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柴达木盆地的几个主要地质问题_朱夏

合集下载

柴达木盆地

柴达木盆地

柴达木盆地的地质特征及其成藏规律勘探1001高艺魁2010110101272.挠曲作用①概念:压陷作用使一个(一些)地壳断块体(或岩石圈板块)上冲到另一个(一些)地壳断块体(或岩石圈板块)之上,下伏的地壳断块体在受到上覆地壳断块体的垂直载荷作用力时还会发生挠曲变形,这种构造作用称为挠曲作用(flexing)。

②概念理解:在板块构造运动过程中,由于板块俯冲、大陆碰撞或板块的构造作用、火山作用等都会造成岩石圈的某些部位受到垂直载荷作用,从而使岩石圈发生向下弯曲的挠曲变形,这些构造作用过程都可以称为挠曲作用。

挠曲作用也可以发生在非挤压环境中,如被动大陆边缘形成陆堤的过程中,大量沉积物堆积在早期裂陷的大陆边缘地壳表面,并引起地壳的挠曲变形。

这也是将挤压型盆地称为“压陷(挠曲)盆地”而不直接称为“挠曲盆地”的原因。

3.“压陷”与“挠曲”①“压陷”和“挠曲”通常是挤压动力学过程中有密切联系的两种构造作用方式,也是压陷(挠曲)盆地形成的主要动力学机制;②挠曲作用造成的地壳变形实际上是一种“横弯褶皱”变形,它只是引起地壳表面的垂直升降位移,并不引起地壳的大规模收缩应变;压陷作用不单是造成地壳的收缩应变,而且为挠曲作用提供了构造负荷。

③“压陷”是挤压体制下盆地形成的最根本的动力学机制;“挠曲”是盆地形成过程的具体体现。

二造山楔动力学造山楔是指在俯冲带(通常是A型俯冲)之上的楔状增生体,主要由沉积岩层组成。

在来自后方的水平推挤力作用下(这种力源可能与板块的聚敛运动有关),使造山楔内部的结构及应力状态在演化过程中发生变化,并对前陆板块的挠曲作用产生重要影响。

造山楔对前陆挠曲变形的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1)对于前陆板块来说,造山楔是一种壳上负载,它的形态和构造影响前陆板块的挠曲作用,因此造山楔的形态和构造影响着前陆盆地的形态和构造;2)造山楔的缩短、增厚或伸展前移,都会导致挠曲板块的负载状态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前陆板块的挠曲变形。

柴达木盆地地质与油气预测

柴达木盆地地质与油气预测

xx地质与油气预测——立体地质.三维应力.聚油模式内容提要:目录第一篇柴达木盆地地质第一章柴达木盆地地质概况第一节柴达木盆地的地层一、元古宇(PT)二、古生界(Pz)三、中生界(Mz)四、新生界(Kz)第二节柴达木盆地的岩浆岩一、早古生代侵入岩二、晚古生代侵入岩三、中生代侵入岩第二章柴达木盆地周边构造第一节阿尔金构造体系一、阿尔金复背斜隆起带二、阿尔金复背斜隆起带北缘山前断裂三、阿尔金复背斜隆起带南缘山前断裂四、阿尔金构造带的隆起时期及特征五、阿尔金构造带对塔里木盆地及柴达木盆地的影响第二节西域构造体系一、祁漫塔格山北缘山前褶断带二、祁连山南缘山前褶断带第三节东昆仑山北缘纬向构造带一、低头山大干沟向斜二、乌图美仁-都兰复向斜第四节区域东西向构造一、敦煌东西向复背斜二、宗务隆山东西向复向斜第五节柴达木盆地各构造体系的复合和继承关系一、截接与包容二、反接与重叠三、限制与联合四、包容五、构造体系的多期活动和继承作用第三章柴达木盆地基底构造第一节基底的含义与找油意义第二节研究基底构造的方法一、从钻遇基底井孔资料研究基底性质二、根据盆地周边山区地质推测盆地基底三、从地球物理资料研究盆地基底第三节古盆地基底构造轮廓一、西域系二、东昆仑纬向构造带三、河西系四、阿尔金韧性剪切带第四节现今柴达木盆地基底构造第五节盆地基底主要断裂一、马海-大红沟断裂二、冷湖“反S系”凸起北翼大断裂三、埃南断裂四、陵间断裂五、狮子沟-油砂山断层六、茫南断层第四章柴达木盆地中、新生代盖层构造特征第一节中生代褶皱特征一、祁连山、祁漫塔格山山前中、新生代构造二、阿尔金山前中生代构造特征第二节柴达木盆地中、新生代“反S系”特征一、“反S系”的分带及其分枝构造二、盖层“反S系”与雁行背斜构造三、“反S 系”构造由多个背斜组成四、“反S系”构造的形态特点五、“反S系”构造的形成时序六、与前中生代弧形相连的中新生代构造为鼻状背斜七、“反S系”构造与同沉积背斜第三节晚近表层构造第四节盆地东南部新生代构造特征第五节盆地中、新生代构造不吻合特征第五章柴达木盆地二级和三级构造单元第一节南祁连山山前构造一、赛西断陷二、鱼卡断陷三、红山凹陷四、德令哈凹陷五、冷湖“反S系”构造凸起带六、马海-古城丘-北极星“反S系”构造凸起七、无柴沟“反S系”构造凸起八、大红沟“反S系”构造九、埃姆尼克-长山潜山带第二节柴达木盆地中央拗陷带一、昆特依凹陷二、鸭北凹陷三、鄂博梁“反S系”构造凸起带四、牛东凹陷五、红三旱1号-碱山“反S系”构造凸起带六、一里坪-台吉乃尔-达布逊凹陷带七、月牙山-尖顶山-大风山“反S系”构造八、梁北凹陷第三节祁漫塔格山前构造一、红沟子-南翼山“反S系”构造凸起带二、黄瓜梁-乱山子凹陷三、咸水泉-油泉子“反S系”构造凸起带四、英雄岭凹陷五、茫崖凹陷六、犬牙沟-狮子沟-油砂山“反S系”构造凸起带七、可能存在的阿拉尔弧八、砂西-尕斯-南乌斯弧九、东柴山-存迹-沙滩边弧十、黄石-红盘弧形凸起十一、弯梁-那北弧第四节昆北斜坡带一、那南-台南-涩东东西向凹陷带二、乌图美仁-都兰东西向复向斜第六章柴达木盆地立体地质第一节柴达木盆地区域地质构造剖面一、索尔库里-大风山-红三旱4号-台吉乃尔-达布逊湖-夏日哈纵剖面二、祁漫塔格山-茫崖-油墩子-碱山-安南坝山综合剖面三、祁漫塔格山-甘森-一里坪-冷湖-阿尔金山综合剖面四、祁漫塔格山-乌图美仁-鸭湖-冷湖7号背斜-赛什腾山综合剖面五、昆仑山-格尔木-达布逊湖-大柴旦-达肯大坂综合剖面第二节柴达木盆地构造等高线图一、构造等高线图的绘制二、构造等高线图的特征第三节柴达木盆地中、新生代地层等厚度图一、等厚度图反映了构造对沉积的控制作用二、等厚度图反映了湖盆的发展与演化历史第四节柴达木盆地不同深度的地质图一、凹陷与背斜凸起二、阿尔金山前鼻状背斜三、潜伏的河西系第五节柴达木盆地立体地质综合特征一、构造的继承性二、构造的不吻合性三、湖盆发展演化史四、中、新生代褶皱的发展特点五、隐伏的河西系六、阿尔金韧性剪切带第七章柴达木盆地中、新生代沉积的构造控制因素第一节西域系对盆地中、新生代沉积的控制第二节阿尔金构造带对盆地中、新生代沉积的影响第三节河西系对盆地中、新生代沉积分区的影响第四节盆地内主要三级凹陷的稳定性第八章柴达木盆地晚近构造、地貌及水文地质第一节柴达木盆地晚近构造特征一、晚近构造运动二、晚近构造特征第二节柴达木盆地晚近地形地貌一、风成黄土和新月形砂丘、砂垅二、风蚀洼地和风蚀沟地形三、风蚀雕刻地形、岛状山地形四、盐渍化地形第三节柴达木盆地水文地质特征一、高山积雪融化控制径流和地下水动态二、地下水的水平分带三、地下水的垂直分带第九章柴达木盆地“反S系”的形成机制及盆地地质发展史第一节柴达木盆地“反S系”的形成机制一、盆地“反S系”形成的几种设想二、盆地构造应力场的有限单元数值模拟第二节柴达木盆地地质发展史一、泥盆纪以前二、加里东晚期至海西早期三、海西期四、印支期五、燕山期(侏罗纪)六、喜马拉雅期第二篇柴达木盆地构造应力场的三维光弹性力学模拟及油气运移、聚集模式第十章柴达木盆地立体地质模型的建立及多层非均匀介质三维力学模型的研制第一节盆地地质模型的简化和建立第二节不同弹性模量光弹性材料的配制及光学-力学性能的测定第三节多层非均匀介质三维光弹性力学模型的研制一、套模成型法二、适时连续浇注法第四节柴达木盆地区域构造力学分析及模型的加载冻结一、确定构造力方向及加载装置二、载荷大小的确定第十一章柴达木盆地三维应力计算的理论依据、测试计算及空间图形显示第一节三维应力计算表达式的理论分析第二节实验数据的测试和基本方程的建立第三节补充方程式的建立第四节主应力的大小及方向第五节形状改变弹性应变能第六节柴达木盆地三维应力场光弹性模拟数据处理及计算第七节计算结果的空间图形显示第十二章柴达木盆地三维应力分析及聚油模式第一节不同深度水平切片等差线条纹级数图形分析第二节模型铅直切片等差线条纹级数图形分析第三节柴达木盆地三维应力分析一、凹陷的力学性质二、生油气凹陷中油气运移潜在能力三、生油气凹陷至邻近背斜应力及能量的变化第四节柴达木盆地油气运移、聚集模式第三篇柴达木盆地油源及油气预测第十三章柴达木盆地含油气概况第一节柴达木盆地油气显示一、油气显示及其意义二、油气显示类型及其形成的地质条件三、柴达木盆地油气显示第二节柴达木盆地含油气区及含油气概况一、鱼卡含油区二、冷湖含油区三、盆地西部含油区四、马海含气区五、三湖含气区第十四章柴达木盆地油源及油气预测第一节古生代油源及含油区预测第二节中生代油源一、从盆地的形成发展研究中生代油源二、尕斯油田的油源三、尕斯油田孢粉分析第三节中、新生代含油气区预测一、盆地东北部含油区预测二、盆地西部含油区三、盆地西南部山前边缘弧含油区预测四、黄石-红盘-牛鼻子梁断裂凸起聚油带五、盆地东南部三湖南斜坡含气区预测第四节柴达木盆地油田或含油气构造预测一、盆地东北部油田或含油构造二、盆地西部北区油田或含油构造。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渐新世沉积物源分析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渐新世沉积物源分析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渐新世沉积物源分析
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的西北部,其西部地区的渐新世沉积物源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包括青藏高原、塔里木盆地和昆仑山等地。

这些地区的地质构造、岩石成分和气候环境等因素都对沉积物源的形成和演化产生了影响。

青藏高原是柴达木盆地最重要的沉积物源之一。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年轻、最高、最大的高原,其地质构造复杂,包括洛旺错-理塘断裂、昆仑造山带和羌塘北缘等构造单元。

这些构造
单元的巨大强度和多样性贡献了丰富的沉积物源。

由于青藏高原的高地形和寒冷干燥的气候,形成了悬移质和风沙堆积等全球范围内的特有沉积物类型。

塔里木盆地是另一个重要的沉积物来源。

塔里木盆地位于柴达木盆地的南部,是世界上最大的内陆盆地之一。

它的地质构造复杂,包括喀喇昆仑山脉、阿尔金山脉和昆仑山脉等。

这些山脉的环境差异和地质构造造就了多样的岩石和沉积物类型,如碎屑岩、火成岩和沉积岩等。

昆仑山是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的另一个主要沉积物来源。

昆仑山是亚洲最大的山脉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复杂的造山运动区之一。

昆仑山冰川的频繁扩展和收缩产生的冰川沉积物、山地风化产生的碎屑物和风成沉积物等都是昆仑山成为沉积物源的重要原因。

总的来说,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的渐新世沉积物源非常多样化。

除了上述三个主要的来源外,还有其他的来源,如沙漠和河流
沉积物等。

这些沉积物从不同的地点和不同的环境中运输和沉积,形成了丰富的地质记录和沉积物特征。

研究这些沉积物源对了解柴达木盆地的演化和青藏高原的成长历史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解析柴达木盆地基底构造特征及其控油意义

解析柴达木盆地基底构造特征及其控油意义

解析柴达木盆地基底构造特征及其控油意义摘要:柴达木盆地受祁连山和昆仑山的相向挤压控制,因此发育了柴北缘断裂、昆北断裂、祁连南缘断裂等区域性断裂构造。

同时在阿尔金构造带的重大影响下,发育形成了阿南断裂、格尔木——锡铁山断裂等区域性构造。

在两组不同方向上断裂构造的叠加作用力下,使柴达木中后期盆地呈现出北东——南西向以及北东——南西向分带的特征,同时在油气资源的形成、分布等方面产生重大的影响。

关键词:柴达木盆地构造特征控油意义一、概述柴达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处于青藏高原北部,四周分别是祁连山、昆仑山以及阿尔金山,是我国西部油气勘探中发现的三大盆地之一,是我国重要的油气资源库。

然而,因为柴达木盆地的特殊构造位置以及构造过程,导致盆地在形成与演变过程中,不仅受周边自然条件的影响,而且深受基底构造的控制影响。

二、基底构造特征1.重力柴达木盆地的重力异常等值线在轴向上呈现出北北西方向特征,负异常中心处于三湖地区,盆地内部异常值变化较小。

盆地边缘出现非常密集的重力梯级带,反映了昆北断裂、柴北边缘断裂以及祁连山南部边缘断裂的存在必然性。

在重力异常图的剩于区域上,塔尔丁——鱼卡这条线存在一条北东方向的重力梯级带,异常值自西向东呈现增大趋势,西部较东部埋藏浅,中间存在基底断裂。

2.磁场在航磁异常方面,柴达木盆地与昆仑山没有明显的界限,因此可以理解为昆仑山北部大量的具有较强磁性的变质岩可以无限延伸至柴达木盆地下,从而构成盆地的结晶类基底。

据有关专家研究结果显示,柴达木盆地被布伦台——鱼卡断裂一分为二,西部较东部沉积厚度大。

3.大地电磁测深研究表明,柴达木盆地的西部基底呈现出凹凸有致的整体格局,大致分为茫崖凹陷、大风山隆起、一里坪坳陷、昆北断阶、阿南断阶等构造单元。

并且在盆地东部区域发现断裂两侧的磁异常现象有很大的差异性,表现为北侧的异常值比南部低很多。

专家推测这种磁性异常极有可能体现了盆地的基底差异。

在盆地东部区域,基底的发育形成逆冲断层,将东部地区划分成昆北断阶、欧南断陷、花海子山间盆地等小构造单元。

柴达木盆地北缘白垩纪挤压构造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柴达木盆地北缘白垩纪挤压构造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柴达木盆地北缘白垩纪挤压构造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白垩纪是地质历史上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国西部地区构造演化的关键阶段。

白垩纪挤压构造的发现表明,在柴达木盆地北缘形成过程中,存在明显的构造压力,这一构造过程在地壳动力学演化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这一挤压构造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该地区地质构造的发展历程,为揭示地壳变形机制及油气资源的形成与分布提供重要线索。

具体来说,白垩纪挤压构造的发现揭示了柴达木盆地北缘在白垩纪期间的构造运动特征。

在该盆地北缘,挤压构造明显,表现为构造线amentum,构造面断裂与背斜构造等。

挤压构造的形成主要受古海侵和构造变形控制,同时受到古地应力场、断裂活动和岩石性质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通过对挤压构造的断裂面和断裂带的解剖观察,可以判断柴达木盆地北缘古构造的运动方向、运动方式以及变形的程度。

研究结果显示,该地区在白垩纪时期经历了强烈的挤压作用,区域构造受到明显的压力扰动,进一步强化了柴达木盆地北缘古构造的形成和发展。

白垩纪挤压构造的发现对研究柴达木盆地北缘的构造演化和油气资源的形成与分布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对于构造演化的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地壳变形机制和油气成藏规律。

通过研究挤压构造的空间特征和变形特征,可以推测构造运动的方向和力量大小,为石油地质勘探提供方向性指导。

其次,对于油气资源富集的研究有助于优化油气勘探策略和加快资源开发。

白垩纪挤压构造为构造陷落盆地的沉积提供了有利条件,通过综合分析构造变形特征和沉积环境特征,可以找出有利于油气资源积聚的勘探区和勘探层位。

同时,挤压构造的形成也为次生圈闭的形成提供了机会,有助于进一步认识油气成藏机制。

综上所述,柴达木盆地北缘白垩纪挤压构造的发现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

通过研究挤压构造的空间特征和变形特征,可以深入了解该地区地质构造的发展历程和沉积环境的演化,为研究地壳运动机制及油气资源的形成与分布提供重要线索。

此外,挤压构造的形成也为次生圈闭的形成提供了机会,对于优化油气勘探策略和加快资源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柴达木北缘中生代盆地的成因类型及构造沉积演化

柴达木北缘中生代盆地的成因类型及构造沉积演化

第32卷 第4期2002年10月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JOURNAL OF J IL IN UNIV ERSITY (EARTH SCIENCE EDITION ) Vol.32 No.4Oct.2002  文章编号:16715888(2002)04033307柴达木北缘中生代盆地的成因类型及构造沉积演化和钟铧,刘招君,郭 巍,董清水(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吉林长春 130026)摘要:柴达木盆地是我国西部一个大型中新生代陆相含油气盆地。

其剖面结构、构造样式、沉积特征、基底沉降、古地温等表明中生代盆地的性质应为挤压环境下经过多次幕式逆冲形成的、与祁连造山带有关的叠置前陆盆地,经历了早侏罗世的破裂前陆盆地和中侏罗世之后的类前陆盆地的演化过程。

柴北缘中生代沉积充填由构造层序Ⅰ(早侏罗世)、构造层序Ⅱ(中侏罗世)和构造层序Ⅲ(晚侏罗世)三个完整的构造层序构成,由粗到细多个沉积旋回代表了逆冲加载过程中由活动期到平静期的转化过程。

随着逆冲活动的加强和频率加快,构造层序Ⅳ(白垩纪)只经历逆冲活动期,是不完整的构造层序,发育补偿和过补偿沉积,盆地逐渐萎缩。

关键词:成因类型;构造层序;逆冲活动;盆地演化;柴北缘中生代前陆盆地中图分类号:P544.4 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011029基金项目: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九五”科技工程资助项目(QZ 97204102)作者简介:和钟铧(1968),男,河南省上蔡县人,博士,主要从事构造地质及盆地分析的教学和研究11 区域地质背景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隅,地处古亚洲构造域南缘附近,其南邻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

四周均以深断裂与相邻构造单元相隔,北界为宗务隆山-青海南山深断裂与南祁连加里东褶皱系相连,西以阿尔金深断裂与塔里木盆地紧邻,东、南分别以鄂拉山深断裂和昆北深断裂与西秦岭及东昆仑造山带环接。

依据基底性质、基底起伏、断裂活动、构造特征及构造发展史可把柴达木盆地划分为三个一级构造单元(图1):南部昆仑山前地区表现为冲断构造,称昆北断阶地;中部沉积了巨厚的新生界,称为中央坳陷;北部祁连山前地区以冲断构造为主,称北部块断带。

柴达木盆地西部七个泉地区第四纪冰川刨耕变形层理的研究

柴达木盆地西部七个泉地区第四纪冰川刨耕变形层理的研究

第54卷 第2期2008年3月 地 质 论 评 GEOL O GICAL R EV IEW Vol.54 No.2Mar . 2008注:本文为教育部高校博士点基金资助项目(编号20030425008;2006042550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40503003)的成果。

收稿日期:2007201222;改回日期:2007203226;责任编辑:章雨旭。

作者简介:钟建华,男,1957年生。

现为石油大学(华东)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教授。

主要从事构造与沉积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Email :zhongjh @ 。

柴达木盆地西部七个泉地区第四纪冰川刨耕变形层理的研究钟建华1,2),许世红1),王志坤1),王海侨1),马锋1),段宏亮1),艾合买提江・阿不都热和曼1),周娟1),刘云田3),李勇1,2)1)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资信学院,山东东营,257061;2)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广州,510640;3)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南京,210093内容提要:柴达木盆地西部发育了第四纪冰川冰水与湖泊沉积,其重要特点是在黄褐色的钙质砂砾和含砾钙质泥岩中发育了大量的大型冰川刨耕变形层理及相关的杆状、板状和冰凌铸模构造,大型变形层理单个层系的最大厚度可达两米;其形态非常复杂,其中的管状、鞘状变形层理及杆状、板状构造更具特点;冰水沉积的岩性也非常复杂,既有粘土岩,又有含砾粘土岩,钙泥质砂砾岩,还有砾岩;其中有种粘土砾很有特点。

孢粉分析表明,其形成时代为第四纪,极有可能为更新世,与中国西部的第四纪冰期形成时代相同,但具体期次尚不能确定。

柴西第四纪冰川与冰水沉积证据充分,对于研究中国第四纪冰期及青藏高原的形成演化、古气候、古地理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变形层理;冰川;刨耕;第四纪;柴达木 中国西部广泛发育了第四纪冰川,有关成果不少,但这些成果主要是针对冰川形成的粗粒沉积-冰碛进行的(李吉均等,1986;李吉均等,1996,1998;李永昭,1998;周尚哲,2001。

盆地原型恢复方法及评价

盆地原型恢复方法及评价

盆地原型恢复方法及评价盆地的改造作用盆地的后期改造作用后期改造强烈,是中国含油气盆地的重要特点之一(刘池洋,1996),它是由中国大陆本身的结构、演化和所处的特殊大地构造位置所决定的,一般具有如下显著特点:(1)波及广,空间上差异明显;(2)强度大,盆地越老改造越强;(3)时间新,愈新愈烈;(4)期次多,不同期次特点有别。

引起后期改造的地质作用主要有:构造运动、剥蚀(及搬运)作用、埋藏作用和热力作用等。

根据盆地后期改造的主要动力学特征及改造形式,可将改造型盆地分为以下七种类型(刘池洋、孙海山,1999):(1)抬升剥蚀型其特征是沉积盆地在后期抬升,遭受剥蚀。

根据剥蚀强度的不同,又可分为以下两类:①抬升裸露型——盆地抬升一般为整体性,剥蚀较弱,盆地发育晚期沉积的地层遭受不同程度的剥蚀,但盆地原型和主体沉积地层改造相对较弱。

如美国二叠纪盆地。

②剥蚀残留型——以差异抬升为主,后期剥蚀甚烈,盆地原型大都不复存在,沉积体大部分残留。

如山西沁水盆地、西藏羌塘盆地等。

(2)叠合深埋型这类盆地的部分或大部分地区在后期发生沉降,被新的沉积盆地叠加覆盖而深埋其下。

前期盆地的原型基本未保持,但沉积实体部分甚或整体被保存。

如中生代陆相鄂尔多斯盆地和四川盆地之下的古生代海相盆地,中国海域的前第三纪盆地等。

(3)热力改造型在盆地发育晚期或之后,深部热力作用活跃,岩浆活动强烈,沉积地层遭受强烈的热演化。

盆地烃源岩进入高成熟或过成熟阶段,甚至地层已发生不同程度的变质。

如塔里木早古生代盆地、中国诸造山带内及其邻近众多古生代残留沉积(盆地)等。

(4)构造变形型这类盆地后期遭受了(多期次)较强烈的变形改造,构造特征复杂,类型多样;新老地层有出露,并遭受不同程度的剥蚀。

如位于构造活动带内或附近的盆地或盆地的边缘地带。

(5)肢解残留型盆地后期被断裂切割或走滑断错成若干个断块,断块的差异升降活动与强烈而又不均匀的剥蚀改造作用,使盆地被肢解或平移错开成若干个大小不等的残留盆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