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油气藏的形成
第六节1油气藏的形成

2、圈闭形成时间——早
3、圈闭所处位置——近
(四)必要的保存条件
各地质时期所形成的油气藏,在漫长的地 质历史中,不断地受到内力和外力的地质作用, 已形成的油气藏随时可能遭到各种因素的破坏, 因此,必要的保存条件是油气藏形成的重要前 提。
三、油气藏的再形成
(一)油气藏的破坏
原来已形成的油气藏,由于所处地质环
第六节 油气藏
油气藏
指在单一圈闭内,具有统一水 动力系统的油气聚集体。是油气在 地壳中聚集的基本单位。
气藏
油气藏
单一圈闭:
主要指单一要素控制 即单一的储集层内 同一个面积内 具有统一的压力系统
统一的油水界面
一、油、气、水分布规律
重力分异:气在上,油在中,水在 下,形成油—气界面和油—水界面
石油
5、油气藏高度:指圈闭内储集层最高点到油、水 接触面之间的海拔高差。 气顶高度:含气部分的最高点到油气界面的高差。 含油高度:油水界面到油气界面的高差。 6、 底水、边水 底水 边水 底水
边水
二、油气藏形成的基本地质条件
•静态要素:烃源岩、储集层、盖层、圈闭 •动态作用:油气生成、运移、聚集、保存,圈闭形成 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 1、充足的油气源条件 2、有利的生储盖组合 3、有效的圈闭
境的变化而使其中的油气部分或全部散失,
或变成稠油沥青的过程。
(1)地壳运动 (2)岩浆活动
→圈闭完整性被破坏
(3)水动力环境
(4)生物降解作用
(二)油气藏的再形成
次生油气藏:原生油 气藏破坏后新形成; 在非生油层系中。 原生油气藏:油气由分散 到集中第一次聚集起来; 在生油层系中。
1.断裂破坏原圈闭,油气沿断裂运移,在浅层圈闭
第六章 地温场、地压场、地应力场与油气藏形成的关系 演示文稿

在自由状态下边界值为: 淡水:压力梯度9.79Kpa/m; 饱和盐水压力梯度11.9Kpa/m。 大于该边界值为超压;小于该边界值为欠压。
28
3、异常地层压力的成因
〔1〕流体热增压作用 〔2〕剥蚀作用 〔3〕断裂与岩性封闭作用 〔4〕刺穿作用 〔5〕浮力作用 〔6〕粘土矿物成岩演变
29
1.流体热增压 随着地层埋深加大,经受地温升高,导致有机质成熟生 成大量石油和天然气,地层水会出现水热增压现象,在 烃源层及褚集层中都会造成异常高地层压力。
4
第一节 地温场与古地温研究
地温场是地球内部热能通过导热率不同的岩石 在地壳上的表现。
随着深度的加大温度会不断增加。而温度的 变化又会对油气的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
5
1、地温梯度〔GT ;地热 增温率〕
——地球内热层中,深度每增加100米地温所 增加的度数。OC/100米
• 沿着大断裂带常出现高GT • 大陆边缘三角洲沉积发育地区,常出现GT
6
TH 0 ×100
H
式中: —地温梯度,℃/100m;
TH—在井深H处的地层温度,℃; 0 —年平均地表温度,℃。
7
n 地温梯度的三个控制因素: 地层流体
热流值、热导率、
n 热流值 ( Q): 一定时间内流经单位面积的热量,
n 导热率 ( K) : 温差为 1度时,每 1s 内能通过厚 1cm、 面积为 1cm2体积的热力。
19
3、地温场与油气成藏关系
(1)地温对有机质向油气转化有决定性作用 • GT高:利于有机质向油气转化; • GT低或多次上升剥蚀:可延缓烃源岩热成熟
(2)地温增大,利于油气的运移 • T↑,有助于形成异常高压,促使排烃。 • T↑,流体粘度↓,利于二次运移。 • 温差:可导致热对流运移。
油气藏的形成过程石油生成-运移

油气藏特征
油气藏的储层特征
包括储层的岩性、物性、含油性、含气性等特征,以及储层的非均质 性和空间展布规律。
油气藏的流体特征
包括油、气、水的性质、组分、含量以及分布规律,以及油气的相态 特征。
油气藏的温度、压力特征
包括油气的温度、压力、压力梯度、温度梯度以及压力系统等特征。
油气藏的驱动类型与能量
根据油气的驱动类型和能量,可以将油气藏分为弹性驱动、水压驱动、 气压驱动和溶解气驱动等类型。
02 油气运移
初次运移
初次运移是指油气从源岩中排驱出来 后,在地下未成熟的沉积岩层中的运 移。
初次运移的油气量较小,但为后续的 再次运移和聚集成藏提供了物质基础。
初次运移过程中,油气会受到地层压 力、温度和孔渗性的影响,通过扩散、 渗滤和毛细管作用进行长距离的运移。
再次运移
1
再次运移是指油气在经过初次运移后,在地下成 熟沉积岩层中的运移过程。
油气藏评价
油气藏的资源量评估
根据地质资料和地球物理勘探 资料,评估油气藏的资源量, 包括地质储量和可采储量。
油气藏的技术可采性评估
根据油气的开采难度和经济效 益等因素,评估油气藏的技术 可采性和经济可采性。
油气藏的开发方案设计与 优化
根据油气藏的特征和评估结果 ,设计开发方案,包括开发层 系选择、开发方式确定、井网 部署等,并进行优化。
油气藏形成过程的影响因素
地质因素
地壳运动、构造运动、岩浆活动等地质因素都会对油气藏的形成产 生影响。
气候因素
气候变化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和腐烂,从而影响烃源岩的生成和油气 的形成。
时间因素
油气藏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足够的时间来完成油气的生成、 运移和聚集。
圈闭和油气藏

2.含油(气)边界和含油(气)面积:
通常把油(气)水界面与油(气)层顶、底面的交 线称作含油(气)边界,其中与油(气)层顶面的交 线称为外含油(气)边界,与油(气)层底面的交线 称为内含油(气)边界。
若油(气)藏的高度小于油(气)层的厚度时,则 油(气)水界面与油(气)层底面不相交,这时油( 气)藏的内边界就不存在。由相应的含油(气)边界 所圈闭的面积分别称作内含油(气)面积和外含油( 气)面积。通常含油(气)面积是指外含油(气)面 积。
其 后 , 哈 尔 鲍 蒂 ( M.T.Halbouty,1972,1980) 对隐蔽圈闭进行了系统的讨论,并赋予隐蔽圈闭 以新的含义。目前较流行的“隐蔽圈闭”实际上 相当于英文中的“obscure and subtle traps”,它 是指那些隐伏的、难以捉摸的以及用常规勘探方 法难以发现的各种圈闭,其主体是地层圈闭。隐 蔽圈闭这个概念不是指特定的圈闭类型,不适用 于分类范畴。
5. 储层的有效孔隙度
有效孔隙度----是指储集层中有效孔隙体积与 岩石总体积之比的百分数。它是根据实验室测 定或测井资料的统计分析求其平均值来确定, 也可以根据圈闭范围内孔隙度变化的趋势值( 等值线图)来确定。
(二)油气藏的度量
油气藏通常仅占据圈闭的一部分,其极 限情况则是充满整个圈闭。油气藏的大小 通常用储量来表示,这里仅介绍油气地质 文献中度量油气藏的一些有关术语。
对圈闭的分类,我们主张以圈闭的成因为主,以 圈闭形态和遮挡条件为辅的划分原则,前者作为划 分大类的基础,后者作为划分亚类的依据。根据控 制圈闭形成的地质因素,可将圈闭分为四大类:即构 造圈闭、地层圈闭、水动力(流体)圈闭和复合圈 闭,各大类圈闭又可根据其圈闭形态和遮挡条件, 进一步划分为若干亚类。本教材采用的圈闭分类系 统如表所示。
油气藏的形成

第六章油气藏的形成(Chapter6 formation of hydrocarbon reservoir) 学时:8 学时基本内容:①油气聚集的基本原理。
②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
③油气藏破坏和再分布的地质作用及油气的变化。
④含油气系统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分类。
教学重点与难点:油气聚集原理及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
教学内容提要:第一节油气聚集(重点)油气聚集:油气在储层中由高势区向低势区运移的过程中遇到圈闭时,进入其中的油气就不能继续运移,而聚集起来形成油气藏的过程,称为油气聚集。
一、单一圈闭油气聚集的机理1.渗滤作用:对于盖层封闭能力差的圈闭,毛细管封闭的盖层对水不起封闭作用,而对烃类则产生毛细管封闭,结果把油气过滤下来在圈闭中聚集。
2.排替作用:Chapman(1982)认为盖层中的流体压力一般比相邻砂岩层中的大,油气进入圈闭后首先在底部聚集,随着烃类的增多逐渐形成具有一定高度的连续烃相,由于密度差油的压力都比水的压力高,因此产生了一个向下的流体势梯度,致使油在圈闭中向上运移同时把水向下排替直到束缚水饱和度为止。
二、系列圈闭中的油气聚集原理(本节重点)1.油气差异聚集原理静水条件下,在油气运移的主方向上存在一系列溢出点自下倾方向向上倾方向递升的圈闭,油气源充足,盖层封闭能力足够大。
油气在圈闭中依次排替作用的结果,出现自上倾方向的空圈闭向下倾方向变为纯油藏→油气藏→纯气藏的油气分布特征。
2.油气差异渗漏原理如果在运移的主方向上,存在一系列盖层封闭能力差的岩性圈闭,油气在圈闭中依次渗滤作用的结果,出现自上倾方向的空圈闭向下倾方向变为纯气藏→油气藏→纯油藏的油气分布特征。
第二节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重点、难点)一、油气源条件1、概念成烃坳陷:是指地质历史时期曾经是广阔的有利于有机质大量繁殖和保存的封闭或半封闭的沉积区;成熟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体积大,并能提供充足的油气源,形成具有工业价值的油气聚集。
2、条件评价盆地中油气源是油气藏形成的首要条件,油气源是否丰富取决于成烃拗陷的大小,烃源岩的成烃条件和成烃演化史。
第六章-油气藏的形成

第二节 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
一.油气成藏要素 地壳中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是生 地壳中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是生、储、盖、运、圈、保多 种地质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种地质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生油气源岩 盆地沉降埋藏史—形成巨厚的沉积物 形成巨厚的沉积物。 盆地沉降埋藏史 形成巨厚的沉积物。 盆地热演化史—烃源岩的成熟度 烃源岩的成熟度。 盆地热演化史 烃源岩的成熟度。 古气候—有机质的丰度 有机质的丰度。 古气候 有机质的丰度。 储集层:孔隙度和渗透率。 储集层:孔隙度和渗透率。 盖层:排替压力高。 盖层:排替压力高。 油气运移:油气二次运移的最终结果形成油气藏。 油气运移:油气二次运移的最终结果形成油气藏。 断裂—以垂向运移为主 以垂向运移为主。 断裂 以垂向运移为主。 储集层内和不整合面—以侧向运移为主 以侧向运移为主。 储集层内和不整合面 以侧向运移为主。 圈闭:圈闭的大小(规模)决定油气的富集程度。 圈闭:圈闭的大小(规模)决定油气的富集程度。 油气藏形成后, 油气藏保存条件 :油气藏形成后,是否受构造运动的影 响遭受破坏。 响遭受破坏。
差 气 油 气
集 聚 异 油
示 程 过 水
图 意
第一节 圈闭类型划分与油气聚集
差异聚集原理可简述为:在油源区形成的油气, 差异聚集原理可简述为:在油源区形成的油气,进入饱含 可简述为 水的储集层后,沿着一定的路线(由溢出点所控制) 水的储集层后,沿着一定的路线(由溢出点所控制)向储集层的 上倾方向运移,位于运移路线上的系列圈闭将被油气所充满, 上倾方向运移,位于运移路线上的系列圈闭将被油气所充满, 其结果使天然气分布于系列圈闭底部靠近油源区一侧的圈闭中, 其结果使天然气分布于系列圈闭底部靠近油源区一侧的圈闭中, 向上倾方向的圈闭中依次为油气藏、纯油藏和空圈闭。 向上倾方向的圈闭中依次为油气藏、纯油藏和空圈闭。 油气差异聚集得以发生,必须具备以下四点基本条件: 四点基本条件 油气差异聚集得以发生,必须具备以下四点基本条件: 区域倾斜背景上存在相互连通的系列圈闭, 区域倾斜背景上存在相互连通的系列圈闭,且溢出点向上 倾方向递增; 倾方向递增; 系列圈闭区域倾斜的下倾方向存有丰富的油源区; 系列圈闭区域倾斜的下倾方向存有丰富的油源区; 系列圈闭具有良好的油气运移通道, 系列圈闭具有良好的油气运移通道,使油气能在较大范 围内作区域性运移; 围内作区域性运移; 储集层中充满地下水,且处于相对静止状态。 储集层中充满地下水,且处于相对静止状态。 油气差异聚集原理可以指明油气运移的方向和路线, 油气差异聚集原理可以指明油气运移的方向和路线,为我 们选择勘探对象提供某种依据。 们选择勘探对象提供某种依据。
油气藏形成的条件

油气藏形成的条件油气藏是油气聚集的基本单位,是油气勘探的对象。
石油和天然气在形成初期呈分散状态,存在于生油气地层中,它们必须经过迁移、聚集才能形成可供开采的工业油气藏。
下面由店铺为你详细介绍油气藏的相关知识。
油气藏形成的条件:石油和天然气在形成初期呈分散状态,存在于生油气地层中,它们必须经过迁移、聚集才能形成可供开采的工业油气藏。
这就需要具备一定的地质条件。
这些条件概括为:“生、储、盖、圈、运、保”六个字。
生油气层:是指具备生油条件的含油气的地层。
它富含有机质,是还原环境下沉积的,结构细腻、颜色较深,主要由泥质岩类和碳酸盐类岩石组成。
生油气层可以是海相的,也可以是陆相的。
另外生油气层迁必须具备一定的地质作用过程,即达到成熟,才能有油气的形成。
储层:是能够储存石油和天然气,又能输出油气的岩层,它具有良好的空隙度和渗透率,通常由砂岩、石灰岩、白云岩及裂隙发育的页岩、火山岩及变质岩构成。
盖层:指覆盖于储油气层之上、渗透性差、油气不易穿过的岩层,它起着遮挡作用,以防油气外逸。
页岩、泥岩、蒸发岩等是常见的盖层。
圈闭:就是储集层中的油气在运移过程中,遇到某种遮挡物,使其不能继续向前运动,而在储层的局部地区聚集起来,这种聚集油气的场所就叫圈闭。
如背斜、穹隆圈闭,或断层与单斜岩层构成的圈闭等(图10-2)。
运移:指油气在生油气层中形成后,因压力作用、毛细管作用、扩散作用等,使之转移到有孔隙的储油气层中,一般认为转移到储油气层的油气呈分散状态或胶状。
由于重力作用,油气质点上浮到储油气层顶面,但还不能大量集中,只有当构造运动形成圈闭时,储油气层的油、气、水在压力、重力以及水动力等作用下,继续运移并在圈闭中聚集,才能成为有工业价值的油气藏。
保存:油气要保存,必须有适宜的条件。
只有在构造运动不剧烈、岩浆活动不频繁,变质程度不深的情况下,才利于油气的保存。
相反,张性断裂大量发育,剥蚀深度大,甚至岩浆活动的地区,油气是无法保存的。
第六章 油气藏的形成

生油层总厚及单层生油 层的连续厚度 砂岩百分率20%~60% 地带与油源区的关系
总厚度小,或总厚度 虽大但为连续巨厚的 生油层 分布在油源区以外较 远地带
油气藏的形成
三、圈闭条件
圈闭是油气运移的“归宿”,圈闭的规模决定了油 气藏的规模和数量,其所处的空间位置和形成时间决 定了其捕捉油气的机率,而圈闭的密封程度和水动力 条件决定了油气的聚集条件,这些都决定了圈闭是否 为有效圈闭。 有效圈闭:是指在具有油气来源的前提下,能聚 集并保存油气的圈闭。它必须具备圈闭容积大、圈闭 距源区近、圈闭形成时间早、圈闭的闭合度高、圈闭 的封闭条件好特征。
油气藏的形成
1.油气差异聚集原理
在相连的系列背斜圈闭中的油气聚集图
油气藏的形成
Gussow认为:静水条件下,如果在油气运移的主方向上 存在一系列溢出点自下倾方向向上倾方向递升的圈闭,当油气 源充足和盖层封闭能力足够大时,油气首先进入运移路线上位 置最低的圈闭,由于密度差使圈闭中气居上,油居中,水在底 部,当第一个圈闭Ⅰ被油气充满时,继续进入的气可以通过排 替作用在圈闭中聚集,直到整个圈闭被气充满为止,而排出的 油通过溢出点向上倾的圈闭Ⅱ中聚集;若油气源充足,上述过 程相继在圈闭Ⅲ及更高的圈闭中发生;若油气源不足时,上倾 方向(距油源较远)的圈闭则不产油气,仅产水,称为空圈 闭。所以在系列圈闭中出现自上倾方向的空圈闭向下倾方向变 为纯油藏→油气藏→纯气藏的油气分布特征。但这种结果只能 代表原始的聚集规律,后期地质条件的改变有可能破坏这种聚 集情况。
圈闭中油气的聚集 A—背斜圈闭;B—地层圈闭
油气藏的形成
2.排替作用
Chapman(1982)认为泥质盖 层中的流体压力一般比相邻砂岩层 中的大,因此圈闭中的水是难以通 过盖层的。另外油气进入圈闭后首 先在底部聚集,随着烃类的增多逐 渐形成具有一定高度的连续烃相, 在油水界面上油水的压力相等,而 在油水界面以上任一高度上,由于 密度差油的压力都比水的压力高, 因此产生了一个向下的流体势梯 度,致使油在圈闭中向上运移同时 把水向下排替直到束缚水饱和度为 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油气藏的形成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是地质历史长期发展的综合结果,是盆地演化的产物。
油气在由分散到集中形成油气藏的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的作用,要形成储量丰富的油气藏,而且保存下来,是生、储、盖层和生、运、聚等静动态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有机配合形成的。
第一节油气的聚集第二节油气藏形成的条件第三节油气藏的破坏与再分布第四节含油气系统概述第一节油气的聚集油气二次运移的结果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如果运移过程中无盖层阻挡,油气将一直向上倾方向运移,直至散失到地表;另一种是运移过程中遇到合适的圈闭,油气将停止运移,在圈闭中聚集起来。
油气聚集:就是指油气在储层中由高势区向低势区运移的过程中遇到圈闭时,进入其中的油气就不能继续运移,而聚集起来形成油气藏的过程。
一、单一圈闭油气聚集的原理1、渗滤作用:Cordell(1977)、 Roberts(1980)等人认为含烃的水或随水运移的油气进入圈闭以后,因为一般亲水的、毛细管封闭的盖层对水不起封闭作用,水可以通过盖层而继续运移;而对烃类则产生毛细管封闭,结果把油气过滤下来在圈闭中聚集。
在水动力和浮力的作用下,水和烃可以源源不断地补充并最终导致在圈闭中形成油气藏。
2、排替作用:Chapman(1982)认为泥质盖层中的流体压力一般比相邻砂岩层中的大,因此圈闭中的水是难以通过盖层的。
另外油气进入圈闭后首先在底部聚集,随着烃类的增多逐渐形成具有一定高度的连续烃相,在油水界面上油水的压力相等,而在油水界面以上任一高度上,由于密度差油的压力都比水的压力高,因此产生了一个向下的流体势梯度,致使油在圈闭中向上运移同时把水向下排替直到束缚水饱和度为止。
油气在静水条件下进入单一的背斜圈闭时,首先在最高部位聚集起来,较晚进入的依次由较高的向较低的部位聚集,一直到充满整个圈闭为止。
在圈闭中,油、气、水按密度分异。
气居上,油居中,水在底下。
这时,该圈闭的聚油作用阶段已经结束。
若再有油经过时,就通过溢出点向上倾方向溢出;但对天然气则不同,由于气比油轻,它可以继续进入圈闭,并排替原被石油所占据的那部分储集空间,这一过一直进行到圈闭的整个容积完全被天然气所占据为止。
至此,对于单一圈闭来说,油气聚集的过程已完全。
对于具有溢出点的非背斜圈闭,油气聚集过程与背斜圈闭基本上是一致的。
李明诚认为,当上覆盖层只有毛细管封闭时,在油气聚集过程中渗滤和排替作用都可能存在。
在油气聚集的初期,水是可以通过上覆亲水盖层而发生渗流的;当油气聚集到一定程度之后,水就很难通过上覆盖层则主要是被油气排替到圈闭的下方。
如果盖层是异常高压封闭,则无论是什么情况水都不能通过上覆盖层而发生渗流。
二、系列圈闭中的油气聚集原理在油气盆地中,圈闭常成带成群分布,即存在系列圈闭。
对于区域均斜背景上的系列圈闭,油气聚集的基本原理最早由加拿大著名石油地质学家Gussow (1954)首先阐明,并称之为油气差异聚集原理。
其适应条件是圈闭的益出点要依次抬高,盖层的封闭能力较好。
如果在运移的主方向上,存在一系列盖层封闭能力差的岩性圈闭,则可能产生另一种形式的差异聚集,有人称为差异渗漏原理。
1、油气差异聚集原理Gussow认为:静水条件下,如果在油气运移的主方向上存在一系列溢出点自下倾方向向上倾方向递升的圈闭,当油气源充足和盖层封闭能力足够大时,油气首先进入运移路线上位置最低的圈闭,由于密度差使圈闭中气居上,油居中,水在底部,当第一个圈闭Ⅰ被油气充满时,继续进入的气可以通过排替作用在圈闭中聚集,直到整个圈闭被气充满为止,而排出的油通过溢出点向上倾的圈闭Ⅱ中聚集;若油气源充足,上述过程相继在圈闭Ⅲ及更高的圈闭中发生;若油气源不足时,上倾方向(距油源较远)的圈闭则不产油气,仅产水,称为空圈闭。
所以在系列圈闭中出现自上倾方向的空圈闭向下倾方向变为纯油藏→油气藏→纯气藏的油气分布特征。
但这种结果只能代表原始的聚集规律,后期地质条件的改变有可能破坏这种聚集情况。
加拿大阿尔伯达盆地的瑞姆彼—圣.阿尔伯达线状礁带差异聚集最为理想的例子。
2、差异渗漏原理如果在运移的主方向上,存在一系列盖层封闭能力差的岩性圈闭,油气进入最下部第一个圈闭后,气在顶部油在下面,当不断进入的油气其浮力超过上覆盖层的封闭能力时,顶部的气首先逸出,向上运移到第二个圈闭,使第一个圈闭中只剩下油,如果有足够的油气补给,气还可以从第二个圈闭中逸出进入第三个圈闭,使第二圈闭中也只剩下油,结果油藏在储集层下倾部位靠近盆地生油中心,向上变为油气藏,最上远离盆地中心的部位为气藏,形成自上倾方向的空圈闭向下倾方向变为纯气藏→油气藏→纯油藏的油气分布特征,正好与背斜圈闭的差异聚集规律相反。
第二节油气藏形成的条件油气藏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是油气和圈闭。
而油气在由分散到集中形成油气藏的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的作用,要形成储量丰富的油气藏,而且保存下来,主要取决于生油层、储集层、盖层、运移、圈闭和保存六个条件。
归纳起来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油气源条件盆地中油气源是油气藏形成的首要条件,油气源的丰富程度从根本上控制着油气资源的规模,决定着油气藏的数量和大小;油气源的性质决定着烃类资源的种类、油藏与气藏的比例;油气源形成的中心区控制着油气藏的分布。
因此,油气源条件是油气藏形成的前提。
1、烃源岩的数量成烃坳陷:是指地质历史时期曾经是广阔的有利于有机质大量繁殖和保存的封闭或半封闭的沉积区;成熟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体积大,并能提供充足的油气源,形成具有工业价值的油气聚集。
成烃坳陷在不同类型的盆地中有不同的分布形式,这与盆地的演化模式有关。
平面上,可以位于盆地中央地带(松辽盆地),也可以偏于盆地一侧(酒西盆地),或者有多个成烃坳陷(渤海湾盆地)。
纵向上,由于盆地演化的不同,烃源岩的分布在单一旋回盆地中只能有一套,在多旋回盆地中常发育多套烃源岩,但主力烃源岩常常只有一个。
成烃坳陷的位置也可以是继承性的,也可以是非继承性的,在不同的阶段位置产生迁移或完全改变。
只有研究盆地的演化史,进行旋回分析和沉积相分析,才能把握成烃坳陷的发育和迁移规律,有效地指导油气勘探。
烃源岩的数量:取决于烃源岩的面积(分布范围)和厚度。
2、烃源岩的质量并非所有的沉积盆地都有成烃拗陷,当盆地内拗陷区一直处于补偿或过补偿状态时,难以形成有利的成烃环境,或油气潜量极低,属于非成烃拗陷。
因此,一个拗陷是否具备成烃条件,还要对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类型、成熟度、排烃效率来进行评价。
通过定量计算成烃潜量、产烃率来确定盆地的总资源量,从而评价油气源的充足程度。
只有具丰富油气资源的盆地,才能形成大型油气藏。
二、生、储、盖组合和传输条件油气生成后,只有及时的排出,聚集起来形成油气藏,才能成为可以利用的资源;否则,只能成为油浸泥岩。
而储集层是容纳油气的介质,只有孔渗性良好,厚度较大的储集层,才能容纳大量的油气,形成巨大的油气藏,这是显然的。
而有利的生、储、盖组合,也是形成大型油气藏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
生储盖组合:是指烃源层、储集层、盖层三者的组合型式。
有利的生储盖组合:是指三者在时、空上配置恰当,有良好的输导层,使烃源层生成的油气能及时地运移到储集层聚集;盖层的质量和厚度能确保油气不致于散失。
1、生储盖组合类型沟通烃源层和储集层的通道有三种基本形式:孔隙—裂缝系统,不整合面系统和断裂系统。
根据生、储层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和接触关系,可将生储盖组合分为两大类:连续的或相邻的生储盖组合、不连续的或间断的生储盖组合。
(1)连续的生储盖组合是三者存在于连续沉积的地层单位中,生储层直接接触,以孔隙或孔隙—裂缝系为输导油气的通道。
根据接触方式可进一步分为:面接触,包括上覆式、下伏式、互层式;带接触,也称侧变式或指状交叉式;体接触,也称封闭式或透镜式。
(2)不连续生储盖组合生储层在时间上是不连续的,在空间上可以直接接触,也可以是分隔的,但两者的连接通道为不整合面或断层面。
可分为不整合型生储盖组合和断裂型生储盖组合。
在实际情况下,单一型式的生储盖组合往往很局限,输导油气的能力也有限,而更多的是多种型式联合形成复合的输导网络,因此,复合型的生储盖组合对大型油气藏的形成更为有利。
我国酒西盆地前山背斜带油气藏的形成即为复合型输导油气的结果。
2、生储盖组合的评价输导层的型式及其性能对输导能力起着重要作用。
一般来说,烃源层和储集层直接接触面积越大,通道畅通,输导能力就越大,反之,输导能力越差。
互层式、指状交叉式较上覆、下伏式输导能力强,透镜式虽接触面积广,但明显受储集体大小的限制。
不连续的生储盖组合型式中,生、储层虽未接触,但断裂面、不整合面往往输导能力强,在时空上把生、储层连接起来,尤其是不整合面,对油气的运聚起到重要的作用。
生储盖组合是否有利主要是看是否具有最佳的排烃效率,它与组合型式、烃源层的单层厚度和砂岩百分率有关。
单层厚度在30~50m的烃源层排烃效率较高,而砂岩百分率适当的区带则有利于油气由烃源层排入储集层进入二次运移。
从以上三个方面对生储盖组合定性评价可归纳为表。
三、圈闭条件圈闭是油气运移的“归宿”,圈闭的规模决定了油气藏的规模和数量,其所处的空间位置和形成时间决定了其捕捉油气的几率,而圈闭的密封程度和水动力条件决定了油气的聚集条件,这些都决定了圈闭是否为有效圈闭。
有效圈闭:是指在具有油气来源的前提下,能聚集并保存油气的圈闭。
它必须具备圈闭容积大、圈闭距源区近、圈闭形成时间早、圈闭的闭合度高、圈闭的封闭条件好特征。
1、圈闭容积大圈闭容积大小是决定能否形成大型油气藏的前提。
圈闭容积大小,由闭合面积、闭合高度、储集层有效厚度和有效孔隙度等参数决定。
它与圈闭的类型,储层特性等有关。
通常具有较大的闭合面积,较厚的储集层,较高的孔隙度的圈闭,是一个大容积的圈闭,但闭合度往往变化较大。
在一个油气田的含油面积内圈闭的有效容积,可以是由单一状储集层圈闭的容积;也可以是由相互连通的储集体内形成巨大的容积;也可以由多个圈闭(可以是同一类型,也可以是不同类型)在垂向上叠合,或连片叠合而形成的。
要成为大油气藏(田),必须拥有巨大的圈闭容积,这是一个先决条件。
2、圈闭距源区近(1)空间位置上距源区近。
(2)与烃源层之间有良好的输导通道,圈闭位于油气运移的路线上。
3、圈闭形成时间早所渭圈闭形成时间早,是指圈闭形成时间不晚于大规模生、排烃期。
这是一个动态条件,它不仅要研究圈闭的形成时期,而且要了解区域性大规模成烃、排烃期。
只有在大规模成烃、排烃期之前或同时形成的圈闭,才有利于油气的聚集。
圈闭形成时间通常可用分析盆地构造演化史,编制古构造图的方法来确定。
大规模区域排烃时间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确定:1.烃源岩的生烃高峰期和主要排烃期基本一致。
2.岩石的成岩后生变化,往往是控制储层次生孔隙发育时期,这个时期也是排烃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