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达木盆地构造特征及油气分布

合集下载

柴达木盆地

柴达木盆地

柴达木盆地的地质特征及其成藏规律勘探1001高艺魁2010110101272.挠曲作用①概念:压陷作用使一个(一些)地壳断块体(或岩石圈板块)上冲到另一个(一些)地壳断块体(或岩石圈板块)之上,下伏的地壳断块体在受到上覆地壳断块体的垂直载荷作用力时还会发生挠曲变形,这种构造作用称为挠曲作用(flexing)。

②概念理解:在板块构造运动过程中,由于板块俯冲、大陆碰撞或板块的构造作用、火山作用等都会造成岩石圈的某些部位受到垂直载荷作用,从而使岩石圈发生向下弯曲的挠曲变形,这些构造作用过程都可以称为挠曲作用。

挠曲作用也可以发生在非挤压环境中,如被动大陆边缘形成陆堤的过程中,大量沉积物堆积在早期裂陷的大陆边缘地壳表面,并引起地壳的挠曲变形。

这也是将挤压型盆地称为“压陷(挠曲)盆地”而不直接称为“挠曲盆地”的原因。

3.“压陷”与“挠曲”①“压陷”和“挠曲”通常是挤压动力学过程中有密切联系的两种构造作用方式,也是压陷(挠曲)盆地形成的主要动力学机制;②挠曲作用造成的地壳变形实际上是一种“横弯褶皱”变形,它只是引起地壳表面的垂直升降位移,并不引起地壳的大规模收缩应变;压陷作用不单是造成地壳的收缩应变,而且为挠曲作用提供了构造负荷。

③“压陷”是挤压体制下盆地形成的最根本的动力学机制;“挠曲”是盆地形成过程的具体体现。

二造山楔动力学造山楔是指在俯冲带(通常是A型俯冲)之上的楔状增生体,主要由沉积岩层组成。

在来自后方的水平推挤力作用下(这种力源可能与板块的聚敛运动有关),使造山楔内部的结构及应力状态在演化过程中发生变化,并对前陆板块的挠曲作用产生重要影响。

造山楔对前陆挠曲变形的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1)对于前陆板块来说,造山楔是一种壳上负载,它的形态和构造影响前陆板块的挠曲作用,因此造山楔的形态和构造影响着前陆盆地的形态和构造;2)造山楔的缩短、增厚或伸展前移,都会导致挠曲板块的负载状态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前陆板块的挠曲变形。

解析柴达木盆地基底构造特征及其控油意义

解析柴达木盆地基底构造特征及其控油意义

解析柴达木盆地基底构造特征及其控油意义摘要:柴达木盆地受祁连山和昆仑山的相向挤压控制,因此发育了柴北缘断裂、昆北断裂、祁连南缘断裂等区域性断裂构造。

同时在阿尔金构造带的重大影响下,发育形成了阿南断裂、格尔木——锡铁山断裂等区域性构造。

在两组不同方向上断裂构造的叠加作用力下,使柴达木中后期盆地呈现出北东——南西向以及北东——南西向分带的特征,同时在油气资源的形成、分布等方面产生重大的影响。

关键词:柴达木盆地构造特征控油意义一、概述柴达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处于青藏高原北部,四周分别是祁连山、昆仑山以及阿尔金山,是我国西部油气勘探中发现的三大盆地之一,是我国重要的油气资源库。

然而,因为柴达木盆地的特殊构造位置以及构造过程,导致盆地在形成与演变过程中,不仅受周边自然条件的影响,而且深受基底构造的控制影响。

二、基底构造特征1.重力柴达木盆地的重力异常等值线在轴向上呈现出北北西方向特征,负异常中心处于三湖地区,盆地内部异常值变化较小。

盆地边缘出现非常密集的重力梯级带,反映了昆北断裂、柴北边缘断裂以及祁连山南部边缘断裂的存在必然性。

在重力异常图的剩于区域上,塔尔丁——鱼卡这条线存在一条北东方向的重力梯级带,异常值自西向东呈现增大趋势,西部较东部埋藏浅,中间存在基底断裂。

2.磁场在航磁异常方面,柴达木盆地与昆仑山没有明显的界限,因此可以理解为昆仑山北部大量的具有较强磁性的变质岩可以无限延伸至柴达木盆地下,从而构成盆地的结晶类基底。

据有关专家研究结果显示,柴达木盆地被布伦台——鱼卡断裂一分为二,西部较东部沉积厚度大。

3.大地电磁测深研究表明,柴达木盆地的西部基底呈现出凹凸有致的整体格局,大致分为茫崖凹陷、大风山隆起、一里坪坳陷、昆北断阶、阿南断阶等构造单元。

并且在盆地东部区域发现断裂两侧的磁异常现象有很大的差异性,表现为北侧的异常值比南部低很多。

专家推测这种磁性异常极有可能体现了盆地的基底差异。

在盆地东部区域,基底的发育形成逆冲断层,将东部地区划分成昆北断阶、欧南断陷、花海子山间盆地等小构造单元。

柴达木盆地油气分布基本规律

柴达木盆地油气分布基本规律

柴达木盆地油气分布基本规律张一伟!!党玉琪!!"!刘!震!!汤良杰!!朱筱敏!!金!强!!李潍莲!!!#石油大学石油天然气成藏机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中国石油青海油田公司!敦煌!’()"$"#摘要!通过盆地形成和演化分析$烃源岩分布及演化分析$典型油气藏成藏过程解剖$油气成藏条件及控制因素分析四个方面的综合研究%总结出柴达木盆地油气分布具有)项基本规律&!不同含油气系统具有各自独特的油气分布特征""油气藏按照油气聚集带形式分布"#晚期成藏特点决定了晚期形成的圈闭有成藏的可能"$喜马拉雅中期发育古隆起的构造带有利于形成大油气田"%三湖地区气田群的形成和分布与甘森’小柴旦基底断裂发育有关"&地层岩性油气藏类型多且分布广(关键词!柴达木盆地!油气!分布规律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北部%是我国西部的一个大型叠合含油气盆地(盆地面积!"#! .!$%,-"%发育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地层%中新生代沉积厚度一般都在)$$$’’$$$-%最厚可达!’"$$-%沉积岩体积约)$.!$%-((柴达木盆地具有南北分带$东西分块的基本构造格局%可划分为北部块断带$茫崖坳陷$三湖坳陷和德令哈坳陷%个一级单元和"!个二级单元!图!#(图!!柴达木盆地构造单元划分图柴达木盆地具有多旋回构造演化史%显生宙盆地演化经历了(个一级构造旋回%即震旦纪’早$中泥盆世开合旋回$晚泥盆世’三叠纪开合旋回和侏罗纪’第四纪构造旋回(柴达木盆地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主要受中$新生代盆地演化过程所控制%中$新生代盆地演化经历了四个不同的阶段%即早$中侏罗世断陷阶段$晚侏罗世’白垩纪挤压阶段$早第三纪挤压走滑阶段$晚第三纪’第四纪挤压推覆阶段(早$中侏罗世盆地原型为近南北向伸展作用下的相互分’’&割的断陷盆地群!主要沿祁连山山前分布"晚侏罗世#白垩纪原型盆地为近南北向挤压作用下的挤压型盆地!受南祁连山前冲断构造体系控制!表现出北断南超的特点"老第三纪原型盆地为一个水域面积广阔而周边发育一系列岛链状隆起的湖盆!其沉积边界北抵祁连山前!南至昆南断裂!西达阿尔金山以西的瓦石峡南#若羌南#红柳沟北#卡拉塔什塔格一线$在盆地南部祁漫塔格山一带!有多个受6;或6/向断层控制的岛状隆起长期出露水面成为物源区$在盆地西部!存在阿卡腾能山和牛鼻子梁西等几个岛状隆起!并提供物源"晚第三纪原型盆地的分布与现今盆地范围基本一致$柴达木盆地中%新生代演化导致不同时期盆地的沉积中心发生迁移!并因此形成了层系不同%分布地区不同的三套烃源岩!据此可将柴达木盆地分为三个大的含油气系统$柴北缘含油气系统以中%下侏罗统湖沼相灰黑色泥岩%碳质泥岩为烃源岩!中%上侏罗统和第三系为储盖层!主要分布在北部块断带$柴西含油气系统以第三系盐湖相暗色泥岩为烃源岩!第三系为储盖层!主要分布在西部茫崖坳陷$柴东三湖含气系统以第四系盐湖相暗色泥岩为生物气源岩!第四系为储盖层!主要分布在东部三湖坳陷$柴达木盆地自!&+%年开展油气勘探以来!已在盆地北缘侏罗系和第三系%西部第三系%东部第四系发现了较丰富的油气资源!共发现"(个油气田!其中油田!)个!油气田!个!气田)个!盆地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但是油气分布很不均衡!盆地总体勘探程度较低!一些规律性的认识有待总结$因此!研究柴达木盆地油气分布规律!预测有利勘探方向!对盆地下步勘探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在盆地形成和演化分析%烃源岩分布及演化分析%典型油气藏成藏过程解剖%油气成藏条件及控制因素分析四个方面综合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柴达木盆地油气分布具有以下)项基本规律$!!不同含油气系统具有各自独特的油气分布特征!#!!烃源岩时代变化具有规律从柴北缘到柴西再到三湖地区!烃源岩的时代逐渐变新$柴北缘的主力烃源岩是中%下侏罗统的小煤沟组和大煤沟组湖沼相煤系泥岩"柴西地区的主力烃源岩是下第三系下干柴沟组上段和上干柴沟组下段盐湖相暗色泥岩!三湖地区生物气的烃源岩是第四系盐湖相泥岩$由盆地演化控制的沉积中心的有规律的变化!形成了这一烃源岩时代的有规律的变化$!#"!含油气层位的时代变化具有规律柴北缘地区已发现油气藏的层位时代跨度最大!依次从下侏罗统&冷湖三号油田’%上侏罗统&鱼卡油田%下第三系&冷湖四号%冷湖五号和南八仙下干柴沟组和上干柴沟组油气藏’到上第三系&冷湖四号%冷湖五号和南八仙油砂山组油气藏’!都有油气藏发育$柴西地区已发现油气藏的层位时代只局限在第三系!即下第三系下干柴沟组&尕斯库勒/(!%狮子沟/(!和红柳泉/(!油藏和南翼山/(!气藏’"下第三系上干柴沟组&尕斯库勒6!"%七个泉6"%狮子沟6!"%乌南6!"%油泉子6!"等’油藏"上第三系油砂山组&南翼山6""%油泉!子6!%乌南6"!%咸水泉6"!#6""’$"三湖地区五个气田的层位属于第四系!且集中在7%0%5三个层序内!时代比较新且跨度很窄$##$!总体上讲!从柴北缘到柴西再到东部三湖地区!含油气层位的时代逐渐变新!且时代跨度逐渐变小"!##!初始成藏期及成藏期次变化具有规律柴北缘地区以多期成藏为特征!共出现三次油气充注"最早期的油气充注可能发育在侏罗纪末期!即冷湖三号油藏在燕山运动晚期可能发生了第一次充注"柴北缘地区主要的油气充注有两期!一期发生在上柴组沉积时期#6!$!另一期发生在狮子沟沉积末期#6"(%9$"柴西地区也以多期成藏为特征"首次油气充注发生在喜马拉雅运动中期即下油组沉积时期!#6"!$!第二次油气充注发生在喜马拉雅运动晚期即狮子沟组末期至第四系沉积期间#6"(%9$"东部三湖地区属于第四纪末单期烃类充注"因此!可以看出!从柴北缘到柴西再到三湖地区!烃类充注成藏这一事件的次数依次由三次变为两次再变为一次""!油气聚集带控制油气藏的分布柴达木盆地共发育八个油气聚集带!即&!七个泉%狮子沟%花土沟%砂西:跃进一号:油砂山%乌南#/(!%6"!$’"咸水泉%油泉子%开特米里克#6!%6"$’#红沟子%南翼山#6"!%6""$’$尖顶山%大风山#6"$’%冷湖(号%冷湖%号%冷湖+号#8!(/((6!%6"$’&南八仙%马海%鱼卡西部#8((/(!(6!%6"$’,鸭湖%台吉乃尔%伊克雅乌汝#6"(%9$’-台南%涩北!号%涩北"号%驼峰山%盐湖#9!天然气$"其中柴北缘两个带中冷湖构造为66;向展布!南八仙%鱼卡带为近东西向展布’柴西四个带!均为6;;向展布’三湖地区两个带!一个为东西向展布!另一个为6;向展布"虽然柴达木盆地油气#藏$分布十分复杂!但所有的油气藏基本上都是受控于构造带!呈带状分布"这表明柴达木盆地油气运移方向是朝向盆内正向单元!盆内的背斜或断背斜构造带是油气聚集的主要部位"#!晚期成藏特点决定了晚期形成的圈闭有成藏的可能从盆地中新生代演化全过程角度讲!盆内油气藏形成时代比较晚!主要是在喜马拉雅运动中晚期形成"具体讲!柴北缘和柴西第一次有规模的成藏发生在喜马拉雅运动中期#6!%6"!时期$!第二次大规模成藏发生在喜马拉雅运动晚期#6"(%9晚期$"东部三湖地区天然气成藏主要发生在第四纪后期"从两期不同的成藏特点看!晚期成藏规模更大"第一期成藏时!由于构造圈闭只有雏型!圈闭幅度比较小!再加上早期烃源岩进入生烃门限不久!未到生烃高峰!生烃量有限!故不可能发生大规模充注"但是到了第二期成藏时!圈闭已经定型!形成了较大的圈闭幅度!而且此时深部主力烃源岩均已达到生烃高峰!而浅部主力烃源岩也已进入生油门限#三湖天然气源岩例外$!有充足的烃类可以发生运移和聚集"晚期将发生两种成藏作用!其一是在早先形成的油气藏中继续发生充注!增大油气储量!其二是在新形成的圈闭中发生首次充注!形成年轻的油气藏"同时!也可能在先成油气藏中继续充注的同时发生改造和破坏!在其浅部形成次生油气藏"因此!总体上讲!晚期成藏的规模要大于早期油气成藏的规模"%!!%喜马拉雅运动晚期形成的圈闭可以成藏!这是从圈闭形成期和运聚期相对时间关系上得出的结论!尖顶山油藏和乌南油田是两个典型的例子!它们都是在狮子沟组末期形成的圈闭"但它们都捕集到了烃类!但是由于烃类是通过断裂快速运移"在喜马拉雅运动晚期#6($9!:"%稍后阶段形成的圈闭可能不利于成藏!因此"喜马拉雅晚期形成的新的构造圈"闭中只有一部分可以成藏"即圈闭形成期略早于烃类运聚期的圈闭可以成藏!$!喜马拉雅运动中期之前发育古隆起的构造带有利于形成大油气田在柴达木盆地中"凡是在喜马拉雅运动中期之前发育古隆起的构造带上"都发现了重要的油气聚集!尕期库勒油田&南八仙油气田和涩北气田是柴达木盆地迄今发现的三个大型油#气%田"它们在喜马拉雅中期之前已经发育了古隆起构造#图"%!另外"柴西地区的狮子沟油田&南翼山油田&七个泉油田&跃进二号油田都是下干柴沟组地层在上柴组沉积末期前后已经发育了背斜构造或断背斜构造!柴北缘地区的冷湖四号&冷湖五湖油田也都是在上柴组沉积时期下伏地层已经存在低幅断背斜构造!东部三湖地区第四系大气田如台南气田之下的下第三系似乎也都存在早期的古隆起!凡是单一由喜马拉雅晚期新近形成的构造圈闭"油气富集程度都不太高!柴西地区的油泉子油田&咸水泉油田&尖顶山油田&红沟子油田&开特米里克油田和乌南油田等油气富集程度明显低于发育古构造的油气田#图(%!柴北缘地区的鄂博梁二号和三号构造于喜马拉雅晚期形成"而近期所布探井也均落空!显然"柴达木盆地形成大油气田需要在喜马拉雅运动中期之前就形成古背斜隆起"否则只能形成中小型油气田!实际上这一规律是由柴达木盆地西部和北缘两期成藏的特点所决定!这是因为喜马拉雅运动中期之前发育古隆起构造"不但使得这些构造上的圈闭可以接受喜马拉雅运动中期的油气充注"而且可以在喜马拉雅晚期运动中继续接受第二次油气充注"同时可以在深部古构造之上的浅部圈闭中发生第一次油气充注!这样"就在喜马拉雅中期之前发育古隆起的地区会出现三种不同的油气充注"结果自然会捕集到相对比较多的油气"从而形成大油气田!%!三湖地区大气田的形成和分布与甘森—小柴旦基底断裂发育有关新发现的甘森$小柴旦基底断裂正好从三湖地区大气田群之下穿过!台吉乃尔含气构造呈北西向展布处于该断裂以北外"其余五个气田均以近东西向展布方式处于该断裂以南!三湖地区的含气圈闭为低幅度背斜构造圈闭!过去通常认为其成因是第四系砂体差异压实作用和晚期挤压所致!但是有两个现象值得重视’!第四系浅水盐湖相沉积的7&0&5层序在相对深水区域附近发育厚砂体"而且局部发育鲕粒砂岩"其动力成因不好解释#图%%("从台南和涩北等地震剖面上可以看出#图+%"虽然深浅层地震同相轴在时间剖面上弯曲度差不多"可以视为纵弯褶皱"但是由于本地区深浅层地层速度的明显差异"实际上深部背斜的幅度要明显大于浅层背斜的幅度"即深部背斜比浅层背斜要陡"深层与浅层构造不是同期形成"深$$"!图"!跃进一号*(($))测线沉积构造发育剖面图图(!红沟子*"$!%测线沉积构造发育剖面图!(!!图%!柴达木盆地层序7有利储层分布图图+!台南*’")+和涩北*!"&)地震解释剖面层发育古背斜!据此两点重要线索可以推断"三湖地区天然气田可能是由受控于甘森#小柴旦基底断裂的第三系低幅古背斜基础上形成的水下低凸起滩坝砂体所形成!另外"三湖地区地震剖面上存在高陡的同相轴终断现象!在研究中推断这些异常的终断现象可能是垂直的平移断层"它们是基底大断裂在喜马拉雅晚期挤压活动时诱发形成的$图)%!这些高陡的平移断层可以勾通多套气源岩"从而形成大气田!已有证据证明台南#涩北气田浅层生物成因气中混有热解成因的天然气!&!地层岩性类油气藏发育类型多且分布范围广尽管柴达木盆地中迄今为止的钻探是针对构造油气藏的"但仍然在已发现的($余个油气藏中找到了!&个油气藏与地层岩性圈闭发育有关"与地层岩性有关的油气藏占到总油气藏的##%!图)!=>$!2!高分辨率地震剖面)$1以上!显然!与地层岩性有关的油气藏是不可低估的重要的勘探领域"柴达木盆地发育三种地层和岩性类油气藏#表!$"其一是地层油藏!包括"种亚类%!地层不整合油气藏!如七个泉浅层两个不整合面附近的油藏&"古潜山油藏!如跃!"井区古潜山油藏"表!!柴达木盆地油气藏类型分类表’’+!续表其二是岩性油气藏!包括"个亚类"!上倾尖灭油藏!如红柳泉红"*井区上倾尖灭油藏#"透镜状岩性油藏!如绿草滩绿"井透镜状溶蚀孔洞油藏$其三是复合型油气藏!也包括"个亚类"!背斜%岩性油藏!如红柳泉红参"井区油藏#"断层%岩性油藏!如乌南油田浅层油藏$与地层岩性类有关的油气藏发育如此丰富!暗示了柴达木盆地的地层和岩性圈闭十分有利于成藏$’!结论柴达木盆地三个大的含油气系统中油气分布具有各自独特的特征!*个油气聚集带控制油气藏的分布$晚期成藏特点决定了喜马拉雅运动晚期形成的圈闭有成藏的可能!但单一由喜马拉雅晚期新近形成的构造圈闭油气富集程度都不太高!而喜马拉雅中期发育古隆起的构造带有利于形成大油气田$三湖地区气田群的形成和分布可能受控于甘森%小柴旦基底断裂$柴达木盆地地层岩性类油气藏类型多且分布范围广!因此在大力寻找构造油气藏的同时!也要注意寻找与地层岩性有关的油气藏$参考文献车自成#!&*)#从青藏高原的隆起看柴达木盆地的形成与演变#石油与天然气地质!’&!’狄恒恕!王松贵#!&*+#柴达木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演化探讨#地球科学!!)&+’%%)!黄汉纯等#!&&)#柴达木盆地地质与油气预测!!!立体地质"三维应力"聚油模式#北京#地质出版社黄杏珍$邵宏舜等#!&&(#柴达木盆地的油气形成与寻找油气田方向#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翟光明$徐风银$李建青$!&&’$重新认识柴达木盆地$力争油气勘探获得新突破#石油学报$!*%"&胡见义等#!&&)#中国西北地区石油天然气地质基本特征#石油学报$!+%%&#!’!!李德生等#!&&!#中国西北地区含油气盆地油气盆地的地质特征#石油勘探与开发$"#!’!$杨克明#!&&(#中国西北地区主要盆地圈闭发育特征及其分布规律#石油勘探与开发$"$#!+’"+吴光大等#!&&%#论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油气勘探目标选择#青海石油$!"%"&#!’*!!’!。

柴达木含油气盆地

柴达木含油气盆地

涩北一号
盐湖
涩北二号
涩北一号、二号气田
位于台吉尔湖东南部,第四系地面构造为北西向延伸的同生背斜, 有两个构造高点,以鞍部相接。 储气层:第四系下部的孔隙性砂岩 粉砂层最好的产层 气藏构造类型:背斜气藏 生气层:第三纪晚期-第四纪 大范围沉降 厚层暗色泥岩 有机炭含量高 时代较新, 成油条件差。 主要形成以甲烷为主的干气 生化气
总部-甘肃省敦煌市七里镇 2006年青海油田天然气产量25.25亿立方米,2007年将达37.7亿立方米。
2009年中国盆地油气产量
8000 7000
7435.32
油气当量(万吨)
6000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0 渤海湾
4967.2 4360.7 2763 1453.4 1377.5 529.4
冷12井
132
青海省柴达木盆地
T5透视图
冷湖四号--五号构造三维地震勘探成果
冷湖四号背斜
主要由被小 断层分割的 几个小断块 组成,整体 为一完整的 背斜。
132
3 盆地东部气田
地表为第四系覆盖,勘探程度低。发现了3个气田。盐湖气田、涩北一号和二 号气田。 生气层:第三系上统及第四系 暗色岩层 储气层:第四系孔隙层
花岗岩
浅变质岩
深变质岩
一、盆地基底及盖层发展史
为古生代地槽区内的中间地块盆地,周围出露不同的槽褶皱系。 基底:前古生界结晶岩系、古生界褶皱基底
地层发展史
Pz末期,海西运动:盆地周围褶皱成山,海水向 东退出 东部-海相地层
1. J- K:边缘断陷阶段
J2:断裂活动 盆地内部若干小型分割的内陆断陷 -陆相煤系和红色岩系沉积 东北和西北部 J1-2 盆地内部湖沼环境 北缘鱼卡-冷湖一带 湖泊环境 J2 北缘 河流沉积 盆地西部 浅湖环境 K 沉积范围扩大,河流沉积 燕山运动 盆地区域性上升

柴达木盆地中东部地区储层特征与天然气成藏条件

柴达木盆地中东部地区储层特征与天然气成藏条件

柴达木盆地中东部地区储层特征与天然气成藏条件
柴达木盆地中东部地区储层特征与天然气成藏条件
柴达木盆地中东部地区第四系七个泉组是重要的储集层,也是主要的产气层段.通过研究储层的沉积特征以及气藏形成条件认为:(1)储集层的岩石粒度普遍较细,以粉砂岩、泥质粉砂岩为主,属滨浅湖沉积体系;(2)储集层成岩程度低,岩石结构松散,原生孔隙发育并具有良好的渗透性;(3)在第四纪更新统湖盆总体上经历了扩张-稳定-收缩的变化过程,因而沉积相在垂向上表现为滨湖、浅湖、较深湖的相互交替;(4)研究区的气藏具有自生、自储、自盖的特点,产气层主要分布于K2-K10层段.
作者:邓津辉史基安王琪胡勇周瑞年张道伟作者单位:邓津辉,史基安,王琪(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气体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730000)
胡勇,周瑞年,张道伟(青海石油管理局勘探开发研究院,甘肃,敦煌,736202)
刊名: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ISTIC EI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LIN UNIVERSITY(EARTH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2002 32(4) 分类号:P618.13 关键词:柴达木盆地滨浅湖沉积体系储层特征成藏条件。

柴达木盆地

柴达木盆地

整个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 早侏罗世一古、始新世时期,古湖盆西北低、 东南高,盆地范围较小,拗陷沉积中心位于西北 部,该区侏罗、白垩纪沉积有西厚东薄、颗粒 西细东粗,颜色西暗东红、层位西老东新和西 退东超等特点,其中中侏罗统可能成为盆地的 主要生油岩系。
• 渐新世一上新世早期为盆地发展的全盛时 期,盆地范围最大,其西北部随阿尔金构造带 隆起而抬升,拗陷中心缓慢东移至西台吉乃 尔湖一带。因此第三纪渐新世、中新世和 上新世的生油岩系大致与侏罗系相似,沉积 中心由西北向东南迁移,略呈多层系交又迭 置状分布。
• • • • •
一、基本概况 二、盆地的形成与演化 三 、构造特征与构造单元的划分 四、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 五、油气勘探历程与油气田
位于青藏高原北部,面积12万平方公里 是我国海拔最高的盆地,典型内陆高原盆地 海拔 2500-3000m
北部-祁连山 西部-阿尔金山 南界-昆仑山 石油、有色金属矿产等丰富,有“聚宝盆” 称 雅丹地貌世界闻名
生储盖
• E13原油更多的来自上层的 E23 和 N1 —N2生油岩 • E13 储层岩性主要为细砂 岩,其次为粉砂岩、中砂岩、 砂岩。储层空隙类型以次 生孔隙为主。 胶结类型为 孔隙—基底式兼接触式。
• E13 油藏的盖层是其上的 E23 —N1 泥岩,这一套地 层属于湖盆扩大后的沉积, 分布广泛,厚度巨大。
柴达木盆地形成于印支运动期之后盆地基底包 括了所有前中生代地层,其中包括古元古宙结 晶基底、中一新元古宙褶皱基底和古生代直接 基底。
• • • • •
一、基本概况 二、盆地的形成与演化 三 、构造特征与构造单元的划分 四、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 五、油气勘探历程与油气田
• 古生代末至中生代早期该区海水由北向东 南退出,四周隆起成山,形成了柴达木盆地雏 形。 • 盆地自中生代形成至衰亡的演化过程,可归 纳为:盆地开始于西北部,终止于东南部,反 映西退东超发展的全过程。

柴达木盆地

柴达木盆地

• •
5
柴达木盆地--生态环境
• 柴达木盆地自然景观为干旱荒漠,主要土类 为盐化荒漠土和石膏荒漠土。后者主要分布 于盆地西部,草甸土、沼泽土一般均有盐渍 化现象。植被稀疏,种类单纯,总共不足200 种,以具有高度抗旱能力的灌木、半灌木和 草本为主,盐生植物较多。植被结构简单, 约有6/10的群丛系由一个或几个种组成。在 山麓洪积扇和冲积-洪积平原上以勃氏麻黄、 梭梭和红砂灌木所组成的荒漠植被群落为主; 在盐性沼泽及盐湖、河流沿岸,莎草科密生 形成草丘,其中占优势的有深紫针蔺、丝藨 草与黑苔草等盐生植被;盐湖与沼泽外围以 芦苇与赖草为主。 柴达木盆地动物区系具有蒙新区向青藏区过 渡的特征。野生动物主要有野骆驼、野驴、 野牦牛、黄羊、青羊、旱獭、狼、马熊、獐、 狐、獾等。由于垦殖和捕猎,如今野生动物 大为减少,有的濒于绝迹。
8
柴达木盆地--万丈盐桥
• • 格尔木市北面是世界著名的察尔汗盐湖, 面 积为5800平方公里。 浩潮无垠的盐湖,可以说是湖天相连的盐的 世界,盐储量约在500亿吨以上。藏公路 和铁路,有32公里长是在湖区内铺设的, 称之为“万丈盐桥”。但惊奇的是“桥”下 竟无一座桥墩和一根梁柱,十多吨重的大卡 车飞驰而过,十多节车厢的火车来回奔驰, 成为世界交通史上的奇迹。 万丈盐桥是格尔木至敦煌的一段从达布逊湖 上穿过的公路,厚达15-18米的盐盖构成天然 的盐桥,全长32公里,折合市制可达万丈,因此人 们称其为“万丈盐桥”。“桥”上路面光滑 平坦,山色湖光相映,景致很美,堪称“举世无 双”。玉带似的盐桥(路),旁无护栏,下无桥 墩,更无流水。整个路面平滑光洁,坦荡笔直.盐 桥(路)将盐湖从中间劈成两半,使人惊叹不已, 我们不得不臣服于人类的聪明和智慧。
• •
7

柴达木盆地

柴达木盆地

第十九章柴达木盆地第一节地质概况柴达木盆地位于青海省两北部,东北为祁连山脉,南边为昆仑山脉,西北为阿尔金山脉与塔里木盆地分界。

盆地总面积121000平方公里,中、新生代沉积岩分布面积96000平方公里,最大沉积厚度16000米,沉积岩总体积60万立方公里。

一.基底岩性与时代柴达木盆地周边三大山系主要出露一套元古代中深——浅变质碎屑岩、碳酸盐岩和古生代花岗岩及花岗闪长岩类。

根据边缘露头、重力以及45 口钻达基岩井的资料综合解释结果,盆地东部基岩以元古代花岗片麻岩结晶基地为主,西部主要为下古生代变质岩系组成,北部为结晶岩系,古生代变质岩以及火成岩相间组成(图-)。

这一特点对盆地断坳形成、沉积及演化均有控制作用。

图柴达木盆地基岩性质分布图(具范连颐,1984)1-古生界花岗岩;2-下古生界变质岩;3-元古界花岗片麻岩;4-古生界杂岩;5-上古生界变质岩;6-古生界绿色片岩二.边界条件及断裂盆地周边与老山边界地质体呈断层接触。

边界断裂有2 1条,它们分属于三组组断裂体系,即昆仑山北缘的昆北断裂体系,祁连山南缘的祁连断裂体系和阿尔金山东南缘的阿尔金断裂体系。

三组断裂的主要特点是:(1)断裂的走向与褶皱山系基本平行,大体圈定了盆地形态;(2)多为长期发育的逆断层,断层面倾向老山,断裂规模较大,断达层位较老,均断达岩基,上盘为岩基拾出的老山或有很薄的沉积,下盘为沉积数千米的沉积盆地;(3)三组边枢断裂不是中生代沉积边界,主要是控制第三纪沉积。

以赛南——绿南等为主的祁连山前断裂体系,其上、下盘均有中生代地层;阿尔金山前断裂体系上、下盘均有白垩系和侏罗系。

说明这两组断裂不是中生代的边界断裂。

三组断裂的下盘沉积有巨厚的中、新生代地层,而上盘仅有中生代及很薄的晚第三纪至第四纪的沉积。

盆地内部沉积岩中断裂虽然较多,其中断距大于1000米的断层达41条,而且多数断到基岩,但除个别断裂外,所发现的沉积岩内部断层多属第三纪末期至第四纪褶皱运动形成,对第三纪沉积没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柴达木盆地构造特征及油气分布摘要该文以柴达木盆地多年的勘探成果及取得的地质认识为基础,总结了研究区的构造演化特征、断裂发育特征及其对构造圈闭和烃源岩展布的控制作用,最后分区总结了有利的油气聚集区。

柴达木盆地经历了晚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三个成盆旋回,中生代断坳复合盆地形成了柴达木盆地北缘侏罗系油气系统,新生代大型走滑挤压盆地形成了柴达木盆地西部第三系油气系统和三湖第四系天然气系统,燕山和喜山两期强烈构造运动以及后期多期构造运动使盆地的油气地质特征更加复杂。

关键词:柴达木盆地;构造特征;烃源岩;构造圈闭;油气分布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北部,夹持于昆仑山、祁连山和阿尔金山之间,四周均以深大断裂与相邻构造单元相隔,呈一个不规则菱形区带。

盆地东西长850km,南北宽150~300km,面积约12.1×10km2。

盆地内沉积岩分布广泛,最大厚度17000 m,体积60×10km3[1],是国内七大沉积盆地之一,具有较丰富的油气资源。

1 盆地构造特征与演化柴达木盆地是青藏高原北部发育的大型山间盆地。

盆地西部以阿尔金走滑断裂为界,盆地北部为南祁连山走滑冲断带,盆地南部为东昆仑山走滑冲断带。

盆地具有元古界和下古生界中浅变质结晶基底。

地块结构破碎、岩相复杂、深大断裂发育。

北西向断裂控制着盆内构造的定向性,北东向断裂控制着盆内构造的分区性和盆缘结构的分段性。

盆缘边界断裂为多组复合、多期活动的复式断裂带,构造活动差异性较强。

盆内构造在北西向断裂和北东向断裂的控制下,具有南北分带、东西分段的特点[2],构造单元单元划分如图1。

图1 柴达木盆地构造单元划分图(据翟光明等)I A—赛北断陷亚区;I B—大红沟隆起亚区;I C—鱼卡红山断陷亚区; I D—德令哈断陷亚区;II A—一里坪坳陷亚区;II B—大风山隆起亚区;II C—茫崖坳陷亚区; II D—尕斯断陷亚区;II E—昆北陷阶带;III A—盐湖斜坡;III B—三湖坳陷亚区;III C—格尔木斜坡带盆地发育上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3套构造层,经历了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3个成盆旋回。

晚古生代经历了石炭系陆表海盆地的演化阶段,形成了柴东残留海相石炭系盆地;中生代经历了早侏罗世断陷和中侏罗世一早白垩世挤压坳陷的发育阶段,形成了J1、J 2个并列的沉降中心。

中、新生代以来经历了燕山、喜山2期强烈的构造运动。

燕山构造运动西强东弱,柴北缘西段侏罗系强烈变形剥蚀,形成了残留下侏罗统凹陷;东部活动较弱,中、新生代连续沉降沉积。

新生代为大型走滑挤压盆地,第三纪沉降中心在盆地西部,发育多个沉降中心,晚第三纪以来沉降中心向东迁移,第四纪在三湖地区形成统一的大型沉降中心。

晚第三纪一第四纪以来,由于印度板块强烈俯冲和阿尔金断裂带大规模左行走滑,盆地经历了强烈的构造变形,盆缘区以走滑冲断为主,盆内区以压扭变形为主,形成了多隆多坳的现今构造格局[3-4]。

2 断裂发育特征柴达木盆地基底大断裂主要存在两组,一组呈北西西至近东西向延伸,如,控制盆地南边界的昆北断裂,控制盆地北边界的柴北缘断裂、祁连山南缘断裂(赛南断裂)等,另一组为北东向断裂,主要有塔尔丁-鱼卡断裂和格尔木-锡铁山断裂,以及盆地西缘控制性的阿尔金南缘断裂。

这些基底深大断裂规模大,延伸远,断穿地层多,深切基底,在盆地形成与演化程中呈继承性活动,成为分割构造单元、决定烃源岩分布、控制油气生运聚散和展布的重要因素[5](图2)图2 柴达木盆地主要断裂展布与分级及与油气藏关系(据陈少军等)①—赛南断裂;②—阿尔金山南断裂;③—昆北断裂;④—陵间断裂;⑤—狮子沟#油砂山断裂;⑥—马仙-茫崖断裂;⑦—横泥滩-甘森断裂盆地内控盆断裂(一级断裂)主要有柴北缘山前赛南断裂、阿尔金山南(山前)断裂、昆仑山山前昆北断裂,其特点是:倾向指向盆外,其上盘老地层沿断面向盆内方向逆冲推覆,在其下盘,常形成由其控制的压陷凹(断裂)槽,如柴北缘断裂带控制的赛什腾凹陷、昆北断裂带控制的阿拉尔,切克里克断槽等。

分区断裂(二级断裂)有:控制柴北缘反“S”构造体系的陵间断裂,分割牛东-一里坪坳陷与中部构造带的碱-旱断裂,分割英雄岭凹陷与茫崖的油泉子南-土林堡南断裂和分割昆北压陷断阶带的XI号断裂,这些二级断裂进一步将盆地中西部区划分为五个构造区域,即北缘反“S”构造区,宽而深的一里坪-甘森坳陷区,中部两断夹一隆断褶构造区,狭而深的英雄岭-茫崖坳陷区和昆北压陷断阶构造区。

3 盆地内烃源岩发育特征根据前人对盆地内烃源岩已做的大量研究工作[3-7],盆地发育侏罗系、第三系、第四系3套现实烃源岩。

侏罗系烃源岩主要是一套煤系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以混合型为主(II1+2)。

侏罗系主要分布在柴北缘地区(图3),发育中、下侏罗统2套烃源岩。

下侏罗统烃源岩主要分布在柴北缘西段,中侏罗统烃源岩分布在山前和柴北缘东部[8],向盆内可追至碱山、鸭湖、盐湖一带,其次在阿尔金山前的红沟子—南翼山、小梁山一带及盆地东部霍布逊坳陷的全吉与宗家也有小范围分布。

侏罗系生烃期因埋深及上覆地层厚度不同而呈多期。

第三系烃源岩主要发育在柴西地区(图3),为盐湖相烃源岩。

有机质丰度低,转化率高,生烃潜力较大,形成了柴西富油气凹陷。

第三系有利烃源岩主要发育在下第三系下干柴沟组和上第三系上干柴沟组,其次在上第三系的下油砂山组及上油砂山组也具较厚的烃源岩,前两组烃源岩主要发育于盆地西南区,而后两组烃源岩主要发育于西部北区及近盆地中央一带。

图3 柴达木盆地生烃凹陷与控凹断裂关系(据陈少军)第四系烃源岩主要分布在三湖地区,气源岩丰度较低,且因其埋藏时间短,且无上覆地层,因而成熟度低,但生气速率高,生气总量大。

4 盆地内构造圈闭成因类型及有效性分析4.1 构造圈闭成因类型柴达木盆地的构造圈闭十分发育,其形成和分布均受大断裂控制,而呈北西-北西西向展布。

(1)生长断展背斜逆冲断裂在向更高层位扩展时在其锋端形成的背斜叫断展背斜。

研究区断展背斜十分发育,主要发育于北缘和昆北两个断裂构造系统中的基底断裂的上盘。

如北缘断裂构造系统中的小林丘-玛瑙构造带、冷湖-南北仙构造带;昆北断裂构造系统中的红柳泉-跃进1号构造带、阿拉尔构造带等。

(2)挤压断鼻挤压断鼻发育于基底生长断裂的下盘。

在区域持续挤压作用下,基底断裂下盘地层长期受挤压和基底断裂上盘刚性基底的阻挡而弯曲变形,在背斜部位形成断鼻或断背斜。

主要分布于北缘和昆北断裂构造区的基底大断裂的下盘,如沿昆北断裂下盘展布的切6、7、8、9号断鼻构造,另外,阿南斜坡沿阿尔金断裂下盘也有分布。

(3)冲起(背斜)构造这是一种两断夹一隆构造样式,在中部地区极为发育。

背斜构造两侧被两条相向基底生长逆断层所夹持,具有顶厚的特征。

(4)断滑背斜晚第三纪末—第四纪时期由于强烈挤压,在中浅层产生许多后生逆断层,这些断层上陡下缓,最后消失在地层层面中而成为滑脱断层,在其锋端由于地层向前滑动过程中断裂产状变陡而受阻,形成背斜。

发育于XI号断裂之上受狮子沟油砂山滑脱断裂控制的狮子沟-油砂山背斜带、北缘冷湖背斜带、鄂博梁-胡芦山背斜带顶部的浅层背斜最为典型。

(5)断块构造柴达木盆地发育北西西-北西、北东东-东西和近南北向多组断裂,它们相互交叉、切割就形成断块构造。

如冷湖三、四、五号构造就是由许多断块构成。

(6)生长背斜构造在基底古隆起基础上上覆地层逐渐披覆并受挤压进一步褶皱的继承性背斜,晚第三纪末—第四纪时期进一步挤压定型。

这类构造分布很局限,主要受古隆起控制,或早期受基底断裂控制,典型例子为阿拉尔断陷中的阿地构造、东柴山地区的柴东构造和弯梁构造。

4.2 圈闭有效性分析据前人研究,柴达木盆地构造圈闭开始形成期主要有两期,一期为古新世(E1+2),该时期开始形成的圈闭主要分布在柴西南区和北缘地区,是受早喜山运动的影响而开始形成其雏形。

另一期是中新世(N21,N22 ),该时期开始形成的圈闭则主要分布在盆地内部,如碱山、大风山、开特米里克、油墩子等。

从定型时期统计结果来看,主要圈闭定型期有3期,即中新世(N22 )、上新世(N23 )和第四纪(Q)。

这主要是由于受晚喜山运动的影响,各圈闭逐渐发展至目前形态而最终定型。

再结合生烃期可判断各圈闭的有效性,即早于大量生排烃期形成的圈闭或同沉积圈闭都是有效的。

5 盆地内油气分布就目前的勘探成果来看[3-6],柴达木盆地已发现的油气藏主要分布在柴西地区(特别是柴西南)、柴北缘、及东部的三湖地区。

5.1 柴西地区多年的勘探成果及研究[3-6、10-12]表明,柴西地区是柴达木盆地内最主要的含油区之一。

第三系烃源岩主要分布在柴西地区,目前已证实的有效生烃凹陷有红狮凹陷、英雄岭生烃凹陷、茫崖生烃凹陷以及切可里克生烃凹陷[10]。

第三系含油气系统的有利富烃区为位于茫崖坳陷中部及周围的背斜构造带以及各构造所夹断裂的断层下盘遮挡构造、鼻状构造,次为与这些北西、北西西向构造带相交的北北西向(常称南北向)潜伏构造[6](图4)。

图4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断裂与油藏分布图(据青海油田资料, 有修改)柴西南区沿阿拉尔断裂、XI号断裂、阿尔金断裂发育一批早喜山期同沉积构造带,这些构造带及其外围斜坡区紧邻富油气凹陷,河流三角洲相储层发育,地层岩性圈闭发育条件好,区带面积较大,目的层系较多,勘探潜力较大。

目前柴西南区已发现七个泉、红柳泉、狮子沟、花土沟、尕斯库勒、跃进、油砂山、乌南等油田, 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2.46×108t[1],剩余资源量丰富。

5.2 柴北缘柴北缘是柴达木盆地内除柴西坳陷区外有一富含油气区[3、6、13-18]。

该区油气主要来自侏罗系烃源岩[17],侏罗系含油气系统的有利富烃区为位于该生烃区中部的反“S”形构造带——冷湖构造带及南八仙马海构造带,次为山前逆掩推覆带和结绿素、鱼卡、红山和近盆内的鄂博梁构造带。

柴北缘地区下侏罗统烃源岩分布在昆特依凹陷、鄂博梁凹陷、伊北凹陷之中,这些凹陷的南北分别有鄂博梁-鸭湖构造带和冷湖-南八仙构造带。

两个构造带都紧靠生油凹陷,前者的保存条件还优于后者,在冷湖- 南八仙构造带上,多数圈闭位于优势通道上,形成许多油气田(图6)。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勘探,在柴北缘已发现冷湖三、四、五号,南八仙、马海和鱼卡六个工业油气田,马海西和冷湖七号冷七1 井区两个低产气藏,冷七2井区一个低产油藏,油气藏和显示主要集中在冷湖、南八仙—马海构造带。

侏罗系原生油气藏主要分布于山前地带[18]。

图5 柴北缘构造简图及油气分布(据增联波等)当前,柴北缘发现的冷湖三、四、五号油田、南八仙油气田、马海气田是围绕下侏罗统生烃中心分布的;鱼卡油田是围绕中侏罗统生烃中心分布的。

冷湖三、四、五号的油源来自昆特依凹陷下侏罗统;南八仙油气田、马海气田的源岩为伊克雅乌汝凹陷下侏罗统;鱼卡油田油源来鱼卡凹陷中侏罗统大煤沟组七段的油页岩[15、19-2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