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夏地区隐蔽油气藏成藏条件及其分布规律

合集下载

准噶尔盆地乌夏地区深层目标预测与评价方法研究的开题报告

准噶尔盆地乌夏地区深层目标预测与评价方法研究的开题报告

准噶尔盆地乌夏地区深层目标预测与评价方法研究的开题
报告
一、研究背景
准噶尔盆地是我国西北地区的一个重要油气勘探区,具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

然而,目前该地区大部分油田开发已进入中晚期,储量逐渐减少,需要通过深层勘探来发现新的油气储集层。

其中,乌夏地区是准噶尔盆地一个重要的油气勘探目标区,但由于该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储层深埋,难以直接观测和分析。

因此,如何准确预测和评价该地区深层油气储藏目标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究准噶尔盆地乌夏地区深层油气储藏目标预测与评价方法,并提出可行性的勘探技术方案,为该区域油气资源勘探和开发提供支持。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1. 分析乌夏地区地质构造和沉积特征,确定深层储集层分布范围和特征。

2. 对该地区现有地震资料进行解释和分析,利用反演技术获取深部构造和属性反演信息,确定深部构造特征和储层分布规律。

3. 通过野外地质探勘、岩心薄片分析等手段,研究储层的孔隙类型、孔隙度、渗透率等性质,并制定合理的测井方案。

4. 基于地震、岩心、测井等数据,建立深部层位地震模型和储量评价模型,对储层进行预测和评价。

5. 提出适用于该地区深层勘探的技术方法和建议,制定可行性勘探方案。

四、研究预期结果
1. 研究预计可以较为准确地预测乌夏地区深层油气储藏目标,提高勘探成功率。

2. 可以提出适用于该地区深层勘探的技术方法和建议,为该区域油气资源开发提供支持。

3. 研究成果有望推动准噶尔盆地油气勘探技术的进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油气藏分布规律

油气藏分布规律

油气藏分布规律油气藏分布规律:在地质环境中,油气藏的分布往往与特定的地质构造、地层条件以及沉积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

通常来说,油气藏多集中在具有良好生油条件、储集条件和盖层条件的区域。

想象一下,大地就像一个巨大的油气“宝藏箱”,而油气藏则是藏在这个“宝藏箱”里的宝贝。

地质构造就像是“宝藏箱”的隔板和分区,有的分区宽敞又舒适,油气在这里能自由自在地聚集,形成丰富的油气藏;而有的分区狭窄崎岖,油气很难存留下来。

沉积环境呢,好比是“宝藏箱”里的不同“收纳盒”。

在一些水流平稳、沉积物丰富的“收纳盒”里,容易形成厚厚的、孔隙度高的岩层,这就为油气的储存提供了绝佳的空间,油气藏也就更可能在这儿安家落户。

而在那些水流湍急、沉积物稀少的地方,岩层薄且孔隙度低,油气藏自然就不太愿意光顾。

再说说地层条件,它就像是“宝藏箱”的“门锁”和“防护栏”。

如果地层结构稳定,密封性好,油气就像被锁在了一个安全的密室里,不容易泄漏和散失,油气藏就能稳定存在。

可要是地层不稳定,到处都是裂缝和漏洞,油气就会像调皮的孩子从破了的口袋里溜走,根本没法形成大规模的油气藏。

比如说我国的大庆油田,它所在的区域有着丰富的沉积物质,形成了良好的储集层。

而且那里的地质构造稳定,为油气的聚集和保存提供了理想的条件,所以才能成为我国重要的油气产区。

还有中东地区,那里有着广阔的沉积盆地和良好的地层封闭条件,使得油气资源极其丰富。

据统计,中东地区的石油储量占全球已探明石油储量的很大一部分。

总之,油气藏的分布可不是随随便便的,而是受到多种地质因素的共同影响和制约。

了解这些分布规律,对于我们寻找和开发油气资源至关重要。

它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能帮助我们打开地下油气宝库的大门。

有了对油气藏分布规律的认识,我们在能源开发中就能更加有的放矢,提高勘探和开采的效率。

同时,这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规划能源战略,保障能源的稳定供应。

如果你对油气藏或者其他地质方面的知识感兴趣,不妨去阅读《地质学原理》这本书,或者浏览中国地质调查局的网站,那里有更多丰富精彩的内容等待着你去探索。

准噶尔盆地乌夏地区二叠系沉积特征及有利储集层

准噶尔盆地乌夏地区二叠系沉积特征及有利储集层

准噶尔盆地乌夏地区二叠系沉积特征及有利储集层鄢继华;崔永北;陈世悦;刘振宇【摘要】准噶尔盆地乌夏地区二叠纪处于前陆盆地的早、中期,受断层活动、火山作用和物源等不同因素影响,早二叠世发育了一套由火山岩向火山碎屑岩、正常碎屑岩过渡的岩性组合,火山作用总体向上逐渐减弱.中、晚二叠世前陆盆地逐渐向坳陷盆地过渡,其中风城组沉积期为二叠纪最大湖侵期,沉积中心向南迁移;夏子街组沉积期和下乌尔禾组沉积期广泛发育扇三角洲-湖泊相沉积组合,自下而上为基准面上升-下降-上升的旋回.岩性和构造控制了火山岩储集层的发育,沉积相则控制了碎屑岩储集层的发育.水下分流主河道砂体的粒内溶孔、构造活动带火山碎屑岩的裂缝、深层火山岩中的气孔是最为有利的储集空间.【期刊名称】《新疆石油地质》【年(卷),期】2009(030)003【总页数】3页(P304-306)【关键词】准噶尔盆地;乌尔禾;夏子街;二叠系;沉积特征;储集层【作者】鄢继华;崔永北;陈世悦;刘振宇【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山东,东营,257061;中国石化胜利油田有限责任公司,胜利采油厂,山东,东营,257051;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山东,东营,257061;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新疆,克拉玛依,83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12.221乌夏地区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东北部,处于哈拉阿拉特山山前,是一个受多期构造叠加影响的断褶带,勘探面积约2 000 km2(图1)。

乌夏地区二叠系岩性复杂、储集空间类型多样,并且风城组、佳木河组都发育烃源岩,有利于形成自生自储的油气藏[1,2]。

同时,研究区二叠系埋藏较深、构造活动复杂,因此,系统研究沉积特征和分析有利储集层对于指导该区二叠系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意义。

1.1 沉积相类型乌夏地区二叠系沉积相类型主要包括扇三角洲相、湖泊相以及火山沉积相和火山作用相(表1)。

《高等石油地质学》第8章 隐蔽油气藏形成机理

《高等石油地质学》第8章 隐蔽油气藏形成机理
在构造发育的凹陷,主要发育构造油藏;构造不发育 的凹陷,以隐蔽油藏为主;
构造运动剧烈的二级构造带一般以构造油藏为主,而 构造活动相对较弱的斜坡带和洼槽带则以隐蔽油藏为 主;
有些凹陷(或构造带),则是隐蔽油藏与构造油藏并存。
(3) 油气在资源量分配上具有“互补性”
总资源量遵循物质总量守衡原理
在含油气盆地内,实际油气资源总量是一个定数。深层资源量多了,浅层 资源量自然就会变少,相反当深层资源量少时,浅层资源量自然就会变多。 当油资源量多时,气资源量自然就会变少,相反当油资源量少时,气资源量 自然就会增多。
油气资源总量只能被两大类油气藏所占有
在含油气盆地内实际上主要存在两大类油气藏,一类是构造油气藏,另一类 则是地层岩性油气藏。油气资源总量只能被这两大类油气藏所占有。
对于层位来讲,有的层位以发育构造圈闭为主,而有的层位则以发育隐蔽圈闭 为主。
因此,不同的构造带、不同的构造部位发育的油气藏类型不同。富油凹陷油气在纵向 上表现为“复式”聚集特点,在横向上呈现含油连片的分布特征。
油气藏在空间分布上具有 “互补性”
平面上油气连片分布
二、 “互补论”及其理论意 义
(3) 油气在资源量分配上具有“互补性”
油气资源总量不会改变
但是,无论怎样分配,油气资源总量不会改变,
要么构造油气藏占有的油气资源量多, 要么隐蔽油气藏占有的油气资源量多, 要么两者资源量一样;
当构造油气藏占有的油气资源量多时,隐蔽油气藏占
有的油气资源量自然会变少,相反,当构造油气藏占 有的பைடு நூலகம்气资源量少时,隐蔽油气藏占有的油气资源量 自然会增多。
(2) 岩性圈闭仅靠初次运移就可以成藏,但构造圈闭一般需 要经过二次运移才能成藏;

油气成藏机理与分布规律

油气成藏机理与分布规律

油气成藏机理与分布规律油气成藏机理与分布规律油气,是指石油和天然气。

它们是地球上的化石能源,广泛应用于能源、化工、农业、医药等领域,并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油气的形成与保存并非偶然,而是有着一定的机理和规律。

以下将从油气的形成机理和分布规律两方面进行阐述。

油气的形成机理油气的形成与地球的物质组成以及生物学过程密切相关。

一般来说,油气的生成源主要分为有机质和天然气水合物。

(1)有机质有机质主要是由生物残体和有机物质构成。

在地球形成早期,陆地和海洋中的生物死亡和沉积物堆积形成了各种有机化合物,如植物、动物、细菌等,这些有机物质在地质作用下逐渐成为了油气的母质。

在随后的几个阶段中,这些有机物质经过地球多种物理、化学、生物学过程的作用下,发生了生物降解、沉淀、干酪化等反应,并逐渐转化成了石油和天然气。

(2)天然气水合物天然气水合物是一种在低温高压下形成的固态油气共存物。

当水中含有一定量的甲烷气体和烷烃时,它们会在寒冷的海底或冰层下形成水合物晶体,逐渐形成大块的天然气水合物,这些物质就是有很大的能源潜力。

油气的分布规律油气在地球上的分布并不均匀。

一般来说,油气的分布规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地质构造、沉积环境、构造演化等。

(1)地质构造地质构造是指地球内部形成的结构构造,包括褶皱、断层、岩浆活动等方面。

在这些结构中,油气成藏有较高的可能性,一般来说,油气成藏的构造类型有构造圈闭、构造盆地和复杂构造等。

(2)沉积环境沉积环境是指地球上沉积物质形成的环境和条件。

沉积环境和沉积物的类型直接影响到油气成藏的物质来源、沉积环境的特点以及沉积油气类型等。

它直接影响了所形成的含油气储层的储集能力和储层属性。

(3)构造演化构造演化是指地球内部结构变化的演变过程。

在构造演化之中,油气藏的性质和分布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构造演化阶段的不同,可以导致早期油气成藏结构的改变和油气族群互相转化,因此,掌握油气藏的演化规律也是十分重要的。

塔里木盆地不整合油气藏的成藏条件及分布规律

塔里木盆地不整合油气藏的成藏条件及分布规律

塔里木盆地不整合油气藏的成藏条件及分布规律
张守安;吴亚军
【期刊名称】《新疆石油地质》
【年(卷),期】1999(020)001
【摘要】塔里木盆地削截不整合油气藏和超覆不整合油气藏都很发育,且具有产量高、分布广、规律明显等特点。

它的形成既受不整合类型、圈闭及其形成期与油气运聚其匹配的控制,又受生、储、盖组合及配套断裂发育状况的制约。

成藏期前不整合圈闭有利于捕获油气,重建封闭作用有利于晚期成藏。

古隆起、古斜坡的削截不整合尖灭带及超覆不整合带内是寻找不整合油气藏的最佳地带。

【总页数】3页(P15-17)
【作者】张守安;吴亚军
【作者单位】中国新星石油公司勘探研究院;中国新星石油公司勘探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8.130.1
【相关文献】
1.乌—夏地区不整合油气藏成藏数值模拟研究 [J], 刘太勋;查明;吴孔友
2.乌夏地区隐蔽油气藏成藏条件及其分布规律 [J], 白振华
3.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奥陶系特大型岩性油气藏成藏条件及勘探潜力 [J], 赵宗举;李宇平;吴兴宁;陈学时;俞广;贺训云;王双才
4.物理调整油气藏的类型与成藏机制研究——运用三维荧光定量研究塔里木盆地轮南三叠系油气藏调整机制 [J], 苏劲;朱光有;杨海军;党雪维;王宇;张保涛;刘星旺
5.新疆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奥陶系古潜山型油气藏成藏条件 [J], 杜耀斌;田纳新;王璞珺;涂志民;程庆甫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准噶尔盆地乌夏地区二叠系油气成藏条件分析

准噶尔盆地乌夏地区二叠系油气成藏条件分析

2 油气成藏条件
21 烃源岩 条件 .
条件, 明楚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 于指 导二叠系 探 对
下 一 步 油 气 勘 探 部 署 , 决 油气 勘 探 实 际 问题 具 重 解
要意 义.
乌夏地区油气来 自乌尔禾、风城地区逆掩推覆体下 盘 下二 叠统 烃源 岩, 要来 源 于玛湖 凹陷风 城组 和 下 主
机 质 类 型 以 II1 型 为 主 ,o 为 - I R 08 % .2 处 于 成 熟一 成 熟 阶 .5 20 %, 高 段 , 合评 价 为 一 套好 的生 油岩 . 综 下 乌 尔 禾 组 烃 源 岩 形 成 于 淡 水湖 泊
环 境 , 泥 岩 厚度 大 于 20 m, 暗色 0 最 厚 约 40 0 m. 机 碳 含 量 平 均 有 1 1 氯 仿 沥 青 “ 含 量 平 均 . %, 0 A”
探 开发程度 的加深 , 二叠系将是该 区后 期勘探 开发 除上乌 尔禾组缺失外, 其它层系发育较全, 白下而上
的重 点 层位 . 目前二 叠 系 探 明率 很 低 , 油 资源 探 明 依 次 为: 系佳木 河 组 、 城组 、 子街 组和下 乌尔 石 二叠 风 夏 率 96 %, 然 气探 明率 仅 1 1 勘 探 难 点 主 要 表 禾 组 . . 4 天 . %. 3 现 为构 造 复 杂 , 裂 发 育 ; 层 岩 性 多 样 , 变 快 ; 断 储 相 埋 藏 深 , 险 大 . 层 勘 探 是 油气 勘 探 的 新 领 域 , 是 风 深 也 老 油 田增 产 增 收 的希 望 . 因此 研 究 二 叠 系 油 气 成 藏
乌断褶带 、乌尔禾断褶带、乌夏冲
断带 、夏子 街 断褶 带 4个次 一级 构 造单 元 ( 1u. 噶 尔盆 地 形 成 以 图 )】 准 来, 乌夏地 区经 历 了海 西 、印支 、燕 山和 喜 马 拉 雅 等 多 期 运 动 , 裂 发 断 育 , 皱 形 态 复 杂 . 夏 地 区 二 叠 纪 褶 乌

准噶尔盆地乌—夏断裂带砂体连通性及其成藏作用的开题报告

准噶尔盆地乌—夏断裂带砂体连通性及其成藏作用的开题报告

准噶尔盆地乌—夏断裂带砂体连通性及其成藏作用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准噶尔盆地是中国西北地区最具有油气勘探潜力的盆地之一,其中乌—夏断裂带地处准噶尔盆地东南部,是盆地内最具活动性和广泛分布的断裂带之一。

砂体连通性是评价储层质量和成藏盆地有利区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研究乌—夏断裂带砂体连通性及其成藏作用,对于准噶尔盆地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现状目前针对乌—夏断裂带砂体连通性及其成藏作用的研究较少,主要集中在砂体分布、厚度、孔隙度、渗透率等基本属性的分析,对于其连通性及成藏机制的研究还需要加强。

因此,本研究拟从砂体微观结构、沉积特征、构造变形历史、流体运移特性等方面入手,深入探讨乌—夏断裂带砂体连通性及其成藏作用。

三、研究内容及方案(1)砂体分布及微观结构分析:采集乌—夏断裂带沿线的岩心样品,利用薄片显微镜、SEM等手段对砂体的分布、颗粒组成、孔隙特征等进行详细观察和分析,揭示砂体微观结构对连通性的影响。

(2)沉积特征及构造变形历史研究: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岩心分析,研究乌—夏断裂带中砂体的沉积特征和构造变形历史,探讨它们对连通性和储层形成的影响。

(3)流体运移特性研究:利用岩心压汞分析、渗透率测试、油气藏物理模拟等方法,研究乌—夏断裂带砂体的渗透性、储层脆弱性等流体运移特性,探讨连通性与成藏作用之间的关系。

(4)研究成果展望:综合分析以上研究结果,揭示乌—夏断裂带砂体连通性及其成藏作用机制,对于准噶尔盆地油气勘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四、研究进度安排第一年:野外地质考察及样品采集、样品观察和性质测试;第二年:微观结构分析、沉积特征及构造变形历史研究;第三年:流体运移特性研究及成果整理和撰写。

五、预期成果及应用价值本研究将从微观结构、沉积特征、构造变形历史、流体运移特性等四个方面,深入探讨乌—夏断裂带砂体连通性及其成藏作用,预计能获得较为全面的研究成果。

这些成果将为准噶尔盆地油气勘探提供重要的储层特征及成藏规律参考,对于盆地油气勘探开发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积 的非渗 透地 层所 覆 盖 , 形成 地层 不整 合遮 挡 圈闭 ,
油 气在其 中聚集 就形 成地层 不整 合遮 挡油 气藏 。例 如 夏 9井 区 三叠 系克拉 玛依 组与 二叠 系风城 组不 整 合 遮挡油 藏 ( 4 剖 面 位 置 见 图 1 , 9井 区位 于 图 , )夏
2 1 岩性 上倾 尖灭 油气 藏 .
作者简介: 白振 华 ,9 2年 生 , 0 9年毕 业 于 中 国石 油 大学 ( 18 20 华
东) 矿产 普查 与 勘 探 专 业 , 主 要 从 事 油 气 藏 勘 探 评 价 研 究 工 现
作。 项 目来源 : 国 石 油 2 0 —2 0 中 0 5 0 9重 点 项 目“ 噶 尔 盆 地 西 北 缘 准 滚 动精 细 勘 探 ” 目部 分 研 究 成 果 。 项
乌尔 禾组 油气藏 属 于岩性 尖灭 油气 藏 ( 2 剖 面 位 图 ,
置见 图 1 。乌 尔 禾 组 与 百 口泉 组 扇 群 的左 翼 与其 )
右侧 的泥 岩带相 邻 , 岩性砂 体 向泥 岩 区尖灭 , 是岩性
尖灭 圈闭发 育 的有利 区 。
玛0 7 0 玛0 6 0 玛0 l 0 玛O 9 0
性 和复合 油气 藏 ] 。从 探 明储 量来 看断层 一岩性 油 气藏位居 首 位 , 占全 区 的 2 ; 次是 岩性 油 气 9 其
藏’ 占全区的2 ; 不整合一断层油气藏探明储量
收 稿 日期 : 0 9—1 —2 ; 回 日期 :0 9—1 20 0 2改 20 2—0 4
扇体 分布广 泛 , 隐蔽油 气藏勘探 的有 利地 区 。 是
图 1 乌夏 地 区构 造 纲 要 图 和 油藏 剖 面 位 置 示 意
2 隐蔽 油气 藏 类 型
乌夏 地 区 隐蔽 油气 藏类 型 丰 富 , 括岩 性 上倾 包 尖灭、 岩性 透镜体 、 地层 不整合 遮挡 、 层超覆 、 地 裂缝
2 4 地 层 超 覆 油 气 藏 .
地 层 超 覆 油气 藏 位 于不 整 合 面 之上 , 主要 是储 集岩体 沿 不整合 面 上超 时上倾 方 向与不 整合 面相交 并 被 封堵 而形成 的。超覆 层 上部泥 岩 盖层分 布范 围 往往 大于 下伏砂 岩 , 因此盖 层 不仅覆 盖 了砂岩 层 , 而
关键词 : 夏地 区; 鸟 隐蔽 油 气 藏 ; 藏 条 件 ; 成 油藏 分 布 规律
中图 分 类 号 : E 1 . 1 T l2 3 文 献 标 识 码 : A
1 区域 地质 概 况
乌夏地 区属 于准噶 尔盆地 西北缘前 陆 冲断带东 段 , 后经历 了 晚海 西 、 先 印支 、 山 、 燕 喜马 拉雅 4期主
白振 华
( 国石 油 大 庆 油 田有 限 责任 公 司勘 探 开 发 研 究 院 , 龙 江 大 庆 1 3 1 ) 中 黑 67 2
摘要 : 分析 了乌 夏 地 区隐 蔽 油 气藏 类 型 、 藏 条 件 , 提 出 了 隐 蔽 油 气藏 分 布 规 律 。研 究 区 紧 邻 生 油 凹 陷 , 源 岩 成 并 烃 条件优越 , 冲断 活 动 响 应 的各 种 沉 积 砂 体 提供 良好 的 储 集 体 , 层 封 堵 能 力 良好 , 整 合 与 断 裂 发 育 , 成 立体 输 盖 不 构
此 种 类 型 的 油 气 藏 往 往 发 育 在 斜 坡 区 的 陡 坡
带 、 折带 、 坡 凹陷 中的斜坡 部位 等这些 易 形成 岩性 上
倾尖 灭 的地 区。玛北 油 田三叠 系百 口泉 组和 二叠 系
夏子 街地 区东 部 , 红 推覆体 前缘 , 冲推覆 体抬 升 夏 逆
遭受 剥蚀 形成 了三 叠 系底部 和侏 罗系 底部两 大不 整 合 面 , 罗系 三工河 组盖 层超 覆 于不整 合 面之 上 , 侏 油 气在 不整 合上 部底 砾 岩 聚 集 成藏 , 者下 伏 上 倾 的 或 砂体 被很 好 的遮挡 , 而形成 地层 超覆 油藏 , 从 油藏 属 于低 产 、 压 、 容 量油 藏 。 低 低
白振 华 . 夏 地 区隐 蔽 油 气 藏 成 藏 条 件 及 其 分 布 规 律 乌
・9・
也较 高 , 占全 区的 8 ; 明储 量最 少 的油气 藏 为 不 探 整合 一岩 性 油 气 藏 , 明储 量 为 2 6×1 t 仅 占 探 1 0 ,
1 。
缘 和古 隆起翼 部 。剥蚀 突起 或剥 蚀构 造被后 来 沉 ]
石 2 1 年 3月 00






PT O E E R L UM E I G NDE G N E I G G O YA N IE RN O
第2 4卷
第 2期
文 章 编 号 :6 3 2 7 2 1 )2 0 8 5 17 —8 1 (0 0 0 —0 藏 条 件及 其分 布规 律
( 1 。北 部 山前 带 表 现 为 叠 瓦 冲断 构 造变 形 , 图 ) 变
形 强度最 大 , 中部 断褶带 为断 裂和褶 皱构造 变形 , 南
部斜 坡带 变形强 度 较 弱 , 以发 育 单斜 为 主 。乌夏 地
区北 部为 哈特阿 拉特 山 , 南边 紧邻 油 源区玛 湖凹陷 , 区内断裂 与不整 合发 育 , 断 活动 响应 沉 积 的各 种 冲
导 网络 , 而形 成 了岩 性 油 气藏 、 从 地层 油 气藏 、 裂缝 性 油 气藏 和 复 合 油 气 藏 等 多 种 隐 蔽 油 气藏 。研 究认 为构 造 因 素
与 沉 积 相 带 是 油 气 藏形 成 的 主 要 控 制 因素 , 整合 面 与 断裂 附近 为 油 气 藏 有利 发 育 区 。 不
要构 造运 动 , 个 阶段 演 化 而 形 成 现今 的 面 貌_ 。 多 _ 1 ] 根据各 地 区构 造变 形 时 期 、 变形 程 度 、 变形 机 制 、 调 节构造 及地层 展布 差异 , 乌 夏 断 裂带 划分 为 山前 将
冲断带 、 乌夏断褶 带 、 部斜坡 带三个 次级构 造单元 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