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消费及其类型》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消费及其类型教学设计名师公开课获奖教案百校联赛一等奖教案

消费及其类型教学设计名师公开课获奖教案百校联赛一等奖教案

消费及其类型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和目标消费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理财意识和消费观念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消费,并培养他们理性消费的能力。

具体目标包括:1. 了解消费的概念和意义;2. 掌握常见的消费类型及其特点;3. 培养良好的消费习惯和理财观念。

二、教学内容与步骤1. 消费的概念和意义(15分钟)a. 引导学生对消费这一概念进行思考,了解消费的定义和内涵;b. 通过实例展示消费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影响;c. 引导学生思考消费与生活质量、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2. 消费类型的分类与特点(20分钟)a. 分别介绍正常消费、必要消费、非必要消费、理性消费、盲目消费等不同类型的消费;b. 对每种消费类型进行解释,强调其特点和影响;c. 通过小组讨论或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不同消费类型的利弊。

3. 消费习惯和理财观念的培养(30分钟)a. 引导学生了解日常消费中常见的错误观念和陷阱;b. 分析媒体和广告对消费观念的影响;c. 通过小组活动或角色扮演,让学生总结良好的消费习惯和理财技巧;d. 帮助学生制定理性消费的计划,并鼓励他们坚持实施。

4. 消费与环境保护的关系(15分钟)a. 介绍环境友好型消费的概念和重要性;b. 分析过度消费对环境的负面影响;c.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进行可持续消费,保护环境。

5. 总结与评价(10分钟)a. 汇总学生在本课程中的学习成果和收获;b. 鼓励学生对自己的消费习惯进行反思,提出改进建议;c. 提供课后参考资料和学习资源,继续深化对消费与理财的学习。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1. 探究式学习:通过问题引导、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消费类型的研究和分类中,培养他们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2. 案例分析:通过真实案例的分析,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不同消费类型的特点和影响,提高他们的综合应用能力。

3. 小组活动: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促进他们在讨论中相互学习和交流。

《消费及其类型》教案

《消费及其类型》教案

《消费及其类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消费的概念及其在经济学中的重要性。

2. 让学生掌握消费的类型,包括必需品消费、奢侈品消费和无效消费。

3. 让学生了解影响消费的因素,如收入、价格、偏好等。

4. 培养学生分析消费现象和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经济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消费的概念与意义2. 消费的类型a. 必需品消费b. 奢侈品消费c. 无效消费3. 影响消费的因素a. 收入b. 价格c. 偏好d. 社会消费观念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消费的概念、消费的类型及影响消费的因素。

2. 教学难点:消费类型的区分和影响消费因素的分析。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消费的概念、消费的类型及影响消费的因素。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消费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消费现象。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消费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实例引入消费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消费的概念:解释消费在经济学的定义及其重要性。

3. 讲解消费的类型:分别介绍必需品消费、奢侈品消费和无效消费的特点。

4. 分析影响消费的因素:讲解收入、价格、偏好等因素对消费的影响。

5.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案例,分析消费现象背后的原因。

6.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探讨消费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7. 总结与复习:概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理解消费的概念、掌握消费的类型及影响消费的因素,提高学生的经济学素养。

2. 评价方法:a.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消费概念、消费类型的掌握情况。

b.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消费现象分析的能力。

c.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d. 期末考试:全面测试学生对消费知识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权威的经济学教材,如《经济学原理》等。

2. 案例资料:收集相关的消费案例,如消费者行为调查报告等。

《消费及其类型》教案

《消费及其类型》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消费的基本概念,掌握消费的类型及特点。

2. 培养学生分析消费现象的能力,提高消费观念的认识。

3. 引导学生树立合理的消费观,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教学内容:1. 消费的基本概念:消费的含义、消费的目的和方式。

2. 消费的类型:生存消费、发展消费、享受消费。

3. 消费的特点:消费的必要性、消费的多样性、消费的发展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消费的基本概念、消费的类型及特点。

2. 教学难点:消费的类型及其区分,消费的特点在实际生活中的体现。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理解消费的类型及特点。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消费的基本概念,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消费的基本概念:讲解消费的含义、消费的目的和方式,让学生理解消费的基本概念。

3. 分析消费的类型:讲解生存消费、发展消费、享受消费的特点和区别,让学生掌握消费的类型。

4. 讲解消费的特点:讲解消费的必要性、消费的多样性、消费的发展性,让学生了解消费的特点。

5. 案例分析:选取具体消费案例,让学生分析其所属消费类型及特点,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消费现象,分析其消费类型及特点,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消费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对消费类型及特点的掌握情况。

3. 评价学生分析消费现象、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反馈:1. 通过课堂提问、讨论,了解学生对消费基本概念的理解情况。

2. 通过作业、心得体会,了解学生对消费类型及特点的掌握情况。

3. 通过课后跟踪,了解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八、教学拓展:1. 邀请消费者协会或相关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了解消费市场的现状和趋势。

《消费及其类型》教案

《消费及其类型》教案

《消费及其类型》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消费的概念及其在经济学中的重要性。

2. 让学生掌握不同类型的消费行为及其特点。

3. 培养学生分析现实生活中消费行为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消费的概念及其在经济学中的地位2. 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的特点及区别3. 消费类型的划分及具体案例分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消费的概念、类型及特点。

2. 教学难点:消费类型的划分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消费的概念、类型及特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现实生活中典型的消费案例,加深学生对消费类型的理解。

3. 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分析消费行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消费现象,引发学生对消费的思考,导入新课《消费及其类型》。

2. 讲解消费的概念:阐述消费在经济学中的地位,解释消费的概念。

3. 讲解消费类型:介绍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的特点及区别。

4. 案例分析:分析现实生活中典型的消费案例,让学生加深对消费类型的理解。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分析消费行为。

6.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对消费类型的认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消费概念和消费类型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2. 案例分析报告:让学生课后选择一个消费案例,分析其所属的消费类型,并在下一节课上进行分享。

七、教学资源1. 教材:《经济学原理》等相关教材。

2. 案例材料:收集现实生活中各种消费案例,用于课堂分析和讨论。

3. 课件:制作精美课件,辅助讲解和展示消费相关概念和案例。

八、教学进度安排1. 课时:本节课计划2课时,每课时45分钟。

2. 教学内容:第一课时:消费的概念及其在经济学中的地位,消费类型的讲解。

第二课时: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总结与拓展。

九、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笔记。

《消费及其类型》教案

《消费及其类型》教案

《消费及其类型》优秀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消费的概念及其在经济学中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认识不同类型的消费行为。

1.2 教学内容消费的定义与特征消费在经济中的作用消费类型的分类及其特点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消费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生活中的消费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消费类型。

1.4 教学准备PPT课件相关案例资料1.5 教学过程1.5.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消费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消费的本质和类型。

1.5.2 讲解消费的概念与特征讲解消费的定义,强调其满足人类需求的作用。

分析消费的特征,如自愿性、选择性等。

1.5.3 讲解消费在经济中的作用强调消费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理解消费与生产、分配、交换的关系。

1.5.4 讲解消费类型划分消费类型的标准及其依据。

讲解不同类型的消费特点及其表现。

1.5.5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生活中的消费案例,让学生理解不同类型的消费行为。

1.5.6 课堂小结1.5.7 作业布置请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分析某一消费案例所属的消费类型。

第二章:生存资料消费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生存资料消费的定义、特点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2 教学内容生存资料消费的定义与特点生存资料消费在生活中的应用影响生存资料消费的因素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生存资料消费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生活中的生存资料消费案例。

2.4 教学准备PPT课件相关案例资料2.5 教学过程2.5.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生存资料消费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生存资料消费的本质和特点。

2.5.2 讲解生存资料消费的定义与特点讲解生存资料消费的定义,强调其满足基本需求的作用。

分析生存资料消费的特点,如必需性、稳定性等。

2.5.3 讲解生存资料消费在生活中的应用分析生存资料消费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具体表现。

引导学生理解生存资料消费与生活质量的关系。

2.5.4 影响生存资料消费的因素讲解影响生存资料消费的因素,如收入、价格等。

《消费及其类型》教案

《消费及其类型》教案

《消费及其类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消费的概念及其在经济学中的重要性。

2. 使学生掌握不同类型的消费行为及其特点。

3. 培养学生的消费观念,提高消费选择的理性性。

二、教学内容:1. 消费的概念与特点2. 类型消费行为a) 生存资料消费b) 发展资料消费c) 享受资料消费3. 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消费的概念、特点及类型,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

难点:不同类型消费行为的判断及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分析。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消费的概念、特点、类型及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消费案例,帮助学生理解不同类型的消费行为。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消费现象,引发学生对消费的思考,导入新课《消费及其类型》。

2. 讲解消费的概念与特点:阐述消费在经济学中的定义,介绍消费的基本特点。

3. 分析类型消费行为:讲解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的定义及其特点。

4. 案例分析:选取具体消费案例,让学生判断属于哪种类型消费行为,并分析其原因。

5. 讲解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介绍收入、价格、政策等因素对消费水平的影响。

6.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探讨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分享各自的观点。

8.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消费概念、类型消费行为及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的理解程度。

2. 案例分析报告:让学生选择一个消费案例,分析其所属类型及影响因素,以此评估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于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的认识和分析能力。

七、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关注消费领域的热点问题,提高他们的时事分析能力。

2. 组织学生进行消费调查,了解当前消费市场的现状,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八、教学资源:1. 教材:《经济学原理》2. 参考资料:相关消费领域的论文、报告、案例等3. 网络资源:消费市场的最新动态、数据分析等九、教学进度安排:1. 课时:2课时(90分钟)十、课后作业:1. 复习课堂内容,整理笔记。

《消费及其类型》教案

《消费及其类型》教案

《消费及其类型》教案《消费及其类型》教案1一、教育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影响消费的因素;消费类型的三种主要分类及含义;消费结构的含义和恩格尔系数理解过去、现在和未来收入的高低和消费水平的影响;收入分配状况与消费水平的关系;物价变动对人们消费的影响;钱货两清、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的异同点。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发掘以交易方式划分的几种消费类型的异同点,培养学生深入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和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理解我国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增强学生关注现实生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通过对自己家庭生活消费水平迅速提高的感受,结合我国恩格尔系数走势图的分析,激发学生热爱生活、拥护改革开放政策的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重点:影响消费的因素、贷款消费三、难点:收入与消费的关系、消费结构四、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一)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1、分析近年来情人节巧克力热卖、丽江旅游热火朝天的原因小组讨论:是哪些因素影响了居民的生活消费?2、列举富人与穷人的住房、车的消费水平。

迪拜富豪车镀黄金,李连杰豪宅6年造价2亿。

引出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②列举超市促销、猪肉降价,销量上升。

引出消费品的价格影响消费水平A、商品价格高低影响人们的消费选择。

消费者的收入总有限度,在这限度内寻找消费组合就不能不参考商品的价格。

B、物价变动影响人们的购买力C、一般说来,基本生活消费品受价格水平变动的影响要远远低于奢侈品。

物价对消费水平的影响:物价上涨购买力降低物价下降购买力上升③商品的性能、外观、质量等对消费的影响居民之间收入差距的大小对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影响(二)、消费的类型按产品的类型分: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

按消费的目的分: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享受资料消费。

按消费方式分:钱货两清的消费、贷款消费、租赁消费。

1、有形商品消费:衣食住行劳务消费:保姆、钟点工、维修2、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学习享受资料消费:旅游、音乐会3、钱货两清的消费租赁消费贷款消费(1)含义:是指消费者向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借款,用于购买住房、汽车等耐用消费品或教育、医疗、旅游等消费性支出的一种形式。

消费及其类型教案

消费及其类型教案

消费及其类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消费的定义和重要性。

2. 让学生掌握不同类型的消费行为。

3. 培养学生正确消费观念,提高消费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消费的定义与重要性2. 生存资料消费3. 发展资料消费4. 享受资料消费5. 消费类型的辨别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消费的定义、类型及特点。

2. 教学难点:消费类型的辨别。

四、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消费行为。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并总结消费类型的特点。

3.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分析消费行为,提高消费素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实例引入消费的概念,激发学生兴趣。

2. 讲解消费的定义与重要性:阐述消费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3. 分析不同类型的消费行为:介绍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的特点。

4. 消费类型的辨别:引导学生学会区分不同类型的消费行为。

5. 案例分析:分组讨论,分析具体案例中的消费类型。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8.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采用小组讨论、问题解答、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注重学生的参与度和实际操作能力。

2. 评价学生在消费类型辨别、消费行为分析等方面的表现,以及对正确消费观念的认同和运用。

3. 通过课后作业和日常观察,评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实际应用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材或教辅资料:提供关于消费及其类型的基础知识。

2. 案例材料:选取不同类型的消费案例,用于分析和讨论。

3. 多媒体教学工具:如PPT、视频等,用于辅助讲解和展示。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消费的定义与重要性。

2. 第二课时:讲解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的特点。

3. 第三课时:学习如何辨别消费类型,分析案例。

4. 第四课时:进行小组讨论,总结消费类型的辨别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情分析
学生在第一二课学习商品、货币、价格的基础上,自然接触到消费,难度不是很大。同学们具备一些消费经历和感受,有助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学习。
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识记影响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消费类型和恩格尔系数;理解居民收入是影响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恩格尔系数变化的意义和贷款消费的特点;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我国目前的消费水平情况。
带领学生走进新课。
3分钟
情景分析推进新课
1、消费类型
小明家周末消费情况
探究:对消费进行分类
指导讲解
(1)按照交易方式分:钱货两清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2)按照消费目的分: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
让学生知道消费类型。
10分钟
2、恩格尔系数
恩格尔系数变化图
阅读教材判断自己家的恩格尔系数。
指导讲解
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
(1)当前收入: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人们当前可支配收入越多,对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量就越大,消费水平越高;反之,收入增速下降,消费增幅也下降。(2)预期收入:对于未来收入,如果人们有非常乐观的预期,那么预支将来收入的可能性就大;反之,预期未来有所减少收入或失业,就会节制当前消费。
(3)收入差距: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的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的关系。人们的收入差距过大,总体消费水平会降低;反之,收入差距缩小,会使总体消费水平提高。
让学生理解居民收入是影响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
15分钟
情景回归总结新课
归纳教材
课堂总结
总结教材、练习
归纳分析
图表展示、完成课堂作业
带领学生总结教材,完成练习。
7分钟
板书设计
见课件
作业安排
课堂作业见课件,课后作业见《同步作业》。
课后反思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消费类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深入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及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通过对恩格尔系数的学习,提高学生收集资料、分析经济现象、关注现实经济生活和动手能力能力。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框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以科学求实的态度对待消费,正确看待我国目前消费情况。
教学重点
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恩格尔系数
教学难点
贷款消费
教学方法
调查法、情境教学法、探究法、讨论法、讲授法等
教具准备
调查表、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课件展示
学生
活动
教师活动
师生总结
课件展示或板书
设计
意图
备注
情景导入走进新课
第三课、多彩的消费
日常
消费随堂调查
发言
引导
第一框、消费及其类型(板书)
公开课教学设计:必修1第三课第一框《消费及其类型》
教学时间
2013年10月15(星期二)上午第1课(8:10-8:50)
教学地点
朱巷中学3号教学楼四楼多媒体教室(最西边)
教学班级
高一(4)班
教学教师
王孟军
教学课题
消费及其类型(必修1第三课多彩的消费第一框)
教材分析
本课从学生最熟悉的生活消费入手,让学生了解影响消费的因素,知道消费类型和恩格尔系数等经济现象及相关经济知识。让学生通过感受生活提高理论思维能力、深入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以及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引导归纳
(1)含义: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被称为恩格尔系数。(2)意义:大致推知家庭消费水平的高低,恩格尔系数减小,表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让学来自了解恩格尔系数。5分钟
3、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
(1)小华小强买房选择;(2)购买手机的表情;(3)瑞典美国消费对比。
探究:出现上述不同的原因,归纳出影响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并发言交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