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尔特盆地油气成藏条件
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ppt

不同型式组合中生、储层的接触方式和接 触面积都有一定的差异,因而输导能力也各 不相同。一般互层型(上覆-下伏复合型式) 最佳,侧变型、上覆-下伏型次之;封闭型虽 然接触面积广、输导能力较强,但明显地受 到透镜状储集体大小的限制。
2.Discontinuous combination
这类组合的基本特征是生油层和储集层 在时间上是不连续的;在空间上可以相邻, 也可以不相邻;两者之间是由不整合面或断 层面所沟通。根据通道的特点,可以分为不 整合型和断裂型。
不整合型:这种组合中的生油层和储集层 是由不整合面所沟通。它可以分别存在于不整 合面的两侧,或同时存在于一侧。由于不整合 面具有较强的输导能力,对油气聚集起着重要 作用,特别是当生油层和储集层分别紧靠不整 合面两侧时,可以起到良好的输导作用。
断裂型:在断裂型组合中,生油层总是 位于储集层下方,但两者可以位于断层的一 侧或两侧,以断层作通道。这种组合在断层 构造较发育的断陷盆地和三角洲发育区分布 较为普遍。世界上许多中小型油气田及部分 大油气田的组合,就是这种型式。我国济阳 坳陷的孤岛油田上第三系油层与下第三系生 油层的组合,就属于这一型式。
2. 偏于盆地一侧,如波斯湾、伏尔加-乌拉尔、 阿尔伯达、山九昆等盆地;
3. 多生油凹陷,即统一的含油气盆地中存在若 干个生油凹陷展和演化中可 以保持基本一致,亦可能发生某种程度甚至是较大 范围的转移。生油凹陷的面积大多与盆地的规模有 密切关系。一般大中型盆地的生油凹陷面积较大。 生油凹陷内形成的生油岩体积,是不同层位成熟的 生油岩体积的总和。
五、Favorable source、reservoir、seal combination
The practice of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proves: osculating combination of source、 reservoir、seal is a indispensability postulate in formation big oil and gas pools.
锡尔特盆地石油地质条件分析

锡尔特盆地石油地质条件分析锡尔特盆地位于北非利比亚的中北部,属于非洲大陆撒哈拉克拉通和地中海大陆架之间的克拉通内裂谷盆地。
盆地东北紧邻昔兰尼加凸起,西邻古达米斯盆地,西南部与穆祖可盆地相接。
锡尔特盆地为利比亚最主要的石油产地,其储量可达利比亚全国总储量的80%以上。
盆地油气资源以油为主,累计发现油气储量超过76.46×108t油当量,其中石油63.79×108t。
盆地深层以及海上区域勘探研究程度较低,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
在汉斯出版社《地球科学前沿》期刊中,有论文通过对北非中生代锡尔特盆地的地质背景、石油地质条件以及含油气系统特征等进行综合分析,认为盆地构造类型多样,烃源岩条件优越,可将含油气系统划分为东部、中部以及西部三个构造单元含油气系统,每个区域有其优越的优势,具有较强的油气勘探潜力。
锡尔特盆地的发育与白垩纪时非洲大陆普遍的伸展作用有关,以北西–南东向垒–堑构造为主。
锡尔特盆地整体上可划为分东部次盆、中央隆起带、西部次盆及锡尔特湾次盆4个一级构造单元。
东部次盆包括阿马勒凸起、拉克波凸起、艾季达比亚凹陷、海迈马特凹陷及萨里尔凹陷等。
西部次盆由道尔阿尔阿比德凹陷、塔哥里菲特凹陷、霍恩地堑及济莱凹陷等组成,其间为沃丹凸起及哈雷凸起所分割。
本次以地震剖面解释为基础,将锡尔特湾次盆分为4个二级构造单元,分别为锡尔特湾凹陷、深海凹陷、昔兰尼加凸起以及锡尔特湾凸起。
锡尔特盆地经历了前裂陷期(古生代)、裂陷初期(三叠纪–早白垩世)、主裂陷期(晚白垩世至始新世)和裂陷后沉降拗陷期(渐新世至今)4个阶段的构造演化,强烈的裂陷活动对此地区的成藏形成非常有利;盆地东、西构造带断裂特征及演化差异性明显,西部构造带发育于主裂陷期,以形成受断层牵引背斜圈闭为主;东部构造带形成的时间跨度长,既有形成于前裂陷期的构造,也有形成于裂陷期和裂陷后期的构造。
对于锡尔特盆地而言,主要的储层和盖层形成于裂陷初期、主裂陷期和裂后热沉降期,主要圈闭的形成期有两个:一是晚古生代的加里东期–海西期,另一个是白垩纪–新生代,油气的主要运移和保存期主要是裂后热沉降期。
5.5 油气成藏基本地质条件之一——充足的油气源

第五章油气聚集与油气藏的形成5.5 油气成藏基本地质条件之一——充足的油气源一个盆地或凹陷油气源的丰富程度决定于有效烃源岩体积、有机质丰度、类型和成熟度,以及烃源岩排烃能力。
充足的油气源:生烃面积大,生烃层系厚;发育多套烃源岩层系;有机质丰富、类型优越、热演化程度较高,排烃效率高。
大盆地形成大油气田,具有体积巨大的有效生烃岩体。
拥有丰富油气资源的含油气盆地,均具有较大体积的沉积岩,尤其是具有较大厚度和体积的烃源岩。
大盆地形成大油气田,具有体积巨大的有效生烃岩体。
沉积岩面积多在10×104km3以上,体积多在50×104km3以上,烃源岩系总厚度最小是200~300m,一般在500m以上,最厚的可达1000m以上。
大盆地形成大油气田,具有体积巨大的生油气岩体。
统计世界上61个特大型油气田所在约12个含油气盆地:都是长期持续稳定下沉的盆地,沉积岩厚>5000m,甚至上万米;生油凹陷面积大,生油层系巨厚,具备充足的油气来源。
大盆地形成大油气田,具有体积巨大的生油气岩体。
波斯湾盆地:面积230×104km2,沉积岩厚5000~12000米,体积704×104km3,主要生烃层系厚1000~2500米。
松辽盆地:面积23×104km2,沉积岩厚达6000米,体积77.5×104km3,主要生烃层系厚500~1000米。
有缘学习更多+谓ygd3076或关注桃报:奉献教育(店铺)盆地名称 盆地面积 沉积岩系发育概况 生油岩发育概况 油气可采储量 ( 吨、米 3 ) ( k m 2 ) 时 代 厚度 体 积 ( 公里 3 ) 时 代 岩性及厚度 及特大油气田数 波斯湾 240 万 古生代、中、新 生代 ; 以 J 、 K 、 E 、 N 为主 5000~12000 米 平均 3000 米 704.1 万其中 J 以上 417 万 J 3 、 K 2 、 E 为 主 碳酸盐岩为主 , 最厚 4000 米 , 主要生油层厚 1000~1500 米 油 541 亿 ; 28 个 西西伯利亚 230 万 中、新生代 以 J 、 K 为主 最厚 4000~8000 米平 均 2600 米 600 万 J 2 ~K , 以 J 3 、 K 1 为主 泥岩 ( 前三角 洲 )500~1000 米 油 60 亿 8 个 美国 墨西哥湾 110 万 中、新生代 最厚 12000 米 平均 4000 米 545 万 J 3 ~N 1 , 以 K 3 、 N 1 ; 为主 泥 岩为主、部分为碳酸 盐岩 1000~2000 米 油 53.4 亿 ; 1 个 马拉开波 8.5 万 中、新生代 (K~N) 最厚 10000 米 平均 4600 米 395.7 万 K~N , 以始新世为 主 K 为石灰岩、粘土岩 , 厚 150~200 米 ; E 泥岩 2000 米 油 73 亿 ; 2 个 伏尔加 乌拉尔 65 万 以上古生代 为 主 一般小于 2000 米 , 在 乌拉尔山前可达 8000 米 , 平均 3100 米 218.2 万 中泥盆世 ~ 早二叠 世 以泥岩为主 ; 总厚 200~500 米 油 42.7 亿 ; 2 个 利比亚锡尔 特 35 万 古 ~ 中、新生代 , 以 K 、 E 、 N 为 主 古生界 1500 米 , K 以 上最厚 5000 米 , 平均 2500 米 80 万 K~E, 以 K 2 、 E 为主 以石灰岩、泥灰岩为 主 , 部分为泥岩 1000~2000 米 油 40 亿 ; 气 7790 亿 4 个 阿尔及利 亚东戈壁 41 万 古生代 ~ 中生代 4000~5000 米 160 万 志留纪 页岩 200 米 油 9.9 亿 ; 气 29940 亿 3 个 北 海 62 万 二迭 ~ 第三系 总厚 8000 米 第三系 3000 米 300 万 侏罗纪和第三纪 , 部分晚石炭世 泥 岩 油 34 亿 ; 气 184080 亿 4 个 尼日尔河 三 角 洲 6 万 新生代 一般 4000~6000 米 最大 12000 米 30 万 早第三纪 泥岩 1000~2000 米 油 27 亿 ; 气 11200 亿 大油气田 6 个 美国西内部 60.2 万 古生代、中生代 9000 米 85 万 ∈ 、 C 、 P泥岩为主 ,200~400 米 1 个 ( 气 ) 松 辽 22.6 万 K~N 最厚 6000 米 平均 3000 米 77.5 万 K泥岩 500~1000 米 1 个 华 北 25 万 震旦 ~ 中生代 新 生 代 新生代最厚可达 6000 米其中 E4500 米125 万 E 为主 泥岩大于 500 米最厚1000~15 00 米 1 个 世界12个大含油气盆地61个特大油气田的情况简表︵据张厚福等︐1999︶波斯湾盆地油气田分布图松辽盆地下白垩统生油中心与油气富集关系图1—生烃强度等值线,2—地温梯度等值线,3—油田,4—凹陷边界小盆地也可形成丰富的油气聚集。
中拐地区侏罗系油气成藏条件分析(一)

中拐地区侏罗系油气成藏条件分析(一)作者:贾春明支东明邢成智党玉芳摘要:对油源条件、储层特征、储盖组合、运聚特征等进行了综合分析,准噶尔盆地中拐地区侏罗系系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是断裂,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有利储层和有利层位的综合评价。
关键词:准噶尔盆地;火山岩;储集层;特征;评价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中拐地区,包括中拐隆起区以及围斜区。
按照二级构造单元划分计算,中拐凸起的面积约为1500多平方千米。
其中,中拐凸起主体部分南以红3井东侧断裂、中拐南断裂与小拐新光断凹相分,西以红车断裂和红山嘴东侧断裂为界;北以玛湖凹陷南斜坡过渡;东、南方向分别与达巴松凸起、盆1井西凹陷、沙湾凹陷接壤。
该区侏罗系主要发育八道湾组、三工河组、西山窑组和头屯河组。
侏罗系的底界与下伏三叠系白碱滩组以微角度区域不整合接触,与上覆白垩系呈区域角度不整合接触,侏罗系上部严重剥蚀。
油气勘探表明:侏罗系三工河组(J1s)和八道湾组(J1b)是油气富集的主要场所,也是构造——岩性油藏发育的有利层位。
1油源条件准噶尔盆地从石炭系到古近系的每个层系都有烃源岩存在,但对中拐的侏罗系储集层来说,现实的烃源只有二叠系乌尔禾组、风城组,潜在的烃源可能有下二叠统佳木河组和石炭系。
从各出油点油源成因上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为主要来自二叠系风城组烃源岩的原油,第二类为主要来源于二叠系乌尔禾组与风城组的混源,第三类为主要来源于二叠系乌尔禾组烃源岩的原油。
1.1来源于二叠系风城组原油地化特征从出油井来看,该类原油分布于拐4(J1s)、拐5(P1j)、拐3(P1j)、拐16(J1s)井等。
从原油的物性来看,拐4井原油为密度高()、粘度低,为0.67mPa.s(50℃);拐3井原油的密度比拐4井要低,为,而粘度比拐4井要高,为7.3mPa.s(50℃);拐5的密度最轻(),粘度高于拐4井而低于拐3井。
该类原油的含蜡量在7.4%~11.51%。
拐16井由于遭受生物降解的作用导致原油的密度、粘度增大,含蜡量降低,密度为、粘度为513.93mPa.s(50℃)、含蜡量为0.77%。
油气藏形成、保存与再形成

或变成稠油沥青的过程。
1.引起油气藏破坏的主要地质因素:
地壳运动→圈闭完整性被破坏
切过油气藏的断裂作用→油气向上运移
构造抬升→油气藏的盖层遭剥蚀破坏 →油藏埋深变浅→石油的氧化和生物降解 水动力冲刷、水洗原油→变稠变重
(1)地壳运动
①导致地壳上升,剥蚀,油气逸散
②产生断层,提供油气运移通道或破坏油气藏
原生油气藏
次生油气藏
油气沿断裂运移形成次生油气藏的仓储层式模式
2 )地壳运动改变了原有圈闭的形态,油气部分向
外溢出或全部转移,在新的圈闭中聚集成藏。
原圈闭溢出 点抬高,油气向 新圈闭中聚集,
形成次生油气藏。
单斜地层:倾 斜方向变化,
油气重新分布。
实例:
J3~N1,以 K3、N1; 泥岩为主、 部分为碳酸 为主 盐岩 1000~2000 米 K~N,以始新世为 K 为石灰岩、粘土岩, 主 厚 150~200 米; 泥岩 E 2000 米 以泥岩为主; 总厚 200~500 米
伏尔加 乌拉尔 利比亚锡尔 特 阿尔及利 亚东戈壁 北 海 尼日尔河 三 角 洲 美国西内部 松 辽 华 北
2、 圈闭所在位置与油气区位置关系
油气就近运移聚集成藏。油源区内及其附近的圈闭 有利。 通常油源有限,不能充满盆地内所有圈闭,距油源 区远的圈闭往往无效。 圈闭所在位置距油源区愈近,愈有利于油气聚集, 圈闭的有效性愈高。
东营凹陷下第三系生油中心与油气富集关系(据胜利油田 )
3、 圈闭所在位置与油气主要运移路线的关系
◆石油多产
自砂岩与页
岩之比例为
0.25-0.5的 地区。
美国怀俄州盐溪区白垩系弗朗提尔组砂---泥岩厚度比率图
若干地区石油聚集的最佳砂岩百分率
超深层油气藏石油地质特征及其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超深层油气藏石油地质特征及其成藏主控因素分析摘要:鉴于各地区的地质条件差异,结合前人的研究结果,确定超深层的油气层藏确定为6公里以上埋深。
在对其烃源岩、储集层、盖层和圈闭等进行的研究中,我们发现:相对于普通烃源岩,其烃源岩成熟较晚,成熟度较高。
在其形成过程中,不仅受到温度和时间的控制,而且还受到压力的影响。
储集层岩性以次生孔隙度为主,年龄较大,以碳酸盐岩岩性为主,相关占比约为33%;盖层以盐岩和泥质岩为主;圈闭类型以构造圈闭、岩性圈闭、珊瑚礁圈闭及复合圈闭为主。
在此基础上,文章对超深层油气藏地质特征以及成藏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针对我国超深层油气藏的开发,应重点关注低地温区、超高压系统次生孔、裂缝发育区、海相碳酸盐岩区、盐下地层及东海深水区等区域。
关键词:高温高压;超级深度;油气藏;石油地质1超深层油气藏成藏条件1.1构造环境(carbon)目前,国际上的超深层油气藏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不依赖于板块界面的被动陆缘盆地,另一种是与活动陆缘有关的陆缘盆地。
主要有裂谷盆地、被动陆缘盆地及前陆盆地[1]。
在前陆盆地内,主要是前渊构造区为主的超深层油气层分布。
这两类盆地是超深层油气藏发育最有利区,其原因在于:(1)储层厚度大,具备了超深层烃源岩的物源条件;(2)常伴随着异常的高压力,影响了烃类的产生与排放,使生油窗深度变小;(3)盆地深层易发育大量的裂隙、断裂,改善了储集层的储集特性,对排烃、油气富集起到了促进作用;(4)由裂谷、前陆两大盆地构成的构造圈闭,油气藏条件较好;1.2石油地质特征1.2.1烃源岩相对于常规烃源岩而言,超深层烃源岩的生烃主控因素除温度、时间之外,更多的是压力;超深层烃源岩因其埋藏深度大而具有较高的成熟性,其成熟性往往比其他地区要高。
在超深层的储集层中,储集层的温度已经超过了以干酪根生油理论所定义的“液态窗”。
近年来,大量的勘探工作表明,该温度范围内的烃类物质已突破了该极限,例如北海部分储集层可达165-175摄氏度。
特提斯构造演化对西北非地区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西北非 位 于特提斯 构造 带西段 ,北靠 地 中海 、欧 亚大 陆 ,西 连大西 洋 板块 ,构 造运 动 活 跃 ,构 造特 征 复杂 。根据 区域地 质特 征 ,可 将西 北非 划 分 为 4 个 区 :
1.1 北部 褶皱 带 该带 包括 泰勒一里弗 区 (Tell—Rif)和 阿特 拉斯 区
收 稿 日期 :2008—05—12;改 回 日期 :2008—10—13 作者简介 :万志峰 (1981一 ),男 ,博士生 ,主要从事构造地质与石油地质研究 。E—mail:wzf@gig.ac.cn 资助项 目: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 目(40534019),中国科学 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 向项 目(KZCX2一Yw一203—2)
陆边缘为主的中新生界成藏组合 。特提斯构造演化 对西北 非油气成藏 具有 明显 的控制作 用 :特 提斯洋开 启以及海
侵阶段 ,控制盆地烃源岩 、盖层发育 ;特 提斯洋关 闭阶段 ,构造运 动活跃 ,发育含油气圈闭 ,控制油气运移及分布。
关 键 词 :特提斯 ;西北非 ;构造演化 ;油气成藏
中 图分 类 号 :TEl21
特提斯构造演化对 西北非地 区油气成 藏的控制作用
25
陷 ,北部 为廷 杜夫 (Tindouf)盆 地 。霍 加 尔 地 块是 撒 哈拉 沙漠 中部 的火 山高地 ,位 于 阿尔及 利 亚南 部 ,由 南北 向延 伸 的平顶 山构成 。
非洲 大 陆 的 演 化 经 历 了前 寒 武 纪 非 洲 大 陆 形 成 ,古 生代 稳定 陆块 演化 和 中新 生 代 裂 谷 作 用 等 多 阶段 复杂 的过 程 J。但 相 比非 洲 其 他 地 区 ,西 北 非 受特 提 斯 构 造 域 叠 加 改 造 作 用 更 为 明显 。 受 泛 非 、加 里东 、海西 和 阿 尔 卑 斯 运 动 的 影 响 ,西 北 非 构 造 演化 经历 了泛 非 期 基 底 形成 、古 生 代 稳 定 陆 块 演 化 、中生 代裂 陷 和新 生 代 反转 隆升 的 复杂 过 程 。 中 新 生代构 造 活动 在 西 北 非北 部 表 现尤 为 突 出 ,导 致 阿特拉斯 造 山带 隆升 。
二连盆地岩性地层油藏形成条件与油气分布规律

二连盆地岩性地层油藏形成条件与油气分布规律
杜金虎;易士威;雷怀玉;王权;高伟中
【期刊名称】《中国石油勘探》
【年(卷),期】2004(009)003
【摘要】二连盆地具有形成岩性、地层油藏的良好条件.通过对油气成藏条件的综合分析认为,岩性、地层油藏主要沿地层不整合面、最大湖泛面和断面分布;岩性、地层油藏既可以分布在低位体系域,也可以分布在高位体系域;既可以分布在高势区,也可以分布在低势区;在有利的沉积与储集相带内,可以形成富集油藏.因此在地层、岩性油气藏勘探程度很低的二连盆地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
【总页数】5页(P1-5)
【作者】杜金虎;易士威;雷怀玉;王权;高伟中
【作者单位】华北油田分公司;华北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华北油田勘探部,河北省任丘市,062552;华北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华北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112
【相关文献】
1.不同类型断陷湖盆岩性-地层油气藏油气富集规律——以冀中坳陷和二连盆地岩性-地层油气藏对比为例 [J], 赵文智;方杰
2.辽河滩海地区西部凹陷古近系岩性和地层圈闭形成条件与发育模式 [J], 周宗明;于炳松;张聪;王宏语;张迪
3.乌尔逊-贝尔凹陷岩性-地层油藏形成条件及分布规律 [J], 吴海波;李军辉;刘赫
4.陈家庄凸起北坡地层超覆油藏油气分布规律研究 [J], 王宗家
5.二连盆地下白垩统岩性地层油藏构造控制因素 [J], 高晓辉;方杰;张静;赵霞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 7卷第 2期
文章 编号 :6 30 4 2 1 )20 1 -5 17 -6 X(0 2 0 -0 70
锡 尔 特 盆地 油气 成 藏 条 件
邬长武 , 熊利 平 , 洁 吴
( 中国石 油化工股份有 限公 司 石油勘探 开发研究 院 , 北京 10 8 ) 00 3
摘 要 : 尔特 盆地 是世界 上 最有利 的含 油 气盆地之 一 . 地 经历 了 5个构 造 演化 阶段 , 层 主要 由 锡 盆 地
研究 , 未来我 国石 油 公 司 在该 盆 地 获 取优 质 油 气 为
锡 尔特 盆地 的地层 主要 由晚 中生界 和新 生界组 成 ( 2 . 老 的古生 界在 盆地 内大量 缺失 , 局部 图 )较 仅 地 区残 留寒 武 系一 奥 陶系 的石 英 砂 岩 . 底 为前 寒 基 武 系或早 寒 武系 的结 晶基岩 , 盆地 内未 见 出露 4. 。
切割 成 大小不 同 的构造 单 元 , 成 地 堑 和 地 垒相 问 形
特页岩 ,O T C质量分数为 7 , % 有时高达 1%; 2 镜质 体反射率( ) 0 7 % 一 .2 5 这套地层 已生 为 .1 16 %[ . 3
成 了大 量 的油气 . 除锡 尔特 外 , 存在其 他 多套烃 源 还 岩 , 括上 白垩 统 的 Tgit 岩 、 ah a 组 页 岩 、 包 are灰 f R cm t
关键词 : 尔特盆 地 ; 锡 构造 演化 ; 生储 盖 组合 ; 成藏要 素 ; 气分布 油 中 图分 类 号 :E 2 T l2 文献标 识码 : A
锡尔 特盆地 位 于利 比亚 境 内的非 洲 大 陆 板块 , 是利 比亚最 重要 的含 油 气 盆 地 , 是 世界 上 最 有 远 也 景 的含 油气 盆地 之 一 . 止 2 1 截 0 1年 9月 , 尔 特 盆 锡
上 中生界 和 新生界 组成 . 盆地 的 生油岩 、 层 、 储 盖层 发 育 , 圈闭类 型 丰 富 , 种 成藏 要 素之 间 的时 空 各 配置 关 系良好 , 油气 资源丰 富. 盆地 前 裂谷含 油 气层 系和 裂谷 期含 油 气层 系 内油 气藏 的形 成 , 受 都
控 于断块 隆起 . 盆地 可分为 3个 油气 聚集带 , 中 , 其 东部 油 气聚集 带最 为有利 .
E e 组 页岩 , 白垩统 N ba/ ai组 烃 源 岩 , t l 下 ui Sr n r 中三 叠 统烃 源岩 以及第 三 系烃源 岩 J .
的堑 垒结 构 ( 1 . 乎 所 有重 要 的含 油 气构 造 都 图 )几 与地 垒或 古 地 垒 有 关 ¨ . 整 体 上 看 , 个 盆 地 具 J从 整 有一 致 向东倾 斜 的趋 势 , 成 了沉 积 盖 层 东厚 西 薄 造
资产 、 展油气 勘探 提供参 考 . 开
2 油 气 地 质 特 征
1 基 本 地 质 特征
2 1 烃 源岩 .
1 1 盆 地构造 特征及 构 造演化 .
锡 尔特 盆地 的主要 烃源 岩为 晚 白垩纪海 相锡 尔
锡尔 特盆 地是 克拉 通 内裂 谷 盆地 , 区域 构 造 主 要 为北 西一南 东 向 , 由互 相 平行 的张 性 断 裂把 盆 地
一
1 一 8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
—
N 匙 - —
蛙坠 。 —
EN L T 矿 E
100 0
O
.
100 0 。 0 200 30 0 0 40 0 0 50 0 0
60 0 0
口
一
一
.
—
.
70 0 0
图 1 锡 尔特 盆 地 构 造 格 架 示意 图
地共 钻野猫 井 13 4 口, 7 获得 油气 发 现 3 7个 , 猫 1 野
锡尔特盆地的构造演化分为 5 阶段 : 基底 个 ①
演 化 阶段 ( 早太 古代 一 晚元 古 代 ) ② 前 裂 谷 期 ( ; 寒 武 纪一侏 罗 纪末 ) ③早 同裂 谷期 ( 白垩世 ) ④ 晚 ; 早 ; 同裂谷期 ( 白垩世一 晚始 新世 ) ⑤ 后 裂谷 坳 陷期 晚 ; ( 新世一 现 今 ) . 渐 J
21 0 2年 3月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Ju a o i nSio nvri ( a rl c neE io ) or l f hyuU ie t N t a Si c dt n n Xa sy u e i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M a .2 2 r 01 Vo . 7 No 2 12 .
12 地 层 、 . 沉积特 征
井成 功率 为 2 .% ,0 2 2 1 间野猫 井成 功 率 3 1 20 - 0 1年 达 3 .%. 止 2 1 49 截 0 1年 9月 , 地 累计 发现 油气 储 盆 量 7 .6×1 油 当量 , 中石 油 6 .9×1 t资 64 0t 其 37 0 , 源类 型 以油为 主. 前期 国内对该 盆地 的研究 减少 , 本 文对 该盆地 油气 成 藏条 件 、 油气 分 布 规 律进 行 详 细
Fi . S he tc ma fs r c ur lf a e r fS r e Ba g1 c ma i p o t u t a r m wo k o i t rn
2 2 储 层 .
要储 层 , 孔 隙 度最 高值 达 到 4 %. 部 分 石 油 发 其 0 大 现于该 组 上部 , 直接 下伏 于 H rs/ hi盖 层 引. aah K e r
的格 局 ( 1 . 图 )
收 稿 日期 : 0 1 71 21- - 0 2
基金项 目:国土资源部“ 全球油气地质综合研究与区域优选 ” 目( 项 编号 :T—Y G Q—Q Q一20 4—1 ) 0 8— 1 作者简介 :邬长武( 9 1) 男 , 17 一 , 高级 工程 师, 博士 , 主要从事石油地 质综合研究. — alw e w ef .o Em i:uh @pp scm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