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地区扶余—杨Ⅰ油层油气藏分布规律及成藏主控因素
扶新隆起带侧翼杨大城子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扶新隆起带侧翼杨大城子成藏主控因素分析作者:刘骥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8年第25期[摘要]扶新隆起带侧翼杨大城子油层目前已经成为扶余油层的重要接替力量,其系统的研究与认识成为研究区稳产的当务之急。
本文从区域的地质背景为依托,以实际的油层生产状况为依据,以储层描述,油水分布规律精细研究为手段,揭示了研究区油藏整体以巨型鼻状构造为背景,内部呈现多种构造—岩性油藏组合、单砂体与局部构造控制油气边界的油气聚集特征。
研究表明,复杂局部构造与单砂体组合形成的圈闭以及非圈闭在空间上复杂叠置是造成鼻状构造内部油水分布极其复杂的根本原因。
局部构造与单砂体的空间组合关系是控制区域内极其复杂的空间油水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此种认识也为下一步杨大城子油层有效动用开发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方向。
[关键词]扶新隆起带杨大城子油层油气聚集特征中图分类号:TE35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25-0247-01近年来,对松辽盆地南部中央坳陷区扶新隆起带区域扶余油层的构造及岩性类油藏的研究逐渐深入,并在油田的勘探开发中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效果,但对杨大城子油层的系统研究还较为欠缺。
针对杨大城子油层的油藏类型、油气聚集特点、产能主控因素进行的系统分析较少,对其内部复杂的油水分布规律认识不清,这使杨大城子油层的进一步评价与开发陷入十分被动的局面,给下一步油气勘探、探明储量落实及油藏开发等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研究区的主力开发层位为泉四段扶余油层,且整体已经进入“三高”的开发阶段,注水开发的效果逐渐变差,杨大城子油层成为扶余油层的重要接替力量,其系统的研究与认识成为研究区稳产的当务之急。
1 油气聚集特征研究1.1鼻状构造背景下单一圈闭控藏特征木头鼻状构造的主要作用是油气二次运移时汇集油流,控制油气输导的总体趋势。
油气成藏时期,从低部位的生油凹陷生产的油气通过断层进入储层,在储层孔隙水中受浮力作用,沿构造轴线向高部位的鼻状构造运移、汇聚。
临江地区扶余-杨Ⅰ油层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

要 : 过 岩 心 、 片 、 描 电镜 观 察 、 汞 分 析 , 合 孔 隙 度 、 透 率 等 物 性 资 料 , 究 临 江 地 区 扶 余 一 杨 I油 层 通 薄 扫 压 结 渗 研
储 集 空 间 类 型 和 主 控 因 素. 果 表 明 : 江 地 区 扶 余 一 杨 I油 层 为 中 低 孔 低 渗 的 碎 屑 砂 岩 储 层 , 隙 度 为 1. ~ 结 临 孔 00 l . , 透 率 为 (. 1 1. 0 ×1 3 m 砂 岩 发 育 原 生孔 隙 和 次 生溶 蚀 孔 隙 2种 储 集 空 间类 型 , 次 生 溶 蚀 孔 隙 为 50 渗 OO ~ 00) 0 ; 以 主 ; 层 孔 隙 结 构不 均 匀 , 储 以小 孔 喉 为 主 ; 层 物 性 主控 因 素 , 期 为 沉 积 条 件 和 埋 深 , 期 为 溶 解 作 用 和 胶 结 、 代 作 储 前 后 交
用 . 究 结 果 对认 识 临 江地 区扶 杨 油 层 储 层 特 征 及 主 控 因 素 有 参 考 意 义 . 研 关 键 词: l 临江地 区 ;扶 杨 杨 I油层 ;储 层 特 征 ; 集 空 间 ;主 控 因 素 储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0—1 9 ( 0 1 0 —0 3 10 8 1 2 1 ) 3 0 9—0 6
力 、 源 、 积条件 、 积相 、 油地球 化学 特征 、 油 沉 沉 原 生储 盖 组合 、 气 成藏 特 征进 行 研 究 , 果 表 明储层 物性 油 结 是限制 油气 产量 的 主要 因素 一 笔者 以临 江地 区砂 岩 岩 性 特征 、 集 空 间类 型分 析 为基 础 , 用压 汞资 . 储 利 料对 比验证 , 研究 孔 隙空 间结构 , 分析 储集 物性 特征 及主 控 因素 , 以提 高油气 勘探 和开 发成 功率 .
扶余油田泉四段储层非均质性及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

扶余油田泉四段储层非均质性及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封从军;单启铜;时维成;朱遂伟【期刊名称】《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3(037)001【摘要】以岩心分析、测井曲线、动态数据等资料为基础,对扶余油田中区泉四段储层宏观非均质特征及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储层非均质性严重,层内主要发育泥质、钙质、泥砾3种夹层类型,层间砂体表现为5种垂向连通方式;平面上孔渗参数、非均质系数分布明显受沉积微相及砂体分布的影响,河道主体部分参数值较强,向河道侧翼过渡,参数值具有变小的趋势;隔夹层的不连续分布使储层非均质性愈加严重,同时由于隔夹层的分割,使得整个砂体被分割成相互独立的几个部分,改变了传统的韵律性砂体的剩余油富集模式,且隔层的横向分布范围对剩余油的分布范围也有较大的影响.【总页数】7页(P1-7)【作者】封从军;单启铜;时维成;朱遂伟【作者单位】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710069;西北大学地质学系,陕西西安710069;中国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公司,河北涿州072751;中国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公司,河北涿州072751;中国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公司,河北涿州07275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2【相关文献】1.扶余油田泉四段裂缝发育特征及其对开发的影响 [J], 汤小燕;李盼2.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单砂体叠置机理及对剩余油的控制--以扶余油田J19区块泉头组四段为例 [J], 封从军;鲍志东;代春明;张兆谦3.扶余油田泉四段剩余油分布规律及挖潜有利区带预测 [J], 杨远峰;邓南涛;杨勇;贺永红;梁卫卫;孙德瑞4.动静结合方法计算储层水淹后地层混合液电阻率技术及其在剩余油饱和度解释中的应用——以吉林扶余油田泉四段油层为例 [J], 高兴军;宋新民;褚人杰;马文龙;邢野;赵世新5.扶余油田中区泉四段沉积微相特征及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 [J], 马文龙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扶余油田泉四段剩余油分布规律及挖潜有利区带预测

关 键
词 :扶余油 田;小层划分对 比;微构造 ;沉积微相 ;储层特征 ;剩余 油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1 — 0 4 6 0( 2 0 1 4)0 8 — 1 4 7 4 — 0 5
中图分类号 :T E 1 2 2
Di s t r i bu t i o n o f Re ma i ni ng Oi l an d Fa v o r a b l e Po t e n t i a l Zo n e
杨远峰 ,邓 南涛 ,杨 勇 。 ,贺永红 ,梁卫卫 ,孙德瑞
( I . 长 江大学 地球 科学 学 院 ,湖北 武汉 4 3 0 1 0 0 ; 2 .陕西 延长 石油 ( 集团 ) 有 限责 任公 司研 究 院, 陕西 西 安 7 1 0 0 7 5 3 .中 国石油 新疆 油 田分公 司重 油开发 公 司 , 新疆 克拉 玛依 8 3 4 0 0 0 )
第4 3卷第 8期 2 0 1 4年 8月
当
代
化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工
C o n t e mp o r a r y C h e mi c a l I n du s t r y
V 0 ] . 4 3 .N o . 8 A u g u s t, 2 0 1 4
扶余油 田泉 四段剩余油分布规律 及 挖 潜 有 利 区 带预 测
Ab s t r a c t : B a s i c r e s e a r c h e s o n t h e r e s e r v o i r g e o l o g y o f Q u a n 4 t h Me mb e r i n F u y u o i l i f e l d a r e i n s u ic f i e n t . n I t h i s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油气成藏期次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1

推荐指数 6 4 4 2 2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0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科研热词 流体包裹体 成藏期次 油气成藏 均一温度 饱和压力 雾迷山组 长岭断陷 长兴组 酸性溶蚀 运移 辽河坳陷 西部凹陷 胜坨地区 碳酸盐岩 生烃史 渤海湾盆地 深层天然气储层 油气成藏模式 油气成藏期 油气包裹体 气藏类型 民丰洼陷 有效储层 方解石 断陷盆地 断裂系统 断层相关褶皱 断层反转 断层 成藏主控因素 成藏 异常压力 应用现状 圈闭形成期 四川盆地 古压力 包裹体 剩余压力场演化 充注历史 元坝气田 任丘油田 主控因素 东营凹陷
2012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科研热词 油气成藏 流体包裹体 油气成藏期次 四川盆地 须家河组 顺层岩溶 长期同生断裂 长9油层组 长10油层组 鄂尔多斯盆地 裂陷盆地 被动大陆边缘 致密砂岩气 肇源南地区 碳酸盐岩储层 王场地区 火山岩 澳大利亚西北陆架 潜江凹陷 潜山岩溶 海西晚期 海拉尔盆地 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 油源对比 油气运移和聚集 正断层 构造特征 构造演化 有利区预测 断裂系统 断裂密集带 扶余油层 成藏模式 成藏机理 成藏期次 成藏时期 成藏主控因素 奥陶系 复式断陷 塔里木盆地北部 塔里木盆地 塔河地区 塔中地区 哈拉哈塘 区域构造 准同生岩溶 关键构造变革期 伊利石测年 主控因素 东河砂岩
扶余油田杨大城子组曲流河相油藏单砂体层次细分及成因

结果表 明, 形成于弱水动力环境 的杨大城子组曲流河油藏点坝单砂体 受两级沉积界面控制 , 形成的侧积体数 多在 3~ 4个 , 侧
积面夹角多在 4 一 。 平面规模差异较大。孤立型、 。 7, 搭接型、 叠加 型和切叠型是储集层单砂体空 间配置 的主要方式。受点坝
侧 积 泥 岩 等 夹层 及 注 采 方 式影 响 , 余 油 多分 布 于 点 坝 、 立及 切 叠 砂体 中, 成 了油 藏 实施 二 次 开 发 的 物质 基 础 。 剩 孤 构 关键词 : 次细分; 砂体构型 ; 间配置 ; 余油 ; 层 单 空 剩 曲流 河 油 藏 ; 余 油 田 扶 中图 分 类 号 :E 2 . T l22 文 献标 识码 : A
李 军 , 新民 , 培华 , 海 孙 宋 薛 张 龙 , 景民
(. 1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 北京 10 8 ; 0 吉林油 田分公 司 扶余采油厂 , . 吉林 松原 180 ) 30 0
摘要 : 针对陆相 曲流河油藏复杂的砂体分布特征及重建地下认识体 系关键技术难 点, 分析陆相盆地地层建造 及 曲流河储 在
天热气tA e.
第3卷 1 第 1 期
0 L& G SG 0 0 Y I A E L G 21 0 0年 2月
文章 编 号 :2 3— 9 5 2 1 ) l一 l9一o 0 5 9 8 (00 0 0 l 7
扶 余 油 田杨 大 城 子 组 曲流 河 相 油 藏 单 砂 体 层 次 细 分 及 成 因
Hi r r h c ls d v so nd o i i f sn l a db dy i h e e v i s o e a c i a ub i ii n a rg n o i g e s n o n t e r s r o r f m e de i i e a is i t e Ya da h ng iFo m a i n o y o l e d n a rng r v r f ce n h ng c e z r to fFu u i l i f
ADX地区扶余油层成藏条件及油气聚集规律

ADX地区扶余油层成藏条件及油气聚集规律
佚名
【期刊名称】《内蒙古石油化工》
【年(卷),期】2012(000)012
【摘要】多年的勘探揭示出SZAX北部ADX地区具备较好的油气赋存地质条件。
目前该区扶余油层多口井获得工业油流,打开了其勘探的新局面,也充分展示了该区油气勘探的远景。
在总结前人勘探成果的基础上,以油气成藏条件为切入点,分析了该区扶余油层的油气成藏条件及其时空匹配关系,探讨了其油气聚集规律,并对该区有利油气成藏发育区进行了预测,明确了油气勘探方向、指导了下一步勘探部署。
结果表明,该区生储盖组合条件较好,为油气成藏奠定了基础;油源的供给控制油气分布范围;断层既是油气进行垂向和侧向运移的通道,又为油气聚集成藏起到必要的遮挡;稳定、继承性良好的局部构造是扶余油层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扶余油层一类有利油区主要发育在工区的南部和北部。
【总页数】3页(P138-14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8
【相关文献】
1.大庆长垣高台子地区扶余油层油气成藏规律研究
2.松辽盆地肇源南地区扶余油层油气成藏规律分析
3.ADX地区扶余油层成藏条件及油气聚集规律
4.薄荷台-大榆树地区扶余油层成藏因素与有利油气富集区研究
5.源外隆起区输导脊对油气运聚成藏的控制作用——以大庆长垣杏北地区扶余油层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扶余油田东16-2区块扶杨油层沉积相研究

扶余油田东16-2区块扶杨油层沉积相研究扶余油田位于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境内,依托美丽富饶的松花江江畔。
研究区东16-2区域构造位于松辽盆地南部中央凹陷区东缘,扶新隆起带的扶余三号构造上,是一个被断层复杂化的多高点穹隆背斜,属于裂缝性低渗透构造砂岩油藏。
油藏埋深浅,平均埋藏深度为325-540米。
研究区东16-2区位于扶余油田东部,目的层扶余和杨大城子油层--扶杨油层,即下白垩统泉三、泉四段。
东西两侧为断层遮挡。
储层具有砂体厚度薄、侧向连通性差、中孔中低渗、强非均质、含油丰度低特征,油藏主要受构造控制。
研究区面积3.04km2,泉三段地层的油层温度为31.5℃,压力系数为1.06,原始地层压力为4.4MPa。
油层正常的压力系统,饱和压力为3.6MPa。
地质储量为1184.1×104t,可采储量为390.7×104t,扶余油层主力油层是4、7、8、10、11、12小层,杨大城子油层主力油层是14、16、19、21、24、25小层,物性差异大,油层孔隙度主要分布在22-30%,渗透率主要分布20-200×10-3μm2,平均原始含油饱和度为72%。
截至2011年12月全区有钻井496口,油井357口,水井139口,综合含水92.17%,可采储量采出程度72.9%,油田经过30多年的注水开发,含水率日益增高,正面临严峻的开发形势。
无论在哪个阶段,油藏精细描述均是建立在合理的小层划分与对比的基础上。
本文通过扶余油田东16-2区块泉四、泉三段小层划分对比的详细解析,彰示小层划分对比的原则方法,由老的杨大城子油层的六个砂组到新的扶余油层的四个砂组,而具体的又把泉头组三段的扶余油层划分出来了十三个小层以及泉头组四段的杨大城子油层划分出来了十七个小层;从小层对比的剖面图中可以看的出来,各个小层在厚度变化上不是很大,剖面连线比较平坦,这说明东16-2区块整体沉积环境应该是较稳定的。
在对本区的目的层的小层进行的划分之后,为了更好的跟上生产节奏,又总结出五种单砂体的平面识别方法,即:河道之间的薄层砂沉积、河道与河道在高程上的区别、河道在演变中厚度的不同、河道的侧向叠加、河道由厚变薄再变厚;两种剖面识别方法,即:泥质间断面与钙质间断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 2 临 江 地 区 扶 余 一 杨 I 油 层 油 气 藏 平 面 分 布
1 3 剖 面 分 布 规 律 .
由于被断 层分 割 , 临江 地 区油气 藏在 纵 向上存 在 多套 油 水 系统 , 有 统 一 的 油气 水 界 面 , 没 主要 发 育 构
年发现 王府 凹陷扶杨 油层 中具有 隐蔽 油气 藏 . 区油水关 系复 杂 , 探难度 大 , 探程 度较低 , 井成 功 ]该 勘 勘 探
率和单 井试 油产 量较 低. 以构造 分 布 、 沉积 层序 条件 为基础 , 过岩心 、 通 地球 化学 及储层 物性 分析 等方法 综
合分 析该 区油气 藏分 布规 律及 油气 成藏控 制 因素 , 区块 预测 和评价 提供 有效依 据. 为
砂 体 与 断 裂 配 合构 成 该 区油 气 运 移 良好 通 道 ; 挡性 断层 封 堵 油 气 使 其 聚 集 成藏 . 遮 关 键 词: 临江 地 区 ;扶 余一 杨 I油 层 ;油 气 成 藏 ;主控 因 素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 0 0 1 9 ( 0 1 0 —0 4 1 0 1 2 1 ) 4 0 2—0 8 5
收 稿 日期 :0 1一 3 5 审稿 人 : 2 1 O —2 ; 付
广; 编辑 : 育 厅 科 学 技 术 研 究 ( 1 20 0 黑 1511) 作 者 简 介 : 秋寒 ( 94 , , 士 , 师 , 秦 1 7 一) 女 硕 讲 主要 从 事 沉积 与储 层 、 层 学 与 古 生 物 、 地 油气 田开 发 地 质 等 方 面 的 研究
造、 复合及 岩 性油气 藏 , 中前 2种类 型 占该 区油 气藏 总量 7 以上 . 其 O 油藏 剖 面显 示 扶余 一杨 I油层 各 断
块 内砂体 基本 为独 立 的运 聚单元 , 断块 间砂 体 油水 互 不 沟通 , 造 高部 位 以气层 和 干 层 为 主 ; 坡 处 以 各 构 斜 油层 和水层 为 主 ; 凹陷 内部 以油 层 和干层 为 主 ( 图 3 剖 面 位置 A 见 图 2 . 见 , ) 同一 断块 上 具有 上 部气 层 下 部 干 层 、 部 油层 下部 水层 的分 布规 律 ; 上 同一 断块 砂体 内油气 水 分 布 变化 较 快 , 凹陷 内 油层 和 水层 的分 布
厂, 龙江 大庆 黑 l31 6 5 1)
025; 4 6 5 2 .大 庆 油 田有 限 责 任 公 司 第 四 采 油
摘
要: 为解 决 临 江 地 区扶 余 一 杨 I油 层 油 气水 关 系复 杂 、 布 规 律 认识 不 清 问 题 , 据 油 气 藏 勘 探 开发 资 料 , 析 分 根 分
中图 分 类 号 : El 2 2 T 2 .
松辽 盆地北 部 中浅层 石油 资源 量为 8 . 6 0 t累计 探 明石 油 地质 储 量 为 5 . 3 O , 源探 明 6 2 ×1 。 , 7 O ×l t 资
率 为 6 . , 6 1 扶杨 油层低 于平 均水 平 , 有进 一步 勘探潜 力 . 具 王杰 、 施立 志 、 建慧 等认 为该 区烃 源岩 主 夏 要 来源 于青 山 口组一段 , 烃潜力 较好 生 ; 英 海 等认 为扶 杨 油 层沉 积 充 填序 列 为 河流 相 和湖 泊 相 , 郭 储 层 为三 角 洲砂体 _ , 6 但是 对 区 内油气水 关系 及分 布规 律认 识不 清 , 以满 足 油 气勘 探 中区块 评 价需 要 ; ] 难 近
大
庆
石
油
学
院
学
报
第3 5卷
V o . 35 1
第 4期
No 4 .
2 1 年 8月 01
Au g. 201 1
J OURNAl OF DAQI NG PETROlEU M NS TU TE I TI
临 江 地 区 扶 余 一 杨 I油 层 油 气 藏 分 布 规 律 及 成 藏 主 控 因素
1 油 气 藏分 布 规 律
1 1 地 质 概 况 .
临 江地 区位 于松 辽 盆 地 东 南 隆起 区 , 面 总 积 为 20 0k , 造 幅度 差异 大 ; 跨 松 辽 盆 0 m 构 横
地北 部 东南 隆起 区朝 阳沟 阶地 、 春岭 背斜带 、 长
宾县一 王府 凹陷 、 山 口背斜 带等 构造单 元 ( 青 见
该 区 生 油层 、 集 层 的分 布 规 律 以及 油 气 运 移 和 聚集 的成 藏 条 件 , 结 油 气 水 平 面 和 剖 面 分 布 规 律 , 出 该 区成 藏 主 控 储 总 指
因 素 为 烃 源 岩 、 积环 境 与储 层 物 性 条 件 、 裂 和 圈 闭. 果 表 明 : 府 凹 陷 油 源 数 量 和 位 置 控 制 油气 的 分 布 范 围 ; 道 沉 断 结 王 河
秦 秋 寒 ,宋效 文 ,孙 玉 英。 超 。 ,刘 ,艾 晓 哲
(1 .东 北 石 油 大 学 地 球 科 学 学 院 , 龙 江 大 庆 1 3 1 ; 2 黑 6 3 8 .华 北 油 田分 公 司 采 油 工 艺 研 究 所 , 北 任 丘 河 025 ; 6 5 2
3 .中 国石 油 集 团 股 份 有 限公 司 渤 海 钻 探 工 程 有 限公 司 , 北 任 丘 河
・
4 ・ 2
第 4期
秦秋寒等 : 临江地区扶余
杨 I油层油气藏分布规律及成藏主控因素
春 岭背斜 带 气藏 呈条 带状 分 布 ; 深 1 附近气 藏 少 , 庄 井 成小 块 状 分 布. 藏 的主要 分 布 区域 为背 斜 带 向王 油 府 凹 陷过渡 部位 及王 府 凹陷 内部 , 斜坡 处呈 条带 状 分 布 , 陷 内油藏 分 布 较广 . 凹 油气 藏 分 布 在 断裂 较 发 育
图1, ) 地势 呈 中间低 , 北 高. 区扶 余一 杨 工 南 该
油层 位 于 白 垩 系 泉 头 组 三 段 上 部 和 泉 头 组
四段 .
1 2 平 面 分 布 规 律 .
该 区不 同构造 部位 油气 平面分 布特 征各 不
相 同. 藏 主要 聚 集 在长 春 岭背 斜 带 构造 较 高 气 部 位 圈 闭 中和 另一 较 高部 位 庄 深 1井 附近 , 长 图1 临江地区地理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