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藏类型范围划分标准表
油气藏的类型

一(.一背)斜油 背气 斜一藏 . 油背气斜藏油气藏
◆地质作用下,◆储地集质层 作用 呈下拱,起储的 集背 层呈斜拱,起其的上 背斜,其 方为非渗透性盖方层为所非封 渗透 闭性,盖形层成所背 封闭斜,圈形闭成, 背斜圈闭, 其中聚集了油气其而中形聚成 集了 。油气而形成。
油气水局限于闭合空间内,按重力分异作用分布。 含油面积形态与背斜形态一致,平面上呈环带状。 油层压力分布和等高线近于平行。
由于沉积中断,以地层不整合面作遮挡 条件所形成的圈闭称为地层圈闭。在地层圈 闭中形成的油气藏叫地层油气藏。
(一)地层不整合遮挡油气藏
潜伏剥蚀 突起圈闭
潜伏剥蚀背 斜构造圈闭
潜伏剥蚀单 斜构造圈闭
(二)地层超覆油气藏
储集层超覆在基岩、盆缘、不整合面上
特 ①油气分布受地层超覆面和底板不 点 渗透层控制;
(1)遮挡物——封闭作用 (2)油气运移的通道——开启性
纵向上:断层带具有的封闭性取决于:
断层性质 断面产状 断开地层岩性 断层带内流体活动
横向上: 断层带具有的封闭性取决于:
断层两盘岩性组合及配置关系、断距
断层油气藏的类型
(1)按断层与 储层平面组合 关系分类:
断鼻油气藏
断块油气藏:
弧形断层断块油气藏
②含油范围受地层超覆线与构造等 高线交切的闭合面积控制; ③以层状油气藏为主。
一 构造油气藏 二 地层油气藏 三 岩性油气藏 四 特殊类型油气藏 五 复合油气藏
三、岩性油气藏
地层内由于横向上岩性变化所形成 的圈闭称为岩性圈闭。在岩性圈闭中形 成的油气藏叫岩性油气藏。
特点:该类油气藏以岩性为主,各独立砂体的含油
1、挤压背斜油气藏
老君庙背斜油藏综合图
油藏——精选推荐

油藏第一章1.储集层(孔隙开度较大的岩石层)非储集层(孔隙开度较小的岩石层)水平、倾斜储层无法聚集油气。
2. 圈闭:定义:能够阻止油气继续运移、并能遮挡油气,使其聚集起来的地质构造。
构成要素:储集层(储集油气的岩石层)、盖层(阻止油气向上运移的岩石层)、遮挡物(阻止油气侧向运移的岩石层)。
圈闭大小度量参数:溢出点(圈闭中油气溢出的地方)、闭合高度ht (圈闭的最高点与溢出点之间的垂向距离)、闭合面积At(通过溢出点的闭合等高线所包围的面积)。
圈闭容积Vct:Vct=Ath?(1-Swc) h—储集层的厚度定义:单一圈闭中被油气占据的部分,称作油气藏。
(08年已考)度量参数:油水界面、油柱高度ho、含油面积Ao。
8.地质储量:特定地质构造中所聚集的油气数量。
分为静态地质储量和动态地质储量。
动态地质储量与静态地质储量的比值,称作储量的动用程度。
可采储量:在目前技术经济条件下, 可以采出的地质储量。
采收率:可采储量与地质储量的比值。
静态地质储量:采用静态地质参数(如含油面积和储集层厚度)计算的地质储量。
动态地质储量:在油气开采过程中采用动态生产数据(如油气产量和地层压力)计算的地质储量。
地质储量容积法计算公式:N=Aoh? (1-Swc)/Boi (10年已考)Boi—原始条件下地层原油体积系数。
9. 储量级别:潜在、远景、预测、控制、探明、开发10. 储量丰度:单位含油面积上的石油地质储量。
Ωo=N/Ao= h? (1-Swc)ρos/Boi ρos—地面脱气原油密度。
单储系数:单位岩石体积中的石油地质储量。
(09年已考)ωo= N/Aoh=? (1-Swc)ρos/Boi第四章油气藏压力与温度1. 原始地层压力:油气藏投入开发之前测量的压力,Pi2. 动态地层压力:油气生产过程中测量的压力,P3. 井底流压:油气流动即生产过程中测量的井底压力,Pwf4. 井底静压:油气静止即关井过程中测量的井底压力,Ps5. 地层压力梯度Gp:单位深度的压力变化值。
石油天然气资源储量分类标准

1 范围1.1 本标准规定了石油天然气资源/储量(以下简称资源/储量)的分类和定义。
1.2 本标准适用于资源/储量计算、评审和统计,也适用于国内采矿权和开发方案的审批、矿业权转让和油气勘探开发筹资、融资等活动中的储量中介评估。
2 基本术语本标准在分类定义中采用下列基本术语,这些基本术语均为泛指的名词:2.1 原地量:是指地壳中由地质作用形成的油气自然聚集量,即在原始地层条件下,油气储集层中储藏的石油和天然气及其伴生有用物质,换算到地面标准条件(20℃,0.101MPa)下的数量。
在未发现的情况下,称为原地资源量;在已发现的情况下,称为原地储量,特称地质储量。
2.2 可采量:是指从油气的原地量中,预计可采出的油气数量。
在未发现的情况下,称为可采资源量;在已发现的情况下,称为可采储量。
2.3 资源量:是原地资源量和可采资源量的统称。
2.4 储量:是地质储量和可采储量的统称。
可采储量又是技术可采储量和经济可采储量的统称。
2.5 技术可采储量:是指在给定的技术条件下,经理论计算或类比估算的、最终可采出的油气数量。
2.6 经济可采储量:是指在当前已实施的或肯定要实施的技术条件下,按当前的经济条件(如价格、成本等)估算的、可经济开采的油气数量。
2.7 不可采量:是原地量与可采量的差值。
3 勘探开发阶段划分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工作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完整的勘探开发过程可分为五个阶段:区域普查阶段、圈闭预探阶段、油气藏评价阶段、产能建设阶段、油气生产阶段。
3.1 区域普查阶段:对盆地、坳陷、凹陷及周缘地区,进行区域地质调查,选择性地进行非地震物化探和地震概查、普查,以及进行区域探井钻探,了解烃源岩和储、盖层组合等基本石油地质情况,圈定有利含油气区带。
13.2 圈闭预探阶段:对有利含油气区带,进行地震普查、详查及其它必要的物化探,查明圈闭及其分布,优选有利含油气的圈闭,进行预探井钻探,基本查明构造、储层、盖层等情况,发现油气藏(田)并初步了解油气藏(田)特征。
第七章 圈闭和油气藏的类型

4、披覆背斜油气藏
与地下古凸起(潜山、基石)和差异压实作用有关,继承古 凸起或者沿沉积基底的隆起形态而发育成。
北美地台二叠盆地溪莫尔油田恒剖面图
5、逆牵引背斜油气藏(与同生断层有关)
同生断层:边沉积边断裂,同沉积断层、生长性正断层。 常伴逆牵引(又称:滚动背斜)。
二、断层油气藏
储集层沿上倾方 向受断层遮挡所形 成的圈闭中的油气 聚集。
墨西哥的岩浆盐体刺穿油田横剖面图
四、裂缝性油气藏
油气储集空间和渗滤通道主要为(构造)裂缝。 灰岩、 泥灰岩、泥岩等(致密、性脆)
☆裂缝性油气藏的特点
a.油气藏常呈状; b.钻井过程中经常发生钻具放空、泥浆漏失、井喷; c.储集层岩芯孔隙度、渗透率较低,但试井渗透率较高; d.同一油气藏不同井间产量相差悬殊。
② 断块油气藏: •弧形断层断块油气藏
坨庄-胜利村油田某一段层油气藏构 造图(a)及剖面图(b)
•交叉断层断块油气藏
柴达木盆地冷湖油田某断层油藏构 造图(a)及剖面图(b)
•多断层复杂断块油气藏
东辛油田营13 断块区油藏平 面及剖面图
(2)按断层性质分: a.正断层遮挡油气藏: 地垒、正常式层脊断块(阶梯状) 反向屋脊断块(掀斜断块)
断层封闭的 大小与断距 及断层两侧 岩层接触情 况的关系
D、断层圈闭的闭合高度及闭合面积,决定于 断距的大小及其与盖层、储集层厚度的关系。
1、断层在油气藏形成中的作用
(2)通道和破坏作用 •断层活动期: ——开启,可作运移通道,也可破坏原生油气藏 •间歇期:——封闭 •多期活动性断层: ——早期的利于油气聚集,后期的则不利。
★若上侵岩体刺穿上覆沉积岩层→储集层连续性遭到破坏, 上倾方向被侵入岩体封闭→形成岩体刺穿(接触)圈闭。其 中的油气聚集→岩体刺穿油气藏。
油气藏类型

原始 气油比(m3/t)
临界 态油 气藏
临界态油气藏 近临界态油藏(高 挥发性) 轻质油藏 常规油藏
轻度重质油藏
油藏 中度重质油藏
<35
微量气
液相
液相
气液
气液
黑色
黑色
>0.87
0.9~1.0
30~100
100~4000
20
71
重度重质油藏
基本无气
液相
气液
黑色
>1.0
>400
沥青质油矿
无气无液
固相
固相
黑色
>1.0
>90
7
二、分类原则及分类方案
分类原则: 科学性---分类应能充分反映圈闭的成因,反映 各种不同类型油气藏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实用性---分类应能有效地指导油气藏的勘探及 开发工作,简便实用。 分类方案: 按圈闭成因分类:构造、地层、岩性、水动力、 复合。
8
构造油气藏系指地壳运动使地层发生变 形或变位而形成的构造圈闭中的油气聚集。 圈闭的成因均为构造作用的结果。
12
如果储集层上方和上倾方向是由构造、地 层、岩性和水动力等因素中两种或两种以上因 素共同封闭而形成的圈闭,可称之为复合圈闭。 在其中形成的油气藏称为复合油气藏。
13
油气藏分类表
14
油气藏分类表(续表)
15
第六章
油气藏类型
概述 构造油气藏 地层油气藏 岩性油气藏 水动力油气藏 复合油气藏
1
第一节
概述
一、分类概述 世界上发现的油气藏数量众多、类型各 异。根据不同的需要和目的,提出了上百种 油气藏分类方案。 主要分类依据:圈闭成因、油气藏形态、 遮挡类型、储集层类型、储量及产量的大小、 烃类相态及流体性质。
油气藏基本类型

四、复合油气藏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因素共同起封闭作用而形 成的圈闭称为复合圈闭, 成的圈闭称为复合圈闭,油气在其中的聚集就 称为复合油气藏. 称为复合油气藏 主要有:构造 地层复合油气藏 地层复合油气藏; 主要有:构造—地层复合油气藏; 构造—岩性油气藏 岩性油气藏; 构造 岩性油气藏; 岩性—水动力复合油气藏等 水动力复合油气藏等。 岩性 水动力复合油气藏等。
古潜山油气藏
2、地层超覆油气藏 、 形成:水进→超覆→ 形成:水进→超覆→退积层序
海退 退覆退 跨覆 海进 海退覆盖 海侵超覆
水退→退覆→ 水退→退覆→进积层序
指出油气藏的类型
三、水动力油气藏
由水动力,或和非渗透性岩层联合封闭, 由水动力,或和非渗透性岩层联合封闭,使静水条件下不 存在圈闭的地方形成聚油气圈闭,称为水动力圈闭 水动力圈闭, 存在圈闭的地方形成聚油气圈闭,称为水动力圈闭,其中 水动力油气藏。 聚集了商业规模的油气后,称为水动力油气藏 聚集了商业规模的油气后,称为水动力油气藏。
二、地层油气藏
因储集层的岩性或物性的横向变化或者由于纵向上 沉积连续性中断而形成的圈闭——地层圈闭;其中聚集 地层圈闭; 沉积连续性中断而形成的圈闭 地层圈闭 了油气——地层油气藏。 地层油气藏。 了油气 地层油气藏
岩性油气藏(透镜型、尖灭型) 岩性油气藏(透镜型、尖灭型) 不整合油气藏(地层不整合覆盖、地层超覆) 不整合油气藏(地层不整合覆盖、地层超覆) 生物礁油气藏
生物礁油气藏
(三)地层不整合油气藏
储集层由于纵向沉积连续性中断而形成的圈闭(即与地层 储集层由于纵向沉积连续性中断而形成的圈闭( 不整合面有关的圈闭)中的油气聚集,即地层不整合油气藏。 不整合面有关的圈闭)中的油气聚集,即地层不整合油气藏。 地层不整合覆盖(遮挡) 地层不整合覆盖(遮挡)油气藏
油气藏分类

油气藏的分类摘要:目前,在世界上发现的油气藏的种类众多,形成方式也各有不同,地质学家很早就认识到将这些油气藏分类的必要性。
国内外石油地质学家们提出的油气藏的分类很多。
其中大部分支持的是根据圈闭的形态和成因进行分类,这样的分类在油气勘探中已经取得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随着常规油气藏的数量慢慢减少以及非常规油气藏在油气藏勘探中的地位的上升,使我们逐渐重视起这些非圈闭类的油气藏,而以往的分类方法在这方面体现出了一定的局限性,所以,我们需要寻找一个更为有效的方法对油气藏进行分类,这样的分类不应该完全推翻根据圈闭分类的方法,而是应该继承圈闭分类的优点并对它的不足加以补充。
本文就是在圈闭分类的基础上对油气藏在宏观上分成聚集类油气藏和非聚集类油气藏,并对两种分类分别进行了简单地划分,以此来更好地进行学术上的探讨。
关键词:油气藏分类常规油气藏非常规油气藏圈闭非圈闭一、传统油气藏分类简要概述传统对油气藏的分类一般遵循两条基本的原则:1、分类的科学性,即分类应能充分反映圈闭的成因,反映各种不同类型油气藏之间的联系和区别;2、分类的实用性,即分类应能有效地指导油气藏的勘探及开发工作,并且比较简单实用。
根据上述两条分类原则将油气藏按照圈闭分为构造油气藏、地层油气藏、岩性油气藏以及符合油气藏,并根据具体特点细分为若干类型(表1)。
二、传统油气藏分类缺陷可以说,传统油气藏的分类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对油气藏的勘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尤其在寻找圈闭类油气藏勘探中更是如鱼得水,曾经在石油勘探中形成这样的思维“找石油就找背斜”。
可见,以圈闭对油气藏分类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但近些年来,随着非常规油气藏的发展,如致密砂岩气、页岩气、页岩油、煤层气油气藏在储量和开采量的提高,让我们不得不重视这些所谓的非常规油气藏,而这些油气藏之所以被称为非常规油气藏,如果从发现和利用的时间角度讲,先被利用的就是常规的,后被发现的就是非常规的,但如果当初先被发现和利用的是煤层气、天然气水合物等油气藏,是不是它们现在就是常规的油气藏了呢?这样的定义和分类也让我联想到了对能源的分类,对传统的能源我们称之为常规能源,而对于新发现的太阳能、风能等能源我们称为新能源,是因为它们是被新利用的能源,这是按照利用的时间对能源进行的分类。
油气藏的类型

第一节油气藏的类型第二节油气聚集单元第三节油气资源分布特点及控制因素•主要内容第五章油气聚集类型及分布规律▲油气藏的分类构造油气藏地层油气藏岩性油气藏其它类型油气藏▲油气藏基本类型第一节油气藏的类型一、构造油气藏大类类亚类挤压背斜油气藏基底升降背斜油气藏底辟拱升背斜油气藏差异压实背斜油气藏背斜油气藏牵引背斜油气藏断鼻油气藏弧形断层断块油气藏交叉断层断块油气藏多断层切割的断块油气藏断层油气藏断层线、等高线与岩性尖灭线共同配合形成裂缝性油气藏盐体刺穿接触油气藏泥火山刺穿接触油气藏构造油气藏刺穿接触油气藏岩浆岩体刺穿接触油气藏1、背斜油气藏在构造运动作用下,地层发生弯曲变形,形成向周围倾伏的背斜,称背斜圈闭。
油气在背斜圈闭中聚集形成的油气藏,称为背斜油气藏。
这类油气藏在世界油气勘探史上一直占最重要的位置,也是石油地质学家们最早认识的一种油气藏类型。
J.D.Moody等人(1972)统计了世界上最终可采储量在7100万吨(5亿桶)以上的189个大油田,其中背斜油藏占总数的75%以上。
类挤压背斜油气藏:指在由侧压应力挤压为主的褶皱作用下形成的背斜圈闭中的油气聚集。
(1)挤压背斜油气藏—与挤压作用有关的背斜油气藏主要特征:▲常见于褶皱区▲两翼地层倾角陡▲常呈不对称状▲闭合高度较大▲闭合面积较小▲常伴有逆(冲)断层一般在地台区较为常见,在地台内部坳陷和边缘坳陷中。
基底活动使沉积盖层发生变形,形成背斜圈闭。
(2)与基底隆起(升降)有关的背斜油气藏在沉积过程中,由于基底的差异沉降作用而形成的平缓、巨大的背斜构造中的油气聚集。
主要特点:★一般表现为宽缓背斜、大隆起、长垣;★两翼地层倾角平缓,且向上更趋平缓;★闭合高度较小;★闭合面积较大(与褶皱区比较);★可发育受基底断裂控制的继承性断层,但数量较少。
圈闭成因:地下塑性物质活动的结果。
坳陷内堆积的巨厚盐岩、石膏和泥岩等可塑性地层,在上覆不均衡重力负荷及侧向水平应力作用下,塑性层蠕动抬升,使上覆地层变形形成底辟拱升背斜圈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