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免疫抑制剂的详解

合集下载

免疫抑制剂的作用机制和副作用

免疫抑制剂的作用机制和副作用

免疫抑制剂的作用机制和副作用免疫抑制剂是一种医疗药物,它对免疫系统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可以抑制过度的免疫反应和自体免疫反应。

免疫抑制剂在治疗恶性肿瘤、自体免疫病和器官移植后的抗排异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免疫抑制剂也有其副作用,需要严格遵循医嘱使用。

作用机制免疫抑制剂可以抑制免疫系统中特定细胞或蛋白质的功能,从而控制免疫反应。

常见的免疫抑制剂有糖皮质激素、环磷酰胺、硫唑嘌呤、骨髓移植后的免疫抑制剂等。

糖皮质激素是一种常见的免疫抑制剂,它可以抑制T细胞的活性,降低白细胞数量,减少炎症反应。

环磷酰胺是一种细胞毒药物,主要作用于快速分裂的细胞,用于治疗恶性肿瘤、自体免疫病和器官移植后的抗排异。

硫唑嘌呤是一种质子代谢途径抑制剂,可以抑制T细胞和B细胞的活性,具有免疫抑制作用。

副作用免疫抑制剂使用过程中,常见的副作用包括感染、肝功能异常、胃肠道反应、皮肤病变、肾功能异常等。

一般来说,副作用的严重程度与剂量大小有关,医生会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剂量,严格监测副作用的发生情况。

感染是免疫抑制剂使用过程中最为常见的副作用。

免疫系统被抑制后,患者的免疫力下降,易感染各种细菌、病毒、真菌等病原体。

因此,患者需要加强卫生意识,避免接触患病的人和物品。

肝功能异常也是使用免疫抑制剂可能出现的副作用之一。

大多数免疫抑制剂在肝脏代谢后分解成代谢物排泄,如果肝脏功能异常,会导致代谢物积聚,出现不良反应。

因此,如果患者已经患有肝病或正在服用其他可能影响肝脏功能的药物,应该告知医生。

胃肠道反应也是免疫抑制剂使用过程中常见的副作用之一。

患者可能会出现腹泻、恶心、呕吐、消化不良等症状。

这些反应一般在用药初期出现,持续时间短暂,不需要特殊处理。

总结免疫抑制剂在治疗某些疾病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然而,免疫抑制剂的副作用也不能忽视。

患者在使用免疫抑制剂时,需要严格遵循医生的建议和监测,如有副作用,应及时向医生咨询。

同时,患者应该加强自身的免疫力,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免疫抑制剂的副作用

免疫抑制剂的副作用

免疫抑制剂的副作用
免疫抑制剂是一类药物,可以抑制人体的免疫系统功能。

尽管免疫抑制剂在某些情况下是必需的,但它们也具有一些潜在的副作用。

1. 免疫系统功能降低:免疫抑制剂可以抑制人体的自然免疫反应,导致其对细菌、病毒和其他病原体的防御力下降。

这可能增加感染的风险,并使感染更加严重。

2. 风湿症状:一些免疫抑制剂可能导致风湿症状,如关节疼痛、关节肿胀和关节僵硬等。

3. 消化系统问题:某些免疫抑制剂可能对消化系统产生不良影响,包括恶心、呕吐、腹泻和消化道溃疡等问题。

4. 皮肤问题:免疫抑制剂可能导致皮肤问题,如皮疹、瘙痒和皮肤干燥。

5. 血液问题:某些免疫抑制剂可能导致血小板减少或贫血等血液问题,增加出血和感染的风险。

6. 肾脏问题:免疫抑制剂使用可能对肾脏造成损害,导致肾功能衰竭和其他肾脏疾病。

7. 神经系统问题:一些免疫抑制剂可能导致神经系统问题,如头痛、震颤和失眠等。

总体而言,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可能会增加某些风险和副作用。

因此,在使用这些药物时,应密切注意任何不寻常的体征和症状,并及时向医生咨询。

此外,应定期进行相关检查,确保身体状况的良好监控和管理。

免疫抑制剂的作用、副作用及护理要点

免疫抑制剂的作用、副作用及护理要点

免疫抑制剂的作用、副作用及护理要点免疫抑制剂是一类用于调节、抑制免疫系统功能的药物,常用于治疗免疫系统异常活跃的疾病。

诸如器官移植、自身免疫性疾病、过敏反应等都可以通过应用免疫抑制剂来减轻症状。

但是,免疫抑制剂的使用也可能导致一系列副作用和并发症,因此在使用这类药物时,护理要点尤其重要。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免疫抑制剂的作用。

免疫抑制剂通过抑制免疫系统的关键环节,减轻免疫反应,达到治疗效果。

免疫反应是机体对抗外界侵袭的一种保护机制,但有时免疫系统会出现异常激活,引起炎症、组织破坏等不良反应,这时就需要应用免疫抑制剂来抑制免疫系统的过度活跃。

免疫抑制剂具有以下几种作用机制:1. 抑制T细胞活性:T细胞是调节免疫应答的重要细胞,免疫抑制剂可以抑制T细胞的活性,降低免疫反应的强度。

2. 抑制B细胞活性:B细胞是产生抗体的细胞,免疫抑制剂可以减少B细胞的活性,从而降低抗体的产生。

3. 抑制炎症反应:免疫抑制剂可以抑制炎症细胞的释放和活性,减轻炎症反应,从而减少组织损伤。

除了上述的作用机制外,免疫抑制剂还可以影响免疫系统其他的分子和细胞,比如抑制浆细胞等。

然而,免疫抑制剂的使用也会产生副作用。

由于免疫抑制剂减弱了免疫系统的功能,患者容易感染细菌、病毒、真菌等病原体,从而导致感染的发生和严重性增加。

另外,免疫抑制剂还可能引发胃肠道病变、肝肾功能损害、骨质疏松、皮肤病变等副作用。

特别是在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中,患上恶性肿瘤的风险也会增加。

因此,在使用免疫抑制剂的过程中,护理要点尤为重要。

以下是使用免疫抑制剂时的护理要点:1. 个体化护理计划:制定个体化护理计划是护理工作的重要步骤,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病情、用药剂量等,制定专门的护理计划,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满意度。

2. 监测感染情况:由于免疫抑制剂的作用,患者易感染,特别是严重的病原体感染。

护士应密切监测患者的体温、白细胞计数等指标,及时发现感染并及时采取措施,如联合用药、调整剂量等。

免疫抑制药的介绍

免疫抑制药的介绍

免疫抑制药的介绍
免疫抑制药(immunosuppressive drugs)的结构相异,但具共同特性:即可以抑制免疫反应过程中的某一成分,利用其抑制淋巴细胞的生成及增殖以达到免疫抑制作用,从而阻断免疫反应的进展,以达到治疗效果。

在上世纪由于器官移植治疗的开展,为抑制不同器官移植后的排异反应,在采用抗排异的治疗方案中免疫抑制药是主体。

免疫抑制剂亦成为治疗自身免疫病不可少的药物。

以类风湿关节炎(自身免疫病之一)为例,免疫抑制药不仅可以改善其临床症状,尚能延缓其软骨、骨的破坏,减少关节的致残并保持其功能。

在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指南中称本类药物为缓解病情的抗风湿药。

其应用原则是:尽早用、联合用(即一个以上的DMARDs同时用),根据病情轻重选用不同的DMARD组合。

在其他多系统的自身免疫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多肌炎、血管炎等,免疫抑制剂是除糖皮质激素外的关键药物,它们改善病人的预后,延长其生存期。

现用于各风湿病的免疫抑制剂只有少数是已经为国家批准的。

这是因为它们中不少是市场上的“老药”,原是为抗肿瘤或抗移植反应的,它们经风湿界医药人员大量实践和总结,调整其剂量和用法,其中许多在国外已被当局批准用于各个风湿病的治疗。

免疫抑制剂-汇总1

免疫抑制剂-汇总1

作用机制
*环磷酰胺经肝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氧化, 生成活性代谢产物磷酰胺氮芥。 *通过与DNA交联阻止DNA链分离,抑制合成新的DNA; 少数与RNA交联而破坏细胞的转录与翻译过程; 对细胞周期S期作用最明显。 *阻断淋巴母细胞生长发育,阻断T、B淋巴细胞分化, 抑制细胞和体液免疫。
用法用量
• 口服给药:一日2-4mg/kg,连用10-14日,停用1-2周后重复给药。 • 静脉滴注 • 持续性治疗:一日3-6mg/kg(120-240mg/m2)。 • 间断性治疗:一次10-15mg/kg(400-600mg/m2),每2-5日1次。 • 大剂量间断性治疗和大剂量冲击治疗(如骨髓移植前冲击):一次20-
• (5)局部用药:用于眼病和皮肤病,可用氢化可的松和泼尼松龙等。
注意事项
• 糖皮质激素在治疗免疫性疾病时要遵循“足量、足疗程、缓慢减量、 长期维持”的原则,要遵医嘱用药,不能随意加、减剂量、缩短疗程 、骤然停药。骤然停药易出现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如恶心、呕吐、 乏力、低血压、低血糖等;减量过快容易使病情反复,前功尽弃;用药 期间应定期门诊复查,根据病情调整剂量,同时监测血压、血糖、血 脂、电解质等。
环磷酰胺
概述
环磷酰胺属于氮芥类烷化剂;是一种细胞毒 性药物 • 20世纪60年代环磷酰胺用于治疗血管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70年 代用于原发性肾病综合征。 • 环磷酰胺在上述治疗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但其相关的毒副作用限制其长期应用。
适应症
• 肾病综合征 • 慢性肾小球肾炎 • 急进性肾炎 • IgA肾病 • 急性过敏性间质性肾病 • 狼疮性肾炎 • 原发性小血管炎
•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用法用量、用药方法及疗程宜根据病人、病情、 药物的作用和不良反应特点来制订。

免疫抑制剂及免疫抑制疗法

免疫抑制剂及免疫抑制疗法

免疫抑制剂及免疫抑制疗法一、免疫抑制剂目前发现的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药物主要有以下几类:(一)化学制剂用于免疫抑制治疗的化学制剂大部分来源于抗肿瘤物,主要有烷化剂和抗代谢药二大类。

1.烷化剂常用的烷化剂包括氮芥、苯丁酸氮芥、环磷酰胺等。

它们的作用主要是破坏DNA的结构,从而阻断其复制,导致细胞死亡,因此处于增殖中的细胞对烷化剂比较敏感。

T、B细胞被抗原活化后,进入增殖、分化阶段,对烷化剂的作用也较敏感,因此可以达到抑制免疫应答的作用,在烷化剂中,环磷酰胺的毒性较小,应用最广,它对B细胞有很强抑制作用,因此在适当剂量下可以明显抑制抗体的产生。

T细胞的不同亚类对环磷酰胺的敏感性不同,TS细胞较敏感,TH细胞稍差。

目前环磷酰胺主要用于器官移植和自身免疫病的治疗。

2.抗代谢药用于免疫抑制的抗代谢药主要有嘌呤和嘧啶的类似物,以及叶酸拮抗剂二大类。

前者如硫唑嘌呤,主要通过于干扰DNA复制而起作用;后者有氨甲蝶呤等,主要通过干扰蛋白质合成起作用。

硫唑嘌呤对淋巴细胞作用有较强的选择性抑制作用,因此在器官移植中应用较多。

(二)激素许多激素都可以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参与免疫应答的调节。

糖皮质激素具有明显的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对单核-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T、B细胞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因此在临床广泛应用于抗炎及各型超敏反应性疾病和治疗。

在器官移植中,糖皮质激素也是常用的免疫抑制剂。

(三)真菌代谢产物70年代后期起,陆续发现一些真菌的代谢产物具有选择性较好的强免疫抑制作用,主要有环孢素A和FK-506。

它们的临床应用极大推动了器官移植的发展。

1.环孢素A(cyclosporinA,CsA) CsA是从真菌培养液中分离出来的一种只含11个氨基酸的环形多肽。

对T细胞,尤其是TH细胞有较好的选择性抑制作用,而对其他的免疫细胞的抑制作用则相对较弱,因此在抗器官移植排斥中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也用于自身免疫病的治疗,因此是一种具有很高临床使用价值的免疫抑制剂。

免疫抑制剂的原理和作用

免疫抑制剂的原理和作用

免疫抑制剂的原理和作用
免疫抑制剂是一类药物,通过不同的机制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以达到治疗和控制免疫相关疾病的目的。

其原理和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抑制T细胞的活性:T细胞是免疫系统中的关键细胞之一,参与免疫应答和炎症反应。

免疫抑制剂可以通过抑制T细胞的激活、增殖和功能,降低免疫应答和炎症反应的强度,从而减轻免疫介导的疾病症状。

2. 抑制炎症介质的合成和释放:免疫抑制剂可以抑制炎症介质(如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等)的合成和释放,减少炎症反应的程度和持续时间。

这对于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和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等疾病具有重要作用。

3. 干扰免疫细胞的相互作用:免疫抑制剂可以干扰免疫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如干扰T细胞与抗原递呈细胞的相互作用、干扰T细胞与B细胞的相互作用等。

通过阻断这些相互作用,可减弱或抑制免疫应答。

4. 抑制抗体产生:免疫抑制剂还可以抑制B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从而阻断抗体的产生。

这对于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自身抗体产生有一定的疗效。

总之,免疫抑制剂通过多个机制干扰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抑制免疫应答和炎症反应,从而起到治疗和控制免疫相关疾病的作用。

但需要注意的是,免疫抑制剂
的使用也有一定的副作用和风险,因此需要在严格监测下使用,并遵医嘱进行调整和监测。

执业药师中药药剂综合辅导:免疫抑制剂和免疫增强剂_药理学

执业药师中药药剂综合辅导:免疫抑制剂和免疫增强剂_药理学

考点1:免疫应答和免疫病理反应 1.免疫应答反应 在抗原的刺激下机体免疫系统可产⽣特异性的免疫应答反应,可分为以下3期: (1)感应期。

为抗原的处理和识别阶段。

抗原进⼊机体后,⾸先由巨噬细胞进⾏吞噬和处理,使抗原在胞浆内降解、消化,暴露出活性部位,然后与巨噬细胞mRNA结合形成复合体,以使T细胞或B细胞得以识别。

(2)增殖分化期。

在此阶段免疫活性细胞被抗原激活,然后进⾏增殖分化并产⽣免疫活性物质。

B细胞被激活后,可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并可合成多种免疫球蛋⽩即抗体,如IgG、IgM、IgA、IgD、IgE等;T细胞则增殖分化为致敏⼩淋巴细胞,分别对相应抗原起特异作⽤。

(3)效应期。

当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再次与抗原接触时,即产⽣体液或细胞免疫反应。

抗原与抗体结合后可直接或在补体协同下破坏抗原,这⼀过程称为体液免疫;当致敏⼩淋巴细胞再次受到抗原刺激时,可直接杀伤抗原所在细胞或通过释放淋巴毒素、炎症因⼦等免疫活性物质⽽使抗原所在细胞受到破坏或发⽣异体器官移植的排斥反应等,这⼀过程称为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的是要消除对机体有害的抗原或带有抗原的靶细胞,从⽽保护机体。

2.免疫病理反应 免疫病理反应包括变态反应、⾃⾝免疫性疾病、免疫缺陷病(⼜称为免疫功能低下)及免疫增殖病。

变态反应⼜称过敏反应,是由于抗原物质和抗体的异常免疫反应,造成机体⽣理功能障碍或对机体⾃⾝的组织造成损伤;⾃⾝免疫性疾病是因免疫功能异常,机体对⾃⾝组织成分产⽣特殊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产⽣的变态反应,进⽽对⾃⾝组织造成损伤;免疫缺陷病是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导致的疾病;免疫增殖病则是因免疫球蛋⽩过度产⽣⽽导致的疾病。

☆☆考点2:免疫抑制剂 免疫抑制剂(ISA)是⼀类⾮特异性的机体免疫功能抑制药物,临床上主要⽤于器官移植排斥反应和⾃⾝免疫性疾病。

本类药物作⽤缺乏选择性,即在抑制免疫病理反应的同时也抑制正常的免疫应答反应,对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有抑制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展 望


综上所述,很多种中药抑制剂在临床上使 用广泛且效果良好,充分发挥出中药抑制 剂的毒副作用小、无依赖性等优势,对于 多种自身免疫抑制性疾病的治疗和抗移植 排斥反应发挥到了良好的效果 。 中药免疫抑制剂在研究和使用中也存着一 定问题。



中药免疫抑制剂缺乏特异性和选择性,这 将会影响免疫应答过程 。 很多中药研究品多为粗提取物,难以在分 子水平上阐明它们的构效关系、药理作用 及其机制 。 很多中药中药成分复杂,化学结构及结构 不明确,质量难以控制,虽然在国内临床 上使用广泛,但难以进入国际市场 。
中药免疫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学号:20152515 专业:基础兽医学 姓名:张鹏 导师:田春莲
目录
研究背景
机体免疫 常见的几种中药免疫抑制剂研究进展 展 望
研究背景


免疫抑制剂是一类可抑制机体异常免疫 反应的药物,其在临床上主要用于防止器 官移植时的排斥反应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 治疗。 随着免疫抑制剂研究的不断发展,临床 上常用的免疫抑制药物如激素、环孢菌素 等,疗效虽已被证实,但只能改善症状, 不能从根本上控制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且 毒副作用大,不能长期持续应用。
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可以使嗜酸细胞活化。


TL可以抑制哮喘豚鼠肺组织中IL-5、GMCSF 的表达。 。
解临床症状
诱导嗜酸细胞凋亡,抑制嗜酸细胞增殖,减轻哮喘气道炎症、降低气道高反应性,缓
3、青风藤

具有镇痛、抗炎、镇静、抗心律失常、组 织胺释放、免疫调节等作用。青风藤的主 要有效成分为青藤碱、青风藤碱、双青藤 碱、木兰碱及微量N-乙酰青藤碱,目前的 研究主要集中在青藤碱的免疫抑制作用上。
3自身稳定功能


常见的几种中药免疫抑制剂研究进展


1、雷公藤
雷公藤是最早应用于临床的中药类免疫抑 制剂之一,它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生物碱、 二萜类化合物和雷公藤多苷。雷公藤二萜 化合物中的雷公藤内酯醇(TL)是免疫抑 制作用中最强的单体,起着重要的免疫治 疗作用 。
抗移植排斥反应



雷公藤内酯醇(TL)在器官移植中具有抗移植排 斥反应的作用 。 有研究采用小鼠同种异体异位心肌移植模型,观 察雷公藤内酯醇的抗移植排斥反应的效应,发现 雷公藤内酯醇可明显延长移植心肌存活时间 。 有人对近几年相关报道进行总结,指出TL能够通 过抑制DC细胞表面分子的表达而影响其分化成熟 并能够降低DC细胞的趋化因子分泌及其受体表达 从而影响DC细胞所趋化的各种淋巴细胞的迁移 。
5、其他中药免疫抑制剂



灵芝:它能抑制小鼠DTH反应和小鼠对绵 羊红细胞的初次抗体应答能力,降低对鸡 红细胞应答的小鼠循环抗体水平 。 亚麻:从亚麻的种子中分离到环状九肽B, 该肽能显著抑制 ConA 刺激下人外周血淋 巴细胞的增生 。 南柴胡:能够减弱CD28分子的共刺激活性, 抑制人外周血中T细胞的活化,从而具有抑 制炎症反应的潜能 。
抗肿瘤


有实验研究发现芬戈莫德50μ mol /L 可以 抑制人乳腺癌 MCF-7 细胞和雄激素非依 赖性前列腺癌 LNlap-AI 细胞的胞膜表面 SphK1的活性,从而抑制这两种癌细胞的 生长 。 有研究在大鼠腹腔注射10mg/ml的 FTY720可迅速激活其脑肿瘤干细胞的 ERK-MAP激酶活性,而导致脑肿瘤干细胞 的凋亡。

雷公藤在器官移植中的免疫抑制作用 已被证实是通过抑制辅助性T淋巴细胞 实现的。 有研究指出TL通过抑制IL-2R表达, 阻 断IL-2与 IL-2R的结合,抑制效应性T 细胞的增殖, 从而产生抑制同种移植排 斥反应的免疫调节作用 。

哮喘的治疗

雷公藤内酯醇应用于临床上哮喘的治疗
哮喘是一种以嗜酸性粒细胞和T淋巴细胞浸润为主 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在哮喘发病过程中,IL-5、GM-CSF(粒细胞巨


研究表明,随着多发性硬化症(MS)的 病情进,Th17杀伤神经元的能力也随之增 强,而经芬戈莫德治疗后的 MS 患者体内, Th17细胞几乎检测不到 。 对于其他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也有治疗作 用,如在小鼠前列腺炎模型中灌胃给予芬 戈莫德 1 mg /( kg · d) 能够有效抑制前 列腺中以单核细胞为主 (80% )的炎性细胞 浸润,减少前列腺组织的炎性损伤 。
器官移植


青藤碱可引起小鼠胸腺及脾脏重量减轻, 对小鼠抗羊红细胞抗体产生及对羊红细胞 诱导的 DTH反应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 可延长小鼠同种异体移植心肌的存活时间 。 也有研究表明在大鼠肾移植的急性排斥反 应中,青藤碱可抑制Th1细胞产生的IL-2, 继而发挥抗排斥反应的作用。
自身免疫疾病的治疗

苏木主要含有黄酮类化合物及甾醇类 化合物 ,具有行血祛瘀、消肿止痛的 作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国内外学者 通过实验研究发现苏木具有较强的体 外抑制肿瘤细胞、抑制血小板和免疫 抑制作用 。
抗移植排斥反应


有人通过构建大鼠同种异位心脏移植模型, 观察苏木水煎剂对移植排斥反应的影响, 结果显示苏木能显著的减少炎细胞浸润和 心肌坏死的程度。 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在移植排斥反应中起重 要作用 ,苏木可以通过抑制穿孔素、颗粒 酶B的表达阻断细胞毒性 T淋巴细胞的功能, 发挥免疫抑制效应 。
2、冬虫夏草


冬虫夏草又名中华虫草,是中国历史中传 统的名贵中药材,是一种特殊的虫和真菌 共生的生物体 。有补肺益肾、止血化痰等 功效。 新型免疫抑制剂芬戈莫德(FTY720)是 冬虫夏草中提取的有效成分多球壳菌素去 除手性中心、改变侧链而合成的新型免疫 抑制剂。主要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

随着现代中药研究的发展,中药免疫抑制 剂以其药理作用广泛,毒副作用小,无依 赖性等特点,而且具有免疫调节、 抗病毒、 改善血液循环、 解热镇痛及抗菌消炎等功 效,因此受到了国内外研究学者的关注。
人体的免疫功能包括三种

1免疫防御功能可清除入侵的病原微生物和 毒素 2防御应答过高时可致超敏反应,过低或缺 失则发生免疫缺陷
抗炎免疫抑制


青藤碱对脾淋巴细胞免疫功能有抑制用,有 研究显示,青藤碱能体外抑制小鼠脾淋巴细 胞增殖,使大鼠升高的CD4+/CD8+比值降低。 另外也有报道青藤碱可通过抑制NF-κ B的活 性来降低滑膜细胞内炎症因子TNF-α 和 IL1β mRNA的表达,改善类风湿性关节炎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