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
中华文化生成的背景

第三节 中华文化生成的社会制度环境
一、宗法社会制度的确立
宗法制度源于原始社会父权家长制家庭公社成员之间的牢 固的亲族血缘联系。它的确立是在 西周时期。宗法制度构成了 西周时期奴隶主贵族的等级阶梯,成为最基本的社会政治制度。 这种宗法制度,在西周末年已开始瓦解。秦汉以后,除帝王继 统仍由皇族血缘确定之外,官员的选拔、任用,则实行荐举、 考试制。但宗法制度留给中国传统社会的影响却是深远的。
(三)
在封建社会,封建生产关系占支配地位,生产资料 私有制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土地是基本生产资料, 绝大部分掌握在皇帝地主手中。地主阶级将土地租给农 民,从而使得土地的占 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而地主 阶级为保证自己对佃农的控制、剥削,十分需要一个有 强力的专制政体来保护自己。这样,在封建社会,上层 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相互支撑,互为利用,从而使封建
中国家族制度长盛不衰的显著标志,是族权在社会生 活中的强大影响,它与政权、神权、夫权共同构成维系中 国传统社会发展的四大力量,它支配着或者说弥散于中国 社会的各个领域,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伦理、道德、 教育、家教、习俗等等,都打上了其烙印。
(三) “家国同构”
“家国同构”是宗法社会的最鲜明的结构特征。
第二节 中华文化生成的经济环境
一、以农为本的经济土壤 二、中国农业自然经济的主要形态
在古代,我国农业自然经济主要有两种形态:
其一为土地国有或村社所有的、集体劳动的自然经济,这 一形态的自然经济,在商周时代盛行,秦汉以降(尤其是东汉 和魏晋南北朝)还部分存在;其二为土地由地主和自耕农占有、 个体劳作的自然经济,这一形态的自然经济在战国以后十分盛 行。
传统文化的背景

国内传统文化发展背景:1.地理环境对传统文化的影响背景:每一种文化都有它产生和发展的特定的历史环境和地理环境,即历史地理环境,或者叫历史上的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的货物和人类文化的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人文地理环境对人类文化的发展同样也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复杂的地形地势和气候使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
中国地域辽阔,存在着不同的地形地貌。
中国的地势西高东低,高低相差很大。
不同的地形,构成了不同的经济区域,孕育了不同的人文,铸就了文化的多元性。
中国多山多水的地形地貌,既哺育了古代文人,也造就了富有特色的中国山水文化,主要表现在游览、文学、和绘画等方面。
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论语》以山比仁,以水喻智,以物比人的品性格调,屡见于中国的政论、品文和文学艺术中。
2.在遭遇国力丧失多年的传统文化教育,现如今的人们怎样?如今,高速发展的经济带来了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却也造成了人心散乱、伦理缺位,原有的意识形态面临难以收拾人心的困境。
近百年被主流激进思潮压制的传统文化,正在中国社会默默生长,重新塑造着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与伦理世界。
谈传统文化,不是以过去为导向,提倡复古主义;而是以未来为方向,以现实问题为出发点。
在遭遇国力丧失之时,传统文化在中国的受关注度几乎为零,人们自身的问题以及国家政策,让他们忘记了本国的文化。
3.各地传统文化教育学校以及课程情况:个个地区的传统文化教育学校覆盖的范围还是挺多的,大部分的地区还总是有一小部分的传统学校教育,这些学校并不像其他学校那样平常,更多的他们是传授中国传统文化而不是像我们现在那些学校只是一味照本宣科,而忽略了某些外在和内在的因素。
对于传统文化教育学校,它们的课程是一定会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
培训内容类似于: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等经典读诵这些都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似乎我们现在的人已经很少在提及此文化。
全国自考中国文化概论(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模拟试卷4(题后含答

全国自考中国文化概论(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模拟试卷4(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单项选择题 2. 多项选择题 4. 简答题单项选择题1.从公元1400年到1900年是第三个大的气候时期,竺可桢称此期为A.方志时期B.仪器观测期C.温暖期D.前方志时期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2.下列不属于我国占代改造利用自然的成就的是A.土地的开垦B.环境的保护C.水利的兴修D.运河的开凿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3.我国古代在保护自然方面,提出不违天时观念的是A.孔子B.孟子C.庄子D.墨子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4.所谓的“三晋之地”包括A.韩、赵、魏B.燕、赵、魏C.齐、鲁、赵D.燕、韩、齐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5.中国大部分地区属于A.温带气候B.亚热带气候C.高原气候D.海洋气候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6.中国古代以北山川为标志,将天下分为九州的文献是A.《五蠹》B.《史记》C.《禹贡》D.《左传》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7.历来有居“天下形势”之说的地区是A.河北B.山东C.山西D.江苏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8.我国夏、商、周三代“诸侯”众多。
这些所谓的“诸侯”实际上都是大大小小的A.方国首领B.部落族长C.村落首领D.封国首领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9.竺可桢先生指出,五千年来中国气候的大势是A.基本不变B.时冷时暖C.由冷变暖D.由暖变冷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10.沟通南北的大运河体系形成的时间是A.秦汉B.魏晋C.隋唐D.元朝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11.中国文明时代的开始.家国社会的建立,是以什么基本情况为前提的?A.仰仗黄河流域的灌溉B.海上贸易C.中国大陆的整体性D.仰仗长江流域的灌溉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12.秦朝时,沟通湘江和漓江的水利工程是A.灵渠B.阳渠C.漕渠D.新河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13.中国古代将天下划分为九州,其中黄海、泰山、淮河之间为A.兖州B.青州C.徐州D.扬州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14.在南北朝时期,中国义化的重心已经移到南方,接着才是经济中心的A.北移B.东移C.南移D.两移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15.从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1400年,属于中国气候变迁中的寒暖交错期。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成背景-PPT模板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成背景
二、经济基础
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中国内地的自然 条件和地理环境,孕育了从古至今的农耕经济。
中国农耕社会的多元化结构造成了中国社会经济既早熟又不 成熟的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成背景
一、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是指生物特别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表层, 可以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对文化的延续 发展起到了较大的作用,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非常大的影响。
地理环境促进了文化的延续。中国地理位置优越,为农业 发展提供了适宜条件。农业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和辽阔的地域。 自然条件的稳定,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提供了稳定的物质基 础。其他地方的文化影响了一些中国传统文化,对却无法动摇 中国传统文化的统治地位,这就促进了文化发展的延续性。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成背景
三、社会结构
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生离不开它所依存的社会结构。社会结构通 常用来表示社会组织形式。社会结构是某一社会中由政治结构、经 济结构、文化结构互相耦合而成的形态稳定的组织系统。
社会结构的停滞性和大一统王朝的周期性更替是中国封建社会 的最基本特点。原因在于中国古代社会的超稳定系统。这种社会结 构一方面具有巨大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则表现出周期性震荡。正是 这种超稳定系统,保持了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多年的延续,使社会结 构呈现出巨大的稳定性,其浓厚的宗法型特征导致了中国传统文化 的伦理型范式,其典型的专制型特征导致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政治型 范式。宗法一体化则表现为伦理政治化和政治伦理化。
中国农耕经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首先是 农耕经济的持续性造就了传统文化的持续性。其次农耕经济的多 元结构造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兼收并蓄的包容性格。再次农耕经济 的早熟造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早熟性。再其次农耕经济弱化了理 论逻辑推理和实验性研究。最后农耕经济对古代中国人的哲学观 念产生相当大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根源、背景及其影响

如,亚氏认为,北方寒冷地区各民族“精神充 足,
富于热情”,“但大都拙于技巧而缺少理智”; 亚洲各民族“多擅长技巧,深于理解,但精神卑 弱,热忱不足”,故常屈从于人而为臣民,甚至 沦为
奴隶。希腊人“既具热情,也有理智;精神 健旺,所以永保自由,对于政治也得到高度 的发展。”孟氏认为,印度人之所以创立了 精于思辩的佛教,是因为印度天气炎热,人 们不好动,终日坐在屋里或树荫下冥思苦想。
自河北,山东,安徽,河南,也以陇海铁 路为中心点。山东产生了吴佩孚,张宗昌
孙传芳,卢永详;河北产生了齐燮元……; 河南产生了袁世凯;安徽产生里冯玉详, 段祺瑞。江苏不出大将,而产生了几位 出色的旅馆侍者。五十年前,中国中部 湖南省出了一位曾国藩,这个好象是例 外,但适足以证明上述之定律:因为曾 国藩是一位第一流的学者,同时也是第 一等大将,但他既系出生于长江之南, 是以食米者而不是啖馍馍者,从而他的
北面修建了长城,加之长期处于文明中心, 隔绝了与世界的联系。天然地理屏障,既 保护了我们,也封闭了我们。
对文化的影响:
1、文化自生,延续不断,文化中心观 念(孟子曰“吾闻由夏变夷,未闻变于 夷者也”,宋代石介《中国论》),封 闭内倾,民族性格稳健。与古希腊对比, 富于开放、冒险、进取精神等。
命运注定应为显贵大臣,而不能为中华民 族开创一新的皇朝,因为开创帝业这种工
作,需要一种北方典型的粗砺豪放的态度, 要具备一种淳朴而令人可爱的无赖汉之 特性,要爱好战争,不厌劳动而善于自 利的天才——藐视学问与孔教伦理,直 至大局底,南面称皇,那时孔教的尊皇 思想始有用于他,然后大模大样大讲其 尊孔之道。(北方出军人,南方出文人 骚客、商人;东北虎,西北狼,南方大 绵羊;解放战争朝鲜战争四野)
中国文化的形成背景

一、中国文化的形成背景1、地理背景:大陆型国家●海洋城邦国家,国土狭小,以商业贸易立国,则具贸易的精神、商业的性格。
●领土国家,幅员辽阔,以农业立国,则具耕作的精神、农业的性格。
2、经济背景:以农为本孟子(儒家)重农思想核心3、政治背景:宗法制度+中央集权宗法血缘关系尊卑长幼权力和财产的分配与继承制度秦朝从中央到地方官僚机构:4、科技背景:实用科技+直觉思维宋应星天工开物徐光启农政全书黑火药--唐末印刷术--宋毕升造纸术--汉蔡伦司南--黄帝时期二、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1、大陆环境,决定了时空意识的封闭性;2、以农为本的经济基础,决定了变异观上的保守性3、“宗法”、“集权”政治,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倾向,也就是政法理念的伦理性4、实用性、技艺性的科技背景,决定了文化的“了悟”特色,也就是科技观或世界观上的直觉性。
三、多元文化与多重性格1、诸子百家儒家:文化人的学派。
道家: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
兵家:战争谋略研究。
墨家: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
法家: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
名家阴阳家2、孙老韩辩证法与国民理性趋利避害的“利害理性”第三讲中国传统哲学●五行说、八卦说、阴阳说,包含着最朴素的哲学思想。
“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概念。
古人用以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是多样统一的●“五行生克”表示物质基本形态的变化及变化方式,即相生(促进)与相克(抑制)。
这是一对矛盾,矛盾任何一方又可分为两方面,于是有:“我生”、“生我”、“我克”和“克我”四种变化。
后天八卦的排列顺序及涵义●震巽离坤兑乾坎艮儒家和道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
●中国思想史上,影响最大的思想资源是原始儒家、原始道家,以及后来的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
3、三教交融形成宋明理学●原始儒家、原始道家、中国佛学,三教交融,形成宋明理学。
●儒学——教化百姓;道学——修身养生,理学——规范天下;佛学——安抚民心。
仁的具体内容第一,孝悌为仁之本第二,忠恕为仁之道第三,“恭、宽、信、敏、惠”实现仁的五种品德。
2.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

复习资料二四、名词解释1.方志时期:因为明清两代我国多数地方都有了方志,对区域性的气候做了更为详细的记录,特别是对认识各种异常气候所引起的灾害很有帮助。
所以,竺可帧把从公元1400到1900年的第三个大的气候时期称为“方志时期”。
方志时期又称为寒冷时期。
2.仪器观测期:因为自1900年以后直到现在,有了测量温度及气象观测的仪器,所以,竺可帧把此一时期称为“仪器观测期”。
3.地缘:此地线概念不同于现代的领土观念。
它指的是当中原文化中心形成后,与北方范围更加广阔的草原游牧文化之间的关系。
4。
通漕四渠:指的是以宋都汴京为中心开凿的四条用于漕运的人工运河,即汴河(或称通济渠)、广济河、金水河、惠民河。
五、简答题中国地势和地形的特点是什么?答:其特点是自西向东构成了三个落差显著的阶梯。
第一阶梯是西部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我国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第二阶梯从青藏高原往东往北,海拔都在2000米至1000米以下,这里分布着云贵高原、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及四川盆地、汾河谷地等。
第三阶梯则是北起大兴安岭、中经太行山,南至巫山一线以东及云贵高原东缘以东的中国东部地区,其平均海拔低于500米,滨海地带更低于海拔50米。
整个中国的地势和地形就像一把巨大无比的躺椅,西北背靠欧亚大陆,东南面向太平洋。
中国五千年气候的变化大势分为几个时期?答:中国五千年气候的变化大势是由暖变冷,大致分为四个大的时期:①温暖期。
从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100年,下限正好在商朝末年。
②寒暖交错期。
从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1400年,下限到明朝初期。
②方志时期,又叫寒冷时期。
从公元1400年到1900年,下限到清朝末年。
④仪器观测期。
从公元1900年到现在。
中国地理的整体牲是什么?答: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有两点:一是众多的河流犹如血脉一样,将大陆广大的地区连在一起。
二是地理通道四通八达,形成了便利的交通。
中国气候的变化与灾荒疾病有无直接关系,为什么?答:中国气候的变化与灾荒疾病有直接关系。
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的地理背景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的地理背景方志时期:因为明清两代我国多数地方都有了方志,对区域性的气候做了更为详细的记录,特别是对认识各种遗产气候所引起的灾害很有帮助。
所以竺可桢把从公元1400年到1900年的第三个大的气候时期称为“方志时期”。
“方志时期”又称为寒冷时期仪器观测期:因为自1900那边以后直到现在,有了测量温度及气象观测的仪器,所以,竺可桢把这一时期称为“仪器观测器”九州:对广大地域自然区域的不同,古代人就已经有相当深入的认识。
保存在{尚书}中的{禹贡}篇,就代表着古代人的认识。
这份文献以北山川为标志,将天下划分为冀、衮、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尽地利之教:是先秦时期魏国的李悝宣扬的一种对土地深度利用的方法,其由政府监督农民提高单位亩产量,表现出集约经营的特点通漕四渠:指的是以宋都开封为中心开凿的四条用于漕运的人工运河,即汴河(或称通济河)、广济河、金水河、惠民河。
中国地势和地形特点中国地势和地形的特点是自西向东构成了三个落差显著的阶梯。
第一阶梯是西部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我国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第二阶梯从青藏高原往东往北,海拔都在2000米至1000米,这里分布着云贵高原、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及四川盆地、汾河谷地等。
第三阶梯则是北起大兴安岭、中经太行山,南至巫山一线以东及云贵高原以东的中国东部地区,其平均海拔低于500米,滨海地带更低于海拔50米。
整个中国的地势和地形就像一把巨大无比的躺椅,西北背靠欧亚大陆,东南面向太平洋气候变化大势著名学者竺可桢在{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化的初步研究}中指出气候大势是由暖变冷的四个时期:1、温暖期(前3000-前1100)2、寒暖交错期(前1100-1400)3、寒冷时期(1400-1900)“方志时期”4、“仪器观测期”(1900-现在)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首先是众多的河流犹如血脉一样,将大陆广大的地区连系在一起其次是存在地理通道的优势。
虽然地形多样,山岭众多,但不论多么险峻的地势,大自然总留给人以交通的便利关中及晋北地区的地位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关中及晋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在中国显得十分重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
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
李山:北京师范大学
地理环境是历史文化赖以发生发展的物质条件。
生活在一定地理条件下的人群,必须依靠着自然所给予他的条件,进行其文化的历史建构,展开他文明创造的历程。
越是早期,人类文化的创造越是受制于它的地利;越到后来,人类施加于自然环境方面的影响越深。
就文化史研究而言,既要了解地理条件与特定人群历史文化的发生方式之间的密切关联,也要了解地地理环境对整个文化发展的影响。
一、地势、地形与人群的历史分布
中国历史地理特点首先是地域辽阔,中国的面积到了清代之后,大体上相当于整个欧洲的面积。
在这样一个广大的地域上,人群分布复杂多变;有的人群已经消融为新的族群,有的仍然保持古老的特征。
下面的内容,在谈论不同的自然地理时,也重点谈谈历史上的一些人群及对中国历史的作用和影响。
1.青藏高原
让我们先从地势最高的地方开始。
中国地势东高西低,呈阶梯状分布。
从西向东,最高的是青藏高原,它是由近一万年来地壳变动形成的。
西藏地形自西向东,从帕米尔高原分出了很多山脉,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巴颜喀拉山等,呈格子状分布。
西藏地形大致可分两种,后藏和前藏,后藏是今天的西藏地区,以拉萨为中心。
发源于这个地区的水,流向印度洋。
所以这个地区的地形是向南倾斜。
从冈底斯山往北即今天的青海一带过去称前藏,这一地区的地形向东北倾斜。
中国的两大河流全部发源于青海地区。
在三千年以前,那里的生活环境要比现在好,近年在掘出的卡诺文化,就属于三千年以前的远古文化。
据记载,古代西藏主要居民是羌人。
秦汉时期在青、藏、甘西南、川西地区,都有羌系各族的分布。
青海湖一带有先零羌、烧当羌,蜀郡、广汉郡有白马羌、越巂郡有旄牛羌等,今西藏地区还有唐羌、发羌等。
那时前后藏主要居住的都是羌人。
羌人在历史上不间断地发挥着自己的作用。
斯维至先生研究秦始皇陵兵马俑的服饰和发式,发现兵马俑的发髻有偏挽在一边的,而中原人发髻是挽在头顶正中的,从仰韶文化妇女的发式上就是如此。
发髻偏右偏左都与中原人群不同,古代称羌人为“椎髻之民”。
斯维至先生由此认为秦人的兵将许多是羌人。
这倒与史书称秦为“戎狄之俗”相合。
在《神仙思想与兵马俑的羌戎文化》这篇文章的结尾,斯维至先生还附了石兴邦先生的一篇短文,石先生曾参加过西藏昌都卡诺文化的发掘,他说有一次路过德格,看到一些藏胞的装束和发式、姿态,“与秦俑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
(《中国古代史文化论稿》440页)羌人在两汉时期曾对中原王朝构成过严重的威胁,后来他们有很大一部分内迁,融合到汉民族之中。
秦汉以后青海一带还秃发鲜卑,即土谷(yù)浑,他们从遥远的北方迁到了青海,现在的土族人就是他们的后代。
这个民族历史上曾经强大一时。
到唐代吐蕃人兴起了,他们对历史的作用也很大。
这时的后藏就称为吐蕃(Tibet),要注意的是,吐蕃的基本民众主要是羌人,但其王室很可能是从喜马拉雅山另一侧过来的雅利安人。
这种基本民众是一个民族,但其统治者是另外一个民族的情况在历史上屡见不鲜,比如清王朝的王室是满族,而基本群众却是汉族。
吐蕃人主要和唐争夺西域,唐人在西域开边拓土,势力最远时曾与伊朗古国相接。
吐蕃人则经常侵犯河西走廊一带,在唐代宗德宗时期吐蕃人还曾攻下过长安。
后来吐蕃人还到过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阻止大食兵东进。
大食兵是阿拉伯哈里发王朝的部队。
他们不断向东拓展,665年,(麟德二年),迫使唐朝退出葱岭以西。
715年(开元三年),唐一度击退了大食的攻势,然而到751年(天宝十年)唐军与大食怛罗斯(今哈萨克江布尔城)一役战败,再次退出葱岭以西,在该地区的影响大为削弱。
但是这一时期吐蕃的势力很大,是他们阻止了大食兵向东扩张的脚步。
后来吐蕃改信了佛教,信奉密宗,多虔诚的佛教徒,西藏从此成了一个佛教之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