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藏形成条件

合集下载

简要介绍油气储藏及其分类

简要介绍油气储藏及其分类

简要介绍油气储藏及其分类油气藏是聚集一定数量油气的圈闭,是油气在地壳中聚集的基本单位。

当油气聚集的数量足以供工业开采时,则称为工业性油气藏。

一个油气藏存在于一个独立的圈闭内,油气在其中具有一定的分布规律和统一的压力系统。

油气藏的分类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储集层岩性:根据储集层的岩石类型,油气藏可分为砂岩油气藏、碳酸盐岩油气藏、火山岩油气藏、页岩油气藏等。

圈闭类型:圈闭是形成油气藏的必要条件,主要类型有断层遮挡油藏、岩性油气藏、地层不整合油气藏、潜山油气藏、地层超覆油气藏等。

孔隙类型:根据储集层的孔隙类型,油气藏可分为单一孔隙介质油气藏(如孔隙介质油藏)、双重介质油气藏(如裂缝-溶洞型介质油藏)、三重孔隙介质油气藏(如裂缝-溶洞-孔隙型介质油藏)等。

流体性质:油藏按原油密度大小分为轻质油藏、中质油藏和重质油藏等;气藏根据凝析油含量的多少细分为干气藏、湿气藏和凝析气藏。

此外,气藏还可按天然气组分中的酸性气体(主要是指H2S、CO2)含量来进行分类。

接触关系:根据油气藏与周围地层或水体的接触关系,可分为底水油藏、边水油藏、层状油藏、层状边水油藏等。

此外,油气藏还可按照纵向剖面上的生产层数分类,分为单层油气藏、多层油气藏;也可按照储层的形成方式分类,分为构造型油气藏、地层油气藏、岩性油气藏、混合型油气藏等。

总的来说,油气藏的分类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过程,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综合考虑和分析。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需更多油气储藏及其分类的详细信息和数据,建议查阅石油勘探开发领域的专业书籍或咨询相关领域的专家。

第五章_油气聚集与油气藏的形成

第五章_油气聚集与油气藏的形成

石油天然气地质学欧成华、胡雪涛石油工程学院石油天然气地质学第一章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概论(2学时)第二章油气生成理论与烃源岩(4学时)第三章输导层与油气运移(4学时)第四章油气储集层与盖层(10学时)第五章油气藏形成与破坏(4 学时)第六章含油气系统与油气藏类型(8 学时)第七章油气藏地质建模(8学时)第五章油气藏形成与破坏第一节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第二节油气在圈闭中的聚集过程第三节天然气藏形成机理第四节油气藏的破坏及其产物第五节油气藏的形成时间第五章油气藏形成与破坏第一节油气藏形成的条件油气成藏基本要素:生、储、盖、运、圈、保六个基本要素概括为油气藏形成的四项基本条件⏹充足的油气来源⏹有利的生储盖组合⏹大容积的有效圈闭⏹良好的保存条件第五章油气藏形成与破坏一个盆地油气源的丰富程度,取决于:(1)生油岩体积——生油凹陷面积、生油岩累计厚度;(2)有机质丰度、类型、成熟度;(3)排烃效率。

生油岩体积大,有机质丰度高、类型好、转化程度高,排烃效率高,即可提供充足的油气源。

第五章油气藏形成与破坏(1)烃源岩的体积大——面积大、层数多、厚度大第五章油气藏形成与破坏(1)烃源岩的体积大——面积大、层数多、厚度大⏹烃源岩的面积——生烃凹陷面积的大小⏹烃源岩的厚度——生烃凹陷的持续时间⏹烃源岩的层数——地壳运动的周期性和沉积的旋回性地质上:具有面积大和持续时间长的生烃凹陷的盆地往往具有好的油气源条件。

(2)烃源岩的质量——丰度高、类型好、成熟度适中第五章油气藏形成与破坏等级TOC(%)“A”(%)总烃(ppm)Pg(S1+S2) (mg/g)非烃源岩<0.5<0.01<100<0.5差烃源岩0.5-1.00.01-0.05100-2500.5-2.0中等烃源岩 1.0-2.00.05-0.1250-500 2.0-6.0好烃源岩>2.0>0.1>500>6.0泥质烃源岩评价标准(黄第藩等,1992)岩石热解分析得到的:S1—残留烃,相当于岩石中已由有机质生成但尚未排出的残留烃,也被称为游离烃;S2—裂解烃,本质上是岩石中能够生烃但尚未生成烃类的有机质,对应着不溶有机质中的可产烃部分。

第12章 油气藏及油气聚集

第12章 油气藏及油气聚集

油 气
二、油气藏
1、油气藏的定义 油气藏:是地壳上油气聚集的最基本单元,是油气在单一圈闭中的聚 集。具有统一的压力系统和油水界面。
只聚集了石油,则称油藏;
圈闭
只聚集了天然气,称之气藏;
油、气同时聚集,称之为油气藏。
三个储集层组成的三个油藏
同一套储层,三个油气藏
同一套储层,四个油气藏
⑴ 溢出点 溢出点:指流体充满圈闭后,开始向外溢出的点。
200
100
平面图
300 200 100
闭合 高度
剖面图
构造 等高线
溢出点 闭合 面积
图5-1 背斜圈闭中度量最大有效容积的有关参数示意图
⑵ 闭合面积 闭合面积:通过溢出点的构造等高线所圈出的封闭面积或其与断层线 、剥蚀线、尖灭线等所封闭的面积。闭合面积愈大,圈闭的有效容积 也愈大。一般由目的层顶面构造图量取。
油气(柱)藏高度:油水界面到油气藏最高点的高程差。
气含 顶油 高高 度度 -100 -120 -140 -160 -180 -200 油 气 藏 高 度
图5-5 背斜油气藏中油气水分布示意图
注意:以上所指的是静水条件,若在动水条件下,情况有所不同。
气柱高度:油气藏中含气部分最高点与最低点的高差。 油柱高度:油气藏中含油部分最高点与最低点的高差。 油气柱高度:油气藏中含气部分最高点与含油部分最低点的高差。
2、圈闭的度量 圈闭的大小由圈闭的最大有效容积来度量,表示该圈闭能容纳油 气的最大体积,它往往决定着油气藏的储量大小。
V=F· H· P
式中:V--圈闭最大有效容积,m3; F--圈闭的闭合面积,m2;
H--储集层的有效厚度,m;P--储集层的有效孔隙度,%。
圈闭最大有效容积,取决于圈闭的闭合面积、储层有效厚度、有 效孔隙度。

油气藏形成的条件

油气藏形成的条件

第二节油气藏形成的条件油气藏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是油气和圈闭。

而油气在由分散到集中形成油气藏的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的作用,要形成储量丰富的油气藏,而且保存下来,主要取决于生油层、储集层、盖层、运移、圈闭和保存六个条件。

归纳起来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油气源条件盆地中油气源是油气藏形成的首要条件,油气源的丰富程度从根本上控制着油气资源的规模,决定着油气藏的数量和大小;油气源的性质决定着烃类资源的种类、油藏与气藏的比例;油气源形成的中心区控制着油气藏的分布。

因此,油气源条件是油气藏形成的前提。

1、烃源岩的数量成烃坳陷:是指地质历史时期曾经是广阔的有利于有机质大量繁殖和保存的封闭或半封闭的沉积区;成熟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体积大,并能提供充足的油气源,形成具有工业价值的油气聚集。

成烃坳陷在不同类型的盆地中有不同的分布形式,这与盆地的演化模式有关。

平面上,可以位于盆地中央地带(松辽盆地),也可以偏于盆地一侧(酒西盆地),或者有多个成烃坳陷(渤海湾盆地)。

纵向上,由于盆地演化的不同,烃源岩的分布在单一旋回盆地中只能有一套,在多旋回盆地中常发育多套烃源岩,但主力烃源岩常常只有一个。

成烃坳陷的位置也可以是继承性的,也可以是非继承性的,在不同的阶段位置产生迁移或完全改变。

只有研究盆地的演化史,进行旋回分析和沉积相分析,才能把握成烃坳陷的发育和迁移规律,有效地指导油气勘探。

烃源岩的数量:取决于烃源岩的面积(分布范围)和厚度。

2、烃源岩的质量并非所有的沉积盆地都有成烃拗陷,当盆地内拗陷区一直处于补偿或过补偿状态时,难以形成有利的成烃环境,或油气潜量极低,属于非成烃拗陷。

因此,一个拗陷是否具备成烃条件,还要对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类型、成熟度、排烃效率来进行评价。

通过定量计算成烃潜量、产烃率来确定盆地的总资源量,从而评价油气源的充足程度。

只有具丰富油气资源的盆地,才能形成大型油气藏。

二、生、储、盖组合和传输条件油气生成后,只有及时的排出,聚集起来形成油气藏,才能成为可以利用的资源;否则,只能成为油浸泥岩。

石油地质学 第五节 油气藏形成的条件

石油地质学 第五节    油气藏形成的条件
二、充分条件
油气藏形成的充分条件是指上述基本要素在时空上的 良好匹配,既有充足的油气源、有利的生储盖组合和 大容积的有效圈闭。
三、成烃坳陷和充足油气源
(一)成烃坳陷
(1)成烃坳陷概念及其与油 气聚集区关系 成烃坳陷:盆地中分布成熟 烃源岩或成烃灶的深坳陷区。 成烃坳陷与油气聚集区关系:
(a)成烃坳陷提供油 气聚区所需的油气。
(1)油气丰度 油气丰度:单位面积成烃坳陷所生成的可采油气储量。 按油(气)丰度通常将含油气盆地(坳陷)分成三
个等级: (a)丰富的(>2×104 m3 / km2); (b)中等的(0.2×104 m3—2×104 m3 / km2 ); (c)差的(< 0.2×104 m3 / km2 )。
成烃坳陷所具有总的生成的可采油气储量 (Q)是该坳陷面积(S)与油气的丰度乘 积。
包裹体均一温度(℃)
25
25
20
S74井 5468.8-5729.9 20
15
17块样品,274个测点 15
S79井 5530.84-5703.64
10
10块样品,185个测点
10
个数
5
5
0
0
60 70 80 90 100 110 120 130 140 150 160 170 180 190 200 210
f.临界含油饱和度(临界油析出因子):油、水共存条件下, 油开始排出所应有的最低饱和度。或油、水共存条件下,油相对渗透率 为零时,最大含油饱和度。不同的烃源岩在不同条件下,其值不同,一 般在10%-20%,但可能低到1%。
g.聚集系数(运聚系数):油气地质储量(聚集量)与生油 量之比。统计表明,石油运聚系数多为3%左右,最高达35%。天然气运 聚系数一般在0.5%-2%。

石油地质学 第五节 油气藏形成的条件

石油地质学 第五节    油气藏形成的条件
Q=0.24341S+167.535
Q=0.0668886S+73.1739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面积(km2)
6000
7000
8000
产烃率是通过 有机质热模拟实验 获得。
辽东湾地区下第三系烃源岩不同有 机质类型热解产烃率曲线盆地油气丰度
煤和煤系泥岩热模拟产气率 曲线
盆地总油气资源量=烃源岩面积×产烃丰度=产烃率×有机质总量。
(b)空间上,成烃坳 陷与油气聚集区的可能关系
成烃坳陷与油气分布关系图
成烃坳陷内烃源岩展布型式 1. 烃源岩位于成烃坳陷中央地带。 2. 烃源岩位于成烃坳陷一侧。 3. 烃源岩的分布在多个次一级成烃坳陷(凹陷)内。
非成烃坳陷 非成烃坳陷指没有或很少烃源岩,或没有成熟烃源岩的
坳陷。
(二)充足油气源
华北冀中潜山油气藏的成藏油气运移
华北盆地冀中坳陷深凹陷与潜山油气藏分布图 (据吴继龙,1986)
1.坳陷界线;2.大于3-4km的深坳陷;3.断层;4.潜山油藏
(2)较长距离的侧向运移
连续组合内较长距离的侧向运移较长距离是指十几千米 以上。
c.产烃率:烃源岩中单位质量有机质的的生烃量。
d.产烃丰度:单位面积烃源岩的生烃量
4
2
100000 8 6
4
2
10000
8

6


4

万 吨
2

1000 8 6
4
2
100 8 6
0
Q=59.2098S-55327.8
Q=12.5008S+1153.2 Q=6.95347S+107.819 Q=3.42806S+880.62 Q=2.78523S-315.579 Q=1.799S-65.7678 Q=1.10234S+205.591 Q=0.748873S-25.4078

5.5 油气成藏基本地质条件之一——充足的油气源

5.5 油气成藏基本地质条件之一——充足的油气源

第五章油气聚集与油气藏的形成5.5 油气成藏基本地质条件之一——充足的油气源一个盆地或凹陷油气源的丰富程度决定于有效烃源岩体积、有机质丰度、类型和成熟度,以及烃源岩排烃能力。

充足的油气源:生烃面积大,生烃层系厚;发育多套烃源岩层系;有机质丰富、类型优越、热演化程度较高,排烃效率高。

大盆地形成大油气田,具有体积巨大的有效生烃岩体。

拥有丰富油气资源的含油气盆地,均具有较大体积的沉积岩,尤其是具有较大厚度和体积的烃源岩。

大盆地形成大油气田,具有体积巨大的有效生烃岩体。

沉积岩面积多在10×104km3以上,体积多在50×104km3以上,烃源岩系总厚度最小是200~300m,一般在500m以上,最厚的可达1000m以上。

大盆地形成大油气田,具有体积巨大的生油气岩体。

统计世界上61个特大型油气田所在约12个含油气盆地:都是长期持续稳定下沉的盆地,沉积岩厚>5000m,甚至上万米;生油凹陷面积大,生油层系巨厚,具备充足的油气来源。

大盆地形成大油气田,具有体积巨大的生油气岩体。

波斯湾盆地:面积230×104km2,沉积岩厚5000~12000米,体积704×104km3,主要生烃层系厚1000~2500米。

松辽盆地:面积23×104km2,沉积岩厚达6000米,体积77.5×104km3,主要生烃层系厚500~1000米。

有缘学习更多+谓ygd3076或关注桃报:奉献教育(店铺)盆地名称 盆地面积 沉积岩系发育概况 生油岩发育概况 油气可采储量 ( 吨、米 3 ) ( k m 2 ) 时 代 厚度 体 积 ( 公里 3 ) 时 代 岩性及厚度 及特大油气田数 波斯湾 240 万 古生代、中、新 生代 ; 以 J 、 K 、 E 、 N 为主 5000~12000 米 平均 3000 米 704.1 万其中 J 以上 417 万 J 3 、 K 2 、 E 为 主 碳酸盐岩为主 , 最厚 4000 米 , 主要生油层厚 1000~1500 米 油 541 亿 ; 28 个 西西伯利亚 230 万 中、新生代 以 J 、 K 为主 最厚 4000~8000 米平 均 2600 米 600 万 J 2 ~K , 以 J 3 、 K 1 为主 泥岩 ( 前三角 洲 )500~1000 米 油 60 亿 8 个 美国 墨西哥湾 110 万 中、新生代 最厚 12000 米 平均 4000 米 545 万 J 3 ~N 1 , 以 K 3 、 N 1 ; 为主 泥 岩为主、部分为碳酸 盐岩 1000~2000 米 油 53.4 亿 ; 1 个 马拉开波 8.5 万 中、新生代 (K~N) 最厚 10000 米 平均 4600 米 395.7 万 K~N , 以始新世为 主 K 为石灰岩、粘土岩 , 厚 150~200 米 ; E 泥岩 2000 米 油 73 亿 ; 2 个 伏尔加 乌拉尔 65 万 以上古生代 为 主 一般小于 2000 米 , 在 乌拉尔山前可达 8000 米 , 平均 3100 米 218.2 万 中泥盆世 ~ 早二叠 世 以泥岩为主 ; 总厚 200~500 米 油 42.7 亿 ; 2 个 利比亚锡尔 特 35 万 古 ~ 中、新生代 , 以 K 、 E 、 N 为 主 古生界 1500 米 , K 以 上最厚 5000 米 , 平均 2500 米 80 万 K~E, 以 K 2 、 E 为主 以石灰岩、泥灰岩为 主 , 部分为泥岩 1000~2000 米 油 40 亿 ; 气 7790 亿 4 个 阿尔及利 亚东戈壁 41 万 古生代 ~ 中生代 4000~5000 米 160 万 志留纪 页岩 200 米 油 9.9 亿 ; 气 29940 亿 3 个 北 海 62 万 二迭 ~ 第三系 总厚 8000 米 第三系 3000 米 300 万 侏罗纪和第三纪 , 部分晚石炭世 泥 岩 油 34 亿 ; 气 184080 亿 4 个 尼日尔河 三 角 洲 6 万 新生代 一般 4000~6000 米 最大 12000 米 30 万 早第三纪 泥岩 1000~2000 米 油 27 亿 ; 气 11200 亿 大油气田 6 个 美国西内部 60.2 万 古生代、中生代 9000 米 85 万 ∈ 、 C 、 P泥岩为主 ,200~400 米 1 个 ( 气 ) 松 辽 22.6 万 K~N 最厚 6000 米 平均 3000 米 77.5 万 K泥岩 500~1000 米 1 个 华 北 25 万 震旦 ~ 中生代 新 生 代 新生代最厚可达 6000 米其中 E4500 米125 万 E 为主 泥岩大于 500 米最厚1000~15 00 米 1 个 世界12个大含油气盆地61个特大油气田的情况简表︵据张厚福等︐1999︶波斯湾盆地油气田分布图松辽盆地下白垩统生油中心与油气富集关系图1—生烃强度等值线,2—地温梯度等值线,3—油田,4—凹陷边界小盆地也可形成丰富的油气聚集。

第六节1油气藏的形成

第六节1油气藏的形成

2、圈闭形成时间——早
3、圈闭所处位置——近
(四)必要的保存条件
各地质时期所形成的油气藏,在漫长的地 质历史中,不断地受到内力和外力的地质作用, 已形成的油气藏随时可能遭到各种因素的破坏, 因此,必要的保存条件是油气藏形成的重要前 提。
三、油气藏的再形成
(一)油气藏的破坏
原来已形成的油气藏,由于所处地质环
中形成次生油气藏。
原生改变了原有圈闭的形态,油气部分向 外溢出或全部转移,在新的圈闭中聚集成藏。
境的变化而使其中的油气部分或全部散失,
或变成稠油沥青的过程。
(1)地壳运动 (2)岩浆活动
→圈闭完整性被破坏
(3)水动力环境
(4)生物降解作用
(二)油气藏的再形成
次生油气藏:原生油 气藏破坏后新形成; 在非生油层系中。 原生油气藏:油气由分散 到集中第一次聚集起来; 在生油层系中。
1.断裂破坏原圈闭,油气沿断裂运移,在浅层圈闭
以背斜油气藏为例
气顶
油气藏的参数
油 油 气 藏 高 度
含气边界 含水边界 水
含油边界
1.含油边界: 油藏中油-水接触面 与含油层顶面的交线。 2.含水边界: 油藏中油-水接触面 与含油层底面的交线。 3.含气边界: 油藏中油-气接触面 与油、气层顶面的交线。 4. 含油、气面积: 油藏中含油外边缘所 圈定的面积为含油面积。 含气边界所圈定的面积为 含气面积。
5、油气藏高度:指圈闭内储集层最高点到油、水 接触面之间的海拔高差。 气顶高度:含气部分的最高点到油气界面的高差。 含油高度:油水界面到油气界面的高差。 6、 底水、边水 底水 边水 底水
边水
二、油气藏形成的基本地质条件
•静态要素:烃源岩、储集层、盖层、圈闭 •动态作用:油气生成、运移、聚集、保存,圈闭形成 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 1、充足的油气源条件 2、有利的生储盖组合 3、有效的圈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油气藏形成的条件
油气藏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是油气和圈闭。

而油气在由分散到集中形成油气藏的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的作用,要形成储量丰富的油气藏,而且保存下来,主要取决于生油层、储集层、盖层、运移、圈闭和保存六个条件。

归纳起来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油气源条件
盆地中油气源是油气藏形成的首要条件,油气源的丰富程度从根本上控制着油气资源的规模,决定着油气藏的数量和大小;油气源的性质决定着烃类资源的种类、油藏与气藏的比例;油气源形成的中心区控制着油气藏的分布。

因此,油气源条件是油气藏形成的前提。

1、烃源岩的数量
成烃坳陷:是指地质历史时期曾经是广阔的有利于有机质大量繁殖和保存的封闭或半封闭的沉积区;成熟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体积大,并能提供充足的油气源,形成具有工业价值的油气聚集。

成烃坳陷在不同类型的盆地中有不同的分布形式,这与盆地的演化模式有关。

平面上,可以位于盆地中央地带(松辽盆地),也可以偏于盆地一侧(酒西盆地),或者有多个成烃坳陷(渤海湾盆地)。

纵向上,由于盆地演化的不同,烃源岩的分布在单一旋回盆地中只能有一套,在多旋回盆地中常发育多套烃源岩,但主力烃源岩常常只有一个。

成烃坳陷的位置也可以是继承性的,也可以是非继承性的,在不同的阶段位置产生迁移或完全改变。

只有研究盆地的演化史,进行旋回分析和沉积相分析,才能把握成烃坳陷的发育和迁移规律,有效地指导油气勘探。

烃源岩的数量:取决于烃源岩的面积(分布范围)和厚度。

2、烃源岩的质量
并非所有的沉积盆地都有成烃拗陷,当盆地内拗陷区一直处于补偿或过补偿状态时,难以形成有利的成烃环境,或油气潜量极低,属于非成烃拗陷。

因此,一个拗陷是否具备成烃条件,还要对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类型、成熟度、排烃效率来进行评价。

通过定量计算成烃潜量、产烃率来确定盆地的总资源量,从而评价油气源的充足程度。

只有具丰富油气资源的盆地,才能形成大型油气藏。

二、生、储、盖组合和传输条件
油气生成后,只有及时的排出,聚集起来形成油气藏,才能成为可以利用的资源;否则,只能成为油浸泥岩。

而储集层是容纳油气的介质,只有孔渗性良好,厚度较大的储集层,才能容纳大量的油气,形成巨大的油气藏,这是显然的。

而有利的生、储、盖组合,也是形成大型油气藏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

生储盖组合:是指烃源层、储集层、盖层三者的组合型式。

有利的生储盖组合:是指三者在时、空上配置恰当,有良好的输导层,使烃源层生成的油气能及时地运移到储集层聚集;盖层的质量和厚度能确保油气不致于散失。

1、生储盖组合类型
沟通烃源层和储集层的通道有三种基本形式:孔隙—裂缝系统,不整合面系统和断裂系统。

根据生、储层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和接触关系,可将生储盖组合分为两大类:连续的或相邻的生储盖组合、不连续的或间断的生储盖组合。

(1)连续的生储盖组合是三者存在于连续沉积的地层单位中,生储层直接接触,以孔隙或孔隙—裂缝系为输导油气的通道。

根据接触方式可进一步分为:面接触,包括上覆式、下伏式、互层式;带接触,也称侧变式或指状交叉式;体接触,也称封闭式或透镜式。

(2)不连续生储盖组合生储层在时间上是不连续的,在空间上可以直接接触,也可以是分隔的,但两者的连接通道为不整合面或断层面。

可分为不整合型生储盖组合和断裂型生储盖组合。

在实际情况下,单一型式的生储盖组合往往很局限,输导油气的能力也有限,而更多的是多种型式联合形成复合的输导网络,因此,复合型的生储盖组合对大型油气藏的形成更为有利。

我国酒西盆地前山背斜带油气藏的形成即为复合型输导油气的结果。

2、生储盖组合的评价
输导层的型式及其性能对输导能力起着重要作用。

一般来说,烃源层和储集层直接接触面积越大,通道畅通,输导能力就越大,反之,输导能力越差。

互层式、指状交叉式
较上覆、下伏式输导能力强,透镜式虽接触面积广,但明显受储集体大小的限制。

不连续的生储盖组合型式中,生、储层虽未接触,但断裂面、不整合面往往输导能力强,在时空上把生、储层连接起来,尤其是不整合面,对油气的运聚起到重要的作用。

生储盖组合是否有利主要是看是否具有最佳的排烃效率,它与组合型式、烃源层的单层厚度和砂岩百分率有关。

单层厚度在30~50m的烃源层排烃效率较高,而砂岩百分率适当的区带则有利于油气由烃源层排入储集层进入二次运移。

从以上三个方面对生储盖组合定性评价可归纳为表。

三、圈闭条件
圈闭是油气运移的“归宿”,圈闭的规模决定了油气藏的规模和数量,其所处的空间位置和形成时间决定了其捕捉油气的几率,而圈闭的密封程度和水动力条件决定了油气的聚集条件,这些都决定了圈闭是否为有效圈闭。

有效圈闭:是指在具有油气来源的前提下,能聚集并保存油气的圈闭。

它必须具备圈闭容积大、圈闭距源区近、圈闭形成时间早、圈闭的闭合度高、圈闭的封闭条件好特征。

1、圈闭容积大
圈闭容积大小是决定能否形成大型油气藏的前提。

圈闭容积大小,由闭合面积、闭合高度、储集层有效厚度和有效孔隙度等参数决定。

它与圈闭的类型,储层特性等有关。

通常具有较大的闭合面积,较厚的储集层,较高的孔隙度的圈闭,是一个大容积的圈闭,但闭合度往往变化较大。

在一个油气田的含油面积内圈闭的有效容积,可以是由单一状储集层圈闭的容积;也可以是由相互连通的储集体内形成巨大的容积;也可以由多个圈闭(可以是同一类型,也可以是不同类型)在垂向上叠合,或连片叠合而形成的。

要成为大油气藏(田),必须拥有巨大的圈闭容积,这是一个先决条件。

2、圈闭距源区近
(1)空间位置上距源区近。

(2)与烃源层之间有良好的输导通道,圈闭位于油气运移的路线上。

3、圈闭形成时间早
所渭圈闭形成时间早,是指圈闭形成时间不晚于大规模生、排烃期。

这是一个动态条件,它不仅要研究圈闭的形成时期,而且要了解区域性大规模成烃、排烃期。

只有在大规模成烃、排烃期之前或同时形成的圈闭,才有利于油气的聚集。

圈闭形成时间通常可用分析盆地构造演化史,编制古构造图的方法来确定。

大规模区域排烃时间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确定:1.烃源岩的生烃高峰期和主要排烃期基本一致。

2.岩石的成岩后生变化,往往是控制储层次生孔隙发育时期,这个时期也是排烃的时期。

3.盆地中构造运动,形成许多背斜构造以及断裂、不整合面等,往往成为油气运移的通道,是区域性油气运移的时期。

酒西盆地前山背斜带油气藏,通过古构造图分析,背斜带中鸭儿峡、老君庙、石油沟等构造在中新世早期已经形成,此时烃源岩也正处于生烃、排烃高峰期,由青西凹陷运移出来的油气聚集于此形成一系列背斜油田,而处于鸭儿峡西北边的青草湾构造,则形成于最后一期构造运动(第三纪末),尽管临近生油凹陷,也未能捕捉到油气。

4、圈闭的闭合度高
当在储集层中有水动力作用时,油水界面将发生倾斜,其倾斜度与水压梯度和流体密度差有关。

相同水压条件下,气水界面倾角小于油水界面的倾角,油(气)水界面的高差大于圈闭的闭合高时,原来存在的圈闭将无法封闭住油气;另外,若闭合高小于油水过渡带,则圈闭不能产出纯油,完全被油水过渡带充满。

因此,圈闭闭合高度要大于油水界面两端高差或油水过渡带的厚度,是有效圈闭的条件之一。

5、圈闭的封闭条件好
储层上方盖层的封闭条件是圈闭是否存在的关键,若盖层的封闭条件差,则很难聚集保存大油气藏,尤其是气藏。


层的封闭性往往由盖层的排替压力来确定,可用盖层可封闭的最大油柱高度来衡量,它代表盖层的最大封闭能力。

Zo·(ρw-ρo)g =2γ( 1/rt-1/rp)/(ρw-ρo)g
当Zo > h时,则油气能充满整个圈闭;
Zo < h时,则油气只能充满圈闭的上面一部分,再注入的油气将通过盖层逸散,圈闭的有效性将遭到破坏。

四、保存条件
已经聚集形成的油气藏,是否能够完整的保存下来,是油气藏存在与否的重要前提,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油气藏将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使油气散失、氧化或产生再分布,形成新的油气藏。

因此,必要的保存条件是油气藏形成后得以保存下来的关键。

从以上四方面分析可见,要形成大型的油气藏并保存下来,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是充足的油气源,良好的储集层和有利的生储盖组合条件,有效的圈闭及必要的保存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