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思维方式

合集下载

太极拳战略:先射击,还是先瞄准

太极拳战略:先射击,还是先瞄准

略规划,你觉得应该是“先瞄准,再射击”,还是“先射击,再瞄准”?赞成先瞄准的人,通常假设目标是固定不动的,而且你看得到它。

但是,在急速变化的动态环境中,你能准确地看见未来吗?你有没有发现,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武器才需要瞄准,近代的武器多半是不需要瞄准的,像是机关枪扫射,没时间瞄准,基本上是散弹打鸟;战斗机上的空对空飞弹,因为你的目标是另一架移动中的战斗机,通常是在射击之后,飞弹再自己追着目标跑;或是像巡弋飞弹或导弹,因为距离太远,肉眼看不到,也卢希鹏:台湾科技大学管理学院专任特聘教授战是射击后,再用定位系统来引导。

当有越来越多的武器系统都是“先射击,再瞄准”的时候,传统企业的“先瞄准”战略思维,是否将受到挑战?此文中,我提出了“先射击,后瞄准”的战略观,因为急速变化的动态环境,是一个混沌或是复杂系统,而管理混沌系统无法准确预测。

过去教科书中强调的核心能力,是一种机械论,在急速变化的动态竞争环境中,往往成为企业转型僵化的主因;在“互联网+”的世界里,世界是连结的,常有意外的发现,是一种混沌论。

此文中,我将提出“太极拳战略”思维,主张要调和机械论与混沌论,来面对急速变化的动态环境中的竞争。

机械论:当核心能力成为僵化的原因赞成未来可以预测并瞄准的人,相信世界像机器一般,是可以准确地预测的。

因为能够准确地预测,所以机械论的企业强调花时间建立核心能力以面对未来的挑战。

不过,在快速变动的时代,现在的核心能力,是否会成为未来组织转型僵化的原因呢?过去二十年,我们主张企业必须培养核心能力,因为有能力的企业,才有竞争优势。

但是,在“互联网+”时代,有许多互动与不连续的快速变革。

“不连续”指的是过去核心能力可能用不上了,“快速”则意味着很快就会用不上了。

所以,核心能力就成为核心僵化的最主要原因。

举例来说,柯达的核心能力在胶卷,成了转型数字相机僵化的主因;微软的核心能力在桌面软件,也僵化得很难转型到网络化服务;雅虎的核心能力是媒体入口,转型搜索就不如原生的谷歌;之后,谷歌奋力转型社交媒体,又不如原生的脸书;脸书在通讯社群上又不如微信。

太极拳歌诀心法口诀集锦大全

太极拳歌诀心法口诀集锦大全

太极拳歌诀心法口诀最新集锦大全太极拳懂劲指明法歌诀懂劲就是明白力,化力发力力中庸。

首先受力卸人力,学会控制再进攻。

练出结构最佳形,练沉练整练放松。

松化松顺松即变,沉实沉稳沉上擎。

那处挨上那处照,不需强求用七星。

推手多时感觉灵,节节控制皮毛听。

一臂力量总有限,协调全动力难封。

力向对方无腿处,顺人加力效能增。

懂人必须规矩己,避免得机不能攻。

练出杠杆拨撬人,练出虚实再用空。

明白沾粘不丢顶,发挥动能悟静功。

快捷还须名师喂,真懂必须实践经。

经打经验经磨练,各家各劲铭骨中。

尝试一次又一次,反复多遍境界升。

先找力尾化人劲,再找化解在途中。

学会发人微有动,掌握化解同时攻。

初用往往四肢力,渐渐使用腰腿弓。

弯弓曲弓之字弓,周身一家六张弓。

初学用弓要如弓,弯曲四肢肾后撑。

增大幅度练耐力,一切渐回自然中。

化劲都有不同味,发劲人人有特征。

功夫与理要符合,技巧实用相人生有竟学无涯,蹬上高山更见峰。

艺不得法行路远,学而不练空谈兵。

循序渐进适老弱,超强训练宜年青。

学来人家用成己,举一反三四五通。

用功还须用心计,熟知人时心不惊。

心平气舒胸有数,应对总在预料中。

太极拳劲好弹性,太极拳劲整长惊。

太极拳劲较圆活,太极拳劲虚幻空。

太极拳劲静待动,太极拳劲绵中钉。

太极拳劲阴与阳,太极拳劲灵和轻。

太极拳劲沾又粘,太极拳劲化又封。

太极拳劲变不尽,太极拳劲巧妙精。

懂劲就是知规律,懂劲练出明白功。

懂劲一般练有用,套路劲别随意更。

懂到动时再懂静,懂劲反复境界升。

万人千姓一百劲,难能劲劲都适应。

不懂劲时似神秘,真懂也觉很普通。

懂劲自认已明白,清楚背面有陌生。

太极拳练功解歌诀学拳无路练为径,拳劲有道用乃通。

十看百问终糊涂,生欲受用下死功。

死功练出灵活劲,规矩求得拳正宗。

死功就是不退缩,一步一步攀百遍不如千遍熟,千遍巧后万遍精。

年年不如月月练,天天不如时时功。

拳法秘诀一字练,练被练化练进攻。

练松练沉练变易,练气练意练觉听。

练快练慢练定力。

练刚练柔练中庸。

对太极拳的认识和体会

对太极拳的认识和体会

对太极拳的认识和体会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项重要的武术表演和健身运动,凭借其独特的理念和技巧,吸引了众多爱好者。

通过学习和练习太极拳,我对它的认识和体会深深地加深了。

下面我将就太极拳的历史渊源、基本原理以及对身心健康的影响进行探讨。

太极拳历史渊源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道家和兵学思想。

传说中的张三丰被誉为太极拳的创始人,他将自己的身体经验和道家哲学融入到太极拳的练习中。

太极拳的动作柔和缓慢,强调内劲的运用,通过舒展身体、调和呼吸来达到身心合一的状态。

在太极拳的基本原理中,重要的概念是“阴阳”和“无极”。

太极拳倡导平衡和谐,追求阴阳的相互转化和动静的统一。

练习者需要通过自我调节,将身体的力量发挥到最佳状态,同时保持内心的平静与舒畅。

太极拳的拳法包括“起势”、“推手”、“单鞭”等动作,这些动作的组合追求优美的流连感和连贯性,体现了太极拳的核心理念。

太极拳对身心健康有着显著的影响。

首先,太极拳的缓慢而连贯的动作可以帮助改善身体的柔韧性和协调性。

练习者通过慢慢地运动,可以有效地拉伸和锻炼肌肉,增强关节的灵活性。

其次,太极拳注重内劲的运用,通过调整呼吸和放松身体来增强内部能量的流动。

这种内外结合的练习方法有助于提高肺活量和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

此外,太极拳强调心理的平静与专注,可以有效地缓解压力和焦虑,提升身心健康的整体水平。

练习太极拳需要耐心和坚持。

我在练习过程中,深深地体会到了太极拳的美妙之处。

每一个动作都需要细致入微地掌握力量和方向,同时保持身体的平衡。

这种专注的状态让我忘记了外界的喧嚣和压力,沉浸在自我修炼的过程中。

而太极拳的流畅性和连贯性则给我带来了美的享受,每个动作都如同一首舞蹈,带来了身心的愉悦与满足。

此外,太极拳在应对日常生活中的挑战方面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通过练习太极拳,我学会了调节自己的情绪和思维方式,在面对困难和压力时能够保持冷静和坚韧。

同时,太极拳培养了我的耐力和毅力,让我有信心克服困难并实现自己的目标。

太极拳的人生哲理智慧

太极拳的人生哲理智慧

太极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精心为大家整理了太极拳的人生哲理智慧,希望对你有帮助。

太极拳的人生哲理智慧《易传系辞》曰“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

天地之大德曰生。

”这两句在《易传》中乃是用来描述和颂扬宇宙万物富有日新、生生不息的运动变化过程和根本性质的。

《易传象乾》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易传》认为,人应当效法大自然劲动不息的刚健性格,在这有限的一生中应该刚健有为,积极进取,以自己坚持不懈的执着追求赋予这有限的生命以永恒的意义,从而达到“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的境界。

《易传象乾》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地载万物而成其广,海纳百川而成其大。

人也应该效法大地、海洋这种雍容大度,虚怀若谷,无所不容,会通万物。

太极拳运动演绎了宇宙的大化流行和自然万物的生生不息,蕴含了一种自然生命精神,习练者在修炼过程中“渐悟人生真谛”。

太极拳在外形上要求平和自然,舒展大方,连绵不断,如行云流水,劲断意不断,势段意相连,拳势如春蚕,吐丝绵绵不断,如长江之水滔滔不绝。

此外,太极拳中有谚语“太极十年不出门”,练习太极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需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几十年如一日地修炼;不仅练拳而且悟道,没有如此之执着追求之精神很难真正领悟到太极拳的真谛。

具有柔顺圆活、绵缓斯文运动风格的太极拳,使练习者不断领悟到执着到底、生生不息的人生哲学。

太极化万物,包容万物,“厚德载物”。

万物虽因阴阳特性不同而有异,但也因同为阴阳二气衍生而相通。

在广泛的包容之中,异中有同,同中有异,万物间有着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基础。

太极拳谱说“须要从人,不要由己,从人则活,由己则滞。

”如太极推手讲究“舍己从人,随屈就伸”、“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太极拳突出的特点“太极是天地万物的根本”,以虚无为本而包罗万象。

学习太极拳,主张由自然入手而知虚实;把握阴阳和谐变化而明劲法;求虚静而懂神明,最后达到一个无形无迹、出神入化,“一旦无障碍,豁然无太空”(《太极拳全书》)的最高境界。

太极拳的意念运用方法

太极拳的意念运用方法

太极拳的意念运用方法太极拳属于传统武术中的内家拳,修炼太极拳要求用意不用力,那么太极拳的意念运用方法有哪些呢?太极拳教学有详细的讲解,现代人练习太极拳的好处是强身健体,下面随着太极拳意念学习一下吧!以下仅供参考!太极拳的意念运用方法太极拳主张用意念带动身体四肢,修炼太极拳能锻炼灵活的大脑思维,练习太极拳用意念引导四肢。

在内丹学中将“意念”称之为“黄婆”,但这种意念绝非杂念,而被定性为“真意”,相当于唯识学中的末那识。

武术中的意念运用多与气功有相似之处,追求热、胀、麻等生理效应。

内家拳修炼之始自然也离不开此类的臆想,但久而久之,极易生患。

有一位给我划过拳架的太极拳老师,因为非常强调用意行拳,且走架极慢,所以导致气滞成弊,才过五十岁就患上了三叉神经炎、静脉曲张、高血压等病症,健康状况尚不及常人,寿禄亦不高。

初学太极拳要学会如今以及放松身体,这样才能启发意念,在意念的作用下,使身体协调运动。

一、意既“媒”也有读者来信向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应该是心意六合拳?还是六合心意拳?我认为两者皆有道理,姬祖师精六合大枪,又入少林习心意把,将两种功夫糅而化之,如称之为六合心意拳,则是以六合之理统领心意把;如称其为心意六合拳,则是以佛家典籍《俱舍论》的唯心理论主宰六合拳学。

心意拳谱上强调要在心意上下工夫,而束展、对挣拔长,丹田的转动,一枝动百枝摇等练法,其实都是《易筋》、《洗髓》二经的衍生功夫。

近百年来注释《易筋》、《洗髓》二经者不下数十家,但多是在用意上着笔,尤其以周潜川先生为著。

意念是一种无形之力,上世纪80年代气功热时,有科研人员通过反复实验发现:人经过特殊的训练,可以运用意念控制体温、心率。

现代量子力学也证明,人的意念对物质的最基本结构有影响作用,并将这种作用称之为“海德堡的测不准原理”。

太极拳最重视意念活动,全神贯注练习太极拳,能使大脑中枢神经得到充分的休息,缓解大脑疲劳,修复病灶。

内家拳中最强调用意的首推太极拳,杨澄甫将“用意不用力”列为“太极拳术十要”之六:“练太极拳,全身松开,不使有分毫之拙劲”,“此全是用意不用力”。

太极的三大境界

太极的三大境界

太极的三大境界太极拳是从低层向高层的学习方式,静心练习太极拳不仅能提升太极拳境界,也能提高自身思想境界。

境界一、有为境界的太极拳动作姿势标准划一,眼神、手法、步伐、重心、用法等要求得详细认真,一招一式,甚至每一套拳的演练时间都有明确要求,此为有为境界的太极拳。

此类太极拳,被太极拳明家称之为太极操,但普及面最广,社会影响最大,属于体育运动的范畴。

境界二、有无境界的太极拳实际上,进入了有无境界才算是功夫层面的太极拳。

有和无同修方为真正的太极拳。

这里的“无”其实并不是什么都没有,只是肉眼看不到。

这看不到的“无”,传统内功太极拳称之为神、意、气,神、意、气构成了太极拳架的阴,动作姿势和皮肉筋脉骨骼构成了太极拳架的阳。

阴阳蕴含其中。

太极拳没有最高境界,只有更高境界,通过学习太极拳能达到修身养性和陶冶情操的目的。

境界三、无为境界的太极拳太极拳架、内功心法、太极道统融而为一,有化归于无,万法归一法,把握动静之机,知至至之,实现无拳架、无内功心法、无意之中有真意。

如何达到这种无为境界呢?必须是修炼具有无为智慧的太极拳,这样的太极拳,体现了用自身本具的重量和地心吸引力,舍己从人的思维和实证,柔软可变之流体、风体,进退往来之点、线、面、体和超立体等八门五步之“软十三不敢粘”的精髄。

这样的太极拳,研修起来,在开始阶段,好像是不可入,无门可进,不可思议,难以理解,但是,一旦进入,则无所不得,无为而无不为。

修炼太极拳的过程也是对自身进修的过程,太极拳要求心静体松,可缓解精神压力,修复病灶。

提升太极拳境界的方法第一、练心静打太极拳要心静,不想杂事,只想“无人似有人”。

怎么讲?就是好比有一个人陪你玩太极,当你的配手,进行对练。

要一招一势到位,舒展开;要重心移动有着有落,一步一个脚印;要稳中又稳,脚不实不走,手不到力点不收。

练太极拳时心情不能太激动,心态坦然放松。

把拳架摆正,不能驼背、弯腰,练太极拳要跟树一样,要长期坚持下去,方能提高太极境界。

太极拳的介绍

太极拳的介绍

太极拳的介绍关于太极拳的介绍太极拳是一种拳术。

按阴阳生克之理,合八卦、五行为十三式,习练时养气蓄劲,柔中有刚,精神内敛,意存丹田,以绵、软、巧为行功的要旨;应敌时随屈就伸,黏连不脱,能因人之势,借人之力,以制敌于败。

既可用于技击,又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

相传为宋朝张三丰所创。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太极拳的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太极拳的介绍篇1一、基本介绍太极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中医经络学,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汉族传统拳术。

1949年后,被国家体委统一改编作为强身健体之体操运动、表演、体育比赛用途。

中国改革开放后,部分还原本来面貌;从而再分为比武用的太极拳、体操运动用的太极操和太极推手。

传统太极拳门派众多,常见的太极拳流派有陈式、杨式、武式、吴式、孙式、和式等派别,各派既有传承关系,相互借鉴,也各有自己的特点,呈百花齐放之态。

由于太极拳是近代形成的拳种,流派众多,群众基础广泛,因此是中国武术拳种中非常具有生命力的一支。

2006年,太极拳被列入中国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拳种介绍太极拳是汉民族辩证的理论思维与武术、艺术、引导术、中医等的完美结合,它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是高层次的人体文化。

作为一种饱含东方包容理念的运动形式,其习练者针对意、气、形、神的锻炼,非常符合人体生理和心理的要求,对人类个体身心健康以及人类群体的和谐共处,有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

太极拳是极富中国传统特色元素的汉族文化形态。

17世纪中叶,温县陈家沟陈王廷在家传拳法的基础上,吸收众家武术之长,融合易学、中医等思想,创编出一套具有阴阳开合、刚柔相济、内外兼修的新拳法,命名太极拳。

太极博弈原理

太极博弈原理

太极博弈原理
太极博弈原理是指在冲突或竞争的情况下,通过相互合作、借力而行、变化应对等策略来寻求最优解的原理。

太极拳的哲学思想被运用到博弈理论中,强调了平衡、反馈与调和的重要性。

太极博弈原理的核心概念之一是“和而不同”。

在博弈中,双方的目标和利益可能存在冲突,但通过互相合作,双方可以实现共赢的局面。

太极拳中的概念“阴阳”强调了事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关系,而在博弈中,双方也可以通过相互借力和变化应对,使局势发生转变。

另一个关键概念是“以柔克刚”。

太极拳中的概念“用力由心,
不用力抛开”强调了通过柔韧和灵活的方式面对对手的攻势。

同样,在博弈中,双方通过识别对手的优势和弱点,运用变化和策略来应对,以达到战胜对手的目的。

太极博弈原理还突出了平衡和反馈的重要性。

太极拳的核心概念是“动静相济”,即运动与静止相结合。

在博弈中,双方需要时刻保持平衡,不断调整策略以应对对手的变化。

同时,通过观察对手的动作和反应,双方可以获取反馈信息,并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

综上所述,太极博弈原理强调了在冲突和竞争中,通过相互合作、借力而行、变化应对等策略来寻求最优解的重要性。

这一原理不仅在太极拳的实战中体现,也可以应用于博弈理论中,帮助人们在复杂的情况下做出合理的决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极拳的思维方式马虹学术研讨会上,会议主持人翟金录先生突然提出一个课题,点名要我发言。

题目是:“中国的太极拳演变到今天,流派甚多,各有自己的独特风格。

但是,各派又都叫太极拳,那么它们之间有没有共性的东西?”当时我即席讲了以下几个观点。

(一)我认为既然大家都叫“太极拳”,按理应该有其共性的内涵。

这就是各门各派,都应该遵循一个共性的思维方式,即它的哲理──太极阴阳学说。

因为哲理是统帅一切的。

大家公认的清代太极拳理论家王宗岳早已讲过:“虽变化万端,而理惟一贯。

”“须知阴阳……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等等。

即道明了太极阴阳学说是弄懂太极拳的首关。

陈鑫也告诫人们:“善学者,必以理为尚。

”学拳不学理“不流于狂妄,即涉于偏倚”。

所以,我认为各派太极拳拳架动作,虽变化万端,其原理(哲理)应该大体一致。

中国的武术,即是防身术、健身术,又是一种文化。

太极拳则是其中文化品位比较高的一个拳种。

其品位之高,就高在它的拳理以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阴阳思维为根据。

思维,即对各种事物理性认识的过程。

对太极拳的理性认识,大都是以中国传统哲学──易理,进行分析研究自身的运行规律。

其实中国文化的各门学科,大都离不开这个“易魂体系”。

故人称易理为东方思维之母。

恩格斯说过:“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反杜林论·旧序》)同样,每一种正宗、优秀的太极拳,就一刻不能没有正确的理论思维。

既然我们的拳种都叫“太极拳”,其拳理就不能不以传统的太极阴阳学说为拳理依据。

中国传统的太极阴阳学说,是一种阴阳双向思维方式。

它认为万事万物都是一种阴阳相对成双的统一体。

万物在阴阳学说中相反相生,共生共存,两种功能“相摩相荡”而推动事物的发展。

易学就是以这种思维方式,指导人们去认识、去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种种复杂关系,从而把握种种阴阳变化、时空变化的规律,尽力趋吉而避凶。

其中,它又以阴阳和谐,阴阳氤氲,作为阴阳矛盾运动的最佳状态(又称稳态),这是事物稳定发展的基本保证,也是《周易》哲学的最高准则。

聪明的中国人,就是以这一最高原则为其思维方式,作为理论依据,而创造了把健身、护身、怡身为一体的太极拳。

所以说,各派太极拳的共性原理以及它的健身理论、技击理论、养性理论,都离不开阴阳思维,尤其是陈照奎老师所传授的大架、老架、低架太极拳的拳理拳法,充满了这种阴阳的思维方式。

所以,来中国学太极拳的法国朋友说:“我来中国学太极拳是为了学东方的人生哲理。

”(二)阴阳思维,整体调节。

凡事做到“无过无不及”,力求保持人体的稳态,是太极拳具有养生和护身奇效的奥秘所在。

阴阳,是事物发生变易的内在的两大动力。

“万物正反相生”。

凡事物,皆有正反两个方面,两两相对,相反相成。

则一切概念皆泯灭。

宇宙万物,其生成、运动、发展、死亡……既不是神的意志,也不是来自外力的推动,而是由于自身两种力量“相摩相荡”而产生和自我运动过程。

外因,只是一种条件,还是“阴阳引起发展”。

阴阳两种动能,时刻都在变化。

而阴阳变化的稳态,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最佳状态。

即阴阳平衡、阴阳氤氲、阴阳相济、阴阳和谐、阴阳和合……等等状态。

偏阴、偏阳都不是理想状态。

不论是处世之道,还是养生之道,都在善于调适阴阳。

对一切相对的概念,不坚持一端,而是依据统一相济的观念,予以调适,使事物不断发展。

所以我们说“阴阳思维、整体调节”为道之妙用。

太极拳,正是处处讲阴阳,处处讲调适,力求人体生命在发展过程中总处于一种稳态。

什么是生命过程的稳态?人体生命过程,就是阴阳消长的变化过程。

一般人的前半生,为阳生阶段(合成大于分解);后半生,为阴长阶段(分解大于合成)。

阴极必阳,阳极阴生,盛极必衰。

生命的延长,无非就是使“阳极”来得晚一点,渐变时间长一点,推迟阳极期的到来,让生命的“突变”来得迟一点。

其中的奥妙,即在于如何使阴阳搭配得合理,力求阴阳和谐,让人生的阴阳相对平衡、相对稳定期尽量延长。

生命,好比燃烧的蜡烛,燃烧得越旺,熄灭得也就越早。

虎豹的生活节奏极快,寿命短;龟的生活节奏慢,总处于稳态,寿命长。

长期进行激烈的运动项目的运动员,如拳击运动员,一般寿命较短,(长期从事超负荷、无氧代谢运动者,均如此)。

当然,人的生命价值,又并非仅仅取决于时间的长短。

人不同于任何动物,人生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

所以孔子说:“仁者寿”。

倡在以奉献为人生宗旨的前提下,人人都希望生命的延长,以争取做出更多的奉献,做更多的好事。

这就要千方百计推迟“阳极期”的到来,使人生的蜡烛烧得慢一点,让它闪光的时间长一点。

即力求有价值的生命处长其健康期。

按现代科学,对人体生命稳态的定义是:“常阈空间,切律振荡。

”“常阈”即下沉范围;“节律”即有规律的波动。

例如人的体温,在36.5℃~37.5℃,一般下午高,后半夜低,即为常阈空间的节律振荡。

如昼低夜高,或低者特低,高者特高,白天达38℃以上夜间35℃以下,则不正常了。

总之,既要有波动,又不超过人体运动能量的正常范围,从而做到相对稳定。

也就是平常我们常讲的运动能量不超过负荷,做到有氧代谢,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能量处于有大有小,有慢有慢,有刚有柔,有节奏,有规律的波动状态。

既不是静止,又不是超负荷,既不是运动量过低,又不是超过极限;既要避免超极疾病,又要防止低动力疾病;而是总牌一种阴阳相济、阴阳谐调的状态,从而提高人体生命的质量。

(三)太极拳,根据易理的太极阴阳学说,在调整人体机能和应敌手法等过程中,阴阳变化非常复杂,内涵非常丰富,但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式:(一)阴阳对应(对称、相应)太极,是阴阳的合抱体。

太极轴包含的阴阳两种动能既互相对立,又互相制约,互相依存,这就是它的阴阳对应性。

即阴阳对称又相应,以维持事物的相对平衡、动态平衡,从而维护事物的稳定态。

太极拳运动,则处处强调阴阳对称,阴阳互应。

即有左有右,逢左必右;有上有下,逢上必下;“前去之中必有后撑”,前发后塌;内外、上下、轻沉、快慢、顺逆、开合、虚实,都必须相互对称,又相互制约,相互依存。

阴阳二者缺一不可,二者非相应不可,在二者对应中体现身法之中正。

人维护身法中正,又必须做到阴阳对应、八面支撑、八面牵扯、八呼应,以求动态平衡。

所谓三维(纵、横、竖)中定,实质上是阴阳相应的整体观。

整体观是系统论的核心。

从整体上把握生命进程中的方方面面的相对平稳态,练拳时处处、时时都在动态中找平衡,种种对立性的动作相呼应、相和谐对称,肯定对调节人体机能大有好处,在应敌方面,则使自己具有一种稳定的整体劲。

这种阴阳对应性,运用于人格修炼,则要求阳刚与阴柔并重,守退与开拓并重,内省与外倾并重,奋勇前进又留有余地。

这种精神境界的修炼体现在练拳过程中,则是刚柔相济,轻沉兼备,能容能放。

拳风拳貌要做到:凝重而舒展,严谨而潇洒。

把人生、人与自然、人与社会,都看做一个阴阳互体的太极。

只有你能与自然界、人际间和谐相处,方能跨入自由王国和应事自如的境界。

(二)阴阳互包又叫阴阳互孕,阴阳相寓。

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如同太极图中之黑鱼有只白眼睛,白鱼有只黑眼睛。

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阳嵌入阴,阴含于阳,两者互相依赖,互为胚胎。

如男子有雌性激素,女子有雄性激素。

运用于太极拳,则要求行功中要做到开中有合,合中有开,开合相寓;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刚中有柔,柔中有刚。

运用于技击,则是化中有打,打中有化,化打合一。

如“白鹤亮翅”,双臂开,双手虎口相合,“初收”,双手合,双肘要棚开。

否则,只开无合,则散;只合无开,则瘪。

“懒扎衣”、“小擒打”,都体现了化打结合,化打合一的技巧。

为人处事,同样也要注意阴阳互包这方面的修养,人生短促,但要使你的生命有丰富的内涵,短促之中有长远的奉献。

顺境时,要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逆境时,要以退求进,以屈求伸,力求化险为夷,退而结网,力求东山再起,力求转败为胜,力争在磨难中创造辉煌。

(三)阴阳互根(相济、互济)阴阳相互依存,互为依托。

任何一方面都不以脱离另一方面而单独存在。

所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云:“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阴阳是相互为用的,阴在内为阳之镇守,阳在外,为阴之役使。

按人的生理来说,阴指物质,阳指功能。

物质居体内(阴在内),功能表现在外(阳历外)。

在外的是阳,内内在物质运动的表现,所以说阳为“阴之使”。

在内的阴,是产生机能的物质基础,所以说阴为“阳之守”。

两者互为其根。

所以《类经图翼》云:“阴根于阳,阳根于阴,阴阳互根,万象乃生。

”太极拳,动静互为其根,轻沉互为其根,蓄发互为其根,虚实互为其根,松柔与刚韧互为其根,内外互为其根,发力与重心互为其根,丹田与四肢互为其根。

例如,太极拳讲求“迈步如猫行”,那么另一只支撑在地面上的却肯定更吃力,说明实为虚之根。

同样,如果没有虚,也就没有实;没有轻,也就没有沉。

所以也可以说虚是实之根,轻是沉之根。

再说放松,如果没有全身各个关节、肌肉以及脏腑的放松,也不可能集中于一点而发出的“摧枯拉朽”、“迅雷不及掩耳”的弹性的螺旋式的阳刚之劲。

由此可见,松柔又是阳刚之根。

又如一棵树干、枝、叶……其实,对下面的根须来说,它何尝又不可心把上面的称做它的“根”?因为上下是互为作用、互为依存的关系,人体本身各个脏腑之间,也是互为其根的。

另外人体的三节互用,不论手、肘、肩、或胯、膝、脚,也是互为其根。

如《孙子兵法》中所云:“击首尾相应,击尾首相应。

”也可以说明太极拳动法中这种阴阳互为其根的道理。

所以,打拳,一定要弄清虚实互根、轻沉兼备、刚柔相济、蓄发互孕、三节互根、阴阳互用的拳理。

同样,做人也是与大自然、社会、人际关系之间,互为其根,彼此相济。

(四)阴阳全息(整体性)即阴阳两种动能的整体性。

拳论中的“周身一家”,“一动无有不动”,“节节贯串”,“起之于足,行之于腿,主宰于腰,形之于手”等,都说明此拳用劲的整体性。

陈照奎老师把这种运劲的整体性称做“蛹动劲”,好像蚕蛹,毛毛虫,一节动节节动。

此外,打拳还要精气神、意气力三结合,动静结合(大脑入静,动作不停,动中求静),化打结合,化打合一(引化来力与借力打人合而为一),都体现此拳动作的整体观。

太极拳强调放松,其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更好地集中全身力量于一个发力点上。

进一步讲,太极拳劲力运用的整体性,还体现在人体之力与大地之力合而为一,即所谓“借地之力”。

人体作用力于大地,大地的反作用力又反馈给人体,从而使你的劲力更浑厚、坚韧而强大。

这也符合人体力学原理。

(五)阴阳变化有序(往复折叠)阴阳变化的规律之一,是易学理论中的“无往不复”,即阴阳变化的有序性。

欲阴必阳,欲阳必阴,阴阳往复折叠。

陈式太极拳的一条重要运劲要领是“劲走折叠”。

陈家沟有云:太极拳“不懂叠法枉徒劳”。

欲左先右、欲右先左,欲上先下、欲下先上,欲开先合、欲合先开,欲放先卷、欲卷先放,欲发先蓄、欲蓄先发,以及欲擒先纵,欲要先给、欲给先要等等,一系列的反正相成的运劲方法,也正是老子讲的:“反者,道之动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