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田开发基础 6第六章 油气成藏条件及油气藏类型1
东北石油大学油气田地质开发基础-PPT-第六章

2021/4/9
12
第二节 构造圈闭及其油气藏 一、背斜油气藏
2021/4/9
13
2021/4/9
14
第二节 构造圈闭及其油气藏 一、背斜油气藏
(三)披覆背斜油气藏
1、定义: 这类背斜是由地形突起及差异压实作用形成的。
2、形成机理:在沉积基底上常存在有各种地形突起,由结晶基岩、坚硬致密的沉积岩
下大上小。
如渤海湾盆地的济阳坳陷的孤岛及孤东油田。主要分布在地台区。
2021/4/9
15
2021/4/9
16
第二节 构造圈闭及其油气藏 一、背斜油气藏
(四)底辟拱升背斜油气藏
1、成因:由地下塑性物质活动的结果。在特殊的沉积环境中,坳陷内可堆积巨厚
的盐岩、膏岩和泥,它们在地下高温、高压下一般呈较强的塑性。在上覆不均衡重力负 荷或侧向水平应力作用下,产生塑性蠕动,可在上覆地层薄弱地带发生底辟上拱,使上 覆地层发生变形,形成底辟拱升背斜圈闭。
2021/4/9
7
第二节 构造圈闭及其油气藏 一、背斜油气藏
背斜油气藏的形成条件和形态较简单,油气聚集机理简 单,也易于用地震方法发现,是油气勘探的首选对象。背斜 油气藏从成因上看,也可分为五个亚类
(一)挤压背斜油气藏
1、定义:由侧向挤压应力为主的褶皱作用而形成的背斜 圈闭的油气聚集。
2、特点:两翼倾角陡,常呈不对称状;闭合度高,闭合 面积小;常伴有断裂(图6-1)。
(五)滚动背斜油气藏
1、形成机理:沉积过程中,由于张性断层的块断活动及重力滑动,边沉积边断
断鼻油气藏
断 孤形断层断块油气藏
层
油
交叉断层断块油气藏
油气藏形成的条件

第二节油气藏形成的条件油气藏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是油气和圈闭。
而油气在由分散到集中形成油气藏的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的作用,要形成储量丰富的油气藏,而且保存下来,主要取决于生油层、储集层、盖层、运移、圈闭和保存六个条件。
归纳起来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油气源条件盆地中油气源是油气藏形成的首要条件,油气源的丰富程度从根本上控制着油气资源的规模,决定着油气藏的数量和大小;油气源的性质决定着烃类资源的种类、油藏与气藏的比例;油气源形成的中心区控制着油气藏的分布。
因此,油气源条件是油气藏形成的前提。
1、烃源岩的数量成烃坳陷:是指地质历史时期曾经是广阔的有利于有机质大量繁殖和保存的封闭或半封闭的沉积区;成熟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体积大,并能提供充足的油气源,形成具有工业价值的油气聚集。
成烃坳陷在不同类型的盆地中有不同的分布形式,这与盆地的演化模式有关。
平面上,可以位于盆地中央地带(松辽盆地),也可以偏于盆地一侧(酒西盆地),或者有多个成烃坳陷(渤海湾盆地)。
纵向上,由于盆地演化的不同,烃源岩的分布在单一旋回盆地中只能有一套,在多旋回盆地中常发育多套烃源岩,但主力烃源岩常常只有一个。
成烃坳陷的位置也可以是继承性的,也可以是非继承性的,在不同的阶段位置产生迁移或完全改变。
只有研究盆地的演化史,进行旋回分析和沉积相分析,才能把握成烃坳陷的发育和迁移规律,有效地指导油气勘探。
烃源岩的数量:取决于烃源岩的面积(分布范围)和厚度。
2、烃源岩的质量并非所有的沉积盆地都有成烃拗陷,当盆地内拗陷区一直处于补偿或过补偿状态时,难以形成有利的成烃环境,或油气潜量极低,属于非成烃拗陷。
因此,一个拗陷是否具备成烃条件,还要对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类型、成熟度、排烃效率来进行评价。
通过定量计算成烃潜量、产烃率来确定盆地的总资源量,从而评价油气源的充足程度。
只有具丰富油气资源的盆地,才能形成大型油气藏。
二、生、储、盖组合和传输条件油气生成后,只有及时的排出,聚集起来形成油气藏,才能成为可以利用的资源;否则,只能成为油浸泥岩。
油气聚集与油气藏的形成

油气藏,特别是大型油气藏形成的基 本条件应包括:
充足的油气源; 足够的油气运移动力;
良好的运移通道;
有效的储集层; 有利的生储盖组合; 大容积的有效圈闭;
六、Great effective trap
气藏,必须有大容积的有效圈闭。
有效圈闭是形成油气藏的基本条件。要形成巨大的油
圈闭容积的大小,主要取决于闭合面积(close area)、 闭合高度(close height)、储集层的有效厚度(effective thickness)和有效孔隙度(effective porosity)等参数。 一个大容积的圈闭,通常具有较大的闭合面积,较厚的储 集层,较高的孔隙度,但闭合度的变化范围可能较大。
力在垂向上分布的分析,认为巨厚泥质生油层向储
集层提供流体(包括油气),主要是由紧靠储集层
的30m(100ft)左右的生油层,其余部分的效率很低。
根据这一研究得出,单层厚度为30-50m的油层具
有最高的排烃效率。随着连续厚度增大,排烃效率
降低。连续厚度大于200m以上,排烃效率明显降
低。
The simple table of qualitative estimation on source、reservoir、seal combination
生油中心控制着油气分布
济阳凹陷下第三系生油中心与油气富集关系(东营凹陷部分) 1—地层剥蚀线,2—生烃强度等值线,3—油田
松辽盆地下白垩统 生油中心与油气富 集关系图
1—生烃强度等值线, 2—地温梯度等值线, 3—油田,4—凹陷边界
生油坳陷在盆地内的展布,归纳起来大致有以 下三种基本型式: 1. 位于盆地中央地带,如松辽、西西伯利亚、 洛杉矶、锡尔特等盆地; 2. 偏于盆地一侧,如波斯湾、伏尔加-乌拉尔、 阿尔伯达、山九昆等盆地; 3. 多生油凹陷,即统一的含油气盆地中存在若 干个生油凹陷,如渤海湾盆地。
第六节1油气藏的形成

2、圈闭形成时间——早
3、圈闭所处位置——近
(四)必要的保存条件
各地质时期所形成的油气藏,在漫长的地 质历史中,不断地受到内力和外力的地质作用, 已形成的油气藏随时可能遭到各种因素的破坏, 因此,必要的保存条件是油气藏形成的重要前 提。
三、油气藏的再形成
(一)油气藏的破坏
原来已形成的油气藏,由于所处地质环
中形成次生油气藏。
原生改变了原有圈闭的形态,油气部分向 外溢出或全部转移,在新的圈闭中聚集成藏。
境的变化而使其中的油气部分或全部散失,
或变成稠油沥青的过程。
(1)地壳运动 (2)岩浆活动
→圈闭完整性被破坏
(3)水动力环境
(4)生物降解作用
(二)油气藏的再形成
次生油气藏:原生油 气藏破坏后新形成; 在非生油层系中。 原生油气藏:油气由分散 到集中第一次聚集起来; 在生油层系中。
1.断裂破坏原圈闭,油气沿断裂运移,在浅层圈闭
以背斜油气藏为例
气顶
油气藏的参数
油 油 气 藏 高 度
含气边界 含水边界 水
含油边界
1.含油边界: 油藏中油-水接触面 与含油层顶面的交线。 2.含水边界: 油藏中油-水接触面 与含油层底面的交线。 3.含气边界: 油藏中油-气接触面 与油、气层顶面的交线。 4. 含油、气面积: 油藏中含油外边缘所 圈定的面积为含油面积。 含气边界所圈定的面积为 含气面积。
5、油气藏高度:指圈闭内储集层最高点到油、水 接触面之间的海拔高差。 气顶高度:含气部分的最高点到油气界面的高差。 含油高度:油水界面到油气界面的高差。 6、 底水、边水 底水 边水 底水
边水
二、油气藏形成的基本地质条件
•静态要素:烃源岩、储集层、盖层、圈闭 •动态作用:油气生成、运移、聚集、保存,圈闭形成 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 1、充足的油气源条件 2、有利的生储盖组合 3、有效的圈闭
《石油天然气地质与勘探》第6章 油气藏的类型及特征(gxs)

(2)泥岩涂抹封闭:塑 性泥岩层沿断裂带涂抹, 使断裂带本身具有高排替 压力,封闭。
(3)颗粒碎裂封闭:碎 裂作用使断裂带中颗粒颗 级和渗透率降低,如砂质 颗粒破碎形成细粒的断层 泥。
(4)成岩封闭:胶结作 用使断裂带渗透性降低。
2、断层在油气藏形成中的作用
(1)封闭作用
A、纵向上:断层带具有的封闭性取决于:
★若上侵岩体刺穿上覆沉积岩层→储集层连续性遭 到破坏,上倾方向被侵入岩体封闭→形成岩体刺穿 (接触)圈闭。其中的油气聚集→岩体刺穿油气藏。 ☆基本特点:油气在上倾方向一侧被刺穿岩体所限, 其下倾方向油(气)水边界仍与规则等高线保持平行。
四、裂缝性油气藏
★油气储集空间和渗滤通道主要为(构造)裂缝。 灰岩、 泥灰岩、泥岩等(致密、性脆)
大段泥岩层内的单层砂岩,受断距影响小。 B、横向上:断层带具有的封闭性取决于:
——断层两盘岩性组合及配置关系、断距
①储集层沿上倾方向与 ②两侧储层对置时,上倾地
断层另一盘的非透性层 断接层触封闭:的封大小闭与。断距及断
层两侧岩层接触情况的关系
层的排替压力大,则封闭; 否则封不住。
C、断距小于泥岩厚度:封闭条件较好;
①断层性质:——压性、压扭性:封闭好,张性差 ②断面产状:——缓:封闭性强;陡:开启性大。 ③断开地层岩性:——软地层(泥等)多时:封闭;
脆性地层多:开启。 ④断层带内流体活动:
——流体中溶解物沉淀→封闭; 沿断层带运移油 气被氧化、沥青化→封闭。
(C、1)断封距闭小于作泥用岩厚度:封闭条件较好;
其中聚集了商业规模的油气后,称为水动力油 气藏。
——地层产状发生轻度变化的构造鼻和挠曲带,单斜储 集层岩性不均一和厚度变化带以及地层不整合附近。在这些 部位,当渗流地下水的动水压力与油气运移的浮力方向相反、 大小大致相等时,可阻挡和聚集油气,形成水动力油气藏。
油气藏形成基本条件

第三节
教学目的:
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
要求掌握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
(一)地壳运动的抬升和挤压会破坏圈闭的有效性
1.盖层遭受剥蚀,圈闭失去有效性; 2.开启断层导致油气沿断层大量流失, 油气藏破坏。
实例:黑油山(克拉玛依)、油砂山(柴达木)
第三节 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
断层对具多储集层的单一油层的背斜油气藏中油气再分布的作用 (据Hobson,1956)
第三节 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
• 有机质的成熟度
生烃凹陷面积大、持续 发育时间长、沉积速率 高的大中型盆地,或面 积虽较小,但沉积速率 特高、烃源岩总厚度大 的盆地,油源丰富。
含油气盆地丰度图 (据佩罗唐,1972)
第三节 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
二、有利的生储盖组合
生储盖组合:
通常把烃源岩、储集层、盖层同时存在并且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套地
难点重点:
圈闭有效性的控制因素
第三节
六大成藏要素:
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
烃源岩---提供油气藏形成的物质基础
储集层---油气储-渗的空间和通道
盖 层---使储集层中的油气免于向上逸散的保护层 圈 闭---油气聚集的地质场所 运 移---油气从分散到集中的聚集过程 保 存---使已形成的油气藏免遭破坏、得以保存至今
静态
动态
上述六大要素可归纳为五个基本条件:
一、具有充足的油气来源; 二、具备有利的生储盖组合; 三、具备有效的圈闭; 四、具备良好的运移条件 五、具备必要的保存条件
油气田开发课件 第六章 第4节(改)

SEC的探明储量定义
(2)、探明已开发油气储量:
是通过现有井采用现有装备和操作方法,预期可采出的
。 储量 通过注水或其它提高采收率技术补充天然能量或改变一次采油机理预期可获
得的油气增加量,若划归“探明已开发储量”,仅仅是指在先导方案试验之后,或已安 装流程取得生产效果而得以证实之后,表明增加可采储量是可实现的。
b.根据测井和岩心资料分析认为可能含有油气的储层中的储量, 但可能不够商业产量。
c.由加密井增加的储量,但技术上不能肯定。
d.由提高采收率方法增加的储量,提高采收率方案或先导试验已
经规划但没有实施,而且从岩性、流体和储层特征上对该方案是否具 有商业性存在较大疑问。
e.储集层在某一区块的储量,地质解释表明,该区块与探明区块
② 由应用提高采收率技术(如注水)可经济生产的储量,若定为“探明”级,指的 是通过油气藏已安装流程的运行,证实了该方案或流程所依赖的工程分析是可靠的。
③ 探明储量不包括:从已知油藏可能得到的储量,但己分别划归“显示增加储量” (Indicated additional reserves”);由于地质、油藏特征或经济条件的不确定性,对 其采收率有较大疑问的原油、天然气和天然气液;未钻井远景区可能存在的原油、天然 气和天然气液;从油页岩、煤、天然沥青和其它类似的源岩中可能采出的原油、天然气 和天然气液。
未探明储量可以进一步细分为概算储量和可能储量。
概算储量(probable reserves):通过地质和
工程资料分析,表明可能被采出的储量。包括:
a.在地下控制程度不适于定为探明的地方的储量。b.缺少岩心
资料或明确的测试储量。c.靠打加密井可增加的储量。d.由提高采
收率方法增加的储量.e.储集层与探明区块以断层相隔,且在构造上
油气藏基本类型

四、复合油气藏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因素共同起封闭作用而形 成的圈闭称为复合圈闭, 成的圈闭称为复合圈闭,油气在其中的聚集就 称为复合油气藏. 称为复合油气藏 主要有:构造 地层复合油气藏 地层复合油气藏; 主要有:构造—地层复合油气藏; 构造—岩性油气藏 岩性油气藏; 构造 岩性油气藏; 岩性—水动力复合油气藏等 水动力复合油气藏等。 岩性 水动力复合油气藏等。
古潜山油气藏
2、地层超覆油气藏 、 形成:水进→超覆→ 形成:水进→超覆→退积层序
海退 退覆退 跨覆 海进 海退覆盖 海侵超覆
水退→退覆→ 水退→退覆→进积层序
指出油气藏的类型
三、水动力油气藏
由水动力,或和非渗透性岩层联合封闭, 由水动力,或和非渗透性岩层联合封闭,使静水条件下不 存在圈闭的地方形成聚油气圈闭,称为水动力圈闭 水动力圈闭, 存在圈闭的地方形成聚油气圈闭,称为水动力圈闭,其中 水动力油气藏。 聚集了商业规模的油气后,称为水动力油气藏 聚集了商业规模的油气后,称为水动力油气藏。
二、地层油气藏
因储集层的岩性或物性的横向变化或者由于纵向上 沉积连续性中断而形成的圈闭——地层圈闭;其中聚集 地层圈闭; 沉积连续性中断而形成的圈闭 地层圈闭 了油气——地层油气藏。 地层油气藏。 了油气 地层油气藏
岩性油气藏(透镜型、尖灭型) 岩性油气藏(透镜型、尖灭型) 不整合油气藏(地层不整合覆盖、地层超覆) 不整合油气藏(地层不整合覆盖、地层超覆) 生物礁油气藏
生物礁油气藏
(三)地层不整合油气藏
储集层由于纵向沉积连续性中断而形成的圈闭(即与地层 储集层由于纵向沉积连续性中断而形成的圈闭( 不整合面有关的圈闭)中的油气聚集,即地层不整合油气藏。 不整合面有关的圈闭)中的油气聚集,即地层不整合油气藏。 地层不整合覆盖(遮挡) 地层不整合覆盖(遮挡)油气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油凹陷面积大、沉降持续时间长 ,形成巨厚烃源岩系及多生油气期 ,是形成丰富油气藏的物质基础
6
油气田开发基础
§2 油气富集条件
国内外大型及特大型油气田都分布在面积大、沉积岩系 厚度大、沉积岩分布广泛的盆地中。
如波斯湾、西伯利亚、墨西哥、马拉开波、伏尔加-乌 拉尔、松辽、渤海湾。这些盆地的面积多在10×104km2以 上,烃源岩系的总厚度均>200-300m,一般在500m以上 ,最厚的可达1000m以上。沉积岩体积多在50×104km3 以上。
我国14个盆地面积 > 10×104km2大型盆地油气资源量 占总量的近75%。
7
油气田开发基础
§2 油气富集条件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有些盆地面积虽然较小,但沉积岩厚度大,圈 闭的有效容积大,生油层总厚度大,油源丰富,也可形成丰富的油气 聚集。俗称“小而肥”的盆地。
例如美国西部的洛杉矶盆地,是一个面积仅3900km2的小型沉积
油气田,该盆地每平方公里发现的石油可采储量近20×104 m3(总可
采储量78,000×104 m3 ), 居世界各含油气盆地之首。
8
油气田开发基础
§2 油气富集条件
二、有利的生、储、盖组合
生储盖组合:剖面上紧密相邻的生油层、储 集层和盖层的一个有规律的组合,称为一个生 、储、盖组合。
有利的生储盖组合:生油层生成的油气能及时地 运移到良好的储层中,同时盖层质量和厚度又能保 证运移至储集层中的油气论 圈合一碎特碳集其岩盖相盖压影性评基差影基湿初模二高征特)闭对;、般屑酸它层层响价响性式度物外成油本异本次次、征位烃厚(因、;特岩盐岩类封盖-三影、置浓度质在烃气有规聚概运运素临有要征(响岩影类型、闭度层、效沉基条模水律集4念界移效移素因响点特连)孔(((积机有(饱排孔沉火础件式成、按规(((素因)殊续隙运相相环和烃渗积山理效溢岩、素盖性分度律移态态境度厚、环岩出性评、层性、(-概;;、性毛有、度孔境、点、(价 评埋)念 动 动原岩因细效地)隙、结质分-价)深闭、力力理石管厚层结岩晶素布)等合运;—4学;度压构石岩范点()面移通7、超岩-力学、)点围最、积方道储等、泥;、大条-式时集闭)储质途有件、期径4润;点;、 效油方容向积气距)聚离集) 模式(机理4点、模式4种) 油地气壳藏运(动条件;含油边界和含油面 积岩-边浆底活水动-油气柱高度-气顶和油环充水满动系数力)
4
油气田开发基础
§2 油气富集条件
1、生; 一、充足的油气来源
油
2、储; 二、有利的生、储、盖组合
气
3、盖;
富
4、运;
集
条
5、聚:
件
6、圈; 三、有效的圈闭
7、保; 四、必要的保存条件
5
油气田开发基础
§2 油气富集条件
一、充足的油气来源
大型油气田
充足油气供给
油气源供烃丰富程度
大面积、大厚度
油源岩地化指标(丰度 、成熟度、类型、转化 、环境指标等)
这三种组合关系是最有利
的或较为有利的。
11
油气田开发基础
§2 油气富集条件
2000 4000 6000 8000 10000
箭头表示压实流体流动方向
2)厚度比例有利
在粘土岩-砂岩构成的生储盖 组合中:
砂泥厚度:当砂岩单层厚1015m , 生 油 层 单 层 厚 30-40m , 二者略等厚互层时,砂泥接触面 积最大,有利于石油聚集。
在烃源岩大量生排烃期及其以前形成 的圈闭是最有效的。如盆地此后又发生 一次或多次构造运动:
授课内容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油气水成分及性质 第三章 油气成因理论及油气生成模式 第四章 生油层、储集层、盖层 第五章 油气运移、聚集和保存 第六章 油气成藏条件及油气藏类型 第七章 油气聚集单元及分布规律 第八章 油气田地质研究概述 第九章 油层对比 第十章 油气田地下构造研究 第十一章 沉积相研究 第十二章 储层非均质研究 第十三章 油层压力和温度 第十四章 储量计算
1
油气田开发基础
第六章 油气成藏条件及油气藏类型
§1、油气成藏要素 §2、油气富集条件 §3、油气成藏时间
§4、构造油气藏 §5、地层油气藏 §6、岩性油气藏 §7、水动力油气藏 §8、复合油气藏
2
油气田开发基础
§1 油气成藏要素
1、生; 生油岩是油气藏形成的物质基础
成
2、储;储层是油气运移及存储的直接载体
盆地。在中新世晚期到更新世短短的时间内,就沉积了厚度达6000m
以上的沉积岩,在沉积凹陷的中心部位,泥质生油岩系厚达
2000~3000m,油源极为丰富。在油源区及其附近,砂岩储集层发育, 储集层与生油层互层或指状交错,还有断层连通。十分有利于油气运 移。且发育有一系列背斜构造,圈闭条件好。因此,形成数目众多的
藏
3、盖;盖层是油气聚集和保存的必备条件
要
4、运;运移是油气由源岩到圈闭的过程
素
5、聚:油气在圈闭中聚集成藏过程
6、圈;圈闭是油气聚集的地质场所
7、保;油气藏能否延续至今的关键因素
以上任何一个或几个要素缺损,都不能形成现今的油气藏。
3
油气田开发基础
§1 油气成藏要素
生;
储;
成
盖;
藏
运;
要
素
聚;
圈;
变 式
顶 生 式
自 生 、 自 储 、 自 盖 10 式
油气田开发基础
§2 油气富集条件
区域最佳烃类 运移和聚集
主要是砂2岩层 .有利生、储、盖组合
主要是泥岩层
1)接触关系有利
生储互层式接触面积大。
生储指状交叉,交叉地带最
表示流体自泥岩
表 流示 体无 运构 移造 的 箭 时 方头 向表示压实水的运 向 内 移 砂 运岩 移 方 及 的向 在 方砂 向岩有利。 砂岩透镜体
砂泥厚度比率:砂岩比率介于 20%-60% 对 油 气 聚 集 最 有 利 , 中 值 为 30%-40% , 太 大 太 小 均 不利。
深 度, ft
12
油气田开发基础
§2 油气富集条件—双7止12.27
三、有效的圈闭
具有油气来源前提下,圈闭聚集油气实际能力。 1、时间上的有效性:圈闭早于或同时于油气区域性运移时间有效
9
油气田开发基础
§2 油气富集条件
正 常 式
1、生储盖组合类型
1)根据时空配置 正常式;侧变式;顶生顶盖(顶
生式);自生-自储-自盖式:
2)根据生、储、时代关系
侧 变 式 自新储式生。古储式顶 、生 古式 生新储式和自 自 自生 盖 生、 式 自
3)根据生储盖的连续性
连续性沉积的生储盖组合和不连 续的生储盖组合(不整合面分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