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藏的形成
第五章油气聚集及油气藏的形成

第五章油气聚集及油气藏的形成第一节圈闭和油气藏概述圈闭与油气藏概述》一、圈闭的基本概念1.圈闭的概念适合于油气聚集、形成油气藏的场所,称为圈闭。
圈闭是由三部分组成:(1) 储集层;(2) 盖层;(3) 阻止油气继续运移,造成油气聚集的遮挡物,它可以是盖层本身的弯曲变形,如背斜;也可以是另外的遮挡物,如断层、岩性变化等。
2.圈闭的度量圈闭的大小和规模往往决定着油气藏的储量大小,其大小是由圈闭的最大有效容积来度量。
圈闭的最大有效容积表示该圈闭能容纳油气的最大体积。
因此,它是评价圈闭的重要参数之一。
(1) 溢出点流体充满圈闭后,开始溢出的点,称圈闭的溢出点(图5-1)。
(2) 闭合面积通过溢出点的构造等高线所圈出的面积,称该圈闭的闭合面积。
闭合面积愈大,圈闭的有效容积也愈大。
圈闭面积一般由目的层顶面构造图量取。
(3) 闭合高度从圈闭的最高点到溢出点之间的海拔高差,称该圈闭的闭合高度。
闭合高度愈大,圈闭的最大有效容积也愈大。
必须注意,构造闭合高度与构造起伏幅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闭合高度的测量,是以溢出点的海拔平面为基准。
而构造幅度的测量,则是以区域倾斜面为基准。
同样大小构造起伏幅度的背斜,当区域倾斜不同时,可以具有完全不同的闭合高度。
(4) 有效孔隙度和储集层有效厚度的确定有效孔隙度值主要根据实验室岩心测定、测井解释资料统计分析求得,做出圈闭范围内的等值线图。
储集层有效厚度则是根据有效储集层的岩电、物性标准,扣除其中的非渗透性夹层而剩余的厚度。
(5) 圈闭最大有效容积的确定圈闭的最大有效容积,决定于圈闭的闭合面积、储集层的有效厚度及有效孔隙度等有关参数。
其具体确定方法,可用下列公式表示:V=F·H·P式中V--圈闭最大有效容积,m3;F--圈闭的闭合面积,m2;H--储集层的有效厚度,m;P--储集层的有效孔隙度,%。
二、油气藏的基本概念1.油气藏的概念油气藏是地壳上油气聚集的基本单元,是油气在单一圈闭中的聚集。
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ppt

不同型式组合中生、储层的接触方式和接 触面积都有一定的差异,因而输导能力也各 不相同。一般互层型(上覆-下伏复合型式) 最佳,侧变型、上覆-下伏型次之;封闭型虽 然接触面积广、输导能力较强,但明显地受 到透镜状储集体大小的限制。
2.Discontinuous combination
这类组合的基本特征是生油层和储集层 在时间上是不连续的;在空间上可以相邻, 也可以不相邻;两者之间是由不整合面或断 层面所沟通。根据通道的特点,可以分为不 整合型和断裂型。
不整合型:这种组合中的生油层和储集层 是由不整合面所沟通。它可以分别存在于不整 合面的两侧,或同时存在于一侧。由于不整合 面具有较强的输导能力,对油气聚集起着重要 作用,特别是当生油层和储集层分别紧靠不整 合面两侧时,可以起到良好的输导作用。
断裂型:在断裂型组合中,生油层总是 位于储集层下方,但两者可以位于断层的一 侧或两侧,以断层作通道。这种组合在断层 构造较发育的断陷盆地和三角洲发育区分布 较为普遍。世界上许多中小型油气田及部分 大油气田的组合,就是这种型式。我国济阳 坳陷的孤岛油田上第三系油层与下第三系生 油层的组合,就属于这一型式。
2. 偏于盆地一侧,如波斯湾、伏尔加-乌拉尔、 阿尔伯达、山九昆等盆地;
3. 多生油凹陷,即统一的含油气盆地中存在若 干个生油凹陷展和演化中可 以保持基本一致,亦可能发生某种程度甚至是较大 范围的转移。生油凹陷的面积大多与盆地的规模有 密切关系。一般大中型盆地的生油凹陷面积较大。 生油凹陷内形成的生油岩体积,是不同层位成熟的 生油岩体积的总和。
五、Favorable source、reservoir、seal combination
The practice of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proves: osculating combination of source、 reservoir、seal is a indispensability postulate in formation big oil and gas pools.
第12章 油气藏及油气聚集

油 气
二、油气藏
1、油气藏的定义 油气藏:是地壳上油气聚集的最基本单元,是油气在单一圈闭中的聚 集。具有统一的压力系统和油水界面。
只聚集了石油,则称油藏;
圈闭
只聚集了天然气,称之气藏;
油、气同时聚集,称之为油气藏。
三个储集层组成的三个油藏
同一套储层,三个油气藏
同一套储层,四个油气藏
⑴ 溢出点 溢出点:指流体充满圈闭后,开始向外溢出的点。
200
100
平面图
300 200 100
闭合 高度
剖面图
构造 等高线
溢出点 闭合 面积
图5-1 背斜圈闭中度量最大有效容积的有关参数示意图
⑵ 闭合面积 闭合面积:通过溢出点的构造等高线所圈出的封闭面积或其与断层线 、剥蚀线、尖灭线等所封闭的面积。闭合面积愈大,圈闭的有效容积 也愈大。一般由目的层顶面构造图量取。
油气(柱)藏高度:油水界面到油气藏最高点的高程差。
气含 顶油 高高 度度 -100 -120 -140 -160 -180 -200 油 气 藏 高 度
图5-5 背斜油气藏中油气水分布示意图
注意:以上所指的是静水条件,若在动水条件下,情况有所不同。
气柱高度:油气藏中含气部分最高点与最低点的高差。 油柱高度:油气藏中含油部分最高点与最低点的高差。 油气柱高度:油气藏中含气部分最高点与含油部分最低点的高差。
2、圈闭的度量 圈闭的大小由圈闭的最大有效容积来度量,表示该圈闭能容纳油 气的最大体积,它往往决定着油气藏的储量大小。
V=F· H· P
式中:V--圈闭最大有效容积,m3; F--圈闭的闭合面积,m2;
H--储集层的有效厚度,m;P--储集层的有效孔隙度,%。
圈闭最大有效容积,取决于圈闭的闭合面积、储层有效厚度、有 效孔隙度。
5.5 油气成藏基本地质条件之一——充足的油气源

第五章油气聚集与油气藏的形成5.5 油气成藏基本地质条件之一——充足的油气源一个盆地或凹陷油气源的丰富程度决定于有效烃源岩体积、有机质丰度、类型和成熟度,以及烃源岩排烃能力。
充足的油气源:生烃面积大,生烃层系厚;发育多套烃源岩层系;有机质丰富、类型优越、热演化程度较高,排烃效率高。
大盆地形成大油气田,具有体积巨大的有效生烃岩体。
拥有丰富油气资源的含油气盆地,均具有较大体积的沉积岩,尤其是具有较大厚度和体积的烃源岩。
大盆地形成大油气田,具有体积巨大的有效生烃岩体。
沉积岩面积多在10×104km3以上,体积多在50×104km3以上,烃源岩系总厚度最小是200~300m,一般在500m以上,最厚的可达1000m以上。
大盆地形成大油气田,具有体积巨大的生油气岩体。
统计世界上61个特大型油气田所在约12个含油气盆地:都是长期持续稳定下沉的盆地,沉积岩厚>5000m,甚至上万米;生油凹陷面积大,生油层系巨厚,具备充足的油气来源。
大盆地形成大油气田,具有体积巨大的生油气岩体。
波斯湾盆地:面积230×104km2,沉积岩厚5000~12000米,体积704×104km3,主要生烃层系厚1000~2500米。
松辽盆地:面积23×104km2,沉积岩厚达6000米,体积77.5×104km3,主要生烃层系厚500~1000米。
有缘学习更多+谓ygd3076或关注桃报:奉献教育(店铺)盆地名称 盆地面积 沉积岩系发育概况 生油岩发育概况 油气可采储量 ( 吨、米 3 ) ( k m 2 ) 时 代 厚度 体 积 ( 公里 3 ) 时 代 岩性及厚度 及特大油气田数 波斯湾 240 万 古生代、中、新 生代 ; 以 J 、 K 、 E 、 N 为主 5000~12000 米 平均 3000 米 704.1 万其中 J 以上 417 万 J 3 、 K 2 、 E 为 主 碳酸盐岩为主 , 最厚 4000 米 , 主要生油层厚 1000~1500 米 油 541 亿 ; 28 个 西西伯利亚 230 万 中、新生代 以 J 、 K 为主 最厚 4000~8000 米平 均 2600 米 600 万 J 2 ~K , 以 J 3 、 K 1 为主 泥岩 ( 前三角 洲 )500~1000 米 油 60 亿 8 个 美国 墨西哥湾 110 万 中、新生代 最厚 12000 米 平均 4000 米 545 万 J 3 ~N 1 , 以 K 3 、 N 1 ; 为主 泥 岩为主、部分为碳酸 盐岩 1000~2000 米 油 53.4 亿 ; 1 个 马拉开波 8.5 万 中、新生代 (K~N) 最厚 10000 米 平均 4600 米 395.7 万 K~N , 以始新世为 主 K 为石灰岩、粘土岩 , 厚 150~200 米 ; E 泥岩 2000 米 油 73 亿 ; 2 个 伏尔加 乌拉尔 65 万 以上古生代 为 主 一般小于 2000 米 , 在 乌拉尔山前可达 8000 米 , 平均 3100 米 218.2 万 中泥盆世 ~ 早二叠 世 以泥岩为主 ; 总厚 200~500 米 油 42.7 亿 ; 2 个 利比亚锡尔 特 35 万 古 ~ 中、新生代 , 以 K 、 E 、 N 为 主 古生界 1500 米 , K 以 上最厚 5000 米 , 平均 2500 米 80 万 K~E, 以 K 2 、 E 为主 以石灰岩、泥灰岩为 主 , 部分为泥岩 1000~2000 米 油 40 亿 ; 气 7790 亿 4 个 阿尔及利 亚东戈壁 41 万 古生代 ~ 中生代 4000~5000 米 160 万 志留纪 页岩 200 米 油 9.9 亿 ; 气 29940 亿 3 个 北 海 62 万 二迭 ~ 第三系 总厚 8000 米 第三系 3000 米 300 万 侏罗纪和第三纪 , 部分晚石炭世 泥 岩 油 34 亿 ; 气 184080 亿 4 个 尼日尔河 三 角 洲 6 万 新生代 一般 4000~6000 米 最大 12000 米 30 万 早第三纪 泥岩 1000~2000 米 油 27 亿 ; 气 11200 亿 大油气田 6 个 美国西内部 60.2 万 古生代、中生代 9000 米 85 万 ∈ 、 C 、 P泥岩为主 ,200~400 米 1 个 ( 气 ) 松 辽 22.6 万 K~N 最厚 6000 米 平均 3000 米 77.5 万 K泥岩 500~1000 米 1 个 华 北 25 万 震旦 ~ 中生代 新 生 代 新生代最厚可达 6000 米其中 E4500 米125 万 E 为主 泥岩大于 500 米最厚1000~15 00 米 1 个 世界12个大含油气盆地61个特大油气田的情况简表︵据张厚福等︐1999︶波斯湾盆地油气田分布图松辽盆地下白垩统生油中心与油气富集关系图1—生烃强度等值线,2—地温梯度等值线,3—油田,4—凹陷边界小盆地也可形成丰富的油气聚集。
石油地质学 第3章圈闭和油气藏

③遮挡条件 ①储集层
遮挡条件?
遮挡条件
盖层本身的弯曲作为遮挡 断层遮挡(封闭)
地层不整合遮挡 岩性变化遮挡(封闭)
3、圈闭类型划分
划分方法:根据遮挡层的成因类型进行划分
• 因地层变形与变位形成的构造圈闭
包括:背斜圈闭、断层圈闭、刺穿接触圈闭
• 因纵向上沉积连续性中断而形成的地层圈闭 (与地层不整合有关的圈闭:包括不整合遮挡和不整合 覆盖圈闭) • 因沉积相变或成岩作用导致孔渗性变化而形成 的岩性圈闭 (包括岩性尖灭和透镜体圈闭,原生和和次生成岩圈闭) • 上述各种不同因素共同形成的复合圈闭 • 特殊类型(非常规)(如:水动力圈闭)
断层能否起遮挡作用取决于断层的封闭性
影响断层封闭性的因素复杂
断层封闭性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断层封闭性在空间上也是有变化的
1. 影响断层封闭性的主要因素
①两盘地层的对接情况
砂-泥对接封闭性好 砂-砂对接封闭性差
对接情况与断距、地层厚度的不同配置有关
1. 影响断层封闭性的主要因素
②断层断穿地层的岩性 泥岩发育封闭性好,砂岩发育封闭性差
(3)分布特点: 盐层、石膏比较发育的盆地
侏罗系泻湖相 巨厚岩盐活动 形成底辟
40km长 20km宽
布尔干油田
潜江组盐湖 相泥岩厚 3500m以上, 盐层153层之 多 底辟幅度 800m
江汉盆地 潜江凹陷
4. 披覆背斜圈闭和披覆背斜油气藏
(1)圈闭形成机理:覆盖在古突起上,存在差异压实作用
(2)基本特点:
第三章
圈闭与油气藏
气 油 水
背斜油气藏
第一节 圈闭与油气藏的概念
一、圈闭
1.圈闭的概念
圈闭:地下适合于油气聚集的场所 从地质特征看,圈闭是周围被致密层所 限定的储集体。 从成藏动力学角度看,圈闭是周围被高 势区所围限的低势空间。
岩性油气藏形成原因分析

藏动力的驱动下沿何种通道以什么相态进入岩性圈闭, 岩性油气藏的含油气性
差别 较大 , 其 成藏 机制 是什 么 ? 均 是岩性 油 气藏油 气成 藏研究 中必 须 回答和 解 决 的 问题 。
分析 指 出研 究 中存 在 的 问题 以及 自 己的认识 。 [ 关键词] 岩性 圈 闭 , 岩性 油 气藏 ; 成 藏机 理 ; 成 藏模 式 ; 成 藏控 制 因素 中图 分类 号 : P 6 1 8 . 1 3 0 . 2 文献标 识码 : B
文 章编 号 : 1 0 0 9 - 9 1 4 X( 2 0 1 4 ) 3 6 - 0 0 3 3 - 0 1
在岩性 变化大 的砂岩 、 泥岩 沉积 剖面 中, 常见许 多薄层砂 岩互相参 差交 错。 有 的层状 砂岩体 顶 、 底 均为 不渗透 泥岩所 限 , 在横 向上 亦渐变 为不渗透 泥岩 , 砂 岩 体呈楔 状 尖灭于 泥岩 中 , 这就 是岩性 上倾 尖灭 圈 闭。 在 砂岩尖 灭端 部 以及 透 镜体的两 端 , 往往泥质 含量 增多 , 渗透 性变差 , 而 向砂岩 体主体 , 泥质 减少 , 渗透 性 变好 , 形成 透镜 体 、 岩 性尖 灭 圈闭 或物性 封 闭 圈闭等 。 除砂 岩相 变形 成 圈 闭
2 . 2岩 - 陛油气藏 的类 型及 形成特 点
明储 量 为6 0 2 4 4 x 1 0 4 t , 占挤 阳坳 陷总探 明储量 的 1 7 %。
由于岩性油气藏形成机制和分布规律复杂, 勘探难度大、 技术要求高 , 勘探
上具 有高 难度 和高 风 险的特 点 , 这类 油气 藏 的理论研 究 和勘探 技术 , 一直是 国
大庆油田油气藏形成的地质背景分析

学号:**********哈尔滨师范大学学士学位论文题目大庆油田油气藏形成的地质背景分析学生孟健指导教师何葵教授年级 2007级专业资源勘察工程系别资源环境和城乡规划管理系学院地理科学学院说明本表需在指导教师和有关领导审查批准的情况下,要求学生认真填写。
说明课题的来源(自拟题目或指导教师承担的科研任务)、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课题在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若课题因故变动时,应向指导教师提出申请,提交题目变动论证报告。
学士学位论文题目大庆油田油气藏形成的地质背景分析学生孟健指导教师何葵教授年级2007级专业资源勘察工程系别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系学院地理科学学院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3月大庆油田油气藏形成的地质背景分析孟健摘要:通过对该地区的地质发展史的了解,为更好的理解地质地质构造对油气的聚集、分布规律的影响,从而得到在不同地质构造条件下油气产生。
研究该地区地质构造发展史,在构造发育过程中的,其控制了烃源岩及储层裂缝等成藏要素的发育程度,从而影响油气运聚和油水分布规律。
通过该油气资源的腹部状况,提出该地区的主导构造类型并对与其相识的构造类型判断其油气存储情况。
关键词:构造成因;油气形成;理论研究;大庆一、区域地质概况(一)在地质构造上,大庆位于松辽盆地的中央拗陷区。
盆地周围被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张广才岭、老爷岭、千山、努鲁儿虎山环抱。
约在中生代的侏罗纪后期,形成了松嫩大湖。
在中生代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湖水中和湖的周围繁衍了大量生物、介形虫和鱼类。
这些中生代生物的繁衍和死亡,积累了大量的生油物质。
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新生代的第四纪,松嫩大湖因地势抬升和松花江、嫩江两大水系带来大量泥沙的淤积而消失。
盆地内的地史沉积物厚达 6 000米,地表的现代沉积物1 400米。
大量有机物质在这样厚的沉积层下,由于高温、高压和封闭缺氧等条件生成了丰富的石油。
经过以后的大地构造运动,发生褶皱和断裂,又逐渐形成了石油聚储的条件。
石油地质学 第三章圈闭和油气藏

逆牵引 拉张作用在靠近断层附近形成了
空间,沉积物重力导致下滑。与 正常拖曳作用的结果相反。
(2)逆牵引背斜圈闭基本特点: ①位于同生断层的下降盘,与同生断层相伴生 ②小型短轴背斜,靠近断层的一翼稍陡,另一翼稍缓
5.逆牵引背斜圈闭和逆牵引背斜油气藏
鼻状构造的上倾方向被断层所封闭
形成的圈闭称为断鼻圈闭
(2)断块圈闭和断块油气藏
由弯曲断层或多条断层配合,
形成两面、三面甚至四面为断
层围限的圈闭称为断块圈闭
3、断层对油气藏形成的作用
• 有两方面:1)遮挡作用;2)运移通道作用
– 1)遮挡作用:断层封闭时,形成断层圈闭 – 2)运移通道作用:断层不封闭
逆牵引(滚动)背斜圈闭和油气藏
1.挤压背斜圈闭和 挤压背斜油气藏
(1)圈闭形成机理:由侧向 挤压作用形成 (2)基本特点: ①两翼地层倾角较陡, 呈不对称状,一翼陡、一翼缓; 靠近挤压力来源方向较缓 ②闭合度较大,闭合面积较小 ③常有断裂(逆断层)伴生 (3)分布特点:
酒泉盆地老君庙背斜
挤压(压陷)盆地: 前陆盆地山前褶皱带; 成排成带出现
西西伯利亚 1966 西西伯利亚 1969
博瓦涅科夫
扎波利亚尔 什托克马诺夫 北极
俄罗斯
俄罗斯 俄罗斯 俄罗斯
西西伯利亚 1971
西西伯利亚 1965 西西伯利亚 西西伯利亚
背斜
背斜 背斜 背斜
K
K K K
砂岩
砂岩 砂岩 砂岩
4.385
3.532 2.762 2.762
阿斯特拉罕
格罗宁根 哈西鲁迈勒
背斜油气藏:背斜圈闭中的油气聚集 “背斜学说”(I. C.White, 1885):早期找油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A
2
3 45
B C
D
E
气
油
水
系列圈闭中油气差异聚集过程示意图
第一节 圈闭类型划分与油气聚集
差异聚集原理可简述为:在油源区形成的油气,进入饱含 水的储集层后,沿着一定的路线(由溢出点所控制)向储集层的 上倾方向运移,位于运移路线上的系列圈闭将被油气所充满, 其结果使天然气分布于系列圈闭底部靠近油源区一侧的圈闭中, 向上倾方向的圈闭中依次为油气藏、纯油藏和空圈闭。
第二节 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
一.油气成藏要素 地壳中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是生、储、盖、运、圈、保多 种地质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生油气源岩 盆地沉降埋藏史—形成巨厚的沉积物。 盆地热演化史—烃源岩的成熟度。 古气候—有机质的丰度。 储集层:孔隙度和渗透率。 盖层:排替压力高。 油气运移:油气二次运移的最终结果形成油气藏。 断裂—以垂向运移为主。 储集层内和不整合面—以侧向运移为主。 圈闭:圈闭的大小(规模)决定油气的富集程度。 油气藏保存条件 :油气藏形成后,是否受构造运动的影 响遭受破坏。
能满足上述四个条件的沉积盆地具有: 生油坳陷且分布面积较大 排烃效率沉积速率高,沉积历史较长。
第二节 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
二.有利的生储盖组合条件
生储盖组合:地层剖面中,紧密相邻的生油层、储集层和 盖层有规律的组合。
油气勘探的实践证明,生、储、盖层密切配合,是形成油气 藏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而有利的生储盖组合是指生油层中 生成的油气能及时运移到储集层中,同时,盖层的质量和厚 度又能保证运移到储集层中的油气不会逸散。据生、储、盖 岩层的接触关系,将生储盖组合分为二大类:
第二节 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
生、储、盖组合的纵向分布特征:
在盆地的发育过程中,构造旋回的开始阶段形成上覆型组 合;之后,旋回性下降运动可以形成互层式组合;在稳定下降 阶段的高峰期,是最大的水侵期,沉积了厚度较大的泥质生油 岩,储集层不发育,形成封闭式;在盆地回返上升期,即海退 期,以互层型为主,之后形成下伏式。显而易见,在盆地相对 稳定沉降阶段的最大水侵期前后,是形成良好生储盖组合的主 要时期。即随着盆地的发展,生储盖组合在时间上的分布规律 是:上覆型-互层型-封闭型-互层型-下伏型。
第一节 圈闭类型划分与油气聚集
影响差异聚集的主要地质因素: 运移路线上有另外的支流油气供给来源时,会打乱原来应 有的油气分布规律; 气体在石油中的溶解作用随物理条件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形成次生气顶,可导致原生气顶的消失,影响到油气的分 布规律; 后期地壳运动造成圈闭条件的改变,使得油气进行重新 分配; 区域水动力条件、水压梯度的大小及水运动的方向直接 影响油气的分布规律。
本章提要
油气藏是石油地质研究的核心内容。本 章在学习了圈闭和油气藏概念的基础上,系 统地阐明了形成油气成藏必备的地质要素及 大油气藏形成的基本石油地质条件。科学的 分析了油气差异聚集原理和油气聚集模式, 并介绍了确定油气藏形成时期的新方法。
第一节 圈闭类型划分与油气聚集
二.油气在单一圈闭中的 聚集
第二节 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
大型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包括:充足的油气源、有利的 生储盖组合、大容积的有效圈闭和良好的保存条件。
一.充足的油气源 一个含油气区油气量生成的丰富程度主要取决于四个基本 条件:
烃源岩的规模与质量() 生烃凹陷面积 烃源岩厚度 有机质丰度 有机质成类型 有机质熟度
我国大、中型油气田的分布都以优质的、充足的油气来源为 基础。根据优质丰度、类型、生烃量及岩相古地理条件,将油 源区分为五类。
生、储、盖组合的平面分布特征:
生储盖组合在空间上位于坳陷油源区一般为封闭型,向岸方 向砂体增加,递变为互层型和侧变型。但在碳酸盐岩地区,可 在沿岸地带形成封闭型、互层型和侧变型。
第二节 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
三.大容积有效圈闭 有效圈闭:已聚集了油气,形成油气藏的圈闭。
大容积有效圈闭是形成大油 气藏的基本条件,大容积圈闭 是指圈闭具有较大的闭合面积, 闭合高度、储集层的有效厚度 和有效孔隙度。油层的有效孔 隙度一般应大于20%。形成巨 大型油气藏有效圈闭应具备以 下条件:
第二节 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
烃源岩的排烃条件 烃源岩的单层厚度(砂岩厚度百分比介于20~60%,砂 岩单层厚度10~15m,泥岩单层厚度30~40m) 烃源岩层系的岩性组合(生油岩与储集岩的接触面积) 烃源岩排烃机理 有利的运移条件 盆地的构造格局是控制油气运移最重要的地质因素; 凹中古隆起、斜坡带是油气运移的主要指向; 油气运移通道和优势输导体系的存在也控制着油气的运 移方向;
单一圈闭的油气藏常见的是 背斜圈闭和岩性圈闭。在静水 条件下,油气首先在背斜的高 部位聚集起来,然后,在低部 位聚集,直到充满整个圈闭。 而且,圈闭中的油、气和水是 按比重分异的,由圈闭的顶部 向下依次聚集的是天然气、石 油和水。
第一节 圈闭类型划分与油气聚集
三.油气在系列圈闭中的聚集
在含油气盆地中,成带、成群分布的圈闭,即为系列圈闭。 位于生油凹陷附近的系列圈闭易产生差异聚集。
油气差异聚集得以发生,必须具备以下四点基本条件:
区域倾斜背景上存在相互连通的系列圈闭,且溢出点向上 倾方向递增;
系列圈闭区域倾斜的下倾方向存有丰富的油源区;
系列圈闭具有良好的油气运移通道,使油气能在较大范 围内作区域性运移;
储集层中充满地下水,且处于相对静止状态。
油气差异聚集原理可以指明油气运移的方向和路线,为我 们选择勘探对象提供某种依据。
第二节 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
连续生储盖组合:三者存在于连续沉积的地层单位中,包括 上覆型、下伏型、互层型、侧变型和封闭型。
不连续生储盖组合:生油层和储集层在时间上不连续,两者 之间是由不整合面或断层面相沟通,包括不整合和断裂型二种。
第二节 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
评价生、储、盖组合条件,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考虑: 1.生储盖层的最佳组合形式。最好的组合形式是互层型、 侧变型和不整合型;其次是上覆型、下伏型和断层型;最差 的是封闭型。 2.生油层的最佳厚度,该厚度一般认为是30~50m,这 一厚度的生油岩排烃效率最高。 3.砂岩的最佳百分率,该百分率是20~50%,也可以 说是砂/页比率为0.25~1.0的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