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史期中讨论纲要

合集下载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教学大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教学大纲

我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教学大纲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我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教学大纲也随之出台。

根据教育部的规定,下面将对我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教学大纲进行详细解读。

一、总则我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教学大纲是根据国家教育方针和政策,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的。

其目的是为了加强学生对我国近现代史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我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过程和历史事件。

二、课程设置1. 第一部分:我国近现代史的演变本部分主要介绍我国近现代史的基本概念、时间线、政治制度的变迁和我国近现代史的重要事件。

2. 第二部分:近代我国的改革与变革本部分主要介绍近代我国的改革开放、思想解放、科技进步和社会变革等方面的内容。

3. 第三部分:近代我国的对外关系本部分主要介绍我国近代对外关系的发展历程、重要事件和国际地位的变化。

4. 第四部分:我国近现代史的综合实践本部分主要进行近现代史的综合实践活动,包括实地考察、实践活动和课外阅读。

三、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我国近现代史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责任感,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国家的发展历程和历史使命。

3. 培养学生对我国近现代史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四、教学内容1. 我国近现代史的基本概念和时间线2. 我国近代政治制度的变迁3. 我国近现代史的重要事件及其影响4. 近代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5. 近代我国的思想解放和文化发展6. 近代我国的科技进步和社会变革7. 我国近代对外关系的发展历程、重要事件和国际地位变化五、教学方法教师将采用讲授、讨论、实验、实地考察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

六、教学评价教师将通过考试、作业、实践活动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评估学生对我国近现代史的掌握程度和能力水平。

考研政治复习计划四本书

考研政治复习计划四本书

考研政治复习计划四本书计划一: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深入了解中国的历史演变、重大事件和社会变革,对于政治考研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有着重要作用。

2.《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研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深刻理解党的思想路线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用。

3.《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了解世界政治经济和国际关系的发展趋势,为政治考研提供更全面的国际视野。

4.《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中国政治制度的演进历程和特点,了解中国政治制度的本质和运行机制。

计划二: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为政治考研提供理论基础。

2.《政治学原理》:系统学习政治学的基本理论,包括国家、政治制度、政党等重要概念,能够加深对政治学的理解和认识。

3.《中国政治学史》:研究中国政治学的历史发展和重要学派,了解中国政治学的特点和研究方法。

4.《国际关系学》:深入学习国际关系的理论和国际政治的主要问题,了解国际关系的基本概念和重要理论体系。

计划三:1.《中国社会调查与定量研究》:了解社会调查的基本方法和研究技巧,掌握政治社会学的调查和分析工具。

2.《当代世界政治学新议题》:研究当今世界政治学的新问题和热点,了解国际政治的动态变化和重要议题。

3.《中国政治学研究方法与思路》:深入研究中国政治学领域的研究方法和思路,为政治考研研究提供参考。

4.《西方政治学》:系统学习西方政治学的理论和经典著作,加深对西方政治思想的理解和掌握。

计划四: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风险与对策》:分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转型中的应用和发展,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特点和面临的挑战。

2.《政治经济学派流派与争鸣》:研究政治经济学的不同流派和学术争鸣,了解不同学派对于政治经济学的解释和观点。

3.《中国政治经济学研究》:深入研究中国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与实践,了解中国政治经济的特点和发展路径。

4.《国际政治经济学》:学习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和分析方法,了解国际市场、国际贸易和全球治理等重要议题。

中国近代现代史纲要总概

中国近代现代史纲要总概

中国近代现代史纲要总概
第一章
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1)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的主要矛盾
(2)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2、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
(1)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2)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3、为什么先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后才有可能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因为不经过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争得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就不可能推翻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反动统治,改变他们控制中国的经济财政命脉;就不可能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专制政治制度,解放农村生产力,改善农村的生活,扩大民族工商业的国内市场;
就不可能达到民族的团结,社会的稳定,从而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以的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富裕
4、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
(1)社会制度的腐败:1840年后,中国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者自身昏庸无能,压迫和迫害群众和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
(2)经济技术的落后。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浅论近代中国人对国家出路的探索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浅论近代中国人对国家出路的探索

浅论近代中国人对国家出路的探索内容提要:随着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日益加深,为了救中国,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

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分别从各自的阶级出发分别发动了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

虽然最终,这些对国家出路探索的道路皆以失败告终,但在探索的道路上对中国人民思想上的启蒙、对推翻封建统治的促进、对继而的发生的一系列革命运动的成功都有不可忽略的重大影响。

关键词:太平天国起义、洋务运动、维新运动、推动作用正文:随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和不断加深,为了挽救民族危机,中国人民开始探索实现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道路。

农民阶级为了推翻清政府统治的太平天国运动;地主阶级在维护封建制度前提下,为实现自强和求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的洋务运动;资产阶级中的改良派希望通过自上而下的变法改革,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道路,挽救民族危亡的维新变法运动。

都是中国近代各阶级对中国国家出路所做的努力和探索,虽然这些探索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挫折和失败,但也是中国人民探索民族独立国家富强道路上的重要一环,为以后的革命斗争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1.太平天国的建立自鸦片战争失败以后,清政府为支付对列强的赔款,弥补财政空缺,加重了对本就受地主压迫的广大农民税款的征收,且各级官吏的浮收勒扣,横征暴敛,使农民的负担更为加重,致使老百姓“昔日卖米三斗,输一亩之课而有余;今日卖米六斗,输一亩之课而不足”。

残酷的压迫和剥削,迫使农民群众走上反抗斗争的道路,其中典型的就是太平天国起义。

1851年1月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起义,建立太平军,建号太平天国。

1853年,攻占南京,改名天京,定为都城,建立与清政府统治对峙的农民政权。

2.太平天国的经过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先后进行了北伐、西征和天京城外的破围战后达到了军事上的全盛时期。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进行了一系列制度建设,并颁布了极具进步意义的《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学后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了民族的生存和解放,为了祖国的独立和富强,从鸦片战争起,中经太平天国运动、中法战争、中日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直到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和统治,为创建社会主义的新中国,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可歌可泣的斗争。

可以说,一部中国近现代史,同时也就是一部中国近代和现代的爱国运动史。

这段不堪回首的历史是以号称当时的首号资本主义强国的英国在1840年发动的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为起点的,战败后,清政府还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此后又签订了中英《五口通商章程》、中英《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等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批不平等条约,被迫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和外国协定关税,外国取得了在中国的领事裁判权和在通商口岸传教等特权。

这些条约给中国人民带来野蛮和屈辱。

后来,英法在1856年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清政府在抵抗失败后被迫和英法俄美四国签订了《天津条约》。

此后又陆续有英法俄的《北京条约》、1885年中法的《中法新约》、1894年中日的《马关条约》、1900年八国联军的《辛丑条约》等等。

一系列的侵华战争和大批的不平等条约,把中国推向灾难屈辱的深渊,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贫穷和落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严重的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和领土完整。

然而,造成这一切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又从中获取了什么历史教训?腐朽无能的清政府、愚昧无知的中国人民、盲目自大的天朝上国、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使中国终于尝到了自己酿下的苦果。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论述题与参考答案(期末必备)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论述题与参考答案(期末必备)

1、近现代历史以来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影响及其评价。

19世纪初,英国已经基本上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世界资本主义最强大的国家。

在亚洲,英国占领了印度,并入侵阿富汗、新加坡和缅甸等国家和地区,并发动了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告终。

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随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发达国家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并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

在帝国主义时代,各资本主义列强之间的激烈争夺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7年11月7日俄国爆发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纪元,也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1929年到1933年爆发了一场世界性的严重经济危机,导致国际格局重大变化。

中国和世界各反法西斯力量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反法西斯战争。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后,进300年来以维持欧洲大国均势为中心的传统国际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

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推翻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结束了中国100多年来遭受侵略的苦难史。

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它对国际关系和世界格局的变迁有着深刻影响。

经济全球化为中国加快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机遇,但同时也增加了国际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加了本地区发展中经济体结构调整地难度和遭遇外部冲击的风险,对中国的建设来说,它是一把双刃剑。

21世纪初国际格局的基本走向继续向多极化发展,为中国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平稳的外部环境。

2、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有功还是无功,有理还是无理?论述帝国主义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历史命运和历史选择。

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总的来说是无功的,无理的。

当然并不能完全的说帝国主义侵华是完全无作用的,如鸦片战争使中国的一部分知识分子觉醒,他加速了封建主义的毁灭速度。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作业小组讨论记录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作业小组讨论记录

活动主题:中国近代军阀的历史意义活动形式:课下讨论活动内容:(组长):各位同学,我们今天讨论一下中国近代军阀的历史意义的相关内容,包括什么是军阀,有哪些军阀,为什么会出现军阀,军阀对中国近代的危害,对中国发展又什么有积极意义,表现在哪些方面,以及与军阀相关书籍,影视作品的推荐等一系列内容。

那么大家,你们觉得什么是军阀呢?组员2:我认为中国近代的军阀是一种与中央政府分庭抗衡军事力量。

(组长):对啊,我们平时说军阀多是想到与政府抗衡的力量。

而大家能不能具体地说一下各自都知道有哪些军阀?组员1:我知道,张作霖,张学良,冯国璋。

组员3:袁世凯也是啊。

(组长):那大家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军阀?军阀的出现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吗?组员1:回顾中国的历史长河我们不难发现军阀的出现常在朝代更替之间,近代的中国正是处于这样的时期之中,因此也说明了军阀存在的合理性。

组员2:可能是因为中国近代遭受列强侵略,清政府腐败无能,国家动荡,就出现了像战国时期群雄割据一样,近代军阀才会出现。

正如那句话,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可以说军阀的出现是顺应时代潮流的。

组长):是啊,中国近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是导致民国时期军阀混战的根本原因。

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力量转变是导致民国时期军阀战争的外在动力。

民国时期中国国内的政治经济变革是导致军阀混战的内在原因。

虽然军阀的出现是顺应时代的,但是军阀割据混战对中国近代社会造成很大危害,大家知道军阀对中国近代社会那些具体的危害?组员3:我查资料知道北洋政府疯狂出卖国家权益,极大地阻碍了民族经济的发展;连年不息的军阀混战给国民经济带来了浩劫;北洋军阀的横征暴敛,吞没了大量的社会财富,严重地破坏了工农业的再生产;北洋军阀凭借反动政权竭力维护封建买卖的生产关系,严重地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组员1:还有滥发纸币票劵,栽卖鸦片,尤为恶毒的是,他们还动用武装,贩运鸦片,不仅牟取暴利,还将流毒运往各地,戕害生命。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版)》第十章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版)》第十章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版)第十章引言中国近现代史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阶段之一,这一时期的变革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演进。

本文将重点探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版)》的第十章内容,该章节主要涉及中国在经济、政治和文化领域的变革。

10.1 经济变革中国在近现代经历了从封闭与落后到开放与发展的转变。

第十章详细描述了中国在经济领域的变革和发展。

10.1.1 经济改革开放20世纪末,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措施,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

通过引进外资、开放市场、放松对私营企业的限制等措施,中国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

这一政策大大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增长,并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10.1.2 工业化进程中国在改革开放后,加速推进工业化进程。

本章节详细介绍了中国在制造业、能源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农业现代化等方面所取得的突出成就。

中国通过大力发展工业生产,提升了整体国家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10.1.3 区域发展不平衡尽管中国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区域发展的不平衡问题仍然存在。

本章节探讨了中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并提出了一些解决不平衡问题的措施。

这些措施包括推动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改善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科技创新等。

10.2 政治变革中国在近现代政治领域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第十章介绍了中国政治制度的变革、政治体制的改革以及中国参与国际事务的新发展。

10.2.1 政治制度改革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政治制度改革措施,从而实现了政权的稳定和政治体制的完善。

这些措施包括深化党内民主、依法治国、加强反腐败工作等。

本章节分析了这些措施对中国政治体制的影响和作用。

10.2.2 国际事务参与中国在近现代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全球影响力国家。

本章节探讨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举办奥运会、积极参与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等方面的重要举措,以及这些举措对中国国际地位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