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湘《望天门山》课堂教学实录.

合集下载

《望天门山》课堂实录

《望天门山》课堂实录

《望天门山》课堂实录
《望天门山》课堂实录
第三、关注学困生,教师的教学重心要下移。

教师在课堂教学时除了面向全体以外,还要特别关注学困生,教学的重心必须向下移。

首先,课堂小组合作讨论时,教师要深入到各个小组中去,特别关注学困生的思考、发言,引导、帮助他们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倾听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想法。

其次,小组合作讨论结束后,在小组的汇报时,把教学的目标直接指向学困生,让他们代表小组来汇报合作学习的结果。

并提问:“通过刚才的讨论,你知道了什么?”、“你是怎样想的?”、“你为什么这样想?”、“还有没有其他的想法”等这样的问题。

有的学困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想回答又怕回答时,这时,老师要给一个信任的眼神,一句“你能行”的鼓励。

会使学生的思维发生质的飞跃。

这既是检查小组讨论的情况,又可检查学困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为教师及时调控课堂有很大的帮助。

——来源网络,仅供个人学习参考1 / 1。

古诗《望天门山》课堂教学实录及教学感悟

古诗《望天门山》课堂教学实录及教学感悟

古诗《望天门山》课堂教学实录及教学感悟课堂教学实录: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代诗歌的魅力,我选择了《望天门山》这首唐诗进行教学。

在教学前,我给学生们介绍了唐代的文化背景和诗歌特点,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文化内涵和诗歌风格。

然后,我让学生们先自己读一遍这首诗,然后让他们用自己的理解写下自己的感受。

学生们在认真阅读后,纷纷表示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对天门山的景色的美好赞美,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然后,我提醒学生们,这首诗并不仅仅只是表达一个人的情感。

作者通过对天门山的描绘,表现了“人文自然合一”的哲学思想,指出大自然和人应该相互依存、相互关联,指引人们去追求和谐共生。

作者用“天地玄黄”来描述大自然的神秘和庄严,用“望断南飞雁”来说明自然景色的美好和壮丽。

这种诗意通过语言文字传达,不仅仅表达情感,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追求和对美的追求。

最后,我给学生们展示了一些现代的前沿科技,如无人机,让学生们可以从一个更加细致的角度去感受自然之美。

通过这种实践,学生们对自然的认识更加深刻,对追求自然美的道路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教学感悟:这次课堂教学让我受益匪浅。

古代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瑰宝,我们必须继承和传承。

而诗歌是文化艺术的精华,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

诗歌不仅唤起人们对自然的热爱和追求,而且更是人们心灵沟通的媒介。

通过诗歌教学,我们可以帮助学生们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对美的追求,增强跨文化理解和认知。

此外,现代科技也可以成为诗歌教学的重要资源。

通过现代科技的方式,可以让学生们亲身感受自然之美,进一步加深了对文化内涵和诗歌的感悟。

我们教育工作者要把握好这一点,将传统文化巧妙的与现代科技结合起来,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诗歌的传统魅力和现代价值。

古诗《望天门山》课堂教学实录及教学感悟

古诗《望天门山》课堂教学实录及教学感悟

古诗《望天门山》课堂教学实录及教学感悟一、课堂教学实录1. 课程背景介绍本次课是高中语文课程的一节古诗诵读课,课程的重点是教授古诗《望天门山》这首诗的鉴赏和诵读。

学生已经学习过唐代诗歌的特点和写作风格,对于古诗的基本韵律和意境有一定的了解。

2. 导入环节教师在课堂上播放了一段关于天门山的介绍视频,并让学生自由发挥,描述他们对于天门山的第一印象。

学生们纷纷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了自己对于天门山的印象,有的说是高耸入云的雄伟,有的说是神秘莫测的景色,有的说是令人心旷神怡的景致,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对于天门山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

3. 诗词赏析接下来,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赏析《望天门山》这首古诗。

教师首先向学生介绍诗人李白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的境遇和诗作所蕴含的情感。

然后,教师逐句解读诗句,让学生了解每个词语的含义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意境。

教师还通过配图的方式,展示了天门山的壮丽景色,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天门山所蕴含的美景和意境。

4. 诗词朗诵在赏析完诗歌后,教师让学生进行诗词朗诵。

学生们各自准备了朗诵稿件,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朗诵练习。

通过多次的练习,学生们的朗诵表现越发自然流畅,将诗歌的情感和意境完美地表达了出来。

5. 诗歌联想教师让学生进行自由联想,以天门山为背景,自己进行创作。

学生们在诗歌联想环节中,充分展现了他们对于天门山的感悟和想象力,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了对于这座山的热爱和敬仰之情。

6. 课堂总结教师以一篇古诗《望天门山》作为总结,向学生表达了对于诗歌的热爱和敬重,鼓励学生多多接触古诗词,感受诗歌的美妙和魅力。

二、教学感悟1. 引导学生情感体验古诗《望天门山》是一首表现诗人壮美心境的杰作,诗中融入了诗人对于天门山的敬仰和心驰神往之情。

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视频和图片等多媒体手段,让学生对天门山的壮美景色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让他们在情感上更加深入地体验到诗歌所蕴含的情感和意境。

古诗《望天门山》课堂教学实录及教学感悟

古诗《望天门山》课堂教学实录及教学感悟

古诗《望天门山》课堂教学实录及教学感悟古诗《望天门山》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山水田园诗。

这首诗以天门山为背景,写了诗人对山水的赞美和情感,描绘了壮丽的自然风光和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本文旨在通过课堂教学实录,结合学生表现以及教学感悟,探讨如何更好地教学《望天门山》这首古诗。

一、课堂教学实录1.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望天门山》,使学生了解天门山的风景、体验诗人的情感,并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2. 教学内容:本课主要内容是讲解《望天门山》,包括诗歌背景、诗歌风格、诗歌内容等方面的介绍。

3. 教学过程:(1)诗歌背景介绍我向学生介绍了诗人李白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然后重点讲解了天门山的地理位置、壮丽的景色以及对诗人的影响。

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让学生对天门山有了一定的了解。

(2)诗歌鉴赏接着,我向学生朗诵了《望天门山》,并让学生跟读,感受诗歌的音韵和节奏。

然后,我对诗歌中的重点词句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意义。

我引导学生在诗歌中找出描绘天门山的词句,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3)情感体验为了加深学生对诗歌的体验,我设计了一些情感体验活动。

让学生想象自己站在天门山的山巅,感受身临其境的美景;或者让学生从诗歌中找出能引发自己共鸣的词句,进行朗诵和分享。

二、教学感悟1. 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教学《望天门山》这样的山水诗时,多媒体辅助教学是非常有效的。

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可以直观地展现天门山的雄伟壮丽,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对自然风光的情感和对诗歌的认同感。

2. 情感体验的重要性在教学《望天门山》时,我特别注重了情感体验的环节,让学生通过想象、朗诵和分享等方式,深入感受诗歌所描绘的山水风景和诗人的情感。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学情操,使他们对诗歌产生共鸣,并且激发了学生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3. 传统文化的传承《望天门山》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经典之作,教学这首诗歌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和欣赏诗歌,更重要的是通过诗歌传达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

古诗《望天门山》课堂教学实录及教学感悟

古诗《望天门山》课堂教学实录及教学感悟

古诗《望天门山》课堂教学实录及教学感悟课程内容:古诗《望天门山》
年级:初中二年级
课时:一课时(40分钟)
教学目标:
1. 理解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2. 掌握古诗词的基本语言特征和表现手法;
3. 培养学生的语文修养和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呈现诗歌《望天门山》。

2. 提问:大家有没有去过天门山?有的同学描述一下你看到的风景,没有去过的同学你们觉得天门山是什么样的地方?(展开讨论)
3. 引导学生了解天门山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二、阅读理解
1. 学生跟读、欣赏诗歌。

2. 告诉学生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所写,是他追随杜甫逃离成都后所体验到的感受。

3. 阅读理解:师生共同讲解诗歌中的语言特征与表现手法。

三、情感体验
1. 学生们分小组,讨论自己对于出门旅游的喜爱和憧憬,体验李白在文化沉浸的背景下对于天门山的热爱和求知欲。

2. 学生自由发挥,创作与旅游相关的古体诗或现代诗。

四、课堂小结
2. 意境情感的分析和讲解。

教学感悟:
本节课中,我通过讲解古诗《望天门山》来带领学生了解古代文学艺术,引导他们深入探究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和语言技法。

在课程设计中,我提出了一系列的互动讨论,让学生们自由发挥,创作古体诗和现代诗,旨在培养他们对文学和语言的乐趣和热爱。

此外,我还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让学生参与,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望天门山的教学实录 4篇

望天门山的教学实录 4篇

望天门山的教学实录篇4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

2、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大体把握诗意,想象是个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及作品。

教师准备:准备有关的图画,一段古筝演奏的音乐。

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文1、复习学过的赞美长江的古诗。

通过自由背、指名背创设情境。

2、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学习《望天门山》1、屏幕显示长江的'画面,听录音朗读。

2、学生分组自由读。

3、教师范读。

4、初步理解诗的内容(1)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其他同学解答。

(2)教师解答归纳。

5、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诗的内容(1)让学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闭上眼睛)。

(2)让学生说说古诗描绘的画面。

(可在小组内交流)(3)讨论古诗描绘的画面给人怎样的感觉?6、指导背诵(1)自由背(2)小组内轮流背课时备课古诗两首新授课望天门山的教学实录篇5活动目标:1.通过欣赏,让幼儿学会这首古诗,感受诗中的意境。

2.培养幼儿对古诗文的兴趣。

活动准备:图片,音乐,图卡。

活动过程:一、图片导入,引出古诗1.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幅图,请小朋友看一看,图上画了些什么?2.看到这么美丽的景色,你想到了什么。

?3.从前李白老爷爷也到过这个地方,还写了一首诗,我们一起来听听好吗?4.教师朗诵古诗。

二、结合图片理解古诗1.你听到了什么?(幼儿说一句,师出示图片)2.你还有哪些地方不懂呢?教师解释难解词。

三、学习古诗1.跟着图片,变换多种形式朗诵古诗。

2.幼儿人手一份图片。

3.老师想考考小朋友,教师念一句,请你们找出相应的卡片。

4.变换形式,可以找个好朋友玩这个游戏。

四、听音乐吟唱古诗,结束活动。

老师这儿还有一段很好听的音乐,我们跟着音乐来念这首诗,也可以跟着它一起唱,好吗?活动反思:本次教学活动中有三个环节我都运用到了图片,因为幼儿都是形象思维占主导。

活动开始我运用图片导入,很成功的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把幼儿导入到古诗的教学中去。

古诗《望天门山》课堂教学实录及教学感悟

古诗《望天门山》课堂教学实录及教学感悟

古诗《望天门山》课堂教学实录及教学感悟古诗《望天门山》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名篇。

这首诗以其雄奇壮丽的语言描绘了天门山的壮美景色,展现了诗人的豪迈情怀和对自然的赞美之情。

作为中国古诗文教学的一部分,教师们经常会选用这首诗进行课堂教学,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下面将结合一次《望天门山》课堂教学实录,进行教学感悟的分享。

一、课堂实录时间:2021年6月10日上午地点:XX中学初三(7)班教师:王老师课题:古诗鉴赏《望天门山》1. 教师布置课前阅读任务,让学生预习李白的《望天门山》。

2. 课堂开始,教师先谈古诗的背景知识,介绍李白的生平和写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时代背景和诗人的情感。

3. 教师进行朗读,给学生展示诗歌的韵律和语调,激发学生的兴趣。

4. 分段讲解,教师对诗歌的内容进行逐句解读,解释生字词语和句子结构,使学生明确诗歌意义。

5. 提问互动,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促进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6. 学生朗读,课堂上进行学生朗读,展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7. 引导学生写作,教师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自由创作一些关于自然景色的诗句。

8. 作业布置,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继续读诗,并写一篇课堂笔记。

二、教学感悟1.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通过教学《望天门山》,不仅能够让学生了解李白的诗歌作品,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学生会通过对古诗的理解和解读,提高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意识和文学鉴赏能力。

在课堂中,教师着重引导学生分析诗歌表达的情感和思想,提高学生对于诗歌的感悟力。

2.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古诗《望天门山》的语言优美,气势磅礴,是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良好材料。

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朗读、分段讲解等方式,让学生领略古诗的韵律和语调,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诗歌创作和朗读,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音韵感。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情感体验古诗《望天门山》所描绘的自然景色以及诗人的豪情壮志,会给学生带来强烈的审美情趣和情感体验。

望天门山的教学实录 3篇

望天门山的教学实录 3篇

望天门山的教学实录篇1教学目标:1、会写”断、楚、至、孤、帆”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望天门山》,背诵并默写《望天门山》。

3、能借助关键词语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4、借助学习本诗,了解学习古诗的方法。

5、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望天门山》。

2、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1、借助关键词语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2、用自己的话比较准确地说出说出诗句的意思。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

2、课前围绕旅游进行谈话,感受祖国的山河之美。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并解题1、用回答以前学过李白的诗篇名称的谈话方法导入课题,并板书课题。

2、解题“天门山”、“望”,“望天门山”让学生参看课文注释并回答,教师指点。

(天门山,指安徽当涂县的东梁山(又称博望山)与和县的西梁山,两山夹江对峙,形如门户,所以也叫天门山。

望,是观看。

望天门山就是诗人观看天门山所见到的景象。

)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1、让学生先简单介绍作者。

2、老师对作者简介(映示图片)。

3、写作背景(映示图片)。

三、初读古诗1、读准读通(1)自由读诗(两遍),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朗读。

(找两个同学)(3)正音,重点关注发音易错字。

(4)齐读一遍。

2、读好诗句的停顿。

(1)让学生尝试有节奏地朗读诗歌。

(指名两名同学朗读)(2)根据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停顿问题进行梳理,映示带停顿标志的诗句。

然后范读让学生模仿,熟读古诗。

四、教学生字的`写法1、映示带田字格的生字图片断楚至孤帆2、利用课件指导说明这5个生字的写法。

(从结构、笔画、笔顺等方面说明。

)五、把握诗歌大意1、让学生默读古诗,圈画诗中描写的景物,同桌交流,结合注释了解“天门山”“楚江”。

2、指名回答并订正。

(1)(天门山、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2)映示天门山、楚江图。

3、让学生用一句话说说诗歌主要写了什么。

(描绘了波澜壮阔的长江从天门山中间奔流东去的雄奇景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玲湘《望天门山》课堂实录授课教师:王玲湘整理与评析:江海英(徽州区岩寺小学)课前唱《赶海》。

师:同学们《赶海》唱得非常动听,我想请同学背首诗怎么样?谁会背杜甫的《绝句》?(许多学生表示不会背,最后一名女生完整背出。

)师:真不错。

咱们学了古诗就要记住它。

师:咱们做个游戏,刚才咱们唱了《赶海》,我们现在把诗的词填到旋律中去。

谁能用《绝句》的词来唱唱《赶海》?会吗?生:不会。

师:那你来唱《赶海》,我来唱《绝句》。

(学生唱一句《赶海》,老师唱一句《绝句》)师:有意思吗?我们会不会唱《让我们荡起双浆》?(师生一起唱。

)师:用这首歌咱们来填填词,我们一起把《绝句》的词填到这首歌里面,老师开头,你们慢慢跟着哼。

(师生一起唱)师:有意思吧!好!,我们下课再来。

[有新意!不但消除了学生的紧张情绪,拉近了师生距离,还让学生明白了古诗不但能吟诵还能唱。

]一、导入1.引出课题,板书课堂,理解课题。

师:咱们先来认一个字,有点难度,因为是甲骨文。

知道什么是甲骨文吗?生:古代人创造的字。

师:刻在龟甲上的。

看清楚了,这是什么字?(教师板书甲骨文“天”,指导学生观察分析。

)师:再看这什么字?(教师板书:甲骨文“门”)生:门。

师:对,你看左边一扇右边一扇。

(指导学生观察。

)师:再加一个字,(教师板书:山)读一读。

生:天门山。

师:咱们汉字是表意的,就这“天、门、山”三个字,你想一想应该是一座怎样的山?生:很高的。

师:你关注了“天”字,那你说的这个山可以叫“天山”。

生:很大的山。

师:“门”那该是……看看门的形状……生:面对面的。

师:左边一座,右边一座。

那就是….. 生:天门山。

师:公元727年,唐代著名的大诗人李白曾经游览天门山,写下了《望天门山》。

(教师板书:望)师:什么叫“望”?生:看。

师:怎样看才叫“望”?生:向上看。

师:还有吗?生:从高往下看。

师:那叫俯视。

向远处看就是望。

2.学生齐读课题《望天门山》。

师:一块儿读课题。

(学生读课题。

)师:读出向远处看的感觉。

(学生再读课题。

)[通过出示甲骨文,引导学生观察字形,不但帮助学生理解了课题,还使学生体会到汉字具有表意的特点。

]二、初读感知1.学生自读古诗。

师:李白的《望天门山》描写了怎样的景物呢?拿出你们的课文纸,自由读几遍。

注意字音读准确,节奏读清楚,读完了结合下面的注释和课文的插图想一想诗的意思。

读自己的。

(学生自读诗句,教师巡视。

)2.汇报自读成果,教师相机指正。

师:读几遍了?生:两遍、三遍。

师:谁能读一读这首诗?(指名读)师:响亮、大声地读,咱们认真听,听听他的字音是不是读准了。

[对读的学生和听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使每个人都有事可做。

]师:比较流畅,再读读这词。

生:中断、至此回。

师:“至”是翘舌音,“此”是平舌音。

(学生跟老师学读“中断”、“至此回”)3.初步指导读诗。

师:谁再来读读这首诗?我们要听听字音读准了没有,节奏读清楚了没有。

(请一名女同学读)师:听出她的停顿了吗?你给了大家很好的提示这叫“二二二一”,老师还有给你提个建议,读得再慢一点,你跟着老师的手势来。

(学生看老师的手势读古诗第一句。

)师:我们一起看老师的手势读后三句,感受一下诗的节奏。

注意不要跑到老师手势的前面。

(全班学生看老师的手势读诗句。

[用手势语这种无声的语言指导学生读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师:有味道吧。

诗歌读起来就有歌的味道,唱歌时,我们有时要重唱,今天我们读诗就来叠读,怎么读呢?你们读一句,老师依你们的节奏读后三个字,把握好节奏,我们一起来。

(师生合作读诗)师:咱们换一下,老师读一句,你们依着老师的节奏来,老师读一句,你们重复后面三个字。

(师生合作读诗)[以这种游戏的形式,将诗的读法教给了学生。

让学生在玩中学,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效果好。

]4.初步了解诗的内容。

师:这诗中有歌,诗中还有画呢。

不信,我们静静地默读一边遍,这《望天门山》一句一景,是连环画。

下面我们静静地默读一下,找一找每一句都有哪些景物,拿起笔圈画下来。

(学生默读诗,边读遍圈。

)(指名汇报)生:楚江、碧水、青山、孤帆。

师:有没有补充?生:天门、日边。

师:这叫读得细致,找得清楚。

瞧,诗中就是写了这些景物,“天门、青山”写的都是天门山,“楚江、碧水”写的都是楚江,前三句从不同视角反复写了天门山、楚江,最后一句写了远处的“孤帆、日”,现在我们都是李白,让我们一起乘着小船去“望天门山”。

三、精读感悟1.学习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

(学生齐读古诗第一句。

)师:什么叫“中断”?生:就是断掉了。

师:那“中”呢?生:中间断了。

师:就是从中间断了。

那我们一起来看看“断”的小篆写法。

(教师板书“断”的小篆写法)师:中间是一把刀把两束丝全都剪断了,右边是一把锋利的斧头,就这个“断”字,你知道天门山是怎么断的吗?生:劈开的。

师:用刀给劈开的。

这就是诗人奇特的想象。

那把利斧,那把刀是什么?生:江水。

师:楚江开,让我们一起再来看看“开”(板书)一双大手把门栓给拉开,如果天门山就是一扇门,那么你觉得大手是谁的?生:是楚江。

师:楚江是大手,楚江是利斧。

“断”和“开”让我们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闭上眼睛想一想。

(老师读第一句诗,学生想象画面。

)你看到了什么?生:有两座山相对出,楚江水从中间流出来。

师:把它冲开了。

你看这就是诗人奇特的想象。

楚江把山都冲开了,你们感觉楚江怎么样?生:凶。

师:换个词“汹涌”。

这样汹涌的江水,这样的气势,谁来读。

(指名读,再读,男生读,全班读。

)[通过让学生理解关键词、想象画面,使学生对诗句有了深刻的理解,此时指导朗读,水到渠成。

]2.学习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师:李白坐在船上又看到了……生:碧水东流至此回。

师:“回”字非常有意思,它是象形字,在甲骨文里就是一个旋转的漩涡,它在字典里面有三种意思。

(教师翻开字典。

)谁给大家读一读?生:一回旋,二回转改变方向,三返回。

师:“回”在诗中是什么意思?说说你的理由。

(指名说)生:一回旋。

师:你认为水中间有漩涡,对吗?有不同理解吗?生:我觉得是二,因为我觉得“碧水东流至此回”“东流”就是往回走。

师:你是凭感觉走。

还有不同的意见吗?师:没有了。

那我们把这个字再送回去,你们再读读这句诗。

(学生再读本句。

)碧水之西向东流,流的时候碰上了……生:天门山。

师:于是,它不得不折向北流。

那是第几种意思?生:第二种。

师:对,是流到这儿改变方向。

你们知道天门山相聚有多远吗?老师告诉你们,据记载这两山相聚数公里,也就是江面宽十几里,这么宽的江面,这么汹涌浩荡的江水。

这天门山硬生生地让它们掉了个头,你觉得天门山怎么样?生1:雄伟。

生2:天门山很宽阔。

师:很有力量的意思吗?真是有一种神奇的力量,这样的力量,这样的气势,谁愿来读。

(指名读。

)师:那是浩荡的水,那是山和水在较量,要读好那个“回”字。

(再指名读)师:是水和山在较量。

一起读。

(全班齐读本句。

)师:同学们,山是险峻的山,水是浩荡的水,水冲山开,山阻水回,形成了这样的状景。

再读。

(学生齐读一二两句。

)[本环节对于“回”的处理非常好,将三种意思都告诉学生,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来选择答案,还要说明原因。

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地将字带入诗句中去理解,不仅理解了字意,同时也明白了诗句的意思。

]3.学习第三句“两岸青山相对出”。

师:真好。

李白顺流而下,这船离青山近了,他又望见……生:两岸青山相对出。

(连点三个学生回答)师:有味道!什么叫相对呢?(教师利用绘画帮助学生理解。

)师:这两两相对的山,是不是像….. 生:门。

师:这比喻多好,多么形象啊!山都立在这儿,为什么是“相对出”呢?你们坐过船、坐过车没有?你想想车在路上开,两边的树、两边的景怎么样?同学讨论讨论。

生:树一棵一棵地往后去。

师:车往前行,树往后去。

这就是化静为动。

我们一起来想象,这就是眼前的青山……(教师画图,帮助学生想象。

)师:这是怎样的山?生:很高很高的。

[通过画图、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等方式,化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

]师:哦!很高很高把后面的山都挡到了。

船行到这儿眼前一亮,啊!这两边的山景又扑入眼中,这就是“相对出”。

一个“相对出”化静为动。

李白就是远客,远客和青山四目相对。

你觉得李白这时的心情是怎样的?生:高兴、激动。

师:我见青山多妩媚。

来读出里面的激动。

(学生读本句。

)师:这么高兴,这么激动的李白。

船行到这儿,他想对青山说什么?生:这山的景色多美啊!师:李白是个很浪漫的人,他还会说什么?生:啊!我从来没见过这么美的山!师:多么欣喜啊!不仅仅是山啊!他可能还会说什么?生1:啊!这山太高太大了!生2:啊!多么雄伟的山啊!师:是啊!此时李白的心情是欣喜的,是愉快的。

带着你们的感受一起读。

(学生齐读第三句诗。

)师:听出喜悦了。

4.学习第四句“孤帆一片日边来”。

师:李白的小船在青山间穿行,他抬头向远处看,啊!眼前一片开阔,印人他眼帘的是……生1:孤帆一片日边来。

生2:孤帆一片日边来。

生3:孤帆一片日边来。

师:“日边”指的是什么地方?生:太阳快落山的时候。

师:太阳照在水面上什么感觉?生1:很暖和。

生2:水变成金色的。

师:你也感觉到了太阳的热情,来,读出来。

师:孤帆一片…. 生:日边来。

师:读出你的热情。

孤帆一片…. 生:日边来。

(全班一起接读。

)师:青山出迎,孤帆来近。

李白的心啊…..让我们合作读一读。

两岸青山相对出……生:孤帆一片日边来。

师:相对出。

生:日边来。

师:相对出。

生:日边来。

师:相对出。

生:日边来。

[看似简单重复,实际上是教师一步步提高要求,通过示范,让学生模仿,不用刻意地去说教,学生却学得很好。

真是妙!]师:李白的心和山水融在了一起。

你认为此时的李白心情怎样?生1:愉快。

生2:激动。

生3:欣喜。

生4:兴奋。

师:让我们激动中带着欣喜再来读一读。

(学生齐读后两句诗。

)四、链接拓展师:李白的愉快怎么表达呢?是通过天门山的山水来抒发这一份情。

李白的这一份愉快仅仅是因为山水吗?那又是因为什么呢?老师给你们讲一段故事。

李白年轻的时候就才华横溢,抱负远大。

二十岁的时候,他就把自己比作大鹏鸟,说有一天自己会和大鹏鸟一样直飞想云霄。

读……生: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课件出示李白的诗,学生齐读。

)师:二十五岁的时候,他为了实现自己心中的理想……(课件出示写作背景,指名读。

)师:同学们,这就是李白离开家乡一年多的心情。

天门山里南京只有几十里水路,你知道他为什么快乐吗?生:他也想去参加。

师:你走进李白心里了,你就是马上要举荐的李白,来,带着你的快乐,带着你的欣喜读一读。

(学生读全诗。

)师:实现理想指日可待,这样的心情只有借山水来抒发。

同学们,事与愿违,李白四十岁以后终于有机会接近皇帝了,但是,他并没有得到重用。

后来,皇帝找了个理由把他撵出了长安。

你们觉得这时候李白的心情是怎么样的?[此环节的设计破坏了整堂课的气氛,这样设计好吗?我觉得值得大家商榷!]生1:伤心过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