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部二氧化碳气藏成因特点及分布规律
渤海湾盆地CO2气田(藏)地球化学特征及分布

石油勘探与开发·油气勘探V01.36No.2图1渤海湾盆地COz气田【藏1分布示意图21、旺古1、友爱村、翟庄子和齐家务CO:气田(藏),济阳坳陷阳25、八里泊、平方王、平南、花17和高青C0:气田(藏)。
除了这些COz含量高于60%的COz气田(藏)外,渤海湾盆地还有很多高含CO。
的气井,如冀中坳陷留58井、宁古1井以及黄骅坳陷港西潜山地区的港23井、港lo一7井等。
本文着重讨论盆地内COz含量高于60%的气田(藏)的成因及分布规律。
2二氧化碳气田(藏)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2.1渤海湾盆地CO。
气田(藏)地球化学特征表1为渤海湾盆地C0:气田(藏)天然气组分及碳同位素组成H-7]。
可见,渤海湾盆地COz气田(藏)天然气组分以CO。
为主,含量67.35%~99.50%;其次为甲烷,含量0.14%~26.43%;氮气含量0.06%~5.43%。
CO:的碳同位素组成较重,为一5.90‰~--3.35%0;氦同位素比值R/R。
(其中R为样品的3He/4H馐,R。
为大气的3He/4He值)均不小于2,为2.00~4.47;40Ar/36Ar值为317一.-7037,黄骅坳陷港151井40Ar/36Ar值最大,达到7037;甲烷碳同位素组成有所差异,其中黄骅坳陷港151井甲烷碳同位素组成很重,达到~28。
60%o,而济阳坳陷CQ气藏的甲烷碳同位素组成较轻,为--54.39‰~一35.00‰,甲烷及其同系物碳同位素组成均按正序分布(∥3C。
<伊3G<∥3C3<伊3C4)。
图2显示了CH。
含量、CO。
含量、艿13C。
m值及R/尺。
值间相互关系。
由图2a可看出,随着C0:含量增加,CH。
含量减少,几乎呈线性的负相关关系;由图2b和图2c可知,C0。
含量随着艿13C。
吼值和R/R。
值变大而增加,呈正相关关系;图2d则显示艿13C吼值和R/R。
值存在正相关的关系,随着R/R。
值变大,伊3Cc瓯值也变重。
由此可知,CO:气藏的主要组分及同位素组成密切相关,COz含量、d13Cc吼值和R/R。
阳信洼陷二氧化碳气成藏控制因素

( 中国石化 胜利油 田有 限公司地质科学研究 院 , 山东东 营 2 7 1 ) 5 0 5 摘要: 阳信 洼陷是 中、 生代 形成 的断 陷盆地 , 内火山活动 强烈 , 新 区 二氧 化碳 气 资源丰 富, 气藏 分布在深 大 断裂及 火 山活动 区周 围。二氧化碳 气来源 于地幔 , 深大断裂 、 山一岩浆 活动及 上地幔 隆起等 因素控制 二 火 氧化碳 气成藏 。深大断裂作 为运 移通 道 ; 造运动控 制二氧化碳 气的释 放 和成藏期 , 构 多期 构造 运动导致 多 期岩 浆侵入 和喷发 , 同时产 生 了多期供 气及 多期 成藏过程 。古近 系沙三 、 沙四段 的 多种 类型 圈闭具有捕 获 二氧化碳 气的有利条件 ; 北东向与北 西向断裂体 系交汇处及 潜山带是二 氧化碳 气的有利聚集 区。
12 多期构造活动形成阳信洼 陷复杂的构造背景 .
阳信洼陷的形成经历 了裂陷、 断陷、 陷三个 坳 阶段 。燕 山期惠 民块体 张裂活动 , 形成 了北西 向
1 气藏地质 特征
1 1 二氧化 碳气 主 要 为幔源 成 因 .
展布的控盆断裂一 阳信断层 , 奠定 了阳信裂陷盆 地的雏形[ 。始新世 、 2 ] 渐新世进入断陷期 , 地幔上
表 1 阳信 洼陷二氧化碳 气藏气体组成
四段) 等井处发现二氧化碳气 藏。截至 目前共上 报探 明二氧化碳气地质储量 1 . 6 0 m3 5 1 ×1 。气
藏中二氧化碳含 量均在 9 以上 , 5 最高 9 . , 93 气体组份中还有少量 甲烷及氮气 、 氩气等稀有气 体。
阳信洼陷气藏中 C z 0 含量 9. ~9 . , 51 93
气体组份 中还 有 0 5 的氮气及 少量 甲烷 ( .8 表 1 。据戴金星等研究 , ) 有机成 因 C 2 0 的天然聚集
CO2地质封存讲解

2.CO2封存技术分类
可以利用的CO2地下封存场所多种多样,深部咸水层、油气藏和煤层都可以作为CO2地质封存的有效场所。其中深部咸水层的封存潜力最大,其次为油气藏,最次为不可开采的煤层[9]。
(1)深部咸水层
适合CO2地下地质封存的地下咸水层一般是指一定深度下,被微咸或半咸的水填充的具有较高孔渗特性的岩层。这类咸水不适于农业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用水。
(2)石油和天然气储层用于提高采收率(EOR&EGR)在石油和天然气储层中,用注入的CO2置换现场流体可为封存CO2提供大部分孔隙容积。提高采收率(EOR)方法的发展同原油驱替流体的开发密切相关[11]。CO2驱油可分为非混相驱和混相驱两种驱动类型。CO2非混相驱的主要驱油机理是降低原油粘度,使原油体积膨胀,减小界面张力等。当地层及流体的性质不适合采用非混相驱时,应用CO2非混相驱能够大大提高驱油效率,从而达到提高采收率的目的。适合CO2非混相驱的油藏类型主要包括:压力衰竭的低渗透油藏,高倾角、垂向渗透率高的油藏,重油或高黏油油藏。CO2混相驱替过程中,CO2抽提原油中的轻质成分或使其气化,从而实现混相,这是CO2驱的最重要的提高采收率的机理。当原油与CO2形成混相时,缩小了原油与CO2的粘度比,有效减弱了CO2的粘度指进,提高了驱油效率。混相驱的驱油效率一般比非混相驱高一倍左右。CO2混相驱在浅层、深层、致密层、高渗透层、碳酸盐层、砂岩中都有应用的实例。CO2混相驱适合的油藏主要有水驱效果差的低渗透油藏,水驱枯竭的砂岩油藏,接近开采经济极限的深层、轻质油藏、多盐丘油藏。目前,在加拿大的Weyburn油田正在实施有IEA领导的EOR检测项目。
5CO2地质埋存类型与机理

CO2地质埋存机理
地质封存过程中注入的CO2是通过物理 和化学捕集机制的共同作用被有效地储存 于地质介质中的。
地层封闭:空间信息、 介质信息,现场调 查法
水力封闭:物理作用 溶解封闭:物理化学
作用 矿物封闭:化学作用
埋存机理
结构捕获 相对渗透率
曲线
残余捕获 溶解捕获
CO2 残 余 饱和度
在合适的岩层、在没有明显泄漏途径、或 没有开口的裂缝或断层情况下,注入的 CO2可以埋存很长时间。而且由于多重捕 获机理的共同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 CO2的移动性将越来越小,泄漏的可能性 将减小。
只要合适的操作程序,在一个合适的、有 良好特性的地质岩层中存储的CO2将能够 存储数百万年。
埋存类型pping)
随着CO2与现场流体和岩石发生化学反应, 就出现矿化俘获机理。
溶解的CO2与岩石中的矿物质发生化学反 应,形成离子类物质,经过数百万年,部 分注入的CO2 将转化为坚固的碳酸盐矿物 质。
CO2 与地层中的矿石或有机物发生反应 是最持久的解决办法:稳定的储存形式 过程反应动力学尚不清楚
CO2地质储存的动力学反应(溶解与沉定)与流 体运移(纳米尺度-孔隙尺度)过程的耦合定量
刻及注画零入。与泄控漏制,机从而理实-现COCO2最2在大地的质溶孔解隙度介、质矿中物有捕效获
国外研究现状
项目
特性描述
K12-B近海气田,北海 (荷兰)
将CO2(13%CO2)从将近枯竭的天然气气 藏中分离出来,回注到深度为4000米天然气储层 ,平均产量为0.03-0.05tCH4/tCO2
CO2CRC Otway封存项目 澳大利亚,维多利亚
80%CO2,20%CH4注入到深度为2100米的 位于活跃气体储层之下的枯竭气藏中
第五讲二氧化碳气藏开发教程文件

K
P1 P2
T1 T2
K 1
CO2系多原子气体 K=1.3,临界压力比
P2 0.546
P1
CO2的
K CP CV
No C P0 .19 k8 c/k 9 a g C l Image C V0.15k3c5 /k a g C l
K CP 1.30 CV
控制流量计、节流咀上流压力,以保 证上流温度大于0℃
3~15MPa 低压区 随P Z 15~30MPa较高压力区 随P Z
图5-1 CO2压缩度图版
15、 CO2与烷烃混合物中的相态特性
CO2浓度>0.65mol时,压力>27.21MPa时,出 现不同密度的两个液相
CO2浓度>0.8mol时,压力=8.16MPa时,出现 两个液相+CO2蒸汽相
二、CO2气井开采特性
平均为848kg/m3
340m井深处——井底 CO2为高压气态
实测 CO2 717-536kg/m3
自计上算而下COC2O
2
752-621kg/m3 呈减小趋势,Z呈增大趋势
4、流动状态 仍以该井为例
井深540m处,T=TC=31.1℃ 井深540m处——井口 CO2为饱和蒸汽相
CO(2 实测)380-450kg/m3 CO(2 计算)220-359kg/m3
3)措施
(1)选择抗腐蚀性强的管材(含Cr不锈钢) (2)管内壁用树脂、塑料等涂层衬里保护 (3)加注缓蚀剂,常用有:铬酸盐、磷酸盐、
有机胺类,有抑制腐蚀的效果。 (4)防止地下水在井筒内分离 (5)套管完井,固井质量要好
7、生产和测试过程中要防止结水合物和干冰
节流咀前后压降控制温度可用绝热方程初算
三、CO2气藏开发数值模拟研究
D气田CO2成因及分布浅析

开始向高 c O : 并转化 的趋势 。根 据气 田现有资料 , 查 阅大量相关文献 , 结合前人所作 的相关模拟 实验及成 果 , 进行
综合研究 和分析判断 , 指出C 0 来 自有机成因和深部壳源碳酸盐高温热分解无 机成因 , 具有纵 向上 C 0 z和 C H 4 气 体存在重力差异分布 、 平面上 c 0 : 含量呈北高南低 分区分块且沿断裂 附近含量高的特点 。推断在高 c 0 : 井区距离
断裂带较远部位 , 仍有局部高烃井存在的极大可能性 , 建议在后续评 价中对该区进行钻探验证。图 2表 1 参l 1
关键词 D气 田 高烃井 C O : 成因 分布
0 引 言
D气 田是 中国海上 最大 的 自营气 田 , 位 于南海 北 部 的莺歌海 盆地 。莺歌 海 盆地 以其 “ 地 壳厚 度 薄 、 沉 降沉 积快速 , 沉积厚 度大 , 烃 源岩演 化程度 高 , 地 温梯 度高 、 欠 压实 异 常高 压 、 泥底辟构造多” 等 众 多 特 点
3 1 . 9 0 —3 % 3 . 1 % o ; 含 C O 天 然 气 C O 2含 量 较 低 , 为
7 . 3 8 %左 右 , 其8 C c o 2 值为一 8 % 0 , 伴 生烃 类 气 8 ”C
值 为一 3 3 . 1 % o , 均相对 较轻 。
1 C O 的成 因类型 及气 源
本 文拟对 这些 疑问进 行 一 下探 讨 , 以期 抛 砖 引玉 , 早
无 机成 因的 C O 根 据其 C O 含 量 高低 , 又 可划 分为 高含 C O : 天 然气 ( C O > 6 O %) 和含 C O : 天 然气 ( C O < 6 0 %) 两个 亚类 。高含 C O 的天 然气 组 成 中 ,
松辽盆地二氧化碳气藏成因及成藏期次分析

松辽盆地二氧化碳气藏成因及成藏期次分析江涛;王颖【摘要】通过组分分析、碳同住素及氦同位素分析认为长岭二氧化碳气藏为幔源岩浆成因.文中充分利用包裹体的岩相学特征、均一温度特征、气体组分特征以及碳同位素特征等对长岭断陷CO_2气藏的成藏期次进行了分析,长岭断陷CO_2气藏包裹体温度为160~170℃,均超过该区古地温,推断为热流事件造成的,通过对松辽盆地大地构造环境以及其它分析,综合认为长岭断陷CO_2气藏主要形成于中生代末期至新生代,应为晚期成藏.【期刊名称】《岩石学报》【年(卷),期】2010(026)001【总页数】5页(P130-134)【关键词】长岭断陷;流体包裹体;成藏期次【作者】江涛;王颖【作者单位】吉林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松原,138000;吉林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松原,138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13图1 长岭断陷二氧化碳气藏与深大断裂的关系图Fig.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2 reservoir and deep fault in Changling depression虽然在油气勘探中发现了丰富的CO2资源,但对其综合开发利用的程度甚低,自20世纪70~80年代以来,不断有学者认识到了研究CO2对解决油气勘探中所出现问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但迄今为止,国内外尚未形成一套较完善的关于CO2研究与资源评价的理论体系及勘探技术。
目前多是通过气体同位素地球化学、包裹体特征或直接在火山口测量等手段对CO2的成因进行了研究(戴金星等,1995,2001;李先奇和戴金星,1997;张景廉,2002),而对其成藏方面研究得较少。
松辽盆地是我国东部最大的含油气盆地,地幔上隆、地壳减薄、地壳中发育的“网状”结构以及部分深大断裂的发育均有利于地球深部流体向上运移。
松辽盆地发现了万金塔、乾安、孤店和昌德东4个碎屑岩二氧化碳气藏(霍秋立等,1998;邵明礼等,2000;郭占谦等,2000,2006;庞庆山等,2002;付晓飞和宋岩,2005;付晓飞等,2005)。
饶河县胜利农场地区二氧化碳气成藏背景、特征及成因初探

科技论 坛 !l l
饶河县胜利农场地区二氧化碳气 成藏背 景 、 征及成 因初探 特
张 力 李 强
( 黑龙 江省 区域 地质 调 查 所 , 龙 江 哈 尔滨 10 8 ) 黑 50 0
摘 要: 简要 阐述 了饶 河 县胜 利 农 场地 区二 氧 化 碳 气 成 藏 背景 、 征 及 成 因初 探 。 特 关键词 : 二氧化碳 ; 背在 饶河 03 ②黄一黄褐色泥岩 >. m 5 1 Mp 之 间 , 5 8 -0 a 8 日喷发量在 4万 m3 以上。喷发 县胜利农场地 区施工时发现有重要经济意义的 ①c 2 水层 , 大量 C ,O 含 量 两天后 ,喷 出物 中气体含 量逐渐 增多 ,可 达 0气 含 O气 C: 二氧化碳气 , 现就其成藏背景、 特征及成因做初 10 岩性不清 0 %, > 00 m 9%以上 , 1.0 5 水份减少至 5 %以下。 ( 未见底) 气水 混合物 盖层由灰 褐一 黄褐色泥岩及 灰 步介绍和分析 。 需说明的是 , 由于施工至第三系 C O 气水 黄色玄 武岩共 同组成 , 总厚度 >0 其 中玄武 2m, 1区域地质背景 03 泥岩厚 度> 0 通过 区域 对 比 4 1m, 1 地层 . 1 层时发生强烈井喷 , 钻具埋于井 内, 对含气层岩 岩厚度 1 . m, 据 12 万 区调资料 由老到新 地层有 : :O 三 性及厚度等未能掌握 。 划归为第三系富锦组 ( 。 。 N ) 3气水混合物成 因 叠系上统大 佳河组( j、 1 )三叠 系上统 一 侏罗系 22构 造 . C O 气是一种 不同于烃类 的天然 气类型 , 下统 大岭桥组( J )第 三系中新统一 L- . 、 d 上新统 根据钻孔资料 , 本区一定 范围内分布有第 N _ 泥岩 及玄武岩 盖层 , 层厚 它不仅能伴随着石 油而形成 ,而且能在许多不 2 f 盖 富锦组 ( 。 ( 见于地 下 5 ~ 9m)第 四系 三 系富锦组 ( 。 ) N )仅 0 26 、 中更新统浓江组 ( 2 、 四系全新统高漫滩 冲 度> 0 它封闭 了下部的 C Qn 第 ) 2m, O 气体 。对于储气 适于生油的条件和环境 中大量形成。 积层 ( 2 。 Q ) 构造 的规模 、 形态、 类型有待下一步工作查实。 目前 c 的成 因研究 结果表 明, O 气 0气 C 具有 3 种成因 : 岩浆脱气 、 碳酸盐岩变质脱 气和 l I 2构造 23 C 2 . O 气水层特征 共有 3 层气水层 , 分布于第四系及第三系 生物成 因。 具体表现在:. a 不同成 因的 C O 伴生 工作 区位于兴凯湖一 布列亚 山地块 区老爷 岭地块三江新断陷带东部坳陷 的浓 江凹陷 , 南 地层 中。 组合 与碳 同位素值 具有显著差异 .. b 无机 成因 o 气伴生许多高含量 的稀有元素气体 , 如 侧与那丹哈达岭燕山褶皱带相毗邻 , 是发育在 2 . 四系气水层。根据色谱气测录井 的 C 2 . 1第 3 氮气 、 氩气等 。 有机成 因 C : O 气含量低 I c . 吉黑华力西褶皱带和锡霍特阿岭燕 山褶皱带两 资料共见有 2 层气水层 , 总厚 8 分述如下 : 氦气 、 m。 个不 同时期大地构造单元衔接部位 的一个新生 第 1 录井井 段在 4 . 5 . 厚 5 m, 层: 5 ~ 0 m, . 储气 无 机成因的 C : O 0 0 O 气含量 高 , 般在 6 %以上 , 一 o 代断陷向坳陷过渡型盆地 。大和镇断裂在工作 地层 岩性为灰黄色细砂 、 砂砾石层 , 钻时为 3 9 有机成 因的 C : - O 气含量低。本区发现 的二氧化 ~. 1 0 c 值为 碳气藏 判断为无机成 因,主要 原因为 :.根据 a 区北部通过 ,断裂走向北北东 , 向东 , 长 分 ,全烃 0 0 5 %,组 分绝对 含量 :, 倾 延 20 m 7 k ,区内可能存 在有大和镇断裂 的次一级 0 0 %, O 值 为 014 0 6 %;组分 相对含 Z 1 .8 C 0 . —. 8 3 2 K 钻孔 2 个样 品的二氧化碳 8 c同位素分析 3 断裂。 量 : , 对 含 量 为 29 % , O 相 对 含 量 为 结 果 , C相 . 0 C 其数 值分别 为 一 % 和- . % , 松辽 2 6。 2 8 o 7 与 O的 - 3 中国天然气集 2矿 区地质特征 9 . %。 7 0 综合解释为含 C : 1 O 气水层 。 . 2 。 盆地 C 8 C同位素值相 当 , b 第 层 21地 层 . 录井井段在 7 . 8 . 厚 3 储气 地层岩性 团公 司戴 金 星认 为 8 Co 一 ‰的为无 机成因 9 — 2 m, m, 0 0 c> 8 3 2 钻 孔 控 制 的为 第 四 系下 更 新 统 浓 江组 为浅灰色砂砾石 , 钻时为 3 4 , - 分 全烃 值为 0 二氧化碳 。b 本 区二氧化碳 纯度极 高 ,可达 ~ . ( 2) Qn 和第三系 中新统一 上新统富锦组( l ) N 地 0 5%, . 1 烃类组 分值为零 ,O 值为 O 14 10 无任何 烃类气体 ; 0 C: 加. %; 0 %, 3 与松辽盆地 南部乾安 其顶 层 , 上而下分述如下 : 白 C O 相对含量为 10 综合解释为含 C 0 %。 O 气水 地区发现的无机成 因二氧化碳气藏类比 , 第 四系下 更新 统浓 江组 ( 2) Q- ,总厚度 层 。 部均具有玄武岩 、 泥岩直接盖层 , 两地成藏地质 8 .8 。 66 m 2 .第三系气水层 .2 3 条件极 其相似 。 本区属于伸展构造带 , 伸展构造带 中无机 ⑧黄褐 色粘土 1. m 5 3 2 第三系地层气测 录井见 1 层气水层 , 度 厚 本层气体压力大 , 造成气水混合物剧烈喷 成因的二氧化碳气 藏主要 有如下成因 : 地幔 a . ⑦黄褐色含炭屑粘土 1. m 不清。 9 3 8 ⑥灰黄色砂砾石 8 2 发 , .m 0 叙述如下 : 直接脱 气形 成二氧化碳 。这种成因的气体是指 ⑤灰黑 色粘土 4 0 .m 0 喷发井段为 13 0 164 m之间 ,层厚> 幔源气沿开启性深 断裂向浅部直接排放 。 2. ~2. 0 2 在深 、 浅部 断裂衔接 、 连通 配套的情况下 , 幔流气 ④灰黄色 中细砂 O 3 3 2 , .m 8 . m 储气地层岩性不清 , 4 钻时 6 现场检测 中 、 分。 ③灰黄色砂砾石. 含微量 c , 9. 分 析 :全 烃 0 6 % ,其 中 c :. 5 , 3 沿气源断裂上升运移 至有利 的构造部位 , 0 气 纯度 7 % 1 .5 0 。 0 % C: 01 在适 l . 7 a 0 0 %, O: 28 在井深 1 4 7 3 6 r . 8 C 2 . %。 0 06 2 . m发生井喷 宜的 圈、 保存条 件下 富集成气藏 , 0 盖、 如东非裂 ②灰黑 色粘土 1 0 时测量数据为全烃 0 0 %, 分绝对含量 : 。 谷和贝加尔裂谷区的气藏 。 . 山一 .m 6 . 1 组 2 c b 火 岩浆成因二 ①浅灰色砂砾石, 含微量 C : 纯度 1 % 值 为 0 3 % , C O 气, 0 0 . 7 N .值 为 0 2 % , 4值 为 氧化碳。岩浆岩地球化学 , 0 .5 I 0 C 幔源气体及包裹体 2 .0 35 m 0 1%,0 值为 6. 3 研究成果证 明, 火成岩是无机成 因二氧化碳 .7 c 2 0 71 %。组 分相对 含量 :1 的。 6 C 平行不整合一 … 一 一 相对含量 为 00 %, C 相对 含量为 0o %, , 气 的源岩之一 ,岩浆从深 源向上侵入和喷出伴 . 6 N .4 I C 下伏第三系富锦组 ( l N ) 相对含量为 O 3 C : . %,O 相对含量为 9 .8 在 随着无机成因气的释放 , 可在一定的地质条 0 9 %。 8 并 第三系富锦组( )总厚度大于 3 . m 井深 14 7 N , 52 。 1 2 . m井喷 时取 3 0 个气样做室内泥浆定 件下聚集成藏 , 如济阳坳陷阳 2 井二氧化碳气 5 c 接触交代 变质成因二氧化碳 。 该类气藏主 主要岩性为砂 岩、 泥岩及玄武岩 , 上 量全脱气分析, 区域 分析结 果 C : O 气体 相对含量均 藏 。. 为 10 0 %。综 合解释为 C O 气水 同层 ,顶界在 要是碳酸盐岩遭受岩体变质分解形成 。如东营 可以与下亮子组( ) N_ 相对 比。 2 x 上覆地层 : 第四系浓 江组 ( z) Qn 1 3 14 2 ~ 2 m之 间 。 凹陷平方王油 田第三系所产天然气 ,二氧化碳 平行不整合… … 一 一 气水混合物 中水份 占 2 — 0 呈黄色 , 0 3 %, 含 含量 6 %~ 6 系喜 马拉雅期玄武岩与石灰岩 3 6 %, ⑥灰黑色泥岩 1. m 有泥质成份 ; 0 7 6 气体 占 7 ~ 0 无色。气体喷出 接触后碳 酸钙的热分解所致 。d 0 8 %, . 沉积岩中碳酸 ~ m, 或胶结物 ) 分解生成二氧化碳 。伸展构 ⑤浅灰色细砂岩 4 8 井 口喷射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