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油气分布规律

合集下载

石油地质学-第八章油气聚集单元

石油地质学-第八章油气聚集单元

第八章油气聚集单元地壳上的油气,因受大地构造及盆地内构造单元、沉积相控制,其分布规律呈现出区域性、群带性、级次性。

所以油气勘探一般是从区域研究入手,解剖局部。

根据盆地构造单元特征及油气聚集的区域性规模,一般把地壳上的油气聚集单元划分为五级(从小到大):油气藏→油气田→油气聚集带→含油气区→含油气盆地。

目前,人们又划分出“含油气系统”单元,它可大可小,无法硬性与上述单元的比较大小。

划分出上述的不同聚油气单元,为油气勘探指明了正确方向。

§1 油气田及其类型一、概念:油气田系受单一局部构造单位所控制的同一面积内的所有油藏、油气藏、气藏的总和。

如果这个局部范围内只有油藏称为油田;仅有气藏称为气田。

油气田按矿床学名词又称为油气矿床。

石油地质学上的油气田和我们通常说的大庆油田、长庆油田等概念是不同的,后者是一个经济、地理上的概念。

“油气田”的概念有下列含义:1.油气田是指油气现在聚集的场所,而非它们原来的生成地点。

2.一个油气田是由单一局部构造单位所控制的。

这个“局部构造单位”的含义是广义的,它可以是褶皱构造、断裂、单斜、盐丘或泥火山刺穿构造,也可以是生物礁体、古潜山、古河道、古砂洲、砂坝等非构造单元。

3.一个油气田总占有一定面积,其大小变化较大。

取决于局部构造单元的规模大小。

它包含一定的经济意义。

4.一个油气田范围内,可以有一个或多个油藏或气藏。

二、分类:油气田的分类首先按岩性分为砂岩油气田和碳酸盐岩油气田。

再根据“单一局部单位”划分亚类,其基本类型与油气藏的类型大同小异。

§2 油气聚集带及含油气区一、聚集带(一)概念:油气勘探实践已经证明,油气田不是孤立存在的,当发现一个油气田后,经常会在其邻近区域内找到一串新的油气田。

这是因为油气的运移和聚集是一种区域性的,即运移指向常常受二级构造带所控制,当这些二级构造带与油源区连通较好或相距较近时,随着油气源源不断供给,整个二级构造带各局部构造的一系列圈闭都可能形成油气藏。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复习题1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复习题1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复习题第一章油气藏中的流体——石油、天然气、油田水一、名词解释石油、石油的灰分、组分组成、石油的比重、石油的荧光性;天然气、气顶气、气藏气、凝析气(凝析油)、固态气水合物、煤型气、煤成气、煤层气;油田水、油田水矿化度二、问答题1. 简述石油的元素组成。

2. 简述石油中化合物组成的类型及特征。

3.何谓正构烷烃分布曲线?在油气特征分析中有哪些应用?4. 简述Tissot和Welte 三角图解的石油分类原则及类型。

5. 简述海陆相原油的基本区别。

(如何鉴别海相原油和陆相原油?)6. 描述石油物理性质的主要指标有哪些?7. 简述天然气依其分布特征在地壳中的产出类型及分布特征。

8. 油田水的主要水型及特征。

9. 碳同位素的地质意义。

第二章油气生成与烃源岩一、名词解释沉积有机质、干酪根、成油门限(门限温度、门限深度)、生油窗、烃源岩、有机碳、有机质成熟度、氯仿沥青“A”、CPI值、TTI法(值);二、问答题1.沉积有机质的生化组成主要有哪些?对成油最有利的生化组成是什么?2.按化学分类,干酪根可分为几种类型?简述其化学组成特征。

3.论述有机质向油气转化的现代模式及其勘探意义。

(试述干酪根成烃演化机制)4.试述有机质成烃的主要控制因素。

(简述时间—温度指数(TTI)的理论依据、方法及其应用。

)5.试述有利于油气生成的大地构造环境和岩相古地理环境(地质条件)。

6.天然气可划分哪些成因类型?有哪些特征?7.试述生油理论的发展。

8.评价生油岩质量的主要指标。

9.油源对比的基本原则是什么?目前常用的油源对比的指标有哪几类?第三章储集层和盖层一、名词解释储集层、绝对孔隙度、有效孔隙度、绝对渗透率、有效(相)渗透率、相对渗透率、孔隙结构、流体饱和度、砂岩体、盖层、排替压力二、问答题1.试述压汞曲线的原理及评价孔隙结构的参数。

2.碎屑岩储集层的孔隙类型有哪些?影响碎屑岩储集层物性的地质条件(因素)。

(简述碎屑岩储集层的主要孔隙类型及影响储油物性的因素。

8.油藏描述

8.油藏描述

(1)产生的油藏模型的质量依赖于所假设的随机函数的模型和所具有的数据, 在数据很少的情况下,很难验证所假设的模型是否与实际的地质条件相符合;
(2)变异函数的模拟带有许多的主观性,而涉及多变量的交叉变异函数的模拟 受到线性区域化模型的限制,使得模拟很难正确进行;
(3)如何综合应用各种地质信息及生产资料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一)以测井为主体的油藏描述
斯仑贝谢公司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以测井为主体的油藏描述技术 。重点是应用于油气田开发阶段的油藏动态监测及最终采收率的评 价。
过去油藏模拟,是根据取心井或试井资料把油藏的垂直剖面分成几 个单元,计算每个单元孔渗平均值,忽略了小范围的非均质性和垂 向渗透层屏障(隔夹层)作用。用这样的参数只能建立一个失真的 地质模型,使模拟失效,将导致开发决策的失误。而测井资料是唯 一能控制深度且能逐英尺测试的方法。因而基于测井资料的油藏描 述可能具有最高的精度。同时也强调了岩心、测试及测井资料的综 合应用,以得出一个适用于全油田模拟输入的储集层模型,从而实 现了从单井评价到多井评价的飞跃。
3. 以测井为主体的描述
继70年代斯仑贝谢公司提出的以测井为主体的油藏描述技术,又于1985年将三维 地震及VSP(Vertical Seismic Profile)资料引入油藏描述的井间相关对比研 究中。
研究现状: (1)1992年油藏描述研究内容及方法为: ①关键井研究; ②测井资料标准化; ③单井综合测井评价; ④多井处理研究,井间地层对比; ⑤渗透率及单井动态模拟研究; ⑥储层参数集总及储集层绘图。
开发阶段利用开发地震技术,即高分辨三维地震解释技术、地震层析技术、多 波多分量解释技术、垂直地震剖面技术、振幅炮检距分析等对储层进行井间、 井外地区的储层静态描述及动态监测,查明构造细微变化及油气水层分布。

第八章 海上油气集输

第八章  海上油气集输

设计油井数量18口。拥有深水底部基础机
构设计和将其在近海任何位置竖立起来的先进
技术,它是第一座没有钢索、铰接安装在接近
海床的两个截面上的顺应式平台。
Petronius 顺应式平台 位于墨西哥湾Viosca Knoll Block 786,水深535m,开发成本为5.75亿美元。 2000年投入生产,日生产能力为6万桶原油 和1亿立方英尺天然气。
海上油气集输系统

在陆地上采石油,离不开一个个钻井架,在海 上钻井,也要有一个立脚点,这就是海上平台。
一个海上平台的造价非常高,最便宜也要几亿
元,所以,从经济效益考虑,一个大型油田最 多只能建立几个平台。在一个平台上向不同方 向,同时打出多口井。
第一节
海上油气生产和集输系统
一、海上油气生产和集输的特点
3.张力腿平台

世界上第一座张力腿平台Hutton TLP 1984年 安装在北海147m水深处,张力腿平台具有优 越的整体性能和较高的商业价值。
Jolliet 张力腿平台 1989 年 建 成 , 位 于 墨 西 哥 湾 Green Canyon Block 184,水深524m。平台基础采 用桩基础形式,首次将张力腿锚固在平台立 柱外侧,使张力腿的安装过程大大简化。
滑轮),可以同时承受飓风及其引起的巨浪。
Brutus 张力腿平台
2001年建成,位于墨西哥湾Green Canyon
Block 158,水深910 m。平台高991 m(从海底到
钻探设备的定滑轮),可承受洋流、飓风及其引
起的巨浪。工程耗资预期低于7.5亿美元,拥有8 口油井,设计最大产量约为日产10万桶原油和1.5 亿立方英尺天然气,管线直径为20in。
SPAR平台(SPAR)

第8章-硫化氢基础知识

第8章-硫化氢基础知识

第八章硫化氢基础知识一、硫化氢简介1、油气井中H2S气体的来源随着地层埋藏的加深,地层的温度就会越高,产生硫化氢的可能性越大,有数据表明:井深为 2600米左右, HS气体的含量在 0.1~2S气体的含量在 2~23%。

0.5%。

井深超过 2600米或更深,则H2S 若地层温度超过200~250℃,将可能产生大量的、高浓度的H2气体。

1)高温热作用于油层,使油层中原油所含的有机硫化物分解,产生HS气体。

22)原油中的烃类和有机物通过与储集层水中的硫酸盐在高温条S气体。

件下,热还原作用而产生H2S气体进入井筒。

3)下部地层中硫酸岩层里的H24)某些钻井液处理剂在高温热分解作用下、钻井液里的细菌作用下产生HS气体。

22、石油行业易出现硫化氢的场所天然气加工厂、炼油厂、橡胶制品厂、纸浆厂、工业实验室、爆炸现场、废弃的坑道、下水道、不流动的污水池、沼气池、井喷现场S气体。

在上述场所作业前,勿忘测试等地方都可能会产生和聚集H2S气体的含量与浓度,应当有防H2S气体的意识。

H23、油气田H2S气体分布与分类就地下而言,H 2S 气体多存在于碳酸盐岩中,特别是与碳酸岩伴生的硫酸岩沉积环境中大量、普遍的存在着H 2S 气体。

在同一气田,H 2S 气体浓度含量上也差别很大。

例如:四川卧龙河气田北部的石炭系气藏中,H 2S 气体的含量在 1500~4500 mg/m 3之间,而气田南部H 2S 含量仅20mg /m 3以下,南北H 2S 含量相差在100—200倍。

根据天然气中H 2S 气体含量,可将气藏划分为五类:1)世界上含H 2S 气体最高的地区要属美国的南德克萨斯气田,H 2S 气体含量高达98%。

2)我国油田H 2S 气体含量分布如下华北油田冀中坳陷赵兰庄气田下第三系孔店组碳酸岩气藏H 2S 含量跨度在10—90%。

四川油田川东卧龙河气田三迭系嘉陵江灰岩气藏H 2S 含量9.6—10%。

新疆塔里木的轮古油田H 2S 含量300~400ppm 。

油气成藏机理与分布规律

油气成藏机理与分布规律

油气成藏机理与分布规律油气成藏机理与分布规律油气,是指石油和天然气。

它们是地球上的化石能源,广泛应用于能源、化工、农业、医药等领域,并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油气的形成与保存并非偶然,而是有着一定的机理和规律。

以下将从油气的形成机理和分布规律两方面进行阐述。

油气的形成机理油气的形成与地球的物质组成以及生物学过程密切相关。

一般来说,油气的生成源主要分为有机质和天然气水合物。

(1)有机质有机质主要是由生物残体和有机物质构成。

在地球形成早期,陆地和海洋中的生物死亡和沉积物堆积形成了各种有机化合物,如植物、动物、细菌等,这些有机物质在地质作用下逐渐成为了油气的母质。

在随后的几个阶段中,这些有机物质经过地球多种物理、化学、生物学过程的作用下,发生了生物降解、沉淀、干酪化等反应,并逐渐转化成了石油和天然气。

(2)天然气水合物天然气水合物是一种在低温高压下形成的固态油气共存物。

当水中含有一定量的甲烷气体和烷烃时,它们会在寒冷的海底或冰层下形成水合物晶体,逐渐形成大块的天然气水合物,这些物质就是有很大的能源潜力。

油气的分布规律油气在地球上的分布并不均匀。

一般来说,油气的分布规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地质构造、沉积环境、构造演化等。

(1)地质构造地质构造是指地球内部形成的结构构造,包括褶皱、断层、岩浆活动等方面。

在这些结构中,油气成藏有较高的可能性,一般来说,油气成藏的构造类型有构造圈闭、构造盆地和复杂构造等。

(2)沉积环境沉积环境是指地球上沉积物质形成的环境和条件。

沉积环境和沉积物的类型直接影响到油气成藏的物质来源、沉积环境的特点以及沉积油气类型等。

它直接影响了所形成的含油气储层的储集能力和储层属性。

(3)构造演化构造演化是指地球内部结构变化的演变过程。

在构造演化之中,油气藏的性质和分布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构造演化阶段的不同,可以导致早期油气成藏结构的改变和油气族群互相转化,因此,掌握油气藏的演化规律也是十分重要的。

地壳上油气分布规律

地壳上油气分布规律

1。

地壳上油气分布规律世界上油气储量在区域、地层和深度上分布的明显不均一性,在过去的几十年来,已引起油气地质学家的广泛注意。

在早期,这种现象被认为是勘探程度不均一造成的,或是主要原因之一。

然而,近几十年来的勘探,几乎已遍及地球表面各个大陆(包括极地和沙漠)和海洋(陆缘海和大陆架),尚未勘探的处女地已愈来愈少,而油气分布的明显不均一性,已成为普遍公认的基本事实。

这种不均一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油气在层位上的分布(时间上)从震旦到第四系都有油气的分布,石油多数集中在中新生代,占全部储量的92%-94.88%,只有8%- 5.13%分布在古生代。

天然气则以中古生代为主,占总储量的90%,古生代所占比例明显高于新生界(第三系)。

原因: 古生代地层演化时间长,石油遭受破坏;沉积厚度极薄的稳定带缺乏良好的生油条件;演化阶段高,过成熟成气。

而中新生代经历的时间虽然较短,但由于地壳活动性强,沉降幅度大且速率高,为母岩形成和生烃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同时伴随海底扩张,热流增强,地温梯度增大,使得有机质成烃所需的时间大大缩短。

二、油气在空间上的分布油气在地域上的分布,主要是受大地构造条件的控制,油气集中分布在现代地壳中相对活动的,长期以沉降为主的地区。

世界上最终可采储量大于或等于5X 109BOE的盆地有25个盆地(占盆地数的4.2%),主要集中在4 大油气盆地带:北方大陆带、特提斯海带、南方大陆带、太平洋带(Klemme和Ulmishek , 1991)中的特提斯海带和北方大陆带,此为世界上两个巨大盆地带,尤其是前者。

油气在深度上的分布集中在<3000m范围内,占储量95%^上, 50% 集中在大约1600m左右。

原因:1. 与石油形成的阶段有关;2.与油气向上运移,使聚集深度小于生成深度,特别是在断裂和不整合比较发育的地区,这种现象尤为显著。

三、油、气、煤分布的相关性油、气、煤在时间上的分布,据Bestougeff (1980)的研究,世界上煤储量以二叠纪—石炭纪地层中最为丰富,其次为侏罗纪—白垩纪地层,第三纪居其后。

石油地质学-11.油气资源分布

石油地质学-11.油气资源分布
Clq 2019/7/7
舌状砂岩体可以分为主体、核部、前缘、断续分布 带四部分。
Clq 2019/7/7
其中,主体部分,虽然储层厚度大,储油条件好,但 距生油区较远。所以其内的圈闭不易形成有效的。
在断续分布区,砂层总厚度小,连通性差。储油特性 不好。
在砂岩体前缘及核部,特别是前缘带,砂岩有一定厚 度,且连通性较好,距生油区近,油气生成后,砂岩前缘 首先获得油气,聚集成为油气藏,而后是核部聚集油气藏。
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以来,在墨西哥湾沿 岸及加里福尼亚等地,第四系中相继发现了油藏。不 过这些油藏的油源问题、仍有争论。
Clq 2019/7/7
由上可见,就油气储量的时代发布而言,中新生 代油气最多。
据1983年8月,日本《石油开发时报》统计,古生 代石油占14%,天然气点25%,中生代石油占54%, 天然气占14%,第三纪石油占32%,天然气27%
我国在第一次全国油气资源评价中,以油气地质特征和 分布规律为基础,结合行政区划、经济地理条件和能源供 销规划配置,将全国划分为东北区、华北区、江淮区、南 方区、西北区、青藏区和海域七个评价区。
含油气大区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石油地质综合研究、资 源量预测和经济决策分析三部分。
Clq 2019/7/7
2. 盆地评价
第八章 油气资源分布
Clq 2019/7/7
Clq 2019/7/7
最大的石油开采国列表(EIA,2019)
Clq 2019/7/7
第一节 油气时间上的分布
事实表明,从震旦纪至第四纪的各个地质时代 都是可能生油的。每个时代的储集层中都找到了工 业性油气藏,但各个时代油气藏出现的规模和频率 却变化甚大,下面按储集层的年代顺序,将其含油 情况作一介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主要含油气盆地天然气资源探明程度表
12.00% 10.00% 8.00% 6.00% 4.00%
2.06% 7.60% 7.01% 5.85% 9.30% 8.48% 7.17% 6.2% 10.87%
2.00%
克拉通盆地实例
西西伯利亚盆地
二、克拉通盆地石油地质特征
1.烃源岩
海相烃源岩为主,包括页岩、碳酸盐岩; 烃源岩层系多,单层厚度较薄,分布广泛; 有机质类型较多:Ⅰ、Ⅱ、Ⅲ型都有
2.储集层和盖层 海相储层,分布广泛、连通性好、分布稳定
◆ 碳酸盐岩储集层:生物礁、生物滩
碳酸盐岩台地相沉积
河道砂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6000
1000
2000 3000
扇三角洲
前三角洲、前缘砂体
4000
湖底扇
SB
5000
陡坡带
缓坡带
6000
3.储集层和盖层特征 (2)断陷型裂谷盆地:
3.储集层和盖层特征 裂谷盆地盖层分为区域性盖层和直接盖层 盖层岩石类型主要有泥岩、页岩、盐岩、石膏
二、前陆盆地的石油地质特征
1.烃源岩特征
发育两大套烃源岩层系:
被动大陆边缘型沉积:以海相碳酸盐岩为主, 也有页岩 前陆坳陷型沉积:我国一般为陆相沉积为主 也有海相沉积烃源岩
2.储集岩特征
储集岩也有两大套: 下部台地相碳酸盐岩为主体的储集体 上部陆相碎屑岩为主体的储集体
3.盖层
台地相膏盐盖层 前陆期泥岩、膏盐盖层
深 度 (m) <1220 1220-3050 大油田所占储量 (%) 5.1 79.0 大气田所占储量 (%) 25.7 96.8 46.1
3050-3660 3660-4270
>4270
8.1 7.6
0.2
25.0
1.9 1.3
石油主要分布在1200-3000m的深度范围
天然气分布范围较宽,但主要分布在3600m以上 随着深层油气勘探的进展,深层所占的比例在增加
200 0 陆上
107
14%
近海
全国
全国石油地质资源量柱状图
地质资源量:是在特定时期内所估算的在勘探工作 量和勘探技术充分投入的条件下最终可探明的地层 中的油气总量。
二、我国油气资源分布特点
35 40 35 30 25 20 15 10 5 0 27
万亿立方米
77 %
8
23 %
陆上
近海
全国
全国天然气地质资源量柱状图
2.不均衡性 区域 时代 深度 不均衡
区域分布的不均衡性
北纬50°~70°内,有著名的北海油区、前苏联 伏尔加及西伯利亚油区和阿拉斯加湾油区。
北纬20°~40°内,拥有驰名世界的波斯湾及墨西哥湾两大油 区和北非产油区,该带集中了世界51.3%的石油储量。
区域分布的不均衡性
2001年1月世界石油探明储量 (资料来源:美国《油气杂志》,2004.12)
◆碎屑岩储集层:三角洲砂体、海岸砂体、河道砂
盖层:泥岩和蒸发岩为主
3.油气藏类型 以构造圈闭和地层圈闭为主
基底隆升背斜油气藏:
大隆起和长垣油气聚集带
古潜山油气藏、地层超覆油气藏 地台后期活化形成的挤压背斜油气藏
4.油气分布规律
①油气分布具有分区性
● 油气田围绕生油
气坳陷分布,
生油坳陷周围的带 常成为油气田集中分 布区
松辽盆地:侏罗纪断陷盆地(双断),白垩纪坳陷型盆地
2.油气生成特点
(1)烃源岩主要形成于断陷期和坳陷期。厚度 大、分布广,有机质丰度高、类型多。
(2)具有较高的地温梯度,有机质演化成烃条件优越
渤海湾盆地:
烃源岩厚500-3000m,有机质Ⅰ型、Ⅱ型 地温梯度:3.5℃/100m
松辽盆地:
白垩系青山口组,嫩江组,烃源岩厚500m,Ⅰ型为主 地温梯度4℃/100m
2. 时代分布,我国石油、天然气资源主要分布在中生 界、新生界
400 350 300 250 200 150 100 50 0 57 13 下古生界 49 13 上古生界 中生界 新生界 106 79 地质 可采 360 300
石油: 新生界、 中生界的 地质资源 量占86% 天然气:
亿吨
石油层系资源量分布柱状图
3.储集层和盖层特征 (1)坳陷型裂谷盆地: 储层发育,规模大, 分布广泛、稳定,成 熟度高。 主要发育大型河流-三 角洲-湖泊沉积体系 储集层以河流相砂体和 三角洲前缘砂体为主
3.储集层和盖层特征 (2)断陷型裂谷盆地:
储集体规模较小,横向变化大,储集体成因类型多。
主要砂体类型:河道、 冲积扇、扇三角洲、 三角洲、滩坝、浊积扇等
二、我国油气资源分布特点
212 183
250 200
亿吨
150 100 50 0 陆上
86%
29
14%
近海
全国
全国石油可采资源量柱状图
二、我国油气资源分布特点
22
25
万亿立方米
20 15 10 5 0
17
76 % 24 %
5
陆上
近海
全国
全国天然气可采资源量柱状图
二、我国油气资源分布特点
1.大盆地控制了主要的油气资源分布
2001年俄罗斯米哈伊尔.别洛宁教授:
全球最终石油可采资源量:4400亿吨
已发现:2480亿吨
待发现:1920亿吨
美国USGS(2000)
世界最终石油可采资源量4138亿吨
天然气液444亿吨
世界天然气最终可采资源量435万亿立方米
二、我国油气资源分布特点
765 800
亿吨
658
600 400
86%
时代分布的不均衡性
◆ 从震旦系至第四系都发现了油气藏,,但 在各时代层系中蕴藏量也是不均衡的。 ◆ 石油以中、新生界为主,占全部储量的 92%-94.88%,古生界占不到10%。 最重要的层系是白垩系、第三系、侏罗系。
◆ 天然气则以中、古生界为主,占全部储 量的90%。
深度分布的不均衡性
世界巨型以上油、气田储量的深度分布
石油资源主 要分布在 渤海湾 松辽 塔里木 鄂尔多斯 准噶尔 5个盆地,
占全国地质 资源量的
71%
1.大盆地控制了主要的油气资源分布
天然气资源主要分布在塔里木、四川、鄂尔多斯等盆地,占全 国地质资源量的54%
Ⅱ (二)资源分布
2、盆地分布
(1)石油
排序 1 2 3 4 5 6 7 8 9 盆地 渤海湾 松辽 塔里木 鄂尔多斯 准噶尔 羌塘 珠江口 柴达木 措勤 小计 全国 占全国(%) 石油资源量(亿吨) 远景 275 144 114 88 85 85 29 15 22 856 1086 地质 225 113 81 74 53 51 22 13 11 642 765 可采 55 46 24 17 13 11 8 3 2 179 212
4.油气运移特点 断陷型裂谷盆地
岩相岩性变化大、断裂发育 油气侧向运移距离短 垂向运移重要 断裂带控制油气的分布
4.油气运移特点
坳陷型裂谷盆地
储层横向稳定,侧向运移距离较长
5.油气藏类型及其分布特征 坳陷型裂谷盆地
凹中:基底 隆升背斜
油气藏(长垣) 凹陷区:岩性油气藏、 断层-岩性油气藏
油气分布规律
第一节 裂谷盆地油气分布
一、裂谷盆地及其演化
在板块运动过程中,大陆岩石圈板块内部受到引张, 从而导致大陆岩石圈减薄而下沉形成的沉积盆地。 坳陷发育阶段
断陷发育阶段
初始张裂阶段
我国东部裂谷盆地经历三个主要演化阶段 初始张裂阶段 断陷发育阶段 坳陷发育阶段
二、裂谷盆地石油地质特征 1.构造特征
世界油气可采资源量
油气可采资源量(recoverable resources ):是在 特定时期内所估算的、在给定的技术条件下,预期 能从储集体中最终采出的油气数量。
1999年国际能源机构(IEA):
全球最终石油可采资源量: 3835.6亿吨(28000亿桶) 已采出:1095.9亿吨(8000亿桶) 全球剩余石油可采资源量: 2739.7亿吨(20000亿桶)
盆地边缘区:地层超复、
地层不整合油气藏
5.油气藏类型及其分布特征 单断型裂谷盆地的构造分带 缓坡带、中央构造带、洼陷带、陡坡带
断陷型裂谷盆地油气藏类型及其分布特征:
陡坡带:背斜油气藏、岩性油气藏、断块油气藏 洼陷带:岩性油气藏为主(浊积砂体) 中央带:潜山油气藏、断块油气藏、披覆背斜油气藏 缓坡带:岩性油气藏、断块油气藏, 不整合油气藏,地层超覆油气藏
79
84
84
Ⅱ (二)资源分布
2、盆地分布
(2)天然气
排序 1 2 3 4 5 6 7 8 9 盆地 塔里木 四川 鄂尔多斯 东海 柴达木 松辽 莺歌海 琼东南 渤海湾 小计 全国 占全国(%) 天然气资源量(万亿立方米) 远景 地质 可采 11.34 8.86 5.86 7.19 5.37 3.42 10.7 5.1 2.63 1.8 2.28 1.89 2.16 45.09 55.89 81 4.67 3.64 1.6 1.4 1.31 1.11 1.09 29.05 35.03 83 2.9 2.48 0.86 0.76 0.81 0.72 0.62 18.43 22.03 84
第三节 前陆盆地油气分布
一、前陆盆地概念和构造分带
分布在造山带与克拉通之间的沉积盆地称为前陆 盆地
前陆盆地形成于挤压构造环境
前陆盆地具有不对称的结构,可以划分为三个带:
①冲断褶皱带:褶皱推覆体、叠瓦推覆体, 下部见双重构造(上下构造不协调) 挤压背斜发育 ②前渊带(或深凹带):深凹陷 ③前缘隆起带:张性或张扭性断裂发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