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成藏条件与过程
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ppt

不同型式组合中生、储层的接触方式和接 触面积都有一定的差异,因而输导能力也各 不相同。一般互层型(上覆-下伏复合型式) 最佳,侧变型、上覆-下伏型次之;封闭型虽 然接触面积广、输导能力较强,但明显地受 到透镜状储集体大小的限制。
2.Discontinuous combination
这类组合的基本特征是生油层和储集层 在时间上是不连续的;在空间上可以相邻, 也可以不相邻;两者之间是由不整合面或断 层面所沟通。根据通道的特点,可以分为不 整合型和断裂型。
不整合型:这种组合中的生油层和储集层 是由不整合面所沟通。它可以分别存在于不整 合面的两侧,或同时存在于一侧。由于不整合 面具有较强的输导能力,对油气聚集起着重要 作用,特别是当生油层和储集层分别紧靠不整 合面两侧时,可以起到良好的输导作用。
断裂型:在断裂型组合中,生油层总是 位于储集层下方,但两者可以位于断层的一 侧或两侧,以断层作通道。这种组合在断层 构造较发育的断陷盆地和三角洲发育区分布 较为普遍。世界上许多中小型油气田及部分 大油气田的组合,就是这种型式。我国济阳 坳陷的孤岛油田上第三系油层与下第三系生 油层的组合,就属于这一型式。
2. 偏于盆地一侧,如波斯湾、伏尔加-乌拉尔、 阿尔伯达、山九昆等盆地;
3. 多生油凹陷,即统一的含油气盆地中存在若 干个生油凹陷展和演化中可 以保持基本一致,亦可能发生某种程度甚至是较大 范围的转移。生油凹陷的面积大多与盆地的规模有 密切关系。一般大中型盆地的生油凹陷面积较大。 生油凹陷内形成的生油岩体积,是不同层位成熟的 生油岩体积的总和。
五、Favorable source、reservoir、seal combination
The practice of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proves: osculating combination of source、 reservoir、seal is a indispensability postulate in formation big oil and gas pools.
第12章 油气藏及油气聚集

油 气
二、油气藏
1、油气藏的定义 油气藏:是地壳上油气聚集的最基本单元,是油气在单一圈闭中的聚 集。具有统一的压力系统和油水界面。
只聚集了石油,则称油藏;
圈闭
只聚集了天然气,称之气藏;
油、气同时聚集,称之为油气藏。
三个储集层组成的三个油藏
同一套储层,三个油气藏
同一套储层,四个油气藏
⑴ 溢出点 溢出点:指流体充满圈闭后,开始向外溢出的点。
200
100
平面图
300 200 100
闭合 高度
剖面图
构造 等高线
溢出点 闭合 面积
图5-1 背斜圈闭中度量最大有效容积的有关参数示意图
⑵ 闭合面积 闭合面积:通过溢出点的构造等高线所圈出的封闭面积或其与断层线 、剥蚀线、尖灭线等所封闭的面积。闭合面积愈大,圈闭的有效容积 也愈大。一般由目的层顶面构造图量取。
油气(柱)藏高度:油水界面到油气藏最高点的高程差。
气含 顶油 高高 度度 -100 -120 -140 -160 -180 -200 油 气 藏 高 度
图5-5 背斜油气藏中油气水分布示意图
注意:以上所指的是静水条件,若在动水条件下,情况有所不同。
气柱高度:油气藏中含气部分最高点与最低点的高差。 油柱高度:油气藏中含油部分最高点与最低点的高差。 油气柱高度:油气藏中含气部分最高点与含油部分最低点的高差。
2、圈闭的度量 圈闭的大小由圈闭的最大有效容积来度量,表示该圈闭能容纳油 气的最大体积,它往往决定着油气藏的储量大小。
V=F· H· P
式中:V--圈闭最大有效容积,m3; F--圈闭的闭合面积,m2;
H--储集层的有效厚度,m;P--储集层的有效孔隙度,%。
圈闭最大有效容积,取决于圈闭的闭合面积、储层有效厚度、有 效孔隙度。
石油地质学 第五节 油气藏形成的条件

油气藏形成的充分条件是指上述基本要素在时空上的 良好匹配,既有充足的油气源、有利的生储盖组合和 大容积的有效圈闭。
三、成烃坳陷和充足油气源
(一)成烃坳陷
(1)成烃坳陷概念及其与油 气聚集区关系 成烃坳陷:盆地中分布成熟 烃源岩或成烃灶的深坳陷区。 成烃坳陷与油气聚集区关系:
(a)成烃坳陷提供油 气聚区所需的油气。
(1)油气丰度 油气丰度:单位面积成烃坳陷所生成的可采油气储量。 按油(气)丰度通常将含油气盆地(坳陷)分成三
个等级: (a)丰富的(>2×104 m3 / km2); (b)中等的(0.2×104 m3—2×104 m3 / km2 ); (c)差的(< 0.2×104 m3 / km2 )。
成烃坳陷所具有总的生成的可采油气储量 (Q)是该坳陷面积(S)与油气的丰度乘 积。
包裹体均一温度(℃)
25
25
20
S74井 5468.8-5729.9 20
15
17块样品,274个测点 15
S79井 5530.84-5703.64
10
10块样品,185个测点
10
个数
5
5
0
0
60 70 80 90 100 110 120 130 140 150 160 170 180 190 200 210
f.临界含油饱和度(临界油析出因子):油、水共存条件下, 油开始排出所应有的最低饱和度。或油、水共存条件下,油相对渗透率 为零时,最大含油饱和度。不同的烃源岩在不同条件下,其值不同,一 般在10%-20%,但可能低到1%。
g.聚集系数(运聚系数):油气地质储量(聚集量)与生油 量之比。统计表明,石油运聚系数多为3%左右,最高达35%。天然气运 聚系数一般在0.5%-2%。
5.5 油气成藏基本地质条件之一——充足的油气源

第五章油气聚集与油气藏的形成5.5 油气成藏基本地质条件之一——充足的油气源一个盆地或凹陷油气源的丰富程度决定于有效烃源岩体积、有机质丰度、类型和成熟度,以及烃源岩排烃能力。
充足的油气源:生烃面积大,生烃层系厚;发育多套烃源岩层系;有机质丰富、类型优越、热演化程度较高,排烃效率高。
大盆地形成大油气田,具有体积巨大的有效生烃岩体。
拥有丰富油气资源的含油气盆地,均具有较大体积的沉积岩,尤其是具有较大厚度和体积的烃源岩。
大盆地形成大油气田,具有体积巨大的有效生烃岩体。
沉积岩面积多在10×104km3以上,体积多在50×104km3以上,烃源岩系总厚度最小是200~300m,一般在500m以上,最厚的可达1000m以上。
大盆地形成大油气田,具有体积巨大的生油气岩体。
统计世界上61个特大型油气田所在约12个含油气盆地:都是长期持续稳定下沉的盆地,沉积岩厚>5000m,甚至上万米;生油凹陷面积大,生油层系巨厚,具备充足的油气来源。
大盆地形成大油气田,具有体积巨大的生油气岩体。
波斯湾盆地:面积230×104km2,沉积岩厚5000~12000米,体积704×104km3,主要生烃层系厚1000~2500米。
松辽盆地:面积23×104km2,沉积岩厚达6000米,体积77.5×104km3,主要生烃层系厚500~1000米。
有缘学习更多+谓ygd3076或关注桃报:奉献教育(店铺)盆地名称 盆地面积 沉积岩系发育概况 生油岩发育概况 油气可采储量 ( 吨、米 3 ) ( k m 2 ) 时 代 厚度 体 积 ( 公里 3 ) 时 代 岩性及厚度 及特大油气田数 波斯湾 240 万 古生代、中、新 生代 ; 以 J 、 K 、 E 、 N 为主 5000~12000 米 平均 3000 米 704.1 万其中 J 以上 417 万 J 3 、 K 2 、 E 为 主 碳酸盐岩为主 , 最厚 4000 米 , 主要生油层厚 1000~1500 米 油 541 亿 ; 28 个 西西伯利亚 230 万 中、新生代 以 J 、 K 为主 最厚 4000~8000 米平 均 2600 米 600 万 J 2 ~K , 以 J 3 、 K 1 为主 泥岩 ( 前三角 洲 )500~1000 米 油 60 亿 8 个 美国 墨西哥湾 110 万 中、新生代 最厚 12000 米 平均 4000 米 545 万 J 3 ~N 1 , 以 K 3 、 N 1 ; 为主 泥 岩为主、部分为碳酸 盐岩 1000~2000 米 油 53.4 亿 ; 1 个 马拉开波 8.5 万 中、新生代 (K~N) 最厚 10000 米 平均 4600 米 395.7 万 K~N , 以始新世为 主 K 为石灰岩、粘土岩 , 厚 150~200 米 ; E 泥岩 2000 米 油 73 亿 ; 2 个 伏尔加 乌拉尔 65 万 以上古生代 为 主 一般小于 2000 米 , 在 乌拉尔山前可达 8000 米 , 平均 3100 米 218.2 万 中泥盆世 ~ 早二叠 世 以泥岩为主 ; 总厚 200~500 米 油 42.7 亿 ; 2 个 利比亚锡尔 特 35 万 古 ~ 中、新生代 , 以 K 、 E 、 N 为 主 古生界 1500 米 , K 以 上最厚 5000 米 , 平均 2500 米 80 万 K~E, 以 K 2 、 E 为主 以石灰岩、泥灰岩为 主 , 部分为泥岩 1000~2000 米 油 40 亿 ; 气 7790 亿 4 个 阿尔及利 亚东戈壁 41 万 古生代 ~ 中生代 4000~5000 米 160 万 志留纪 页岩 200 米 油 9.9 亿 ; 气 29940 亿 3 个 北 海 62 万 二迭 ~ 第三系 总厚 8000 米 第三系 3000 米 300 万 侏罗纪和第三纪 , 部分晚石炭世 泥 岩 油 34 亿 ; 气 184080 亿 4 个 尼日尔河 三 角 洲 6 万 新生代 一般 4000~6000 米 最大 12000 米 30 万 早第三纪 泥岩 1000~2000 米 油 27 亿 ; 气 11200 亿 大油气田 6 个 美国西内部 60.2 万 古生代、中生代 9000 米 85 万 ∈ 、 C 、 P泥岩为主 ,200~400 米 1 个 ( 气 ) 松 辽 22.6 万 K~N 最厚 6000 米 平均 3000 米 77.5 万 K泥岩 500~1000 米 1 个 华 北 25 万 震旦 ~ 中生代 新 生 代 新生代最厚可达 6000 米其中 E4500 米125 万 E 为主 泥岩大于 500 米最厚1000~15 00 米 1 个 世界12个大含油气盆地61个特大油气田的情况简表︵据张厚福等︐1999︶波斯湾盆地油气田分布图松辽盆地下白垩统生油中心与油气富集关系图1—生烃强度等值线,2—地温梯度等值线,3—油田,4—凹陷边界小盆地也可形成丰富的油气聚集。
西南石油大学石油工程油藏地质学PPT 1-圈闭与油气藏

1.地壳运动
① 盖层遭受剥蚀,圈闭失去有效性 盖层遭受剥蚀,圈闭有效性变差
■第一节 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
4、必要的保存条件
② 开启断层导致油气沿断层大量流失,原有油气藏被破坏
③ 圈闭溢出点抬高,原有油 气藏被部分破坏
■第一节 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
(2)岩浆活动对油气藏保存条件的影响
① 岩浆活动伴随强 烈构造运动,使圈
生储盖组合的评价标志 生、储油层的接触关系
生、储油层间的连通情况和输导能力大小
总厚度和生油层的单层厚度
剖面中砂岩百分率或砂岩分布区与油源区关系
■第一节 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
生储盖组合的评价
评价 最好 较好 较差
组合形式
互层式 指状交叉式 不整合型 总厚度大 单层厚度30-50米左右 分布在油源区 内或紧靠油源 区
Injection Wells
Producing Wells
气
油 水
■ 油气运移概述
四、油气运移在油气藏形成中的作用
有机质 沉积物 埋藏 烃源岩 干酪根 (原生油) 储集层 次生油气藏 油气运移 油气藏
2、有利的生储盖组合
生储盖组合:剖面上生油层、储集层和盖层同时存在并紧 密联系在一起的一套地层称一个生储盖组合。 有利的生储盖组合:指生油层中生成的油气能及时运移到 储集层中并保存下来的生储盖组合。
要求: 1.生油层与储集层接触面积、接触关系 接触面积大→有利于油气及时排出 接触关系: 连续的生储盖组合:互层状(大庆) 不连续的生储盖组合(不整合面—通道,封隔遮挡) 2.储层的孔隙连通性好 3. 盖层的排驱压力大(封隔性好)
主要取决于:V = F * H *
油气成藏条件与过程-2

三、油气成藏机制
断层
2、输导体系
A.流体沿断层带的流动 a.流体沿活动断层的流动 b.超压流体沿断层的流动 B.流体垂直断层带流动 a.断层带侧向封闭机理:碎裂/成岩胶结与泥岩涂抹 b.断层面两侧渗透性岩层的对接
泥岩砂涂泥抹涂系抹数比:S率SF评= T价/L标(准断:距S/M泥G岩R大层于厚2度时)渗评漏价标 准:SSF=T/L 大于7时渗漏.
油润性较好的输导层部分
三、油气成藏机制
2、输导体系
非均质储层含油气性统计
非均质储层内油气 分布的非均质性证 明油气优先通过高 孔隙度、渗透率储 层部分运移或优先 在高孔隙度/渗透率 储层部分聚集
输导层
三、油气成藏机制
输导层
2、输导体系
区域性油气运移准则与方式
油气从源岩排出进入输导层后,将在浮力的作用下通 过 通道网络垂向运移至封闭层底面;
垂向运移的特点
❖输导效率较高
❖垂向运移一般具有周期性,
呈“幕式运移”或“幕式成藏”。
N
N E
E
F1
F5
F4 F4 K
K J+T
K
F2
K
1
1
3
J+T
J+T J+T
K J+T
2
三、油气成藏机制
25 20 15 10
5 0
时间
140 120 100 80 60 40 20
0
0
y = 0.0947x R2 = 0.9578
400 800 1200 1600 2000 断距(m)
三、油气成藏机制
不整合面
2、输导体系
不整合面通道:由不整合面上下高渗透性岩层形成的油气油
【石油地质学】第五讲油气聚集与成藏

据克莱米(H.D.Klemme,1997)的统计, 世界上共有334个大油气田(最终可采储量达 68×106t以上的大油田222个,最终可采储量为 1011m3的大气田112个),分布于60多个油气 盆地中。其中有16个盆地含有5个以上的大油 气田,这16个盆地的大油气田总数为249个, 占所有大油气田总数的71.5%;储量则可达 90%以上。其中部分油气盆地的面积、体积沉 积速率和大油气田数的分布,如表 所示。
聚集系数,指生油量和地质储量的比值。
天然气与石油相比,排烃率较高,运聚系数偏低 。
1.盆地油气源丰富程度,取决几个基本条件:
①烃源岩体积(广、厚); ②有机质丰度(数量多); ③有机质类型(质量好); ④有机质成熟度(生成条件); ⑤排烃效率(运移条件)。
即一要有,二要好,三要多!
2.满足上述条件依靠几个方面(地质条件):
有效孔隙度和储集层有效厚度的确定
有效孔隙度主要根据实验室岩心测定、测井解释 料统计分析求得。
储层有效厚度根据有效储集层的岩性、电、物性 标准,扣除其中的非渗透性夹层而剩余的厚度。
圈闭最大有效容积的确定
圈闭的最大有效容积,决定于圈闭的闭合面积、储 集层的有效厚度及有效孔隙度等有关参数
V=F×H×φ
Abundance map of oil and gas basin
(from Perute,1972)
(二)有利的生、储、盖组合配置关系
a.互层型,有利(接触面积大,能及时从生向储运移); b.指状交叉型,有利(靠近指状交叉一侧,类似互层、侧 变、侧生式); c.不整合型,有利; d.断裂型,上覆、下覆型较好; e.封闭型,较差(主要指不能形成巨大油气藏)。
油气藏形成基本条件

2.位于油气运移主要路径上的圈闭有效性更高
(三)圈闭形成时间的早晚源自圈闭是油气聚集的场所或容器,先有圈闭存在,才能聚集油气。 因此,圈闭形成的时间必须早于油气运移和聚集时间,或两者同步才能 有效地聚集油气。
第三节 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
四、较好的运移条件
运移途经(通道)
• 储集层(疏导层)孔隙、裂缝——横向一定距离运移 • 断层 -可将地层剖面上相隔甚远的烃源岩与储集层沟通;
(一)地壳运动的抬升和挤压会破坏圈闭的有效性
1.盖层遭受剥蚀,圈闭失去有效性; 2.开启断层导致油气沿断层大量流失, 油气藏破坏。
实例:黑油山(克拉玛依)、油砂山(柴达木)
第三节 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
断层对具多储集层的单一油层的背斜油气藏中油气再分布的作用 (据Hobson,1956)
第三节 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
第三节
教学目的:
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
要求掌握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
难点重点:
圈闭有效性的控制因素
第三节
六大成藏要素:
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
烃源岩---提供油气藏形成的物质基础
储集层---油气储-渗的空间和通道
盖 层---使储集层中的油气免于向上逸散的保护层 圈 闭---油气聚集的地质场所 运 移---油气从分散到集中的聚集过程 保 存---使已形成的油气藏免遭破坏、得以保存至今
(二)岩浆活动—高温→结焦炭化
① 岩浆活动伴随强
烈构造运动,使圈
闭条件遭到破坏;
② 岩浆的高温使油 气结焦碳化;
第三节 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
(三)地下水动力条件的变化导致圈闭失去有效性
相对稳定的水动力条件是油气藏保存的重要条件。 静水条件下,气--油界面、油--水界面、气--水界面均近于水平。 动水条件下, 气--油界面、油--水界面、气--水界面均发生倾斜,倾角 的大小主要取决于: A、流体的密度差 B、水压梯度的大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成藏条件研究
1、烃源岩
不同类型干酪根热解参数表
有机质类型
类型 (蒂索 分类)
Ⅰ
Ⅱ
Ⅲ
S1+S2 国外 国内 >6 >20
2-6 2-20 <2 <2
IH
IO
国外 国内 国外 国内
600-9 00
>600
<30
<40
450-6 250-6
00 150-4
00 120-2
30-60
40-11 0
50 50
二、成藏条件研究
有机质类型
1、烃源岩
中新生代烃源岩可溶有机质类型划分(王启军等,1988)
氯 仿 沥 青 A
正构 烷烃 特征
实例
项目 饱和烃% 芳香烃%
饱/芳 非烃+沥青质% 非烃+沥青质/总烃
峰型特征 主峰碳数
碳数范围 nC21+nC22 nC28+nC29
OEPLeabharlann 腐泥型 40~60 15~25
>3 20~40 0.1~1 前高单峰型 C17,C19
9.0~20.0
>20.0
5.4~8.5
8.5~23.5
0.8~1.85
0.40~0.50 0.20~0.40
二、成藏条件研究
有机质类型
1、烃源岩
2.可溶有机质的类型研究
沉积岩中可溶的沥青组分与干酪根一起,构成了沉积有机质的整体, 因而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成油母质的特征。氯仿沥青“A”的族组成研 究,是可溶有机质类型研究常用的方法。
二、成藏条件研究
1、烃源岩
烃源岩评价方法 地球化学方法:丰度、类型、成熟度(取样分析) 沉积学方法-暗色泥岩厚度分布预测(勘探程度低 的地区) 测井评价方法(地球化学为基础,多井地区)
二、成藏条件研究
1、烃源岩
有机质丰度 有机碳含量
有机碳含量是指岩石中所有有机质含有的碳元素的总和 占岩石总重量的百分比。
一、国内外进展
2.常规与非常规油气藏要素
非常规油气具有与常规 油气不同的成藏要素, 它着力研究“储集层是 否含油气”,核心评价 “烃源性、岩性、物性、 脆性、含油气性与应力 各向异性”六特性及其 匹配关系。
Williams(2013)
一、国内外进展
3.非常规油气藏源储组合 源储组合主要受沉积特征及其演化
煤层 气
页岩 油
致密 油
致密 气
碳酸 盐岩 缝洞 油气
火山 岩缝 洞油 气
变质 岩裂 缝油 气
油页 岩
油砂
重油 沥青
水合 物
源储 关系
运移 方式
生储 盖三 位一 体, 自生 自储
无运 移或 烃源 层内 短距 离初 次运 移
生储 盖三 位一 体, 自生 自储
无运 移或 烃源 层内 短距 离初 次运 移
油气成藏条件与过程评价-1
刘成林
1
提纲
国内外进展 油气成藏条件研究 油气成藏机制 实例分析
2
一、国内外进展
1. 常规与非常规油气藏分类
一、国内外进展
2.常规与非常规油气藏要素 常规油气着力研究“圈闭是否成藏”,核心评价“生、储、盖、圈、 运、保”6要素及其匹配关系。
Williams(2013)
有机地球化学指标主要是指有机质的各种组成变化特征, 如生物标志化合物的构型变化,有机质的化学组成变化和 结构变化等。
确定有机质成熟度的指标有很多种,如镜质体反射率 ( Ro ) 、 岩 石 最 高 热 解 峰 温 ( Tmax ) 、 S1/S1+S2 、 H/C原子比、红外光谱参数、可溶有机质含量及生物标记 物参数等。对于陆相泥岩来说,镜质体反射率是应用效果 最好的指标,其次为Tmax,其它指标参数作为辅助评价 指标。
二、成藏条件研究
孔隙类型和孔隙结构
2、储层
1. 储层的孔隙空间
岩石孔隙空间 :孔隙、喉道
非常规油气明显的标志之一是非浮力聚 集,油气持续充注,不受水动力效应的明显 影响,无统一油气水界面与压力系统。聚集 动力以烃源岩排烃压力为主,受生烃增压、 欠压实和构造应力等控制,聚集阻力主要为 毛细管压力,二者耦合控制含油气边界 。
一、国内外进展
6.非常规油气分布特征 源内、近源成藏;甜点富集,连续成藏
其中干酪根热解的S2 峰最大值时的温度Tmax称 为最高热解峰温, 它
300℃ Tmax 程序升温过程
550℃ 降温过程
与有机质成熟度成正比。 但是若S2太小时, Tmax 无意义。
二、成藏条件研究
有机质丰度
1、烃源岩
指标的应用
❖潜在生油量=S1+ S2 (mg/g岩石)
丰 度
❖有效碳(%):CP=( S1+ S2 )×0.083(生烃潜量的单 位为mg /g,烃类中碳的平均含量为83%)
参 数
❖类型指数: It = S2/ S3 ❖烃指数 IHC—(S1/TOC) mg/g有机碳 ❖氢指数 IH—(S2/TOC) mg/g有机碳 ❖氧指数 IO—(S3/TOC) mg/g有机碳 ❖降解潜率:D=有效碳/有机碳(总碳中生烃的碳)
类型 参数
❖产率指数: IP= S1/ (S1+ S2) ❖最高热解峰温Tmax (℃)
致密砂岩气聚集模式(皮申斯盆地) 斜坡区含气量和渗透率优势叠合带富集模式
页岩油滞留聚集模式
提纲
国内外进展 油气成藏条件研究 油气成藏机制 实例分析
12
二、油气成藏条件研究
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应包括:
充足的油气源; 足够的油气运移动力; 良好的运移通道; 有效的储集层; 有利的生储盖组合; 大容积的有效圈闭; 有良好的油气保存条件。
有机质类型
(1)热解法
热解分析所得出的类型的参数:
①类型指数It=S2/S3;
②氢指数IH(mg烃/g有机碳)=S2×100/有机碳
③氧指数IO(mg二氧化碳/g有机碳)=S3×100/有机碳。
研究表明IH与H/C原子比,IO与O/C原子比之间存在 着 良 好 的 相 关 性 , 因 此 可 以 用 这 两 个 指 数 绘 制 Von Krevelen图,图上显示了与元素原子比图相似的类型分布。 邬立言等人通过万余块样品的热解分析,提出了陆相盆 地有机质类型的划分标准(表)。
0.4~0.6 0.6~1.0 1.0~2.0 >2.0
碳酸盐烃源岩有机质丰度标准(成油门限处)
评价 非
差
较好 好
最好
TOC(%) <0.1
0.1~0.3 0.3~0.7 0.7~1.7 >1.7
Hunt(1967)认为:0.3%为碳酸盐岩生油岩丰度下限
二、成藏条件研究
有机质丰度
1、烃源岩
氯仿沥青“A”和总烃含量
1.85~3(>3 者系过成熟,无母源意义)
>0.80
0.70~0.80 0.50~0.70
含腐殖的
标准腐
腐泥型Ⅰ2 1.3~1.5
-27.5~ -28.2
泥型 Ⅰ1 >1.5
-28.2~-31.0
400~800
>800
(15~50)
(>50)
600~900
>900
1.5~3.0
>3.0
0.45~1.20
) 红外光谱吸收
强度比(cm)
热解 特定产物比
核磁共振
(低-未成熟)
岩石 (S2/S2) 干酪根 2900/1600 1460~1600 nHC/烷基苯 脂/芳 C9-/C10+
芳香度 fa
标准腐殖 含腐泥的 中间型或
型 Ⅲ2 <0.8 -20.0~
-24.5
腐殖型Ⅲ1 0.8~1.0
-24.5~ -26.0
17~29
腐殖型 5~17 10~22 0.5~0.8 60~80 >3 后高单峰型 C25,C27,C29
23~29 1.2~1.5
1~1.5 陕甘宁盆地
上三叠统 长三段
>2 陕甘宁盆地 中、下侏罗统
延安组
二、成藏条件研究
有机质成熟度
1、烃源岩
有机质的成熟度是指烃源岩中有机质的热演化程度。由 于油气仅形成于有机质的某一些演化阶段,所以成熟度是 判别烃源岩的又一基本参数。用来确定成熟度的指标大致 包括三个方面:有机地球化学、有机岩石学及古地温直接 测定法。
有机质含量=有机碳含量×K
K为转换系数。
从有机碳计算有机质丰度的转换系数(K)
演化阶段
干酪根类型
Ⅰ
Ⅱ
Ⅲ
煤
成岩阶段
1.25
1.34
1.48
1.57
深成阶段未期 1.20
1.19
1.18
1.12
二、成藏条件研究
有机质丰度
1、烃源岩
有机碳含量
泥质烃源有机质丰度标准
评价 非
差
较好 好
最好
TOC(%) <0.4
氯仿沥青“A”是指岩石中可溶于氯仿的有机质的总称,
约占岩石中有机质的2%~15%。
氯仿沥青“A”是一种混合物,根据它们对不同溶剂有选 择性溶解的特点,可以用柱色层法等将其分离成饱和烃、 芳香烃、非烃(胶质)和沥青质等族组分,其中饱和烃和芳香 烃在岩石中的含量和称为总烃含量。
总烃含量=饱和烃+芳香烃
我国中、新生代烃源岩总烃含量统计表明, 好的烃源岩一般为0.1%, 较好的不低于0.05%, 低于0.01%的为非烃源岩。
二、成藏条件研究
1、烃源岩
总有机质
有机质丰度 岩石热解
可溶有机质
干酪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