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分钟年华老去
十分钟年华老去

观后感之十分钟年华老去:百花深处十分钟年华老去是一系列的微电影,而陈凯歌则是制作方邀请的唯一一位中国导演。
百花深处这个名字不仅仅只是一个胡同的名字,它更是有一种寓意中华传统文化的深意,就如这个名字一般,寓意深远。
从人物造型分析来看,一般的搬家公司职员都是普遍着蓝色外套,而影片中的职员们身上穿的却是红褐色的服装,红褐色是老北京老城墙的专属色彩,这种打扮带有一股浓郁的老北京的味道,反映出这一群小人物还没有完全忘记老北京,而后面影片中车上出现的那个鲜红的中国结更是证明了这个观点,这个中国结正暗示着这一群已经有点抛弃传统文化的小人物们的骨子里面还是有一点传统文化的基因存在,只要被激活就会表达出来。
再来分析里面那个有点疯癫的冯先生的装扮,他内穿一件红衣,外套是灰色的,红色代表中华五千多年的传统文化,而外面套着一件灰色的外套则意欲说明中华传统正被蒙灰,然后冯先生头上戴着的那一顶小黄帽则是警示的作用,警示着中华传统文化岌岌可危。
影片的开端是一个由床板引出的长镜头,镜头一直追随着这个床板然后向上拍出巍峨的大楼,仰拍的新建的高楼大厦充斥着整个视野,一种压抑的强势感迎面袭来。
紧接着出现的那个小孩说了一句话:爸爸,我的电脑。
微电影总共才十分钟的画面,所以影片所放映出来的每一句话都绝不会没有寓意,因而小孩的这句话正是折射出一种科技新兴的时代感,侧面为影片表达的中华传统没落主题相呼应。
在去百花深处胡同的路上,出现了一系列在冯先生视角的主观镜头,这些主观镜头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鲜明的感情色彩,从而使观众和剧中人物的眼睛合二为一,在思想上产生共鸣,共同体验剧中被拍摄对象的真是内心感受。
之后冯先生以为是走错路了,不知道平安大道。
然后那个开车的职员说了一句:如今就这老北京才在北京迷路呢!这句话表达出中国的现代化发展脚步迅速,暗含着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有时却忽略了文化建设的观点。
接下来,影片出现了一个封闭式构图,是一个窗户的框架,里面有一个木桩,组合起来就是一个“困”字,或许导演正要表达的是中华传统文化目前正深陷囹圄,在泥潭难以自拔。
逝去的北京 十分钟年华老去之百花深处 影视分析

二、人物语言与形象
影片开头地道的京腔,虽未介绍,但却使观众主观上将故事的 发生地直接定位到了北京。以及人物对话之中最常用的“您”, “好嘞”、“瓶子脆了”等等。也都向观众展现了富有特色的北京 话,北京的语言文化。使得影片富有地方特色、真实、生动。然而 在片中,开车司机的一句话,“现在就是老北京人才不认识路”, 很耐人寻味。老北京人为何不认识北京路,是发展更新太快?还是 老北京人与北京的发展脱节?真是富有深意,耐人寻味。 而在剧中“冯先生”的形象,兰花指,女性化的声音,扶帽子 的动作,极容易让人联想到古代皇宫中的太监一职。同时,“冯先 生”这一人物的设计,也象征着被阉割的传统文化。
总结
或许,说简单一些,在影片里,导演运用许多象征性的比喻,来表明自己 的态度。司机通过后视镜来看冯先生,实际上有一种回顾过去的暗喻,树 在一个矮小的土坡上艰难的存活,四周包围着的高大楼群,现代文明的即 将推进吞噬这仅存的旧有文明。坡的意义也是不可代替的,并非单纯的只 是拍摄的限制,冯先生所谓的家,旧的物件(旧有的文明)都存在这小小 的坡上,下坡的艰难,搬家工的小心翼翼,都是揭示这样一个道理,旧文 明和现代文明之间有着许许多多冲突的地方,从一种文明过度到另外一种 文明,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轻而易举。既然有冲突,就必然会摩擦,花瓶 在下坡的途中被摔碎,就是无法避免的事情。由此就更加印证了坡的象征 意义,半途中的花瓶摔碎,就是新旧文明相互碰撞的代价。难能可贵的是, 陈并没有过分强调旧的就是好的,新的就是不好的认知,而是通过沟和铃 铛来揭露我们和过去不可磨灭的联系,新的代替旧有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但旧有的东西依然有值得可取的地方,就像铛子和铃铛本身最后相合,终 能发出清脆的声音。
逝去的老北京
——浅析《百花深处》
目录
《十分钟年华老去——百花深处》影评范文

短暂的十分钟,凝重的历史感——评《百花深处》主题如果你相信有时候瞬间即是永恒,那么你也一定会相信十分钟的时间足以令我们年华老去。
十分钟或许短暂,却足以让人重构历史;十分钟固然易逝,却能够承载任何一种意识。
作为制作方唯一邀请的一个中国导演,陈凯歌在《十分钟年华老去》中的表现无疑是让我们欣喜的。
《百花深处》讲述的是一位老北京“冯”(疯)先生“疯而不疯”的悲剧故事。
这是一位典型的生活在社会经济飞速奔向现代化却又沉迷于故土文化,因安土重迁而与现代文明相抵触的顽固形象,他集中了一批老一辈人的乡土情结加以夸张的手法,通过虚拟搬家这一荒诞滑稽的形式展现给观众。
当传统文化这个物质家园被摧毁之后,人类的精神家园也将无枝可栖。
“冯先生”以变疯这种极端的方式,象征性地昭示了这一严重的后果。
而那几个搬家工人像我们大多数人一样,在灾难面前表现的是可悲的冷漠和麻木。
简单的故事,流露出陈凯歌对老北京过去生活的无限追思,更能体现主题。
在短短的十分钟内,陈凯歌导演不仅鲜明地表现出时光流逝这一中心主题,同时也表露出他对于人文的思考。
影片一开始,在阵阵鞭炮声中,仰拍的新高楼大厦充斥着整个画面,压抑和强势感随之而来,冯先生跟着搬家公司的车行驰在北京四通八达马路上,四周现代化的建筑让冯先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这是哪啊?”“现在只有老北京在北京才迷路呢!”不经意的一句话,背后却蕴含着深深地感伤。
当车子行驶到拆迁后的残垣废墟上,冯先生表现出异常的兴奋:“到这我就认识了”,端坐整理衣帽的动作,显得那么的正式,像是要参加一个重要的仪式前的准备。
除了冯先生的语言动作,影片的场景构图也在向我们暗示着主题,不论是从废墟窗框向外看汽车疾驰而过,汽车行驶时反光镜中冯先生站在废墟中作为背景实体渐行渐远,一废墟为前景的背景中隐约呈现的现代化的高楼大厦……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迫于现代文明的冲击与压迫,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淡出了光彩。
生活在冯先生周围的人都逐渐融入新文化的潮流,而悲剧人物冯先生却以一个有些女性化的荧屏形象扮演了一位在这般潮流前勇于抵挡、坚守家园的老者。
芦花深处泊孤舟——评影片《十分钟年华老去之百花深处》

[ 1 ] 李 欣 . 无处依 托 的百花—— 论 电
体现 出了城市 中的高耸建筑正在快速兴
冯先生 ,而他却小心翼翼地护住他 的宝
贝 们 。 这 样 的 对 比 既 滑 稽 又 悲 凉 。 最
后 ,搬 家工人们 不经意间将冯 先生的隐 形花瓶摔碎 了 ,在搬 家工 人们 眼里并无
一
的冯先生 ,大抵是阻挡不住大潮 的,他 批又一批 的人坚守着传 统文化 ,也因为
选择付搬家费 、一次次执着于搬新家 的
了” !这 些 画 面 是 十 分 有 深 意 的 , 因 为
和时人 这样 看作 疯子的人有哪个是真的
疯 了呢?当年 ,屈原曾在江上与渔人对 日 :众 人皆醉 ,我独醒。在这个经济快 速发展 、拆 迁活动遍布全国的年代 ,哪 些该拆 、哪些不该拆 ,哪些拆对 了、哪 些拆错了 ,是现在都说得清楚搞得 明白 的吗?而独立行走于消失 了的胡 同儿 中
隐喻和象征 ,通过细 节、场面促使观众 思考传统 文化和传统 生活方式。影 片的人物形象性格鲜 明,特 征显著 ,塑造 形象 的技
法 多样 。深刻的主题、富有匠心的艺术处理、深刻 的思想 、富有体验感 的视觉冲击等创造和 凸显 了影 片的个 性和价值 。 关键词 : 《 十分钟年华老 去之百花深处 》;隐喻 ;象征 ;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 号 :J 9 0 5 文献标 识码 :A 收稿 日期 :2 0 1 7 - 0 9 — 0 1
作者简 介 :杨芊逸 ( 2 O 0 0 _ 一),女,湖南长沙人,湖南省长沙市长郡梅溪湖 中学学生。
“ 搬 新 家 了!” 短 片 《 十 分钟 年 和富有特点 的语言把他们塑造成 了非常 的形象时 ,从他一 口地地道道 的京 腔可
无处依托的百花——论电影短片《十分钟年华老去》之《百花深处》的视听手法及文化内涵

组 人 物却 总 是在 观众 的不知 不 觉 中 相互 交换着位 置。究竟是哪 个有病 , 谁 人 疯癫 ,各人 自有 各 人 的 看 法 。 1 、有病与没病 关于 冯 先生 的 “ 子 ” 身份 , 疯
的 反 思 ,对 老 北 京 生 活 的 无 限 追 忆 , 尤 其 是 对 传 统 文 明 在 现 代 文 明 的 打 压 下 逐 渐 消亡 的 无 限伤 感和 无 可奈 何 。
【 关键词 】 《 百花深处 》 视 听手法
文化 内涵
d i1 .9 9jin 1 0 — 9 62 1 .80 4 o :03 6 /.s .0 2 6 1 .0 20 .2 s
新 的思考 。
一
只 有 忿忿 与 咒骂 ,因为这 白 白搭 上 精神病 与正常人 孰疯孰病 了他 们 的油 钱 ,又 耽误 了他们 赚 钱 首 先 要 说 的是 影 片 中 的一 组 互 的 时间 ;接 到 “ 结帐 ” 的指 令 时 , 为 映 照 的 关键 人 物 : “ 疯子 ” 冯 先 他们 也丝 毫没 有顾 虑 到 冯先 生精神 生 和 正常 的 搬 家工 人。前 者 是影 片 不正 常的特殊情况 ,打 出只要给钱 , 的核 心人 物 ,没 有他 ,一 切 故 事都 让 怎 么搬 就 怎 么搬 的旗 号 , “ 力 ” 努
壅 鍪誊 —■■■■■■ 塑
而 冯 先生 似 乎 对钱 没 有什 么 强
西 就是 人 像 和 声音 来 表达 导 演 的情 感 和态 度 ,而 我们 对 电影 的解读 也是 从这 些视 听形 象入手 的。 陈凯歌 的 《 花 深 处 》中有 很 多组 百 涵 义相 对 、值 得人 反 复玩 味 的视 听 形 象。 冯 先生和 搬 家工 到底 谁 才是 真 正 意义 上 的 不正 常? 高楼 林 立 的 现 代都 市 与馨 雅 幽 静 的 四合 院 究竟
十分钟年华老去百花深处观后感

《十分钟年华老去之百花深处》观后感影片伊始,即将故事的背景设定在基本完成了现代化建设的北京,通过一个仰拍的镜头,不仅展示新建筑之雄伟,更是使“新北京”的这一背景刻入观众心中。
随后,通过一组镜头,以冯先生的主观视角比较全面的展示出“新北京” 高楼耸立、车水马龙的面貌。
但随后,冯先生在一派新景中难识旧途,搬家师傅的一句“如今就这老北京,才在北京迷路呢。
”可谓是道破天机,一句看似矛盾的调侃,多少带了些许悲凉,更是道出了整部片子想要表现的“迷失”。
转瞬间斗转星移,当冯先生终于识得旧途,周遭的景致已尽是断壁残垣,而其口中的“百花深处”胡同,也已是大槐树下的一片荒丘。
至此,片中的第一组对比完整的出现:新北京与四九城,曾经沧海难为水,令人唏嘘不已。
然而这常人眼中的荒丘,却正是冯先生眼中的旧宅,这第二组对比以近乎荒诞的方式铺展开来,借此对比,在冯先生的“疯子”身份证实之后,情感开始肆无忌惮的宣泄出来。
对鱼缸、花瓶的小心翼翼尚属微小的细节,而摔碎的花瓶就如梦碎的故里,令冯先生伏地恸哭。
在废墟中偶然拾得、拼凑完整的铜铃,依然清脆悦耳,震荡出老北京胡同里的生活旋律,一片葱葱茏茏、带着水墨感的四合院出现在搬家师傅等“常人”眼中,却又转瞬间烟消云散。
片中人说冯先生是“疯子”,其实他只是一个痴人,迷醉于故里的繁华旧梦,迷失于崭新的北京。
影片是“十分钟年华老去”系列之一,通过两组对比,精巧的将北京城几十年间的沧海桑田压缩在这十分钟里,以后来者的视角解读变化,恰恰也借此隐隐暗示那些已经逝去的、数不清的故都旧梦。
其实片中的冯先生,很容易使人联想到《穆斯林的葬礼》开篇时重回“博雅”宅的梁冰玉。
每一处院落、每一条胡同,都藏着纷繁冗长的故事,“博雅”宅如是,“百花深处”也必然如是。
而本片不讲故事,只用简单的情节和对白,意味悠长地发出“十分钟年华老去”的感慨,虽然存在一些细节上交待不清楚的问题,但无论是从立意、视角,还是整体的结构和把握上都堪称恰到好处、韵味十足。
十分钟年华老去百花深处观后感

十分钟年华老去百花深处观后感看完了《十分钟年华老去》里头的《百花深处》,心里头那个滋味儿啊,就像老北京的糖葫芦,酸甜交织,让人回味无穷。
这片子,简直就是一部活生生的时间回忆录,让人在光影交错间,感受到了岁月的无情与温柔。
一开始,那画面儿就像是旧相册里翻出来的老照片,灰蒙蒙的,带着点泛黄的色调。
胡同、四合院,还有那斑驳的墙皮,一股子浓厚的京味儿扑面而来。
我心想,这导演真是个讲究人,把老北京的味儿拿捏得死死的。
随着故事的展开,一个搬家公司的小哥儿和他的团队,被一位看似古怪的老大爷叫去搬家。
老大爷说的那地儿,听起来玄乎得很,什么“百花深处”的,压根儿就没这地儿嘛。
可人家老大爷坚持说有,还非让他们给搬。
这情节,就像是咱们平时遇到的那些个固执的老头儿,认死理儿,让人哭笑不得。
但你别说,这群搬家的小哥儿们还真就跟着老大爷满胡同地转悠,还真就“搬”起了不存在的家具。
这过程,看得我是又好气又好笑,心想这老大爷是不是精神错乱了啊?可再一看那老大爷的眼神儿,坚定而温柔,仿佛真的在跟那些记忆中的家具对话,我这心里头啊,就莫名地被触动了。
最让我感慨的是,当老大爷指着一片空地,说那里就是他的“百花深处”时,我仿佛看到了他心中的那片花海。
那是一片只存在于他记忆中的美好,是他年少时的梦,是他对过去的无限眷恋。
那一刻,我明白了,原来“百花深处”不仅仅是一个地名,更是一种情怀,一种对逝去时光的深深怀念。
影片的最后,老大爷独自一人坐在那片空地上,身边是他想象中的家具和花草。
他的脸上洋溢着满足和幸福,仿佛真的回到了那个充满欢声笑语的年代。
这一幕,看得我是鼻子一酸,眼泪差点儿没绷住。
我想,这就是电影的魅力吧,它能让你在别人的故事里,找到自己的影子,感受到那份共鸣和感动。
总的来说,《百花深处》这部片子,就像是一坛陈年老酒,越品越有味儿。
它用最简单的方式,讲述了一个最动人的故事。
它让我相信,无论岁月如何变迁,那些深藏在心底的美好记忆,永远都不会老去。
十分钟年华老去百花深处观后感

十分钟年华老去百花深处观后感哎呀,说到《十分钟年华老去:百花深处》这部电影,我得跟你聊聊我的那些小感慨。
这片子,就像是老北京胡同里的一壶陈年老酒,初尝或许有些辛辣,但越品越有味儿,让人心里头那个五味杂陈啊。
开头一进来,那画面儿就透着股子旧时光的味儿,胡同、老槐树、还有那些斑驳的墙皮,一下子就把人拉回到了几十年前。
我跟你说,这可不是一般的怀旧,它是直接让你穿越到那个年代,跟那些个老北京爷们儿一块儿,在胡同里遛弯儿,听他们扯扯家长里短,聊聊往昔岁月。
电影的色调,就像是老照片被阳光晒得微微泛黄,带着一种温暖的怀旧感。
你看那光影交错间,人物的喜怒哀乐都显得格外鲜明。
特别是那主角,一举手一投足,都是戏啊。
他走在空荡荡的胡同里,四处寻找着已经不存在的“百花深处”,那份执着和迷茫,看得人心都揪起来了。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电影里那段关于“百花深处”的描述。
主角跟搬家公司的人争执,说那里原本是个热闹的戏园子,有百花争艳,有戏声缭绕。
可那些个搬家的小伙子们呢,一个个都是新时代的年轻人,哪知道这些老黄历啊。
他们看到的是拆迁后的废墟,是冷冰冰的钢筋水泥。
这种新旧交替的碰撞,简直就是生活最真实的写照嘛。
还有那几句台词,简单却直击人心。
“那时候的百花深处,可不是现在这样子。
”“我们都在往前走,可有些东西,是丢不得的。
”这些话,就像是老人在耳边轻声细语,让人忍不住停下来,好好想想自己这一路走来,到底丢了些什么。
最让我感动的是结尾部分。
主角最终发现,其实“百花深处”并没有完全消失,它藏在每个人的心里。
那些美好的回忆,那些曾经的梦想和追求,都是“百花深处”的一部分。
电影用这样一种诗意的方式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只要心中有爱,有回忆,那些美好的东西就永远不会老去。
看完这部电影,我整个人都沉浸在一种莫名的情绪里。
既有对过去的怀念,也有对未来的憧憬。
我想,这就是电影的魅力吧。
它能让你在短短的时间内,经历一场心灵的旅行,感受不同的人生百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楼:现代气息浓郁、充斥着整个画面,给人一种 强烈的压迫感。
这也象征着现代社会带给人的压抑和紧张。这与后
面水墨画般的“百花深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凸
显出了冯先生这样的老北京为什么会如此的眷恋旧
日的时光。
38秒处,耿乐从楼里出来,摄影机后退,耿乐上车, 车门半开,冯远征入画——这里有一个小的穿帮, 即耿乐上车后,冯远征在等着入画时,帽檐露了点 出来——之后两人一个车内、一个车外,一高一低 地、隔着半开的车窗玻璃对话,人物关系出来了, 亦即商家与客户的一种暧昧关系。漂亮的要算52、 56秒以及1分4秒等几个镜头。
凯歌对老北京过去生活的无限追思,更能体现主题。
影片是从搬家开始的。 搬家是一个典型的文学原型:这里面有一个旧与新
的关系问题。
一般来说,从旧家搬到新家掩藏着一个隐喻,那就
是新生。
但是,陈凯歌在这部短片中说的并不是新生,因为
这部影片采用的是一个逆行结构。
新家是一个存在,旧家同样也是一个存在,中间似 乎没有任何关系,其实隐含着某种内在的关联,只
国别 芬兰 西班牙 德国
代表作品 没有过去的 男人 南方 天谴 神秘火车 巴黎德州 丛林热 霸王别姬
十分钟作品 狗没有地狱 生命线 几千年前 国际组织· 拖 车· 夜晚 距离托那12 英里 我们将被掠 夺 百花深处
吉姆· 贾木许Jim Jarmusch 美国 维姆· 温德斯Wim Wenders 斯帕克· 李Spike Lee 陈凯歌Kaige Chen 德国 美国 中国
会但仍然沉浸在过去时光里的人。而他身上那件灰 色的西服则体现了现代社会的色彩。灰色也象征着 压抑,这个颜色穿在他身上也表明了他是个遭到现 代社会冲击的人,但他的内在仍然固执的怀念过去。 这就是一个存在于冯先生身上的矛盾 。
百花深处:胡同名。北京市西城区什刹海街道辖域。东起护国寺东巷,西 至新街口南大街。北侧与新太平胡同相通;南侧与护国寺西巷相通。
明代有张氏夫妇在新街口南小巷内购买空地二三十亩,种青菜为生。 后在园中辟地种植牡丹、芍药,在池中种植莲藕。当时城中士大夫等多 前往游赏,故称此地为百花深处。清代花园荒废,渐成街巷,乾隆年间 称花局胡同。光绪年间称百花深处胡同。民国后简称今名。1965年护国 寺后庙并入。 老舍这样描写百花深处:“胡同是狭而长的。两旁都是用碎砖砌的 墙。南墙少见日光,薄薄的长着一层绿苔,高处有隐隐的几条蜗牛爬过 的银轨。往里走略觉宽敞一些,可是两旁的墙更破碎一些。”顾城有 《题百花深处》诗一首,“百花深处好,世人皆不晓。小院半壁阴,老 庙三尺草。秋风未曾忘,又将落叶扫。此处胜桃源,只是人将老。”陈 升在歌曲《北京一夜》中唱到“不敢在午夜问路怕走到了百花深处”。 陈凯歌导演曾拍过短片《百花深处》,是《十分钟年华老去》中的一个 片断,英文译作《100 Flowers Hidden Deep 》。
导演 伯纳多· 贝托鲁奇Bernardo Bertolucci
迈克· 菲吉斯 Mike Figgis 伊利· 曼佐 Jirí Menzel 伊斯特凡· 萨伯István Szabó 克莱尔· 丹尼斯Claire Denis 沃尔克· 施隆多夫 Volker Schlondorff 让-吕克· 戈达尔 Jean-Luc Goddard
一个被时代抛弃的人,一个滑稽可笑的人。
他又是有理的,因为他真的看见了那个已经不存在 的家,听见了已经支离破碎的铃铛声,清楚地记得
埋在浮土下面的那条深沟,而且,他竟然真的在深
沟里找到并复原了代表着历史真相的铃挡。
现代与过去传统相遇的意思。
延伸:《再见列宁》中的疯小伙
开篇一个摇镜,已传达了主题信息:一张颇具欧式 风格的床板从镜头上空划过,接着镜头上摇,一栋 高不见顶的水泥大楼——大概是新落成的吧,还放 鞭炮呢。不过,那放鞭炮的仪式和大楼确实显得格 格不入。小孩子冲进大楼,说的第一句话就是“爸 爸,我的电脑呢?” 很显然,这些都是导演安排好的。而这一段,至冯 先生出场,短短20秒,不仅表达了导演的立场,也 交代了耿乐一行的身份,可谓是不着一字、尽得风 流。
有架起一座桥梁才能实现旧与新的转换。
这座桥梁就是影片的主人公,冯先生。
冯,谐音是疯,冯先生看来是一个“疯”先生:一 次一次执著地要求搬家。他所要的搬家是一个古香
古色、带着浓郁传统气息的家,而这个家实际上已
经不复存在,所以他的要求就只能是无理的。这又
是一个堂吉珂德式的人物,一个停留在过去中的人,
《十分钟年华老去》:总的主题是时间。
《百花深处》:用搬家的十分钟来见证世事变迁,通过新旧时 代的碰撞,表达对传统、现代交替间的质疑,“百花深处”道 尽文化失调症。
当传统文化这个物质家园被摧毁之后,人类的精神家园也将无 枝可栖。“冯先生”以变疯这种极端的方式,象征性地昭示了 这一严重的后果。而那几个搬家工人像我们大多数人一样,在 灾难面前表现的是可悲的冷漠和麻木。简单的故事,流露出陈
国别 意大利
英国 捷克 匈牙利 法国 德国
代表作品 末代皇帝
十分钟作品 水的故事
远离拉斯维加斯 关于时间 严密监视的列车 一瞬间 摩菲斯特 日烦夜烦 铁皮鼓 邮差 精疲力尽 十分钟后 面对南希 启迪 沉溺于星 在时间 的……
克尔· 雷德福 Michael Radford 英国 法国
导演 阿基· 郭利斯马基Aki Kaurismaki 维多· 艾里斯Victor Erice 沃纳· 赫尔佐格Werner Herzog
——百花深处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十分钟,年华老去》由英国“10分钟,年华老去"有 限公司斥资上亿元人民币拍摄,原本邀请了15位世界
大师级导演,旨在展示当代世界电影的最高艺术水准,
15位导演各拍10分钟,串成一部150分钟的电影。每 位导演在10分钟内所选择的主题和题材不拘一格。这 十五部短片分为大提琴篇和小号篇。
搬运工:外红内白——外表热情、内心苍白的人。
搬家工是一个被现代社会浸染的人,但他身上仍具
有传统的色彩。 这些可以从他的车上挂着中国结,
工作认真,严格服从老板命令等看出来。
冯先生:外灰内红——内心热情、表面不起眼的人。
大红色是中国很传统的色彩,安排在冯先生身上就
体现了他是一个很传统的人,也是一个身在现代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