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油气藏形成与分布规律

合集下载

石油地质学-第八章油气聚集单元

石油地质学-第八章油气聚集单元

第八章油气聚集单元地壳上的油气,因受大地构造及盆地内构造单元、沉积相控制,其分布规律呈现出区域性、群带性、级次性。

所以油气勘探一般是从区域研究入手,解剖局部。

根据盆地构造单元特征及油气聚集的区域性规模,一般把地壳上的油气聚集单元划分为五级(从小到大):油气藏→油气田→油气聚集带→含油气区→含油气盆地。

目前,人们又划分出“含油气系统”单元,它可大可小,无法硬性与上述单元的比较大小。

划分出上述的不同聚油气单元,为油气勘探指明了正确方向。

§1 油气田及其类型一、概念:油气田系受单一局部构造单位所控制的同一面积内的所有油藏、油气藏、气藏的总和。

如果这个局部范围内只有油藏称为油田;仅有气藏称为气田。

油气田按矿床学名词又称为油气矿床。

石油地质学上的油气田和我们通常说的大庆油田、长庆油田等概念是不同的,后者是一个经济、地理上的概念。

“油气田”的概念有下列含义:1.油气田是指油气现在聚集的场所,而非它们原来的生成地点。

2.一个油气田是由单一局部构造单位所控制的。

这个“局部构造单位”的含义是广义的,它可以是褶皱构造、断裂、单斜、盐丘或泥火山刺穿构造,也可以是生物礁体、古潜山、古河道、古砂洲、砂坝等非构造单元。

3.一个油气田总占有一定面积,其大小变化较大。

取决于局部构造单元的规模大小。

它包含一定的经济意义。

4.一个油气田范围内,可以有一个或多个油藏或气藏。

二、分类:油气田的分类首先按岩性分为砂岩油气田和碳酸盐岩油气田。

再根据“单一局部单位”划分亚类,其基本类型与油气藏的类型大同小异。

§2 油气聚集带及含油气区一、聚集带(一)概念:油气勘探实践已经证明,油气田不是孤立存在的,当发现一个油气田后,经常会在其邻近区域内找到一串新的油气田。

这是因为油气的运移和聚集是一种区域性的,即运移指向常常受二级构造带所控制,当这些二级构造带与油源区连通较好或相距较近时,随着油气源源不断供给,整个二级构造带各局部构造的一系列圈闭都可能形成油气藏。

油气藏分布规律

油气藏分布规律

油气藏分布规律油气藏分布规律:在地质环境中,油气藏的分布往往与特定的地质构造、地层条件以及沉积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

通常来说,油气藏多集中在具有良好生油条件、储集条件和盖层条件的区域。

想象一下,大地就像一个巨大的油气“宝藏箱”,而油气藏则是藏在这个“宝藏箱”里的宝贝。

地质构造就像是“宝藏箱”的隔板和分区,有的分区宽敞又舒适,油气在这里能自由自在地聚集,形成丰富的油气藏;而有的分区狭窄崎岖,油气很难存留下来。

沉积环境呢,好比是“宝藏箱”里的不同“收纳盒”。

在一些水流平稳、沉积物丰富的“收纳盒”里,容易形成厚厚的、孔隙度高的岩层,这就为油气的储存提供了绝佳的空间,油气藏也就更可能在这儿安家落户。

而在那些水流湍急、沉积物稀少的地方,岩层薄且孔隙度低,油气藏自然就不太愿意光顾。

再说说地层条件,它就像是“宝藏箱”的“门锁”和“防护栏”。

如果地层结构稳定,密封性好,油气就像被锁在了一个安全的密室里,不容易泄漏和散失,油气藏就能稳定存在。

可要是地层不稳定,到处都是裂缝和漏洞,油气就会像调皮的孩子从破了的口袋里溜走,根本没法形成大规模的油气藏。

比如说我国的大庆油田,它所在的区域有着丰富的沉积物质,形成了良好的储集层。

而且那里的地质构造稳定,为油气的聚集和保存提供了理想的条件,所以才能成为我国重要的油气产区。

还有中东地区,那里有着广阔的沉积盆地和良好的地层封闭条件,使得油气资源极其丰富。

据统计,中东地区的石油储量占全球已探明石油储量的很大一部分。

总之,油气藏的分布可不是随随便便的,而是受到多种地质因素的共同影响和制约。

了解这些分布规律,对于我们寻找和开发油气资源至关重要。

它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能帮助我们打开地下油气宝库的大门。

有了对油气藏分布规律的认识,我们在能源开发中就能更加有的放矢,提高勘探和开采的效率。

同时,这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规划能源战略,保障能源的稳定供应。

如果你对油气藏或者其他地质方面的知识感兴趣,不妨去阅读《地质学原理》这本书,或者浏览中国地质调查局的网站,那里有更多丰富精彩的内容等待着你去探索。

第八章 油气藏形成与分布规律

第八章 油气藏形成与分布规律
12
第八章 油气藏形成与分布规律
第三节 油气藏类型
3.与地下柔性物质活动有关的背斜油、气藏 由于地下柔性物质受不均衡压力作用而向压力低的上方流动,使上覆地层弯曲变形而 形成的背斜圈闭,在国外有广泛的分布。地下柔性物质常见的有盐岩和泥质岩类,即常见 为盐丘和泥火山,其中以盐丘为主,与这种类型油气藏相伴生的还有其他类型的油气藏。 4.差异压实作用有关的背斜油气藏 在古侵蚀面上常存在各种地形凸起,可以是结晶基岩,致密坚硬的沉积岩及生物礁块 等。在沉积过程中当新的沉积物堆积时,凸起上堆积较薄,而凸起的周围堆积较厚,因而 在成岩过程中,由于沉积厚度不同,负荷相差悬殊,因此产生差异压实作用,即凸起顶部 压实程度较小周围压实程度大,结果在凸起的上覆岩层中,形成背斜构造 (常称披盖构造)。 其特点是凸起上部背斜常反映下伏古地形凸起的分布范围和形状,但其闭合度总是比古地 形凸起的高度小,并向上递减直至消失,倾角也向上变小。这种构造往往聚集丰富的油气 而形成油气藏。
课本:正常、侧变式、顶生、自生自储自盖;
7
第八章 油气藏形成与分布规律
第二节 油气藏形成
不同的圈闭类型决定了不同的油气藏类型和勘探方法,圈闭的位置和埋藏深度是设计 探井井位、井深的依据之一,而且圈闭容积的大小又直接影响油气藏中油气的地质储量, 所以研究圈闭是非常重要的。 圈闭的最大容积 圈闭的最大容积是指某一圈闭内可以容纳流体的最大容量。决定于储集层的有效厚度、 孔隙度和圈闭的闭合高度以及闭合面积,是评价油气藏的一个重要依据。 以背斜圈闭为例,说明溢出点、闭合高度和闭合面积 a溢出点:流体在圈闭中聚集直到不能再容纳时开始向外溢 出,此时圈闭中容纳的流体量达到其最大容积,
1
第八章 油气藏形成与分布规律
第一节 油气运移migration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全套课件第8章油气赋存规律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全套课件第8章油气赋存规律

四、描述方法
➢含油气系统具有地层学、地理学和时间性方面的 内容。 ➢传统的描述方法一般用“四图一表”进行描述。
含 油 气 系 统 分 析 中 的 “ 四 图 一 表 ”
➢但是,中国盆地往往具有多旋回发育与叠置复合发 展等特点,简单的“四图一表”难以表现其丰富内涵。 故应着眼于地质演化历史来分析。 ➢中国含油气系统的特点:多源多灶导致系统的迭置 与交叉,多阶段多期生烃、成藏和变动导致系统窜通 与油气混生。 ➢赵文智等(2000)将中国含油气系统类型划分为: ✓单源单(多)灶一期成藏简单含油气系统 ✓多源单灶多期成藏复合含油气系统 ✓多源多灶多期成藏复杂含油气系统
(2)周边
➢主要指盆地内沉积物(新) 与边界地质体(老)的接触 关系。 ➢包括两种基本型式:一是 超覆接触,又称沉积接触; 二是断层接触。
➢两种接触关系对盆地的沉积、演化特征具有重要影响: ① 超覆接触-→坳陷式 ② 断层接触-→断陷式 ③ 两侧分别呈超覆、断层接触-→断坳式
2、构造
盆地内构造单元的划分一般采用三级四分法:
造 单 元
区 划 图
三、含油气盆地的分类
1、分类概况 前人分类依据:盆地的规模、形态、构造类
型、基底性质和时代、盆地形成的时代或构造阶 段、地动力环境、盆地所处的大地构造位置(槽台/ 板块观)、大陆边缘类型、盆地形成的机理等。
2、以地球动力学为基础的盆地分类 首先根据盆地形成时的应力场和重力场将盆
四 川 盆 地
新疆诸盆地
伊犁盆地
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尔盆地 吐鲁番-哈密盆地
塔里木盆地
新疆及邻区地貌图
东亚地貌图
一、概 述
1、概念
石油赋存于盆地之中。 地貌盆地: 构造盆地: 沉积盆地:是一种被沉积物所充填的地壳坳 陷,一般有一个或几个沉积中心,沉积物的发育 特征明显受盆地的限制。 从地质历史上讲,如果沉积盆地中发生过油 气生成作用,并运移、富集有商业性油气田时, 便可称为含油气盆地。

[2017年整理]油气藏的形成条件

[2017年整理]油气藏的形成条件

[2017年整理]油气藏的形成条件油气藏的形成是多种地质因素和地球化学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这些因素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烃源岩:烃源岩是油气藏的主要来源,其有机质含量和类型对油气的生成和聚集具有重要影响。

通常,腐泥型有机质在湖泊和海洋的沼泽和沼泽地中最为丰富,而腐植型有机质则主要存在于陆地森林和沼泽中。

不同类型烃源岩生成的油气类型和丰度有很大差异。

2.温度和压力:温度和压力是影响油气生成和聚集的重要因素。

在适当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有机质可以转化为油气。

通常,深层地质环境下的温度和压力较高,有利于油气的生成和聚集。

3.储层和盖层:储层是油气聚集的主要场所,而盖层则可以保护油气不被蒸发和流失。

储层的岩石类型、孔隙度和渗透性等特征对油气的聚集和保存具有重要影响。

盖层的岩石类型和厚度则可以阻止油气向地表扩散,保持油气的聚集状态。

4.时间:油气藏的形成需要大量的时间,通常需要数百万年甚至上亿年的时间。

在这个过程中,有机质需要经过复杂的生物化学转化和地质作用,才能形成油气。

因此,时间的积累也是形成油气藏的重要条件之一。

5.构造和地层:构造和地层也是影响油气藏形成的重要因素。

在地质历史上,许多油气藏的形成都与板块构造、断裂构造、褶皱构造等地质作用有关。

同时,地层的沉积和层序也对油气的生成和聚集具有重要影响。

6.水文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如地下水的流动、水交替强度等也深刻影响着油气藏的形成。

在某些情况下,地下水的流动可能有助于油气的运移和聚集,而在另一些情况下,地下水的流动可能对油气藏造成破坏。

7.地球化学条件:地球化学条件如氧化还原环境、pH值、Eh值等也对油气藏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例如,在还原环境下,有机质更易分解并生成油气;而在氧化环境下,有机质更可能被氧化破坏。

8.生物标志物和同位素:生物标志物是指来源于生物体的某些化合物,如胆固醇、叶绿素等,它们可以用来推断有机质的来源和转化过程。

同位素则可以用来研究有机质的成熟度和演化历史。

油气成藏机理与分布规律

油气成藏机理与分布规律

油气成藏机理与分布规律油气成藏机理与分布规律油气,是指石油和天然气。

它们是地球上的化石能源,广泛应用于能源、化工、农业、医药等领域,并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油气的形成与保存并非偶然,而是有着一定的机理和规律。

以下将从油气的形成机理和分布规律两方面进行阐述。

油气的形成机理油气的形成与地球的物质组成以及生物学过程密切相关。

一般来说,油气的生成源主要分为有机质和天然气水合物。

(1)有机质有机质主要是由生物残体和有机物质构成。

在地球形成早期,陆地和海洋中的生物死亡和沉积物堆积形成了各种有机化合物,如植物、动物、细菌等,这些有机物质在地质作用下逐渐成为了油气的母质。

在随后的几个阶段中,这些有机物质经过地球多种物理、化学、生物学过程的作用下,发生了生物降解、沉淀、干酪化等反应,并逐渐转化成了石油和天然气。

(2)天然气水合物天然气水合物是一种在低温高压下形成的固态油气共存物。

当水中含有一定量的甲烷气体和烷烃时,它们会在寒冷的海底或冰层下形成水合物晶体,逐渐形成大块的天然气水合物,这些物质就是有很大的能源潜力。

油气的分布规律油气在地球上的分布并不均匀。

一般来说,油气的分布规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地质构造、沉积环境、构造演化等。

(1)地质构造地质构造是指地球内部形成的结构构造,包括褶皱、断层、岩浆活动等方面。

在这些结构中,油气成藏有较高的可能性,一般来说,油气成藏的构造类型有构造圈闭、构造盆地和复杂构造等。

(2)沉积环境沉积环境是指地球上沉积物质形成的环境和条件。

沉积环境和沉积物的类型直接影响到油气成藏的物质来源、沉积环境的特点以及沉积油气类型等。

它直接影响了所形成的含油气储层的储集能力和储层属性。

(3)构造演化构造演化是指地球内部结构变化的演变过程。

在构造演化之中,油气藏的性质和分布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构造演化阶段的不同,可以导致早期油气成藏结构的改变和油气族群互相转化,因此,掌握油气藏的演化规律也是十分重要的。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地质学》 第八章油气分布规律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地质学》 第八章油气分布规律
深 度 (m) <1220 1220-3050 大油田所占储量 (%) 5.1 79.0 大气田所占储量 (%) 25.7 96.8 46.1
3050-3660 3660-4270
>4270
8.1 7.6
0.2
25.0
1.9 1.3
石油主要分布在1200-3000m的深度范围
天然气分布范围较宽,但主要分布在3600m以上 随着深层油气勘探的进展,深层所占的比例在增加
47.3
45
38.4
松辽盆地 渤海湾盆地 东部合计
东部尚处于盆地勘探的中期,新思路和新技术的出现, 可以保持储量平稳增长。
我国石油资源探明情况
25 20 15 10 5 0
(%)
20.5 12.3 5
塔里木 准噶尔
14.9 14.3
西 部 地 区 探 明 率
柴达木 鄂尔多斯 西部总计
西部整体探明程度为14.3%,新技术的应用可以保证 储量高速增长。
大于10万km2盆地 1-10万km2的盆地
西部造山带挤压型盆地
塔里木盆地 准噶尔盆地 吐哈盆地 柴达木盆地
中部克拉通过渡型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 四川盆地
第四节 全球及我国油气资源分布特点
一、全球油气资源分布特点
1.几乎100%分布于沉积盆地中
全球约600个沉积盆地,已有160个盆地产出 了工业石油。
3.储集层和盖层特征 (1)坳陷型裂谷盆地: 储层发育,规模大, 分布广泛、稳定,成 熟度高。 主要发育大型河流-三 角洲-湖泊沉积体系 储集层以河流相砂体和 三角洲前缘砂体为主
3.储集层和盖层特征 (2)断陷型裂谷盆地:
储集体规模较小,横向变化大,储集体成因类型多。

油气藏形成

油气藏形成

油气藏形成的主要条件示意图说明:
绝大部分石油存在于沉积盆地中,所以先要从全球构造中寻找沉积盆地。

原始的沉积盆地经过漫长时间的构造变形,会转变成不同的地层结构和沉积相。

地层结构有陆相和海相等,沉积相可分为陆相,海相,以及海陆过渡相。

在水文,地层,构造和沉积相等各种不同的地质要素的共同作用下,会使原始生物及其化学组分等分散的有机质在泥质条件下转变为生油母岩------烃源岩。

在经过恰当的储层和盖层的结合,以及闭圈形成和油气运移等过程,加上时空的合理配置,最终会形成油气藏。

而多个油气藏汇集起来便会形成油气藏集聚带。

最后就可以探索出油气藏的分布规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 油气藏形成form与分布规律
第一节 油气运移
油气运移:油气在地壳中的任何移动。油气运移是使油气由分散向集中转化的 过程,是油气从生成到油气藏形成的一个必要条件。 运移的证据:地面油气苗、油气井产量的互相干扰等。 油气初次运移:油气离开生油层的过程。 油气二次运移:油气进入储层以后的所有运移。 油气在力的作用下,既可随生油层紧接成岩过程而发生油气从生油层向储集 层运移的初次运移,也可以在储集层中发生二次运移(后期运移),既可沿着地层 层理方向作侧向运移(横向运移),也可沿断裂、裂隙穿过地层层面作垂直运移, 只是在不同的时期内,运移的方式,方向和距离等有所不同而已。总之,油气运 移的过程是很复杂的。
课本:正常、侧变式、顶生、自生自储自盖;
7
第八章 油气藏形成与分布规律
第二节 油气藏形成
不同的圈闭类型决定了不同的油气藏类型和勘探方法,圈闭的位置和埋藏深度是设计 探井井位、井深的依据之一,而且圈闭容积的大小又直接影响油气藏中油气的地质储量, 所以研究圈闭是非常重要的。 圈闭的最大容积 圈闭的最大容积是指某一圈闭内可以容纳流体的最大容量。决定于储集层的有效厚度、 孔隙度和圈闭的闭合高度以及闭合面积,是评价油气藏的一个重要依据。 以背斜圈闭为例,说明溢出点、闭合高度和闭合面积 a溢出点:流体在圈闭中聚集直到不能再容纳时开始向外溢 出,此时圈闭中容纳的流体量达到其最大容积,
2
第八章 油气藏形成与分布规律
第一节 油气运移
1.初次运移primary migration
A运移时间:三种观点①泥岩中期压实阶段(主要是油气生成后必须达到一定的饱和度,必须克服有机质对油 气的吸附)②大港、胜利等油田认为在孔隙度变化大的压实突变阶段③欠压实作用(泥岩中油气生成及蒙-伊转 化脱水可以形成异常高压)。总之,主生油期就是主运移期。 B确定方法: ①根据泥岩压实阶段,大概在1500-4500米; ②根据微裂缝形成时间(计算机模拟结果表明,初次运移的时间就是微裂缝形成的时间); ③包裹体。 C运移相态 ①水相(油溶在水中,以水为载体) 依据 有充足的水源:a粘土矿物脱水;b欠压实作用保留一部分滞留水;c有机质向油气转化生成一定量的水。
形成油气藏的有利条件
①充足的油气来源 A生油岩体积大(生油凹陷持续时间长、生油凹陷面积大); B单位体积生油岩内有机质丰度高(剩余有机炭含量高); C单位体积生油岩内有机质丰类型好(腐泥型); D单位体积生油岩内有机质成熟度高(镜质体反射率大于0.5); E单位体积生油岩内有机质转化率高(正烷烃含量高); ②有利的生储盖组合 A连续型:生储盖在时间上是连续的,在空间上可垂直交替亦可平面上相交。包括: 上覆式、下伏式、互层式、侧变式及封闭式。其中互层式最好; B不连续型:生油层和储层在时间上不连续,在空间上可以相邻也可以不相邻,二者之 间常由不整合面或断层来沟通,其中不整合型最好; ③有效的圈闭 A圈闭形成的时间早;B圈闭与油源岩距离近;C圈闭越大越好 ④有利的保存条件 A地壳运动; B水动力; C岩浆与变质作用; D生物化学降解
1
第八章 油气藏形成与分布规律
第一节 油气运移migration
油气运移方式
A.渗滤 储集在岩层孔隙中的油、气、水,由于压力差的作用而由高压区向低压区发生流动, 称为渗滤。石油、天然气和地下水的渗滤作用是沿着岩石中各种互相连通的孔隙和裂缝进 行的。除原生孔隙和裂缝以外,还有各种因素形成的次生孔隙、洞穴、构造裂隙等,都利 于油、气渗滤作用的进行。 B.扩散 物质分子运动时,由于浓度差的作用,物质分子将从高浓度向低浓度处移动,使其各 方面浓度趋于平衡的现象称为扩散。扩散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物理现象。石油和天然气与其 他物质一样,同样具有扩散的特性。当油气生成后,从油、气浓度大的生油层中向四周油 气浓度小的地方扩散,扩散作用不断进行,结果将会使大部分或相当部分的气态烃和轻质 液态烃从生油层进入储集层,直到受到扩散系数非常小的盖层阻挡之后,扩散才基本上停 止,油气才逐渐聚集而成油气藏。尽管石油和天然气都是流体,它们在运移过程中都以渗 滤和扩散方式同时进行,只不过在不同条件下有主次而已。在有浓度差时以扩散为主,在 有压力差时以渗滤为主。
陕甘宁
华北 江汉 酒泉 准噶尔
小于40
小于20 小于10 5-20 30-50
30
30 15 30 80
6
第八章 油气藏形成与分布规律
第二节 油气藏oil reservoir形成form
1.基本概念 ①油气藏:油气藏是指在单一圈闭内,具有同一压力系统的油气聚集。 ②油气田:油气田是指一定(连续)的产油面积上油气藏的总和。该产油面积可 以是受单一构造或地层因素所控制的地层单元。 ③圈闭:圈闭是储集层中聚集和储存石油和天然气的场所,是聚集油气的天然容 器,一个圈闭必须具备三个组成部分:储集层、盖层和一定的遮挡(或封 闭)条件。在一定地质条件下,三者结合起来,组成了圈闭。若没有储集 层,或没有盖层,或不具遮挡条件,则圈闭不能形成。 生储盖组合:生储盖组合在空间的有机组合。 组合方式:连续型[上覆、下伏、互层、侧变、封闭]及不连续型[断层、不整合]。
第八章 油气藏形成与分藏形成与分布规律
第一节 油气运移
距离:取决于动力大小、通道延伸情况、构造条件、岩相变 化、油气流体性质等。陆相一般50公里,最远80公里。 我国部分含油气盆地油气运移距离 盆地名称 松辽 一般距离(公里) 小于40 最大距离(公里) 60
第一节 油气运移 2.二次运移secondary migration
A相态:普遍认为是以固有的游离相态或气相运移。 B动力:浮力、水动力:如果水动力方向与二次运移方向一致为动力,反之为阻力。构造运动力。 C 通道、时间、方向、距离 通道:孔隙、裂缝、断层、不整合面。 时间:一般情况下,二次运移和初次运移几乎是同时的;但大规模的二次运移应该是在主要生 油期后或同时发生的第一次构造运动时期。 方向:沿阻力最小的方向。 一般在凹陷附近有隆起区和斜坡区,这些地区就是运移的主要方向,特别是继承性 隆起区和斜坡区更有利于油气运移。 方向追踪:(如果运移过程中氧化作用起主导作用,下表不成立) 项目 近处 远处 密度 大 小 颜色 深 浅 非烃、芳烃等 多 少 胶质、沥青质 多 少 C13/C12 大 小 (主要因为芳香烃的减少) 4
3.断层两翼倾角不对称,靠近断层一侧陡,远离断层一侧缓;
4.断层倾向面对生油凹陷,有利于油气运移与聚集。
14
第八章 油气藏形成与分布规律
第三节 油气藏类型
(二) 断层油气藏
指在储集层上倾方向受断层遮挡所形成圈闭中的油气聚集。与背斜圈闭比较,断层圈 闭的情况要复杂得多,断层不仅可以成为油气聚集的遮挡,而且也可充当油气运移的通道, 因此形成断层圈闭是有一定条件的。首先要求断层本身必须是封闭的,其次断层两侧岩性 组合与形成断层圈闭有关,若其中有一盘为不渗透的或渗透性差的岩层如泥质岩类,利于 断层封闭,若两侧砂岩见面时(即渗透性地层在断层两侧相遇),一般不能形成圈闭, 根 据圈闭形成的原因,断层油气藏分为以下几种: 1.由弯曲断层面与倾斜岩层结合的断层油气藏 在储集层的上倾方向,为一向上倾突出的弯曲断层面所包围。在构造图上表现为构造等 高线与断层线相交。 2.由断层与鼻状构造结合组成的断层油气藏 鼻状构造的上倾方向为一断层所封闭。在构造图上为弯曲构造等高线抬高部位与断层线 相交。 3.由交叉断层与倾斜岩层结合组成的断层油气藏
12
第八章 油气藏形成与分布规律
第三节 油气藏类型
3.与地下柔性物质活动有关的背斜油、气藏 由于地下柔性物质受不均衡压力作用而向压力低的上方流动,使上覆地层弯曲变形而 形成的背斜圈闭,在国外有广泛的分布。地下柔性物质常见的有盐岩和泥质岩类,即常见 为盐丘和泥火山,其中以盐丘为主,与这种类型油气藏相伴生的还有其他类型的油气藏。 4.差异压实作用有关的背斜油气藏 在古侵蚀面上常存在各种地形凸起,可以是结晶基岩,致密坚硬的沉积岩及生物礁块 等。在沉积过程中当新的沉积物堆积时,凸起上堆积较薄,而凸起的周围堆积较厚,因而 在成岩过程中,由于沉积厚度不同,负荷相差悬殊,因此产生差异压实作用,即凸起顶部 压实程度较小周围压实程度大,结果在凸起的上覆岩层中,形成背斜构造 (常称披盖构造)。 其特点是凸起上部背斜常反映下伏古地形凸起的分布范围和形状,但其闭合度总是比古地 形凸起的高度小,并向上递减直至消失,倾角也向上变小。这种构造往往聚集丰富的油气 而形成油气藏。
10
第八章 油气藏形成与分布规律
第三节 油气藏类型type
近年来一般以圈闭的成因作为油气藏分类 的基础,将油气藏分为三个基本类型:构造油 气藏、地层油气藏和岩性油气藏、水动力 hydropower油气藏。
11
第八章 油气藏形成与分布规律
第三节 油气藏类型
一、构造油气藏
structural hydrocarbon reservoir
5.与同生断层有关背斜油气藏P281
滚动背斜:岩层在张力作用下断开,断开的块体由于本身的重量而沿断层面向下滑动 而形成的牵引构造。
13
第八章 油气藏形成与分布规律
第三节 油气藏类型
我国滚动背斜油气藏的主要特点 1.断层两盘地层厚度差别较大,下盘大,上盘小; 2.背斜轴线方向与断层线平行,且成串分布;
在储集层的上倾方向,为两条相交断层所包围。在构造图上为构造等高线与交叉断层相 交。
15
第八章 油气藏形成与分布规律
第三节 油气藏类型
4.两条弯曲断层相交组成的圈闭及其油气藏; 5.断层与倾斜岩层岩性尖灭组成的圈闭及其油气藏; 6.多断层复杂断块油气藏; 7.逆断层断块油气藏。 断层油气藏形成的主要条件 1.断层在纵横向是封闭的; 2.断层位于储层的上倾方向; 3.在平面上封闭断层与构造等高线或地层尖灭线能组成侧向封闭的闭和线。 裂缝油气藏主要特点 1.油气藏常呈块状; 2.钻井过程中经常发生钻具放空、钻井液漏失等现象; 3.试井获得的地层实际渗透率比实验室测值大得多; 4.同一油气藏,不同的油气井之间相差悬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