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油气分布特征
油气藏地质与储层特征分析

油气藏地质与储层特征分析在油气勘探与开发工作中,油气藏地质与储层特征的分析是十分重要的。
通过对油气藏的地质构造和储层条件进行分析,可以为勘探与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提高勘探与开发效果。
本文将对油气藏地质与储层特征进行详细的分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与应用。
一、地质构造与油气藏地质构造对于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起着重要作用。
常见的油气藏形成方式包括构造油气藏、沉积油气藏和溶蚀油气藏。
构造油气藏主要分布在构造陷落区,沉积油气藏则与特定的沉积环境有关,溶蚀油气藏则形成于溶蚀岩层中。
通过对地质构造的研究,可以确定油气藏的形成机制与分布规律,为油气勘探与开发提供指导。
二、储层特征与油气藏储层特征对于油气藏的形成与储集起着决定性作用。
储层常见的特征包括孔隙度、渗透率、孔喉半径分布等。
孔隙度指的是储层中孔隙的体积占比,渗透率则是储层中流体流动的能力,孔喉半径分布则决定了流体在储层中的运移方式。
储层特征的研究可以帮助确定油气的储集情况和运移规律,为油气勘探与开发提供关键参数。
三、地质与储层特征分析方法地质与储层特征的分析需要借助一系列科学方法。
常见的分析方法包括地震勘探、测井解释、岩心分析等。
地震勘探通过分析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情况,可以探测地下油气藏的分布。
测井解释则通过测量井孔中的电磁、声波等物理性质,获取储层的特征参数。
岩心分析是指对地下取得的岩石样本进行物理、化学等分析,了解储层的组成与特征。
综合运用这些方法,可以全面地了解地质与储层特征,为油气勘探与开发提供准确的信息。
四、地质与储层特征分析的应用案例地质与储层特征的分析在实际工作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以某油田为例,通过地震勘探探测到该油田上方存在构造油气藏。
通过测井解释和岩心分析,显示该油田具备良好的储层特征,包括较高的孔隙度和渗透率。
基于这些分析结果,该油田成功地实施了钻探开发,在勘探与开发中取得了丰硕成果。
总结:油气藏的地质与储层特征分析对于油气勘探与开发至关重要。
常规与非常规油气聚集类型、特征、机理及展望——以中国致密油和致密气为例[1]
![常规与非常规油气聚集类型、特征、机理及展望——以中国致密油和致密气为例[1]](https://img.taocdn.com/s3/m/ae069275783e0912a2162a45.png)
第33卷第2期 2012年3月
石
油
学
报
ACTA PETROLEl SINICA
展布,圈闭界限明显,储集体发育毫米级一微米级孔喉系统,浮力成藏。非常规油气聚集包括致密砂岩油和气、致密碳酸盐岩油和 气、页岩油和气等,一般源储共生,大面积连续或准连续分布于盆地斜坡或中心,圈闭界限不明显,页岩系统储集体广泛发育纳米级
孔喉,浮力作用受限,油气以原位滞留或短距离运移为主。以中国重点盆地致密油和致密气为例,系统分析了其地质特征与勘探潜 力。非常规油气储集空间主体为纳米级孔喉系统,局部发育微米一毫米级孔隙,其中页岩气储层孔径为5~200 nm,致密灰岩油储
zcn@petrochina.COrn.cn
●
万方数据
174
石
油
学
报
2012年第33卷
a short distance into reservoirs that are close tO source rocks because buoyancy is limited.The present paper systematically analyzed geo— 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exploration potential of tight hydrocarbons in some typical basins of China,where pores in nanometer scale with partial micrometer-millimeter pores dominate the reservoir space of unconventional hydrocarbons,the diameter of reservoir pores is 5~200 nm in gas shale.40~500 nm in tight oil limestone。50~900 nm in tight oil sandstone and 40 700 nm in tight gas sand.In terms of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globe petroleum industry and nano—technology,3 concept of nano—hydrocarbons is proposed in this pa— per that indicates that“nano—hydrocarbon”is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oil and gas industry in the future-urgently requiring develo— ping vicarious technologies,such as nano—hydrocarbon perspective viewing mirror,nano—hydrocarbon displacement agent and nano hy drocarbon exploitation robots.Petroleum intellectualization times will come in following. Key words:conventional hydrocarbon;unconventional hydrocarbon;shale play;nano—hydrocarbon;tight oil;tight sand gas;shale
塔河油田油气地质特征2

油砂7.15米,油浸18.39米,油斑6.16米, 油迹0.76米
测井:油气层16.5米,油水同层27米
二、油气勘探成果
T728、S99井区为区域构造低部位背景下的构造型油气藏,而T727、
S102、S108、S98井等钻遇的为大型地层—构造—岩性复合型油气藏。 S
N
S98
S102
S108
T727
5851-5859.39m井段DST测 试 ,折日产液1.15m3 ,折算 日产水12方.结论:水层
沙99井东河砂岩岩芯照片
8 回次取芯,含油粗砂岩
11回次取芯,浅灰色粉-细砂岩,发育浅绿 灰色泥质条纹,无显示
11回次取芯,含稠油中粒石英砂岩
10回次取芯,褐色油浸细粒石英砂岩,发育 粉砂质层纹(无显示)
T
C1kl
S-D
O3
O1-2
三、综合研究成果
塔河油田油藏剖面图(EW)
E
C1kl D3d
T O1
O2+3 O2+3
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储集体以及石炭系海岸潮坪-障壁坝、扇三 角洲相砂岩储集体、三叠系辫状三角洲相砂岩储集体与其上覆盖层 组成较好储盖组合,提供了形成大型复式油田的有利储集空间。
三、综合研究成果
沙76 沙86
位于塔河油田西南部的S76井 于2000年7月18日完钻。 9月 21日对奥陶系底部井段射孔酸 压日产油96方,含水60%。
OO2-33
O 1+2
2002年以来,部署在桑东地区 的沙96、101井相继在奥陶系 获得油气突破,发现9区奥陶
系油气藏
沙96
沙101
对 奥 陶 系 中 统 5700-5782 米 酸 压 , 日 产 凝 析 油 19.2 方,天然气9.2万方。
连续型油气藏形成条件与分布特征.

连续型油气藏形成条件与分布特征摘要:随着油气藏勘探的不断深入,岩性油气藏勘探从有明显圈闭型的油气藏,进入大规模连片储集体系的连续型油气藏;地层油气藏从东部盆底基岩潜山油气藏,进入中西部大型不整合面控制的大规模地层油气藏。
根据圈闭是否具有明确界限和油气聚集分布状态,把油气藏分为常规圈闭型油气藏和非圈闭连续型油气藏两大类,明确了连续型油气藏内涵,阐述了其主要地质特征。
大型浅水三角洲体系及其砂质碎屑流砂体是连续型油气藏形成和大面积分布的地质基础,成岩相定量评价是低—特低孔渗连续型储层评价的重要方法。
在湖盆中心陆相沉积上,建立了以鄂尔多斯盆地长6组为代表的湖盆中心深水砂质碎屑流重力成因沉积模式,拓展了中国湖盆中心部位找油新领域;在储层评价上,以四川盆地须家河组为例,系统提出了成岩相内涵、分类和评价方法,运用视压实率、视胶结率和视溶蚀率等参数定量表征成岩相,为落实有利储集体分布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工业化评价方法。
中国连续型油气藏储量规模与潜力很大。
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陆上油气勘探总体从构造油气藏向岩性地层油气藏的转变,岩性地层大油气田目前已进入发现高峰期,相继在松辽盆地、渤海湾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四川盆地、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等发现了多个亿吨级以上的大型岩性地层油气田,展示出较大的勘探潜力。
目前岩性地层油气藏已经成为中国陆上最重要的勘探领域和储量增长的主体,2003年以来,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公司岩性地层油气藏探明储量占总探明储量的比例已达到60%~70%。
其中连续型油气藏将是今后该勘探领域的重中之重。
随着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的不断深入,油气勘探实践中迫切需要针对湖盆中心大规模连片厚砂岩形成机制与分布,大面积低渗透率背景下有利储层发育主控因素与定量评价方法,大型地层油气藏成因类型与成藏机制,大范围连续型油气藏形机理、富集规律与储量规模等关键地质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岩性油气藏;地层油气藏;连续型油气藏;大型浅水三角洲;砂质碎屑流;成岩相1大型浅水三角洲的沉积模式大型浅水三角洲连片砂体是连续型油气藏形成连片大油气区的地质基础。
伊拉克库尔德地区油气藏类型及分布特征

石油地质与工程2018年9月PETROLEUM GEOLOGY AND ENGINEERING 第32卷第5期文章编号:1673–8217(2018)05–0006–06伊拉克库尔德地区油气藏类型及分布特征赫鹏飞,周航辉,贾随良(中国石化国际石油勘探开发有限公司,北京100029)摘要:伊拉克库尔德地区属于扎格罗斯盆地北段,为全球常规油气资源最富集的前陆盆地。
通过详细分析该地区典型油气藏的形成环境、构造特征,认为受挤压构造环境下的前陆盆地演化影响,库尔德地区处于前陆盆地不同部位的油气藏类型不同,可划分为不受断层控制的油气藏和受断层控制的油气藏两个大类别,进一步分为七个子类别,其中库尔德地区油气有利勘探目标为基尔库克地块低褶皱带的逆冲背斜构造圈闭和下盘背斜构造圈闭;摩苏尔地块低褶皱带的低幅度背斜构造和转换断层构造有利于油气富集,但勘探程度较低,是未来油气勘探重点目标。
关键词:伊拉克库尔德地区;盆地演化;油气藏类型中图分类号:TE112.33 文献标志码:A伊拉克库尔德地区位于伊拉克北部,属于扎格罗斯盆地北段,面积约6×104 km2,是中东地区重要的拥有较大勘探开发潜力的新区。
该地区油气成藏时空匹配条件优越,油气资源较为富集[1,2],长期以来占据着伊拉克重要石油产区的地位。
目前该地区处于中等勘探阶段,已发现的油气储量超过99.5%聚集于新近系逆冲构造形成的构造油气藏中,地层油气藏和岩性油气藏数量极少。
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研究伊拉克库尔德地区不同油气藏类型与前陆盆地演化的关系,总结前陆盆地油气藏类型及分布规律,以期许扩大油气勘探视野,明确下一步油气勘探方向。
1 盆地演化特征伊拉克库尔德地区为叠覆在古生界克拉通内坳陷、中生界被动陆缘坳陷之上的新生代前陆盆地,形成于前寒武纪阿拉伯板块结晶基底克拉通之上,分为克拉通内坳陷演化、活动大陆边缘演化、被动陆缘盆地演化和前陆盆地演化四个阶段[3–7]。
油气富集规律

油气富集规律
油气富集规律是石油、天然气勘探地质勘探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尤其是油气田勘探开发过程中,准确认识和把握油气富集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油气富集规律是指油气在地质构造及次构造中的富集规律,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油气的母质的不同的横向和纵向分布,加上油气的流动受围岩的活化作用,使油气形成流体系统,从而实现油气的积累和富集,从而形成所谓的油气滞穴及油藏。
油气富集规律由多个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它可以分为构造富集规律和岩性富集规律。
构造富集规律是指油气的地质构造及其衍生的次构造,比如断裂及消退影响油气的积聚。
岩性富集规律又分为具体岩性特征富集规律和宏观岩性特征富集
规律,这两个富集规律受油气母质分布及技术要求的影响最为明显,它们是油气砂岩气藏富集得到源动力系统中最重要的一环。
正确认识油气富集规律,既关系到油气资源勘探利用的效益,又能准确反映油气藏的形态及大致范围,从而指导合理开发油气藏,节约开发成本,取得最佳的社会效益。
鄂尔多斯盆地油气的分布特征及富集规律

鄂尔多斯盆地油气的分布特征及富集规律盆地基本概况,油气分布特征,构造特征、储层类型、烃源岩特征、油气藏类型及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鄂尔多斯盆地由于其具有与我国东、西部明显不同的地质构造背景,因而有着独特的油气聚集规律和分布特征。
主要表现在:①古生界以海相或海陆交互相沉积为主,烃源岩分布面积较广,且较稳定;②古生界以生气为主,而中生界以生油为主,油、气生成高峰时期趋于一致;③盆地主体部分地层平缓(地层倾角<1°),构造简单,并少见断裂,储集岩物性较差,因此油气以短距离运移为主,而油藏以自生自储岩性----地层圈闭为主。
根据含油气系统的基本研究方法,结合鄂尔多斯盆地的地质特征,该盆地含油气系统研究的总体思路可以概括为定源(烃源岩评价)-定时(生烃高峰或关键时刻)-定灶(生烃中心或生油洼陷)-定向(油气运移方向)-定位(油气运聚单元),下面根据这一原则,对鄂尔多斯盆地含油气系统予以初步分析。
烃源岩基本特征鄂尔多斯盆地存在J2, T3, C—P,O2四套烃源岩,其中几湖相泥岩和C一P系煤系泥岩是两套主要的烃源岩。
1.下古生界气源岩下古生界碳酸盐岩残余有机质丰度一般在0.12 %—0.33 %之间,平均为0.21% —0.22 %。
泥岩、泥灰岩烃源岩主要产于中奥陶统平凉组和上奥陶统克里摩里组、桌子山组及乌拉力克组,分布于中央古隆起西缘或南缘。
泥岩有机碳含量一般为0.4%—0.5 % ;泥灰岩残余有机碳含量大多在0.2%—0.5 %,最高达1.11 %。
干酪根镜检、干酪根碳同位素及轻烃组成等研究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原始有机质类型为海相腐泥型生烃母质,即以I—II ]型干酪根为主。
有机质成熟度大多已进人高成熟阶段,故以生气为主。
2.上古生界烃源岩石炭一二叠系气源岩主要是一套海陆过渡相及陆相含煤岩系,主要发育在下石炭统本溪组、上石炭统太原组、下二叠统山西组,总体上分布较广。
煤主要分布于太原组和山西组。
渤海海域石油地质条件与油气田分布特征

东营组则是渤海海域所独有的主力烃源岩。
在东营组,发育出了我国渤海海域的主力烃源岩的主要原因是其优越的沉积环境和恶劣的气候条件,加上我国在渤海海域的东营期沉降速度大约是全世界大陆地区的2~3倍,以及作为整个渤海湾的沉积与平均沉降量的中心。
砂三段的主要成因是由于盆源断裂的长期连续性活动,在盆源断裂后的低层下降盘内已经发育出接近物源的扇三角洲、湖底扇,与良好的浅层、深湖之间可以相生的油泥岩交互,凹陷的沉降和石灰岩位置相对更加平静,以及沉积中心相对更加稳定。
因而在海洋底部发展形成了今天的砂三段,砂三段被广泛认为是我国渤海海域和大陆架盆地的第一套主力烃源岩。
在古新世中期,整个渤海湾盆地都已经是在海湾裂陷的作用下,原本孤立、分散的古代湖泊逐渐相互连通,形成若干较大的湖泊。
但是由于在渤海海域的孔店组-砂四期时,以孔店组为代表的古代湖泊水系占据的面积相对较小,从而导致了烃源岩的分布相对有限,所以今天的孔店组-砂四段仅仅只是形成了一套次要的烃源岩。
而砂一、二段由于受到了砂三段末期的区域性构造抬升,导致其降低了沉积速率,造成烃源岩厚度不够;尽管如此,砂一、二段品质相对较高,且分布广泛,是该区域内的次要烃源岩。
1.2 沉积体系由扇形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曲流河三角洲、湖泊、滩坝、湖相碳酸盐岩、湖底扇等结构,共同构成了渤海海域的盆地古近系发育沉积体系。
因为这些大量的沉积物体系存在,才给渤海海域的油气资源丰富提供了一个优越的储藏空间。
扇形三角洲的沉积大多在主厅层体系内部;在存放方面具有层级垂向厚0 引言石油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对于满足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十分重要,因此对于油气资源进行了广泛的开采。
渤海海域面积总共7.3万km 2,是我国最北的海域。
渤海海域在东西向上大约相距346 km ,在南北向上相距大约550 km [1]。
渤海海域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油气和天然资源的沉积性盆地,渤海的海上油田以及战略性的胜利油田、大港油田、辽河油田共同组合构成了我国第二大原油生产区[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目录 一、前言 ....................................................................................................................................... 2 二、全球石油探明储量分布,产量分布 ................................................................................... 2 2.1世界石油储量 ..................................................................................................................... 2 2.1.1世界石油剩余探明储量不足 ...................................................................................... 2 2.1.2世界石油储量分布不均 .............................................................................................. 3 2.2全球石油价格及发展趋势 ................................................................................................. 5 2.3全球石油的分布和储量 ..................................................................................................... 5 三、全球天然气探明储量分布,产量分布 ............................................................................... 9 2
一、前言 石油被誉为现代工业的血液,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由此可见一斑。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能源安全特别是石油安全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的重视,因石油而引起的争端和战争不断,甚至有人预言第三次世界大战将是对能源争夺的战争。在全球化背景下,一国的能源安全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同时它也是政治和军事问题;它不仅与国内供求矛盾及其对外依存度相联系,同时它还与该国对世界资源丰富地区的外交和军事影响及控制力相联系。在此种情况下,各国都在努力保障自己的能源安全。由于石油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它对经济的作用越大,就越造成世界经济的脆弱性和敏感性。日本是一个石油消费大国,但其自身能源匾乏,主要依赖进口。中国虽然自己有石油生产,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本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从1993年起,中国从石油出口国变为石油进口国。根据国际能源署的统计,中国2003年日消费石油546万桶,己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
二、全球石油探明储量分布,产量分布 2.1世界石油储量 2.1.1世界石油剩余探明储量不足 石油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战略性商品,是非再生资源,探明储量对石油价格影响很大。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由于世界油价长期走低,导致国际资本从石油勘探开发领域大量撤离,自此世界石油勘探再无重大进展,国际石油市场新增产能停滞不前,而原有产能却以每年10%的速度递减。据工AE估计,现在低成本的大油田基本上都己被发现, 3
目前开采的石油有80%是来自1973年以前发现的油井,它们的产量己近极限,世界石油产量将在20巧年以前达到顶峰,在石油产量递减之后,石油供不应求即会出现。目前,世界每天用油约8000万桶,一年大体为300亿桶。现己探明可开采的石油储量为1万亿桶,预计还有未探明的、开采难度大、成本高的石油储量1万亿桶。未来开采新的石油资源将更加困难,70%在中东地区以外,如西非沿海的石油储量蕴藏在几千米的深海之下,开采里海的原油则要遇到几个月的冰冻期。然而石油需求量却在波动中逐年增加,据估计,到2030年全球石油需求量将增加30%。原油产量和供应量能否满足不断增长的石油需求,正受到全球的关注。如果人类进入后石油时代,在石油产量递减而石油生产又集中在少数国家和少数公司手里的情况下,石油不可避免的将会成为较昂贵的能源。
2.1.2世界石油储量分布不均 世界石油资源分布极不均衡。据现有统计全球石油主要集中分布在中东海湾地区、独联体国家和北美三个地区。这三个地区的常规石油探明储量占全球的80%。全球石油在储、产、消地域上的严重不均、结构失衡影响到国际油价。北美、亚太和欧洲这三大地区占全球石油消费总量的85%左右,但其石油剩余探明储量仅占世界总量的20%。因此,目前全球石油供求处于极其脆弱的平衡状态。
0.0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70.00%中东非洲亚太地区北美中南美欧洲
世界石油储量分布 4
从世界石油资源分布看,中东------北非、中亚------俄罗斯和北美三大板块,尤其是OPEC成员国的生产对于世界石油供给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它掌握着世界上最丰富的石油储量资源,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产油集团。OPEC产油国的石油总产量占全世界总产量的40%左右。因此,OPEC在世界石油市场享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除了11个OPEC成员国外,世界上还有50几个国家拥有一定的石油产量,构成了与OPEC相并立的国际石油市场的重要力量。非OPEC产油国的产储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国际油价。据BP公司的资料,非OPEC国家最大的产油国------俄罗斯原拥有已探明的石油剩余储量600亿桶,有专家预测,俄罗斯石油储量可能已增加到1800亿桶,仅次于有3000亿桶储量的OPEC成员国沙特阿拉伯,居世界第二位。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消费国,美国最大限度地影响着世界石油市场。2003年,美国石油消费量为9.14亿吨,占世界总消费量的26.&10。2004年由于受到墨西哥湾咫风的影响,美国的产量下降了2.5%,但消费量仍比前一年有所增加,达到9.35亿吨。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增加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美国能源消费还将不断增加。据布什政府在其《国家能源政策报告》中预计,到2020年美国能源消费还将增加32%,其中石油增加36%。总体看来,自1986年,尤其是海湾战争之后,美国对世界石油市场的控制能力得到了加强。作为一个石油消费大国,除直接与中东国家对话外,美国对世界石油市场的影响是比较间接的,具体表现为: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发达的石油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其市场形势对世界石油市场有很大的影响;近年来,美国政府注意加强与非OPEC产油国的合作,开辟新的海外石油供应地,以削弱OPEC国家对市场的影响;加强对OPEC国家的分化瓦解;运用石油储备,影响石油市场;鼓励和支持国内油田开发。日本作为石油的消费国,主要关注油价的稳定、石油供应来源以及环境保护。和美国相比,它对世界石油市场的影响力较弱,因此在采取直接对话、加强与美国保持合作的同时,它们主要是在国内加强替代能源和节能技术的开发,支持和鼓励本国石油公司进行海外石油合作,增 5
加石油供应渠道等,以减少对进口石油的依赖。 2.2全球石油价格及发展趋势 2006年,即期布伦特原油的现货平均价为65.1 美元/桶,比 2005年上涨近20%月初,油价首次突破每桶78美元大关,而到年底又下降了20美元左右。不同质量原油的差价虽然缩小了,但依旧可观,由此可见世界炼油体系处理重质高硫原油的能力继续面临着挑战。 2006年,全球石油消费增长了0.7%,是自2001年以来的最低增长率,仅为过去10年平均增长率的一半。消费量增长了将近65万桶/日,达到了8370万桶/日。中国的石油消费量增长了6.7%接近过去10年的平均增长率,而中东和前苏联地区的石油出口国的消费增长高于平均增长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的消费量减少了40万桶/日,是自1983年以来的最大降幅。
2.3全球石油的分布和储量 石油是一种稀缺资源,其分布、生产与消费存在着客观上的不均衡性。在没有新的可替代性能源大量开发并利用之前,作为一种战略资源,石油依然是现代工业社会的血液,其安全供应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安全。中国虽然长期保持世界第五大产油国的地位,但石油产量增长远不能满足石油需求的迅速增长。2003年石油净进口量(包括台湾和香港在内),已突破1.52亿吨。2004年能源消费总量13.862亿吨标准油,其中石油消费3.086亿吨,进口原油1.227亿吨,进口成品油4570万吨。尽管减去有限的原油和成品油出口,石油及产品油对外依存度仍高达48.51%。目前,我国石油供给状况是:东部油田在减产,西部发展比较缓慢,海洋油田产量仍较低。根据国际能源机构(IEA)预测分析:到2015年,我国原油供给将有50%以上依赖进口。石油在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中占22.26%,进口石油在中国能源消费中的实际依存度为10.8%。2003年中国已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石 6
油消费国。能源咨询机构美国坎布里奇能源研究所主席耶尔金说:“中国已成为世界石油市场上一个决定性的因素。2006年中国原油进口量为1.4518亿吨,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第三大石油进口国,同时也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石油消费国。 俄罗斯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它的前身一苏联一度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生产国:日产石油曾经达到1250万桶,占当时世界石油产量的1/523。苏联解体后,由于国内政局动荡,俄罗斯国内经济低迷,石油产量骤降。但随着普京的上台,俄罗斯把发展能源工业作为其振兴经济的重要手段,到2002年,俄罗斯的石油产量超过沙特阿拉伯,重新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产油国。俄罗斯石油工业的重新崛起有利于世界石油供应的多元化和石油价格的稳定。 2010年中国石油消费总量可能在3.5亿吨左右,国内产量1.8亿吨,需要50%要从国外进口;2020年,中国最低石油需求估计为4.5亿吨,国内产量比较有把握的是1.8亿吨,需要进口2.7亿吨,对外依存度为60%;如果2030年至2040经济持续增长的话,国际能源机构预测,中国原油产量大概能剩下1亿吨,需要进口5亿吨之多,那意味着对外依存度将达到87%。 据日本方面推算,东海海底蕴藏着1000亿桶石油和2000亿立方米天然气27。甚至有一种夸张的观点认为,日本如果能够得到这些资源,即使其国民不纳税,也够日本政府维持近十年的支出“”。其中引发争议最大的是春晓油田。 中东地区有着丰富的石油资源,中日两国对中东的石油有很大的依赖性。中国进口石油的一半来自中东地区。日本对波斯湾石油的依赖程度已经从19韶年的570/0上升到2004年的80%。这一地区的石油对中日两国的石油安全意义重大。两国在这一地区的竞争主要表现在对伊朗阿卡德干油田的竞标上。阿卡德干油田现已探明石油储量约为350亿到450亿桶,估计可采量为50亿到60亿桶,成为中东最大的一块油田犯。中石化和日本的石油公司都参加了对这一油田的竞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