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形》教学设计
中国的地形——地势西高东低 教案 教学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中国的地形——地势西高东低学科领域:地理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地势的特点,掌握地势西高东低的概念。
2. 使学生能够分析中国地形对气候、河流等方面的影响。
3. 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提高地理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中国地势的特点,地势西高东低的概念。
难点:地势对气候、河流等方面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 地图教学法:通过展示地形图,使学生直观地了解中国地势的特点。
2. 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地形为例,分析地势对气候、河流等方面的影响。
3.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展示中国地形图,引导学生观察地势特点。
提问:请大家描述一下我国的地势特点。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地势西高东低的概念。
3. 课堂讲解讲解地势西高东低的成因,以及地势对气候、河流等方面的影响。
4. 案例分析以长江、黄河为例,分析地势对河流的影响。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势西高东低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复习地势西高东低的概念,提问:请大家描述一下地势对气候、河流等方面的影响。
2. 课堂讲解讲解地势对气候的影响,如有利于海洋上的暖湿气流深入我国内陆,形成丰沛的降水。
3.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地势对农业、交通等方面的影响。
4. 案例分析以喜马拉雅山脉为例,分析地势对气候的影响。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绘制中国地形图,标注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
3. 收集有关地势西高东低的资料,进行阅读分享。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学生对地势西高东低的概念的理解,以及地势对气候、河流等方面的影响的掌握。
2. 评价方法:课堂问答、小组讨论、课后作业。
3. 评价标准:能正确描述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分析地势对气候、河流等方面的影响,作业完成质量高。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是否有效地运用了地图教学法、案例分析法和讨论法?学生是否能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表现出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对于地势对气候、河流等方面的影响,学生是否能理解并运用到实际问题中?这些都是需要在教学反思中考虑的问题。
初中地理_第一节 中国的地形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中国的地形》教学设计授课教师:⑵⑿⑶⑷⑸⑹⑻⑼⑾⑴⑺⑽⒀⒁⒂⒃⒄ (1)下列不同走向的山脉:A 、东西走向、 B 、东北--西南走向、C 、西北--东南走向、“黄淮海平原”,位于北方地区;③长江中下游平原呈条带状,分布于长江两岸,著名的“鱼米之乡“。
补充:三大平原和三大丘陵大多分布在东部地区,土壤肥沃,开发历史悠久,农业发达,城镇集中经济繁荣,是我国的经济中心。
过渡世界陆地共有五种地形类型,我国全部都有,这说明我国地形具有怎样的特点?(复杂多样)。
我国地形虽然复杂多样但是各种地形所占的比例不同。
请同学们观察并完成下图。
1、读图、比较比较结果:山地、高原面积广大,而平原面积仅占12%。
归纳:习惯上,人们把高原、山地和丘陵统称为山区。
山区占全国的三分之二。
【阶段小结】我国地形特征:复杂多样,高原山地面积广大。
2、图文结合,分析山区面积广大的利与弊。
归纳:有利的方面:发展采矿业、林果业、旅游业,不利方面:土地贫瘠、交通不便、容易发生自然灾害1、比较哪两种地形占得比例大?2、从利与弊两方面辩论山区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整理小结依照板书理出我国主要山脉、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三大丘陵,归纳明确我国地形的特点是: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板书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山脉中,呈东北—西南走向的是()A.武夷山B.阴山C.阿尔泰山 D.祁连山2.关于青藏高原的叙述,正确的是()A.位于我国西北部B.平均海拔6000米以上C.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高原D.约占全国面积的1/4 3.“远看是山,近看成川”是下列哪个高原的写照()A.青藏高原B.内蒙古高原C.黄土高原D.云贵高原4.四大盆地中,海拔最高的是()A.柴达木盆地B.四川盆地C.塔里木盆地D.准噶尔盆地5.“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观是指()A.黄土高原B.华北平原C.四川盆地D.内蒙古高原6.关于黄土高原的叙述,正确的是()A.世界最大的高原B.水土流失严重,千沟万壑,支离破碎C.黄土层深厚,植被覆盖好D.北依阴山,南邻秦岭7.我国四大高原面积辽阔,形态各异,其中最为平坦的是()A.青藏高原 B.黄土高原 C.云贵高原 D.内蒙古高原8.我国山区面积广大,其劣势是()A.森林资源不足 B.耕地资源不足C.水能资源不足D动植物资源不足《中国的地形》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具备基本的读图能力和简单的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
高中地理_中国的地形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中国的地形》教学设计高二地理组一、教学设计思路分析二、教学设计方案三、教学过程设计【学习目标】学生齐读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重点【读图分析,探索新知】1、展示我国分层设色地形图在我国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识记主要地形区加强基础知识的落实回顾学生观察课件结合两幅图思考问题的答案培养学生自主观察的能力,读图分析能力,从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展示研学线路学生观看屏幕课件以情境化的形式带着学生去分析地形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中国的地形》学情分析高二地理组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对中国主要地形区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是知识层面的涉及比较浅薄,需要进一步的加强和培养。
学生对本节知识掌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其后对地理知识的学习。
他们对地理事物的分析能力、总结概括技术还不是很成熟,所以单纯的抽象概念教学会打击学生的热情。
《中国的地形》效果分析高二地理组本节课通过创设良好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从生活走向地理,从地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注重学科渗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课堂每分钟都发挥最大效益,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注重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绘图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最终达到全面进步和发展。
一、加强基础知识的自主学习和落实教师版图中国地形图,先让学生自主落实记忆主要的地形区,然后让学生去指出主要山脉的名称。
个人感觉在这个环节我做的不够,没有全面的落实四大高原、盆地等的检查。
对于中国的三大阶梯的分界线也没明确提出。
二、通过读图、析图、画图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地图是地理教学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信息载体,特别有利于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综合发展,因此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利用地图引导学生认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培养思维能力。
1、读图、析图,使学生能力更强。
高中地理《中国的地形》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中国的地形》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中国的地形1.熟悉中国地形图,了解我国地势的主要特征及各级阶梯的分界线。
2.了解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的基本特征,主要山脉的名称、走向和分布。
3.能够分析地形地势对我国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4.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祖国的壮丽山河,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5.通过研究地形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让学生形成因地制宜、人地协调的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地形地势对我国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归纳总结法。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新课导入教学过程(师生活动)上课前开始播放视频《中国地形地势歌》(小苹果版)。
伴设计意图引起学生注随着优美的歌曲,我们进入今天的研究主题《中国的地形》。
意,同时与本节所学内容密切相关。
目标展示研究目标1.识记我国山脉的走向与分布,了解我国主要地形区的明确进修目标,增强进修的针对性,有利于提分布与特征。
2.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高课堂效率。
特征。
3.学会分析地形对中国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中国的地形、地势特征多媒体:展示“中国分层设色地势图”、我国各类利用图片地势类型面积占全国的比例饼状图,让学生总结出等资料,让学生“地势类型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阔”的结论。
通过资料自主N)”引导学展示“中国地形剖面示意图(沿32°进行归纳,提生总结出“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结论。
高学生读图能展示“中国地形三级阶梯分布示意图”,让学生找力。
出三级阶梯的主要界限。
问题承转过渡:西高东低的地势特征对地理环问题探究问题探究有境和人类活动有什么影响呢?多媒体:展示探究的问题。
要求:以组为单位讨论,并记录讨论成果。
提问学生回答讨论的成果。
助于提升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多媒体:展示正确答案,教师并点拨更正补充。
中国地势意义:水汽输入、水运沟通、水能丰富(即三水”)头脑风如果我国地势东高西低,我国的地理环境将会是造就学生逆暴怎样的呢?过渡:可以说XXX低的地势是我国自然环境的向思维能力。
中国地形教案

中国地形教案中国地形教案中国地形教案1一、教材分析1、课标中对本节内容的要求课标六大理念之一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课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而地形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让学生感受身边的地理是我们教学的重要任务。
2、本节内容的知识体系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三级阶梯的自然分界线地势对河流、气候的影响3、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前后教材的逻辑关系本节内容,体现了地形作为自然环境基础的重要地位,对于中国的气候、河流以及中国的经济都有重要的影响。
所以本节放在了讲述中国自然地理的各章节之首,本节还与世界地理的关于地形分类、分布和形成的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
4、本节核心内容的功能和价值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这是我国地理最显著的特点之一,也是本节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因为地形是组成地理环境的重要因素,它既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和地质作用的制约,同时又严重影响着别的因素,因此,认识我国的地形特征,将为学习以后各章节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1、本节课的教学,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分层设色地图引入,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参照图例,利用教材上的“沿32ON线中国地势剖面图”抓住图中颜色与高度的关系这一线索,启发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认识并总结出我国的地势特点:西高东低,大致呈阶梯状分布。
2、八年级学生已具备了读图的能力,对世界的地形有所了解,在次基础上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阅读“中国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从而得出中国地势的特点及阶梯间的分界线。
3、本节学生的认知障碍点是对“沿32ON线中国地形剖面图”的理解。
教学时,先让学生理解“剖面图”,举例说明,把一根萝卜竖着放,沿萝卜的中部剖开,同学们看到的形状就是一根萝卜的剖面图,地形的剖面图也是如此。
通过举例,让学生理解从中国的地形剖面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的地形是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八上《中国的地形》教学设计精品4篇

八上《中国的地形》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学会读图了解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及各级阶梯的分界线,它们大致的海拔高度和主要地形区。
2、了解山脉纵横交错构成了我国地形的骨架,掌握主要山脉的名称、走向及其在图上的分布。
(二)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读图和分析各类地形图的能力。
2、通过读图直接获取有关知识,并将已学知识落实到图上。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对我国壮丽山河的学习,激发学生的自豪感,进一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通过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合作精神以及对科学探究精神,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1、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2、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教学难点1、分析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优越性2、识别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教学课时:1课时教具: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沿320N线中国地势剖面图、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1、谈:我们经常说,我们的祖国山川秀美、景色宜人。
首先,我们一起看一段录相感受一下祖国的壮丽河山。
(展示多媒体)2、当然,要更进一步的认识,就需要我更深入的学习。
今天,我们将进入一幅全新的画卷。
(板书: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中国的地形)二、地势西高东低:(板书)1、过渡:在古代诗词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为什么江水都要向东流?(地势西高东低)2、把我国的地面沿32°N线剖开,呈现出这样的面貌:(展示多媒体)3、观察,思考P20活动中的问题。
(指名答)归纳: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板书)可分为三级阶梯,第一级平均海拔为4000米以上;第二级为1000米-2000米;第三级为500米以下。
4、活动:(出示设色地形图)找出这三级阶梯的大概范围找出三级阶梯界线上的主要山脉5、讨论:“地势西高东低”的优越性谈:到现在,我们很容易就得出我国的河流为什么会由西向东流了,除些之外,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还有哪些优越性呢?学生分享、自由发言,提出各自观点,最后派代表总结发言。
《中国地形》教学设计

《中国地形》教学设计一、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中国的自然环境这一章的第一节,体现了地形作为自然环境基础的重要地位。
中国的地形特征对于中国的气候、河流以及中国的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世界地理的过程中已经初步掌握了了解一个区域的基本方法。
这一节是从地势特点和地形种类两个方面来研究中国地形特征的。
2、教学对象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刚进入八年级的学生,他们的参与意识较强,思维活跃,对事物充满了好奇心,读图析图能力有了一定的基础,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教学环境分析:由于本节课利用希沃软件中的绘图,描图、游戏等,并借助希沃助手上传学生的课堂作业的功能所以选择在学校专用的多媒体教教室上课。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运用中国地形图,概括我国地势特征,识记各级阶梯分界线的名称,初步说明中国的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交通等的影响;(2)培养读图析图能力和自学、合作、探究能力;(3)通过对我国壮丽山河的学习,激发学生的自豪感,进一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教学重难点:在课标要求中,把地势特征分布落实在地图上,提高学生运用地图的能力很重要,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我把中国的地势特征确定为本节课的重点。
“人地关系”的研究是地理学科的主要内容,加上八年级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不能很好的把日常生活中所经历的现象与书本知识相连接,因此我把中国的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交通等的影响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四、教学方法: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结合学校条件和自身特质,本节课采用的教法是“多媒体教学法”和“小组合作积分法”,采用的学法是“读图分析法”、“三步提问法”和“列表比较法”。
五、课时3课时七、教学反思:一、这节课重点突出,本课的重点应该放在运用地形图分析总结我国地势、地形特点。
初中中国地形教案

初中中国地形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的地形特点,包括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以及主要地形区的分布和特点。
2. 掌握中国主要山脉的名称、走向和分布。
3. 理解地形对农业、气候、河流等的影响。
教学重点:1. 中国的地形特点和主要地形区的分布。
2. 主要山脉的名称、走向和分布。
教学难点:1. 中国地形的阶梯状分布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 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
教学准备:1. 教材或地理知识资料。
2. 中国地形图或相关图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中国地形图,注意地势的高低变化。
2. 提问:你们观察到中国的地形有什么特点?二、讲解中国地形特点(15分钟)1. 讲解中国地形呈阶梯状分布,西高东低。
2. 讲解主要地形区的分布和特点,如青藏高原、黄土高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
三、讲解主要山脉(15分钟)1. 讲解主要山脉的名称、走向和分布。
2.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山脉对中国的地形有什么影响吗?四、讲解地形对农业、气候、河流等的影响(10分钟)1. 讲解地形对农业的影响,如高原、平原、丘陵等地形的农业特点。
2. 讲解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如山脉对气候的阻挡作用。
3. 讲解地形对河流的影响,如阶梯状分布的地形对河流的流向和流量的影响。
五、总结和练习(10分钟)1. 总结中国地形的特点和主要地形区的分布。
2. 练习题目:根据地形图,填写主要山脉的名称和走向。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地形图,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来发现中国地形的特点。
同时,要通过讲解实例,让学生理解地形对农业、气候、河流等的影响。
在讲解主要山脉时,可以结合地图,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山脉的走向和分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的地形》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主要包括3个内容:地势西高东低,山脉纵横交错,地形复杂多样。
地形是地理环境的主要要素,它既受其它因素的制约又严重影响别的要素,所以,认识我国地形特征,对以后地理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本节教材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主要表现为:1、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这是我国地形最显著的特点之一,也是本节的重点内容之一。
2、我国的主要山脉。
因为山脉是地形的基本骨架,其他地形的分布多以山脉为分界线,所以教材利用图文结合进行重点讲述。
3、中国主要的地形单元以阅读材料形式出现,主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部分知识,教材增加了课堂练习。
本节教材充分运用地图和景观图片,增强了趣味性和吸引力,使学生通过读图直接获取有关知识,并将已学知识落实到图上。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我国地形地势的基本特征,各级阶梯分界线,主要山脉名称和走向,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的分布和特点。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读图和分析地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我国壮丽山河的学习,激发学生的自豪感,进一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特征和我国的主要山脉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练习法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我国的地势特征
运用多媒体技术,将中国地形图沿32°N纬线横切,形成沿32°N纬线中国地势剖面图。
然后将地形图和地势剖面图对比,由学生归纳总结中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
然后超链接播放视频——《中国的地形及地势特征》,引导学生讨论:a.我国地势可分成几级阶梯?每一级阶梯的平均海拔是多少千米?b.各级阶梯分别有哪些地形单元?c.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对气候、河流有何影响?然后课件呈现中国第一、二级阶梯分界线: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第二、三级阶梯分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用表格的形式对比第一、二、三级阶梯的平均海拔和主要地形单元。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地理意义:一方面有利于海洋上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形成降水;另一方面使我国许多大河滚滚东流,既沟通了东西交通,促进沿海和内地的经济联系,又在阶梯交界处提供巨大的水能。
二、中国主要山脉
根据山脉走向,将我国山脉划分为五种类型。
1、东西走向山脉(超链接到幻灯片37,利用空白中国地形图,运用多媒体技术由北至南依次展现三列东西走向山脉:靠北的一列是
天山、阴山,中间是昆仑山和秦岭,靠南的一列是南岭。
返回)
2、南北走向山脉(超链接到幻灯片38,利用空白中国地形图,运用多媒体技术由北向南依次展现我国南北走向的主要山脉:贺兰山、六盘山、横断山。
返回)
3、东北-西南走向山脉(超链接到幻灯片39,利用空白中国地形图,运用多媒体技术自西向东依次展现三列东北-西南走向山脉:西侧的一列包括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中间一列包括长白山、武夷山,最东边是台湾山脉。
返回)
4、西北-东南走向山脉(超链接到幻灯片40,利用空白中国地形图,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现我国西北-东南走向的主要山脉:阿尔泰山、祁连山。
返回)
5、弧形山脉(超链接到幻灯片41,利用空白中国地形图,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现我国主要的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返回)讲述“山脉是地形的基本骨架”时,设计活动,让学生对照教材图2-2和图2-9,填写表格中山脉两侧空格内的地形单元名称:
阅读材料“中华五岳”,先让学生自学,然后在图2-2中找到其位置。
东岳:泰山(山东)——运用超链接到幻灯片42,展现泰山十八梯图片,返回。
西岳:华山(陕西)——运用超链接到幻灯片43,展现华山的悬崖峭壁,返回。
南岳:衡山(湖南)——运用超链接到幻灯片44,展现衡山的图片,返回。
北岳:恒山(山西)——运用超链接到幻灯片45,展现恒山著名的悬空寺,返回。
中岳:嵩山(河南)——运用超链接到幻灯片46,展现中岳嵩山的图片,返回。
课后活动:
收集有关“中国主要山脉”、“中国名山”的文章、图片等,举办一期专题手抄报,然后再班上进行评比展出。
第二课时
三、地形复杂多样
(过渡)设问:1、什么是地形?2、陆地地形有哪几种基本类型?(教师提示:高原、山地、平原、丘陵、盆地)
然后让学生读中国地形图思考:中国的地形类型和主要地形单元有哪些?
多媒体课件呈现中国地形类型和主要地形单元: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山地:大、小兴安岭,长白山、武夷山等;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丘陵: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盆地:塔里木盆地、准格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
由此得出结论:我国地形复杂多样。
由我国地形比列分配图,得出我国地形多种多样,五种基本地形齐全,山区面积广大(2/3)。
然后超链接播放视频——《中国地形特征》,加深对我国地形特征的理解。
四大高原: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我国的四大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在中国地形图上的位置,并且依次展现四大高原相关风景图片。
阅读“四大高原”部分材料,完成表格。
然后“练一练”,对四大高原部分内容进行巩固练习。
四大盆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我国的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格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在中国地形图上的位置,并
且依次展现四大盆地相关图片和知识点。
三大平原: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我国的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在中国地形图上的位置,并且展现三大平原的相关风景图片。
小结:
中国地形三大特征: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山脉纵横交错;地形复杂多样。
(超链接到最后一张幻灯片,结束新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