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第4章水环境演化原理

合集下载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4章第2节《水的变化》教案1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4章第2节《水的变化》教案1

第二节水的变化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水的组成。

(2)了解水的三态变化.(3)了解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1)结合资料,从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过程体会科学研究和思维的方法,认识实验研究和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2)学习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归纳和总结。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对学生进行物质无限可分性教育,培养他们实事求是的态度。

(2)在教学中渗透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从而启发学生的思维。

(3)保持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1.电解水的实验。

2.确定水的组成。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归纳总结的能力。

2.使学生充分认识实验研究和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创设学习情景→实验探究→验证实验→讲解总结→拓展视野→升华提高。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问题]天上的雨和雪来自哪儿,它们是如何形成的?[导入]今天我们要通过“水的三态变化”来解答以上问题。

[板书]一、水的三态变化请同学们自学课本,讨论水的三态变化.[板书]二、电解水实验[演示实验]取水电解器,加入电解用水,接通直流电源,观察与电源正、负两极相连的电极上和试管内发生的现象。

[注意]1.提示学生观察两电极产生气体的体积有何差异。

2.为了增强水的导电性,可加入少量硫酸或氢氧化钠。

[回答现象]①通电后,两根电极上都出现气泡,即产生气体,气体都是无色的。

②一段时间后,试管1和试管2收集到的气体的体积比约为1:2。

[评价]大家观察得非常认真仔细,希望在以后的实验中大家依然这样,这也是学化学所必备的一种品质。

[板书]现象:①两极都产生无色气体。

②与电源正、负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的气体体积比约为1:2。

[提问]两极上得到的气体分别是什么呢?我们继续通过实验来探讨。

[板书]三、验证实验[演示实验]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试管1中的气体,用点燃的木条检验试管2中产生的气体。

[学生观察][讨论]试管1和试管2中产生的气体分别是什么?[讨论后回答]①试管1中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

课件-(6水环境演化原理)

课件-(6水环境演化原理)

耗氧和复氧的共同作用,使水中的溶解氧在距离排污口
下游的一段距离内,因耗氧超过复氧而沿程逐渐下降,
直至最低点,而后随着复氧作用逐渐大于耗氧,溶解氧
沿程不断增加,并逐渐趋于溶解氧的饱和浓度,这个过
程称氧垂曲线。
15
3. 水体的耗氧过程
▪ 1、水体的有机物耗氧:首先是CBOD氧化分解过 程yC(t),如线(1);然后是NBOD氧化分解过程 yN(t),如线(2)。
水环境规划与管理
2012.03
1
第四章 水环境演化原理
▪ 1 污染物在水中的迁移转化 ▪ 2 水体的耗氧过程和复氧过程 ▪ 3 水质迁移转化基本方程及其解
2
1. 污染物在水中的迁移转化
▪ 1、污染物的水中迁移过程:污染物在水中 的物理迁移过程,主要包括污染物随水流 的输移与混合,受泥沙颗粒和底岸的吸附 与解吸、沉淀与再悬浮,底泥中污染物的 输运等。
M
mx
E
C x
▪ 式中:Mmx某点在x方向由于分子扩散作用污染物 于单位时间通过单位面积的质量,称为分子扩散
通量,mg/(m2.s);C为该点的污染物浓度,mg/m3;
Em为分子扩散系数,一般在10-9~10-8m2/s之间。
6
1. 污染物在水中动扩散是由于紊流中 涡旋的不规则运动一起的。紊动扩散通量,可用 类似分子扩散通量的Fick定律表达
▪ 水环境数学模型:根据排入水体的污染物, 即污染负荷,模拟预测受纳水体未来水质 状况的一种数学手段和工具。
3
1. 污染物在水中的迁移转化
▪ (1)移流作用的输移:河水移流运动,是指以时均 流速为带便的水体质点的迁移运动,也称对流运 动。对于某点污染物沿流向x的输移通量为

高中地理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从水的起源到循环过程分析

高中地理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从水的起源到循环过程分析

高中地理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从水的起源到循环过程分析)一、引言水是地球上最基本的自然资源之一。

它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因为它是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

而在这个全球变暖的时代,水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开发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教案将围绕高中地理课程中的水循环展开,重点介绍水的起源以及水的循环过程。

希望通过教学,能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到自然界中水的不可替代性,加深对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认识,并激发学生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二、水的起源尽管地球上的水是现在已经存在了数亿年的时间了,但水的起源是一个以诸多不同的观点而存在的科学难题。

目前学术界最广泛接受的理论是,水是在地球形成过程中的陨石撞击和行星形成中形成的。

这一理论的证据有以下几点:1.月球月球被认为是地球的姊妹星球,它和地球一样都是由陨石形成的。

因为月球没有大气层的保护,所以被认为是地球物质组成的最终阶段。

研究人员通过对月球采样的石头进行分析,发现它们中包含有地球内部相似的化学物质,包括水、铁、钛等,这就证明了水一定是在行星形成过程中产生的。

2.彗星科学家们对来自彗星的样本进行了多年研究。

研究表明,彗星中的水化合物和地球上的水化合物非常相似。

这一发现支持了水是在行星形成过程中形成的观点。

3.古生物学证据在地球形成早期,大气层大多是二氧化碳、水蒸气、甲烷、氨气、氧气和氮气。

这时的地球环境和今天完全不同,但生命的起源可能就是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诞生的。

古生物学家发现,在地球最早的生命形式中,就有一些可以利用水分解光合作用的蓝藻,这说明早期地球上的水已经存在了。

三、水循环过程了解水的起源后,我们来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

水循环分为四个阶段:1.蒸发阶段蒸发是水循环中最开始的过程,它是指水从陆地和海洋上升到大气层中的过程。

蒸发的过程是通过能量输入,将水变为水蒸气,使它上升到大气中形成云层。

2.降水阶段云层中的水蒸气在冷却和凝结后会形成水滴和冰晶,最终会从云层中落下来。

《水循环》教案【优秀4篇】

《水循环》教案【优秀4篇】

《水循环》教案【优秀4篇】《水循环》教案篇一1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了解目前人类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是淡水资源,其数量是有限的。

(2)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以及海陆大循环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2)通过学习水的若干运动转化、更新规律,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指导个人行为。

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陆地水体的有关知识,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2)通过水循环运动的学习,认识自然界水的动态平衡,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2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以海陆间循环为主,将三种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综合在一幅示意图中,使学生综合把握水循环。

学生在学习后,应能绘制简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2.重点把握水循环的地理意义:维持地球上各水体之间的动态平衡,促进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使淡水资源不断更新,对气候、生态、地貌产生深刻影响。

3教学过程3.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自然界的水循环1992年6月,参加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100多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联笔写下了这样的警句:“水不仅为维护地球的一切生命所必须,而且对一切社会经济部门都有生死攸关的重要意义。

”可见水为生命之源,对人类是非常重要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自然界的水循环”。

活动2【活动】水圈的构成”分组活动]阅读教材图3.2思考:(1)河流补给是指河水的来源。

图中河流的补给可能涉及哪几种水体?明确河流水体的补给可能涉及大气降水、冰川融水、湖泊水和地下水等。

(2)河流与湖泊关系十分密切。

假设河流水位与湖泊水位有差异,分析它们的'补给关系?从水往低处流的道理,理解当河流水位高于湖泊水位时,水的运动方向是:河流→湖泊;而湖泊水位高于河流水位时,水的运动方向是:湖泊→河流。

水循环原理教案

水循环原理教案

水循环原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水循环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2. 掌握水循环与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的关系。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关系。

2. 水循环与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以理论课为主,巩固为辅。

结合图片和实际生活,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通过分组合作,口头报告和实验等不同形式来帮助掌握相关知识和培养能力。

四、教学内容一、水循环的定义和原理1. 概念:水循环就是地球上水资源无限再生的过程,是自然界中一种水循环再生的现象。

2. 环节:水循环包括:水汽上升、成云、下降、降水、流进地面、蒸发、流进河流、冬季积雪。

二、水循环在自然界中的作用1. 维持生态平衡:水的循使得自然界中的生态系统得以维持平衡。

水循环对植物有着重要的作用,并支撑了我们人类的生存。

2. 维持气候平衡:水的循环对于维持地球的气候平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水汽进入到大气中,随着天气的变化表现出不同的现象,影响着空气的湿度。

三、水循环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1. 生活用水:人类对于水的消耗越来越大,直接影响到了我们的饮水,烹饪食物,农业生产,甚至工业生产。

2. 预防自然灾害:快速的大雨、干旱等灾害在水循环过程中被追溯到从某种意义上说,引起了人类对防灾抗灾的认识。

四、水循环中的作用1. 运用营养物:地球上70%是水,洁净的水是所有生命的基础条件,同时优质的水是人类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

2. 生成药物:人类生产药物一直依赖着水,水循环使得人类从地球上获取清净的水,并将之转化为对于人类有用的化学物质。

五、实验部分在实验中模拟出一部分的水循环过程,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想象力,了解水循环原理。

利用水、制作小型模拟水循环。

让学生体验手动操作和亲身体会,以增强学生对于水循环原理的理解和感悟。

六、作业部分1. 学生通过阅读相关书籍,并倡导周边环境有关生态环境的环保行为,如节约水和植树造林等。

(需上交心得体会)2. 提出科学问题,即在生活中我们常遇到哪些水循环问题,思考如何解决,用文字来描述你对于解决方案的理解。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4章第2节《水的变化》教案2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4章第2节《水的变化》教案2

第二节 水的变化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水的组成,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及三态变化。

2.过程与方法(1)结合资料,从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过程中体会科学探究和思维的方法,认识实验探究和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2)充分利用讨论,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实验现象的能力和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

教学重点 水的组成。

教学难点对单质、化合物概念的理解。

教具准备霍夫曼电解水装置、电源、酒精灯、火柴、水、氢氧化钠溶液,小木条。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水是一种无色透明的物质,历史上人们一直认为水是一种单一的物质,那么水这种物质里究竟含有什么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水的变化。

推进新课导入新课:水是由水分子组成的,水分子有什么特征?为什么会有白云、细雨和白雪? 一、水的三态变化水在自然界是怎么循环的?请同学们自学课本,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及水的三态变化. 二、水的组成[分析] 水可不可以继续分解还需要我们从科学实验中寻找答案! 1.电解水的实验[演示] 实验:水的电解实验。

(1)现象:出现气泡 V 正极∶V 负极=1∶2[分析] 在实验中可以观察到,通电后,在电极上有气泡产生,并且两支玻璃管中,产生气泡的速率不同,一段时间后,还可以观察到两支玻璃管中气体体积比约为1∶2,因此我们猜测气体就是水分解产生的新物质,而且生成的是两种不同的气体。

[设问] 实验中产生的是什么气体呢?[分析] 如果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可以分解,那么生成物会是两种什么气体呢? 实际上这个问题,早在18世纪化学家就开始研究了。

18世纪末,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在前人探索的基础上,发现水可以分解,产物为氢气和氧气。

[图片展示] 拉瓦锡(2)水−−→−通电氢气+氧气H2O H2 O2[提问]大家能用实验的方法证明两支玻璃管中的气体分别是氢气和氧气吗?请大家设计实验方案。

[回答]我们知道氧气可以支持燃烧,所以氧气可以用带火星的木条来检验,若木条复燃则说明生成的气体是氧气。

《水循环》教案(精选5篇)

《水循环》教案(精选5篇)

《水循环》教案(精选5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说明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

2.说出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运用有关绿色植物吸水和运输水的器官特点知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相关现象。

尝试画水循环图。

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多个小组合作活动确立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态度,树立利用实验的方法探究知识的思想。

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再去解释现象形成概念。

认同绿色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意义,初步形成保护森林的意识。

2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七年级学生,他们现阶段的感知能力和观察能力相对小学阶段明显提高,但是逻辑思维不强、综合概括能力不高。

他们在前期的学习中对根、茎的结构及植物通过蒸腾作用散失水分等知识有初步的了解,但大部分同学对植物蒸腾作用的具体过程及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水循环的意义不了解。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

2.蒸腾作用的概念及意义的理解。

【教学难点】1.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课前实验展示学习目标小组代表课前准备实验。

组长带领组员观察桌面装置,写下实验现象。

提出自己的猜测来解释现象。

活动2【活动】探究水分在植物体内运输的路径实验:观察红墨水在芹菜中的运输路径。

引导学生通过横切和纵切等多种方式来观察红墨水走向。

学生展示过后出示水分在植物体内运输路径图。

给出植物蒸腾作用概念。

小组合作分工合作完成实验。

记录实验现象并思考水分在植物体内是如何运输的。

用自己的话描述水分在植物体内运输过程。

并用箭头在图中表示出水分的运输路径。

小组讨论解释课前实验出现的现象。

试着用自己的话说出什么是蒸腾作用。

活动3【活动】蒸腾作用的意义1.视频资料:为什么树荫底下温度更低而湿度更高呢?2.介绍杏仁桉树;100多米高的树,水是如何运送到叶片上的呢?参照课本113页的内容,试着解释这些现象,得出蒸腾作用的意义。

蒸腾拉力学生较难得出的点,适当点拨。

水生态系统演化及其驱动机制

水生态系统演化及其驱动机制

水生态系统演化及其驱动机制第一章:水生态系统演化的概述水生态系统是指地球上的水体、湿地、河流、湖泊和海洋等各种水生生物组成的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

其演化过程是由自然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水生态系统演化的历史悠久,随着时间的推移,各个时期的水生态系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演化,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熟知的各类水生态系统。

其中,最早的水生态系统可以追溯到约38亿年前的原始海洋,经历了漫长的时间和变迁,逐渐演化出了现代海洋。

第二章:水生态系统演化的驱动机制水生态系统演化的驱动机制包括自然驱动和人类活动两种。

自然驱动是指自然因素对水生态系统的影响,如天气、水文、气候、地质等因素。

这些因素对水生态系统的影响是长期的、累积的、不可逆转的。

人类活动是指人类对水生态系统的利用和影响,主要包括水资源开发利用、污染物排放、水生物资源开采和河流治理等。

这些因素对水生态系统的影响是短期的、直接的、可逆转的。

第三章:水生态系统演化过程中的控制因素水生态系统的演化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控制因素主要包括气候变化、地质结构和水动力学等。

气候变化是影响水生态系统演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气候变化可以改变水资源的分布、水文循环以及水温、 pH值等水质环境。

地质结构是水生态系统演化的基础。

地质结构的改变不仅直接影响水生态系统的分布和演化,同时也会影响水生态系统内部的生物结构和生物多样性等。

水动力学是影响水生态系统演化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水动力学过程是水生态系统中水体流动的过程,它可以通过调节水深、水流速度和水体输运等控制因素,对水生态系统的演化产生重要影响。

第四章:水生态系统演化过程中的生物多样性水生态系统中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包括水生动植物、微生物和浮游生物等。

它们通过相互交流和依存,构成了一个复杂而稳定的生态系统。

因此,保护水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是维护生态系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水生态系统演化过程中,生物多样性的改变主要是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中有机物降解与转化

厌氧降解转化
是指在无分子氧但有化合态氧的情况下(如NO3-, NO2-, SO42-, S2O32-, CO2 ),依赖兼性厌氧菌和专性厌氧菌的生 物化学作用,对有机物进行生物降解的过程,最终达到无 机化。如反硝化作用:
C6H12O6 + 6H2O —— 6 CO2 + 24 H 24 H + 4 NO3- —— 2N2 + 12 H2O
好氧生物处理是利用微生物的新陈代谢功能,把1/3有机物 分解为无机物,把2/3有机物合成为微生物自身。当活性污泥 进入二沉池时,作为剩余污泥排放,达到了有机物的稳定化和 无害化。
基本概念
分解代谢是微生物在利用底物的过程中,一部 分底物在酶的催化作用下降解并同时释放出能量 的过程。 合成代谢是微生物利用另一部分底物或分解代 谢过程中产生的中间产物,在合成酶的作用下合 成微生物细胞的过程。 内源呼吸是微生物利用自身内部储存的能源物 质进行呼吸。
污染物在水中的迁移过程
----离散(弥散)作用输移

弥散输移:为了补偿由于采用状态的空间平均值 描述实际的空间分布不均所产生的输移。
C 3 C 3 C I D , I D , I D x y y z z x y z
3 x

式中, I表示 x , y , z 方向上由湍流扩散引起 的污染物扩散通量; D 为离散系数; C 为环境介 质中的污染物的时间平均浓度。
dS m X dt y0
当基质浓度很高时,Ks相对于S 甚小,可以不计,上式可得: 当基质浓度较低时,S与Ks相比甚 小,可以忽略不计,上式可得:
dS m X S dt y0 Ks
近似为一级反应动力学:
dS K1S dt
K1
mX
y 0 Ks
K1—降解系数
一、反应速度
在生化反应中,反应速度是指单位时间单位体积 内底物的减少量、产物或细胞质的增加量。例:生 化反应:S→y·X+z ·P 反应速度: dn dn dn

湍流扩散和弥散的引进是为了弥补在实际计算中采 用时间和空间平均值而引起的误差。
u
u
取时间平均
t
取空间平均
x
废水在河流中的混合

由于移流、扩散、离散作用的存在,废水排入河流 后在河流中一般出现三种不同混合状态的区段。 竖向混合河段:沿垂直方向达到混合均匀(三维) 横向混合河段:从竖向均匀混合到下游污染物在整 个横断面上均匀混合的区段(二维) 纵向混合河段:横向混合均匀河段之后的河段(一 维)


C 1 C 1 C I E E E m , I y m , I z m x y z
1 x

式中: I 分别表示 x ,y ,z方向上的污染物扩散通量; Em 为分子扩散系数m2/s,C是时均浓度。
污染物在水中的迁移过程
----紊动扩散作用输移

紊动扩散:紊流流场中质点的瞬时值相对于平均值的随 机脉动导致的分散现象。
水中微生物的增长速率
----莫诺特( Monod )方程 μ的表达:即微生物浓度增长速度与当时的微生 物浓度之比 dX / dt S dX/dt X m ax X K S s
μ ——微生物比生长速率,(s-1);
X——微生物浓度,(mg/L);
S——限制性底物浓度,(g/L); Ks——饱和常数,即当μ=1/2μmax时的底物浓度。
产乙 酸菌
通过不同 途径转化 为CH4+CO2 等
CO2 [H] 乙酸 产甲烷
水解酸化
产氢产乙酸
厌氧生物处理过程中有机物转化示意图
废水的厌氧生物处理可分为三个阶段,大分子有机物 (不溶性)→小分子有机物(溶解性) 、无机物→有机 酸、无机物→CH4、CO2、NH3、H2S,使有机物得以降 解和稳定。
水中微生物的增长速率
----微生物的生长规律


停滞期(适应期):微生物的生长速度从零逐 渐开始增加,细菌总数增加。出现于污泥培养 驯化阶段,或水质发生变化、停产后又生产阶 段。一般几分钟到几个小时。 对数期:微生物以最大速度增长,细菌总数快 速增加。当废水中有机物浓度高,且培养条件 适宜,可能处于对数期。处于对数期的微生物 降解有机物速度快,但沉降性能差。
污水生化反应动力学
生物降解反应速度相关因素,主要是污染浓度、
微生物变化: (1)水中微生物(菌、藻)增长规律,直接影 响污染物的降解; (2)水中有机污染物的降解规律,与水质预测 直接相关。
水中微生物的增长速率
----微生物的生长规律
按微生物的生长速度, 其生长可分为四个时期: 停滞期; 对数期; 静止期; 衰老期。
C 2 C 2 C I E , I E , I E x y y z z x y z
2 x
式中: I分别表示 x , y , z 方向上由湍流扩散引起的 污染物扩散通量; Ex ,Ey, Ez 为紊动扩散吸系数m2/s ; C为环境介质中的污染物的时间平均浓度。


吸附作用

一是弗劳德利希(Freundlich)吸附等温式; 二是海纳利(Henery)吸附等温式;
Freundlich Henery

S e kC S e kC
1/ n e e
Se:吸附达到平衡时水中泥沙的吸附浓度,等于泥 沙吸附的污染物总量除以泥沙总量。μ g/g计 Ce:吸附平衡时水体的污染浓度, μ g/L计 k、n为经验常数
A
A

反应级数: x+y+z=0 x+y+z=1 x+y+z=2 x+y+z=3
dt
kC CC
x y z A B C
零级反应 一级反应 二级反应 三级反应
酶 反 应 速 度 ν
νmax
1/2νmax
混合级反应区 (0<n<1) 一级反应区 (n=1)
零级反应区 (n=0)
CS max Km CS
总反应式:
C6H12O6 + 4 NO3-——6 CO2 + 6H2O + 2N2 + 1755.6 kJ
废水或污泥 中不溶态大 分子有机物
发 酵 蛋白质 菌 多糖 脂类
氨基酸 C6H12O6 甘油 脂肪酸
发 酵 菌
I 类 产 物 II 类 产 物
甲酸 甲醇 甲胺 乙酸等
甲 烷 菌
丙酸 丁酸 乳酸 乙醇等
基质降解速率方程
根据试验,微生物增长与其消化基质之间存在如 下关系: dX y 0 dS
y0 —产量常数,即消化单位浓度的基质而增长的微生 物浓度,于是有:
dX /dt dS /dt y 0 X X
基质降解速率方程
有上式可得:
dS X m SX dt y 0 y 0 Ks S
水中微生物的增长速率
----莫诺特( Monod )方程
1942年,现代细胞生长动力学奠基人Monod提出,在微 生物生长曲线的对数期和平衡期,细胞的比生长速率与限制 性底物浓度的关系可用下式表示:
S max Ks S
μ ——微生物比生长速率,(s-1); μmax——微生物最大比生长速率,(s-1); S——限制性底物浓度,(g/L); Ks——饱和常数,即当μ=1/2μmax时的底物浓度。
断面最小浓度和最大浓度之差在5%以内作为达 到完全混合的标准;
污染物在水中的迁移过程
----吸附与解吸

吸附:水中溶解的污染物或胶状物,当与悬浮于水 中的泥沙等固相物质接触时,将被吸附在泥沙表面, 并在适宜的条件下随泥沙一起沉入水底,使水的污 染物浓度降低,起到净化作用;
解吸:被吸附的污染物质当水体条件(流速、浓度、 PH)改变时,又溶于水中的过程。 吸附-解吸作用总的趋势:水体污染浓度减少
水中微生物的增长速率
----微生物的生长规律


静止期(稳定期):微生物生长速度开始下降, 细菌总数达到平衡。当废水中有机物浓度降低, 污泥浓度较高时,微生物可能处于静止期。此时 污泥絮凝性好(菌胶团细菌易于相互粘附,分泌 物增多),二沉池出水水质最好。 衰老期(衰亡期;内源呼吸期):微生物生长速 度变为负值,细菌总数下降。当有机物浓度低, 营养物明显不足,则可能处于衰老期。此时污泥 较松散,沉降性能好,出水中有细小泥花。
污染物在水中的迁移过程 ----对流

对流迁移通量的计算
f u C ,f u C ,f u C x x y y z z

式中: fx , fy , fz 分别为 x , y , z 方 向上的污染物对流迁移通量; ux , uy , uz 环境介质在 x , y , z 方向上的时均流 速分量; C 是污染物在环境介质中的时均 浓度。
分解代谢 1/3 (有氧呼吸)
H2O、CO2、NH3、SO42-、PO43- +能量 放 热
有机物+氧
M
2/3 合成代谢 原生质
内源呼吸 M、O2
H2O、CO2、 + 能量 NH3 净增细胞物质
好氧生物处理过程中有机物转化示意图
合成代谢方程式:
CXHYOZ+NH3+O2 →C5H7NO2+CO2+H2O-能量
S
S
如果反应过程V恒定,则反应速度:
dC S S dt
Vdt
X
X
Vdt
P
P
Vdt
三个组分的反应速度之间的关系: S X P
1 y z、反应速率方程和反应级数
等温恒容不可逆反应: aA+bB+cC→dD+Ee+… 反应速率方程 d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