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比较
由南京总统府历史变迁看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由南京总统府历史变迁看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近代的中国是一个值得我们去深究的时期,一个天朝大国,一个世界强国,最终却成为世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争先进攻的“香馍馍”。
这是一个屈辱的、动荡的、顽强的、拼搏的、探索的时期,是一个不断的失败走向成功的时期。
深究这个时期的政治制度是了解这个时期历史的主要途径。
而南京的那座位于南京长江路292号的总统府,见证着中国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见证着中国清末农民起义的政治,见证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下的兴与衰,它就是一部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史。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演变总统府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明太祖朱元璋时期。
1368年,明太祖推翻元朝以后,在南京建立了统一的明王朝政权。
为了笼络人心,巩固政权,在此建造了这座规模宏大的汉王府,用来安置汉王陈友谅之子陈理。
明朝迁都北京后,成祖朱棣封其次子朱高煦为汉王,在此设汉王府。
(一)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在明太祖朱元璋时期,由于宰相胡惟庸谋反,于是为防止宰相权利过大威胁皇权,明太祖废除了秦、汉以来实行一千六百馀年的丞相制度,由吏、户、礼、工、刑、兵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每部只设一个尚书,两个侍郎,达到相权与皇权的融合,使皇帝独揽大权,皇权得到强化和加强。
在强调集权的同时,为防止属下权利过大,也注重分权和监察,国家的军权、行政权、监察权三权分立,分属不同的部门,相互牵制制衡。
但是,最终的决定权还是在于皇帝本身,这也是导致繁杂的国事集于皇帝一人的原因。
(二)明成祖朱棣时期明成祖朱棣夺权之后,将都城迁往北京,使行政中心北移。
朱棣为加强自身统治,对于建文时期的的忠臣进行残酷的诛连和屠杀,之后选取资历较浅的官僚入阁参与机务,解决了行政机构的空缺。
同时,朱棣重视监察机构的作用,设立分遣御史巡行天下的制度,鼓励官吏互相告讦。
他利用宦官出使、专征、监军、分镇、刺臣民隐事,设置镇守内臣和衙门,恢复洪武时废罢的厂卫合势,发展和强化了专制统治。
二、清朝时期的政治制度(一)盛世时期的清朝政治制度明朝被清朝所灭之后,清王朝把汉王府改建成两江总督衙署,管理江南军政事务。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
中国的政治制度经历了近代至当代的巨大变革。
近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主要是封建王朝,如清朝、明朝等。
然后在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国建立了共和政体,成立了中华民国。
随后,中国经历了国共内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行了社会主义制度,包括计划经济和一党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渐实行市场经济,同时政治体制也有所改革,加强了法治建设,逐步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多党合作政治制度。
总体来说,中国的政治制度经历了从封建到共和再到社会主义,再到市场经济和多党合作的发展演变。
中外历史上的民主政治现代化进程(新旧课程适用)

中外历史上的民主政治现代化进程(新旧课程适用)中国政治的现代化我国人民行使法律权利、享受政治民主的4个基本渠道1、享受宪法赋予公民的选举与被选举、言论、出版、结社、集会、信仰等基本权利;2、依法享有民事诉讼、刑事诉讼、行政诉讼等法律诉讼权利;3、选举或担任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间接民主);4、参加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的基层民主选举(直接民主);【热题参考】(南京市08届一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其实质意义是()A.让人民当家作主 B.结束了中国的封建社会C.建立资产阶级统治 D.否定封建君主专制“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体现了人民主权,从本质上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
(常州08期末调研)中国维新思想与法国启蒙思想的共同点是A.抵抗侵略B. 反对教权C.反对专制D.三权分立(常州08期末调研)最早规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的文献是A.《论联合政府》B.《共同纲领》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中共“八大”决议(常州08期末调研)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政治理论准备的是毛泽东关于A.“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理论 B.“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C.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 D.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无锡08届期末调研)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大力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其主要措施有:①提出“有法可依”十六字方针②平反各种冤假错案③加紧全面立法工作,制定多部法律④制定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08届南通市一调)“文化大革命”对我国民主与法制的践踏,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下列做法中,危害最大的是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到了严重破坏B.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没有得到实施C.无政府主义思潮泛滥引发社会动乱 D.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被迫终止(苏州08届一调)冯骥才在《关于文革博物馆》一文中写道“一代人经受的惨痛教训,是下一代人的精神财富。
1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史

鄂军都督府
(二) 袁世凯对《临时约法》的破坏
• • • •
《临时约法》 1.主权在民原则的确立 2.确定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3.行政权中实行责任内阁制
袁世凯破坏《临时约法》
• 第一步:破坏责任内阁制 • 第二步 从控制国会到解散国会 • 第三步 废除《临时约法》,制定新约法
(三)从新约法到洪宪皇帝
一、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
• • • • • • (一) 清末新政 外务部 商部 巡警部 学部 财政处
预备立宪——11个部 外务 度支 民政 陆军 邮传 理藩 农工商 法 礼 学 吏
《钦定宪法大纲》
• 咨议局 • 资政院 • 皇族内阁
第二专题 北洋政府的政治制度
• 一、北洋政府的政治 制度的确立和变迁 • 二、北洋政府时期的 中央政权机构 • 三、北洋政府时期的 地方政权机构 • 思考题: • 1. 如何认识北洋政 府时期的国会? • 2. 论洪宪帝制 • 3. 北洋政府政治制 度总论
中国近现代 政治制度史
主讲:刘会军
绪
论
• 绪论讲三个问题: • 一、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史研究的对象 和目的 • 二、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史中的几个共 同性问题 • 三、参考论文和书目
一、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史研 究的对象和目的
• 1. 政治制度 • 2.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史研究的对象和 范围 • 3. 研究目的和方法 • 4. 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 临时参议院
• • • • • 一、立法权 二、同意权 三、财政权 四、选举权 五、弹劾权 • • • • • 六、质问权 七、建议权 八、受理国民请愿 九、答复政府咨询 十、咨请查办官吏
2.第一届国会
• • • • • • • • • 共行的主要有: 1. 制宪、选举大总统(两院联合共同行使); 2. 议决法律案; 3. 议决预算、决算案; 4. 议决税法医、度量衡法、币制; 5. 议决公债及其他国库负担契约; 6. 弹劾大总统案; 7. 弹劾内阁、国务员案; 8. 审查、同意大总统任命国务员、大使、公使,宣战,媾和, 缔结条约,宣布大赦令等事项。 9 .议员的提案权和对政府提案的审查权。
中国近现代政治

既是政治改革,又是救亡图存运动,还是思想文化运动。
二、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
对外改善形象,对内抵制革命; “新政”没有涉及政治制度变革; 以种种借口拖延立宪,保证皇上大权(《钦定 宪法大纲》); “皇族内阁”成立,激起各界普遍不满
三、辛亥革命与共和国的诞生
以三民主义为指导,以资产阶级政党(同盟会)为领导; 以美国为学习榜样(民主共和),但又具有中国特色(五 权分立); 企图“毕其功于一役”,全面变革中国的政治制度、民族 关系与社会关系(三民主义); 通过武装斗争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探索资产阶级法治与宪政。
可给分)(2分) 间接民主(代议制),性质:资产阶级民主。(4分)
③共产党人对民主政治的探索: 中共“二大”民主革命纲领(内容、与新三民主义比较) 中华苏维埃政权的建立(性质) 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三三制原则→巩固维护抗日 民族统一战线) 重庆谈判和重庆政协会议(→和平建国) 新中国(性质)成立和建国初的民主政治建设(三 大基本政治制度) “左”倾错误造成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简单了解 民主和法制遭到摧残的相关史实) 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法制社会、和谐政治的奋斗 目标)
1、20世纪是中国将民主政治从理想、理论逐步变成现实的世纪, 它经历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新民主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民 主政治三个探索阶段,最终形成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领导探索民主政 治过程及结果。(5分) (2)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民主政治探索做出了哪些贡献?(3分) (3)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民主政治建设中有哪些成功实 践?有何意义?(4分) (4)你认为我国目前推行民主与法制建设的艰巨性在哪里?(2分) (1)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初步实践阶段, 主要集中在君主宪制和民主共和制的实践探索上。(1分)康有为等 维新派开始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儒家思想结合。主张实 (4)艰巨性:民主与法制还不够完善;封建习惯与作风还经常存 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实行维新变法,结果失败;(2分)以 (3)抗日战争爆发后,陕甘宁边区和敌后抗日根据地均陆续实 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经常存在;公民的民主与法制意识 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把西方的国家学说发展为三民主义,并以 有待提高。(任答2点得2分,言之成理即可给分) 行的民主选举制度,抗战期间在延安按照“三三制”原则创建抗 (2)提倡“民主”、“科学”;俄国十月革命后,宣传马克思 此为指导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使民主共 日民主政权。意义:充分保障各抗日阶级、阶层的广泛民主权利。 主义;动摇了封建专制统治的根基;为民主政治在中国的发展奠 和的观念深入人心。(2分) 调动了各阶层民众抗日的积极性;为新中国建立人民主政权提供 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共4点,答对其中的任意三点给3分) 了宝贵的历史经验。(4分)
近现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比较

第一阶段: 第一阶段:政治体制改革的初步探索阶段
(时间是从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4年 时间是从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4年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4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即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 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即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
——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1978 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 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 年至今) 年至今)
与经济体制改革一样,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也是从1978年中 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起步的,至今已经走过了24年的艰辛 历程。这24年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政治体制改革的初步探索阶段。时间是从197 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 即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 第二阶段:政治体制改革的全面部署阶段。时间是80年代 中后期。 第三阶段:总结经验调整思路阶段。时间是80年代末到9 0年代中期。 第四阶段: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继续推进政治 体制改革时期。时间是从90年代中后期至今。
四、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主要 有八个方面:
①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 民主制度; ②扩大基层民主; ③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 设; ④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 方式和执政方式; ⑤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 防止决策的随意性;
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⑦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 督,建立结构合理、配置 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 效的权力运行机制; ⑧以改革的精神,全面推 进党的建设,使党成为思 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 固、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带 领人民团结奋进的坚强领 导核心。
江泽民指出,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政 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推进政治体制 改革有利于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发挥社 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充分调动人民 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维护国家统一、 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和社 会进步。
政党制度的比较分析

政党制度的比较分析李国栋[1](西藏民族大学管理学院,陕西咸阳 712082)摘要:政党制度是我们学习政治学必须掌握的概念也是我们学习理解政治学的基础,本文通过对一党制,两党制,多党制以及我国的一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简单介绍和各政党制度的利弊的分析比较,让同学们对于不同政治制度有一个基本认识。
关键词:政党制度;一党制;两党制;多党制;一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当今世界二百多个国家中,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基本上都有政党的组织存在。
17世纪以后,欧洲国家产生了政党之后,政党就在不同范围的政治舞台上纵横捭阖,以不同的方式和在不同程度上参与国家或国际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特别是围绕国家政权这个中心展开的政治活动,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是最活跃最有影响的政治行为主体,构成了近现代政治史上一道纷繁灿烂的政治景观。
1844年,马克思在《关于现在国家的著作计划草稿》中首次提出了政治文明这个概念,把政党作为政治文明的基本要素之一,说明政党在政治的发展和进步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美国著名学者谢次施耐德也在其代表作《政党政府》中指出:“政党创造了民主:倘若没有政党,现代民主是不可想象的。
”[2]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不同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条件和背景下产生了不同的政党制度,不同的政党制度对不同国家的发展也产生了各不相同的影响。
11[1]作者简介:李国栋(1991—),男,汉族,安徽淮北人,西藏民族大学管理学院民族学专业2015级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民族地区公共管理方向。
一、政党制度的分类政治制度是指一个国家的各个政党在政治生活中所处的法律地位,政党同国家政权的关系,政党对政治生活的影响,是指政党自身的运转方式和模式,政党在行使国家政权或干预政治的活动方式,方法,规则和程序,是各个政党在争夺对国家政治权力的掌控时逐渐形成的一种权力,地位划分的类型和模式。
[3]一个国家的政党制度是由该国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决定的。
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史

论孙中山的直接民权思想伟太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在创建民国、实行议会政治失败后,提出了国民应享有选举、罢免、创制、否决四权的直接民权的具体方案,以实现主权在民的伟太目标一直接民权是对间接民权的必要补充.符合时代发展潮流,具有更加完备的民主性,这在孙中山的民主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直接民权”的提出19世纪未20世纪初,孙中山是中国站在时代前列的最伟大的入物之一,他怀着改造中国,振兴中华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向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热情地汲取了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精华,结合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具体国情,强调要改变中国积弱积贫的落后面貌,必须效法美国,推翻满清政府,废止封建专制,创立共和制度。
他指出,中国贫穷落后,被动挨打,人民遭难,都是由清王朝的腐败政治造成的。
君主专制是造成罪恶的本原和产生灾难的根本原因。
因为在君主专制之下,一般的人民群众则无权参与国家政怡,更谈不上监普政府的措施,他们是被排斥于国家政治之外的被统治者,只能处于被压迫被奴役的地位。
在这种情况下,哪还谈得上人民的幸福和国家的富强.他因而得出有民权而兴、无民权而亡.。
20世纪之中国以“争民权”为之枢纽的结论一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孙中山确定以美国的政治模式为榜样,以“创立合众政府”为兴中会的奋斗目标。
同盟会成立后,这种思想更加明确;他指出.由平民革命建立的国民政府,“凡为国民者皆平等的有参与权。
大总统由国民公举。
议会以国民公举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这实际上就是欧美资本义各国所实行的代议政治。
孙中山把这称之为“间接民权”。
辛亥革命后建立的中华民国,开始实践孙中山“间接民权”的理沦,但由于中国封建势力的强大、封建传统文化积淀的深厚以及中国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性妥协性等各方面的原因,孙中山的实践失败了。
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的袁世凯继续搞封建专制统治。
冷酷的现实使孙中山从实业兴国、’的美梦中迅速醒悟过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阶段:政治体制改革的全面部署阶段。 (时间是80年代中后期)
中共十三大报告认为,我国原 有政治体制存在着一些重大缺 陷,主要是权力过分集中,官 僚主义严重,封建主义影响远 未肃清。 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就 是要兴利除弊,清除官僚主义,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调动人民 的积极性,建设有中国特色的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该报告把 政治体制改革的近期目标概括 为“建立有利于提高效率、增强 活力和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领 导体制。
——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1978 年至今)
与经济体制改革一样,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也是从1978年中 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起步的,至今已经走过了24年的艰辛 历程。这24年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政治体制改革的初步探索阶段。时间是从197 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 即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 第二阶段:政治体制改革的全面部署阶段。时间是80年代 中后期。 第三阶段:总结经验调整思路阶段。时间是80年代末到9 0年代中期。 第四阶段: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继续推进政治 体制改革时期。时间是从90年代中后期至今。
“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就是 在加强党的一元化领导的口号 下,不适当地、不加分析地把 一切权力集中于党委,党委的 权力往往集中于几个书记,特 别是集中于第一书记挂帅、拍 板。党的一元化领导,往往因 此而变成了个人领导。” “这种现象,同我国历史上封 建专制主义的影响有关,也同 共产国际时期实行的各国党的 工作中领导者个人高度集权的 传统有关。”
第四阶段: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继 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时期。
(时间是从90年代中后期至今)
在1992年10月的中共十四大上,根据
邓小平南巡谈话的精神,中国共产党首次郑 重提出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此后,在改 革实践中大力推进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 改革,标志着我国的改革进入了一个以建立 市场经济体制为核心内容的制度创新阶段。
在我党的历史上第一次确立“法治”概念,明确提出“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和任务。这在政治体制改革总体 思想上是一个重大突破性进展。这一突破包含三层含义:
一是对政治体制改革在较长一个时期处于“外围战”状况 的突破。 二是把改变权力过分集中特别是个人高度集权的现象, 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思路,提升到现代法治的高度, 致力于建设法治国家,这就与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 了,也与现代民主政治相一致了。这就为从根本上改变 传统政治体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制度保证。 三是反映了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1997年9月召开的中共十五大,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 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对政治 体制改革作了新的论述和部署。其突出特点是:
第一,政治体制改革的思路更加清晰,目的更加明 确,即政治体制改革要与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 设相适应。 第二,在我党的历史上第一次确立“法治”概念,明 确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 和任务。 第三,规定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政治体制改革的 主要任务,即:健全民主制度;加强法制建设;推 进机构改革;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
第一阶段:政治体制改革的初步探索阶段
(时间是从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4年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即从708日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所 作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讲话
“党和国家现行的一些具体制 度中,还存在不少的弊端,妨 碍甚至严重妨碍社会主义优越 性的发挥。如不认真改革,就 很难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 要,我们就要严重地脱离广大 群众。” “从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干 部制度方面说,主要的弊端就 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 中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 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 的特权现象。”
1992年1月18日邓小平南巡谈话——邓小平视 察深圳,发表重要讲话
1992年10月的中共十四大
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和目标,中共十四大报告 是这样讲的:“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以完善人 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 商制度为主要内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这一时期的政治体制改革在实践中也有不少新进展, 例如促进政企分开,继续精简机构,加强法制建设, 推进基层民主等。但是,从总体上看,随着经济体 制改革的日益深化,并进入攻坚阶段和体制创新阶 段,政治体制改革滞后的问题日益突出出来。此时, 国内学术界不时有加快政治体制改革的呼吁,国际 上也有中国是经济改革先行,政治改革滞后之说。
近期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实行党政分开;进一步下放权 力;改革政府工作机构;改革 干部人事制度;建立社会协商 对话制度;完善社会主义民主 政治的若干制度;加强社会主 义法制建设。政治改革的长远 目标,是建立高度民主、法制 完备、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 社会主义政治体制。 改革的核心,还是直指我国政 治体制的“总病根”,即权力过分 集中,特别是领导者个人高度 集权问题。
第三阶段:总结经验调整思路阶段。
(时间是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
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大致是这样一种状况:
第一,从基本思路上看,原来政治体制改革是作为一项相对独立的任务 提出和部署的,其必要性和紧迫性强调得比较多,政治体制改革的地位 和份量比较突出,但后来调整为“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强社会主义 民主法制建设。”政治体制改革的地位和份量不那么突出了,有时只提民 主法制建设,甚至干脆连政治体制改革也不提了。 第二,政治体制改革的具体内容也发生了变化。原来着重解决权力过分 集中,特别是领导者个人高度集权,强调党政分开,下放权力,改革干 部制度等,后来变成了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完善共产党领导 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立和健全民主的科学的决策机制,加强 基层民主建设等。 第三,与此相适应,在实践中,政治体制改革有所放缓,从而在整体上, 使政治体制改革明显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