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藏类型.
简要介绍油气储藏及其分类

简要介绍油气储藏及其分类油气藏是聚集一定数量油气的圈闭,是油气在地壳中聚集的基本单位。
当油气聚集的数量足以供工业开采时,则称为工业性油气藏。
一个油气藏存在于一个独立的圈闭内,油气在其中具有一定的分布规律和统一的压力系统。
油气藏的分类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储集层岩性:根据储集层的岩石类型,油气藏可分为砂岩油气藏、碳酸盐岩油气藏、火山岩油气藏、页岩油气藏等。
圈闭类型:圈闭是形成油气藏的必要条件,主要类型有断层遮挡油藏、岩性油气藏、地层不整合油气藏、潜山油气藏、地层超覆油气藏等。
孔隙类型:根据储集层的孔隙类型,油气藏可分为单一孔隙介质油气藏(如孔隙介质油藏)、双重介质油气藏(如裂缝-溶洞型介质油藏)、三重孔隙介质油气藏(如裂缝-溶洞-孔隙型介质油藏)等。
流体性质:油藏按原油密度大小分为轻质油藏、中质油藏和重质油藏等;气藏根据凝析油含量的多少细分为干气藏、湿气藏和凝析气藏。
此外,气藏还可按天然气组分中的酸性气体(主要是指H2S、CO2)含量来进行分类。
接触关系:根据油气藏与周围地层或水体的接触关系,可分为底水油藏、边水油藏、层状油藏、层状边水油藏等。
此外,油气藏还可按照纵向剖面上的生产层数分类,分为单层油气藏、多层油气藏;也可按照储层的形成方式分类,分为构造型油气藏、地层油气藏、岩性油气藏、混合型油气藏等。
总的来说,油气藏的分类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过程,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综合考虑和分析。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需更多油气储藏及其分类的详细信息和数据,建议查阅石油勘探开发领域的专业书籍或咨询相关领域的专家。
油气藏类型

油气藏类型油气藏的类型很多,它们在成因、形态、规模与大小及储层条件、遮挡条件,烃类相态等方面的差别很大。
为了便于研究和指导油气田勘探,有必要对它们进行分类。
到目前为止已提出了上百种分类方案。
油气藏的分类要遵循两条最基本的原则:1.科学性:充分反映圈闭成因、油气藏形成条件、各类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2.实用性:能有效地指导勘探工作,比较简便实用。
本书的分类,分为五大类:构造、地层、岩性、水动力、复合(表7-1、7-2)。
表7-1AA表7-2A§1 油田生产上的一些分类一、按产量大小分高产油藏:100t/d 中产:10~100t/d 低产:2~10t/d二、按形态分:层状油气藏:油气呈层状分布,如背斜油气藏。
块状油气藏:油气呈块状分布,如古潜山。
不规则油气藏:分布无一定形态,如断层油气藏。
三、按烃类组成分:油藏、油气藏、气藏、凝析气藏§2 构造圈闭及其油气藏由于地壳发生变形和变位而形成的圈闭,称为构造圈闭。
油气在其中聚集,就形成了构造油气藏。
它是最重要的一类油气藏。
它进一步可分为背斜、断层、裂缝及岩体刺穿构造油气藏。
一、背斜油气藏在构造运动作用下,地层发生褶皱弯曲变形而形成的背斜圈闭,称为背斜圈闭,油气在其中的聚集称为背斜油气藏。
这是一类在勘探史上一直占据最重要位置的油气藏。
在油气勘探历史早期,因为这类油气藏易发现,所以认识较早。
随后在1885年由美国地质学家提出了“背斜学说”,在油气勘探史上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到目前为止,背斜油气藏在油气储量和产量中仍占居重要位置,并且是油气勘探早期阶段的主要对象。
后来,随油气勘探的深入,易于发现的背斜油气藏越来越少,并发现了一些非背斜油气藏。
到二十世纪初由美国石油地质学家莱复生,系统地提出了非背斜油气藏的学说并进行了系统分类。
背斜油气藏的形成条件和形态较简单,油气聚集机理简单,也易于用地震方法发现,是油气勘探的首选对象。
背斜油气藏从成因上看,也可分为五个亚类。
第五章-油气藏类型

第二节 构造油气藏
二.断层油气藏
凡是在储集层的上倾方向和旁侧各个方向被断层封闭而造成的 圈闭,称为断层圈闭。
断层油气藏: 由地层封闭而形成的圈闭内聚集了油气。
断层能否造成封闭,取 决于断层使岩层位移后,储 集层的上倾方向与其相接触 的岩层的封闭性,常见的有 三种:
完全封闭 部分封闭 不封闭
第二节 构造油气藏
0
印第安纳州 俄亥俄州
印第安钠州及俄亥俄州利马-印第安纳油田
第三节 地层油气藏
二.不整合油气藏
不整合圈闭指储集层上倾方向直接与不整合面相切被封闭所造 成的圈闭。
不整合面上面的不整合油气藏 不整合面下面的不整合油气藏
A
B
F
E
C
DE
不整合圈闭和油气藏与非不整合圈闭和油气藏区别示意图
第三节 地层油气藏
埋深所造成的压力和温度达到或超过石膏、盐岩、软泥软 化所需要的温度、压力,使上述岩体呈可塑性状态。 差异负荷地带的存在,使可塑性岩层由高压区向低压区流 动,在低压区上拱形成刺穿构造。 位于三角洲退复沉积体系中,在前三角洲地带沉积了大量 的泥质岩,上面被密度较大的砂质岩所覆盖,造成密度倒置, 使前积方向的压力不均衡,导致高异常流体压力的可塑性软 泥沿密度分界面向上方拱起产生刺穿。
3. 地 层 - 水 动 力 圈闭 4. 构 造 - 地 层 -
水动力圈闭
第一节 圈闭和油气藏的概念
油气藏类型 构造油气藏
背斜油气藏; 断层油气藏; 构造裂缝油气藏; 岩体刺穿油气藏。
第一节 圈闭和油气藏的概念
油气藏类型
地层油气藏 地层不整合遮挡油气藏; 地层超覆油气藏; 生物礁油气藏。
第二节 构造油气藏
背斜油气藏 ➢ 挤压背斜油气藏 ➢ 同沉积背斜油气 基底升降背斜油气藏 披覆背斜油气藏 滚动背斜油气藏 底辟拱升背斜油气藏
第七章 圈闭和油气藏的类型

4、披覆背斜油气藏
与地下古凸起(潜山、基石)和差异压实作用有关,继承古 凸起或者沿沉积基底的隆起形态而发育成。
北美地台二叠盆地溪莫尔油田恒剖面图
5、逆牵引背斜油气藏(与同生断层有关)
同生断层:边沉积边断裂,同沉积断层、生长性正断层。 常伴逆牵引(又称:滚动背斜)。
二、断层油气藏
储集层沿上倾方 向受断层遮挡所形 成的圈闭中的油气 聚集。
墨西哥的岩浆盐体刺穿油田横剖面图
四、裂缝性油气藏
油气储集空间和渗滤通道主要为(构造)裂缝。 灰岩、 泥灰岩、泥岩等(致密、性脆)
☆裂缝性油气藏的特点
a.油气藏常呈状; b.钻井过程中经常发生钻具放空、泥浆漏失、井喷; c.储集层岩芯孔隙度、渗透率较低,但试井渗透率较高; d.同一油气藏不同井间产量相差悬殊。
② 断块油气藏: •弧形断层断块油气藏
坨庄-胜利村油田某一段层油气藏构 造图(a)及剖面图(b)
•交叉断层断块油气藏
柴达木盆地冷湖油田某断层油藏构 造图(a)及剖面图(b)
•多断层复杂断块油气藏
东辛油田营13 断块区油藏平 面及剖面图
(2)按断层性质分: a.正断层遮挡油气藏: 地垒、正常式层脊断块(阶梯状) 反向屋脊断块(掀斜断块)
断层封闭的 大小与断距 及断层两侧 岩层接触情 况的关系
D、断层圈闭的闭合高度及闭合面积,决定于 断距的大小及其与盖层、储集层厚度的关系。
1、断层在油气藏形成中的作用
(2)通道和破坏作用 •断层活动期: ——开启,可作运移通道,也可破坏原生油气藏 •间歇期:——封闭 •多期活动性断层: ——早期的利于油气聚集,后期的则不利。
★若上侵岩体刺穿上覆沉积岩层→储集层连续性遭到破坏, 上倾方向被侵入岩体封闭→形成岩体刺穿(接触)圈闭。其 中的油气聚集→岩体刺穿油气藏。
第三章第四节油气藏类型

岩性油气藏
岩性尖灭油气藏
沉积作用(相变)藏:
透镜体油气藏
透镜状或不规则状储集层四周被非渗透性岩层所
限或渗透性变差而构成圈闭中的油气聚集。
岩性油气藏
岩性尖灭和透镜体油气藏特征:
1)常成群成组出现; 2)圈闭形成早,生油层在周围,有优先捕获油气
2、发育地区:三角洲地区的三角洲平原亚相~三角洲前
缘亚相发育的同生正断层下降盘靠近断层一侧。
底辟拱升背 斜油气藏
披覆背斜 油气藏 滚动背斜 油气藏
3、油气藏特点:
(1)背斜一般较平缓;
(2)背斜范围较小,一般多为宽缓的不对称短轴背斜; (3)常发育在同生正断层的下降盘,靠近断层一翼陡, 远离 断层一翼平缓;
1、圈闭的成因:地层受侧向应力挤压
上隆弯曲形成圈闭。
2、圈闭的分布:褶皱区及其前缘带
基底隆升背 斜油气藏
底辟拱升背 斜油气藏 披覆背斜 油气藏
例如:天山褶皱带
龙门山褶皱带
3、油气藏特点:
(1)两翼地层倾角陡,且不对称; (2)闭合高度大,闭合面积小; (3)常被断层复杂化; (4)构造走向与盆地边缘褶皱方向一致; (5)油气藏常成排成带出现。
• 已提出的分类依据:
圈闭成因
油气藏形态
储集层岩性 流体性质 评论:只有根据圈闭成因对油气藏进行分类,才能充 分地反映各种不同类型油气藏的形成 条件,充分展示各 种类型油气藏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目前在勘探上常采用基 于圈闭成因的油气藏分类方案
提问:
•
1、什么是圈闭?
2、什么是油气藏? 适于油气聚集成藏的场所称为圈闭 油气在单一圈闭中的聚集称为油气藏
4、典型实例
中国渤海湾盆地(多)黄骅坳陷 大港油田
油气藏类型.

断层的封闭作用决定于以下几种因素: 从纵向的封闭作用看: 1)断层性质及其产状。一般逆断层是受压扭性作用形成的,其断裂带常表现为 紧密性的,封闭性强;而张性断层的断裂带则常是不紧密的,是开启的。断 层的产状也会影响其封闭性,断面陡,封闭性差(因正压力N=mgcosθ), 断面越缓,N越大,则封闭性越好。 2)断裂带内的充填。地下水中溶解物质(如碳酸钙)沉淀,碳酸盐岩中的硅化 作用均可将破碎带胶结起来,而起封闭作用;油气沿开启的断裂带运移过程 中,由于原油氧化作用或生物菌解作用,形成固体沥青等物质,堵塞了运移 通道,也可起封闭作用。 3)在塑性较强的地层中(如泥岩、盐岩和膏盐),沿断裂带常可形成致密的断 层泥,可起封闭作用。推论:在砂泥互层的地层中,泥岩所占比例越大,其 封闭性越强。 4)断层倾角在塑性地层缓、脆性地层陡,所以在塑性地层中封闭性好。 从横向上看,断层封闭与否取决于断距大小以及断层两侧对置的岩性组合。其基 本原则是断层两侧的渗透性岩层和非渗透性岩层不直接接触,就可以起封闭 作用,反之不起封闭作用。以这个原则看,由大段泥岩夹砂岩的剖面,断距 小于泥岩厚度时,封闭性好;反之则差。
B 永14
117 116 38 105 90 111 81 35 85 84 含油面积
A B C D
( a )
溢 出 点
( b )
砂层
油气
粘土层
2.通道和破坏作用(开启) 断层伴生裂缝发育,一般是开启的;断层交叉部位往往是开启的;在脆 性地层中的断裂,且未矿化应是开启的。 在油气藏的形成过程中,开启的断层可成为连接源岩与圈闭之间的良好 通道,也可与储层、不整合面一起成为油气的长距离运移的通道。油 气藏形成后,开启的断层可使油气沿断层向上运移,在上部地层形成 次生油气藏或直接运移至地表造成散失破坏。
油气藏类型

原始 气油比(m3/t)
临界 态油 气藏
临界态油气藏 近临界态油藏(高 挥发性) 轻质油藏 常规油藏
轻度重质油藏
油藏 中度重质油藏
<35
微量气
液相
液相
气液
气液
黑色
黑色
>0.87
0.9~1.0
30~100
100~4000
20
71
重度重质油藏
基本无气
液相
气液
黑色
>1.0
>400
沥青质油矿
无气无液
固相
固相
黑色
>1.0
>90
7
二、分类原则及分类方案
分类原则: 科学性---分类应能充分反映圈闭的成因,反映 各种不同类型油气藏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实用性---分类应能有效地指导油气藏的勘探及 开发工作,简便实用。 分类方案: 按圈闭成因分类:构造、地层、岩性、水动力、 复合。
8
构造油气藏系指地壳运动使地层发生变 形或变位而形成的构造圈闭中的油气聚集。 圈闭的成因均为构造作用的结果。
12
如果储集层上方和上倾方向是由构造、地 层、岩性和水动力等因素中两种或两种以上因 素共同封闭而形成的圈闭,可称之为复合圈闭。 在其中形成的油气藏称为复合油气藏。
13
油气藏分类表
14
油气藏分类表(续表)
15
第六章
油气藏类型
概述 构造油气藏 地层油气藏 岩性油气藏 水动力油气藏 复合油气藏
1
第一节
概述
一、分类概述 世界上发现的油气藏数量众多、类型各 异。根据不同的需要和目的,提出了上百种 油气藏分类方案。 主要分类依据:圈闭成因、油气藏形态、 遮挡类型、储集层类型、储量及产量的大小、 烃类相态及流体性质。
油气藏基本类型

四、复合油气藏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因素共同起封闭作用而形 成的圈闭称为复合圈闭, 成的圈闭称为复合圈闭,油气在其中的聚集就 称为复合油气藏. 称为复合油气藏 主要有:构造 地层复合油气藏 地层复合油气藏; 主要有:构造—地层复合油气藏; 构造—岩性油气藏 岩性油气藏; 构造 岩性油气藏; 岩性—水动力复合油气藏等 水动力复合油气藏等。 岩性 水动力复合油气藏等。
古潜山油气藏
2、地层超覆油气藏 、 形成:水进→超覆→ 形成:水进→超覆→退积层序
海退 退覆退 跨覆 海进 海退覆盖 海侵超覆
水退→退覆→ 水退→退覆→进积层序
指出油气藏的类型
三、水动力油气藏
由水动力,或和非渗透性岩层联合封闭, 由水动力,或和非渗透性岩层联合封闭,使静水条件下不 存在圈闭的地方形成聚油气圈闭,称为水动力圈闭 水动力圈闭, 存在圈闭的地方形成聚油气圈闭,称为水动力圈闭,其中 水动力油气藏。 聚集了商业规模的油气后,称为水动力油气藏 聚集了商业规模的油气后,称为水动力油气藏。
二、地层油气藏
因储集层的岩性或物性的横向变化或者由于纵向上 沉积连续性中断而形成的圈闭——地层圈闭;其中聚集 地层圈闭; 沉积连续性中断而形成的圈闭 地层圈闭 了油气——地层油气藏。 地层油气藏。 了油气 地层油气藏
岩性油气藏(透镜型、尖灭型) 岩性油气藏(透镜型、尖灭型) 不整合油气藏(地层不整合覆盖、地层超覆) 不整合油气藏(地层不整合覆盖、地层超覆) 生物礁油气藏
生物礁油气藏
(三)地层不整合油气藏
储集层由于纵向沉积连续性中断而形成的圈闭(即与地层 储集层由于纵向沉积连续性中断而形成的圈闭( 不整合面有关的圈闭)中的油气聚集,即地层不整合油气藏。 不整合面有关的圈闭)中的油气聚集,即地层不整合油气藏。 地层不整合覆盖(遮挡) 地层不整合覆盖(遮挡)油气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底辟拱升背斜油气藏
成因:由地下塑性物质活动的结果。在特殊的沉积环境中,坳陷内可堆积巨 厚的盐岩、膏岩和泥,它们在地下高温、高压下一般呈较强的塑性。在上 覆不均衡重力负荷或侧向水平应力作用下,产生塑性蠕动,可在上覆地层 薄弱地带发生底辟上拱,使上覆地层发生变形,形成底辟拱升背斜圈闭。 特点是背斜轴部往往发育地堑式或放射状断裂系统,顶部陷落,断层将其复 杂化。甚至有的在宏观上呈背斜形态,但具体到油气聚集单元往往已没有 完整的背斜圈闭,而是被断层分割成众多的半背斜或断块圈闭。例如我国 渤海湾盆地的东辛油田、科威特的布尔干油田。 (五)滚动背斜油气藏 形成机理:沉积过程中,由于张性断层的块断活动及重力滑动,边沉积边断 裂,堆积在同生断层下降盘上的砂泥岩地层沿断层面下滑,使地层产生逆 牵引(与正牵引比较),形成了这种特殊的“滚动背斜”圈闭。 特点:多为小型宽缓不对称的短轴背斜,近断层一翼地层倾角较陡,远离断 层一翼平缓,轴向近于平行断层线,常沿断层呈串珠状分布,背斜高点距 离断层较近,且高点向深部逐渐偏移,其偏移的轨迹大体与断面平行。主 要分布在断陷盆地靠近边界断裂一侧,沿断层走向,呈串珠状分布。我国 渤海湾盆地已发现相当数量的该类油气藏。
二、断层油气藏 是指由断层沿储集层上倾方向遮挡封闭而形成的圈闭中油气 聚集。这类断层在断裂发育的裂谷盆地及前陆盆有较多的分 布。 (一)断层在油气藏形成的作用 断层在油气藏的形成过程中,可起通道作用、破坏作用和封 闭作用。这些不同作用,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可能表现不一样。 1.封闭作用: 油气在运移至封闭性断层时,既不能穿过断层做横向运移, 也不能沿断裂带做垂向运移,这样的断层为封闭的,即断层 分为横向封闭和侧向封闭。
断层的封闭作用决定于以下几种因素: 从纵向的封闭作用看: 1)断层性质及其产状。一般逆断层是受压扭性作用形成的,其断裂带常表现为 紧密性的,封闭性强;而张性断层的断裂带则常是不紧密的,是开启的。断 层的产状也会影响其封闭性,断面陡,封闭性差(因正压力N=mgcosθ), 断面越缓,N越大,则封闭性越好。 2)断裂带内的充填。地下水中溶解物质(如碳酸钙)沉淀,碳酸盐岩中的硅化 作用均可将破碎带胶结起来,而起封闭作用;油气沿开启的断裂带运移过程 中,由于原油氧化作用或生物菌解作用,形成固体沥青等物质,堵塞了运移 通道,也可起封闭作用。 3)在塑性较强的地层中(如泥岩、盐岩和膏盐),沿断裂带常可形成致密的断 层泥,可起封闭作用。推论:在砂泥互层的地层中,泥岩所占比例越大,其 封闭性越强。 4)断层倾角在塑性地层缓、脆性地层陡,所以在塑性地层中封闭性好。 从横向上看,断层封闭与否取决于断距大小以及断层两侧对置的岩性组合。其基 本原则是断层两侧的渗透性岩层和非渗透性岩层不直接接触,就可以起封闭 作用,反之不起封闭作用。以这个原则看,由大段泥岩夹砂岩的剖面,断距 小于泥岩厚度时,封闭性好;反之则差。
油气藏类型
油气藏的类型很多,它们在成条件,烃类相态等方面的差别很大。油气藏的分
类要遵循两条最基本的原则: 1.科学性:充分反映圈闭成因、油气藏形成条件、各类之间
的区别与联系。
2.实用性:能有效地指导勘探工作,比较简便实用。
油气藏类型分为五大类:构造油气藏、地层油气藏、
A B C D
( a )
溢 出 点
( b )
砂层
油气
粘土层
2.通道和破坏作用(开启) 断层伴生裂缝发育,一般是开启的;断层交叉部位往往是开启的;在脆 性地层中的断裂,且未矿化应是开启的。 在油气藏的形成过程中,开启的断层可成为连接源岩与圈闭之间的良好 通道,也可与储层、不整合面一起成为油气的长距离运移的通道。油 气藏形成后,开启的断层可使油气沿断层向上运移,在上部地层形成 次生油气藏或直接运移至地表造成散失破坏。
A
A
A
A
(A) 油砂
(b) 油藏 等 高线 含 油面 积
3.断层油气藏形成条件 1)断层在纵横向是封闭的; 2)断层位于储层的上倾方向; 3)在平面上封闭断层与构造等高线或地层尖 灭线,或单独、或与后一、二者能组成侧 向封闭的闭合线,即能圈定出一定的闭合 面积。
(二)断层油气藏的类型(在断层是封闭的情况下) 根据断层线与储层构造等高线的组合关系,可分为下列几种 1.断鼻构造油气藏 在区域倾斜的背景上,鼻状构造的上倾方向被断层所封闭,在其中聚集 了油气就形成了这类油气藏。
W E
0
海 拔 m
- 50 0
J
- 10 00
- 15 00
气水
界面 气水 界面
2 2
1
S
2
(二)基底升降背斜油气藏
由于基底断块热隆升的差异沉降作用而形成的平缓、巨大的背斜构造 圈闭油气聚集。
特点:两翼地层倾角平缓,闭合度小,闭合面积大,常呈穹窿状。主要分布 在地台内部坳陷和边缘坳陷中,常呈组或带出现,形成长垣或大隆起带。 (三)披覆背斜油气藏 这类背斜是由地形突起及差异压实作用形成的。 形成机理:在沉积基底上常存在有各种地形突起,由结晶基岩、坚硬致密 的沉积岩或生物礁块等组成。当其上有新的沉积物堆积后,这些突起部 分的上覆沉积物一般较薄,而其周围的沉积物较厚,因而在成岩过程中, 由于沉积物厚度和自身重量的不同,所受到的压实程度不同,结果便在 地形突起(潜山)的部位,上覆地层呈披覆隆起形态,形成圈闭。这种 构造也有人称为披盖构造或差异压实背斜。 特点:形态一般为穹隆状,顶平翼稍陡,闭合度和幅度下大上小,两翼倾角 下大上小。
岩性油气藏、水动力封闭油气藏、、复合油气藏。
构造圈闭及其油气藏
由于地壳发生变形和变位而形成的圈闭,称为构造圈闭。油气在其中 聚集,就形成了构造油气藏。它是最重要的一类油气藏。它进一步可 分为背斜、断层、裂缝及岩体刺穿构造油气藏。 一、背斜油气藏 在构造运动作用下,地层发生褶皱弯曲变形而形成的背斜圈闭,称为背 斜圈闭,油气在其中的聚集称为背斜油气藏。 (一)挤压背斜油气藏 由侧向挤压应力为主的褶皱作用而形成的背斜圈闭的油气聚集。
B 永14
117 116 38 105 90 111 81 35 85 84 含油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