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地理的基本概念
中国文化生息繁衍的地理环境

中国文化生息繁衍的地理环境地理一般分为自然地理、经济地理、政治地理、人文地理和历史地理五种。
自然地理只有有了人类的活动之后,才会开始自然的人化。
本节四个内容:一、中国文化产生的自然和历史地理环境1、中国的历史地理环境中华民族生息的地理环境十分独特,由此也孕育了独特的中国文化。
首先来看一看华夏祖先的发祥地黄河中下游(即通常所说的古代中原)一带和海河流域的地理环境(图片中国中原地形图):这里六面环山,地势险峻(图片秦岭和华山全景、华山1、华山2、华山苍龙岭、华山长空栈道、华山下棋亭),唯一的一个缺口河西走廊被人为的长城所阻隔。
在晋代以前,“中国”指的就是这一地区。
在古代,这一带湿润多雨,肥沃的泾渭冲积平原地带正好可以关起门来搞农业生产。
具有千余年帝都史的古代长安城就坐落在这个天然包围圈里的泾渭冲积平原上。
秦始皇统一六国,又征服百越,增设闽中、南海、桂林、象郡四郡,疆域北起河套、阴山山脉和辽河下游,南至今越南北部和两广,西至陇山、川西和云贵高原,东到大海,奠定了中国版图的基本规模。
西汉时期,匈奴呼韩邪单于降汉,标志着控制漠北广大领域的匈奴已成为汉朝藩属。
张骞通使西域,设西域都护府,西部疆域扩展到今天新疆的大部分地区;又争取乌桓(今天辽宁一带)归汉,设立乌桓校尉;还开发西南夷,闽、粤、黔、滇都设置了郡县。
此后,中国历代王朝的疆域虽然时有盈缩(唐宋元明清的版图比现在要大得多,图片唐朝前期形势图),但基本趋势是逐渐扩大,不断巩固。
元代时,西藏正式成为中国版图。
明代时,经郑成功收复,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
至清朝时,除了鸦片战争后被俄帝国攫取的北部和西北部大片领土外,今天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已经确定。
2、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图片中国地形图)中国地理环境的总体特征是:地域辽阔,地势地形复杂,古今地貌稳中有变,气候南北差异明显,四周天然障碍大,环境恶劣。
(1)四周环境:周边四至,东面是浩瀚大洋,北面是漫漫戈壁沙漠,西面是雪山高原,南面是崇山峻岭。
文化地理学

文化地理学文化地理学概述文化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文化的空间组合,人类活动所创造的文化在起源、传布方面与环境的关系的学科。
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它具有历史的延续性,同时在地球上占有一定的空间,是人类社会环境的组成部分。
文化地理学的研究,旨在探讨各地区人类社会的文化定型活动,人们对景观的开发利用和影响,人类文化在改变生态环境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以及该地区区域特性的文化继承性,也就是研究人类文化活动的空间变化。
它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也是文化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文化地理学发展简史1822年,李特尔便对人类文化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兴趣。
几十年后,拉采尔倡议研究人类文化地理,提出了“人类地理学”一词,论述了历史景观,认为文化地理区是一个独特集团的、各种文化特征的复合体,而且很重视对文化传布的研究。
与此同时,维达尔·白兰士在19世纪末提出生活方式的概念和人类文化及其地理影响的思想。
20世纪初,美国人类学家克罗伯认为地理因素替代时间居于突出地位。
在他的这一思想和早期的文化地理学思想影响下,索尔提出了关于文化地理的重要论点,主张用文化景观来表达人类文化对景观的冲击。
他认为文化地理学主要通过物质文化要素来研究区域人文地理特性,文化景观既有自然景观的物质基础,又有社会、经济和精神的作用,他还强调人文地理学是与文化景现有关的文化历史研究。
受索尔影响的美国文化地理学者们被称为文化地理的伯克利学派。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文化地理的研究除了对文化景观、区域文化的历史的探讨之外,瑞典地理学家哈格斯特朗将空间扩散分析法应用到文化传播的研究中,形成了文化地理的瑞典学派。
中国文化地理的思想起源很早,历代各类著作、方志中有大量文化地理资料记载,但很少有人专门从事这方面的研究。
目前,中国历史学家、民族学家、人类学家等只从本学科研究的需要出发考虑文化的地区差异和文化起源的地理背景,历史地理学、聚落地理学、地名学等地理学研究中亦有所涉及,但文化地理学尚未成为独立研究的学科。
文化地理

一、文化与文化地理学(一)文化与文化地理学的基本概念文化(culture)或文明:是包括全部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
——E.B.Tylor文化地理学:研究文化现象在空间上的分布、组合,以及各种文化的差异、变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二)文化的结构和特征1、文化的层次大多数学者认为文化的结构由三个层次组成:物质文化(有形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非物质文化无形的)物质文化–满足人类生活和生存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文化。
–如人类衣、食、住、行所形成的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居住文化、交通文化等都属于物质文化。
不仅包括具体的器物,还包括这些器物生产、工艺及技术,甚至体现在器物中人们的精神、欲望、智慧、趣味等。
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育化出来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感、审美情趣、民族性格、宗教情感……是文化整体的核心部分。
–精神文化包括范围很广,有人将其分为书面文化、行为文化、艺术文化和心理文化。
制度文化–制度文化也称社会文化,反映个人与他人、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表现为各种制度如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婚姻制度、家庭制度等。
按照流行的人群,文化可分为:•雅文化:又称上层文化和精英文化,在知识分子和上层统治集团中流行,具有较强的理性色彩和系统性、理论性,通过文字、书籍和正规的教育传播•俗文化:大众文化、民间文化,在百姓中流行,具有较强的感性色彩,贴近生活,一般没有系统的理论形态,民间集体创作,主要靠口头和行为传播。
2、文化的几个特征(1)、文化结构的多层次性(2)、文化主体的抽象性和敏感性(3)、文化内涵的区域多样性(4)、文化主要载体的可移动性和文化区界限的模糊性(三)、文化资源的价值观(1)文化资源价值的潜在性(2)文化资源价值的滞后性(3)文化资源价值的整体性第二节文化地理学基本理论 一、文化源地文化起源地:文化现象与文化事物最初产生的地点。
中国文化地理

文化地理学关注的文化主要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种。
文化地理学关注的生产文化包括农业文化、工业文化和商业文化三种。
文化地理学关注的生活文化包括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居住文化:婚嫁文化:丧葬文化:岁时文化等精神文化主要包括语言地理宗教地理艺术地理三种。
物质文化主要包括生产文化生活文化建筑文化三种。
中国的七大方言区是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闽方言:饮食文化的地域差异主要表现为南米北面和南细北粗中国的八大菜系有鲁菜、川菜、粤菜、闽菜、苏菜、浙菜、湘菜、徽菜。
文化的定义:文化“从广义上来说是指人类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文化的空间组合,人类活动所创造的文化在起源、传布方面与环境的关系的学科。
●我们通常把人类在地表上的活动的产物叫做文化景观。
●自然风光、田野、建筑、村落、厂矿、城市、交通工具和道路以及人物和服饰等所构成的文化现象的复合体。
文化景观是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景观,它反映文化体系的特征和一个地区的地理特征。
文化景观是自然环境的折射物●文化景观是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包括人类对自然景观的所有可辨认的改变。
自然环境是绝大多数文化景观形成的基础或背景条件,人类在改变自然景观、创造文化景观的同时,必然会或多或少地遗留下适应或改造自然环境的诸多痕迹。
因此,文化景观常常是自然环境的折射物。
●首先表现为同类文化景观的地域差异。
●其次,文化景观对自然环境的折射作用还表现在一地各类文化景观都镌刻着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
●第三,表现为诸多文化景观所展示的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中国建筑文化的几个特点•1.1群体性和伦理性•封建社会中给传统建筑打下伦理性的烙印。
•京城: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在省、州、县等行政中心,衙门处在全城中心区位。
•传统民居有中轴线,祖辈、父辈、子辈住房依次排列,尊卑有序。
•如四合院。
文化地理1文化地理概述

文化生态是应用生态学的观点研究人和自然环境之间 的相互关系,即研究自然地理环境在文化发展中的 作用,也研究人的文化作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根据对文化和环境系统的不同认识,可以将文化生态 系统分为①直链型、②网链型、③社会型、④和谐 型(即:不同的人地关系论)。
①直链型文化生态系统
将自然环境对人类文化系统的作用看成一种 线性因果关系,把人和自然对文化的关系 看成是单向的,完全由自然决定的,主要 是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代表观点:J.W.贝里所称的“强”式文化生态 关系说
②网链型文化生态系统
主要强调人的选择能力,既重视自然对人的 影响,也重视人的作用,把二者看成互为 影响。
茶叶和饮茶的习惯通过陆路和海陆两条不同的 路线传至国外。
⑤制陶技术的扩散
从唐代中晚期瓷器开始进入国际市场,分别从 西北陆道和东南沿海的国际贸易港扬州、明州 (宁波)和广州运往西亚和波斯湾、亚丁湾、红 海各地。
⑥汉语的扩散
越南语、日本语和朝鲜语曾受汉语的极大影响, 它们在历史上,甚至直至今天都不同程度的采用 了汉字的字形和读音。语言学上把这三种语言受 汉语影响而产生的成分称作汉语的“城外方言”。
大体可以分为三类: 形式文化区 formal culture regions 功能文化区 functional culture regions 乡土文化区 vernacular culture regions
形式文化区
形式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 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文化区。
代表观点:J.W.贝里称其为弱式文化环境关系。
③社会型文化生态系统
即特别注重人类环境关系中人对环境物象、 观念的研究,其目的是探索与环境有关的 人类行为动机。
文化地理学概念_理论的逻辑关系之_省略__分析近年中国大陆文化地理学进展_周尚意

地理学报ACTA GEOGRAPHICA SINICA 第69卷第10期2014年10月V ol.69,No.10October,2014收稿日期:2014-04-08;修订日期:2014-08-21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71152)[Foundation: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No.41271152]作者简介:周尚意(1960-),女,广西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地理学会常务理事(S110001105M)。
研究方向为文化地理学。
E-mail:twizsy@①在人文主义地理学代表人物段义孚在《空间与地方》著作中提到现象学大师梅洛-庞蒂的原话,地理学研究对象应是以人为中心的“现象”[3]。
1521-1532页文化地理学概念、理论的逻辑关系之分析——以“学科树”分析近年中国大陆文化地理学进展周尚意,戴俊骋(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北京100875)摘要:梳理近年中国大陆文化地理学进展,需要说明近年代表性的研究课题或著述与文化地理学学科体系之间的关系。
1990-2005年中国大陆文化地理学主要从五个文化地理学主题开展研究。
然而这五个主题之间的逻辑关系不十分清晰,也没有说清主要概念和理论之间的关系。
因此本文首先搭建文化地理学的“学科树”。
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地方和区域”,文化地理学的目标是从文化的角度分析“地方”的形成机制。
本文将这个研究目标作为文化地理学“学科树”的主干,此外建立了“层间关系”和“尺度转换”两个分支,它们是探究地方性的两类方法。
本文其次将文化地理学涉及的主要概念和理论分别挂在主干和两个分支上,并努力呈现出主要概念和理论出现的先后顺序,揭示文化地理学的发展进程。
本文最后用“学科树”,分析了中国大陆主要文化地理学研究者自己提出的代表性著述。
分析的结果是:第一,关于地方形成机制的案例类型多样,多是基于结构主义认识论的分析。
文化地理学

讲授:孟凌
参考书目
• • • • • • 《文化地理学》:夏日云等,北京出版社。 文化地理学》 夏日云等,北京出版社。 文化地理学导论》 王恩涌,高教出版社。 《文化地理学导论》:王恩涌,高教出版社。 中国文化地理》 王会昌,华中师大出版社。 《中国文化地理》:王会昌,华中师大出版社。 《人文地理学》:王恩涌,高教出版社。 人文地理学》 王恩涌,高教出版社。 文化地理学引论》 李慕寒等,中国矿大出版社。 《文化地理学引论》:李慕寒等,中国矿大出版社。 中国文化地理纲要》 胡兆量等, 《中国文化地理纲要》:胡兆量等,人民教育出版社
对文化的不同定义
• 《苏联大百科全书》:广义的文化,是社会和 广义的文化, 广义的文化 人在历史上一定的发展水平, 人在历史上一定的发展水平,它表现为人们进 行生活的种种类型和形式, 行生活的种种类型和形式,以及人们所创造的 物质和精神财富; 物质和精神财富;狭义的文化仅指人们的精神 生活领域。 生活领域。 • 《辞海》:从广义来讲,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 从广义来讲, 从广义来讲 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从狭义来讲,指社会的意识形态, 从狭义来讲,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 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对文化的不同定义
•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克罗伯(A.L.Kroebter)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克罗伯( 克罗伯 克鲁克洪(C.K.M.Kluckhohn) 和克鲁克洪(C.K.M.Kluckhohn) :在1952 年发表的《文化:一个概念定义的考评》 年发表的《文化:一个概念定义的考评》 分析考察了100多种文化定义, 100多种文化定义 中,分析考察了100多种文化定义,然后他 们对文化下了一个综合定义: 们对文化下了一个综合定义:“文化存在 于各种内隐的和外显的模式之中,借助符 于各种内隐的和外显的模式之中, 号的运用得以学习与传播, 号的运用得以学习与传播,并构成人类群 体的特殊成就, 体的特殊成就,这些成就包括他们制造物 品的各种具体式样, 品的各种具体式样,文化的基本要素是传 通过历史衍生和由选择得到的) 统(通过历史衍生和由选择得到的)思想 观念和价值,其中尤以价值观最为重要。” 观念和价值,其中尤以价值观最为重要。
第二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 秦朝: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封建王 朝。前221年立国,前206年被汉刘邦所灭,传2代,历15 年,建都咸阳。它的疆域东到大海,西到今甘肃、四川、 至今云南、广西、北到长城一带。 • 清朝:公元1644——1911年),从皇太极到溥仪,传11 帝,历267年,建都北京。清代乾隆年间,中国的疆域北 起萨彦岭、额尔古纳河、外兴安岭,南到南海诸岛,东南 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西到巴尔喀什湖、帕米尔高原,东 临太平洋,东至库页岛,拥有一千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
3.秦汉以后,中国境内的各民族在战争或 经济交流中继续融合,比如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 南北朝时的五胡乱华,唐代的安史之乱,使当时 的许多少数民族如匈奴、契丹、鲜卑、氐、羯等, 都先后消溶在华夏族的肌体里,并且逐渐形成了 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其他少数民族也纷纷以 华夏族为宗族,团结、统一从此成为华夏族各民 族的共同心愿。近代中国在内忧外患特别是外敌 入侵的灾难面前,一些仁人志士提出了中华民族 的概念,得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群起响应,从此 中华民族作为中国各民族的总称一直延用至今, 成为全世界炎黄子孙的精神寄托和殷切期盼。 (台湾问题)
•
1.中华民族是指多种民族、多种来 源。上古时期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中原民族 和周边的少数民族,如北狄、西戎、南蛮、 东夷等之间在长年的互相冲突、互相交流 中逐渐融混成为难解难分的一体,形成了 华夏族的前身。(比如巴蜀地区的三星堆秋战国时期,生活在黄河流域和长江 流域的中原各民族继续发展和状大,而生活在其 他边陲地区的民族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文明, 比如巴蜀地区的三星堆文明、江浙一带的屈家岭 文化、河姆渡文化,云、贵、川等地的少数民族 也创造了发达的文明,但是所有这些民族都以中 原民族为一体向心之力,认为他们的民族亦是炎 黄子孙,例如鲜卑族就认为他们是黄帝的第25子 的后代。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起以华夏诸 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并且通过书同文、 行同伦、度同制、车同轨等一系列政治文化措施, 使华夏族开始成为一个基本稳定的族体,为汉民 族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念(心态)文化层: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氤氲化育
出来的价值取向、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凝聚为文化的精神 内核
•1.3 文化的类型
从时间视角看:原始文化、古代文化、现代文化等 从空间视角看:世界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 大陆文化 、海洋文化、岛国文化;
中国文明的起源及其地理背景
距今5000-4000年前后,是我国1万年来气候最好的时期。
新石器时代遗址遍布黄河上下、大江南北即是证明。
黄河流域气 候温暖湿润, 水网纵横交错, 土壤松软肥沃, 为文明的发展 提供了物质基 础,使其自然 成为中国文明 的摇篮。
《说文解字》:“:
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 文,以察时变,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天文”,指天道,自然规律。 “人文”,指人伦社会规律,指人伦序列。
比 从 北 化
2 地理与地理学
地理的概念 地理学
文化地理学
•2.1 地理的概念
指“尚中”文化模式的滥觞,指华夏或汉族建立的国家:
《诗经》说:“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四夷交侵,中国微矣。”
2 文化观念上的“中国”
中央大国
“以中为尊”的正统理论,大一统国家的代表
早在上古时,华夏族建国于黄河流域,自认为居于天下之中央,故称中国, 而将周边地区称为四方或四夷。 《孟子》:“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
共享性:文化在某一个群体中具有共享性 传承性:文化是建立在象征符号之上的,是可以传递的 民族性:同根同源所决定 地域性:地域差异性所决定 时代性:纵向变化所决定
1.5 中国语言系统中的“文化”
文
化
“文化”一词源于“文”和“化”的复合使用
:像身上的花纺纹的人形,似文身之人。
《说文解字》:“文,错画也,象交文” :像一正一倒的人形,喻变化之义。
文化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文化的空间组合,人类活动所创 造的文化在起源、传布方面与环境的关系的学科。 文化地理学的研究领域包括:文化源地,文化扩散,
文化景观,文化生态,文化区域
中国地理分区
根据自然条件 和农业生产类 型的不同,我 国大致可划分 为四大区域: 北方地区、南 方地区、西北 地区、青藏地 区。
华夏民族
•4.2 “中华”
地域概念——“中华”为“中国”与“华夏”之合称
魏晋文献最早出现“中华”一词,随着版图的扩大,凡属中原王朝 所辖的地方都统称为“中华”。
从华夏族到汉族:华夏族融合了藏缅族、吐火罗人、东夷、通古斯 族、西戎、苏美尔人、祝融氏、蚩尤后代、匈奴、鲜卑等。西汉时 期,以华夏族为基础产生了新的民族:汉族。汉代汉族是由华夏族 与东夷族、楚族融合而成的,也有部分羌族的血液。
北疆文化区 内蒙古文化区
东北文 化区
黄土高原文 化区 燕赵 文化区
齐鲁文化区
南疆文化区
甘青文化区
中原文 化区 淮河流域文化区
青藏高原文化区 云贵高原 巴蜀文 文化区 化区
荆湘 文化 区
鄱 阳 文 化 区
吴越文化 区 闽台文化 区
西南少数民 岭南文化区 族文化亚区
3《中国文化地理》的研究对象
中国文化地理是指中国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地理生态环境,
中庸之道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政治与礼仪文化的核心
宋人石介《中国论》谓:“天处乎上,地处乎下,居天地之中或曰中国,居 天地之偏者曰四夷。四夷外也,中国内也,天地为之乎内外,所以限也。” 陆九渊《象山全集》中谓:“中国得天地中和之气,故礼仪之所在”。
3 政治意义上的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
3 政治意义上的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
中华民国的简称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国际上通称Republic of
China ,简称China(中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英文全称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简称仍是China(中国)。
地理:全世界或一个地区的山川、气候等自然环境及物
产、交通、居民点等社会经济因素的总的情况。
2.2 地理学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 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地理学的学科结构
自然地理:
人文地理:经济地理、文化地理、历史地理等 经济地理:
•2.3 文化地理学
•3.2 《中国文化地理》的教学目的
了解本民族、本地区的传统文化,把握整体特征
了解地域文化的差异,促进不同地域文化的交流 唤醒文物资源保护意识,利用、开发文化资源 发掘和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维护民族团结统一
第二节“中国”的概念
1.在文史资料中的中国(地理名词) 2. 文化观念上的中国(文化名词) 3. 政治意义上的中国(政治名词) 4.“中国”的别称
1.2 中国文化的多元并举
黄河流域-小米文化区
中原区:磁山、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 东部区:大汶口文化;红山文化(辽河流域) 住屋:半穴居
长江流域——水稻文化区
长江下游: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 长江中游:大溪文化(4400-3300 住屋:干栏式建筑
B.C.)
东南沿海:根茎作物区(闽粤及台湾西海岸地区)
中国早期的地理著作《尚书·禹贡》、《周礼·职方》、《 尔雅·释地》所记载的“天下疆域”:“芒芒禹迹,化为 九州岛”。是以春秋战国之际为兰图,把当时的版图划 分为九州,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豫州、扬州、 荆州、梁州、雍州。各种书籍表述有所差异。
“天下”就是“九州”,“九州”的涵义实际是代表当 时中国人视野中的天下九大地理单元。
•4.5 外国人对中国的称呼
古代印度、希腊、罗马等国人,尊称中国为Cina、Thin、 Sinae,许多发达国家几乎都用与之音近的名词来称呼 中国,中文译音为:支那、脂那、至那、希尼、震旦等。 这些可能都是“秦”字的外文对应。或以为从“丝绸” 的“丝”读音而来,或曰源于“瓷器(China),或曰 闽南话的“茶”。 “支那”,拉丁文作Cina,意大利文作Sina,法语作La Chine,英语、德语作China。日本自明治维新后称中国 为“支那”,为佛经中“思维”之意。
1 文史资料中的 “中国”
指天子所居京师,指天子直接统治的地区:
《诗经· 民劳》注:“中国,京师也”
指“天下之中”的地域,指中原地区:
《史记· 东越列传》:“东瓯请举国徙中国”
指诸夏所居的城与地区,指国内、内地:
《论语集解》:“夏,中国之人也”, 《史记· 武帝本纪》:“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
民族的概念
从汉族到中华民族:秦汉时期,中原农业区的统一(汉民族)和北 方游牧区的统一(以匈奴为核心)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唐律名律疏议释义》曰:“中华者,中国也。亲被王教,自属中 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仪,故谓之中华。”
“华尊夷卑”的价值取向(文化类型的名称)
•4.3 “九州”
代表:大坌坑文化;圆山文化;卑南文化等
中国版图上的新石器文化
1.3 中国文明的起源
‚现今史学界一般把‘文明’一词用来以指一个社会已由氏族 制度解体而进入有了国家组织的阶级社会的阶段。‛ 这种社会中,除了政治组织上的国家以外,已有城市作为政治 (宫殿和官署)、经济(手工业以外,又有商业)、文化(包 括宗教)各方面活动的中心。它们一般都已经发明文字和能够 利用文字做记载,并且知道冶炼金属。 商代的殷墟具有都市、文字和青铜器三个要素,是“一个灿烂 的中国文明。” 如此,中国文明至今只有3300年。 可是,有人推测在这以前中国文明还有一个更古的、更原始的 阶段,即一般所称的5000年的文明。
第三节 中国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1 中华文明的起源
2 中国本土文化的形成
3 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发展
4.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历程
1 中华文明的起源
人类的文化最早的是石器文化,到现在已有200~ 300万年 石器文化分为三个阶段: 旧石器文化:约200~300万年; 中石器文化:只有3000~4000年; 新石器文化:也只有4000~5000年;
•4.4 四海、神州、赤县
古时候,中国曾有“四海”之称,称国境以外为“海 外”,是因四境均有海水环绕而得名。 战国齐人邹衍,得到海外交通的启发,大胆提出了“大 九州”说。他认为《禹贡》九州和起来只能算一州,叫 “赤县神州”;同样大小的州共有9个,但不过是裨海 环绕的小九州;这样的小九州共9个,组成大九州,大 九州四周为大瀛洲所环绕。所以,“神州”之占天下八 十一分之一。
通俗地讲,文化就是人们的生活方式。
1.2 文化的结构
物态文化层:由人类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构成,是人的物质生
产方式和产品的总和,是整个文化大厦的基石;包括:建筑、园林、 服饰、饮食
制度文化层: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构的各种社会规范、典章
制度、社会组织构成
行为文化层:由人类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定势构成,
具有相似性,在发展过程中又相互影响和融合。
三皇传说(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
有巢氏:构巢为屋,居栖大树
燧人氏:钻燧取火,煮食化腥
伏羲氏:结网捕鱼,驯养牲畜,仰视俯察、始作八卦。 神农氏:耒耜播种五谷,发明陶器,日中为市,尝百草、做五弦琴
代表远古社会生活演进三阶段(渔猎、畜牧、农耕), 约在考古学中所谓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早期阶段。
庙堂文化、市井文化、乡土文化,等
从生产方式视角看:农耕文化、游牧文化、渔猎文化等 从生活视角看:茶文化、酒文化、食文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