核糖核苷酸的磷酸和另一个脱氧核糖核苷酸的脱氧核糖之间。

磷酸脱氧核糖 含氮碱基磷酸脱氧核糖 含氮碱基磷酸脱氧核糖 含氮碱基2. DNA分子是由两条链组成,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3. 在DNA分子中,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两条主链。

4. 两条主链之间,也就是DNA分子的内侧,是DNA分子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的碱基对,碱基配对具有一定的规律,遵循互补配对原则,即嘌呤碱基一定与嘧啶碱基配对,而且是一一对应关系:A(腺嘌呤)一定与T(胸腺嘧啶)配对;G(鸟嘌呤)一定与C(胞嘧啶)配对。

不同的碱基对之间,氢键的数目不同,A与T间以两个氢键相连;G与C间以三个氢键相连。

注意:由于嘌呤分子比较大,是双环结构;嘧啶分子比较小,是单环结构。

因此由嘌呤与嘧啶配对形成碱基对才可以保证DNA分子的两条链之间距离不变,形成平行的双螺旋结构。

第三章 原子结构与结合键

第三章 原子结构与结合键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一、原子结构的量子理论
表3-1 各电子壳层及亚壳层的电子状态
第二节 结合键的类型 一、金属键
二、离子键
三、共价键 四、分子键 五、氢键 六、混合键
四、分子键
图3-3 聚氯乙烯内部结合键
五、氢键
图3-������ 4 冰中水分子排列与氢键a)每一个氧原子以氢键与其他水分子中的两个氢原子相连接 b)冰的六方对称性
一、 结合键的本质
图3-������
6 原子间结合力性质的模拟
二、结合键的性质与材料性能 1.力学性能 结合键类型对材料的弹性模量影响较为明显。
2.物理性能 材料的密度与结合键的类型也有关。
六、混合键
表3-2 元素的电负性
六、混合键
表3-3 某些陶瓷化合物中混合键的相对比例
第三节 材料的结合键与性能 一、 结合键的本质
二、结合键的性质与材料性能
第三节 材料的结合键与性能
图3-5 原子间作用力与位能 a)作用力 b)位能与原子间距的关系
一、 结合键的本质
表3-������ 4 不同材料的键能和熔点
第三章 原子结构与结合键 第一节 原 子 结 构
第二节 结合键的类型
第三节 材料的结合键与性能
第一节 原 子 结 构 一、原子结构的量子理论
二、元素周期表
一、原子结构的量子理论 (1)泡利不相容原理 一个原子轨道最多只能容纳2个电子,且
两个电子自旋方向必须相反。
(2)能量最低原理 在不违背泡利不相容原理的条件下,电子优 先占据能量较低的原子轨道,使整个原子体系能量最低。 (3)洪德定则 在能级相等的轨道上,电子尽可能分占不同的轨 道,且电子自旋平行。

有机化学第三章环烷烃

有机化学第三章环烷烃

2、加成反应 、
小环烷烃,特别是环丙烷,和一些试剂作用时易发生开环。 小环烷烃,特别是环丙烷,和一些试剂作用时易发生开环。 A: 加氢(随碳原子数增加,环的稳定性增加;加氢反应条 加氢(随碳原子数增加,环的稳定性增加; 件也愈苛刻) 件也愈苛刻)
Ni + H2 40 C Ni 110 C Pt 330 C以 上 以
互为构象异构体。 互为构象异构体。
重叠式构象
交叉式构象
一、环己烷的构象
1918年 Mohr提出非平面无张力环学说,提出环已烷 年 提出非平面无张力环学说, 提出非平面无张力环学说 的六个碳原子都保持正常键角109o28’的椅式和船式构象。 构象。 的六个碳原子都保持正常键角 的椅式和船式构象
1、椅式构象(稳定的极限构象) 椅式构象(稳定的极限构象)
环 丁烷 环 丙烷 cyclopropane cyclobutane
环戊烷 cyclopentane
CH3 CH3 A: Isopropylcyclopentane
CH2CH2CH2CH2CH3 B: 1-Cyclobutylpentane
C3
2
4
D
1
5 4 3 2
E
CH3 CH3 CH CH3
F
CH3 CH3 CH3CCH CH3 Br
+ HBr
3、氧化反应 、
a)小环不被高锰酸钾,臭氧所氧化 )小环不被高锰酸钾,
+ KMnO4 + O3 H+ × H+ ×
应用:鉴别小环与不饱和烃类化合物 应用:
CH3 CH=C H 3C H3C CH3 KMnO4 H3C H
+
COOH +

第三章第二节 认知(三)(三)学习理论第三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第三章第二节 认知(三)(三)学习理论第三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短时记忆(short - term memory) 注意到的 信息进入短时记忆。以听觉记忆为主,容量为7±2
个单位(chunk),保留时间为1-2分钟。为人的
意识存在状态。
长时记忆(long-term memory)短时记忆经过
复述或编码进入长时记忆。以语义、形象、动作和 情绪记忆为主,容量无限,保留时间为2分钟以上, 甚至终身。为无意识状态。
为顿悟说。
格式塔心理学以知觉研究最为著名。在格式
塔心理学家看来,人所看到的世界并不是完全客 观的、不带任何主观色彩的存在。人在认识客观 世界的过程中总是用自己的经验、认识、观点对 所看到的东西做补充或修正,同时人也会因为自 己的经验而受蒙骗.
• 小鸡视觉辨别实验

他将鸡分成两组,食物也分成两摊,而且特制了两块木板, 一块浅灰色,一块深灰色。他让其中两只鸡啄食丢放在那块浅灰 色木板上的米粒,另外两只鸡则啄食另一块深灰色木板上的米粒, 不准相互啄食。一旦发现哪只鸡跑到另一块木板啄食,则半天不 准它啄食。 • 比起猩猩、狗或其他动物来讲,鸡迟钝多了,但经过500次 左右的实验之后,4只鸡终于形成了思维定式:前两只鸡只啄食 浅灰色木板上的米粒,而后两只鸡也只啄食深灰色木板上的米粒。 • 接着,苛勒又定做了两块木板,一块的颜色比那块浅灰色的 更浅,另一块的颜色比那块深灰色的更深。按照联想主义者和条 件反射主义者的理论,由于鸡已学会将吃食与某种特别的灰度联 系在一起因而,它们应继续这么做。 • 但实验结果表明,差不多70%的概率这些鸡都在新的木板上 啄米,而不是在旧的木板之上。那对经过训练,只在较浅颜色木 板上啄食的母鸡大多只选择新的、颜色更浅的木板。而那对学会 在较深颜色木板上吃食的母鸡则大多选择新的、颜色更深的木板。 也就是说,鸡已学会不将食物与某种特别的颜色联系起来,而是 与某种特别的关系联系起来——在第一种情况下,是较浅颜色的 背景,在另一种情况下,则是较深颜色的背景。 •

1_第三章 平面机构的运动简图及自由度

1_第三章 平面机构的运动简图及自由度

图3-7 转动副符号
第二节 平面机构的运动简图
图3-8 移动副符号
第二节 平面机构的运动简图
图3-9 高副符号
第二节 平面机构的运动简图
图3-10 构件表示法
二、 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 绘制机构运动简图的一般步骤如下: 1) 分析机构运动,找出机架、原动件与从动件。
第二节 平面机构的运动简图
2) 从原动件开始,按照运动的传递顺序,分析各构件之间 相对运动的性质,确定活动构件数目、运动副的类型和数 目。 3) 合理选择视图平面,应选择能较好表示运动关系的平面 为视图平面。 4)选择合适的比例尺,长度比例尺用μ表示,在机械设计 中规定如下: 5) 按比例定出各运动副之间的相对位置,用规定符号绘制 机构运动简图。
第二节 平面机构的运动简图
6) 各转动中心标以大写的英文字母,各构件标阿拉伯数字, 机构的原动件以箭头标明。
图3-11 抽水唧筒及其机构简图 1—手柄 2—杆件 3—活塞杆 4—抽水唧筒
第二节 平面机构的运动简图
图3-12 冲压装置 1—机架 2、3、4—构件
第二节 平面机构的运动简图
例3-1 试绘制图3-11a所示抽水唧筒的机构运动简图。 解 1) 分析机构运动,判别构件的类型和数目。 2) 分析各构件间运动副的类型和数目。 3) 选择视图平面。 4) 选择合适的比例尺。 5) 绘制抽水唧筒的机构运动简图。 例3-2 绘出图3-12a所示机构的运动简图。
第三节 平面机构的自由度
图3-18 导路重合的虚约束
第三节 转动副起作用,其余都是虚约束。
图3-19 两构件组成多个 转动副形成虚约束
第三节 平面机构的自由度
3) 两构件组成多个高副,且各高副接触点处公法线重合时, 只应考虑一处高副所引入的约束,其余的为虚约束,如图 3-20所示。

全球变化第三章

全球变化第三章

4、导致全球变化的因素的分类(三类) 1)周期变化的因素 如太阳活动、地球轨道参数的变化。发生特点: 它们的作用是连续变化的,可导致全球环境的周 期性变化。 2)非可逆性变化的因素 如太阳长期演化、板块运动。发生特点:它们的 作用是连续性的,可能导致环境的非可逆性变化。 3)随机发生的因素 如火山活动、小行星碰撞。发生特点:发生的时 间是不确定的,但发生的频率服从一定的统计规 律,其作用的过程是暂时的,但所导致的全球变 化即可能是短期的扰动,也可能是长期的不可逆 的变化。
第二节百万年以上尺度全球变化的驱动力
三、板块运动导致的海陆分布与地貌格局演化及其环境效应
1、海陆分布变化 海陆反射率差异 热力性质差异
第二节百万年以上尺度全球变化的驱动力
三、板块运动导致的海陆分布与地貌格局演化及其环境效应
2、高海拔的山地或高原的隆起 积雪、冰川反射率 热力作用 动力作用(机械阻挡) 侵蚀风化过程的改变影响地球化学循环过程
第三节万年至数十万年尺度全球变化驱动力
一、地球轨道参数的周期性变化 二、地球系统内部对轨道参数变化的反馈 三、构造运动和火山活动驱动力
一、地球轨道参数的周期性变化 地球轨道的偏心率、地轴的倾斜度(黄赤交 角)和岁差(春分点的移动)等地球轨道参 数都是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它们的变化均 会改变地球接受太阳辐射的季节和地区分布, 进而导致以冰期、间冰期交替为特征的全球 变化。
年际、年代际、百年际至亿年际的频谱,各 种时间尺度的变化过程相互交织,形成多种 多样的变化方式和不同幅度的变率。
衡阳盆地夏季降水特征时间尺度
《子波气候诊断技术的研究》
介绍了子波气候诊断新技术及其应用方法, 包括有关应用多类子波的Fortran语言程序、C 语言程序、Math card和Matlab高级语言程序, 以及结合国家有关重大科研课题的实例等。

第三章第二节:现场报道

第三章第二节:现场报道

四、现场报道的解说
• 说什么 介绍:报道开头地点、时间、事件概貌/ 介绍:报道开头地点、时间、事件概貌/ 自我介绍/ 自我介绍/背景材料 描绘:重要场面/场景/典型细节/ 描绘:重要场面/场景/典型细节/人物外 貌 串联: 串联:事件的片断之间要有过渡性的解说 评议:不可太多太直, 评议:不可太多太直,通过描绘现场情 景来表达
第三节 现场报道采制要求
一、现场报道对体裁自身的要求 • 一般没有写作过程,要求记者边看边 一般没有写作过程, 说 • 现场报道只能有一个新闻现场 • 新闻报道主述人身份必须是记者 • 现场报道的长度要求
二、现场报道对记者的要求
• 高标准的即时描述 • 情绪饱满、要求敏锐的观察力和准 情绪饱满、 确、流畅的叙述能力 • 抓住真实的、典型的音响,不搞虚 抓住真实的、典型的音响, 拟的音响 • 选好报道的位置,重视背景音响 选好报道的位置,
不同点: 不同点: • 记者对时间的表述不同 • 对音响的要求不同 • 对口播的要求不同 • 对人称的表述不同 • 出人物采访录音的方式不同
• 开头:及早交代新闻事件的时间、地 开头:及早交代新闻事件的时间、 点以及为什么等要素。 点以及为什么等要素。 • 主体:一般采用顺叙方法,结构顺序 主体:一般采用顺叙方法, 与新闻事件发生的时间一致 • 结尾:把新闻事件的结果交代清楚, 结尾:把新闻事件的结果交代清楚, 给听众以完整的概念, 给听众以完整的概念,并使之有所回 味深思
第二节 现场报道
第一节 现场报道的定义
定义: 定义: • 记者在新闻现场将音响采集(包括对 记者在新闻现场将音响采集( 现场当事人的采访) 现场当事人的采访)与解说同步完成 的一种广播新闻样式。 的一种广播新闻样式。 • 现场报道是记者在新闻现场边采集音 边采访、边解说报道的形式,过 响、边采访、边解说报道的形式 过 去又称“口头报道” 去又称“口头报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牙列与颌骨的关系
(三)球面学说:在Bonwill三角基础上,提出学说:以 眉间点为中心,以10.16cm为半径,划出一个球面,此球面的一 部分恰与下颌牙列的合面吻合,下颌的运动即以此球面运动,同 时认为补偿曲线也是此球面的一部分。 此学说解释了:颞下颌关节、牙列、咬合与下颌运动的关系。
第二节
牙合(occlusion)
牙合: 牙与牙的接触关系 下颌静止时,上颌牙与下颌牙发生 接触的现象,下颌骨位置变换,上 、下颌牙的接触关系也随改变。
牙合 基本牙合型:恒定的有 牙尖交错牙(正中牙合) 前伸牙合 侧牙合
一、牙尖交错牙合
牙尖交错牙合(intercupided occlusion,ICO): 牙尖窝交错最大面积接触,(上下颌牙尖相互交错) 是上下牙咬合接触最密切和最广泛的牙合。
2、牙列特征
(1)上下牙的对位关系 ①上下颌第一磨牙的对位关系 ②上下颌尖牙的对位关系
3 临床常以尖牙和第一磨牙接触关系为标志
⑴第一磨牙关系反应了后牙的近远中向接触关系 上颌第一磨牙的近颊尖对着下颌第一磨牙的颊面沟 下颌第一磨牙的近颊尖对着上颌第一磨牙与第二磨牙间的牙 合(侧)楔状隙 侧 楔状隙 一般有三种关系: 一般有三种关系: 上颌第一磨牙的近中颊尖对着下颌第一磨牙的颊沟-中性合 上颌第一磨牙的近中颊尖对着下颌第一磨牙的颊沟的近中- 远中合 上颌第一磨牙的近中颊尖对着下颌第一磨牙的颊沟的远中- 近中合
1 ICO的咬合接触特征 上下牙列中线对正, 上下牙列中线对正,一般正对着上唇系带 一牙对二牙,牙尖交错接触(除了下颌中切牙与 上颌最后一个磨牙)
意义: 意义:使合面广泛接触有利于咀嚼功能 一牙对二牙,分散合力,避免个别牙负担过重 一牙对二牙,分散合力, 不会因为个别牙缺失导致无对颌牙咬合接触的现象, 不会因为个别牙缺失导致无对颌牙咬合接触的现象,短 时间内牙不会移位
后牙近远中向倾斜
2、唇颊舌侧倾斜
分三种情况: 牙体长轴的冠部向唇侧倾斜、舌侧倾斜、较正直 从侧面观,上、下颌前牙向唇侧倾斜,上颌后牙向颊侧 倾斜,下颌后牙向舌侧倾斜。各牙的倾斜度以牙体长轴 与合平面相交的角度表示 牙合平面的定义: 牙合平面的定义: 自然牙列中,以下颌牙列为基准,连接下颌中切牙切缘 的近中切角与左右下颌第二磨牙的远中颊尖所构成的假想平 面。
ICO的解剖标志及生理意义 安氏分类(第一磨牙) 中性牙合 I类关系
上颌第一磨牙的近中颊尖正对 下颌第一磨牙的近中颊沟 上颌第一磨牙的近中舌尖位于 下颌第一磨牙的中央窝内 下颌第一磨牙的远中颊尖位于 上颌第一磨牙的中央窝内
异 常 牙 尖 交 错 合
安氏错牙合分类
3 临床常以尖牙和第一磨牙接触关系为标志
2、下颌牙弓的纵牙合曲线 下颌牙弓的纵牙合 牙合曲线
定义: 连接下颌切牙的切缘、尖 牙的牙尖,前磨牙的颊尖 及磨牙的近远中颊尖从前 向后一条凹向上的曲线又 叫Speed曲线。 特点: 1 切牙段平直 2从尖牙向后经前磨牙至 第一磨牙远颊尖逐渐降低 3第二、第三磨牙的颊尖 又逐渐升高
牙合曲线 (二)横牙合曲线
从前面观,合平面与两瞳孔连线相平行,与眶耳平面成向 前的15°交角,从侧面观,它与鼻翼耳屏线(鼻翼中点到 耳屏中点的连线)相平行。
牙的上下位置
以上颌牙列为基准的平面作为参考平面,各牙与该平面的位置关 系是: 1︱1 :切缘略低于合平面 2︱2 :于合平面平齐 3︱3 、 54︱45 颊尖、 6︱6近中颊尖等在一个平面上,略低于合 平面。 从6︱6的远中颊尖开始, 7︱7的近中、远中颊尖的位置逐渐升高, 使上颌牙列成一条向下突的补偿曲线 在全口义齿的排牙过程中,下颌牙排列的上下位置关系是根据上颌 牙排列的上下位置关系耳确定,可先确定上颌牙的上下位置关系, 再以此为基准进行下颌牙齿的排列,这样能产生良好的咬合接触
2、唇颊舌侧倾斜
上颌切牙:牙体长轴向唇侧倾斜的程度大,与合平面构 成的舌向角为锐角,约为60° 上颌尖牙、上颌前磨牙、第一磨牙:牙体长轴向唇(颊) 侧倾斜度小,几乎与合平面成直角 上颌第二、第三磨牙:牙体长轴向颊侧倾斜,与合平面 在颊侧构成的角度为钝角
下颌侧切牙:牙体长轴略向唇侧倾斜,不如上颌明显 下颌尖牙:牙体长轴较正,与合平面几乎成直角 下颌前磨牙、磨牙:牙体长轴向舌侧倾斜,与合平面在 颊侧所构成的角度略小于90° 上下颌前牙向唇颊侧的倾斜,有利于支撑唇颊部,使口 腔内部变大,舌的活动自如,而上颌后牙向颊侧倾斜, 下颌后牙向舌侧倾斜,则使得接触广泛,有利于咀嚼, 并且可以避免咬伤颊部粘膜
连接一侧上下磨牙的颊 尖、舌尖与对侧同名磨 牙的舌尖、颊尖所形成 的曲线,即为上下颌的 横牙合曲线。 牙合曲线。 由于上颌磨牙的牙长轴 向颊侧倾斜,下颌磨牙 向舌侧倾斜,故上颌的 凸向下,下颌的凹向上。
牙合平面 牙合平面
定义:
由上颌中切牙的切缘连接两侧上颌第一磨牙的 近中舌尖顶或近中颊尖顶所构成的假想平面。该平 面基本上平分上下颌颌间距离。
四、牙合曲线
(一)纵牙合曲线 (一)纵牙合曲线 (二)横牙合曲线 (二)横牙合曲线
曲线(矢状曲线) (一)纵牙合 曲线(矢状曲线)
1、上颌牙弓的纵牙合曲线 、上颌牙弓的纵牙合曲线 2、下颌牙弓的纵牙合曲线 、下颌牙弓的纵牙合曲线
1、上颌牙弓的纵牙合曲线 上颌牙弓的纵牙合 牙合曲线
定义 连接上颌切牙的切缘、尖 牙的牙尖、前磨牙的颊尖 以及磨牙的近远中颊尖的 从前向后一条凸向下的曲 线又叫补偿曲线 特点: 1 从切牙至第一磨牙近颊尖 段较平直 2 从第一磨牙近颊尖至最后 磨牙的远颊尖段逐渐向上弯 曲。
暂时性的错牙合
(二)牙列的生理意义 1.分散牙合力 2.防止食嵌 3.保持面形 4.利舌的活动
二、牙排列的倾斜情况
牙排列的倾斜情况以牙体长轴冠方来描述 (一)近远中向 (二)唇颊舌向
向近中倾斜
向唇侧倾斜
三、牙排列的规律
1、近远中向倾斜 2、唇颊舌向倾斜
1、近远中向倾斜
1︱1:牙冠向近中倾斜,牙体长轴与中 线相交约5°-10° 2︱2:牙冠向近中倾斜,根向远中倾斜, 牙体长轴与中线相交的角度在前牙中最 大。 3︱3:牙冠向近中倾斜,牙体长轴与中 线相交的角度小于侧切牙,约为15°。 下颌中切牙:牙冠向近中倾斜度较小, 牙体长轴几乎与中线平行。 下颌侧切牙:牙冠略向近中倾斜 下颌尖牙:牙冠向近中倾斜度大于下颌 侧切牙
四、牙列与面部标志
2、鼻翼耳屏线 为鼻翼中点至耳屏中 点的连线,与合平面 几乎平行。与眶耳平 面成15° 面成15°角。
四、牙列与面部标志
3、中切牙倾斜角度 上颌中切牙的牙体长轴与 眶耳平面的唇向交角为 70°。 70° 上颌上颌中切牙的牙体长 轴与下颌中切牙牙体长轴 的交角为140° 的交角为140° 上颌中切牙唇面线与眶耳 平面的交角为80° 平面的交角为80°
(四)牙尖交错牙合的正常标志 ⒈上下牙列中线对正(无牙拥挤),正对着上颌唇系带 ⒉每个牙都与对颌的两牙相对应接触(除上颌最后磨牙及下1) ⒊尖牙关系正常 ①上颌尖牙的牙尖顶对应着下颌尖牙的远唇斜面及唇侧远中缘 ②下颌尖牙的牙尖顶对应着上颌尖牙的近舌斜面及舌侧近中缘 ⒋第一磨牙关系为正中关系 ①上颌第一磨牙的近颊尖正对着下颌第一磨牙的颊面沟 ②下颌磨牙的近颊尖对着上颌第一磨牙与第二前磨牙间的牙合 (侧)楔状隙 ⒌前、后牙的覆牙合、覆盖关系正常
ICO的解剖标志及生理意义 (2)上下牙列间存在着覆牙合、覆盖 覆 盖(over jet,即超牙合)
唇(颊)舌向关系
覆牙合(over bite)
①覆盖的定义
覆盖又称超 覆盖又称超,超突。 覆盖是指牙尖交错 覆盖是指牙尖交错时,上颌牙盖过下颌牙水平方向的距离。 对于前牙,它是指上前牙切缘与下前牙唇面之间前后向的水 平距离。正常成人为2mm~4mm(平均3mm)。 平距离。正常成人为2mm~4mm(平均3mm)。 对于后牙,它是指上后牙颊尖与下后牙颊面之间的水平距离。 临床上所用的覆盖,如没有特别说明时,均为前牙的覆盖。 前牙覆盖如果超过3mm,则称为深覆盖 前牙覆盖如果超过3mm,则称为深覆盖 。 Ⅰ°深覆盖水平距离在3-5mmⅡ°深覆盖在5-7mmⅢ°> 深覆盖水平距离在3 5mmⅡ 深覆盖在5 7mmⅢ 7mm
⑵尖牙接触关系反应了前牙的近远中向接触关系 上颌尖牙的牙尖顶对应着下颌尖牙的远唇斜面及唇侧远中缘 下颌尖牙的牙尖顶对应着上颌尖牙的近舌斜面及舌侧近中缘
第一磨牙关系对咬合关系比较重要, 第一磨牙关系对咬合关系比较重要,称为牙合关键 恒牙中最早萌出的牙、尖窝多,易保持稳定, ⑴恒牙中最早萌出的牙、尖窝多,易保持稳定,是其它牙牙 合关系正常的重要条件。 合关系正常的重要条件。 牙根多,粗壮、长大, ⑵牙根多,粗壮、长大,位于骨质致密上颌骨颧弓根的垂直 嵴内,该牙萌出后位置固定,是其它牙的引导因素。 嵴内,该牙萌出后位置固定,是其它牙的引导因素。 位于牙列的前后方向的中段, ⑶位于牙列的前后方向的中段,接近咀嚼肌在颌骨上附丽部 各肌合力作用点与此牙接近,该牙承受牙合力最大, 位,各肌合力作用点与此牙接近,该牙承受牙合力最大,且 该牙的形态特征(牙合面大尖窝及斜面较多、牙根粗壮) 该牙的形态特征(牙合面大尖窝及斜面较多、牙根粗壮)是 牙列中承受咀嚼负荷最重要牙
2、唇颊舌侧倾斜
三、牙列与面部标志
(一) 几个重要标志 1、眶耳平面 2、鼻翼耳屏线 3、中切牙倾斜角度
四、牙列与面部标志
1、眶耳平面 眶下缘最低点与外耳道上 缘连成的平面,此平面与 合平面约成向前的15° 合平面约成向前的15°交 角。当人坐正,头直立时, 此平面与地面平行。此平 面可用作牙列、咬合及牙 列运动相对照的基准,时 口腔医学中的重要参考平 面。
牙的上下位置
以上颌牙列为基准的平面作为参考平面,各牙与该平面的位置关 系是: 1︱1 :切缘略低于合平面 2︱2 :于合平面平齐 3︱3 、 54︱45 颊尖、 6︱6近中颊尖等在一个平面上,略低于合 平面。
前牙的上下位置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