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环境保护期末复习资料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期末复习资料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期末复习资料考试题型:选择、填空、论述、简答(无计算题)1、水资源的定义广义上的水资源是指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能够直接或间接使用的各种水和水中物质,在社会生活中和生产中具有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水都可称为水资源。
2、决定区域水资源状态的三要素降水、径流和蒸发3、河流径流的表示方法表示径流的特征值主要有流量t Q 、径流总量t W 、径流模数M 、径流深度t R 、径流系数α径流总量t W 指在一定的时段内通过河流过水断面的总水量,单位为“3m ”。
径流深度t R 是设想将径流总量平铺在整个流域面积上所得的水深,单位为“mm ”。
径流模数M 为单位流域面积上产生的流量,单位为“()23/km s m ∙”。
径流系数α为某时段内的径流深度与某一时段内降水量之比,用小数或百分数计。
4、地下水形成原因、条件储存在地表以下空隙(孔隙、裂隙、溶隙)中的水称之为地下水。
地下水形成的基本条件是岩石的空隙性,空隙中水的存在形式,具有储水与给水功能的含水层。
5、潜水含水层与承压含水层的分类两者划分依据为埋藏条件,其中:潜水含水层特征为:含水层上面不存在隔水层,直接与包气带相接。
承压含水层特征为:含水层上面存在隔水层,含水层中的水具备承压性。
6、理论频率曲线(概念)理论频率曲线是为了综合反映水文变量的地区规律性,克服经验频率曲线外延的主观性,水文频率计算引入了能用数学方程式表示的频率曲线来配合经验频率曲线点距。
7、频率与周期性的关系(1)当为了防洪研究暴雨洪水问题时:PT 1= (2)当考虑保证灌溉、发电及给水等用水建筑物时:P T -=11 式中:T ——重现期,aP——概率,以小数计。
8、插补延展的原因与方法:原因:由于某些原因,导致收集到的资料数量比较有限,代表性差;或者资料系列中某些年代观测资料。
为了减少样本的抽样误差,提高统计参数精度。
方法:数理统计方法。
9、径流还原计算的定义径流还原计算是指消除人为影响,将资料系列回归到“天然状态”的一种方法。
环境工程学期末复习完整版

环境工程学期末复习完整版环境工程学期末复习1、水循环分为自然循环和人为循环;水污染分为自然污染和人为污染。
水污染的分类:化学性、物理性、生物性污染2、水质指标与水质标准各种杂质根据其在水中的状态可分为悬浮物质、溶解物质、胶体物质。
物理性指标:温度、色度、嗅和味、浑浊度、透明度;总固体、悬浮固体、溶解固体、可沉固体和电导率等。
化学性指标:pH、碱度、酸度、硬度、各种阳/阴离子、总含盐量和一般有机物质等;各种重金属、氰化物、多环芳烃、各种农药等有毒化学指标;DO、COD、BOD、TOD 等氧平衡指标。
生物性指标:细菌总数、总大肠杆菌数、各种病原细菌、病毒等。
有机物质综合性指标是COD、BOD、OC。
生化需氧量:在有氧的条件下,水中可分解的有机物由于好氧微生物的作用被氧化分解而无机化,这个过程所需要的氧量叫做BOD。
测定步骤,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碳氧化阶段,主要是不含氮有机物的氧化,也含有含氮有机物的氨化,此阶段消耗的氧量称为碳化生化需氧量La或BODu表示。
第二阶段为硝化阶段,所消耗的氧量称为硝化生化需氧量LN或NOD。
生化需氧量的定义中只规定有机物被氧化分解为无机物质,在第一阶段生物氧化中,有机物的C变成CO2,N变成了NH3,他们都已无机化了,因此并不关心NH3继续氧化为NO2-和NO3-,然而对于一般的有机废水,消化过程大约在5-7天甚至10天以后才能显著展开,所以在5d的BOD测定中通常可以避免硝化细菌好氧的干扰。
标准BOD测定为什么选5天?因为5天的BOD消耗值基本达到70%左右,时间再长效果也不显著,而且没有时效性对于大多数有机物而言,生物好氧氧化经过20天大约能完成95~99%,经过5天只完成70%左右。
对于一般的有机废水,硝化过程大约在5~7天甚至10天以后才能显著展开,因此BOD5在的测定通常可以避免硝化细菌好氧的干扰。
K1(T)= K1(20)(1.047)(T-20)La(T)= La(20)(0.02T+0.6)如果同一废水中各种有机物质的相对组成没有变化,则三者之间的相应关系是CODBODOC。
环境保护法期末复习

环境保护法期末复习一、名词解释1.环境污染2.环境司法3.限期治理制度4.环境民事诉讼5.环境行政许可6.环境权7.环境行政诉讼8.“三同时”制度二、填空题1.我国的环境司法活动主要分为三类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
2.目前解决环境行政争议的法定途径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两个。
3.承担环境民事法律责任的方式主要有___________ 、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_。
4.环境权的权利主体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后代人。
4.根据法律规定,环境影响评价适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污染环境类犯罪的罪名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环境保护法的特点在于其________________性、_____________性和______________性。
7.环境行政监察的方式包括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耕地保护的重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
9.人类环境分为两种,一种是__________________ ,另一种是_________________的环境。
10.对在城市排放偶发性强烈噪声,实行由___________________审批并公告的制度。
11.《水污染防治法》适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水体。
12.我国《环境保护法》所规定的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___________________。
环境科学期末复习提纲

环境科学期末复习提纲第⼀章绪论1、环境概念:影响⼈类⽣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改造的⾃然因素的总体,包括⼤⽓、⽔、海洋、⼟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物、⾃然遗迹、⼈⽂遗迹、⾃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态概念:指⽣物受环境影响⽽形成的结构以及其与这种结构所表现出的各种功能关系。
更多强调的是⽣物系统与环境系统的⼀种和谐的关系。
3、环境问题第⼆次⾼潮主要体现在哪些⽅⾯?P5答:①全球性⼤⽓环境污染问题:温室效应加剧与全球⽓候变化、臭氧层破坏、酸沉降②⾮污染性环境问题:⽣物多样性减少、森林⾯积锐减、⼟地荒漠化问题等③突发性、灾难性的环境污染事件:1984年12⽉,印度博帕卡农药泄漏事件;1986年4⽉26⽇,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④化学品的污染及越境转移⑤外来⽣物⼊侵4、两次环境问题的⽐较P6答:①影响的范围不同。
第⼀次环境问题主要发⽣在西⽅⼯业发达国家,表现为局部性,⼩范围的环境污染问题;第⼆次则表现为⼤范围乃⾄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积⽣态破坏问题,发达和发展中国家均受到影响。
②产⽣的机制不同。
第⼀次环境问题的污染源相对简单,污染相对较易得到控制;第⼆次的污染源类型多、分布⼴、形成复杂,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类共同努⼒。
③关注影响对象的不同。
第⼀次环境问题主要关注环境污染对⼈体健康的影响;第⼆次则更关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5、举出三例环境科学研究的新热点P9答:①全球环境问题②环境污染的⽣态毒理影响③环境微界⾯过程④持久性有机污染物⑤环境污染的⽣物修复等第⼆章⼤⽓环境污染与防治1. ⼤⽓分为⼏层,各有什么特点?P12答:根据⼤⽓在垂直⽅向上的温度、成分和荷电等物理性质的差异,同时考虑⼤⽓的垂直运动状况,将⼤⽓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和散逸层五层。
特点如下:对流层:是⼤⽓圈的最底层,厚度⼀般随纬度增⼤⽽减⼩;温度所⾼度的上升⽽下降;存在着空⽓对流现象;空⽓密度⼤;有各种⽓候现象的产⽣。
环境水力学》期末复习

《环境水力学》期末复习资料一、填空题1、评价水质优劣的主要指标有物理指标、 __化学指标_______、 ____毒理学指标_____、 ___氧平衡指标______和 __细菌学指标___。
2、一个生态系统由___生产者_______、___消费者________、分解者_____、 ___非生物成分_______四种基本成分构成3、影响水体自净作用的主要水情要素有:____水温_______、____流量_____、__流速______ 和 ____含沙量____。
4、水利水电工程影响评价工作包括两大部分:一是___编制评价工作大纲_______,二是_____开展环境影响评价__________。
5、水环境一般可以分为水__静态_______环境和___动态______水环境。
前者是指流速很低甚至没有流动的水体,比如一些水库、湖泊等;后者则是指具有一定流速的水体,如河流、渠道中的水流。
6、 _水环境质量标准________和 __水污染物排放标准_______ 是水环境标准体系中的两个基本标准。
7、胶体的凝聚有__凝结_______和___絮凝______两种基本形式二、判断1.污染物在水体中进行迁移是水体具有自净能力的一种表现。
(√ )2.只要有污染物进入水体,就可以认为水体被污染了。
(X)3.湖泊水环境容量的特点就是混合稀释相对作用强,生化作用相对弱。
(X)4.根据水资源质量标准,五级水质最好,最适合人类饮用。
(X)5.水环境质量影响评价是对现状水环境质量优劣程度的总体评价。
(√ )6.在推求河流水环境容量时,应选择洪水流量为设计流量。
(X )7.液体中水的表面张力最大。
(X)8.河流水环境容量的特点就是混合稀释相对作用弱,生化作用相对强。
(X )9.功能一级区划中,水质污染严重,现状水质较差的城镇河段应划为开发利用区。
(√)10.环境管理制度已经逐步走向法律化、政策化。
(√)11.水环境质量评价中,细菌学评价的指标是大肠杆菌和BOD。
水污染期末复习资料整理总结

1.污水根据其来源一般可以分为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初期污染雨水。
2.污水污染指标一般可分为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性质三类。
3.表示污水化学性质的污染指标可分为有机物指标和无机物指标。
4.生化需氧量BOD:水中有机污染物被耗氧微生物分解时所需的氧量称为生化需氧量。
间接反映了水中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量。
5.化学需氧量COD:化学需氧量是用化学氧化剂氧化水中有机污染物时所消耗的氧化剂量。
6.总有机碳TOC与总需氧量TOD:总有机碳TOC包括水样中所有有机污染物的含碳量。
也是评价水样中有机污染物的一个综合参数。
有机物中除含有碳外,还含有氢,氮,硫等元素。
当有机物全都被氧化,碳被氧化为二氧化碳。
氢,氮,硫则被氧化成水,一氧化氮,二氧化硫等,此时需氧量称为总需氧量TOD7.污水的生物性质与污染指标:细菌总数,大肠菌群,病毒。
8.污染物排入水体后受到稀释,扩散和降解等作用,污染物浓度逐步减小。
9.污水排放标准根据控制形式可分为浓度标准和总量控制标准,根据地域管理权限可分为国家排放标准,行业排放标准,地方排放标准。
10.常用的沉砂池形式有平流式沉沙池,曝气沉沙池,旋流沉砂池。
11.沉淀池常按池内水流方向不同,分为平流式,竖流式,辐流式,斜流式。
12.沉淀池有五个部分组成,进水区,出水区,沉淀区,缓冲区。
贮泥区13.辐流式沉淀池有中心进水和周边进水两种形式。
14.斜板沉淀池可分为异向流,同向流和侧向流。
15.废水中油的存在形态,可浮油,细分散油,乳化油,溶解油。
16.按产生微细气泡的方法,气浮法分为电解气浮法,分散空气气浮法和溶解空气气浮法。
17.溶解空气气浮法有真空气浮法和加压溶气气浮法。
18.加压溶气气浮法:加压溶气气浮法是目前常用的气浮处理方式,该法是使空气在加压的条件下溶解于水,然后通过将压力降至常压而使过饱和溶解的空气以细微气泡形式释放出来。
19.加压容器气浮法根据加压溶气水的来源不同,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全加压溶气流程,部分加压溶气流程和部分回流加压溶气流程。
《水环境保护》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气象
水文特性
水体特征
水质调查和监测
常规水质参数
特殊水质参数
水生生物和底质方面的参数(高级评价项目)
18、怎样确定水环境现状评价因子及其预测评价因子?
1பைடு நூலகம்、地表水环境预测评价的基本方法及其特征?
20、水环境预测评价设计条件有哪些?确定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受纳水体的水质状况
按照评价工作等级要求和建设项目外排污水对受纳水体水质影响的特性,确定相应水期及环境水文条件下的水质状况及水质预测因子的背景浓度。
15、水环境容量的定义?水环境总量控制的基本思想及其程序。
定义:当水体的自净能力大于污染物进入水体的强度时,水体将不断得到改善,趋于良好状态;反之,水质将不断恶化,严重者将导致污染,使得水体丧失水环境保护所要求的功能,即环境质量低于规定的标准要求。显然,自然情况下,对已一定的水体,在满足规定的环境质量标准下,允许有一个最大纳污量,该纳污量即常说的环境容量。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
《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
《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89)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92)
5、水污染防治的主要措施?
防治水污染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⑴ 减少和消除污染源排放的废水量。第一,改革生产工艺,减少废水排放量;第二,尽量采用重复用水及循环用水系统;第三,控制废水中污染物浓度,回收有用产品;第四,处理好城市垃圾与工业废渣。
1)水环境功能区的划分
2)流量确定
3)流速确定
4)衰减系数
5)环境容量计算
16、污染源调查的基本内容及污染源评价的基本方法?非点源污染的特点是什么?研究非点源污染负荷对水体水质影响的重要意义是什么?降雨径流污染负荷形成过程?
地理八年级上册期末综合复习 专题08 节约和保护水资源(解析版)

八年级上册地理专题08 节约和保护水资源知识梳理1、我们通常所说的水资源是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
最多的是冰川,人类可以利用的是江河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2、受季风气候的影响,我国水资源的季节分配和地区分配很不均匀。
(1)从时间分配看,夏季我国降水集中,冬春季则降水少(2)从空间分配看,我国水资源南丰北缺。
兴建水库可以有效调控径流和水量的季节变化。
跨流域调水是解决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匀的有效办法(3)南水北调的路线和意义3、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是解决我国缺水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综合练习一.选择题(共12小题)1.我国水资源的地区分布特点有()①南多北少②东多西少③由东北向西南递减④由西北向东南递减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分析】我国的降水地区差异大,东南沿海地区降水量较大,较为湿润,而越往西北内陆,降水量就越小,干旱也就逐渐加重。
从降水的时间分配来看,也很不均匀。
我国降水集中在夏秋季节,相比之下,冬春季雨水要少些。
【解答】解:季风的影响是导致降水时空分配不均的主要原因。
受夏季风的影响,我国降水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故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特征是东多西少,南多北少。
依据题意。
故选:A。
2.解决我国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采用的办法是()A.跨流域调水B.修建水库C.海水淡化D.开发地下水【分析】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情况受我国降水的影响,我国降水空间上来说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降水逐渐减少,导致我国水资源东多西少、南多北少;我国水资源时间分配上具有夏秋多,冬春少和年际变化大的特点。
解决水资源不足的途径有修建跨流域调水工程、修建水库、节约用水等。
【解答】解:解决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的措施是修建水库。
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措施是修建跨流域调水工程。
故选:B。
3.下列关于我国能源工业的叙述,正确的是()A.“西气东输”工程输送的是氢能B.新能源完全取代传统石化能源C.石油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南地区D.水能主要分布在长江、黄河等河流的上游【分析】煤炭是我国第一大能源,山西省的煤炭产量最多;石油是我国第二大能源,石油工业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水能主要分布在长江与黄河的上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1.水环境保护的主要任务与内容:(1)水环境的监测、调查与试验,已获得水环境分析计算和研究的基础资料;(2)对排入研究水体(称受纳水体)的污染源的排污情况进行预测,称污染负荷预测,包括对未来水平年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流域径流污染负荷的预测;(3)建立水环境模拟预测数学模型,根据预测的污染负荷,预测不同水平年研究水体可能产生的污染时空变化情况;(4)水环境质量评价,以全面认识环境污染的历史变化、现状和未来的情况,了解水环境质量的优劣,为环境保护规划与管理提供依据;(5)进行水环境保护规划,根据最优化原理与方法,提出满足水环境保护目标要求的水污染防治最佳方案;(6)环境保护的最优化管理,运用现有的各种措施,最大限度的减少污染。
2.污染物:水中存在的各种物质(包括能量),其含量变化过程中,凡有可能引起水的功能降低而危害生态健康,尤其人类的生存与健康时,则称他们造成了水体污染,于是他们被称为污染物。
3.水体污染物的分类:(1)按污染物的属性分类:物理性的、化学性的和生物性的。
(2)按进入水体的污染来源分布情况分类:点源的和非点源的。
4.点源污染:指工业废水和城镇生活污水,他们有固定的排放口;非点源污染:指来自流域广大面积上的降雨径流污染,如泥沙、农药、化肥等污染,常称面源污染;线源污染:如航行的船舶的污染。
5.纳污:污染物在水文循环中不断进入水体的现象。
自净:污染物随水体的运动不停地发生变化,自然地减少、消失或无害化。
6.水体自净过程:(1)物理净化过程:指污染物在水体中混合、稀释、沉淀、吸附、凝聚、向大气挥发和病菌死亡等物理作用下使水体污染浓度降低的现象;(2)化学净化过程:指污染物在水中由于分解与化合、氧化与还原、酸碱反应等化学作用下,致使污染浓度降低或毒性丧失的现象;(3)生物净化过程:是水体内的庞大的微生物群,在他们分泌的各种酶的作用下,使污染物不断发生分解和转化为无害物质的现象。
7.水的自净能力:水的污染物浓度自然降低而恢复到较清洁的能力。
8.水环境保护生态工程措施:流域(区域)合作综合整治、清洁生产、水土保持、生态农业、水利工程、人工湿地技术和污水处理厂技术。
9.清洁生产:指既可满足人们的需要,又可合理的使用自然资源和能源,并保护环境的实用生产方法和措施,其实质是一种物料和能耗最少的人类生产活动的规划和管理,将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或消灭于生产过程之中。
第三章水污染负荷预测1.水污染负荷:是反映对某水体输入污染物质强度的度量。
某一水域某一时段内的输入污染物数量称污染负荷量,其变化过程称污染负荷过程。
2.污染负荷预测的目的:为了运用水环境数学模型,根据预测的污染负荷进一步计算受纳水体在设计条件下,BOD、COD、DO、TN、TP、温度、藻类等环境要素随时间、空间的变化,为优化水资源利用、水环境规划和管理方案提供依据。
3.点源污染分为: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
4.影响点源污染负荷的主要因素:人口增长、工业产值、万元产值废水排放量、人均生活污水排放量、各种污染物浓度等。
5.污染负荷预测模型:指数外延预测模型,皮尔生长曲线预测模型,龚柏兹预测模型。
6.工业废水污染负荷包括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废水量和各种污染物量。
其预测程序是:先根据一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计划预计不同设计水平年的工业总产值及万元产值废水排放量,由此得到预测的工业废水排放量,将其乘以废水的污染物浓度,即得预测的污染物多少。
7.工业废水排放量预测:一个地区工业废水的排放量,是由工业中的各个行业的废水排放量组成的,因此将设计水平年各个行业的废水排放量扣除相应的重复用水后相加,即得预测的该地区工业废水排放量。
8.面源污染:是流域面积范围上高度离散排放污染物的污染源所形成的污染。
9.降雨径流污染负荷形成的过程:(1)降雨径流过程,这既是淋溶、冲刷污染物的动力,又是水污染物质的载体;(2)产沙输沙过程,流失的泥沙除本身就是一种很重要的污染物外,同时还对其它污染物有强烈的吸附作用,使之随泥沙迁移;(3)污染物随水流运动中德迁移转化过程。
10.面源污染负荷预测的一般步骤:(1)将研究区域按地形、地貌、土壤和土地利用情况划分为若干类型的单元区;(2)对每种类型选择代表小区,开展一定时间(至少一个水文年)的降雨径流污染试验;(3)根据试验资料建立代表小区的降雨径流污染负荷计算模型;(4)将建立的各代表小区的计算模型应用于相应类型的单元区,计算研究区域的面源污染负荷。
第四章水环境演化原理1.污染物在水中的物理迁移过程:污染物随水流的输移与混合,受泥沙颗粒和底岸的吸附与解吸、沉淀与再悬浮,底泥中污染物的运输等。
2.河水移流运动:指以时均流速为代表的水体质点的迁移运动,也称对流运动。
3.扩散:由于物理量在空间上存在梯度使之在空间上趋于均化的物质迁移现象。
分子扩散:水中污染物由于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从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的运动过程。
4.紊动扩散:就是由紊流中涡旋的不规则运动引起的水体运动。
5.离散作用:由于流速在断面上分布不均匀而导致的污染物浓度在断面纵向有显著差异的现象。
6.由于移流和扩离散作用的存在,使废水排入河流后,在河流中一般出现三种不同混合状态的区段:(1)垂向混合河段。
指从排污口到下游污染物沿垂直方向达到混合均匀的断面所经历的区段。
天然河流水深一般较浅,故该区段的长度相对很短。
该段的污染浓度沿垂向、横向和纵向都有明显变化,需要建立三位水质模型进行模拟预测。
(2)横向混合河段。
指从垂向均匀混合断面到下游污染物在整个过水断面上均匀混合的区段。
该河段,水的污染浓度沿横向和纵向有明显变化,水深方向则基本均匀,可作为平面二维水质问题处理。
(3)纵向混合河段。
指横向混合河段之后的河段。
该河段中,水质浓度在过水断面上基本均匀,仅在纵向产生比较明显的变化,可作为纵向一维水质问题分析计算。
7.吸附:水中溶解的污染物或胶状物,当与悬浮于水中的泥沙等固相物质接触或与河岸、河床接触时,将程度不同地被吸附在他们的表面,使水体中的污染浓度降低的现象。
8.解吸:被吸附的污染物,当水体条件(如流速、浓度、PH值、温度等)改变时,也可能又溶于水中,使水体的污染浓度增加的现象。
9.水中悬浮的泥沙既是一种污染物,也是可溶性污染物吸附剂。
10.降解:有机污染物在水中迁移扩散的同时,还在微生物的生物化学作用下分解和转化为其它物质,从而使水体中有机污染浓度降低的现象。
11.好氧降解:在有溶解氧的条件下,水中有机污染物由于好氧微生物的作用被氧化分解而无机化,从而使有机污染得以净化的过程。
12.厌氧降解:水中缺乏溶解氧O2的情况下,有机污染物在兼性厌氧菌和专性厌氧菌的作用下氧化分解和转化,最终达到无机化的过程。
13.水体耗氧过程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水中有机物BOD在被氧化过程中变为无机物,其耗氧量为CBOD,这是废水排入水体初期的主要耗氧过程;(2)水中氨氮继续硝化,转化为亚硝酸盐、硝酸盐过程中的耗氧,其耗氧量为NBOD;(3)河床底泥中德有机物在厌氧条件下发酵,分解为有机酸、甲烷、二氧化碳、氨、硫化氢等还原性气体,当他们逸出底泥迁移到水体后,有些被氧化,从而消耗水中的溶解氧。
另外,底泥有机物在流速较大时发生再悬浮,将像水中的有机物一样耗氧;(4)水生生物,尤其藻类,由于呼吸作用而耗氧;(5)水中其它还原性物质引起的耗氧;(6)流出本水体的水流,将挟带一定的溶解氧输送到下游。
14.水体溶解氧的补充来源:(1)水体与大气接触过程中,大气中的氧会源源不断地向水体扩散和溶解,称水体的大气复氧,是水体溶解氧的主要来源;(2)水中生长的光合型水生生物,主要是藻类,白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在合成含碳化合物的过程中放出氧,病溶于水中;(3)流入本水体的水流水中挟带的溶解氧,随水流带入本水体。
15.氧垂曲线:溶解氧DO随流程x表现出的从下降到上升的变化过程线,它是耗氧与供氧动态平衡的综合结果。
16.氧垂曲线的最低点称临界点,这时的溶解氧浓度达到最小值,称为临界溶解氧浓度Oc;氧亏D达到最大值称为临界氧亏Dc(=Os-Oc);起始断面到这里的距离,称为临界距离Xc。
17.影响耗氧系数K1的因素:(1)污水特性(2)pH值(3)水温(4)水力特征18.K1=(u/x)ln(LA-LB)式中,K1是耗氧系数,u是河段平均流速,x为距上断面的距离,LA为上游A断面处河水的BOD浓度,LB为距上游A断面x处河水的BOD浓度。
19.书上P86,例4-320.水质迁移转化基本方程:反映水体污染物在水中运动、变化基本规律的方程。
21.一条中小河流的较长河段,其横向和竖向的污染浓度基本均匀,可作为纵向一维来处理;混合基本均匀的小型浅水湖泊,可视作零维结构对待。
22.对于河流来说,其深度和宽度相对于它的长度是非常小的,排入河流的污水,经过一段距排污口很短的距离,便可在断面上混合均匀。
因此,绝大多数的河流水质计算常常简化为一维水质问题,即假定污染浓度在断面上均匀一致,只沿流程方向变化。
23.二维水质问题可分为水平二维和竖向二维。
水平二维:指水体的流速和污染浓度仅在水平面的纵向、横向变化,在竖向均匀混合;竖向二维:指水体的流速和污染浓度仅在纵向和水深方向变化,在横向保持不变,如河道型水库。
24.三维水质方程适合于竖向、横向、纵向都没有均匀混合的水域,是描述污染浓度随时间空间变化最完整的水质方程。
25.C0=W0/Q,式中,C0是W0形成的起始断面的水体污染浓度,W0是x=0处的排污强度,Q 为流量。
C=C0exp(-K1x/u),式中,C是水体的污染浓度,K1是降解系数,x是距起始断面的距离,u是断面平均流速。
26.书上P94 例子4-427.思考题4-1,4-19,4-21,4-30第五章水环境数学模型及预测1、水体与大气的热交换包括:辐射、蒸发和传导。
2、水库、湖泊温度分层判别:(1)在表面较浅的深度内,温度较高,且基本均匀,称为表面同温层;(2)在下部较深的范围内,水温低,稳定少变,也基本均匀,称为下部同温层,也称底温层或滞温层;(3)从上部同温层到下部同温层,中间有一个较短距离的水温由高到低的过渡层,温度沿垂向变化很大,称为温跃层或斜温层。
3、水环境数学模型:是在水质迁移转化基本方程的基础上,针对模拟预测的水环境要素的变化规律建立的一整套数学计算程序和方法。
4、斯特里特—菲尔普斯模型(S—P模型)的假定:(1)对于BOD,方程中的源漏项(Si的和)可只考虑好氧微生物参与的降解作用,并认为该反映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即Si的和=-K1L;(2)对于DO,认为引起水体中溶解氧减少的原因,只是由于BOD降解所引起的,其减少速率与BOD降解速率相同;水体中的复氧速率与氧亏成正比,其源漏项可表达为Si的和=-K1L+K2(Os-O)。